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滬教版選修3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國際聯盟是一戰后成立的一個重要國際組織,下列對其評價不正確的是A.國聯是一戰后由戰勝國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B.國聯盟約體現的基本宗旨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C.國聯成立初期在促進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D.國聯的存在給世界帶來了持久和平2、海灣戰爭由伊拉克軍隊突然入侵科威特引發。美國很快決定武力介入,通過海運與空運送往海灣的裝備超過300萬噸,補給品60萬噸,還有40多萬名軍人。美國介入的主要意圖是A.保障科威特的安全B.展現強大的軍事實力C.維護世界安定和平D.維護其在中東的利益3、大國插手中東事務造成中東地區矛盾復雜。大國插手中東事務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矛盾的復雜性B.聯合國的決議C.宗教矛盾尖銳D.對石油資源的爭奪4、
圖6反映的歷史事件對當時的德國人意味著()A.歐洲將從此出現和平局面B.德意志民族即將再度統一C.東西德經濟差距將迅速縮小D.影響德國分裂的蘇聯即將解體5、下圖是1942年的一幅戰爭宣傳漫畫海報;題名《絞死希特勒》。圖中三只手代表著當時對德作戰的主要三個國家,這三國是。
A.美國、英國、法國B.英國、法國、蘇聯C.美國、英國、蘇聯D.美國、法國、蘇聯6、1917年;中國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一戰。英招華工幾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線,挖掘戰壕;修筑工事、野戰救護、掘埋尸體、清掃地雷、筑路架橋、解運糧草、裝卸給養但凡戰爭所需,幾乎無處不往、無所不為。法國軍隊總司令福煦也曾在給法國總理的信中寫道:“(華工)是非常好的勞工,他們可以成為最好的士兵”這說明中國參加一戰的顯著特點是。
A.“以工代戰”B.文明出征C.不參與戰務D.民間自發7、劉伯承在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指出,前年我們躍進式的進軍是品字形的中央突破,這次是一字長蛇陣齊頭并進。170萬人南下作戰,沒有后勤,沒有財政是不行的。這里的“南下作戰”是指A.挺進大別山B.淮海戰役C.平津戰役D.渡江戰役8、中共二大根據列寧的建黨學說,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少數絕對服從多數”,“下級機關須完全執行上級機關之命令”,“全國大會及中央執行委員會之決議,本黨黨員皆須絕對服從之”。這說明中共A.實現從幼稚到成熟的轉變B.高度重視黨內組織建設C.避免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D.開始受到國際因素影響評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題(共5題,共10分)9、(歷史修選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巴黎和會之后;山東懸案成為影響中國和美國國內政治乃至遠東和太平洋國際局勢的重要問題,也是華盛頓會議必須解決的問題。日本政府清楚,在形勢變化之后,日本就不可能完全維持在山東的特權了。因此,日本在會前多次要求與中國直接交涉山東善后問題,以期能保留較多權益。但都遭到了中國的拒絕。日本轉而請求美國調停,最后達成妥協。魯案交涉長達兩個月零4天,共舉行了36次會議。美國在此期間不斷向中日雙方施加壓力。1月27日,中日達成協議,2月4日,簽訂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日本也不是毫無所得。首先,日本仍然可以控制膠濟鐵路五到十年,仍然保持著在山東的經濟優勢。其次,日本在滿蒙的既得利益沒有受到觸動。
——摘自劉笑盈《美日在華爭奪與華盛頓會議的召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山東懸案得以解決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山東懸案的解決對遠東和太平洋國際局勢的影響。10、(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中美大使級會談始于1955年的日內瓦;1958年遷往華沙。1961-1968年共舉行32次會談。肯尼迪政府(1961-1963年)批評前政府在解決亞洲;中東及歐洲危機中過分崇尚武力,看到共產主義滲透而導致的第三世界民族主義崛起已對美國和“自由世界”構成的嚴重成脅,而蘇聯則要盡力保持其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領導地位。此時中國正在進行的原子彈計劃讓肯尼迪政府認為將使中國“在心理上得分”。華盛頓和北京都看到談判渠道存在的價值和對雙方的重要性,它是危機處理的有效機制。是兩國宣傳各自主張的有效講壇。通過六十年代的大使級會談。美國政府逐漸接受了蔣介石集團是不可能成功反攻大陸的。而中共政權將在大陸存在下去。70年代初在與中方的會談中,基辛格和尼克松利用了中美大使級會談的遺產。親歷60年代會談的王炳南認為,大使級會談使一方對另一方的態度、做法、底線有所了解。
——摘編自夏亞峰《重評1961-1968年的中美大使級會談》(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60年代中美大使級會談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60年代中美大使級會談的意義。11、(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1938年慕尼黑會議后;德國向拉美地區進行全面滲透,威脅美國利益。美國總統羅斯福意識到慕尼黑協定沒有帶來“一代人的和平”,“僅僅意味著民主國家在地緣政治上的失敗”。為此,他呼吁廢除中立法案,用“現購自運”代替“武器禁運”,批準法國向美國訂購飛機,加強美英合作,將自身強大的工業資源變為盟國戰爭的強大經濟支柱。1939年4月,羅斯福要求希特勒保證10年內不侵略他所列出的31個歐洲國家和中東國家,作為解決歐洲爭端的基礎。這些國家中包括當時與德國并不接壤的蘇聯。8月,美國主動向蘇聯提出延長《蘇美商業議定書》一年,并“繼續給蘇無條件最惠國待遇”,支持英法與蘇聯的談利。羅斯福在與國內孤立主義者斗爭的同時,盡力分化德意同盟,集中打擊德國。羅斯福的歐洲戰略雖未能阻止戰爭,但卻使羅斯福這樣的反法西斯者提高了威望,并鞏固了其在國內外的地位,連任美國總統,并引導美國走上與世界各國聯合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道路。
