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山東省濰坊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周易·文言傳》:“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忠信,是增進美德的方法;“修辭”出于誠信,是修行功業的方法。“修辭立其誠”被歷代文人學者闡釋與發揮,對中國古代文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南朝文學評論家劉勰第一次從文學創作者的角度闡發了“修辭立其誠”,他要求創作者從自身出發挖掘自己的創作才能和創作潛力,創作出獨具文心的文學作品。其著作《文心雕龍》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走心”,從其書名“文心雕龍”就可以看出來。劉勰又說“立誠在肅,修辭必甘”,意思是說作者在創作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態度是誠心誠意、端正嚴肅的,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也一定是“甘美”的。這又是從文學批評的角度來闡發“修辭立其誠”了。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學作品的好壞,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讀者是可以透過其中的“修辭”看出來并欣賞到的。滋味甘與不甘,全在修辭者誠與不誠。如果一個人懷有天下至誠之心,則可以盡天地萬物之性,學究天人,與天地共參。但是從一個創作者的角度來說,只要一個人誠心誠意未必一定是至誠——也能創作出盡人盡物盡心盡力之作。畢竟各人資質不一,才氣不同,心性各異,不能強求,能否達于至誠是個人的造化使然。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點誠心,無論是中人、中人以上者,還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相反,如果是無情無義不誠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反而會暴露出創作者的不用心。言不由衷,華而不實,讀者也可以透過文本讀出來。東漢學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樹,葉之榮華、亮之虛實與根之實誠是緊密聯系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縱然樹上花枝招展,果實累累,如果沒有根之實誠,也是搖搖欲墜、殼內空空的。所以王充指出“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這樣才能“外內表里,自相副稱”,若不然就會“有文無實”。由此延伸出“修辭立其誠”文如其人的觀點。文如其人,是人們在長期的文學批評和鑒賞中得出的一致觀點。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先賢重視創作者的個人品德修養,也擔心后學因作者的個人品德問題而受到不良影響。由此進一步挖掘出“修辭立其誠”的文論內涵。“修辭立其誠”首先強調創作者要擁有高尚的品德。“修辭立其誠”本義是叫我們“謹言”,究其本質是要我們“修身”。歐陽修在《送徐無黨南歸序》中有這樣一句話:“其所以為圣賢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見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意思是說,一個人之所以為圣賢而不朽,是可以從其言行舉止看出來的。反之,一個人不賢,也可以從其言行舉止看出來。此處之“言”擴展為文章也是一理,文章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作者的內心,讀者觀之,一目了然。因此一個人的為人,讀者通過其文章是可以看出來的,所以人們才特別重視創作者的個人品德。“修辭立其誠”還強調創作者要有忠實的創作態度。忠實的創作態度,就是強調創作者在文藝創作的過程中主體感情的真誠,也就是投入真實的感情,這樣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辭達而已矣”的境界,也只有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打動讀者。中國古代文論家往往以是否言之有物來評判作品的好壞。寫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有文無質,不知所云。此“物”不僅僅是指文章內容,也是指文章的情感。這是第二個內涵的擴展延伸。(摘編自雷光高《論“修辭立其誠”》)材料二:重溫哲學家張岱年的《修辭立其誠》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所謂“修辭立其誠”,誠者,實也,真也,“立其誠”即是堅持真實性。