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專題復習人口的空間變化及人口合理容量運用資料,描述人口分布、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并結合實例,解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分布:人口數量、質量在不同尺度區域的分布狀況人口遷移:人口變換常住地的空間移動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某區域在既定的對外聯系,經濟技術水平、社會文化條件下,由本地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短板所決定的人口規模。人口合理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既定的對外聯系、經濟技術水平、社會文化條件下,人們要達到健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不妨礙后代生活質量的人口規模1、人口分布2、人口遷移3、人口合理容量01人口分布人口:是一定區域內人的集體,強調規模。人口分布:人口數量、質量(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識字率、職業等)在不同尺度(全球尺度、國家尺度等)區域的分布狀況。人口密度是最常見的反映人口密度的指標,通常用每km2常住的人口數表示。人口密度只是一個平均數,它掩蓋了計算范圍的內部差異。計算范圍越小,人口密度越能反映真實的人口分布狀況。人口分布<11
-
55
-
2525
-
250250
-
100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數)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區東亞地區面積占世界陸地面積的4%,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主要國家有中國、韓國、日本等。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11
-
55
-
2525
-
250250
-
100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數)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區南亞地區世界第二大人口稠密區,人口集中于恒河、印度河下游平原地區,主要國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11
-
55
-
2525
-
250250
-
100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數)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區歐洲西部聚集了約7億人口,人口分布比較均勻,包括德國、波蘭、法國、俄羅斯西部、荷蘭、意大利等國家。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11
-
55
-
2525
-
250250
-
100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數)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區北美東部美國波士頓到華盛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連綿帶,城市人口密集。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11
-
55
-
2525
-
250250
-
100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數)世界人口稀疏區干旱地區干旱地區土地面積占陸地面積的20%,但缺乏水源,不適宜農業生產。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11
-
55
-
2525
-
250250
-
100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數)世界人口稀疏區濕熱地區赤道附近的南美、中非和東南亞降水量過高,不利于人們聚居。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11
-
55
-
2525
-
250250
-
100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數)世界人口稀疏區嚴寒地區極地地區常年被冰雪覆蓋,冰層深厚,幾乎沒有人類居住。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11
-
55
-
2525
-
250250
-
100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數)世界人口稀疏區高山地區地形崎嶇,終年為冰雪覆蓋,很少有人居住,比如瑞士。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北半球集中了世界總人口的90%,南半球只占世界總人口的10%世界人口集中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區世界人口分布呈現出明顯的緯向地帶性特點,這反映了氣候的緯向地帶性分布特點以及北半球陸地面積廣闊的特點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緯度差異)世界人口集中于沿海地區沿海地區交通條件良好,工商業經濟發達;沿海地區多河流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農業發展條件優越。