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滬教版高二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1頁
2024年滬教版高二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2頁
2024年滬教版高二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3頁
2024年滬教版高二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4頁
2024年滬教版高二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滬教版高二歷史上冊月考試卷423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我們每個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并且我們在共同體中接納每一個成員作為全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一瞬間,這一結合行為就產生了一個道德的與集體的共同體”,材料集中體現的是()A.主權在民思想B.社會契約精神C.理性主義原則D.君主專制批判2、“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在安排和指導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這體現了我國()A.古代天文學的發展B.古代科學的實用性特點C.古代手工業的發展D.古代宗教迷信色彩濃厚3、1991年《歐洲聯盟條約》和1993年《哥本哈根協議》的簽訂表明,歐洲共同體將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共同貨幣、外交和安全政策與防務的歐洲聯盟。歐盟建立有利于構建A.區域統一的世界B.多元并存的世界C.歐美協作的世界D.歐美均衡的世界4、在編演“諸子百家治國”的歷史短劇時,扮演荀子的同學的臺詞應當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5、《黃州寒食詩帖》是元豐五年蘇軾貶謫黃州時的作品。它與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祭姪文稿》的字體齊名。該作品是()A.B.C.D.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6題,共12分)6、(判斷題:判斷正誤,正確請填A,錯誤請填B。)馬丁·路德認為人人有權力直接去讀《圣經》,只要人們信仰上帝,靈魂就可以獲得拯救。這對中世紀以來的教皇權威造成了嚴重的沖擊與挑戰。7、【題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被寫入黨章成為黨的指導思想分別是中共七大、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六大。8、【題文】有學者認為,勇于開拓創新是英國崛起最主要的動力之一。蒸汽機、汽船和蒸汽機車都是英國人發明的。此外,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牛頓創立了經典力學體系,達爾文創立了進化論。()9、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______(判斷對錯)10、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指出,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部是______第二部是______。11、英國率先開始并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______(判斷對錯)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8題,共16分)12、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憲法規定了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這是新中國第—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3、魏晉南北朝時期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門第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形成的科舉制,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14、亞太經合組織地跨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員之間存在著歷史和文化的差異,對其經濟集團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15、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出教育應優先發展的思想。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16、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孔子提出以“仁政”為核心,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判斷對錯)17、魏晉南北朝時期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門第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形成的科舉制,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1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關貿總協定”這三大經濟支柱,調整了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使規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最終得以確立。()19、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這次大會上明確黨的中心工作是組織農民階級,領導農民運動。______。(判斷對錯)評卷人得分四、材料解析題(共4題,共24分)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諸侯之于天子,猶后世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踐奄,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魯、衛、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蓋天子、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統之規模,實與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材料二知封建之弊變而為郡縣,則知郡縣之弊而將復變。然則將復變而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1)據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與前代相比有何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

(2)概括材料二中顧炎武的主要觀點。(不得照抄材料)

(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的認識。

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法兩國代議制發展簡要進程。

材料二預備立憲原則為“大政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也就是說憲政改革是以國家為指導。從改革步驟來看是先從改革官制入手。清政府確立了師法日本的指導思想,明治維新從改革官制入手,清政府也是如此。官制改革借鑒了西方“三權分立”的主張和文官制度的某些經驗和做法,對舊有官制作了較大調整和改變。調整了國家機關,明確職責。根據“三權分立”思想,“分權以定限”,設立資政院。

--《晚清憲政考》材料三孫中山晚年頗為深刻地認識到;建立共和,“民權何由而發達?則從團結人心,糾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為何物,更有甚者,反而希望滿清復辟”。“至于歐美的風土人情和中國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便像學外國的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那便是大錯”。

--董方奎《評孫中山晚年政體思想的飛躍》(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英;法兩國代議制民主在發展進程中體現的相同點。