文章由這句話展開論述,提出發言著論都應堅持“立其誠”的原則,告誡人們要“說真話、講實話”,做真人。“立其誠”應從“修辭”始。發言著論都須注重誠偽問題,講究真實性,堅持名與實(言辭與客觀實際)相一致。現實社會,“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能當主角”。然而,有人卻為了博眼球、獲關注、賺流量而在網絡上發布不實言論,或夸大其詞,或憑空臆造,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假作真時真亦假”,當一個社會被各種假言謬論充斥,其真實表述也不會為人們所相信了。我們做人做事、立身處世也應該堅持“立其誠”原則,向“真”靠攏。人們應當注重言行、心口的一致性。孔子教導我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貌,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一個人如果不講真誠、信實,則將失去立身之基,寸步難行。現實社會中,一次次不講誠偽的“翻車現場”不斷證明:抱有僥章心理的弄虛作假行不通,必將遭到社會公眾的抵制與唾棄;唯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學做真人方是正道。新時代下,愿我們每個人都能身處社會的洪流中而不被左右,處于時代的漩渦中而不會迷失,始終保持本真,發揚“修辭立其誠”精神,說真話,做真人。(摘編自黃俊堯《也談“修辭立其誠”》)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修辭立其誠”,原指君子修行功業的方法,后被歷代文人學者闡發,對中國古代文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B.劉勰首次從創作者的角度對“修辭立其誠”進行闡發,他認為要創作出獨具文心的文學作品就必須“用心”。C.王充認為作者文章筆墨與其胸中的實誠應是一致的,否則就會“有文無實”,并由此提出了文如其人的觀點。D.張岱年在《修辭立其誠》中提出的觀點在當今社會仍值得提倡,崇真、尚真應該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要想創作出“甘美”的文學作品,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應該有誠心誠意、端正嚴肅的態度。B.有些人即使不能達于至誠,但只要付出了誠心,也同樣能夠創作出讓讀者感同身受的作品。C.先賢特別重視創作者個人品德,是因為擔心后學們會因作者個人品德問題受到不良影響。D.當今社會,發言著論必須注重真實性,否則各種假言謬論就易充斥社會,讓人真假難辯。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中“文如其人”觀點的一項是()A.揚雄《法言·問神》:“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B.劉知幾《史通敘事》:“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雖發語已殫,而含意未盡。”C.錢鐘書《談藝錄》:“然所言之物,可以飾偽;巨奸為憂國語,熱中人作冰雪文,是也。”D.崔學古《少學》:“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題旨要明透,筆氣要清順,此行文要務。”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了“修辭立其誠”,但側重點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5.根據材料一,分析下面這首詩所體現的“修辭立其誠”的內涵。書憤(宋)陸游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答案】1.C2.C3.A4.①材料-通過梳理“修辭立其誠”對古代文論的影響,明確了文學創作者應遵循的創作要求。②材料二從發言論著和為人做事兩個角度,論述了“修辭立其誠”的現實意義。5.①詩人心憂社稷,心系家國,渴望收復中原,表現出了高尚的品德。②詩歌表達了作者自我期許的落空、失地收復的無望,情感沉郁真誠,體現了忠實的創作態度。③詩歌既有對夜雪戰船、秋風鐵馬的回憶,也有對國土淪陷、白發滿鬢的感嘆,不空發議論,言之有物。【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并由此提出了文如其人的觀點”錯誤,張冠李戴。應該是“由此延伸出‘修辭立其誠’文如其人的觀點”可知。故選C。【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是因為……”錯誤,強加因果。結合“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先賢重視創作者的個人品德修養,也擔心后學因作者的個人品德問題而受到不良影響”可知。