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雙基限時練(二十一)孫中山的民主追求一、選擇題1.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比歐美資產階級的自由、公平、博愛優越之處在于他提出了避開“歐美強矣,其民實困”現象的綱領。下列孫中山的主見中能夠體現這一觀點的是()A.“聯合世界上公平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B.“(中國人民)一律公平,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分”C.“凡為國民皆公平以有參政權……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D.“核定天下地價”“土地漲價歸公”解析為避開“歐美強矣,其民實困”現象的消滅,孫中山主見實行社會革命實現民生主義,D項符合題意。答案D2.有名歷史學家章開沅說:“這是孫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遺產,也是當時最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見,但在百年之后卻成為中國與世界面臨的最為緊要的嚴峻問題。”這段話評論的是()A.民族主義B.民生主義C.民權主義D.“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解析民生主義思想主見是指由國民共享社會進步的成果,這是當時資本主義各國所沒有做到的,符合“最具前瞻性”“最為曲高和寡”“在百年之后卻成為中國與世界面臨的最為緊要的嚴峻問題”的生疏,B項正確。答案B3.章太炎說:“言種族革命,則滿人為巨敵,而歐美少輕。以異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會計之,則西人之禍吾族,其烈千萬倍于滿洲。”這表明他生疏到孫中山三民主義()A.民族主義的不足B.民權主義的不足C.民生主義的不足D.反對實行民族革命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同學的理解力量。從材料中的“西人之禍吾族,其烈千萬倍于滿洲”,可知章太炎生疏到歐美侵略的危害要大于滿人,即生疏到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存在不足。答案A4.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認為:“帝制從今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民國的目的亦已達到”,遂向參議院請辭臨時大總統,并推舉說:“清帝退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這表明此時的孫中山()A.為袁世凱的巨大轉變感到快活B.為三民主義的徹底實現感到放心C.為卸任臨時大總統而感到舒心D.為封建帝制被徹底推翻感到安心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同學分析理解材料的力量。由材料可知孫中山認為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后,封建帝制已被推翻,民主共和國已經建立,民主革命任務業已完成,D項符合題意。答案D5.新三民主義最能體現時代潮流的是()A.有了明確的反帝內容B.中國人民的民主權利問題C.最終歸宿是社會主義D.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人民革命、世界革命相結合解析抓住題干中“時代潮流”這一關鍵性詞語,新三民主義對舊三民主義的進展不僅有了明確的反帝內容,而且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體現了時代潮流。答案D6.孫中山把“三民主義”進展到“新三民主義”,客觀上反映了()①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一步加深②民族資產階級連續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③中國各革命階級聯合斗爭④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進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 D.①③④解析新三民主義的提出,反映了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資產階級反帝的要求,體現了其革命性的一面;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反映了革命階級的聯合,中共利用統一戰線的方式領導中國革命,反映了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答案A7.“民生主義和資本主義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資本主義是以賺錢為目的,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有了這種以養民為目的的好主義,從前不好的資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們實行民生主義來解決中國的吃飯問題,對于資本制度只可以漸漸改良,不能夠馬上推翻。”該段材料表明孫中山()A.揭示了資本主義不公正的根源B.放棄了走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C.主見用民生主義改造資本主義D.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同學的理解力量。孫中山生疏到了資本主義的弊端,但并沒有能揭示其根源,A項錯誤;結合所學學問可知B項不符合史實;材料并不主見廢除私有制,孫中山也并未接受社會主義思想,D項錯誤;從材料中的“對于資本制度只可以漸漸改良,不能馬上推翻”可知孫中山主見用民生主義改造資本主義,C項正確。答案C8.1920年,孫中山指出:“有人說‘清室推翻后,民族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即如我們住的租界,外國人就要用治外法權來壓制中國人,這還是前清造成的惡果。現在清廷雖然不能壓制我們,但各國還是壓制的……所以我們還是三民主義缺一不行的。”這番話表明孫中山()A.仍堅持原來的三民主義B.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C.在反帝問題上模糊不清D.仍不敢提出反對帝國主義解析從材料中孫中山認為“清室推翻后,民族可以不要”是錯誤的,說明他對民族主義,民族獨立有了新的生疏,即必需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所以B項正確。答案B9.1922年,孫中山說:“中華民國就像我的孩子,他現在有淹死的危急。……我向英國和美國求救,他們站在岸上稱贊我。”為轉變這種狀況,他其后的努力有()①實現國共合作②領導北伐戰斗③提出新三民主義④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解析留意題干中的“1922年”這一時間限制,北伐戰斗發生在1926年,當時孫中山已經去世,故②不正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于1912年,故④不符合題意,材料體現了孫中山對英、美的不滿和反感。因此他要轉變現狀當然要反帝,之后提出了新三民主義并促成國共合作。答案A10.毛澤東:“這篇宣言,區分了三民主義的兩個歷史時代。