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級普通高中學科素養水平監測試卷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下圖為具有二里頭文化風格的玉禮器——牙璋在各地出土的情況。從圖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A.中華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區文明B.中華文明起源呈現多元一體的特點C.區域間交往密切,華夏認同觀念形成D.玉器成為中國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品【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據材料圖文信息可知具有二里頭文化風格的玉器在各地出土,這說明二里頭文化輻射較廣,體現多元一體的特點,B項正確;圖片只是中國二里頭文化風格的玉禮器在各地出土的情況,沒有與世界其他地區對比,無法得出中華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排除A項;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二里頭文化屬于夏朝時期,排除C項;玉禮器不是生活用品,玉禮器主要用于祭祀、禮儀和象征身份地位,且二里頭文化是夏朝文化遺存,不屬于原始社會,排除D項。故選B項。2.某政權為了有效解決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和矛盾,實行的兩大制度是()A.禪讓制和分封制 B.分封制和內外服制C.分封制和郡縣制 D.宗法制和分封制【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表里、互相補充,有效地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權力和財產分配的沖突和矛盾,D項正確;禪讓制是夏朝之前的部落聯盟首領的產生方式,與分封制不是同一時期的,不能互為補充,排除A項;內外服制是商朝的政治制度,但內外服制沒有像宗法制和分封制那樣有效解決統治階級內部權力和財產分配的矛盾,排除B項;郡縣制是秦朝開始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它主要是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解決統治階級內部權力和財產分配矛盾的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3.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開墾“私田”的熱潮。這一熱潮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鐵犁和牛耕的使用 B.國家疆域的不斷擴大C.井田制的逐步瓦解 D.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化【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使用,使生產力發展產生質的飛越,引發了生產關系的變革,A項正確;材料與國家疆域的不斷擴大說法無關,排除B項;C、D項均是鐵犁牛耕出現后,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排除C、D項。故選A項。4.戰國時期,促使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 B.士受到統治者的重用C.“學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D.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政治變動,階級關系發生變化,經濟發展、私學出現等一系列社會處于大變革、大發展,促進百家爭鳴出現,因此最主要原因是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A項正確;其余選項也是其原因,但都概括不全面,只是敘述了原因的一個方面,排除B、C、D項。故選A項。5.下圖是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馳道、直道、運河等交通網的示意圖。秦朝建立這一交通網的主要目的是()A.著力維護大一統局面 B.解決北方邊患問題C.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 D.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材料表明秦馳道把全國各地聯系成一個整體,這一做法可以促進文書的轉達,也方便調動軍隊,還可以促進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這些都圍繞對國家統一的鞏固,A項正確;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馳道、直道、運河等交通網不僅僅涉及到北方,排除B項;促進邊疆開發是其影響,不是目的,排除C項;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鞏固統一的手段方式,不是目的,排除D項。故選A項。6.漢初統治集團,采取“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這一舉措()A.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B.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C.使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 D.是建立大一統的時代需要【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初(中國)。根據所學可知,漢初實行無為而治,休養生息,這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B項正確;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排除C項;當時已經完成國家統一,排除D項。故選B項。7.下表所示是漢朝中央政府設立的機構(部分)據表可知,漢政府()機構管理范圍職能郡縣北疆、東北疆、西南地區、南疆管理民政、防務和屯田屬國脫離本民族駐地而遷徙到內地的邊疆民族設屬國都尉,其內部事務仍由該內遷民族的首長負責A.實行郡縣與分封并行 B.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C.重視治理和穩固邊疆 D.實現了民族自由平等【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材料反映的是漢朝中央政府在邊疆民族地區設立的機構,管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這體現了漢政府重視治理和穩固邊疆,C項正確;材料中屬國?是漢朝中央政府為治理邊疆而設立的,主要是針對那些脫離本民族主體遷徙到內地的民族,并非分封的諸侯國,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西交通,排除B項;實現了民族自由平等說法不符合當時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8.