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復習文言斷句_第1頁
2017高考復習文言斷句_第2頁
2017高考復習文言斷句_第3頁
2017高考復習文言斷句_第4頁
2017高考復習文言斷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講文言斷句文言斷句標志(一)文言實詞1.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等。名詞一般為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一般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其前后往往要斷句。2.代詞——常見代詞分類列表如下:類別

常見代詞舉例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第二人稱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第三人稱之、其、彼無指代詞或、莫疑問代詞誰、孰、何、奚、胡、曷、惡、安、焉指示代詞此、是、斯、茲、夫(二)文言虛詞文言虛詞往往是斷句的標志,把握文言虛詞的使用位置是斷句的關鍵。可作斷句標志詞的常見文言虛詞列表如下:虛詞類別常見典型虛詞及斷句方法對話、引文標志曰、云、言、謂——其后一般斷開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句首時間詞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句末語氣詞陳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問句末尾——耶、與(歟)、邪(耶)、乎;感嘆句末尾——哉、夫。常居句末,其后一般斷開虛詞類別常見典型虛詞及斷句方法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其后一般構成疑問句,其前一般斷開復句關聯詞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其前一般斷開復音虛詞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則——復音虛詞需保持完整(三)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抓特點,固定結構莫隔斷。文言句式特別是固定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斷句。【學而思用】

1.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句段斷句。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答案: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附【譯文】劉邦說:“跟你比,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說:“比我大。”劉邦說:“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2.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句段斷句。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答案: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附【譯文】我說:“你可也知道這江水與月亮嗎?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并沒有增加或減少。如果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3.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的畫橫線部分斷句。(限劃6處)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答案: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附【譯文】所謂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認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絕對不摻假的純正的心,這是人生初始階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丟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做人的心。做人而不真誠,就會丟掉人所具有的真誠的本性。4.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的畫線部分斷句。(限劃9處)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選自《論語·里仁》)答案: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附【譯文】富有和顯貴,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獲得它,君子是不會接受的。貧窮與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去拒絕它,君子是不會躲避的。君子離開了仁德,憑什么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連吃一頓飯的時間都不能離開仁德,即使在自己地位十分低下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頓挫折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5.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的畫線部分斷句。(限劃6處)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勢,古今之通義,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興昏亂之世雖有之亦不興蓋用之與不用之謂矣有賢而用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選自王安石《興賢》)答案: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興/昏亂之世雖有之亦不興/蓋用之與不用之謂矣/有賢而用/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附【譯文】國家因為任用賢能之人而興盛,因為不用賢能之人、專憑君主一己好惡用人而衰敗。這兩點,是(國家興衰的)必然規律,古往今來的普遍道理,也是一般人都懂的道理。可是為什么和平安定的時代,有了賢能之人,國家就能夠興盛;混亂動蕩的年代即使有這樣的人才,國家也不能興盛呢?這就在于是否任用這些賢能之人了。有了賢能的人并加以任用,這是國家的福氣;有了賢能的人卻不用,就像沒有這些賢能之人一樣。6.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的畫線部分斷句。(限劃9處)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選自劉向《說苑》)答案: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附【譯文】齊桓公問管仲說:“當君王的應尊重什么?”管仲說:“應尊重天。”桓公抬頭望天。管仲說:“我所說的天,不是指那個幽藍遼闊的天空。做國君的應該把百姓當作天,百姓贊成他國家就安定,協助他國家就強盛,反對他國家就有危險,背叛他國家就會滅亡。”【典例剖析】(2015·全國卷II,改造)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后面問題。來護兒,字崇善。幼而卓犖,初讀《詩》,舍書嘆曰:“大丈夫在世,會為國滅賊以取功名!”群輩驚其言而壯其志。及長,雄略秀出,志氣英遠。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數見軍旅護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開皇初宇文忻等鎮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進位上開府,賞物一千段。(節選自《北史·來護兒傳》)下列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數見軍旅護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開皇初/宇文忻等鎮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進位上開府B.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數見軍旅/護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開皇初/宇文忻等鎮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進位上開府C.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數見軍旅護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開皇初/宇文忻等鎮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進位上開府D.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數見軍旅/護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開皇初/宇文忻等鎮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進位上開府【解題點撥】第一步:曉大意,粗分層。按時間先后,畫橫線部分可分兩層意思。一是在“會周師定淮南”時,來護兒“數見軍旅”;一是“及開皇初”,來護兒建功。據此,應在“及開皇初”前斷句。第二步:察標志,析結構。“淮南”“廣陵”“白土村”“疆場”均為表地名的標志詞,其中“淮南”和“廣陵”在句中作賓語,“白土村”和“疆場”作補語,均處句末;“護兒”“宇文忻”均為表人名的標志詞,且均作句子主語,均處句首;“及”“焉”均為文言虛詞標志詞,其中“及”表時間,常在句首,而“焉”作為語氣助詞,常在句末。第三步:重排除,詳驗證。重點運用排除法,篩選答案。A項,“數見軍旅護兒”與“焉進位上開府”,文意不通,此兩處斷句,均不恰當;B項,“周師定淮南所”,應為平定淮南,而不是“定淮南所”,此處斷句錯誤;C項,“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含兩層意思,需在“護兒”前斷句。據此可排除ABC三項。答案:D。附【譯文】來護兒字崇善。幼年的時候就聰明出眾,剛開始讀《詩》,放下書感嘆道:“大丈夫生活在世應該為國家消滅賊兵,以取得功名!”眾人為他的話感到驚奇,認為其志向豪壯。等到長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氣英偉高遠。遇上周朝的軍隊平定淮南,來護兒所住的白土村,正處于兩國交兵的戰場,經常見到軍隊,來護兒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開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鎮守廣陵,平定陳國之戰,來護兒立有戰功,晉官位上開府,賞賜帛一千段。【技法歸納】抓標志詞語析結構修辭