在這以前,三民主義是舊范疇的三民主義,是舊三民主義。在這以后,三民主義是新范疇的三民主義,是新三民主義。”他所說的“這篇宣言”是指()A.中共三大宣言B.孫中山北上宣言C.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D.討袁宣言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同學的理解力量。題干材料反映了新舊三民主義的分水嶺。1924年國民黨一大上孫中山發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產生。答案C11.1924年1月有國民黨人說:“民生主義目的就是要把社會上的財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也就是共產主義,不過方法各有不同。”國民黨人的這一觀點()A.正確解釋了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關系B.有利于推動國共兩黨的親密合作C.進展了民族主義,使之適應新形勢需要D.使孫中山思想實現了質的飛躍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同學的理解力量。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并非共產黨人所追求的共產主義,二者有著階級本質區分,A項錯誤;民生主義與民族主義是兩個概念,C項錯誤;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的重要思想內容,不能體現出其思想上的質的飛躍,D項錯誤;但材料中的解釋有利于國共兩黨的合作,B項正確。答案B12.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一書中說:“俄國的主見和威爾遜(美國總統)的主見,是不約而同的,都是主見世界上的弱小民族都能夠自決,都能夠自由。俄國這種主義傳出了以后,世界上各弱小民族都很贊成,共同來求自決。”這里所說的“這種主義”是指()A.走社會主義道路B.實現民族獨立C.建立共和制國家D.實現耕者有其田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孫中山民族主義的內涵。據材料中俄美主見“不約而同”可知A、C兩項錯誤;D項與材料無關;從材料中的“弱小民族都能夠自決,都能夠自由”可知“這種主義”指的是實現民族獨立,B項正確。答案B二、非選擇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經典中,民本思想有較多的體現。《尚書》中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子主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認為民貴君輕,又稱:“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據《孟子》等材料二泰西之立國有三:一曰君主之國,一曰民主之國,一曰君民共主之國……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焉……茍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則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親矣,內可以無亂,外可以無侮……由此而擴充之,富強之效亦無不基于此矣。泰西諸國,以英為巨擘,而英國政治之美,實為泰西諸國所聞風向慕,則以君民上下相互聯絡之效也。——摘編自王韜《弢園文錄外編》材料三孫中山認為,“中國古昔……有所謂‘民為貴,君為輕’,此不行謂無民權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無其制度,故以民立國之制,不行不取資于歐美”。他強調“民國之國家,為全國國民所公有;民國之政治,為國民所共理;民國之權利,為國民所共享”。——摘編自《孫中山全集》(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內涵及其抱負的政治。(2)依據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韜與孫中山民主思想的異同。(3)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古代民本思想與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的關系,并簡析近代中國民主思想興起的歷史必定性。解析第(1)問留意從材料中概括先秦儒家對民本思想的理解,挖掘人民與國家、君主的關系。第(2)問要留意王韜是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依托材料可以看出二者都主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但政體有差異。第(3)問由材料三中“有其思想而無其制度”即可看出古代民本思想與近代中國民主思想有淵源關系;近代進一步學習西方的民主制度;結合近代的史實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其緣由。答案(1)主要內涵:強調君民相互依存;君主應重視民意,順應民心。抱負政治:君主用賢人,行仁政。(2)異:王韜:主見君民共治;仿效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孫中山:國家權力屬于全體國民;仿效美國實行共和制。同:吸取傳統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視民權。(3)有肯定聯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生疏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礎和媒介。有本質差異,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對君民關系的生疏;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終形成“主權在民”的生疏。封建制度面臨資本主義的挑戰;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民族危機日趨嚴峻;學問分子的反思和探究。14.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材料一“這十三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國雖遲我革命,而已成功;我雖早六年革命,而仍失敗。”——孫中山《國民黨改組問題》(1924年1月)材料二“我已囑國民黨進行民族革命運動之工作,俾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之羈縛。為達到此目的起見,我已命國民黨長此連續與你們提攜”。——孫中山《致蘇俄遺書》(1925年3月)(1)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國政治、社會黑暗腐敗的主要緣由是什么?俄國革命和當時的中國革命有什么本質區分?(2)為了這場“民族革命”,孫中山在他生命的最終幾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針政策上有何重大進展?促成孫中山這些重大進展的客觀緣由是什么?綜合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學問,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