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單元測試A卷基礎夯實)-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含答案)_第1頁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單元測試A卷基礎夯實)-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含答案)_第2頁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單元測試A卷基礎夯實)-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含答案)_第3頁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單元測試A卷基礎夯實)-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含答案)_第4頁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單元測試A卷基礎夯實)-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A卷基礎夯實)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中國毛驢因體小卻善負重成為國人的生產工具與審美對象,唐朝之前對其少有負面評價。波斯所產大驢在中亞及西方文化中常以“高聲狂叫”而戲劇性地嚇倒敵人,是倔強與愚蠢的象征。中唐以后,柳宗元塑造的“龐然大物”、使“虎大駭”的“黔之驢”逐漸成為國人眼中主要的驢形象。這反映出唐朝時期()A.絲路交流促進文化交融 B.佛教傳入改變物種形象C.生產發展減少畜力依賴 D.文學創作決定審美取向2.唐朝詩人張籍在《涼州詞》中寫道:“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關于這首詩所描述的歷史背景的說法正確的是()A.班超出使西域被稱為“鑿空”,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發展B.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日趨下降C.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過河西走廊,在敦煌分為北線、中線、南線D.從嘉峪關到玉門關,前往印度和中亞、西亞的路線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3.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近代以來逐漸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并與當地社會環境習俗相結合,創新了茶文化的內涵。這反映出()A.歐美文化依托中國文化發展 B.文化交流的多樣性特征C.商品流通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D.文化發展的同質化趨勢4.印度西海岸城市果阿為深水良港,也是印度西海岸的貿易中心和北上麥加朝圣的出發點。后來羅馬教廷在果阿成立主教區,其轄區從好望角一直延伸到日本的廣大地區。耶穌會也在果阿建立了傳教中心。當時的果阿被稱為“東方的羅馬”。果阿的變遷折射出()A.印度人口結構的重大改變 B.大帆船貿易航線的開辟C.天主教在印度的全面流行 D.全球貿易網的逐步形成5.1926年,英國《禮儀之書》對茶桌禮儀有如下記述:“女主人可能在眾人的椅子旁邊放一個小茶幾或凳子……有時候需要提供小塊茶布,如果有果醬的話,則需要提供切點心用的茶刀(銀質或鍍銀的小刀)。”由此可知,英國茶文化()A.源于世界市場的形成 B.風靡于英國上層社會C.體現了婦女地位提高 D.融合了本土禮儀文化6.大英博物館內的古埃及女貴族余盆梅海特棺槨,制作于公元前600年,棺木的全部材料都來自埃及以外的地區:木料來自于黎巴嫩,黃金來自努比亞,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瀝青來自兩河流域。這表明當時()A.跨區域的交流合作進一步加強 B.西亞與北非文明區首次統一起來C.埃及成為東西方聯系的橋梁 D.亞非文化具有同源同宗的特點7.18世紀中期,“下午茶”在英國社會日漸流行,飲茶有益于健康在爭論中逐漸為社會各界所認可,加入牛奶與糖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功效的增加或強化。茶還寄托了英國人對家的深厚情感,這與中國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層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這體現出()A.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B.人文主義得到社會普遍認可C.經濟的趨同化和一體化趨勢 D.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趨勢8.茶葉由中國傳入西方后,西方飲茶之風逐漸盛行。