1.抓標志詞語

(1)找名代——如2015年全國卷I斷句題,可借助在各句作主語的“高麗”“使者”“傅”“宰相”等名詞斷句;又如2015年湖南卷斷句題,可借助居句首的疑問代詞“何”、人稱代詞“自”和指示代詞“此”斷句。

(2)找虛詞——如2015年廣東卷斷句題,可據句末語氣助詞“矣”和表停頓的助詞“者”斷句;又如2015年湖北卷斷句題,可據句首時間詞“已而”斷句。

(3)察對話——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如“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可借助對話的標志詞“曰”來斷句。

2.析修辭結構

(1)析結構——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其與前后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

(2)辨修辭——根據文言文常用的修辭方法,如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等斷句。如2014年重慶卷斷句題中“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結構對稱,據此可斷句。

(3)抓句式——通過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謂語前置句、賓語前置句等,以及一些固定句式來斷句。如2014年湖南卷斷句題中“其不為果哉者則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災之功也”,可據“……者……也”的判斷句式斷句。【對點精練】文言斷句通關突破1.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的畫橫線部分斷句。(3分)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選自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答案: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附【譯文】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情接連發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這是因為忠臣并不忠,賢臣并不賢。懷王因為不知曉忠臣之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2.(2015·四川卷)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的畫橫線部分斷句。(限畫8處)(4分)楚有賢臣屈原,被讒放逐乃著離騷八篇言己離別愁思申杼其心自明無罪因以諷諫冀君覺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羅死焉。(選自《隋書·經籍志四》)【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虛詞“乃”“因”位于句首,其前應斷開。“離騷八篇”為定語后置,其后應斷開。“離別愁思”“心”“罪”為賓語,其后應斷開。“冀”為能愿動詞,位于句首,其前應斷開。“卒”為副詞,意思是“最后”,位于句首,其前應斷開。“遂”為虛詞,位于句首,其前應斷開。答案:被讒放逐/乃著離騷八篇/言己離別愁思/申杼其心/自明無罪/因以諷諫/冀君覺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羅死焉附【譯文】楚國有賢能的大臣屈原,遭受奸佞小人的讒言被流放,于是就寫下《離騷》八篇,述說自己離開祖國的憂愁與思念之情,并表明自己對祖國的赤誠之心,他清楚明白自己沒有過錯,于是用《離騷》來諷諫君王,希望楚王能夠覺醒明白,最終不被楚王理解,就投汨羅江而死。3.(2015·湖北卷)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的畫橫線部分斷句。(限斷6處)(3分)王慎中為文,初亦高談秦漢謂東京以下無可取已而悟歐曾作文之法乃盡焚舊作一意師仿尤得力于曾鞏唐順之初不服其說,久乃變而從之。(選自《四庫全書總目》)【解析】關注名詞如“秦漢”“舊作”“曾鞏”“唐順之”和虛詞“已而”“乃”及其他一些動詞“謂”“師仿”。“謂”之前應斷開;“已而”表時間,應在前面斷句;“乃”領起兩個并列謂語句,應在“乃”和“一”前斷句;“尤得力于曾鞏”是說他學習的對象,前后應斷開。答案:初亦高談秦漢/謂東京以下無可取/已而悟歐曾作文之法/乃盡焚舊作/一意師仿/尤得力于曾鞏/唐順之初不服其說附【譯文】王慎中寫文章,最初的時候也是極力推崇秦漢,認為自漢以后沒有值得學習的文章。