與海岸距離/km世界歐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0-5027.529.127.118.131.524.479.150-20022.725.820.227.018.938.415.2200-50023.530.321.918.620.127.9500-100017.211.919.923.518.59.01000以上8.62.910.912.810.,10.3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海陸差異)3000km2000km500km海岸線向內250km地區的面積:225萬km2海岸線向內250km地區的面積:250萬km2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海陸差異)歐洲海岸線非常曲折,沿海地區面積廣闊,大多數人口分布于距海200km的地區內。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海陸差異)世界人口分布的總趨勢是隨海拔的升高而逐漸減少世界人口90%以上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比較低平的地區200米以下的地區面積僅占全球陸地面積的27.8%,卻擁有世界人口的56%1000米以上的地區占全球陸地面積的42.7%,人口卻只占8%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垂直差異)3176萬km2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3020萬km22300萬km22266萬km21787萬km2856萬km244.88億人12.73億人7.3億人6.4億人3.61億人3800萬人141人/km242人/km232人/km228人/km220人/km24人/km2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大洲差異)<11
-
55
-
2525
-
250250
-
100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數)1.中國(14.1178億)2.印度(13.39億)3.美國(3.26億)4.印度尼西亞(2.64億)5.巴西(2.09億)6.巴基斯坦(1.97億)7.尼日利亞(1.9億)8.孟加拉國(1.65億)9.俄羅斯(1.44億)10.日本(1.29億)11.墨西哥(1.27億)12.埃塞俄比亞(1.05億)13.菲律賓(1.05億)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國家差異)總體特征:人口地理分布很不平衡東西差異: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自然差異: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區人口多,內陸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區人口少社會經濟差異:經濟發達和交通便利的地區人口多,經濟落后、交通閉塞的地區人口少民族差異:漢族居民集中的地區人口多,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黑河騰沖人口分布我國人口分布胡煥庸線:黑龍江黑河-云南騰沖,大致呈45°,該線以東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胡煥庸線以西的省會城市:烏魯木齊、拉薩、西寧、蘭州、銀川、呼和浩特。胡煥庸線穿過的省區:黑龍江、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四川、云南。人口稠密區: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地理界線:胡煥庸線人口分布我國人口分布胡煥庸線以南以東區域占國土面積的43.8%,占全國人口95%以上黑河騰沖地區人口數(億人)人口密度(人/km2)全國14.1146.9廣東1.26700.0
山東1.02663.2
河南0.99592.8江蘇0.85828.5
四川0.84174.5河北0.75399.6湖南0.66311.6浙江0.64627.5安徽0.61436.6湖北0.58312.0廣西0.5211.9地區人口數(億人)人口密度(人/km2)全國14.1146.9云南0.47122.6江西0.45269.5遼寧0.42287.9福建0.41338.0陜西0.39189.7貴州0.38215.9山西0.35223.9黑龍江0.3270.4重慶0.32388.8新疆0.2615.7上海0.253968.3地區人口數(億人)人口密度(人/km2)全國14.1146.9甘肅0.2555.0內蒙古0.2420.3吉林0.24128.1北京0.221309.5天津0.141238.9海南0.1294.1寧夏0.07105.4青海0.068.2西藏0.0362.9港澳臺無數據無數據人口分布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溫度帶中國年降水量胡煥庸線以東以南地區自然條件具有優勢,農業發達,人口聚居歷史悠久,人口密集。人口分布我國人口分布中國地形中國主要商品糧基地人口分布胡煥庸線以東以南地區自然條件具有優勢,農業發達,人口聚居歷史悠久,人口密集。我國人口分布小結自然因素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生產力水平是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生產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就越明顯小結因素分析舉例自然因素氣候過于寒冷、干旱及濕熱的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口主要分布在氣候適宜的中低緯度地區撒哈拉沙漠、亞馬孫雨林人口稀少地形平原地區人口稠密,高山、高原地區人口較稀疏青藏高原人口稀少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密集干旱地區,人口多依水源呈點狀、線狀分布塔里木盆地城鎮主要分布在盆地邊緣的綠洲地區小結因素分析舉例人文因素生產力水平農業社會,人口聚集在農業發達地區工業社會,人口向城市聚集農業社會人口分散分布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人口稠密歐洲西部歷史歷史悠久的地區人口較稠密四大文明的發祥地政治、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科技發展水平、政策以及軍事因素等也會影響人口分布新疆、黑龍江農墾區的形成中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對我國各地的農業自然資源生產潛力進行了深入研究,計算出我國熱帶、亞熱帶、寒溫帶和青藏地區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數據,據此完成1~2題。