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第1頁
第四章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第2頁
第四章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第3頁
第四章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第4頁
第四章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表(dìbiǎo)形態又稱地形或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狀態。共三十二頁第四章地表形態(xíngtài)的塑造第一節營造(yíngzào)地表形態的力量共三十二頁

在自然界中,引起(yǐnqǐ)地表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因素有哪些地殼運動(dìqiàoyùndònɡ)請回答:火山風流水冰川生物地殼運動巖漿活動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內力作用外力作用海水地質作用共三十二頁一、內力作用(zuòyòng)和外力作用(zuòyòng):1、內力(nèilì)作用與外力作用的比較:有些內力作用進行慢,有些則瞬間改變地表分類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對地表的影響相互關系內力作用外力作用

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總趨勢是使地表高低不平,奠定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

地球外部太陽輻射能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總趨勢是使地表趨于平坦同時進行地殼運動共三十二頁地殼運動(dìqiàoyùndònɡ)水平(shuǐpíng)運動垂直運動運動形態產生地貌關系巨大的褶皺山脈綿長的斷裂帶(如喜馬拉雅山脈和東非大裂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如臺灣海峽)相伴發生;全球規模而言,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2、地殼運動的類型:共三十二頁地殼運動(dìqiàoyùndònɡ)共三十二頁活動(huódòng)1:

地殼運動總會在地表或地下(dìxià)巖層中留下一定的痕跡。上圖是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的大理石柱,請根據該石柱上地殼運動的痕跡,回答下列問題:1、公元79年~15世紀,那不勒斯灣海岸處于哪種方向的運動狀態中?判斷依據是什么?2、公元15~18世紀,那不勒斯灣海岸處于哪種方向的運動運動狀態中?判斷依據是什么?3、那不勒斯灣海岸地殼運動的歷史說明了地殼運動具有什么特征?下沉,依據是三根大理石柱被火山灰覆蓋的部分看不見了上升,依據是三根大理石柱有海生動物鉆孔痕跡循環往復共三十二頁二、巖石圈的物質(wùzhì)循環:巖漿(yánjiāng)噴出型巖漿巖堆積搬運侵蝕風化沉積巖成巖固結變質巖冷卻凝固重熔再生作用侵入型巖漿巖變質作用沉積物變質作用變質作用共三十二頁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第一節營造(yíngzào)地表形態的力量風化(fēnghuà)→侵蝕→搬運→堆積外力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變質作用巖漿活動巖漿巖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變質巖固結成巖

沉積巖地表趨于平緩共三十二頁生物(shēngwù)的作用風化(fēnghuà)作用(花崗巖的球狀風化(fēnghuà))共三十二頁風力侵蝕作用(qīnshízuòyònɡ)形成的地表形態雅丹地貌(dìmào)風蝕蘑菇風蝕柱共三十二頁風力(fēnglì)作用搬運(bānyùn)作用-“飛沙走石”共三十二頁風風力(fēnglì)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在風向比較固定的沙漠地區,沙粒在風力作用下往往(wǎngwǎng)堆積形成狀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共三十二頁流水(liúshuǐ)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峽谷(xiágǔ)(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和溶洞)共三十二頁流水(liúshuǐ)作用搬運作用(zuòyòng)-“泥沙俱下”共三十二頁流水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dìbiǎo)形態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共三十二頁海水作用(zuòyòng)形成的地表形態侵蝕作用(qīnshízuòyònɡ)在巖石海岸,波浪不斷地擊打、侵蝕巖壁,使其后退,常形成海蝕柱、海蝕崖等。海蝕柱和海蝕崖共三十二頁海水作用形成(xíngchéng)的地表形態堆積作用(duījīzuòyònɡ)沙質海岸,波浪在向海運動的過程中,由于速度逐漸減慢,會將大量的沙子堆積在海岸地帶,形成沙灘。共三十二頁冰川作用(bīnɡchuānzuòyònɡ)形成的地表形態侵蝕作用(qīnshízuòyònɡ)角峰冰斗在高緯或高山地區,冰川在運動過程中不斷地侵蝕底部巖石和側面巖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U型谷挪威峽灣共三十二頁活動(huódòng)2:這是一組地貌景觀觀圖片,請根據這些圖片回答下列(xiàliè)問題:1、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2、想一想,在我國哪些地區可以找到這些地貌?流水侵蝕黃土高原風力侵蝕西北沙漠地區流水堆積山地的山前地帶圖一圖三圖二共三十二頁案例(ànlì):喜馬拉雅山的形成(xíngchéng)與基拉韋厄火山大爆發

1960年,基拉韋厄火山大爆發,熔巖流從高處奔騰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邊填造了一塊約兩平方千米的新陸地。

大約40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開始隆起,當時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紀最后30年,喜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達到了最大,也只有5厘米。共三十二頁共三十二頁

黃河每年將16億噸左右的泥沙輸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zhùrù)渤海,用2000多年時間即可填滿渤海。為什么渤海的形狀基本未變,始終保持9米的平均深度?活動(huódòng)3:

渤海海底的地殼同時也在不斷下降,并且下沉的速度與泥沙堆填的速度相當。泥沙層渤海華北平原9米共三十二頁實戰(shízhàn)演練:1、下列地表形態,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是()A.珠穆朗瑪峰的角峰B.珠江三角洲地形平坦C.安第斯山脈D.沙漠(shāmò)中的新月形沙丘C2、下列關于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A.黃土高原地表千溝萬壑是風力堆積形成的B.長江三峽是冰川侵蝕形成C.日本富士山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D.東非大裂谷是地殼運動形成的D共三十二頁3、綜合分析題:請將巖石圈的物質(wùzhì)循環補充完整。巖漿巖巖漿(yánjiāng)沉積巖變質巖冷卻凝固外力作用變質作用變質作用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巖石類型1巖石類型2巖石類型3轉化條件C轉化條件F轉化條件B轉化條件A轉化條件E轉化條件D共三十二頁巖漿噴出巖漿侵入(qīnrù)共三十二頁侵入(qīnrù)型巖漿巖-花崗巖噴出型巖漿巖-玄武巖共三十二頁沉

巖(石灰巖、砂巖、頁巖(yèyán)、礫巖等)共三十二頁變質巖(板巖(bǎnyán)、大理巖、石英巖等)共三十二頁巖石圈物質循環(xúnhuán)不息,地表形態變化(biànhuà)不止,內外力作用相依相伴,希望大家珍惜、愛護這千姿百態、多姿多彩的世界!共三十二頁火山噴發形成(xíngchéng)的地表形態巖漿(yánjiāng)活動共三十二頁內容(nèiróng)總結地表形態又稱地形或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狀態。巖漿活動??傏厔菔鞘沟乇砀叩筒黄剑於ǖ乇硇螒B的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