漢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下圖反映的事件在當時主要作用是()A.擴大了漢政府的統治區域B.推動了區域性商人群體出現C.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促進了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據本題材料地圖標注“絲綢之路主要路線”及其路線,可知該事件為絲綢之路,其主要作用是促進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D項正確;絲綢之路加強漢朝與西域聯系,此時,西域尚未處于漢政府統治之下,“擴大漢政府統治區域”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區域性商人群體出現于明清時期,排除B項;絲綢之路加強漢朝與西域聯系,此時,漢政府未對西域進行有效管轄,“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9.宋代名臣李綱認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混南北為一區”。他強調的隋文帝功績是()A.加強中央集權 B.創立科舉制度C.開通了大運河 D.實現國家統一【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中國)。“混南北為一區”指的是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楊廣滅掉南方的陳朝,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實現國家統一的歷史功績,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實現國家統一,沒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科舉制創立和大運河開通是隋煬帝時期,排除BC項。故選D項。10.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統治者以“中國”“華夏”自居,以敕封的形式讓邊疆地區的各少數民族首領管理自己民族的事務。這一做法()A.消除了與漢族的矛盾 B.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C.促進少數民族封建化 D.導致了北方陷入分裂【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題干材料信息“以‘中國’‘華夏’自居”“讓邊疆地區的各少數民族首領管理自己民族的事務”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前秦皇帝的言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B項正確;消除了與漢族的矛盾說法絕對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前秦開明的民族政策,讓邊疆各少數民族自我管理,也不會促進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排除C項;苻堅的言行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并沒有導致北方陷入分裂,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1.秦漢時,人們認為“南方惡地,疾病流行,環境卑濕”;但在唐人觀念中,江南地區已變成為令人向往的地區。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成為經濟中心 B.南方自然環境變化C.唐人觀念發生改變 D.北方流民大量南遷【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代江南瘴氣重病已經銷聲匿跡,江南地區變成了令人向往的地區,據所學知識可知其變化的主要原因隋唐時期,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南方的農耕區得到拓展,使自然環境發生變化,B項正確;南宋時期江南成為經濟中心,排除A項;唐人觀念發生改變屬于題干反映的現象,并不是原因,排除C項;北方流民大量南遷為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的開放提供了有利條件,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圖表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大科技文獻作者群體在整個領域所占比例。由此可知,這一時期()A.政治局勢穩定利于科技發展B.政府比較重視科技發展C.宗教勢力的社會影響力下降D.民族交往交融趨勢加強【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中國)。由材料可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獻作者中,官方作者群體在整個領域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民間作者群體和宗教作者群體,這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府主導科學技術的發展,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動蕩,排除A項;材料僅反映了宗教作者群體在三大科技文獻作者群體中占比最低,且材料也沒有之前宗教影響力的數據,因此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宗教勢力影響力下降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出現少數民族或外族勢力,因此沒有民族交往,排除D項。故選B項。13.唐代,中國化佛教不斷發展,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這說明()A.中外文化互相借鑒 B.佛教源于中國唐代C.唐朝文化影響力大 D.佛教傳到世界各地【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和日本、新羅)。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時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這說明當時唐朝文化影響力較大,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外文化互鑒,只體現了唐文化對外影響,排除A項;佛教并非源于中國,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只涉及到日本、新羅和中國,排除D項。故選C項。14.唐代國家靠榷茶生利,商人大量販賣茶葉;契丹耶律德光遣使南唐,以羊馬交換茶葉。這反映了唐代()A.茶葉成為生活必需品 B.茶稅成為財政主要來源C.飲茶之風已悄然興起 D.對外貿易激活國內市場【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時期(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國家靠榷茶生利,茶得到了推廣,飲茶之風已悄然興起,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茶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在百姓中相對飲茶的要少許多,排除A項;中國古代財政主要來源農業稅,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出對外貿易與國內市場的關系問題,且榷茶貿易不一定是對外貿易,排除D項。