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人教部編版高二(上)歷史寒假作業(七)_第1頁
2024-2025學年人教部編版高二(上)歷史寒假作業(七)_第2頁
2024-2025學年人教部編版高二(上)歷史寒假作業(七)_第3頁
2024-2025學年人教部編版高二(上)歷史寒假作業(七)_第4頁
2024-2025學年人教部編版高二(上)歷史寒假作業(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2025學年人教部編版高二(上)歷史寒假作業(七)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秋?朝陽區校級月考)1995年11月,考古學家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2粒半古稻谷。經鑒定:這是栽培種,尚保留野生稻、秈稻及粳稻的綜合特征,距今1.4萬年至1.2萬年。2004年11月,中美聯合考古隊在玉蟾巖遺址再次發現5粒類似古稻谷。這些考古發現可用來印證,當時該地()A.成為水稻栽培中心 B.野生植物得到馴化 C.農業生產較為穩定 D.先民擺脫自然束縛2.(2024秋?蘇州月考)下表是宋、粱王朝推行的一些統治政策。這些舉措()宋武帝(劉裕)限制苛斂,減免租布,獎勵流亡人員回鄉務農宋文帝(劉義隆)督課農桑,鼓勵種植養蠶渠武帝(蕭衍)實行籍田禮,鼓勵農耕;將荒田廢宅分給農民;開禁國家封占的土地,減免租調;對逃亡返鄉復業者,減免租調并免除徭役。A.放松了對百姓遷移的限制 B.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 C.推動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D.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3.(2024?保定三模)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光武帝劉秀頒發“度田令”,檢查耕田與戶口實數,即對原有戶籍上的戶口、年紀進行核實,對墾田進行實地丈量。“度田令”是在承認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根據豪強地主擁有私有土地多少征收賦稅。此舉意在()A.增加政府的賦稅收入 B.保障土地合法買賣 C.減輕自耕農經濟負擔 D.籠絡豪強地主勢力4.(2024秋?佛山月考)宋代對佃農和地主雙方的權利義務皆有明確規定,“佃戶當依時納租,不得有遲,若有遲延當受罰責。地主亦不得擅增租額,違者亦懲”。據此可知,當時()A.土地兼并現象加劇 B.租佃關系漸趨規范 C.農民負擔得以減輕 D.農業技術顯著進步5.(2024秋?天心區校級月考)如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律十八種》的記載《秦律十八種?廄苑律》(耕牛評比)最,賜田嗇夫壺酉(酒)東脯……殿者……罰冗皂者二月。……牛減絜(衡量,這里引申為腰圍),治(笞)主者寸十。《秦律十八種?倉律》縣遺麥以為種(種子)用者,殽禾以藏之。《秦律十八種?倉律》稻后禾熟(稻在谷子之后成熟),計(統計)稻后年……到十月牒書數,上內史。這些記載反映了()A.官員考課制日趨嚴密 B.政府保護促進農業發展 C.農耕社會的發展需要 D.法律對日常生活的影響6.(2024秋?天津期中)殷商甲骨文中有許多卜辭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辭的“田”字中間的橫豎筆畫往往不止一道,卜辭中所見農作物有黍、稷、栗、麥、稻等,農具有來、耜等。這表明當時()A.小農經濟已經形成 B.王權借助神權強化統治 C.農業發展備受重視 D.鐵犁牛耕得到廣泛應用7.(2024秋?余姚市校級期中)下列關于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一項是()史實結論A.“渠成……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都江堰的修建推動了關中地區農業發展B.《后漢書》記載“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漢代豪強地主勢力發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瓦解C.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彌勒經變?耕種圖》中展現了農民耕種的場景,圖中出現了曲轅犁曲轅犁在全國范圍內普及D.宋朝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已經相當普及,有些地方還可以一年三熟宋代糧食產量提高A.A B.B C.C D.D8.(2024秋?朝陽區校級月考)如表所示為辣椒在中國的記載情況(部分)。這些記載可用于研究()時間文獻內容康熙十年(1671年)《山陰志?物產志》“辣茄,紅色狀,如菱,可以代椒(花椒)”康熙十九年(1680年)《廣東新語》“人多務賈,與時逐,以香、糖、果、番椒、蘇木、蒲葵諸貨,北走豫章、吳、浙,西北走長沙、漢口,其黠者南走澳門獲大贏利”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安溪縣志?藥屬》“番椒,一名番姜,花細白,實老紅,味辣,能解水族毒,食魚蟹過多者,或泄瀉或脹滿,用子煎湯服”A.物種傳播伴隨著殖民活動的拓展 B.傳統經濟結構制約了物種交流 C.外來物種對中國飲食結構的影響 D.辣椒在中國的傳播范圍和價值9.(2024?湘陰縣開學)玉米傳入歐洲后,在19—20世紀成為高檔飼料的主要支柱,供畜禽食用。人們則吃畜禽的肉以及畜禽產出的二次食品——奶和蛋。材料意在說明,玉米在歐洲的傳播()A.促進了人口快速增長 B.改變了傳統飲食結構 C.推動了畜牧業的發展 D.突破了農業發展限制10.(2024秋?武漢月考)古希臘作者狄奧佛拉斯塔所著的《植物探究》只收進500種植物;瑞士植物學家卡斯珀?鮑欣于1596年出版的長篇巨著《植物的劇場》總覽了6000種植物;到17世紀80年代,約翰?雷的《一般植物史》列出18000多種植物。這是由于()A.食品儲備技術的進步 B.世界各地的聯系日趨緊密 C.人們的飲食習慣改變 D.工業革命助推了物種交流11.(2024秋?于都縣校級月考)如表為《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目錄節選。該目錄節選可以用來佐證()序言不可思議的砂糖第一章歐洲的砂糖從何而來第二章加勒比海與砂糖第三章當砂糖遇到茶葉第六章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隸第八章圍繞奴隸與砂糖的政治第九章甘蔗之旅的終結——甜菜的挑戰A.