故選C。【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文章要含義雋永。C.文不一定如其人。D.是說如何寫文章。故選A。【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①結合“‘修辭立其誠’被歷代文人學者闡釋與發揮,對中國古代文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修辭立其誠’首先強調創作者要擁有高尚的品德”“修辭立其誠’還強調創作者要有忠實的創作態度”可知,材料一通過梳理“修辭立其誠”對古代文論的影響,明確了文學創作者應遵循的創作要求。②結合“文章由這句話展開論述,提出發言著論都應堅持‘立其誠’的原則,告誡人們要‘說真話、講實話’,做真人”可知,材料二從發言論著和為人做事兩個角度,論述了“修辭立其誠”的現實意義。【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材料一說:“修辭立其誠”首先強調創作者要擁有高尚的品德;還強調創作者要有忠實的創作態度;寫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有文無質。①“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想當年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可見詩人心憂社稷,心系家國,渴望收復中原,表現出了高尚的品德。②“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詩歌表達了作者自我期許的落空、失地收復的無望,情感沉郁真誠,體現了忠實的創作態度。③“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詩歌既有對夜雪戰船、秋風鐵馬的回憶,也有對國土淪陷、白發滿鬢的感嘆,不空發議論,言之有物。(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槍炮與玫瑰(節選)曾劍①一九五〇年十月十九日黃昏,霞光如錦,倒映在鴨綠江水面,隨著光影的移動一點點被岸吞噬。玫瑰色的光淡了,遠了。夜幕襲來,透澈明凈的江水,②被暮色一點點漫染。天漸暗,唯有那條手掌寬的白色國境線,橫在浮橋中央,清晰可見。宋春來在舉步跨越國境線的那一刻,猛回頭,望一眼就要離別的祖國。暮色迷茫,他的心也是迷茫的。他不知道這一別,還能否踏上歸途。宋春來是某軍文工團一名副排職軍官,十七歲,已和楊秋花一起跟隨文工團征戰一年有余。宋春來想多看一眼祖國,后面的人擠上來。他回過頭,眼前是朝鮮的土地。過了江,上岸,進入一片松樹林,天更暗,步子慢下來。行不多時,團長陳聚旗喊:“停止前進,搭帳篷!”其實并沒有帳篷,只是在林子里選塊平地,展開篷布,四角扯在樹上,遮擋露水。軍先頭作戰部隊已過,所以大伙并不擔心敵人的槍炮,倒頭就睡。清晨醒來,曙光初露。原野上,霧似青煙,泥土的氣味潮冷。宋春來起身,向外眺望,看見鴨綠江蜿蜒前伸。河床上白色的砂石在霞光里明亮起來,漸漸放著光。江畔都是人,都是鮮活的生命。牛車在江邊的土道上吱嘎吱嘎,緩緩而行。趕牛的老人甩著鞭,吆喝著,聲音悠揚,漫不經心。女人有的在江水邊洗衣,唱著歌;有的穿著長袍,頭頂水罐,來回奔走。老太婆在墻角做著祈禱。她們念叨著,祈禱死神不要光顧這里,槍炮聲不要打破這里的寧靜,可戰爭會因為她們的祈禱而遠離這里嗎?這可怕的寂靜,使宋春來內心深處涌現出一絲恐懼。雖說他早就是一名革命軍人了,可這一年多來,除了在四野中南部隊藝術學校學習,唱歌跳舞,就是跟在作戰部隊屁股后面跑。現在,他才真正有一種踏上疆場的感覺。山里的空氣清新,卻似乎令人壓抑,宋春來內心深處,那不易覺察、不敢面對、不愿承認的一絲恐懼,被他的一個深呼吸壓了下去。不久,他聽到了槍聲炮聲,不是幻覺,不是耳鳴,戰爭真的打響了。盡管槍聲炮聲離文工團很遠,是軍步兵師在十幾公里外打響的,但那里的戰火映紅了天空。宋春來凝望遠方,聽著槍聲炮聲。這激越的聲響,竟然把心中那強壓下去的一絲恐懼擊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熱血沸騰,他恨不得上去放幾槍。他不是好戰分子,他相信,沒有人真正愿意打仗,就是被稱為“好戰分子”的軍長楚天明,也不是真的好戰,只是被逼到那條路上。打吧,既然戰爭不可避免,打他狗日的美國佬!宋春來這個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罵了句粗話。三天后,文工團的“采風”活動被批準,文工團員歡呼雀躍,打點行裝出發。文工團去的是一營。一營構筑的坑道里,淡淡的燭光,在微風中搖曳。坑道里貼著標語:“歡迎文工團的兄弟姐妹!”“絕不讓文工團員傷一根毫毛!”文工團員看著這標語,心里暖烘烘的。楊秋花鼻子一酸,眼淚就要往下落。她陡地明白:這些可愛的兄弟們,說文工團只會添亂,不是不歡迎文工團,是不忍心文工團員到這殘酷的地界。楊秋花伸手理了理她那被風吹得零亂的頭發,挺起胸膛。她要為兄弟們盡情歌舞。戰爭激烈,戰斗部隊傷亡陡增。