不久領悟到歐陽修、曾鞏創作文章的方法,就全部燒毀了以往的作品,全心學習效仿,尤其受益于曾鞏。唐順之開始的時候不順從他的學說,時間長了就改變并且跟從了他。4.(2015·重慶卷,改造)下列用“/”給短文中畫橫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歷數十年,其學大成,著《易簡歸一》數十卷。辨疑補漏,博約明察,通微融敏,咸謂古人復生。其治以脈,不以證,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余行數千里莫能及,間一遇焉,又止攻一門,擅一長而已,無兼善之者。A.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B.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C.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D.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解析】選C。A項,“報”解釋為“回報”,“信”解釋為“相信”,“信而治”意思是“信任他,并讓他醫治”,故“不責其報信”講不通。“無富貴貧賤”意思是“無論富貴還是貧賤”,B項“無富貴貧賤不責”和D項“貧賤不責其報”均斷句錯誤。附【譯文】經過幾十年,他的學問取得很大成就,編撰《易簡歸一》幾十卷。辨析疑難,增補缺漏,廣求學問,明晰觀察,通曉細微,聰敏過人,都說是古代名醫再生。他憑借診脈治病,不借助癥狀,無論富貴還是貧賤,不要求他們的回報,信任他,并讓他醫治,沒有不見效的,那些自己無法治療的病人,一定先要認清病情,只要用過巫術,就轉身離開,從此我的街坊里的巫師,漸漸不再把治好病的功勞全部歸于自己了。我行走江湖幾千里所見的醫生沒有趕得上他的,偶爾遇見一位,又只是專攻一門專科,在某方面有特長罷了,沒有各方面都擅長的。

5.(2016·山東十九所名校聯考,改造)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明慶符(明僧紹的弟弟)罷任,明僧紹隨歸,住江乘攝山。太祖謂慶符曰:“卿兄高尚其事,亦堯之外臣。朕雖不相接,有時通夢。”遺僧紹竹根如意,筍籜冠。僧紹聞沙門釋僧遠風德,往候定林寺,太祖欲出寺見之。僧遠問僧紹曰:“天子若來,居士若為相對?”僧紹曰:“山藪之人,正當鑿壞以遁。若辭不獲命,便當依戴公故事耳。”永明元年,世祖敕召僧紹,稱疾不肯見。詔征國子博士,不就,卒。子元琳,字仲璋,亦傳家業。僧紹長兄僧胤能玄言宋世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學宋孝武見之迎頌其名時人以為榮。泰始初,為青州刺史。

(選自《南齊書·明僧紹傳》,有刪改)A.僧紹長兄僧胤/能玄言宋世/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學/宋孝武見之迎/頌其名/時人以為榮B.僧紹長兄僧胤/能玄言宋世/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學/宋孝武見之/迎頌其名時/人以為榮C.僧紹長兄僧胤/能玄言/宋世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學/宋孝武見之迎/頌其名時/人以為榮D.僧紹長兄僧胤/能玄言/宋世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學/宋孝武見之/迎頌其名/時人以為榮【解析】選D。在通讀文段明大意,抓住要點的前提下,借助句式特點和專有名詞等來斷句。本題中,注意停頓處“宋世為冀州刺史”“之”“時人”等。附【譯文】明慶符解除現任職務后,明僧紹跟著他返回,住在江乘攝山。齊太祖對明慶符說:“你的兄長高尚隱逸之事,這也是堯的方外之臣。朕雖然沒有與他直接交往,有時卻在夢中相通。”贈給明僧紹一支竹根如意,一頂筍籜做的帽子。明僧紹聽說佛教教徒釋僧遠有高尚的風范品德,前往定林寺等候他,太祖想出寺廟去見明僧紹。明僧遠問明僧紹說:“皇帝如果到來,居士你怎樣和他相見?”明僧紹說:“山野之人,正應當鑿墻挖洞以躲避。假如得不到同意,便應當依照以前戴公的辦法行事了。”永明元年,齊世祖敕命召明僧紹,他借口有病不肯相見。下詔征聘他為國子博士,也不肯就任,去世。其子明元琳,字仲璋,也能繼傳家業。明僧紹的長兄明僧胤,能談玄說道,宋朝時為冀州刺史。明僧紹之弟明僧暠,也愛好學問,宋武帝見了他,親自迎接并頌揚其名聲,當時人們認為這是很榮耀的事。宋明帝泰始初年,他任青州刺史。6.(2016·臨沂模擬,改造)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讓縣自明本志令曹操