商業革命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 B.美洲作物外傳改變了世界格局 C.物種交流促進了全球聯系的加強 D.海洋探險活動提高了糧食產量12.(2024春?定安縣期末)15世紀末開始的“哥倫布大交換”,將來自舊大陸的動物如豬、馬、牛、羊、狗、貓、鼠等,在美洲進行了大量繁殖,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牲畜豐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為游牧族群。據此可知“哥倫布大交換”()A.改變了新大陸的生產方式 B.確立起歐洲對世界的主導 C.促使各地的物種日益趨同 D.中斷了美洲傳統社會生活13.(2024秋?新鄭市校級月考)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白人移民美洲,將歐洲大陸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產流向世界各地。同時,歐洲人也將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入美洲和大洋洲。這反映出()A.殖民侵略擴張的殘酷性 B.人文自然環境的不斷變化 C.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D.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14.(2024?綏棱縣校級開學)據記載,萬歷八年(1580年)福建人陳振龍把甘薯從海外引種到福建,當時大家對這種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萬歷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泉州一帶水稻歉收,凡甘薯種得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饑,得免饑饉。自此,福建種甘薯的人越來越多。這可用于說明在我國()A.外來物種傳播有賴于人們認識的深化 B.物種交流完善了當地的經濟結構 C.人地矛盾是影響物種推廣的主要因素 D.物種傳入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15.(2024?天津模擬)20世紀50年代,日本從美國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鏈物流隨之出現,在其后的20年間,日本冷庫庫容年均增長約14萬噸。20世紀70年代之后,日本迎來了便利店與餐飲等行業和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的時期。材料說明,日本()A.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提升 B.交通設施現代化的加速發展 C.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水平提高 D.冷鏈物流促進食品市場發展16.(2024?浙江開學)食物生產的現代化、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以及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下列相關表述,與實際相符的是()A.法國農業機械以大型農業機械為主 B.墨西哥培育出雜交水稻并得到推廣 C.中國較早掌握了機械通風儲糧技術 D.聯合國設有與糧食有關的專門機構17.(2024秋?江陰市期中)1990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決定》,并組建了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簡稱中儲糧)。中儲糧在全國建立起了980多個直屬庫和分庫,覆蓋全國90%的地級城市和13個糧食主產區95%的縣。這一布局()A.提升了國家糧食儲備的技術水平 B.保障了全國糧食進出口貿易 C.構建了糧食儲存和調控網絡體系 D.強化了糧食管理的市場手段18.(2024?長春四模)1996年,國家實施“種子工程”,推進種子管理體制改革,出臺《種子法》等多項配套法規,累計投資近63億元,建成農作物種質資源庫39個。我國種子生產能力由640萬噸提高到800萬噸。“種子工程”的實施反映了()A.立法工作回應民生關切 B.種業基礎設施體系的完備 C.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 D.國家糧食安全能力的提升19.(2024?齊齊哈爾二模)全球饑餓指數是由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于每年10月14日發布的,反映當年各發展中國家中相對于總人口的營養不良率、未滿5周歲兒童的低體重率、死亡率等綜合指數。如圖是2023年部分發展中國家的饑餓指數,據此可以推知()A.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出現衰退 B.食品安全關系到百姓生活質量 C.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艱巨繁重 D.發展中國家食物儲備技術落后20.(2024?浙江開學)21世紀以來,人類主要糧食產量有了新的突破。如表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雜交水稻產量增長表”,推動表中產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時間國家新品種產量20世紀60年代菲律賓雜交水稻畝產可達600一650千克2014年中國“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平均畝產突破1000千克,創世界紀錄2019年中國第三代雜交水稻畝產1046.3千克A.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 B.現代育種技術的應用 C.優質高效化肥的推廣 D.糧食儲存技術的提高二.材料題(共2小題)21.(2024秋?蘇州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時期廣東各府縣都有種植甘蔗,“蔗田幾與禾田等”,“民富而米少”,廣東之缺糧則多從廣西等地輸入。增城人陳忍庵,“往來于蔗畦稻田壟之間,躬樹藝,自旦至暮不少休,收田圓之入以裕”;合浦人陳大恒,于乾隆十六年(1751)雇傭長工短工種植甘蔗,并開設糖坊,榨茬制糖。廣東的蔗糖等貨物“北走豫章、吳、浙,西北走長沙、漢口;其黠者走澳門,至于紅毛(指在東南亞的荷蘭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羅斛(今泰國)、呂宋”。