文工團編入臨時醫療隊,沒時間演節目。面對一個接一個被抬到眼前的傷員,楊秋花有些不知所措。防空洞不夠用。沒有帳篷,在夜風夜露中,病號會得傷寒。陳聚旗命令宋春來:“去找幾間民房!”他們終于找到了幾間民房。男隊員不斷地把傷員抬進來,女隊員配合軍醫護理。這年雪來得早,白雪一夜之間,覆蓋了大地。戰士們穿著薄薄的棉衣,沒有防寒鞋,只穿著高腰膠鞋。楊秋花從沒見過這么多凍傷的戰士。面對這些凍傷,她幾乎沒有辦法。她不想把他們轉入后方,轉入后方,他們的腿就得鋸掉。她命令女隊員們把這些傷兵的鞋脫下來,用雪給他們擦腳,然后浸入冰水、雪水里。可是,往往剛把這個人的腳放進去,另一個人又被抬進來。③桶不夠用,臉盆不夠用,人手也不夠用。讓一只凍傷的腳緩過來得五六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也不夠用。楊秋花解開衣襟,抱起一只腳塞進自己懷里。別的女隊員也學著她的樣子,懷抱一只腳。野戰醫院的院長看見楊秋花這么對待凍傷的戰士,吼道:“你這樣讓他們等著,會要了他們的命,趕緊送往后方。”楊秋花說:“到了后方,他們的腿就得鋸掉!”“腿重要還是命重要?”院長吼道。楊秋花哭了,說:“他們年紀輕輕,不能沒有腿。”院長再也忍不住了,大發雷霆:“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干不了就走開,不要在這里添亂!”楊秋花不再吱聲。楊秋花想,這不是她的錯,也不是院長的錯。戰爭來得這么快,這么猛,這么慘烈,是楊秋花沒有預想到的。有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腹部淌著鮮血,床鋪被他的屁股壓得陷下去的地方汪成一灣血泊。他的父親母親要是看見了,心里該是多難過,他們肯定也不想活了。楊秋花這么想著,那淚便順著面頰流了下來。男孩死了,他還是個孩子,可是,他死了。他在閉上眼的那一刻,居然沖楊秋花笑了,小聲地說:“同志,你長得像我姐,真好看。”楊秋花再也控制不住,號陶大哭。戰斗持續了七天七夜,部隊完成了阻擊任務,奉命轉移。④血染的軍裝在初冬的陽光里,灰黑油亮。襯衣沒有換,頭發沒有洗,身子別說洗,抹擦一下都沒能夠。人行在路上,虱子行在人身上。(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宋春來跨越國境線時內心感到“迷茫”,反映了他對前途未卜、生死難料的前景的憂慮。B.文工團進入朝鮮后沒有真正的帳篷,由此可以想象他們將要在戰場上面臨的艱難處境。C.文工團員們聽到可以去前線“采風”的消息后十分開心,體現了他們想為戰爭盡力的迫切心情。D.院長連續沖楊秋花吼,表現出他對文工團臨時編入醫療隊卻起到相反作用的強烈不滿。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將故事發生時間寫得較為具體,緊扣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背景,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B.句子②寫夜幕降臨時的景象,與前文玫瑰色的霞光形成對照,暗示了戰爭危險步步逼近。C.句子③連用三個“不夠用”,既突出了部隊醫療條件的艱苦,也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戰爭的慘烈。D.句子④中灰黑油亮的“血染的軍裝”與戰士們臟亂的外表組成一幅沖擊力極強的畫面,讓人動容。8.“清晨醒來”和“這可怕的寂靜”兩段寫出了宋春來多重心理感受,請加以梳理概括。9.作為一篇戰爭小說,本文將大量筆墨聚焦到楊秋花這個人物身上,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答案】6.D7.B8.①對和平生活即將遭到破壞的擔憂。②戰爭真正到來的恐懼。③戰斗開始后,內心的熱血沸騰與勇敢。9.①用大量的筆墨寫楊秋花,突出了戰爭中女性的形象,有茫然無措,有堅強勇敢,有溫情柔情,使人物形象豐富而立體。②與前文宋春來對戰爭的感受形成呼應補充,豐富文章內容,加深讀者對戰爭的認知。③充分表現女性在戰爭中遭受的身心磨難,更能反映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珍貴。④突出戰場后方女性對戰爭的勇敢承受,襯托出志愿軍戰士不懼戰爭、敢于勝利的抗美援朝精神。【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D.“強烈不滿”理解錯誤。院長連續沖楊秋花吼,是因為當時條件有限,體現院長急切無奈的心理,沒有“強烈不滿”。故選D。【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B.“暗示了戰爭危險步步逼近”錯。結合“天漸暗,唯有那條手掌寬的白色國境線,橫在浮橋中央,清晰可見”可知,這里主要寫主人公跨越國境線的感受。故選B。【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結合“老太婆在墻角做著祈禱。她們念叨著,祈禱死神不要光顧這里,槍炮聲不要打破這里的寧靜,可戰爭會因為她們的祈禱而遠離這里嗎?”