——據劉德斌《國際關系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羅斯福推行的歐洲戰略的目的及其措施。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羅斯福推行歐洲戰略的影響。12、【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1946年,當“冷戰”這個概念流行起來的時候,東亞已經是烽火遍地了。如果以熱戰為標準。東亞則是獨一無二的。不論是列強在二戰后期基于外交協調的各種安排,還是戰爭結束時基于軍事占領的現實造成的局面,都沒有阻止一個個東亞國家由于內部矛盾采取行動和發生戰爭,其中包括內戰(中國)反殖民主義戰爭與沖突(越南與法國、印度尼西亞與荷蘭)直至大國之間的大規模地區戰爭(朝鮮戰爭)也有新興國家之間規模不大的沖突。以往的論著都將這些事件同美蘇爆發冷戰緊密聯系,以致忽視甚至無視東亞地區內的各種力量的極端重要性。這并不符合歷史進程的真實情況,至少在東亞陸地部分的主要地區是這樣,在那里美蘇也可以說是被各種當地力量加以利用的外部因素。——摘編自牛軍《從開羅到萬隆:戰后東亞秩序的緣起(1943﹣1955)》
(1)根據材料;概括戰后初期東亞秩序發展的基本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戰后初期東亞秩序特點形成的原因。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英國憲法是一種不成文的憲法;它由歷史上形成的許多習俗;慣例組成用議會制改造了羅馬的公民大會,使之成為“委托——代理”的“間接民主”機構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權力,強化了行政權的功能和作用,并將它賦予單獨一個人行使英國還出現了世界最早的政黨。總而言之,英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成就都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義上開創了一個新的文明——現代文明。
——摘編自李少玉《17世紀以來英國政治制度的變化》材料二民國時期北京政府效仿歐美;日本等國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體系和律法制度,在程序法和實體法領域為后來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礎(它們)廢除了中國傳統法律中的舊名詞,西方習以為常的禁止刑訊、獨立審判的原則及審判公開制度、陪審及辯護制度等也逐漸進入中國法律體系。民國時期法律體制改革是中國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為此后中國法律的發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線圖。
——摘編自許克江、馬烈《試析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法制建設》材料三一個國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執行;監督的堅決有力;這是現代化對國家治理體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現代化的角度看問題,國家的強大就在于制度的強大。毋庸置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重在加強國家制度建設。
——摘自許耀桐《北京日報》2017年3月13日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在政治方面為世界提供范例的具體表現。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華民國成立初期法制改革的主要特點。
(3)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史實證明材料三的觀點。評卷人得分三、論述題(共2題,共4分)14、閱讀如下圖示。
史料展示了經濟全球化歷程的兩種發展狀況,結合所學,任選一種發展狀況進行論證。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歷史上重要的條約或會議。
。時間。
會議或條約。
簡介。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結束了歐洲三十年戰爭;確定了國際關系中應遵守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形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關系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1919年。
《凡爾賽和約》
共15部分;包括440個條款和一項議定書,第一部分為國際聯盟盟約。條約圍繞戰后處置德國問題,協調了列強在歐洲;近東和非洲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
1945年4月。
《聯合國憲章》
共分19章111條。憲章規定;聯合國及其成員國應遵循各國主權平等;各國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在國際關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以及聯合國不得干涉各國內政等原則。
1968年7月。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宗旨是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截至2002年4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共有187個。
2019年5月。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主題;共商文明發展;合作大計,達成廣泛共識并發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2019北京共識》