《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①過于三世矣。

【注】①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A.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B.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C.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D.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解析】選B。可運用排除法,在通讀文段明大意,抓住要點的前提下,借助標志性詞語和句子結構等來斷句,如“皆”“矣”。本題中,注意古今異義詞“祖(祖父)父(父親)”。附【譯文】

《論語》中說:“周文王雖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以說是最崇高的了。”因為他能以強大的諸侯來侍奉弱小的天子啊。從前燕國的樂毅投奔趙國,趙王想與他圖謀攻打燕國,樂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說:“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獲罪,被放逐到別國,直到死了為止,也不會忍心謀害趙國的普通百姓,何況是燕國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殺蒙恬的時候,蒙恬說:“從我的祖父、父親到我,長期受到秦國的信任,已經三代了。現在我領兵三十多萬,按勢力足夠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義,不敢辱沒先輩的教誨,而忘記先王的恩德。”我每次閱讀有關這兩個人的書,沒有不感動得悲傷流淚的。從我的祖父、父親直到我,都是擔任皇帝的親信和重臣,可以說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經超過三代了。7.(2016·萊蕪模擬,改造)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幽州刺史毋丘儉上疏曰:“陛下即位已來,未有可書。吳、蜀恃險,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無用之士克定遼東。”臻曰:“儉所陳皆戰國細術,非王者之事也。吳頻歲稱兵寇亂邊境而猶案甲養士未果尋致討者誠以百姓疲勞故也。且淵生長海表,相承三世,外撫戎夷,內修戰射,而儉欲以偏軍長驅,朝至夕卷,知其妄矣。”儉行,軍遂不利。A.吳頻歲稱兵寇亂/邊境而猶案/甲養士未果/尋致討者/誠以百姓疲勞故也B.吳頻歲稱兵寇/亂邊境而猶案甲/養士未果/尋致討者/誠以百姓疲勞故也C.吳頻歲稱兵/寇亂邊境/而猶案甲/養士未果/尋致討者誠/以百姓疲勞故也D.吳頻歲稱兵/寇亂邊境/而猶案甲養士/未果尋致討者/誠以百姓疲勞故也【解析】選D。可在通讀文段明大意,抓住要點的前提下,借助標志性詞語和句子結構等來斷句。“稱兵”作“吳”的賓語,“寇”作“亂邊境”的主語,“兵”“寇”中間應斷開。“而”為句首虛詞,其前應斷開。“未”為否定副詞,其前應斷開。“誠”為副詞,其前應斷開。附【譯文】幽州刺史毋丘儉上書明帝說:“陛下即位以來,沒有做出可以書寫記載的業績。眼下吳、蜀倚仗地勢險要,也不是短時間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國中閑置的兵力,前去克定遼東。”衛臻對明帝說:“毋丘儉所說的都是戰國時代使用的瑣屑的計謀,并非成就王者應該做的大事。東吳連年舉兵,進犯邊境,而我國仍舊按兵不動,休養將士,沒有最終尋找機會討伐它,實在是因為老百姓疲憊勞累的緣故。況且遼東的頭領公孫淵從小生長在海上,對遼東的統治已經延續了三代,他們對外安撫少數民族,對內整修武備習練戰陣,而毋丘儉卻想用一部分軍隊長驅直入,早上到達,晚上就回來,他的想法太狂妄了。”毋丘儉出兵,果然失利。8.(2015·山東師大附中模擬,改造)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世祖踐阼,拜儀同三司、都官尚書,出為合州刺史。武平中,遷太子詹事、右光祿大夫。叔武在鄉時有粟千石,每至春夏,鄉人無食者令自載取,至秋,任其償,都不計較。然而歲歲常得倍馀。既在朝通貴,自以年老,兒子又多,遂營一大屋,曰:“歌于斯,哭于斯。”魏收曾來詣之,訪以洛京舊事,不待食而起,云:“難為子費。”叔武留之,良久食至,但有粟飧葵菜,木碗盛之,片脯而已。所將仆從,亦盡設食,一與此同。齊滅歸范陽遭亂城陷叔武與族弟士遂皆以寒喂至斃周將宇文神舉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選自《北齊書·盧叔武傳》,有刪節)A.齊滅歸范陽/遭亂城陷/叔武與族弟士/遂皆以寒喂至斃/周將宇文神舉/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B.齊滅/歸范陽/遭亂城陷/叔武與族弟士遂皆以寒喂至斃/周將宇文神舉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C.齊滅/歸范陽/遭亂城陷/叔武與族弟士遂皆以寒喂至斃/周將宇文神舉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D.齊滅歸/范陽遭亂城陷/叔武與族/弟士遂皆以寒喂至斃/周將宇文神舉/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解析】選C。先通讀文意,憑語感斷句,然后根據主語的變化斷句,答案很容易得出。如,省略句“(叔武)歸范陽”“(周將宇文神舉)收而葬之”,主語“叔武與族弟士”“周將宇文神舉”。附【譯文】世祖登基后,任命叔武為儀同三司、都官尚書,出任合州刺史。武平年間,升任太子詹事、右光祿大夫。叔武在家時有一千石糧食,每到春夏,凡是沒有糧食的鄉人都可以自己來取,到了秋天,任由他們償還,多少也不計較。但每年都能有多出一倍的收獲。做了大官以后,認為自己年老,兒子又多,就蓋了一間大房子,說:“高歌痛哭,都可以在此。”