可知,戰爭到來,宋春來看到人們在祈禱,他對和平生活即將遭到破壞的擔憂。②結合“這可怕的寂靜,使宋春來內心深處涌現出一絲恐懼”可知,宋春來對寂靜感到可怕,體現其對戰爭真正到來的恐懼。③結合“宋春來凝望遠方,聽著槍聲炮聲。這激越的聲響,竟然把心中那強壓下去的一絲恐懼擊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熱血沸騰,他恨不得上去放幾槍”可知,戰斗開始后,既然戰爭不可避免,宋春來內心開始熱血沸騰,恨不得放幾槍,體現其內心的勇敢。【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的能力。①用大量的筆墨寫楊秋花,突出了戰爭中女性的形象,有茫然無措,如“面對一個接一個被抬到眼前的傷員,楊秋花有些不知所措”;有堅強勇敢,如“楊秋花伸手理了理她那被風吹得零亂的頭發,挺起胸膛。她要為兄弟們盡情歌舞”;有有溫情柔情,如“楊秋花鼻子一酸,眼淚就要往下落”“楊秋花解開衣襟,抱起一只腳塞進自己懷里”。這樣寫使人物形象豐富而立體。②前文“這可怕的寂靜,使宋春來內心深處涌現出一絲恐懼”寫宋春來對戰爭的感受,“楊秋花從沒見過這么多凍傷的戰士”“戰爭來得這么快,這么猛,這么慘烈,是楊秋花沒有預想到的”寫作為文工團的一員的楊秋花的感受,這樣前后形成呼應補充,豐富文章內容,加深讀者對戰爭的認知。③結合“楊秋花從沒見過這么多凍傷的戰士。面對這些凍傷,她幾乎沒有辦法”“他的父親母親要是看見了,心里該是多難過,他們肯定也不想活了。楊秋花這么想著,那淚便順著面頰流了下來”“楊秋花再也控制不住,號陶大哭”等可知,楊秋花面對凍傷的戰士、面對死去的男孩,是站在女性的視角的獨特感受,更能反映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珍貴。④結合“戰爭來得這么快,這么猛,這么慘烈,是楊秋花沒有預想到的”“楊秋花再也控制不住,號陶大哭”等可知,楊秋花是部隊文工團戰士,女性視角更能表現戰場后方女性對戰爭的勇敢承受,襯托出志愿軍戰士不懼戰爭、敢于勝利的抗美援朝精神。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可以富國家,眾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為貴良寶者,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壁、隋侯之珠,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寶也。今用義為政于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治徒娛、縣子碩問于子墨子曰:“為義孰為大務?”子墨子曰;“譬若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①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子墨子使管黔游高石子于衛。衛君致祿甚厚設之于卿高石子三朝必盡言而言無行者。去而之齊,見子墨子曰:“衛君以夫子之故厚我,今去之,衛君無乃以石為狂乎?”子墨子曰:“去之茍道,受狂何傷!古者周公旦非關叔②,辭三公,東處于商蓋③,人皆謂之狂,后世稱其德,揚其名,至今不息。且翟聞之:‘為義非避毀就譽。’去之茍道,受狂何傷!”高石子曰:“石去之,焉敢不道也!昔者夫子有言曰:‘天下無道,仁士不處厚焉。’今衛君無道,而貪其祿爵,則是我為茍啖人糧也。”子墨子說,而召子禽子曰:“姑聽此乎!夫倍義而鄉祿者,我常聞之矣;倍祿而鄉義者,于高石子焉見之也。”(摘編自《墨子·耕柱》)材料二: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備注〗①欣:動詞,指挖土。②關叔:即管叔,周武王的弟弟。③商蓋:古國名。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括號內。衛君致A祿B甚厚C設之D于卿E高石子三朝F必盡言G而言H無行者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子墨子,墨子弟子對墨子的尊稱,其中第一個“子”和材料二中的“叟”都表敬稱。B.貴,是看重的意思,與《〈老子》四章》中“不貴難得之貨”中“貴”字的用法不同。C.倍義,文中與“鄉祿”相對,具體意思分別指的是“違背道義”和“向往俸祿”。D.家,指卿大夫的封地,與《兼愛》中“雖至大夫之相亂家”中的“家”意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墨子認為諸侯所說的和氏璧、隋侯珠等都不是良寶,只有使人口增多、社稷安定的“義”才能稱得上良寶。B.墨子在回答“為義孰為大務”這一問題時,以筑墻為喻說理,闡明“為義”就是要根據個人特長盡其所能。C.高石子離開衛國后被衛君指責為狂妄,墨子卻稱贊他符合道的原則,認為行義不能回避詆毀而追求稱譽。D.梁惠王認為孟子會有對國家有利的高見,孟子卻用重義和重利的不同結果回應,告訴他如何正確對待義和利。