(2)根據材料二;概括晚清預備立憲的特點。

(3)材料三中,孫中山是怎樣反思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失敗的?通過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啟示?22、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的知識比較古代中國和人文精神的差異。23、材料三中的《墨竹圖》代表中國古代繪畫的哪一表現形式?其突出特征是什么?評卷人得分五、辨析題(共2題,共16分)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大約兩千五百年前;普羅泰格拉喊出了一句影響西方至今的口號——他解釋說:一陣風吹來,對于感覺冷的人是冷的,對于感覺不冷的人是不冷的。這個哲學命題的意思是:個人的感覺是判斷一切事物的標準。在西方,是率先把人放在萬物中心位置的思想家。這一光輝思想增強了人對自身力量的信心,沖擊了萬物皆由神決定的傳統迷信思想。但是,它不講感覺來源于客觀事物,否認感覺的客觀標準,憑每個人的感覺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這是十足的主觀唯心的感覺主義真理觀。

——馬執斌《關于中西人文精神的主客對話》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作者的觀點。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大約兩千五百年前;普羅泰格拉喊出了一句影響西方至今的口號——他解釋說:一陣風吹來,對于感覺冷的人是冷的,對于感覺不冷的人是不冷的。這個哲學命題的意思是:個人的感覺是判斷一切事物的標準。在西方,是率先把人放在萬物中心位置的思想家。這一光輝思想增強了人對自身力量的信心,沖擊了萬物皆由神決定的傳統迷信思想。但是,它不講感覺來源于客觀事物,否認感覺的客觀標準,憑每個人的感覺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這是十足的主觀唯心的感覺主義真理觀。

——馬執斌《關于中西人文精神的主客對話》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作者的觀點。評卷人得分六、單項填空(共4題,共36分)26、促成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直接因素是()A.農奴生活極端貧困B.資本主義工業落后C.國內自由勞動力缺乏D.克里米亞戰爭失敗27、日內瓦之所以被稱為“新教的羅馬”,主要是因為A.加爾文教主張比較激進B.加爾文在瑞士日內瓦進行的宗教改革影響最大,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C.加爾文教倡導《圣經》是最高權威D.加爾文嚴厲排除異己28、北魏為強化對地方控制,取代豪強地主把持的宗主督護制而實行的政策是A.均田制B.俸祿制C.三長制D.租調制29、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主要目的是A.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B.發展新興封建經濟C.富國強兵增強國力D.正式廢除井田制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B【分析】A.材料是強調道德共同體;而不是強調主權在民。

B.材料明顯是符合社會契約論的精神;認為社會是有道德集體的共同體來約束的。

C.材料突出的意思是強調共同體的價值;而不是強調理性的原則。

D.材料看不出對君主專制的批判。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啟蒙運動;要求學生結合啟蒙思想內容來分析。

解答本題,首先要搞清楚社會契約論的思想內容,其次要認真分析材料,從材料中提煉出共同體的準確信息,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分析材料,提煉觀點的能力。【解析】B2、B【分析】A.二十四節氣在農業中應用并未體現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排除;

B.二十四節氣在農業中應用體現了中國古代農業科學實用性的特點;正確;

C.材料中未體現手工業;排除;

D.二十四節氣屬于中國古代科技;并非封建宗教迷信,排除。

故選:B。

本題依據材料并聯系教材可以得出中國古代農業科學實用性的特點。

本題以二十四節氣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科技的掌握及綜合運用能力。【解析】B3、B【分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歐盟的建立不僅增強了歐洲的實力而且更加有利于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所以歐盟建立有利于構建多元并存的世界,故答案選B,A項僅僅是對歐洲內部的影響,CD兩項沒有準確揭示歐盟與美國既合作又激烈競爭的關系。4、D【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A項是孔子仁的思想,排除。

B項是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排除。

C項是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排除。

D項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正確。

故選:D。

本題考查百家爭鳴。需要掌握荀子的思想。解題的關鍵是對荀子思想主張的識記。

本題考查對荀子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解析】D5、D【分析】聯系所學可知;王羲之《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所以《黃州寒食詩帖》是行書。A是篆書,B是楷書,C是草書,D是行書。