故選C項。15.唐代,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種類豐富,其中,白居易強調詩歌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這說明他的詩歌()A.具有“經世”精神 B.推動科舉制度的變革C.展現“開元盛世” D.代表唐詩的最高成就【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題干“白居易強調詩歌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白居易的主張強調詩歌要為現實服務,關注國家和民眾的實際問題,這體現了“經世”精神,A項正確;題干中沒有提到白居易的詩歌與科舉制度變革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雖然白居易生活在唐代,但題干中并沒有提到他的詩歌與“開元盛世”之間的直接關系,排除C項;雖然白居易的詩歌在唐代有很高的成就,但“最高成就”這一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16.下圖為西漢到宋初人口數量變化折線圖。圖中④階段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統治政策調整 B.政治局勢變動C.大一統推動 D.經濟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到宋初(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④階段是唐代中后期,這一時期發生安史之亂導致人口減少,即政治局勢變動,B項正確;統治政策的調整可能會增加人口數量,也可能會減少人口數量,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大一統會促進人口增長,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可能會導致人口區域數量變化,但不會造成人口總數下降,排除D項。故選B項。17.宋朝設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派文官任地方知州。這樣做的目的是()A.加強中央集權 B.削弱宰相權力C.解決財政危機 D.緩解邊防壓力【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派遣文官出任地方長官知州,設諸路轉運司總理地方財政等措施是為了分化地方權力,實現中央集權的目的,A項正確;宋代中樞機構調整如設置參知政事等是為了削弱宰相權力,排除B項;派文官任地方知州是從政治方面加強中央集權,與解決財政危機無關,排除C項;此舉與緩解邊防壓力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8.設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行省下分設路、府、州、縣。此國家治理模式創立于()A.宋朝 B.金朝 C.元朝 D.明朝【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題干“設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行省制度是元朝創立的地方行政制度,用于管理遼闊的疆域,C項正確;宋朝沒有行省制度,而是采用路、府、州、軍的行政區劃,排除A項;金朝雖然也有類似的行省制度,但不是首創,且沒有元朝的行省制度完善,排除B項;明朝廢除了行省制度,改為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的三司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19.設澎湖巡檢司,設駐藏大臣,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這些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題是()A.強化地方吏治 B.抵御外來侵略 C.完善法律建設 D.加強邊疆治理【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至清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以經略臺灣,清朝設置駐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務,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清朝于1757年將準噶爾部徹底擊敗,設置伊犁將軍管理新疆事務。上述歷史事件體現了元朝對東南沿海臺灣地區的管理、清朝對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的治理,D項正確;材料所述為安定邊疆的舉措,而非加強地方官員管理考核,排除A項;平定叛亂是本國民族間的問題,屬于加強邊疆管理的舉措,而非抵御殖民侵略,排除B項;設置駐藏大臣、設置伊犁將軍不屬于完善法律,排除C項。故選D項。20.長城文化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下圖所示的長城修筑的朝代是()A.秦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該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設置九邊,且該長城北方是瓦剌,屬于明朝修建的長城,C項正確;秦朝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不符合材料,排除A項;元朝本身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成功入主中原,長城內外都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因此未修長城,排除B項;清朝聯蒙政策有效地團結了蒙古族,由蒙古族士兵駐守北方邊疆,清朝基本未修長城,排除D項。故選C項。21.“天子無日不與大臣相見,承旨諸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這一現象的出現,是因為清代()A.廢除了宰相 B.形成了內閣 C.大興文字獄 D.設立軍機處【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天子無日不與大臣相見,承旨諸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可以看出,清代專制皇權高度強化,這主要是軍機處的設立,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沒有實權,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D項正確;AB項是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表現,排除AB項;大興文字獄是加強思想控制,與材料的主旨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2.