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衛君無道,而貪其祿爵,則是我為茍啖人糧也。(2)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四章》)14.請根據兩則材料和《<論語>十二章》,分別概括墨子、孟子和孔子對“義利”的看法。【答案】10.CEG11.B12.C13.(1)現在衛君不行德政,如果我貪圖他的俸祿和爵位,那么這就是我無原則地吃人家的米糧了。(2)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時遭致失敗。審慎面對事情的終結,一如開始時那樣,就不會失敗。14.①墨子主張向義背祿。②孟子認為要以義治國,不能只談利。③孔子強調重義輕利。【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句意:衛國國君給他的俸祿很優厚,安排他在卿的爵位上。高石子三次朝見衛君都竭盡其言,衛君卻毫不采納實行。“衛君致祿甚厚”是主謂句,結構齊全,表意完整,其后C處斷開;“高石子”為后句主語,其前E處斷開;“而言無行者”的主語是“衛君”,其前G處斷開。綜上應在CEG三處斷開。【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象的能力。A.正確。B.錯誤。都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貴,看重。句意:之所以看重良寶。/不看重難得的貨品。C.正確。句意:違背道義而向往俸祿。D.正確。句意:怎樣對我的封地有利?/即使卿大夫互相侵擾封地。故選B。【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被衛君指責為狂妄”曲解文意,原文為“去而之齊,見子墨子曰:‘衛君以夫子之故厚我,今去之,衛君無乃以石為狂乎’”。是高石子離開衛國,見到墨子后對墨子說起擔心自己的離開會讓衛君覺得自己太狂妄。故選C。【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無道”,不行德政;“貪”,貪圖;“茍”,無原則。(2)“從事”,做事;“幾”,接近;“慎”,審慎。【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文中墨子說到“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寶也。今用義為政于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他認為道義才是天下的良寶而非和氏璧、隋侯珠之類的,主張向義背祿;文中孟子認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認為要以義治國,不能只談利;孔子在《<論語>十二章》中認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強調重義輕利。參考譯文:材料一:墨子說:“和氏璧、隋侯珠,這是諸侯所說的良寶。它們可以使國家富裕,使人口增多,使刑法政令得到整頓,使國家安定嗎?回答說:不能。之所以看重良寶,是因為它們可以使人得到利益。而和氏璧、隋侯珠不能給人利益,所以這些都不是天下的良寶。現在用義在國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法政令必然得到整頓,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看重良寶,是因為它們能使百姓得利,而義可以使百姓得利,所以說:義是天下的良寶。”治徒娛、縣子碩兩個人問墨子說:“行義,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呢?”墨子答道:“就像筑墻一樣,能筑的人筑,能填土的人填土,能挖土的人挖土,這樣墻就可以筑成。行義就是這樣,能演說的人演說,能解說典籍的人解說典籍,能做事的人做事,這樣就可以做成義事。”墨子讓管黔到衛國稱揚高石子,使高石子在衛國做官。衛國國君給他的俸祿很優厚,安排他在卿的爵位上。高石子三次朝見衛君都竭盡其言,衛君卻毫不采納實行。于是高石子離開衛國到了齊國,見了墨子說:“衛國國君因為老師的緣故優厚地對待我,如今我離開衛國,衛君恐怕會以為我太狂妄了吧?”墨子說:“離開衛國,假如符合道的原則,承受狂妄的指責有什么不好!古時候周公旦駁斥關叔,辭去三公的職位,到東方的商蓋生活,別人都說他發狂,但是后世的人卻稱譽他的德行,頌揚他的美名,到今天還不停止。況且我聽說過:‘行義不能回避詆毀而追求稱譽。’離開衛國,假如符合道的原則,承受狂妄的指責有什么不好!”高石子說:“我離開衛國,何敢不遵循道的原則!以前老師說過:‘天下無道,仁義之士不應該處在厚祿的位置上。’現在衛君不行德政,如果我貪圖他的俸祿和爵位,那么這就是我無原則地吃人家的米糧了。”墨子聽了很高興,就把子禽子召來,說:“還是聽聽高石子的這話吧!違背道義而向往俸祿,我常常聽到;拒絕俸祿而向往義,從高石子這里我見到了。”