——摘編自陳學文《論明清時期粵閩臺的蔗糖業》材料二:蔗糖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奢侈消費品,只有上流社會和富裕階層才能消費得起。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到達美洲后,甘蔗開始在加勒比海地區種植。1523年,西班牙人開始在墨西哥大規模種植甘蔗。在之后的幾個世紀里,葡屬巴西和英法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甘蔗種植園經濟興起。據估算,從1500年到1840年,大約有1170萬非洲人被綁架販賣至美洲各地。19世紀時,甘蔗種植區域和蔗糖生產地進一步向全球擴散。大約1850年以后,蔗糖已經深深融入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邁向了消費大眾化的時代。一一摘編自季羨林《糖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廣東甘蔗種植業發展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蔗糖由奢侈消費品變為大眾化商品的原因。22.(2024?河北)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河北涉縣境內存有較多宋代古山寨遺址,表明當時涉縣農業開始向偏遠山區發展。最晚到元代初期,當地開始以石堰梯田立村,涉縣山區“缺水、少土、多石”,而石堰梯田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保持水土、蓄雨保墑、品種選育、輪作倒茬等農業技術,有效適應和改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王金莊的石堰梯田(圖)為其中典型代表。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涉縣縣委、縣政府加強了對修建梯田的領導,1952—1955年通過發動群眾互助,整修梯田10萬畝。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當地更是掀起了壘堰、修灘高潮,其中王金莊表現最為突出。1964年,王金莊二街組織了130名骨干,開進“古輩千年”沒有開墾過的巖凹溝,歷經40余天,興建起26畝石堰梯田。之后十余年,王金莊持續興修巖凹溝,治理高峻溝,開發桃花水嶺,新修梯田500多畝。昔日“荒山禿嶺草滿坡”變成了“層層梯田繞山轉”。1984年后,王金莊多數梯田承包到戶,梯田建設與整修進入新階段。1990年,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專家到涉縣考察,對王金莊梯田給予了高度評價。材料三涉縣旱作石堰梯田遺產地形成的“山頂林地—灌叢—石堰梯田—村落—河流/河灘地”景觀結構,實現了當地有限水土資源的有效利用和保護,活態傳承和利用五谷雜糧15種、瓜果菜蔬28種、野生藥用植物72種。其中,花椒、核桃、黑棗、柴胡、連翹等特色農產品,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王金莊先后被評為省級、國家級傳統古村落。當地農業功能向農事體驗、生態觀光和產品深加工的逐步拓展,進一步為農戶生計提供了多種來源與堅實保障。2022年,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以上材料摘編自《梯耕智慧》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涉縣石堰梯田體現出的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涉縣梯田建設獲得較大發展的原因。(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涉縣石堰梯田農業文化遺產對當今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2024-2025學年人教部編版高二(上)歷史寒假作業(七)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BBABCCDDCBC題號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CADDCACB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秋?朝陽區校級月考)1995年11月,考古學家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2粒半古稻谷。經鑒定:這是栽培種,尚保留野生稻、秈稻及粳稻的綜合特征,距今1.4萬年至1.2萬年。2004年11月,中美聯合考古隊在玉蟾巖遺址再次發現5粒類似古稻谷。這些考古發現可用來印證,當時該地()A.成為水稻栽培中心 B.野生植物得到馴化 C.農業生產較為穩定 D.先民擺脫自然束縛【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玉蟾巖遺址發現的幾粒古稻谷屬于栽培種,這說明當時野生谷種得到馴化,B項正確;材料缺乏當時水稻栽培的地區分布對比,無法說明該地是當時的水稻栽培中心,排除A項;從考古發現來看,栽培谷種數量較少,說明谷物種植并不廣泛,即農業生產尚不穩定,排除C項;谷物種植只是當時先民獲取食物的一種方式,但當時先民仍未擺脫自然束縛,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2.(2024秋?蘇州月考)下表是宋、粱王朝推行的一些統治政策。這些舉措()宋武帝(劉裕)限制苛斂,減免租布,獎勵流亡人員回鄉務農宋文帝(劉義隆)督課農桑,鼓勵種植養蠶渠武帝(蕭衍)實行籍田禮,鼓勵農耕;將荒田廢宅分給農民;開禁國家封占的土地,減免租調;對逃亡返鄉復業者,減免租調并免除徭役。A.放松了對百姓遷移的限制 B.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 C.推動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D.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宋武帝劉裕限制苛斂,減免租布,獎勵流亡人員回鄉務農。這一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人力。宋文帝劉義隆治理農桑,鼓勵種植養殖,實行屯田制,鼓勵農耕,將荒田廢宅分給農民。