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考作文寫作指導“與人交往”與“認識自我”_第1頁
2024屆高考作文寫作指導“與人交往”與“認識自我”_第2頁
2024屆高考作文寫作指導“與人交往”與“認識自我”_第3頁
2024屆高考作文寫作指導“與人交往”與“認識自我”_第4頁
2024屆高考作文寫作指導“與人交往”與“認識自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考作文寫作指導“與人交往”與“認識自我”“與人交往"與“認識自我”——2024年2月各地聯考作文金題及導寫

金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有人認為,我們要通過與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饋才能更清楚認識自己。

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擬題目;②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導:

01·第一步要踩準,審題準確

《獨立宣言》中有一條金句: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證自明的:每個人都是上帝平等的創造,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上文里“不證自明”,在本期材料里也有體現,以下兩條觀點:1、認識自我的重要性。2、通過他人認識自己的重要性。實際情況中,為了行文順暢,詳略得當寫上幾筆沒問題,只是本文的辨證關系不在上面兩條中。

扣住關鍵字眼“更”,它是一個比較概念,那什么和什么比呢?

是“與他人交往"vs“認識自己”嗎?不是

是“通過他人認識自己"vs“通過自己認識自己”嗎?

很接近了,補上材料里的關鍵詞“反饋"

可靠的二元對立——他人反饋vs自我反思(認識自我中反饋一詞的具體所指,是反思)

02·第二步寫清行文思路

1、順著材料的意思寫立論:

與他人交往得到的(有關我)反饋比自我反思(得到的反饋)更清楚地認識出我自己。

觀點寫完,透著一股子“以人為鏡”的味道,標記下,論述時用進去。

2、不著急引入駁論,先找找立論的馬腳。

試問:沉溺于/偏向于(交往中/互動中)他人反饋,會不會讓人迷失自我。

肯定會,咱們講哲學家薩特說的“他人即地獄"也是這個理兒,邏輯正好回歸到獨立判斷和思考中得出的自我認知。剛剛好接上駁論。

3、順著立論里利轉為弊的反轉,寫出駁論。

自我反思比(交往中得到的)他人反饋更清楚認識自己。

架出蘇格拉底,還是請出本期開場提到的斯賓諾莎,隨你。

4、駁論推至極限,也說不過去。

總有人愛開腦洞或是無意誤入歧途,活成了形單影只的原子化個人。沒攤上史鐵生“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那種程度的荒謬人生體驗,別輕易學思想家們獨自悟道。自我在具體的關系中,建立人與人的鏈接。

5、排排坐,吃果果,要次序不要對立。

當理性尚未啟蒙我時,發自天然與他人交往得到的反饋已對“自我"產生了不分好壞的影響。

唯有思想上的自覺,即能夠獨自自主的思考、判斷,“自我”才能蘇醒、成長。

基于認識自己的確立,才有可能真正從他人處得到反饋,此時不再是無差別地接納或無可奈何地承受意識與意志上的脅迫,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也應運而生。

6、升華立意

自我是一條流動的河流,充滿變化。自我反思與他人反饋是河道的兩岸,認知自己是河流的起點,而終點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而在今日的我是否在奔流成長,是否順應兩岸變化,是否對遠方近乎于詩般的存在“更好的自己"充滿期待?

基本行文思路:

別人的反饋是什么——反饋的積極價值——反饋的局限性消極影響——一分為二地認識——怎么做

人是社交性動物,我們需要和他人交往,才能得到情感、信任、支持等方面的滿足。在日常交往中,我們會不斷地接收到來自他人的反饋,比如他們的表揚、批評、評價等,這些反饋會影響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但交往中的反饋,是否是自我認知的重要來源呢。

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自我認知的來源并不是單一的,別人的反饋只是其中一個來源。

除了來自他人的反饋,還有來自內在體驗、自我評價、嘗試新事物等多種途徑。同時,交往中的反饋也不是完全可靠的來源,因為反饋的質量和數量可能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比如,個體不同的交際方式、價值觀、文化背景等等,都可能影響他們對某一件事情的評價和反饋。因此,我們不能把交往中得到的反饋作為自我認知的唯一來源,需要保持多方面的開放性。

反饋的積極作用是什么?