——據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等材料列舉了人類歷史上一些重要的會議和條約,其中蘊含著全球治理的諸多啟示。從材料中提煉一個啟示,并結合所學的世界近現代史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評卷人得分四、簡答題(共2題,共20分)16、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遠東國際法庭法官既為由日本投降書上簽字受降各國所派遣;法官們的席次當然應該以受降簽字國的先后為序,即以美;中、英、蘇、澳、加、法、荷為序。但庭長不喜歡這個安排。由于他想使與他親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兩側,便提議應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強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蘇、中、法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以中、法、蘇、英、美(按照國名英文字母先后)為序的。這樣,中國和法國法官將坐在他的兩旁。于是庭長又提議:可以用一般按國名英文字母先后為序的辦法。但馬上發展,居中的將是中、加等國的法官,英、美法官離庭長更遠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開庭的前一天;庭長宣布,經過盟軍最高統帥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長右側為美;中、法等國法官,左側為英、蘇等國法官。這樣,英、美兩國法官居中。中國法官表示:“這個安排是荒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簽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聯合國安理會五強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國際會議以國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屬費解。”說畢便憤然離開。
第二天;遠東國際法庭正式開庭。開庭前庭長宣布,最高統帥已經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順序以受降簽字國的順序為準。
——摘編自梅汝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說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長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說明中國法官抗爭的原因,并加以簡要評價。17、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我想;如果您真的關心世界人民的幸福的話,那么您就會正確地理解我的意思:人人都需要和平,無論是還沒有喪失理智的資本家,還是不僅能夠珍惜自己個人的生命而且更能珍惜人民生命的共產黨人,都是如此,我們共產黨人從問世之日起,一般來說是反對國家間的任何戰爭和捍衛和平事業的,我們始終把戰爭視為災難,而不是把它當成兒戲,當成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更不是把它當做目的本身。我們的目的是明確的,而達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勞動。戰爭是我們的敵人,對各國人民來說是災難。
如果您真的關心和平和本國人民的幸福;那么這也只能算是您作為總統應盡的義務,而我作為部長會議生席也應對自己的人民表示關懷。此外,維護全球和平應是我們其同美心的事業,如果在現代條件下爆發戰爭,那么這就不僅僅是美蘇之間的戰爭,因為美;蘇之間其實并不互相謀求什么,但戰爭將是全球性的,殘酷的、毀滅性的。
——1962年10月26日赫魯曉夫致肯尼迪的信(摘錄)(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赫魯曉夫致信肯尼迪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聯對現代條件下的戰爭所持的態度及其積極影響。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D【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國聯是一戰后由戰勝國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國聯盟約體現的基本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這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國聯成立初期主持了多次國際合作,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國聯只是暫時維護了世界和平。由此可知ABC正確,但是不符合題意;D項錯誤,但是符合題意。所以本題答案為D項。2、D【分析】【分析】
【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介入海灣戰爭的主要意圖是維護其在中東的利益,故D正確;保障科威特的安全、展現強大的軍事實力、維護世界安定和平不符合史實,故ABC錯誤。3、D【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國插手中東地區事務主要是為了控制這一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的復雜局面有利于大國實現這一目的,所以D正確;ABC不是主要原因,所以ABC錯誤。4、B【分析】【詳解】
柏林墻是德國分裂的標志。在東歐劇變中,1989年柏林墻被拆毀,1990年10月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德國實現統一。故柏林墻的拆毀預示著德國再度走向統一。5、C【分析】【詳解】
這是1942年的一幅戰爭宣傳漫畫海報,題眼是“1942年”,對德作戰的國家不包括法國,因為法國已于1940年敗亡,故排除含有法國的選項;或是從漫畫中三個袖口的國旗樣式也能分辨出三個國家來。正確的選項為C。6、A【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在一戰期間中國派出了大量勞工去做戰爭中的后勤保障,支援一戰,故A選項符合題意。材料不涉及文明出征,B排除。挖掘戰壕、修筑工事、野戰救護、掘埋尸體、清掃地雷等也是參與戰務的,C選項排除。中國參戰是政府行為,而非民間自發,D選項排除。7、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這次是一字長蛇陣齊頭并進。170萬人南下作戰;沒有后勤,沒有財政是不行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渡江戰役的地點是西起湖口,東至江陰,解放軍全線向國民黨發動進攻,D選項符合題意。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A選項排除。淮海戰役是圍點打援,B選項排除。平津戰役是先兩頭,后中間,D選項排除。