這使得更多的土地得到開墾利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梁武帝蕭衍對國家封占的土地減免租調,對逃亡返鄉復業者咸免租調并免除徭役。這進一步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鼓勵了農民積極從事農業生產。綜合以上這些政策,可以看出它們的共同作用是為農業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而農業是江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的發展必然會帶動江南經濟的發展。所以,這些舉措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答案選擇B。ACD選項不符合題干的特征,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3.(2024?保定三模)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光武帝劉秀頒發“度田令”,檢查耕田與戶口實數,即對原有戶籍上的戶口、年紀進行核實,對墾田進行實地丈量。“度田令”是在承認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根據豪強地主擁有私有土地多少征收賦稅。此舉意在()A.增加政府的賦稅收入 B.保障土地合法買賣 C.減輕自耕農經濟負擔 D.籠絡豪強地主勢力【分析】本題考查明朝土地制度演變的相關知識,依據材料“‘度田令’是在承認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根據豪強地主擁有私有土地多少征收賦稅”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丈量土地、核實戶口,可以為政府征收賦稅和攤派勞役提供依據。根據豪強地主擁有的私有土地數量進行征稅,這有利于增加政府賦稅收入,A項正確;該政策沒有涉及土地買賣,排除B項;中國古代自耕農的負擔主要來自賦稅和地租,材料沒有向農民征收賦稅、地租的信息,排除C項;該政策對豪強地主的土地兼并、漏稅行為是一種限制和打擊,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4.(2024秋?佛山月考)宋代對佃農和地主雙方的權利義務皆有明確規定,“佃戶當依時納租,不得有遲,若有遲延當受罰責。地主亦不得擅增租額,違者亦懲”。據此可知,當時()A.土地兼并現象加劇 B.租佃關系漸趨規范 C.農民負擔得以減輕 D.農業技術顯著進步【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材料主要是在講佃農和地主的權利義務,沒有涉及土地兼并現象是否加劇的內容,所以A選項不符合題意;宋代明確規定佃農要依時納租,地主不得擅增租額,這表明當時對于租佃關系的雙方權利和義務有了明確的規范,使得租佃關系漸趨規范,所以B選項正確;材料只是規定了納租的時間和地主不能擅增租額,但沒有提及農民負擔減輕的問題,所以C選項不準確;材料內容與農業技術進步無關,沒有體現出農業技術方面的任何信息,所以D選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學生需掌握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過程。5.(2024秋?天心區校級月考)如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律十八種》的記載《秦律十八種?廄苑律》(耕牛評比)最,賜田嗇夫壺酉(酒)東脯……殿者……罰冗皂者二月。……牛減絜(衡量,這里引申為腰圍),治(笞)主者寸十。《秦律十八種?倉律》縣遺麥以為種(種子)用者,殽禾以藏之。《秦律十八種?倉律》稻后禾熟(稻在谷子之后成熟),計(統計)稻后年……到十月牒書數,上內史。這些記載反映了()A.官員考課制日趨嚴密 B.政府保護促進農業發展 C.農耕社會的發展需要 D.法律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材料可知,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律十八種》中,在法律上規定了農業在耕牛、種子、糧食統計等方面的相關內容,據此可知,這是當時農業發展的需要,C項正確;材料是在農業方面的規定,而非對官員的考核,排除A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是否促進農業發展,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農業領域,而非日常生活,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6.(2024秋?天津期中)殷商甲骨文中有許多卜辭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辭的“田”字中間的橫豎筆畫往往不止一道,卜辭中所見農作物有黍、稷、栗、麥、稻等,農具有來、耜等。這表明當時()A.小農經濟已經形成 B.王權借助神權強化統治 C.農業發展備受重視 D.鐵犁牛耕得到廣泛應用【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卜辭中所見農作物有黍、稷、粟、麥、稻等,農具有耒、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甲骨文中有許多與“農業”相關的記載,說明農業發展在當時備受重視,C項正確;小農經濟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王權與神權的關系,排除B項;鐵犁牛耕得到應用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7.(2024秋?余姚市校級期中)下列關于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一項是()史實結論A.“渠成……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都江堰的修建推動了關中地區農業發展B.《后漢書》記載“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漢代豪強地主勢力發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瓦解C.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彌勒經變?耕種圖》中展現了農民耕種的場景,圖中出現了曲轅犁曲轅犁在全國范圍內普及D.