魏收曾經來拜訪他,拿洛陽的逸聞舊事詢問他,不等吃飯就起身告辭,說:“不想讓你破費。”叔武挽留他,等了好長時間才端上飯,卻是小米飯和葵菜,用木碗盛著,里面只有幾片干肉而已。魏收帶來的仆人侍從,也都為他們準備了飯食,和主人吃的完全一樣。齊滅亡后,(叔武)退回到范陽老家,正趕上戰亂,城池被攻陷,他和本家弟弟盧士遂都因饑寒交迫而死。周將宇文神舉因為他有名望德行,收殮起他的尸體殯葬了。9.(2015·貴州八校聯考,改造)對短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帝問:“孔子稱‘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何謂也?”對曰:“此圣人教人謙耳。己雖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雖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資其多內有道外若無中雖實容若虛。非特匹夫,君德亦然。A.己雖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雖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資其多/內有道外/若無/中雖實/容若虛B.己雖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雖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資其多/內有道外/若無/中雖實/容若虛C.己雖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雖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資其多/內有道/外若無/中雖實/容若虛D.己雖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雖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資其多/內有道/外若無/中雖實/容若虛【解析】選C。此題可通過結構分析法推斷。古人為文往往追求對稱,處于對應位置的詞語大多在意義上呈現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情況,可以據此推斷。如“己雖能,仍就……,己雖多,仍就……”“內……外……”“中……容……”(“仍就”是連詞不能斷開)附【譯文】太宗問他:“孔子稱許的‘有才能的人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知識多的人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才能卻像沒有才能一樣,知識淵博卻像知識貧乏一樣’,說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說:“這是圣人教導人們謙虛而已。自己雖然有才能,仍能向沒有才能的人去請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雖然知識很多,仍能從知識少的人那里獲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識。內心有道,外表好像沒有一樣;里面雖然充實,表面就像空虛一樣。不只是平民應該如此,國君的品德也是這樣。10.(2015·湖南五市十校聯考,改造)對短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A.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B.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C.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D.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解析】選A。借助名詞標志詞“嬖臣”“公子虔”“魏將卬”斷句,還要把握各句謂語動詞。附【譯文】太史公說:商君天生是個冷酷無情的人。推究他當初用帝王之術游說孝公,憑借的是虛浮的言論,并非他天資好。況且當初他由君王的寵臣引薦,等到被重用,就處罰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卬,不聽趙良的勸告,足以說明他冷酷無情了。我曾經讀過商君的著作《開塞》《耕戰》,內容與他本人的所作所為相似。最終在秦國遭受了一個謀反的惡名,這也是有緣由的呀!11.下列用“/”給短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假物取譬,謂白馬為非馬也。孔穿,孔子之裔也。穿與龍會。穿謂龍曰:“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請去白馬非馬之學,穿請為弟子。”A.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B.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C.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D.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解析】選C。借助名詞標志詞“魯”“高先生”和虛詞標志詞“矣”“者”“獨”斷句。附【譯文】公孫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邏輯學家。他痛恨當時事物的名稱與實際相脫離的混亂現象,提出了“白馬異于馬”的命題。孔穿是孔子的后裔。孔穿拜會公孫龍,便說:“鄙人住在魯國,在下邊久仰先生的聲譽,羨慕先生的才智,欽佩先生的德行。老早想來受學承教,今天才有幸拜見。但是有點不敢茍同的是您那套‘白馬異于馬’的學說而已。請您放棄‘白馬異于馬’的主張,我就甘拜為您的弟子。”