習近平主席2014年在德國訪問時指出:“歷史上鄭和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推行經貿和文化交流,艦隊這么強大卻沒有進行過任何侵略,而是調解糾紛,打擊海盜,給予鄰邦巨大幫助,交了很多朋友。”這體現出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是()A.規模龐大 B.技術先進 C.和平交往 D.炫耀國威【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歷史上鄭和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推行經貿和文化交流,艦隊這么強大卻沒有進行過任何侵略,而是調解糾紛,打擊海盜,給予鄰邦巨大幫助,交了很多朋友。”可知,習近平主席在談到鄭和下西洋時,對其高度評價并充分肯定,主要是因為鄭和下西洋艦隊很強大卻沒有進行任何侵略,而是調解糾紛,打擊海盜,給予鄰邦巨大幫助,體現了中國和平發展的外交理念,C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鄭和下西洋規模龐大的特點,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明朝航海技術先進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炫耀國威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3.明清時期,出現許多富商、地主賣掉土地,投資工商業的現象,說明這一時期()A.農業發展受到沖擊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C.重農抑商政策改變 D.商品經濟發展迅速【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中國)。據本題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出現賣掉土地,投資工商業的現象,體現了當時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D項正確;據所學可知,中國古代為農耕社會,農業占據絕對統治地位,排除A項;材料中是富商地主投資工商業的內容,是經濟層面的問題,與政治地位是否提高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唐末到宋重農抑商政策稍微放松,其他朝代都采用重農抑商的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24.北宋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精神內涵強調的是()A.天人合一 B.社會責任 C.忠君愛國 D.改革創新【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本題材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知,傳統儒家思想倡導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肩負社會責任,B項正確。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材料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排除A項;忠君愛國強調對君主忠貞,熱愛國家,“為萬世開太平”不能完全體現內涵,排除C項;材料強調知識分子要為國為民,心系天下蒼生,與改革創新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5.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繁榮的共同原因是()A.商品經濟的發展 B.科舉考試的推動C.君主專制的強化 D.理學思想的衰落【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元明清時期(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在文學領域,小說繁榮起來,據唯物史觀我們可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宋詞、元曲、小說繁榮的共同原因是經濟因素,A項正確;唐朝的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推動了唐詩的發展,宋以后的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為主,對文學的推動作用不大,排除B項;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是世俗文化的發展,其發展與君主專制的強化無關,排除C項;理學思想是宋明時期興起的,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0分。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下列為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變化的一組圖片從上述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歷史信息,并分別說明圖7、圖8兩類物品的使用對推動社會進步所起到的作用。【答案】圖7信息: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鐵制農具,冶鐵技術比較高,農具種類較多;作用: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發展。圖8信息: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貨幣,貨幣種類多,制作技術較高。作用:便于商品交換,促進商業發展。【解析】【詳解】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圖片可知,圖7是鐵農具,根據所學可知鐵農具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技術的進步。鐵農具的使用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效率,增加了農業產量,促進了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圖8是各種貨幣,根據所學可知,貨幣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的使用簡化了交易過程,促進了商品交換和市場經濟的繁榮,有助于打破自然經濟的局限,推動了社會的商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二者的出現都促進了社會轉型和進步。27.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堪稱“活著的文化遺產走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唐大運河與元朝京杭大運河示意圖材料二大運河始鑿于春秋末期,后經隋、元兩次大規模擴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鑿連接而成。正是因為隋唐大運河的興旺,處于其中心位置的洛陽在當時成為商賈云集、物資集散的大都市。