反饋對自我認知有很重要的作用。經過他人的反饋,我們可以了解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表現,從而更全面地認識自身形象和特點。反饋能夠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盲區和不足,并針對性地加以改進,進而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此外,通過反饋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優點和價值所在,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時提供支持和動力。

反饋是一種認知和學習的過程,給予我們客觀、準確的信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改進自己,并最終實現個人成長和發展的目標。

其次,交往中的反饋,尤其是負面反饋,容易讓我們感到困擾和不安。許多人都害怕得到批評和負面評價。而對于一些人來說,得到反饋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消極的情緒反應,比如情緒崩潰、回避、自我反省等。這可能會讓他們缺乏對自己的信心和積極性,影響了自我認知的建立和發展。因此,我們需要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反饋,善于接受和處理負面反饋,挖掘其背后的意義,從而更全面地認識自己。

此外,要注意到的是,交往中反饋的前提是他人的評價和認知。但這并不意味著他人的評價和認知就是客觀準確的,也存在評價主觀性和誤解等問題。因此,我們要保持一份獨立的思考,對反饋進行分析和判斷,能夠從中找出對自己最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同時,我們也要對他人的評價有所抵制,不被負面評價所左右,不要成為別人的看法的奴隸。

總的來說,交往中的反饋對于自我認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們需要注意,個體自身的價值觀和心理狀態也會對反饋產生影響。因此,我們不能把交往中得到的反饋看作自我認知的唯一來源,應該結合自身的體驗和價值觀,更全面地認知自己。同時,我們需要從反饋中挖掘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并保持獨立思考,不做別人眼中的“人”,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發展和成長。

【佳作點評】

以他人為主體,明確自我責任

①有人認為,通過與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饋才能更清楚認識自己。在我看來,他人反饋對我們認識自己的幫助是多層次的。(引材料,明觀點。)

②表面上看,在他人交往中認識自己這一過程的主體當然是“自己"。我們對自身的認識會被所處的時代、社會環境與文化環境覆蓋上主觀色彩,具有局限性。他人的不同人生經歷與生活環境使得他們會從異于我們自身的視角去評價我們,只有由此對自身形成多視角的再審視,我們才能相對客觀地判斷自己的優點與不足,進而不斷調整自我發展的方向與待人之道。(分析他人反饋才能更清楚認識自己的原因及作用。)

③然而,接收他人反饋一定是一個以“我”為主體的過程嗎?并非如此。事實上,他人對我們產生的反饋總是深植于他們自身的特定語境中,倘若我們意識不到他人的回應,實則是他們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的組合映射,而僅僅將其作為自我匡正的工具,社會交往就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而是淪為了主體對客體的利用了,這也與“祛除自我認識的主觀色彩的初衷"背道而馳。(闡述接收他人反饋,要意識到他人對我們產生的反饋總是深植于他們自身的特定語境中。)

④在我看來,以他人為主體的接受反饋更為重要。這是否表明要放棄在反饋中認識自己?并不是,以他人為主體,意味著我們不能將他人的評價從具體的語境中抽離出去,簡化成供我們自我審視的符號;而是要站在對方的視角上,持續追蹤是怎樣的社會身份、生活背景推動對方對我們做出了特定評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用自己的既有價值取向一廂情愿地對他人的反饋做出主觀的注解,而是能客觀地認識到他人的評價反映著哪類社會群體對我們的要求與希望。可見,以他人為主體的交往并非放棄了認識自己,相反,它為我們自我審視的歷程賦予了更為厚重的新內涵:它使得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社會定位與社會責任。(闡明以他人為主體的接受反饋更為重要。)

⑤在實踐中,比起以“我”為主體的交往,以他人為主體的社會關系更能體現我們對外界的擔當意識。我國近代救亡圖存的過程中涌現了大量社會科學學者,他們的田野調查聚焦調查者的反饋,便不是服務于個人的正心誠意修身,而是為了總結他人反饋體現的社會結構性特征,從而客觀定位自己能于時代浪潮中發揮何種具體價值。這樣的社會交往看似忽略了“我"與具體個人間的來往,實際卻凝結著近代社會學家們對中國具體國情的重視、對鄉土社會中農民生活情狀的關切與厚重的家國情懷,在定位自身責任、回答時代之問外,也深刻體現了知識分子們對來自不同階層的“他者”的積極交互與關心。(闡明在實踐中,以他人為主體的社會關系更能體現我們對外界的擔當意識。)

⑥人際交往本非主體對客體的符號化解讀,而是兩種不同社會語境的碰撞、交流與交融。他人的反饋固然是自我匡正的鏡子,卻也更易成為我們樹立自身社會擔當的載體。(總結全文,強調他人反饋對認識自己的多層次幫助。)