宋朝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已經相當普及,有些地方還可以一年三熟宋代糧食產量提高A.A B.B C.C D.D【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農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所學可知,宋代稻麥復種制,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糧食產量,D項正確;據材料“渠成……于是關中為沃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指的鄭國渠,都江堰是在四川,A項排除;根據所學可知漢代豪強地主勢力發展一定程度上是土地兼并的結果,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地私有制,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曲轅犁出現在唐朝非全國范圍內普及,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8.(2024秋?朝陽區校級月考)如表所示為辣椒在中國的記載情況(部分)。這些記載可用于研究()時間文獻內容康熙十年(1671年)《山陰志?物產志》“辣茄,紅色狀,如菱,可以代椒(花椒)”康熙十九年(1680年)《廣東新語》“人多務賈,與時逐,以香、糖、果、番椒、蘇木、蒲葵諸貨,北走豫章、吳、浙,西北走長沙、漢口,其黠者南走澳門獲大贏利”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安溪縣志?藥屬》“番椒,一名番姜,花細白,實老紅,味辣,能解水族毒,食魚蟹過多者,或泄瀉或脹滿,用子煎湯服”A.物種傳播伴隨著殖民活動的拓展 B.傳統經濟結構制約了物種交流 C.外來物種對中國飲食結構的影響 D.辣椒在中國的傳播范圍和價值【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可以代椒(花椒)”、“人多務賈……西北走長沙、漢口,其黠者南走澳門獲大贏利”、“番椒……用子煎湯服”等信息并結合文獻出處可知,在不同地區發現了辣椒且用途不同,這可用于研究辣椒在中國的傳播范圍和價值,D項正確;材料記載辣椒的用途及傳播路徑,未涉及西方殖民活動,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辣椒在不同地區使用及交流概況,表明得到較廣范圍交流,制約交流說法錯誤,排除B項;“辣茄,紅色狀,如菱,可以代椒(花椒)”說明可以替代花椒,“番椒,一名番姜,花細白,實老紅,味辣,能解水族毒,食魚蟹過多者,或泄瀉或脹滿,用子煎湯服”說明藥用價值,飲食結構指的不同種類食物占比構成,材料體現辣椒的食用、藥用價值,沒有體現飲食結構發生變化,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9.(2024?湘陰縣開學)玉米傳入歐洲后,在19—20世紀成為高檔飼料的主要支柱,供畜禽食用。人們則吃畜禽的肉以及畜禽產出的二次食品——奶和蛋。材料意在說明,玉米在歐洲的傳播()A.促進了人口快速增長 B.改變了傳統飲食結構 C.推動了畜牧業的發展 D.突破了農業發展限制【分析】本題考查了新航路開辟,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材料“在19—20世紀成為高檔飼料的主要支柱,供畜禽食用。人們則吃畜禽的肉以及畜禽產出的二次食品——奶和蛋。”可知,玉米為畜牧業提供了飼料,推動了畜牧業的發展,從而讓歐洲人吃上了更多的肉蛋奶,C項正確;材料強調玉米在歐洲的傳播推動了畜牧業的發展,沒有促進了人口快速增長的信息,排除A項;沒有涉及歐洲傳統飲食,無法得出改變歐洲飲食結構,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農業發展受到限制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0.(2024秋?武漢月考)古希臘作者狄奧佛拉斯塔所著的《植物探究》只收進500種植物;瑞士植物學家卡斯珀?鮑欣于1596年出版的長篇巨著《植物的劇場》總覽了6000種植物;到17世紀80年代,約翰?雷的《一般植物史》列出18000多種植物。這是由于()A.食品儲備技術的進步 B.世界各地的聯系日趨緊密 C.人們的飲食習慣改變 D.工業革命助推了物種交流【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掌握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知識。【解答】A.食品儲備技術的進步主要影響的是食物的保存和供應,與植物種類記載數量的大幅增加關系不大,排除A項;B.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世界各地聯系的日益緊密,人們能夠更多地了解和接觸到來自不同地區的植物,從而使得植物學家能夠記載更多種類的植物,很好地解釋了植物記載種類從500種增加到18000多種的現象,B項正確;C.飲食習慣的改變更多地涉及對某些食物的偏好和消費方式的變化,并非直接導致植物記載種類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D.工業革命始于18世紀60年代,而題干中17世紀80年代植物種類記載的大幅增加,發生在工業革命之前,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11.(2024秋?于都縣校級月考)如表為《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目錄節選。該目錄節選可以用來佐證()序言不可思議的砂糖第一章歐洲的砂糖從何而來第二章加勒比海與砂糖第三章當砂糖遇到茶葉第六章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隸第八章圍繞奴隸與砂糖的政治第九章甘蔗之旅的終結——甜菜的挑戰A.商業革命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 B.美洲作物外傳改變了世界格局 C.物種交流促進了全球聯系的加強 D.海洋探險活動提高了糧食產量【分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著作《一粒砂糖的世界史》講述了圍繞砂糖進行的殖民和貿易活動,催生了紅茶文化和商業革命,及其與世界的聯系,砂糖的歷史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說明物種交流促進了全球聯系的加強,C項正確;商業革命強調商品的種類、數量和經營方式的變化,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項;材料強調砂糖對世界聯系的加強,改變了世界格局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項;材料主旨為砂糖,與糧食產量無關,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2.