如英國用中國茶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高雅的品茶方式——“下午茶”,并且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風俗習慣享譽世界;在美國高壓的生活環境中,品茶成為美國人尋求心里平靜的一個重要方式。這主要體現出()A.中國傳統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B.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C.中國茶文化對西方生活方式產生了一定影響D.人口遷移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9.1565年,西班牙航海家烏爾達內塔從呂宋起航,開辟了一條西起呂宋馬尼拉、東至墨西哥阿卡普爾科的全新航道。之后的250多年里,西班牙人將無數絲織品運抵美洲市場,用以交換產自西屬美洲的白銀。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A.西班牙壟斷了大西洋貿易 B.銀絲貿易是殖民主要手段C.歐洲的貿易中心正在轉移 D.全球的貿易格局發生變化10.下圖所示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卻很罕見。這間接說明隋唐時期()A.對外貿易處于頂峰 B.西北邊疆戰亂頻繁C.絲路貿易較為興盛 D.榷場互市相當活躍11.秦漢時期的政治史記載中,多次出現“海”的信息。《史記·始皇本紀》中“海”字出現38次;以漢武帝為記述重心的《史記·封禪書》中,“海”字出現多達39次:漢武帝至少10次東巡海上,超過了秦始皇的記錄。這說明當時()A.對外貿易空前繁榮 B.對海洋的積極探索C.海上交通取得突破 D.政府重視海防建設12.嘉峪關魏晉墓葬群3號墓有表現漢人放牧的壁畫;嘉峪關6號墓的壁畫中有描寫羌人耱地、氐人耙地和披發者耙地和漢人婦女狩獵的圖;在酒泉丁家閘5號東晉時期墓葬中發現的燕居行樂圖,出現了屬于龜茲樂器的腰鼓。這些發現可用于佐證我國古代()A.絲路沿線商業繁榮 B.中原文化輻射力下降C.民族間的互動交融 D.少數民族漸趨封建化13.有學者研究發現:美洲本土沒有出現過“車”。因為沒有車,就不能進行大規模的物質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質運送到遙遠的地方。盡管在美洲醞釀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開辟前,它們仍處在發育過程中。材料意在說明()A.世界文明呈現出多元一體特征 B.文明交流有助于社會發展C.殖民入侵打斷了美洲文明進程 D.美洲地區手工業技術落后14.日本新名詞入華的初始者張之洞,在《學務綱要》中擬定“戒襲用外國無謂名詞,以存國文,端士風”專條;精通西洋語文的辜鴻銘謾罵他人使用“改良”等外來詞;翻譯西洋小說的林紓批評“報館文字……時時復攙入東人之新名詞”。這些現象反映出當時()A.近代學人排斥西學東漸 B.傳統觀念制約社會轉型C.中體西用束縛翻譯事業 D.頑固勢力捍衛傳統文化15.敦煌懸泉置遺址(驛站)出土的漢簡記載,該驛站有官卒徒御37人、傳馬40匹和傳車10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類似的機構。簡文中有“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的記錄。這反映了()A.亭傳郵驛是古代官民共用的設施 B.絲綢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邊疆穩定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暢通是政令統一的重要基礎16.來自拉丁美洲的金銀在武裝護航下到達西班牙,為西班牙國王提供了1/4的收入。16世紀60年代,每年有幾艘船只從墨西哥航行到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賓的馬尼拉。他們在這里用白銀與中國商人交換絲綢、瓷器、香料和其他奢侈品,然后賣給拉美地區的歐洲礦主和城市居民,或者運回西班牙銷售給富有的貴族。材料可以用來說明,美洲白銀的傳播()A.引發了歐洲的價格革命 B.加速了全球貿易聯系的發展C.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D.適應了工業革命開展的需求17.英國史學家馬克辛·伯格在其著作中寫道:“17、18世紀,瓷器成為在歐洲流行的‘中國熱’的典型商品,主導著歐洲流行社會,東方的設計風格與物品樣式被融入洛可可風格之中。”由此可知()A.東方文化在歐洲成為主流 B.中國積極開拓海外市場C.商品貿易促進了文化交流 D.歐洲社會生活水平低下18.茶馬貿易由來已久,唐以前中原王朝用絹帛向西北少數民族易馬,唐以后逐漸形成以茶易馬,至宋則出現專門管理茶馬交易的茶馬司等機構。明朝茶馬貿易制度達到頂峰,明朝中期甚至因“馬之用,急于三邊(明西北邊境),而川馬遠不可至”,暫停了興盛的川藏地區間茶馬貿易,以保證甘肅河州的茶馬貿易開展。由此可知明代茶馬貿易()A.豐富了國家邊疆治理的手段 B.開發出草原絲綢之路新通道C.促進了中外文明的雙向交流 D.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20.