【點睛】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對國民黨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8、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少數絕對服從多數”“下級機關須完全執行上級機關之命令”等可知,中共二大明確規定了黨的組織原則,體現出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黨內組織建設,故選擇B選項;結合所學,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是在1935年的遵義會議,故排除A選項;這些組織原則并不能避免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出現,故排除C選項;中共自成立就受到共產國際的影響,故排除D選項。二、材料分析題(共5題,共10分)9、略
【分析】【詳解】
(1)依據材料“巴黎和會之后;山東懸案成為影響中國和美國國內政治乃至遠東和太平洋國際局勢的重要問題,也是華盛頓會議必須解決的問題”;“日本政府清楚,在形勢變化之后,日本就不可能完全維持在山東的特權了”、“日本轉而請求美國調停,最后達成妥協”、“日本在會前多次要求與中國直接交涉山東善后問題,以期能保留較多權益。但都遭到了中國的拒絕”結合所學可從一戰后美國實力大增、美日達成妥協、中國政府和民眾的努力等方面概括指出山東懸案得以解決的原因。
(2)依據材料“日本政府清楚,在形勢變化之后,日本就不可能完全維持在山東的特權了”、“日本轉而請求美國調停,最后達成妥協”、“美國在此期間不斷向中日雙方施加壓力”、“日本也不是毫無所得”、“日本在滿蒙的既得利益沒有受到觸動”結合所學從增強了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美日矛盾加劇、日本加緊入侵中國東北等方面簡析山東懸案的解決對遠東和太平洋國際局勢的影響。【解析】(1)一戰后美國實力大增;美日達成妥協;中國政府和民眾的努力。
(2)增強了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美日矛盾加劇;日本加緊入侵中國東北。10、略
【分析】(1)本小問可以從材料“肯尼迪政府批評前政府及歐洲危機中過分崇尚武力第三世界民族主義崛起蘇聯則要盡力保持其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領導地位”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中國在新興第三世界國家中影響力增強;對兩極格局形成沖擊;肯尼迪政府政策趨于緩和;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大力發展兩彈一星。
(2)本小問可以從材料“看到談判渠道存在的價值和對雙方的重要性,它是危機處理的有效機制。是兩國宣傳各自主張的有效講壇”及所學知識得出使中美保持接觸,相互了解;有利于雙方危機問題的處理;根據材料“美國政府逐漸接受了蔣介石集團是不可能成功反攻大陸的。而中共政權將在大陸存在下去。”得出使美國政府逐漸接受新中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現實;根據材料“70年代初在與中方的會談中,基辛格和尼克松利用了中美大使級會談的遺產。”得出為70年代中美關系改善做了鋪墊。【解析】(1)中國在新興第三世界國家中影響力增強;對兩極格局形成沖擊;肯尼迪政府政策趨于緩和;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大力發展兩彈一星。
(2)使中美保持接觸,相互了解;有利于雙方危機問題的處理;使美國政府逐漸接受新中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現實;為70年代中美關系改善做了鋪墊。11、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第(1)問;根據材料“美國總統羅斯福意識到慕尼黑協定沒有帶來‘一代人的和平’,‘僅僅意味著民主國家在地緣政治上的失敗’。”得出其目的是阻止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擴張,維護美國國家利益。主要措施在材料中有體現,主要是支持英法聯合抵抗德國法西斯;緩和與蘇聯關系,爭取與蘇聯的合作;分化德意同盟,集中打擊德國。
第(2)問,影響從對美國、對世界兩個方面回答,得出答案提高了羅斯福威望,鞏固了其政治地位;有助于打擊德國的對外擴張;為世界大國間聯合反對德國法西斯奠定基礎。【解析】(1)目的:阻止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擴張;維護美國國家利益。
措施:支持英法聯合抵抗德國法西斯;緩和與蘇聯關系;爭取與蘇聯的合作;分化德意同盟,集中打擊德國。
(2)影響:提高了羅斯福威望,鞏固了其政治地位;有助于打擊德國的對外擴張;為世界大國間聯合反對德國法西斯奠定基礎。12、略
【分析】【詳解】
(1)特點:根據“如果以熱戰為標準;東亞則是獨一無二的”得出以熱戰為主;根據“都沒有阻止一個個東亞國家由于內部矛盾采取行動和發生戰爭,其中包括內戰(中國)反殖民主義戰爭與沖突(越南與法國;印度尼西亞與荷蘭)直至大國之間的大規模地區戰爭(朝鮮戰爭)也有新興國家之間規模不大的沖突”得出局面復雜,沖突激烈,戰爭性質多樣。
(2)原因:根據“反殖民主義戰爭與沖突(越南與法國、印度尼西亞與荷蘭)”得出列強對東亞國家的侵略,民族矛盾尖銳;根據“東亞地區內的各種力量的極端重要性”得出東亞地區內部革命力量的增長;根據“美蘇爆發冷戰緊密聯系”得出美蘇在東亞的爭奪(或冷戰);結合所學,東亞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的沖突。【解析】(1)特點:以熱戰為主;局面復雜;沖突激烈;戰爭性質多樣。
(2)原因:列強對東亞國家的侵略,民族矛盾尖銳(或民族意識覺醒);東亞地區內部革命力量的增長;美蘇在東亞的爭奪(或冷戰);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的沖突。13、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英國在政治方面為世界提供的范例主要在于它的君主立憲制政體上;具體來說就是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實行議會制(代議制),國王統而不治,議會是權力的中心。此外,責任內閣制與政黨政治的確立也是其重要貢獻。