(2024春?定安縣期末)15世紀末開始的“哥倫布大交換”,將來自舊大陸的動物如豬、馬、牛、羊、狗、貓、鼠等,在美洲進行了大量繁殖,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牲畜豐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為游牧族群。據此可知“哥倫布大交換”()A.改變了新大陸的生產方式 B.確立起歐洲對世界的主導 C.促使各地的物種日益趨同 D.中斷了美洲傳統社會生活【分析】本題考查了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將來自舊大陸的動物如豬、馬、牛、羊、狗、貓、鼠等,在美洲進行了大量繁殖,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牲畜豐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為游牧族群”可知,哥倫布大交換將舊大陸的動物引入美洲,使部分美洲居民過上游牧生活,從而改變了新大陸的生產方式,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歐洲在世界的主導地位,排除B項;物種日益趨同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中斷了美洲傳統社會生活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3.(2024秋?新鄭市校級月考)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白人移民美洲,將歐洲大陸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產流向世界各地。同時,歐洲人也將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入美洲和大洋洲。這反映出()A.殖民侵略擴張的殘酷性 B.人文自然環境的不斷變化 C.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D.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據材料“新航路開辟后……疾病的病原體帶入美洲和大洋洲”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物種在各地流通,歐洲的疾病也帶入美洲和大洋洲,這體現了新航路開辟使得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逐漸成為一個整體,也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C項正確;殖民侵略擴張的殘酷性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除體現了病毒的傳播,也體現了移民和物種交流,該說法表述不全面,排除A項;人文自然環境的不斷變化說法錯誤,自然環境的變化材料無從體現,排除B項;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說法錯誤,材料僅體現了物種交流,與資本原始積累無關,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14.(2024?綏棱縣校級開學)據記載,萬歷八年(1580年)福建人陳振龍把甘薯從海外引種到福建,當時大家對這種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萬歷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泉州一帶水稻歉收,凡甘薯種得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饑,得免饑饉。自此,福建種甘薯的人越來越多。這可用于說明在我國()A.外來物種傳播有賴于人們認識的深化 B.物種交流完善了當地的經濟結構 C.人地矛盾是影響物種推廣的主要因素 D.物種傳入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分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解答】根據材料“當時大家對這種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泉州﹣﹣帶水稻歉收,凡甘薯種得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饑,得免饑……越來越多”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我國由于對外來物種認識的不斷深化,促進了其傳播,A項正確;“經濟結構”材料并未體現,排除B項;C項僅從材料無法判定,排除C項;D項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15.(2024?天津模擬)20世紀50年代,日本從美國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鏈物流隨之出現,在其后的20年間,日本冷庫庫容年均增長約14萬噸。20世紀70年代之后,日本迎來了便利店與餐飲等行業和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的時期。材料說明,日本()A.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提升 B.交通設施現代化的加速發展 C.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水平提高 D.冷鏈物流促進食品市場發展【分析】本題考查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存與食品安全,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據材料“冷鏈物流隨之出現,在其后的20年間,日本冷庫庫容年均增長約14萬噸。