12.(2015·云南師大附中適應性測試,改造)對短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自沐英平云南,在鎮十年,恩威著于蠻徼。沐氏亦皆能以功名世其家。數傳而西平①裔孫當襲侯守臣爭之謂滇人知有黔國公不知西平侯也②。孝宗以為然,許之。(節選自《明史·云南土司傳》)

【注】①西平:地名。②黔國公、西平侯:皆沐英的封爵。A.數傳/而西平裔/孫當襲侯守臣/爭之謂滇人知有黔國公不知西平侯也B.數傳而西平/裔孫當襲侯守臣爭之/謂滇人知有黔國公/不知西平侯也C.數傳而西平裔孫/當襲侯守臣爭之謂/滇人知有黔國/公不知西平侯也D.數傳而西平裔孫當襲侯/守臣爭之/謂滇人知有黔國公/不知西平侯也【解析】選D。“西平裔孫”“守臣”均處于主語位置,“當襲侯”“爭之”作謂語部分分別陳述之,故應在兩謂語結構后斷句;“知有黔國公”“不知西平侯也”兩部分,內容相對,其間應斷句。附【譯文】自從沐英平定云南,鎮守云南的十年間,恩惠與威勢著稱于蠻族邊地。沐氏家庭也都能繼承沐英的功名。傳了幾代后,西平侯的后代子孫要繼承侯爵,當地守衛大臣說云南人只知道有黔國公,不知道有西平侯。孝宗皇帝認為此話有理,便答應封沐英的后代為黔國公。13.(2015·開封模擬,改造)對短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趙孟)二十九年出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闕孟獨署府事有元掀兒者役于鹽場不勝艱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誣告同役者殺掀兒,既誣服。孟疑其冤,留弗決。逾月,掀兒自歸,郡中稱為神明。A.二十九年/出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闕/孟獨署府事/有元掀兒者/役于鹽場/不勝艱苦/因逃去B.二十九年/出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闕孟/獨署府事/有元掀兒者/役于鹽場/不勝艱苦/因逃去C.二十九年/出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闕孟/獨署府事/有元掀兒者役/于鹽場不勝艱苦/因逃去D.二十九年/出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闕孟/獨署府事/有元掀兒者役/于鹽場不勝艱苦/因逃去【解析】選A。結合文章大意去推斷、分析。附【譯文】

(趙孟)二十九年,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當時總管缺員,趙孟獨自主持總管府的政事。有個叫元掀兒的人,在鹽場服勞役,因忍受不了鹽場的艱苦生活,于是逃去。他的父親找到一具他人的尸首,便誣告一起服勞役的人殺害了元掀兒,遭誣告的人被屈打成招。孟懷疑這是一起冤案,于是壓下來沒有判決。過了一個月,掀兒自己回來了,當地人都稱贊趙孟斷案如神。

14.(2015·開封模擬,改造)對短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二十三年,塞上多警。召卿,以疾辭。帝怒,奪其都督,命以都指揮使詣部聽調。未幾,寇逼畿輔,命營盧溝橋。松潘副總兵李爵為巡撫丘養浩劾罷詔以卿代給事中許天倫言卿賄養浩劾爵自為地帝怒奪卿及養浩官令巡按冉崇禮核實。時兵事棘,翁萬達復薦卿,還其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