素材鏈接:

●如果你指揮不了自己,也就指揮不了別人。

●天上的繁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

●我們的驕傲多半是基于我們的無知!(萊辛)

●無論在什么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們把你們評價的多么高,但你們永遠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個毫無所知的人。(巴甫洛夫)

●一個真認識自己的人,就沒法不謙虛。謙虛使人的心縮小,像一個小石卵,雖然小,而極結實。結實才能誠實。(老舍)

范文欣賞:

與他人交往,與自我對話(65分)

有人認為,我們要通過與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饋才能更清楚認識自己。這是個值得深思的觀點。而我認為,我們需要在他人交往的反饋中不忘與自己對話的能力,方能清晰完善自我認識。

誠然,借他人之反饋以豐富自己認知自有其濫觴。以視角主義觀點來看,對事物的任何闡釋都是特定視角的產物。而當個體與他人進行內外交互時,他者視角也許可幫助自我豐富視角的多樣性,呈現更為客觀冷靜的個體面貌,減少由人的主體性所帶來的偏狹。除此之外,信息革命的來臨加速各國文化交融,與他人交往的反饋往往會幫助個體超拔文化及環境帶來的有限性,在團體格局和差序格局的碰撞中實現清晰認識。

然而,這種認識自己的過程只會使個體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嗎?答案是否定的。從反饋的概念入手,反饋由他人交往得到,其具體含義受他者限定,真實性仍有待商榷。正如薩特所言:“他人即地獄。"反饋所存在的變量太多,若我們以為依賴該反饋認識自己,也許會陷入自我無意識的泥沼,如不清楚的野馬奔馳在人生的荒原。不僅如此,誠然他者視角具有豐富性,然按馬克思之要旨——人均為懸掛上自我編織之網的生物,安知其不存在盲目的局限?一味耽習他人所賦予我們的自我認識只會導致我們與本真自我漸行漸遠。因而,倘若我們能夠在交往過程中仍不忘對話自我的能力,也許自我認知才能更為明晰。

進一步而言,自我意識的形成縱然在客觀上受他者影響,其本源仍形成于自我本身。正如西方哲學史的最先概念由主體起始,蘇格拉底在神廟上的箴言為:“認識你自己。”自我意志的經久不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與他人交往反饋的局限,帶領人類走向更直白的個體。瓦爾登湖之所以聞名于世,除卻作者本身的學識,其反饋的自我對話與自我意識,其對自我生命感觸的細膩,何嘗不是印證我之為我的不可或缺,而依賴他者得到。

當然,我并非一味推崇以自我為中心的唯心主義。我只是基于當今社會眾人過度依賴與他人交往的反饋的現象,而提出缺失自我對話的危害和清晰認識“獨立小樓成一統"的必要。

我們的生命何以有價值,自我認知更以清晰,認真確定自我核心目標,以把他人交往的反饋而補充不足,在日復一日的交往對話中成就修身之志。如此,方認識自我。

通過別人看清自己

世界上有一種極其強大的能力,是通過別人看清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每一個遇見的人當成自己的鏡子。這個世間最大的一個能力就是:通過別人看清自己。

人都自以為是的,沒有一個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沒有一個人不相信自己的感覺和判斷,但是我們眼睛所見的往往只是某一刻或某個時段的現象,人就將這樣的現象當成是事實,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才會不斷起爭執、生是非、造諸罪業的根本,也是遭受各種痛苦的根本。

《金剛經》里說: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若見諸相非象,則見如來。意思是我們所有直接看到的,都是假象,如果能穿透這些表象直接看到其本質,就見如來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總是對別人的事洞察入微,對自己的行為卻視而不見,可以做到明察秋毫,卻唯獨難以看清自己,所以須“以銅為鏡,以正衣冠,以人為鏡,以照見自己的的內心,這面鏡子就是“反觀自照的能力”。

古詩云: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生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回首,一個頓悟。

生活中,我們所面對的每一個人,都是審視自己的一面鏡子。也許是一句溫馨的提示,也許是一個友善眼神,也許是一次默默的陪伴……無論哪一種,我們都應該把走進生命中的每一個人當做貴客,從他們那里,認識自己,掌握自己,走一次踏踏實實的旅程。

周國平說,一顆覺醒的靈魂,它的覺醒的鮮明征兆是對虛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銳的覺察和強烈的排斥。當它登高俯視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

人們常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時候,一個人容易陷入自己的囹圄,總覺得志得意滿,總覺得真理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