據考古發現,在烏蘭巴托附近的諾彥烏拉匈奴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漢朝錦繡織物,用彩絲繡出流云、鳥獸、神仙騎鹿的圖案;還出土有安息、大夏、小亞細亞的毛織品,上面的圖案有植物紋、鳥獸紋及人物紋。另外,在出土的絲綢上還繡有形同黑海北岸斯基泰文化的人物形象。這反映出()A.中國與歐洲開始廣泛的直接貿易 B.漢朝政府的經濟政策趨向務實C.統治集團積極開拓海陸絲綢之路 D.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60分。21.漢武帝時西漢在政治、經濟和經略邊疆等方面都表現出了恢宏的氣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初年以妥協為主的隱忍戰略,為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周邊環境,但也存在邊境飽受侵擾等弊端。60多年的“休養生息”,為漢武帝反擊匈奴奠定了物質基礎。為提振國威,漢武帝改變了柔弱的邊防政策,大規模開疆拓土。經過三十余年的經營,漢朝的邊疆地區得以穩固和發展。——摘編自王玉沖《漢武帝治邊方略》材料二中西雙方的商貿活動中,西漢精美的絲織品、茶葉、漆器和鐵器等,隨著大批漢朝使臣和眾多商人西行,源源不斷地被帶入了西域、中亞、西亞和南亞等地,直接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西漢王朝正式打開了與西域、中亞、西亞和南亞等地交往交流的門戶。早在漢武帝時,中國海船就攜帶大批絲綢、黃金,從雷州半島起航途經今越南、泰國、馬來半島等國,遠航到印度的黃支國(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換取這些國家的特產。然后,從今斯里蘭卡經新加坡返航。這樣,中國的絲綢早在公元前就傳入上述各國。由于中國絲綢對世界各地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歐洲各國都派使節到中國通好,獻禮品以求賞賜絲綢和進行貿易交換。自此便有中國絲綢傳入今印尼、印度和緬甸,并通過緬甸傳到歐洲的大秦(羅馬)的這一條途徑。——摘編自張連杰《論張騫出使西域與絲綢之路相關聯的幾個問題》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漢治邊政策的變化,并分析促成這一變化的原因。(9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西漢開拓疆域打開“與西域、中亞、西亞和南亞等地交往交流的門戶”的史實,并概括西漢時期形成的對外海上航線。(8分)22.【茶葉貿易與茶文化】(14分)材料一早期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的路徑與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的路徑是相吻合的,兩者之間存在地理和時空上的耦合關聯性。東路與北路以文化傳播為主,西路與南路以貿易交流為主。一是西路,沿古代北方陸上絲綢之路,由土耳其人將茶傳播到西亞各國并通往歐洲;二是東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韓國\日本兩國的遣唐使和學僧將中國的茶籽帶回并繁殖開來,中國的飲茶習俗連同佛教文化在兩國普及開來,逐漸形成“韓國茶禮”和“日本茶道”;三是南路,通過“蜀身毒道”的南方陸上絲綢之路,茶葉連同中國的其他土特產通過貿易的形式傳播到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四是北路,通過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融合,將中國茶傳往我國的內蒙古及蒙古等地。—摘編自盛敏《千年脈動: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與茶葉出口貿易》材料二自唐代茶葉傳入吐蕃以后,伴隨著吐蕃\回鶻全民“恃茶”,絲綢之路上必要的運輸品已悄然轉變為“茶”,而不再是絲綢了。至宋已然“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以生”,北宋政府推行茶馬法,專設茶馬司,加強對茶馬互市的控制。明朝以降,朝廷強力控制茶馬互市。明太祖言:“夫物有至薄而用之則重者,茶是也。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宋而利博矣。前代非以此專利,蓋制戎狄之道,當賤其所有而貴其所無耳。”強調“巡禁私茶之出境者,朕豈為利哉,制馭夷狄,不得不然也。”歷朝大臣也力挺“茶馬”之策,都御史楊一清言:“且金城以西,綿延數千里,以馬為科差,以茶為酬價,使遠夷(為)臣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則病且死,以是羈縻之,實賢于數萬甲兵,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摘編自彭玉娟等《茶馬古道及其對茶文化傳播的交互影響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中國早期茶文化對外傳播的特點和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明唐朝以來歷代政府強調“茶馬”之策的原因。