20世紀70年代之后,日本迎來了便利店與餐飲等行業和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的時期”可知,伴隨冷鏈物流的出現和迅速發展,推動了便利店與餐飲等行業和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這些食品市場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服務業在經濟中占的比重,排除A項;材料未提交通設施,排除B項;材料也未提及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水平,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存與食品安全,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6.(2024?浙江開學)食物生產的現代化、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以及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下列相關表述,與實際相符的是()A.法國農業機械以大型農業機械為主 B.墨西哥培育出雜交水稻并得到推廣 C.中國較早掌握了機械通風儲糧技術 D.聯合國設有與糧食有關的專門機構【分析】本題考查了現代食物生產,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所學知識,聯合國設立糧食署,這是與糧食有關的專門機構,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由于各國國情不同,農業機械的規模也不相同,法國以中型為主,排除A項;墨西哥培育出并得到推廣的是小麥新品種而不是雜交水稻,排除B項;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后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7.(2024秋?江陰市期中)1990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決定》,并組建了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簡稱中儲糧)。中儲糧在全國建立起了980多個直屬庫和分庫,覆蓋全國90%的地級城市和13個糧食主產區95%的縣。這一布局()A.提升了國家糧食儲備的技術水平 B.保障了全國糧食進出口貿易 C.構建了糧食儲存和調控網絡體系 D.強化了糧食管理的市場手段【分析】本題考查了現代食物生產,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題中材料可知,國家重視專項糧食儲備制度以及管理和調控的體系,但不涉及儲備技術,也不直接涉及糧食的進出口貿易,C項正確,排除A、B兩項;材料體現了國家對糧食儲備的行政管理,并不是強化市場手段,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8.(2024?長春四模)1996年,國家實施“種子工程”,推進種子管理體制改革,出臺《種子法》等多項配套法規,累計投資近63億元,建成農作物種質資源庫39個。我國種子生產能力由640萬噸提高到800萬噸。“種子工程”的實施反映了()A.立法工作回應民生關切 B.種業基礎設施體系的完備 C.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 D.國家糧食安全能力的提升【分析】本題考查了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存與食品安全,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材料“累計投資近63億元,建成農作物種質資源庫39個。我國種子生產能力由640萬噸提高到800萬噸”說明我國對種子的重視,而種子是關系民生的問題,A正確;僅憑對種子的重視,不能看出種業基礎設施體系的完備和國家糧食安全能力的提升,排除BD;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排除C。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存與食品安全,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9.(2024?齊齊哈爾二模)全球饑餓指數是由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于每年10月14日發布的,反映當年各發展中國家中相對于總人口的營養不良率、未滿5周歲兒童的低體重率、死亡率等綜合指數。如圖是2023年部分發展中國家的饑餓指數,據此可以推知()A.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出現衰退 B.食品安全關系到百姓生活質量 C.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艱巨繁重 D.發展中國家食物儲備技術落后【分析】本題考查了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存與食品安全,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由圖表中印度、尼泊爾、南非等發展中國家2023年饑餓指數仍高達10%以上可知,發展中國家仍然面臨比較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保障糧食安全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亟待解決的難題,C項正確;饑餓指數的高低受多種因素影響,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出現衰退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不是唯一原因,且材料也不能推知發展中國家的饑餓指數高就是農業衰退導致的,排除A項;食品安全是指保證人們吃的東西衛生達標,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不是同一范疇,排除B項;食物儲備技術與饑餓指數關系不大,發展中國家饑餓指數高不是食物儲備技術落后導致的,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存與食品安全,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0.(2024?浙江開學)21世紀以來,人類主要糧食產量有了新的突破。