(2)從“建立了近代法律體系和律法制度”得出建立了近代化法律體系;從“分別在程序法和實體法領域為后來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礎”得出了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礎;從“為此后中國法律的發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線圖”得出指明法律發展方向。
(3)新中國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史實主要指的就是新中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們圍繞著這三個制度來談即可。【解析】(1)表現:確立君主立憲制;議會制;責任內閣制;確立政黨政治。
(2)特點:效仿西方;建立了近代化法律體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礎;指明法律發展方向;影響深遠。
(3)史實: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三、論述題(共2題,共4分)14、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材料中“經濟全球化歷程的三次浪潮和挫折”體現出經濟全球化的兩種發展狀況分別是經濟全球化的三次高潮和經濟全球化的三次挫折。首先,提出觀點是經濟全球化的三次高潮。然后論證,根據材料中“第一次浪潮發生在16世紀”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是推動第一次經濟全球化高潮的主要因素。根據材料中“第二波浪潮發生在1815—1913年期間”,而這一時間段剛好是兩次工業革命時期,因而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成為全球化發展的強大動力,經濟全球化出現第二次高潮。材料中提到“第三波浪潮出現在二戰后特別是冷戰初期”,而這一時間段則正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最后得出結論: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冷戰”對峙等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之出現波動。【解析】觀點:經濟全球化經歷了三次挫折。
論證:17—18世紀;殖民戰爭頻繁,從三次英荷戰爭到英法戰爭,國際貿易受挫,全球化一度陷入停頓。1914—1945年,爆發兩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各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經濟全球化陷入低潮。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美蘇爭霸,兩極格局對峙,全球化受阻。
結論:近代以來,世界戰爭、經濟危機和冷戰對峙使全球化不斷受挫。15、略
【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主旨可以得出論點構建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政治秩序是有效治理地區性、全球性問題的關鍵。論證過程可以結合材料信息從正反兩面進行。論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定了國際關系中應遵守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構建了相對平等、合理的國際政治體系,結束了歐洲三十年戰爭;1919年《凡爾賽和約》實質上帝國主義重新瓜分德國的殖民地,更改了國際關系格局。這一體系直接損害中國主權,而且列強間的利益沖突以及戰勝國與戰敗國的尖銳矛盾尖銳,因此不是一個平等、合理有序的政治體系,最終必將打破暫時的均勢,破壞世界和平;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主題,共商文明發展、合作大計,達成廣泛共識并發表《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IEC TS 7339:2024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loud computing - Overview of platform capabilities type and platform as a service
- 【正版授權】 ISO 5014:2025 EN Dense and insulating shaped refractory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modulus of rupture at ambient temperature
- 【正版授權】 IEC TS 62271-315:2025 EXV EN High-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315: Direct current (DC) transfer switches
- 【正版授權】 IEC 60598-1:2024 EN-FR Luminaires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tests
- 【正版授權】 IEC 60335-2-34:2024 CMV EN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34: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motor-compressors
- 法制誠信教育主題班會
- 臺球技巧課程介紹
- 學校管理的角色定位
- 幼兒園端午節知識競賽
- 醬酒知識培訓課件
- 《鹿角和鹿腿》第二課時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
- 八項規定解讀
- 催收團隊管理經驗分享
- 2024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與管理指南解讀
- 重難點31 阿基米德三角形(舉一反三)(新高考專用)(學生版) 2025年高考數學一輪復習專練(新高考專用)
- 藥店開展藥品購進渠道檢查自查報告
- 職業培訓師理論知識考試題及答案
- 生豬屠宰獸醫衛生檢驗人員理論考試題庫及答案
- 《大自然的語言》課件
- 離婚協議書無子女無共同財產范本2024年
- 智能安防監控系統維護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