地區面積/(萬km2)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萬人·km-2)甲12.638乙133.5427丙11.5486丁25041.表中代表我國亞熱帶的最有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B中國屬于熱帶地區的只有云南、廣西、廣東和臺灣四省的南部以及海南島,面積占比很小,但熱量條件最好熱帶亞熱帶寒溫帶青藏地區2.影響丙、丁兩地人口容量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熱量 C.面積 D.水源B中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對我國各地的農業自然資源生產潛力進行了深入研究,計算出我國熱帶、亞熱帶、寒溫帶和青藏地區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數據,據此完成1~2題。地區面積/(萬km2)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萬人·km-2)甲12.638乙133.5427丙11.5486丁2504熱帶亞熱帶寒溫帶青藏地區02人口遷移人口變動:人口數量的變動,取決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遷移,可以分為人口自然變動、人口遷移變動和人口社會變動(如城鎮化)。人口移動:人口在地區之間的空間移動。包括人口流動和人口遷移兩種基本形式。人口流動:因工作、學習、旅游、探親等原因臨時或短期離開居住地外出活動,而不變更戶籍的人口移動現象。人口遷移【易錯點】農民工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屬于中國特有的地理現象,不屬于常規意義上的人口遷移,只能稱為“季節性流動”。人口遷移:又稱人口機械變動,常常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的變遷。這種人口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都足夠顯著,足夠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產生深刻的地理影響。人口遷移人口的機械增長遷入率(‰):一定時期內(通常指1年內)平均每千人中遷入該地區的人數的比率遷出率(‰):一定時期內(通常指1年內)平均每千人中遷出該地區的人數的比率機械增長率(‰)=遷入率–遷出率(又稱凈遷移率)人口遷移凈遷移率>0:說明大量人口遷入該地區,一般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地區,人口的機械增長量相對于自然增長量而言要大得多,因此是影響某些大型城市人口結構變動的主要因素。地區人口凈遷移量(第七次人口普查)廣東2947.84萬浙江1417.85萬上海1017.79萬北京797.21萬江蘇616.53萬地區人口凈遷移量(第七次人口普查)河南-1549.13萬安徽-1016.83萬四川-732.71萬貴州-715.24萬廣西-682.66萬地區人口凈遷移量(第七次人口普查)湖南-675.04萬江西-520.15萬湖北-402.58萬黑龍江-369.02萬河北-302.12萬人口遷移人口的機械增長下圖是某城市人口遷移率與自然增長率曲線圖。讀圖完成1~2題。1.該城市人口數量開始增加的時間是(
)A.① B.②C.③ D.④2.圖中反映的是該城市最近四十年的人口增長情況,此類城市較普遍存在的地區是(
)A.東亞 B.南美C.西歐 D.北非人口總增長率=遷移率(機械增長率)+自然增長率,人口開始增加,說明增長率由負轉正。人口自然增長率在1%以下,甚至有負增長,屬于發達國家,如西歐。BC人口遷移的推拉力理論人口遷移是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各因素是客觀事實,但是否會引起人口遷移取決于個人的主觀感受和評價。比如好的教育設施對于父母來說可能是吸引力因素,但對于沒有孩子的人來說則可能是排斥力因素(學區房房價高)。人口遷移人口遷移的機制遷出地遷入地排斥力吸引力排斥力吸引力中間阻礙因素個人因素遷出地因素遷入地因素如距離、遷移成本、文化差異等年齡、性別、認知、文化、個性人口遷移人口遷移的機制人口遷移的推拉力理論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分析舉例自然因素環境因素氣候宜人引起人口遷入,環境惡化則會導致人口遷出東北老年人遷居海南礦產資源資源的開發和枯竭會引起人口的遷入和遷出英國的伯明翰,我國的大慶、攀枝花自然災害旱澇、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會引起人口的遷出1840年愛爾蘭饑荒導致大量移民,美國的生態移民自然因素是基礎因素,但影響力在不斷減弱人口遷移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分析舉例人文因素經濟因素經濟收入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遷入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吸引大量人口遷入政治因素戰爭、政治迫害、國家政策導致人口遷移敘利亞難民、三峽移民文化因素宗教、民族等因素會導致人口遷移印巴分治后的遷移浪潮自然因素是基礎因素,但影響力在不斷減弱人口遷移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地理大發現和新航線的開辟黑奴貿易殖民擴張方向一:舊大陸向新大陸的殖民15-18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歐洲(舊大陸)向美洲、大洋洲(新大陸)的人口遷移。在過去的近200年間,歐洲共遷出人口6000萬,其中3600萬到了美國,其余人口移居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等國。人口遷移國際人口遷移的時空特征地理大發現和新航線的開辟黑奴貿易殖民擴張人口遷移國際人口遷移的時空特征方向二:非洲向美洲的奴隸貿易歐洲殖民者在擴張的過程中,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在非洲展開罪惡的奴隸貿易,將大批黑人運往美洲。