(6分)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唐朝時,大量中亞、西亞、印度等地商人沿著絲綢之路往來于東西方之間進行長途貿易,活躍了中西之間物質文化交流,形成了唐代商人階層中一個非常獨特的群體,被傳統史籍稱為“商胡”或“胡商”。他們的足跡遍及西亞、中亞、天山南北、河西走廊直至長安、洛陽和江南等地,物物交易居多,涉及絲綢、珠寶、珍玩、牲畜、奴隸、糧食、高利貸等領域。在長安的胡商由唐朝政府分為“著藉”-定居中原者、“不著藉”-短期到中原者兩類。著藉者按編戶齊民形式,服役納稅;不著藉者,由鴻臚寺、主客曹等官方機構,以及具有一定自治性質的薩寶府進行管理。——摘編自馮敏《唐代絲路上的胡商商隊》材料二2013年“一帶一路”的倡議使中國與亞非國家間的貿易、投資等經濟合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就境外經貿合作區而言,從2013年到2022年底,相關合作區建設的累計投資額達到0.4萬億元,代表性的經貿合作區包括中國-印尼綜合產業園區、中國-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泰國-中國羅勇工業園、中國-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和中國-埃及泰達工業園等,累積創造了42.1萬個工作崗位。這不僅加速了雙方的產業合作,而且推進了東道國產業體系的升級,比如中國-埃及泰達工業園主打的玻璃纖維產業彌補了埃及甚至非洲在該領域的空白。——摘編自高新《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1)根據材料一,指出在唐代絲路上胡商貿易的特點。(7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和現代中國在亞非地區發展絲路經濟的共同影響。(8分)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人類學家博厄斯認為:“人類歷史證明,一個社會群體,其文化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群體的經驗。一個社會群體所獲得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群體;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根據材料,自行擬定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1.答案:A2.答案:C3.答案:C4.答案:D5.答案:D6.答案:A7.答案:D8.答案:C9.答案:D10.答案:C11.答案:B12.答案:C13.答案:B14.答案:B15.答案:D16.答案:B17.答案:C18.答案:A19.答案:D20.答案:D21.答案:(1)變化:由漢初的妥協隱忍策略轉變為武帝時的開疆拓土策略。原因:漢初休養生息奠定基礎;漢武帝加強皇權,削弱諸侯王勢力,鞏固了政權;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增加了財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質條件。(2)史實:①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②漢武帝派兵擊敗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設立了河西四郡;③漢武帝派兵南征,設置了九郡,將西南地區納入西漢版圖。航線:從雷州半島起航,途經今越南、泰國、馬來半島等國,遠航到印度的黃支國,再從今斯里蘭卡經新加坡返航。22.答案:(1)特點:傳播路徑多元化;以東路與北路傳播為主;與茶葉貿易緊密互動;絲綢之路是重要傳播途徑;傳播范圍主要集中于亞洲地區。影響:豐富民眾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傳播中華文化,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促進文明的交流。(2)原因:以茶馭番,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壟斷茶葉貿易,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換取足額馬匹,增強軍事實力。23.答案:(1)特點:唐政府積極參與、管理;以物交換為主;中外交流的區域廣泛;胡商經營范圍涉及多個領域。(2)影響:有助于維護國家的安全;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傳播到亞非多國,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亞非國家地區的發展。24.答案:示例1:主題: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不斷發展。論述:絲綢之路等古代商路,為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