故選:D。

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解答的關鍵信息是“它與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祭姪文稿》的字體齊名”

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書法藝術,考查了行書,考查了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析】D二、填空題(共6題,共12分)6、略

【分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宗教改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對中世紀以來的教皇權威造成了嚴重的沖擊與挑戰。考點: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宗教改革·馬丁·路德【解析】【答案】A7、略

【分析】【解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的理論,其中鄧小平理論被寫入黨章成為黨的指導思想是在中共十五大,不是十四大,所以題目錯誤。【解析】【答案】錯8、略

【分析】【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英國的成就,其中汽船是美國人富爾頓發明的,不是英國人,所以該題目敘述錯誤。【解析】【答案】錯9、A【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關于加強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明確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故題干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A。

本題考查新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相關知識。關鍵信息是: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本題考查學生知識再現能力。屬于基礎知識考查題,難度偏低。【解析】A10、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指出,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

故答案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需要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內容。解題的關鍵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內容的識記。

本題考查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內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解析】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11、B【分析】結合所學知識;英國,最早開始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也最早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成為世界工廠和貿易中心,但在這之前英國已經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故答案為B。

本題主要考查英國的工業革命;要求學生結合英國工業革命的內容和影響來分析材料。

l8世紀中期,英法在歐洲發生多次戰爭,通過七年戰爭擊敗了法國,英國由此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地位。【解析】B三、判斷題(共8題,共16分)12、A【分析】【分析】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除序言外,包括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旗、國徽、首都等4章106條,關于國家的性質,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故正確。13、A【分析】【分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隋煬帝設進士科,以試策論,分科舉人就是科舉制的來歷。它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故題目說法正確。14、A【分析】【分析】亞太經合組織的21個成員體,就地理位置來說,遍及北美、南美、東亞和大洋洲;就經濟發展水平來說,既有發達的工業國家,又有發展中國家;就社會政治制度而言,既有資本主義國家,又有社會主義國家;就宗教信仰而言,既有基督教國家,又有佛教國家;就文化而言,既有西方文化,又有東方文化。成員復雜多樣。故本題正確。15、B【分析】【分析】中國教育事業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故題目說法錯誤。16、B【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孟子主張仁政,孔子主張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本題錯誤。

故答案為:B。

本題考查先秦儒家思想。需要掌握孔子和孟子思想主張。解題的關鍵是對孔子和孟子思想的識記。

本題考查對孔子和孟子思想主張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解析】B17、A【分析】【分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隋煬帝設進士科,以試策論,分科舉人就是科舉制的來歷。它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故題目說法正確。18、B【分析】【分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關貿總協定”這三大經濟支柱,調整了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世界貿易體系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故本題說法錯誤。19、B【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中共一大召開以后確立的工作任務是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還沒有涉及到農民運動。

故答案為:B。

本題主要考查共產黨成立;要求學生結合中共成立的表現和影響來分析。

解答本題要搞清楚中共一大的內容特征,學生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解析】B四、材料解析題(共4題,共24分)20、略

【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先秦政治制度知識點,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歸納、概括以及分析、認知的能力。從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西周天子與諸侯關系明顯變化,君臣名分逐漸確定,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把握到以下方面:有利于國家統一和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周王室的統治等。(2)本題考查顧炎武關于郡縣制的認識,旨在考查學生歸納、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緊扣材料二信息,顧炎武認為“封建之失,其專在下”,即分封制的失誤在于地方權力過大,威脅國家統一;“郡縣之失,其專在上”,即郡縣制的失誤在于中央權力過大,地方沒有自主權。綜上可知,顧炎武的態度明顯是反對恢復分封制,肯定郡縣制的進步性。(3)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特點及認識,旨在考查結合所學知識正確評述歷史事物的能力。本題屬于開放型的問題,考生可圍繞地方管理制度的演變發表自己的看法。要注意從宏觀上把握兩則材料信息,聯系所學知識,重點圍繞“中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維度展開,所組織的答案符合相關史實,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變化:分封的主體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諸侯之長變為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確定)。影響:加強了對地方控制,鞏固了周王室統治;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維護了西周較長時間的強盛。(2)主要觀點: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導致地方權力的過大和國家分裂;郡縣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權力過大,影響地方的建設(或容易產生君主專制的獨裁);應該在郡縣制中加入地方分權的因素。(3)認識: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而不斷發展完善;中國的地方管理制度應該以中央集權和適當的地方分權相結合;制度一定要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21、略