在400多年間,幾千萬黑奴被運往美洲,整個非洲大陸因此損失了上億人口。變化一:永久性國際移民減少,國際勞工增加迅速二戰之后,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又不愿增加外來移民,只能通過臨時輸入勞動力的方法解決矛盾。而發展中國家則通過對外輸送勞動力來改善經濟狀況。外籍工人主要集中于西歐、美國和中東。戰爭難民國際勞工人口遷移二戰后的國際人口遷移國際人口遷移的時空特征變化二:國際難民數量激增全球難民數量每年高達2000萬以上,其中婦女和兒童占難民中的多數。歐洲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難民潮,大批中東國家難民以及非洲窮困國家的難民經地中海進入歐洲,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戰爭難民國際勞工人口遷移二戰后的國際人口遷移國際人口遷移的時空特征據統計,在歐洲有合同的外籍工人有1200萬左右,主要來自北非、西亞地區,目的地主要是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這些外籍工人在歐洲從事最低等的工作,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文化上卻與當地人摩擦不斷。法國擁有歐洲最大的外籍工人人群,數量多達200萬,占歐洲外籍工人的六分之一,占法國勞動力的十分之一。與美國接受的移民相比,歐洲外籍工人帶來的文化沖突問題顯得更加突出。人口遷移歐洲的外籍工人國際人口遷移的時空特征早在19世紀中后期,法國便因人口增長停滯而從北非殖民地大量引進勞工,為法國發展提供廉價勞動力。二戰之后,因戰爭受到重創的法國和聯邦德國都被迫向發展中國家引入勞動力,德國甚至和土耳其簽訂了協議來大規模招募外籍勞工,外籍勞工為歐洲經濟的復興貢獻了必不可少的力量。人口遷移歐洲的外籍工人國際人口遷移的時空特征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的移民主要來自于歐洲,包括約700萬德國人,500萬英國人和500萬愛爾蘭人。二戰之后,拉美和亞洲的人口進入了高速增長期,成為現代美國移民的重要源地。據統計,美墨邊境線上每年約有100萬墨西哥人等待偷渡過境。在過去的50年間,美國接受了約1000萬的拉美移民。人口遷移向美國的移民國際人口遷移的時空特征時間原因特點主要遷入地主要遷出地19世紀以前地理大發現與新航線的開辟,歐洲殖民主義的擴張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大洋洲北美拉丁美洲亞洲非洲歐洲二戰之后經濟的差異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外籍工人逐漸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大洋洲北美歐洲中東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遷移國際人口遷移的時空特征國內人口遷移一般可以分為工業化以前和工業化以后兩個時段工業化以前美國人口大規模向西遷移,主要原因是墾荒、躲避自然災害和戰亂。工業化以后由于經濟發展的差異,人口大量從農村向城鎮遷移。發達國家可能會出現逆城市化,比如美國人口向環境優美的南部、西部遷移。藍色表示人口凈遷入,紅色表示人口凈遷出人口遷移我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在先秦時期,我國人口重心均在北方的黃河流域。秦漢時期時,北方戰禍使得人口南遷。西漢時,北方人口占比仍在三分之二左右。東漢末年,北方游牧民族陸續南遷,引發了我國第一次北方人口南遷的高潮(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和北宋的靖康之恥是另外兩次南遷的高潮。至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元明清時期,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戰亂平息,人口數量才開始增加。人口遷移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時空特征改革開放前,我國國內人口遷移主要是國家有組織地從東部地區抽調各種人員支援內地和邊疆地區建設,主導因素是政策。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快速城鎮化京城的推進,以及20世紀80年代戶籍制度出現松動,我國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由內陸地區向沿海地區遷移,主要原因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推動。人口遷移改革開發前后的人口遷移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時空特征時間原因特點主要遷入地主要遷出地新中國成立前躲避戰禍、自然災害頻繁、規模大南方地區北方地區1949年至改革開放前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開發內地,建設邊疆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西北東北東部人口稠密區改革開放后工業化和城鎮化,改革開放政策戶籍制度的放松,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遷移的流量增大,多自發性移民沿海經濟發達的平原地區內陸貧困山區及農村人口遷移(2020·天津等級考)讀2000年和2010年我國部分省區跨省流入人口數量統計表(單位:萬人),回答1~2題。1.據表中信息,對跨省人口流動狀況的正確判斷是(
)A.三大經濟地帶流入人口的數量均衡B.東部經濟地帶的流入人口規模增大C.西部經濟地帶中云南流入人口最多D.上海流入人口在直轄市中增速最快B
2000年排名2010年排名廣東1505121501浙江369211822上海31338983江蘇25447384北京24657055福建21564326天津73122997山東103102118新疆14171809遼寧104917910內蒙古551514411河北931114012云南116812313增長速度=(后-前)÷
前上海:(898
-
313)÷