從元朝開始,國都變遷到北京,國家政治中心轉移,元朝忽必烈下令開鑿了元朝京杭大運河,直通南北,至此,誕生了現今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摘編自江山壯麗我說大運河沉睡的運河不再緘默央廣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條運河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同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條運河所起到的共同作用。【答案】(1)中心不同: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元朝京杭大運河以大都(北京)為中心。線路不同:前者曲折且里程較長;后者在原來基礎上截彎取直,里程縮短。(2)共同作用:溝通南北,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沿河城市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鞏固統一(統治),有利于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發展;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等。【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對比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隋唐與元朝時期中國。不同:根據地圖上的位置信息可以看出,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東南河道線路至杭州,東北河道線路至北京運河線路曲折且歷程較長。元朝京杭大運河以大都(北京)為中心在唐大運河路線的基礎上截彎取直,并借用原有河道,成南北走向,歷程縮短。【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隋唐與元朝時期中國。共同作用:根據材料“正是因為隋唐大運河的興旺,處于其中心位置的洛陽在當時成為商賈云集、物資集散的大都市。從元朝開始,國都變遷到北京,國家政治中心轉移,元朝忽必烈下令開鑿了元朝京杭大運河,直通南北”得出促進了南北交通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沿線城市的發展和繁榮;根據所學可得出鞏固了國家統一。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代稅收的變化時間總收入(萬貫)農業收入(萬貫)農業占比工商業收入(萬貫)工商業占比宋太宗至道3年(997)3559232165%123835%宋熙寧10年(1077)7070216230%491170%——據朱國慶,陳海濤《宋朝經濟發展淺議》材料二宋朝新興經濟作物茶葉、甘蔗之類絕大部分進入市場。市場形成城市、鎮市、草市三級金字塔型結構。在地方貿易網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幾個較大的區域市場。——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三北宋時期,有明確記載的宋商赴日本貿易達70次。從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麗貿易117次,共計4548人,前往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各國的人數更多、規模更大。加之宋對出海貿易的鼓勵,沿海居民中經營海上貿易日益普遍。宋商每年冬季在東南亞國家“住冬”,目的是在這里“博買蘇木、白錫、常日藤”“次年再發船”,轉販到阿拉伯地區。宋……積極招徠外商來華貿易,“蕃商有愿隨船來宋國者,聽從便”。——摘編自黃純艷《宋朝海外貿易》(1)根據材料一,從三個方面概括北宋稅收的重大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引起其變化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宋朝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答案】(1)變化:賦稅總額不斷增加;農業收入減少,占比下降;工商業稅收不斷增加,超過農業稅收。原因:商品經濟(商業)的繁榮發展。(2)特點:新興經濟市場化(農產品商品化);市場類型多樣,形成區域市場;商品流通范圍擴大;海外貿易發達;政府鼓勵對外貿易等。【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對比類與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北宋的中國。第一小問變化,根據材料一“總收入(萬貫):3559”“7070”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總收入方面,總收入有顯著增長;根據材料一“工商業占比:宋太宗至道3年(997):35%”“宋熙寧10年(1077):70%”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商業收入占比方面,工商業收入占比超過農業收入占比;根據材料一“農業收入(萬貫):宋熙寧10年(1077):2162”“宋太宗至道3年(997):232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發展趨勢方面,工商業收入上升,農業收入下降。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一“工商業占比:70%”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手工業發達,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推動了工商業的繁榮,從而使工商業稅收大幅增加;根據材料“工商業收入(萬貫):宋熙寧10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企業雙方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協議書
- 2025車輛買賣合同范本
- 網絡營銷數字化營銷策略研究與實踐
- 能源行業新能源技術開發與應用計劃
- 汽車行業無人駕駛技術研究方案
- 出版業熱點話題問答
- 光纖傳輸質量測試報告
- 社區活動組織與策劃方案
- 機械工程自動化原理與應用試題
- 2025年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中考一模數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知識產權合規管理體系解讀
- 城中村房屋拆除及安置方案
- 護理不良事件之管路脫出
- 區域醫學檢測中心的建設與管理V3
- 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培訓
- 技能競賽(電工電氣設備賽項)備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0年全國II卷英語高考真題試題(答案+解析)
- 物理學家楊振寧課件
- 腦洞大開背后的創新思維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
- 語法填空難題練習8篇(附答案)
- 支持企業建設中試平臺實施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