【分析】

本題考查中外的民主政治.考查英;法兩國代議制民主在發展進程中體現的相同點;晚清預備立憲的特點;孫中山對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失敗的反思;對中外的民主政治得出的啟示.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歸納概括、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即可.需要掌握英、法兩國的代議制;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孫中山的思想.【解析】(1)本小問的相同點;依據材料一英法兩國代議制發展簡要進程和結合所學可知,相同點是都發生暴力革命;都經歷長期曲折的斗爭;都建立了代議制民主;通過立法來保障民主政體.

(2)本小問的特點;依據材料二“憲政改革是以國家為指導”;“先從改革官制入手”、“清政府確立了師法日本的指導思想”、“官制改革借鑒了西方‘三權分立’的主張”可以得出特點是在國家的指導下進行;以改革官制為起點;效仿日本;借鑒三權分立的思想.

(3)第一小問的反思;依據材料三“民權何由而發達?則從團結人心,糾合群力始”;“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為何物,更有甚者,反而希望滿清復辟”、“至于歐美的風土人情和中國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便像學外國的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那便是大錯”可以得出反思是缺乏共和政治的社會基礎;缺乏對國情的正確認識.第二小問的認識,依據三則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民主政治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民主政治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要建立符合本國國情的民主體制.

故答案為:

(1)相同點:都發生暴力革命;都經歷長期曲折的斗爭;都建立了代議制民主;通過立法來保障民主政體.

(2)在國家的指導下進行;以改革官制為起點;效仿日本;借鑒三權分立的思想.

(3)反思:缺乏共和政治的社會基礎;缺乏對國情的正確認識.

啟示:民主政治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民主政治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要建立符合本國國情的民主體制.22、(1)第一小問的主張;依據材料一可以得出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做有道德的人;蘇格拉底主張美德即知識。第二小問的共同點,依據材料一,結合第一小問的主張可以看出共同點是都強調人要有美德。第三小問的背景,結合孔子和蘇格拉底所處的時代特征解答即可。

(2)第一小問的核心;依據材料二;三可以得出古希臘肯定人,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第二小問的主張,依據材料四可以得出中國主張和諧友愛;規范有序;義;誠實守信。

(3)本小問的差異;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古希臘突出人的個體價值;強調人的平等,自由;關注對自然界和人的研究。古代中國強調人的社會價值;維護等級秩序;將社會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

故答案為:

(1)孔子:仁者愛人;做有道德的人;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

共同點:二者都強調人要有美德。

中國:春秋晚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割據混戰,社會秩序混亂,孔子希望恢復社會秩序。古希臘: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智者學派的思想盛行,人們貪圖無節制的個人自由和享受,造成社會公德缺失,世風日下,道德淪喪,蘇格拉底希望重建城邦公德,挽救日益頹廢的城邦制度。

(2)古希臘:肯定人;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中國:和諧友愛;規范有序;義;誠實守信。

(3)古希臘:突出人的個體價值;強調人的平等;自由;關注對自然界和人的研究。

古代中國:強調人的社會價值;維護等級秩序;將社會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分析】

本題考查中西方的思想。考查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及其背景;古希臘人文主義精神的核心和中國古代人文主義的思想主張以及古代中國和人文精神的差異。需要掌握古代中國和古希臘人文主義的內容;背景。

本題考查對古代中國和古希臘人文主義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比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析】【小題1】(1)第一小問的主張;依據材料一可以得出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做有道德的人;蘇格拉底主張美德即知識。第二小問的共同點,依據材料一,結合第一小問的主張可以看出共同點是都強調人要有美德。第三小問的背景,結合孔子和蘇格拉底所處的時代特征解答即可。