313
=
187%北京:(705
-
246)÷
246
=
187%天津:(299
-
73)÷
73
=
310%2.廣東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發達,出行方便 B.生態環境優,居住條件好C.政府鼓勵,政策引導 D.經濟活力強,就業機會多D廣東只有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得到了政府政策支持,但廣東全省人口流入量都很大,這是政策起到的帶動作用,人口遷移的主要動力是個體對更高品質生活的追求。(2020·天津等級考)讀2000年和2010年我國部分省區跨省流入人口數量統計表(單位:萬人),回答1~2題。
2000年排名2010年排名廣東1505121501浙江369211822上海31338983江蘇25447384北京24657055福建21564326天津73122997山東103102118新疆14171809遼寧104917910內蒙古551514411河北931114012云南116812313人口遷移是一種普遍的人口地理現象,對協調人地關系具有明顯的影響。下圖示意贊比亞兩個時段國內人口遷移變化。據此完成3~4題。3.①所示人口遷移的驅動因素是(
)A.資源開發 B.自然災害C.地區沖突 D.邊境貿易4.②所示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帶來的影響是(
)A.土地總面積擴大B.農產品產量增加C.人口老齡化加深D.人口環境容量減小AB人口流動和遷移是影響中國未來數十年人口發展的關鍵議題,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遷移成為各地區人口規模和結構變動的重要因素,深刻影響著中國人口和城鎮化的發展,讀2011~2017年福建省流動人口規模情況圖。完成5~6題。5.下列關于福建省人口流動的說法,正確的是(
)A.流動人口數量波動增加B.流動人口增速放緩,2014年出現負增長C.2016年流動人口增幅達到歷史新低D.人口以從福建省流出為主C2014年底的統計6.福建省流動人口變化是因為當地(
)A.人口增長快,勞動力豐富B.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的調整C.城鎮化水平高D.老齡化問題嚴重B人口變化?流動(流入)人口規模在減少,東部省份吸引人口的原因主要是經濟發達,但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需求下降,流入人口隨之減少。人口流動和遷移是影響中國未來數十年人口發展的關鍵議題,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遷移成為各地區人口規模和結構變動的重要因素,深刻影響著中國人口和城鎮化的發展,讀2011~2017年福建省流動人口規模情況圖。完成5~6題。人口遷移的影響人口遷移對遷入地的影響人口角度:為遷入地帶來豐富的勞動力和高素質人才,緩解勞動力短缺的狀況產業角度: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促進遷入地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文化角度:促進遷入地不同文化的融合環境角度:帶來巨大的人口壓力,導致環境惡化、生態破壞、資源消耗過大等問題,人地矛盾加劇社會角度:帶來巨大的人口壓力,導致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增加了公共設施的負擔和城市管理的難度,以及失業率攀升、貧富差距加大、違法犯罪行為出現率增高等社會問題有利影響不利影響人口遷移的影響人口遷移對遷出地的影響環境角度:減輕了資源環境壓力,減輕了人口壓力,緩解當地人地矛盾,保護生態環境社會角度:加強了和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聯系人口角度:人才流失嚴重,限制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產業角度:產業結構處于低端的發展狀態有利影響不利影響1.根據圖示資料推測,近十年來該直轄市()A.外來務工人口多于外出務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勞動力需求數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增加C戶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戶籍管理機關登記了戶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實際居住在某地一定時間(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圖示意近十年來我國某直轄市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數量變化。讀圖,完成1-2題。2.該直轄市是()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慶市D戶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戶籍管理機關登記了戶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實際居住在某地一定時間(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圖示意近十年來我國某直轄市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數量變化。讀圖,完成1-2題。3.“城歸”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產業成為主導產業 B.農村投資環境改善C.難以適應城市激烈競爭 D.城市霧霾促使人們逃離4.“城歸”對中國農村產生的影響是(
)A.加劇農村生態環境惡化B.提升農村經濟的創新活力C.解決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D.提高農村自然環境承載力眾多曾經從農村到城市打拼的“外來族”選擇向農村回歸——人們稱之為“城歸”。經濟學家稱,“城歸”的出現,意味著新的人口紅利正在形成。據此完3~4題。BB人口遷入會加大資源環境壓力5.促進近年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①戶籍制度②惠農政策③婚姻家庭④城鄉收入差距縮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人口回流(
