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共治共建共享研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4300字_第1頁
《社區共治共建共享研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4300字_第2頁
《社區共治共建共享研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4300字_第3頁
《社區共治共建共享研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4300字_第4頁
《社區共治共建共享研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4300字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區共治共建共享研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目錄TOC\o"1-2"\h\u15396社區共治共建共享研究的國內外文獻綜述 116663一、國內文獻研究現狀 120881.關于社區治理的體系和機制的研究 1101492.關于實現路徑探索的研究 2183833.關于實踐的應用與案例分析研究 25469二、國外文獻研究現狀 3257941.關于公民參與社區治理重要性的研究 3183882.關于政府角色定位的研究 4323953.關于社區治理模式的研究 4326564.關于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必要性的研究 432306三、文獻研究述評 5一、國內文獻研究現狀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如何推動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發展、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活動過程中來,實現社會治理方式的轉型創新,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治理模式是新時代的要求與需要。目前,我國學術界關于社區治理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社區治理的體系和機制、實現的路徑探索、實踐的應用與案例分析等研究。1.關于社區治理的體系和機制的研究主張多元主體參與,重新搭建社區權力的組織架構,從發現整合治理資源、重新搭建治理組織、構建治理參與機制、強化組織領導等四個方面來推動社區治理機制創新(嚴志蘭,鄧偉志,2014)。嚴志蘭,鄧偉志.中國城市社區治理面臨的挑戰與路徑創新探析[J].上海行政學院報,2014,15(4):40~48.實現城市社區治理工作的突破需要厘清權責關系,明確界定治理主體的職責,合理有效定位,優化頂層制度和體系建設(郝國慶,2015)。郝國慶.城市社區治理創新的發展趨勢與路徑選擇——以武漢市漢陽區社區治理模式為例[J].理論月刊,2015嚴志蘭,鄧偉志.中國城市社區治理面臨的挑戰與路徑創新探析[J].上海行政學院報,2014,15(4):40~48.郝國慶.城市社區治理創新的發展趨勢與路徑選擇——以武漢市漢陽區社區治理模式為例[J].理論月刊,2015(12):157~162.韓興雨,孫其昂.現代化語境中城市社區治理轉型之路[J].江蘇社會科學,2012(1):45~150.劉嫻靜.重構城市社區——以治理理論為分析范式[J].社會主義研究,2004(1):98~99.張洪武.社區治理的多中心秩序與制度安排[J].廣東社會科學,2007(1):182~187.錢海梅,齊衛平.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探索——基于作為新解釋范式的社會資本視角[J].理論導刊,2008(11):49~51.2.關于實現路徑探索的研究圍繞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目標,理清工作重點和難點,重點在于整個社會治理體制的建立和創新,搭建主體博弈溝通平臺、制度有效的治理規則,實現社區治理有效性,難點在于如何行使公共服務權利時實現政府與社區、政府與居民和社區與居民之前有序、有效的協商互動(程萍,2017)。程萍.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J].人民論壇,2017(11):72~73.努力構建以黨建為領導核心,筑牢以多元共治的治理組織架構,推進和完善社區治理服務能力的同時,強調法治社區和智能化社區的打造(李青文,2018)。李青文.社區治理科學化探析[J].佳木斯社會科學學報,2018(5):60~63.建立城市政府體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機制,推進多元主體參與,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社區治理,提高居民自治,引進社會資源,實現精細化公共服務,構建城市社區多元化治理體制。(伍玉振,畢江濤,2018)。伍玉振,畢江濤.完善城市社區多元化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J].中國民政,2018(1):30~程萍.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J].人民論壇,2017(11):72~73.李青文.社區治理科學化探析[J].佳木斯社會科學學報,2018(5):60~63.伍玉振,畢江濤.完善城市社區多元化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J].中國民政,2018(1):30~40.湯恩昱,湯慶熙.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體系的對策建議[J].北方經貿,2017(12):1~2..[J].20181716):220~221.3.關于實踐的應用與案例分析研究社區治理工作還處于研究探索和試點推進的階段,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發展理念已成當下社區治理引領的新方向,當前社區多數存在主體單一錯位、權責意識不清、多方溝通機制未理順和社區主體意識模糊等現象,深圳市福田社區的實踐,創新了社區的溝通協商方式,推進社區力量的聯動機制,構建一個黨和群眾良性互動的治理的新格局。(肖丹,2018)。肖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構建路徑研究——以深圳市福田區為例[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8(3):87~91.深圳市南山區將黨建引領放在主要地位,從居民群眾的需求作為出發點,精準把握基層群眾的實際需求,通過梳理社區需求項目,創新服務方式、拓展項目服務內容、關注民生重點關注和強化監督機制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以民生微需求為著力點,探索了一條南山社區治理黨建引領、智慧共治和精準服務的新型共建共治共享發展道路(倪赤丹,陳文嵐,2018)。.[J].2018(8):79~83.福州市嘗試把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貫穿在社區治理建設中,發揮黨建引領,推動社區共治,重視培育建設社會組織,推動多元社區治理主體齊參與;依托"互聯網+"技術,提升治理的智能高效;強化社區群眾民主意識,挖掘社區人才,發展社區志愿服務建設等政策措施,推進社區的現代化和專業化建設(劉德宏,肖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構建路徑研究——以深圳市福田區為例[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8(3):87~91..[J].2018(8):79~83.劉德宏.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基于福州市的研究.經營有道,2018(15):43~45.[J]2018(2).彭姝.深圳市社區治理多元參與模式分析[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9~23.