(2)第一小問的核心;依據材料二;三可以得出古希臘肯定人,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第二小問的主張,依據材料四可以得出中國主張和諧友愛;規范有序;義;誠實守信。

(3)本小問的差異;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古希臘突出人的個體價值;強調人的平等,自由;關注對自然界和人的研究。古代中國強調人的社會價值;維護等級秩序;將社會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

故答案為:

(1)孔子:仁者愛人;做有道德的人;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

共同點:二者都強調人要有美德。

中國:春秋晚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割據混戰,社會秩序混亂,孔子希望恢復社會秩序。古希臘: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智者學派的思想盛行,人們貪圖無節制的個人自由和享受,造成社會公德缺失,世風日下,道德淪喪,蘇格拉底希望重建城邦公德,挽救日益頹廢的城邦制度。

(2)古希臘:肯定人;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中國:和諧友愛;規范有序;義;誠實守信。

(3)古希臘:突出人的個體價值;強調人的平等;自由;關注對自然界和人的研究。

古代中國:強調人的社會價值;維護等級秩序;將社會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小題2】【小題3】23、(1)依據材料“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可知孔子以儒家的禮作為標準對古詩進行了刪減。結合所學可知,《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

(2)依據材料“二程的‘理’也包括自然之理。而且程朱理學不僅講‘理’;還講‘即物窮理’結合所學可知程朱理學中理是萬物的本源和格物致知的思想“對后世科技的發展影響很大”。結合所學可知宋代有活字印刷術;火藥廣泛用于軍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等科技成就。

(3)依據材料“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結合所學可知《墨竹圖》代表的中國古代繪畫的表現形式是文人(寫意)畫,結合所學可知文人畫強調表現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

故答案為:

(1)主張:禮。

地位: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2)思想:理是萬物的本源;格物致知。

成就: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火藥廣泛用于軍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3)形式:文人畫。

特點:強調表現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分析】

本題考查孔子的主張;“詩”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的地位、程朱理學思想、宋代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文人畫的特征;需結合孔子的思想、宋明理學、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起源和演變來解答。

本題偏難,考查孔子的思想、宋明理學、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起源和演變,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析】【小題1】(1)依據材料“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可知孔子以儒家的禮作為標準對古詩進行了刪減。結合所學可知,《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

(2)依據材料“二程的‘理’也包括自然之理。而且程朱理學不僅講‘理’;還講‘即物窮理’結合所學可知程朱理學中理是萬物的本源和格物致知的思想“對后世科技的發展影響很大”。結合所學可知宋代有活字印刷術;火藥廣泛用于軍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等科技成就。

(3)依據材料“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結合所學可知《墨竹圖》代表的中國古代繪畫的表現形式是文人(寫意)畫,結合所學可知文人畫強調表現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

故答案為:

(1)主張:禮。

地位: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2)思想:理是萬物的本源;格物致知。

成就: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火藥廣泛用于軍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3)形式:文人畫。

特點:強調表現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小題2】【小題3】五、辨析題(共2題,共16分)24、這是一道開放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判卷時可參考以下內容。這條材料反映了古希臘智者運動中普羅泰格拉的主要觀點“人是萬物的尺度。”作者對其進行了評價;一方面肯定了“人是萬物的尺度。”否定了“神是萬物的尺度”,從而沖破了傳統的人與神關系的思想束縛,否定了神的存在,肯定了人的存在價值,強調人的自我意識,把人置于人類歷史舞臺的中心,提高了人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作用。所以人們把古希臘的智者運動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而把普羅泰格拉視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另一方面,智者學派過分強調了個人的感覺對判斷活動的意義,否定了客觀真理,就為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主要重視人的作用,但忽視了人的道德。(學生所論史實體現上述內容可以酌情給分)。【分析】【分析】本題要求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作者的觀點。據材料提到,個人的感覺是判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