)①增大就業壓力②增加土地撂荒③緩解農村“空心化”④助推鄉村振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近年,不少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選擇回流返鄉,帶回了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據此完成5~6題。CD農村空心化:農村中的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農村人口結構不合理化,村莊外延的異常膨脹和村莊內部的急劇荒無,形成了村莊空間形態上空心分布狀況。土地撂荒:農村勞動力大量進程務工,導致許多耕地變為荒地,或耕作制度發生變化,農作物產量降低的現象。應對方法是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加大惠農政策的力度。7.影響化隆人遷往我國東部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政策因素 C.經濟因素 D.婚姻家庭8.化隆人大量遷往東部城市可以緩解(
)A.化隆縣的人地矛盾B.化隆縣的老齡化問題C.東部城市就業壓力D.東部城市的環境壓力青海省化隆縣地處青藏高原,2018年戶籍人口約30萬。20世紀80年代起,化隆人憑借精湛的拉面手藝走向全國各地,目前常年在外的從業人員超過10萬,多分布在我國東部城市。據此完成7~8題。CA聚焦疫情下的人口流動人口遷移9.圖中表示2020年兩地城內出行強度的曲線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C.②和④
D.③和④城內出行強度是指城市出行人數與該城市居住人數之比。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中國各地城內出行強度產生較大波動。下圖示意廣東惠州及江西贛州兩地去年與今年春節前后農歷同期的城內出行強度指數變化。據此完成9~11題。C10.正常年份,兩地春節前后城內出行強度的變化差異主要受(
)A.假期長短影響 B.政策干預影響C.電子商務影響 D.人口遷移影響D城內出行強度是指城市出行人數與該城市居住人數之比。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中國各地城內出行強度產生較大波動。下圖示意廣東惠州及江西贛州兩地去年與今年春節前后農歷同期的城內出行強度指數變化。據此完成9~11題。11.城內出行強度降低將(
)A.抑制消費需求 B.避免疫情市外擴散C.提高交通通達度 D.增加病毒家庭傳播風險A居家防疫,城內出行強度降低,商業活動受到限制,抑制了消費需求。
城內出行強度是指城市出行人數與該城市居住人數之比。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中國各地城內出行強度產生較大波動。下圖示意廣東惠州及江西贛州兩地去年與今年春節前后農歷同期的城內出行強度指數變化。據此完成9~11題。12.法國農場每年春季雇傭的季節工主要來自(
)A.東歐和北非地區 B.南歐和北歐地區C.中亞和南亞地區 D.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13.疫情過后,法國農業部門應更關注的農業產業問題是(
)A.銷售渠道單一B.機械化水平較低C.就業人員短缺D.扶持性政策較少法國農場每年春季雇傭季節工的數量為20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赴法國務農的海外勞工人數大幅減少。法國《巴黎人報》評論稱,若無法緩解“用工荒”,一些城市或將出現新鮮果蔬斷供,民眾將面臨食品價格上漲的壓力。據此完成12~13題。AC14.下圖為某年我國部分省(市、區)城鄉65歲及以上人口占各自總人口比重圖。影響貴州、湖南等中西部省(市、區)農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遷移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B15.據圖可推斷,甲地人口遷出比例()A.北方地區比南方地區高B.直轄市比省級行政中心高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內陸城市比沿海城市高C下圖為某網上商城通過大數據分析繪制的“城市牽掛”示意圖。由于遷出人口比例較高,甲地網購收貨量中,從異地下訂單的寄達商品所占比例最高,從而成為2014年全國最受異地牽掛的城市。16.
1995年美國本土人口凈流入的地區是(
)A.東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B下圖分別示意1995年、2010年美國本土人口遷移。讀圖,完成16~18題。C下圖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合川區初中“七校聯盟”2025年春期半期質量檢測七年級 英語試題
- 投資基金合同履約金的管理
- 《Python程序設計基礎》課件 第7、8章 面向對象編程;文件與異常
- 《Python程序設計基礎》課件 第5-8章 函數與模塊-文件與異常
- 鐵路工程安全技術石家莊鐵路35課件
- 《GB 18399-2001棉花加工機械安全要求》(2025版)深度解析
- ARM Cortex-M3嵌入式開發及應用教與學 課件 第12、13章 信號量與互斥信號量;消息郵箱與消息隊列
- 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英語專業》生涯發展展示
- 簡單版度個人耕地承包協議
- 農產品購銷合作協議
- 《有機光電材料》課件
- 社區人民調解工作培訓課件
- 滬科版初中數學目錄
- JCT862-2008 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
- 你也走了很遠的路吧
- 全國水利ABC證單選題七
- 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單元作業設計
- 竣工結算審計服務投標方案
- 人機工程培訓(推行團隊版)-課件
- GB 150-1998鋼制壓力容器
- 工程聯系單(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