如表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雜交水稻產量增長表”,推動表中產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時間國家新品種產量20世紀60年代菲律賓雜交水稻畝產可達600一650千克2014年中國“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平均畝產突破1000千克,創世界紀錄2019年中國第三代雜交水稻畝產1046.3千克A.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 B.現代育種技術的應用 C.優質高效化肥的推廣 D.糧食儲存技術的提高【分析】本題考查了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存與食品安全,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60年代以來糧食產量不斷提高,從表中可以看出,這得益于品種的不斷優化,因此B項正確;材料中僅涉及品種,未提及其他農業機械,排除A項;材料信息反映農作物的新品種,無法得出優質高效化肥的推廣的結論,排除C項;糧食儲存技術與糧食產量無關,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二.材料題(共2小題)21.(2024秋?蘇州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時期廣東各府縣都有種植甘蔗,“蔗田幾與禾田等”,“民富而米少”,廣東之缺糧則多從廣西等地輸入。增城人陳忍庵,“往來于蔗畦稻田壟之間,躬樹藝,自旦至暮不少休,收田圓之入以裕”;合浦人陳大恒,于乾隆十六年(1751)雇傭長工短工種植甘蔗,并開設糖坊,榨茬制糖。廣東的蔗糖等貨物“北走豫章、吳、浙,西北走長沙、漢口;其黠者走澳門,至于紅毛(指在東南亞的荷蘭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羅斛(今泰國)、呂宋”。——摘編自陳學文《論明清時期粵閩臺的蔗糖業》材料二:蔗糖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奢侈消費品,只有上流社會和富裕階層才能消費得起。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到達美洲后,甘蔗開始在加勒比海地區種植。1523年,西班牙人開始在墨西哥大規模種植甘蔗。在之后的幾個世紀里,葡屬巴西和英法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甘蔗種植園經濟興起。據估算,從1500年到1840年,大約有1170萬非洲人被綁架販賣至美洲各地。19世紀時,甘蔗種植區域和蔗糖生產地進一步向全球擴散。大約1850年以后,蔗糖已經深深融入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邁向了消費大眾化的時代。一一摘編自季羨林《糖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廣東甘蔗種植業發展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蔗糖由奢侈消費品變為大眾化商品的原因。【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要結合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的特征來解答。(2)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要結合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來解答。【解答】(1)從材料“蔗田幾與禾田等”和所學知識可知,甘蔗種植規模大,使得部分地區糧食種植減少,導致廣東缺糧,需要從外地輸入糧食。從材料“合浦人陳大恒,于乾隆十六年(1751)雇傭長工短工種植甘蔗,并開設糖坊,榨茬制糖”和所學知識可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的商品化和手工業的發展。從材料“北走豫章、吳、浙,西北走長沙、漢口,其黠者走澳門,至于紅毛、日本、琉球、暹羅、呂宋”和所學知識可知,廣東的蔗糖貨物遠銷多地,擴大了貿易范圍,加強了地區間的經濟交流。(2)從材料“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到達美洲后,甘蔗開始在加勒比海地區種植”和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甘蔗在美洲等地廣泛種植,擴大了甘蔗的種植范圍,增加了蔗糖的產量。從材料“從1500年到1840年,大約有1170萬非洲人被綁架販賣至美洲各地”和所學知識可知,殖民擴張和奴隸貿易為甘蔗種植提供了大量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從材料“大約1850年以后,蔗糖已經深深融入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邁向了消費大眾化的時代”和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的開展,推動了生產技術的進步,提高了蔗糖的生產效率。從材料“大約1850年以后,蔗糖已經深深融入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邁向了消費大眾化的時代”和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蔗糖的需求不斷增加,市場不斷擴大。故答案為:(1)甘蔗種植規模大,使得部分地區糧食種植減少,導致廣東缺糧,需要從外地輸入糧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的商品化和手工業的發展;廣東的蔗糖貨物遠銷多地,擴大了貿易范圍,加強了地區間的經濟交流。(2)新航路開辟后,甘蔗在美洲等地廣泛種植;殖民擴張和奴隸貿易為甘蔗種植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工業革命的開展,推動了生產技術的進步,提高了蔗糖的生產效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蔗糖的需求不斷增加,市場不斷擴大。【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22.(2024?河北)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河北涉縣境內存有較多宋代古山寨遺址,表明當時涉縣農業開始向偏遠山區發展。最晚到元代初期,當地開始以石堰梯田立村,涉縣山區“缺水、少土、多石”,而石堰梯田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