二、國外文獻研究現狀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社區治理工作已經開始進入西方學者研究領域,社區理論最早產生是以費迪南發表的《共同體與社會》這本書作為標志,對已有的文獻資料進行歸納,城市社區治理相關理論整合如下:1.關于公民參與社區治理重要性的研究理查德?博克斯的代表作是《公民治理引領世紀的美國社區》,在該書中其對公民在社區治理過程地位和所發揮的作用是十分重視的,同時強調社會服務者在社區治理工作的主要領導作用。[美][美][M]2012:11~12.[美]喬治?S?布萊爾.社區權利與公民參與[M].伊佩莊,張雅竹譯.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18.[美]約翰?克萊頓?托馬斯.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與新策略[M].孫柏瑛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6~34.2.關于政府角色定位的研究奧斯本和蓋布勒在他的著作《改革政府——企業家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一書中,主張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時期,政府應適當下放工作的權限,通過分級、減有和適當授權等形式將由政府全權主導的工作由社區以及其他非政府組織來統一完成,被授權的社區往往更具有主動性,更好地發揮就地解決問題的作用。[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家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M].周敦仁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21~24.[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家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M].周敦仁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21~24.PIERREJ,PETERSG.WhatisGovernance[M].[S.1.]:MacmillianPressLtd,2000:68.3.關于社區治理模式的研究城市社區理論研究不斷深入和完善,社區治理在實踐中也產生各自的發展模式,根據主導強弱的關系劃分,可以將社區治理分為以下三種模式。第一種類型是政府主導型。政府的行政命令是社區治理的主導方式,決定著社區治理的方向,主要通過政府的政策法規和強制干預等手段,直接派駐基層政府機構管理社區事務,社區工作是在政府在基層社會的行政管理,而不是獨立組織,行政色彩濃厚。第二種類型是社區自治型。政府與社區兩者的關系是相互影響又是相互獨立的。政府對社區的管理更多側重于外部制度建設,表現為制度政策法規和規章制度、協調矛盾沖突和社區規范化發展方向,而社區則側重內部自治管理,社區內的公共服務和公共事務由社區自主決策,實現內部管理,不受政府部門的直接影響。第三種是合作治理型。政府和社區兩者分工合作,在社區治理工作者互動交流,強調多元共治,以促進社區發展實現社區利益最大化為宗旨,政府在該角色中不直接參與社區治理的管理工作,而是著重強調社區工作的指導和規范作用,從制度建設和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調動社區自治的積極性,發揮自身優勢,帶動轄區內的群眾、社區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商鋪和其他自治組織等力量,在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下、根據群眾的實際需求和意愿共同開展社區治理。這種模式具有行政管理高效有序、治理服務針對性較強、居民參與積極性高等特點。邱夢華,秦莉,李晗,孫莉莉邱夢華,秦莉,李晗,孫莉莉.城市社區治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76~81.4.關于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必要性的研究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更多提倡政府的主導地位,整合盡可能多的社會力量、社會組織、駐區企業單位和居民等多元組織的優勢資源,通過共同的協商、共同的建設、共同的治理來妥善處理、解決社區治理中出現的各類事務、各類問題。對于如何整合多元組織資源,參與社區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并共享成果,西方的專家學者們也從不同的角度、維度提出了自己獨特見解和意見。例如,科爾維爾RK.埃斯特(ColwellRK.EstimateS)認為,現代社區治理不僅需要縱向到底,自上而下的共同發力,也需要橫向到邊的共同參與,這就需要明確各類社區治理主體的職能權責,細化各類主體的責任分工,建立起多方協同治理的良好體系ColwellRK.EstimateS:Statisticalestimationofspeciesrichnessandsharedspeciesfromsamples[M].Version8.20.User’sGuideandApplication,2009:22.。庫伊曼(Kooiman)提出,沒有任何一個部門或者個人能夠同時解決復雜多樣、矛盾突出、動態變化的各類問題,多元組織的共同參與,能夠快速、有效地解決、化解各類公共問題Kooiman.JanGoverningasGovernance[M].London:Sage,2003:113.。唐納德.F.凱特爾(DonaldF.Kettle)指出,多元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能夠及時有效收集不同群體、主體在參與社會治理中的利益訴求,能夠有效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的關系,提升社會治理的效率,保障社區治理工作的高效推進DonaldF.Kettle.TheGlobalPublicManagementRevolution:AReportontheTransformationofGovernanceColwellRK.EstimateS:Statisticalestimationofspeciesrichnessandsharedspeciesfromsamples[M].Version8.20.User’sGuideandApplication,2009:22.Kooiman.JanGoverningasGovernance[M].London:Sage,2003:113.DonaldF.Kettle.TheGlobalPublicManagementRevolution:AReportontheTransformationofGovernance[M].WashingtonDC:BrookingsInstitution,2015:1.三、文獻研究述評綜上所述,國外在社區治理領域的研究工作起步早,范圍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我國社區治理提供了一系列的思路和理論基礎,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受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因素影響,中西方的治理水平還存在一定的距離,西方國家在社區治理中積累的經驗多,社會的的治理基礎也日漸完善,群眾對社區治理工作的認可度和參與度較高,形成較為開放包容的互動氛圍;而我國的整體基礎較薄弱,公民在社區治理中的參與熱情不高,政府的管理成為治理的主導因素,因此,在向外取經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對我國的基本國情、社區治理現狀和文化政策背景等方面加以考慮,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要充分考慮我國社區治理的實際;而國內已有的研究大多從理論框架來詮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的體系建設,以國內大中型城市治理為研究對象,為當前我國社區治理的發展道路提供有益參考,但并沒有著重分析新型社區治理理念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