材料二: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么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對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對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百姓說,‘怎樣對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燈齊己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飛蛾恨不通。紅燼自凝清夜朵,赤心長謝碧紗籠①。云藏水國城臺里,雨閉松門殿塔中。金屋玉堂開照睡,豈知螢雪②有深功。〖備注〗①碧紗籠:燈罩。②螢,指晉代車胤借螢火亮光讀書;雪,指五代時期孫康利用雪光照映讀書。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寫空寂的草堂里燈光明亮,飛蛾想飛人室內卻因隔著窗紗難以做到。B.清靜的夜里,燈燼凝結成了花朵形狀,其無可奈何地凋謝令人十分惋惜。C.在云藏雨閉環境中的水鄉、城臺、殿塔里,都有燈給人帶來珍貴的光明。D.詩歌由眼前之燈拓展到想象之燈,虛實結合,極大豐富了“燈”的意蘊。16.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答案】15.B16.①尾聯將華堂里的人開燈睡覺與清貧之人以“螢雪”代替燈光苦讀進行對比。②表達了對刻苦奮進者的肯定和對虛度光陰者的批評,也表達了對燈的珍惜。【解析】【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B.“其無可奈何地凋謝令人十分惋惜”于文無據。“自凝”“長謝”描寫燈焰燃燒時的狀態。故選B。【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聯“金屋玉堂開照睡,豈知螢雪有深功”意思是,那金屋玉堂里燈光依然閃亮,屋里的人卻已經睡了,他們哪里知道車胤囊螢孫康映雪的刻苦用功呢。以“金屋玉堂”里的人不知愛惜燈光而“開照”睡覺,和囊螢映雪代替燈光發奮苦讀作對比,表現了作者對虛度光陰浪費光明現象的鄙視,以及對刻苦用功之士的贊美,同時作者對于燈的愛惜深情也就呼之欲出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要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人們就應該按照《論語·衛靈公》中“________,_________”兩句的教導去做,以己度人,不能強人所難。(2)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女子見月懷人,想驅趕月光卻不能做到。(3)高適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戰爭的殘酷和戰士勇于為國犧牲的高尚情懷。【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3)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不僅要遵守語音、詞匯、語法上的一般規范,A,與語言環境協調一致,否則就要影響表達效果。語體可分為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兩大類,其中口頭語體包括談話語體和演說語體。①談話語體是在人們日常的交談活動中形成的。②由于交談的范圍非常廣泛,讓它可使用的詞語也就非常豐富。③不僅運用大量的口語詞、成語、歇后語,④而且使用某些科學術語和政治術語也不排斥。⑤它還普遍使用具有表情色彩和描繪色彩的詞句。⑥因為是互相交談,⑦這種語體的句子一般比較簡短,⑧如果要表達比較復雜的內容,也不用長句子,⑨而是用幾個短句子。B。一是一個人獨自講話,對語言環境的依賴不像談話語體那么強;二是演說有一個中心,有一個具體的主題,不像談話語體話題那么分散。但演說語體仍屬于口頭語體,因為這種語體句式很簡短,在用詞的范圍和使用表情色彩、描繪色彩的詞句上,同口頭語體是一致的。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A.而且要善于使用相應的語體;B.演說語體與談話語體有所不同19.(1)語句②修改:由于交談的范圍非常廣泛,它可使用的詞語也就非常豐富。(或“交談的范圍非常廣泛,讓它可使用的詞語也就非常豐富。”)(2)語句④修改:而且對使用某些科學術語和政治術語也不排斥。(或“而且也不排斥使用某些科學術語和政治術語。”)(3)語句⑧修改:即使要表達比較復雜的內容,也不用長句子。【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根據“不僅要遵守語音、詞匯、語法上的一般規范”可知橫線處應用“而且……”的句式,根據后文“語體可分為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兩大類”可知,還要注意語體風格,可填“而且要善于使用相應的語體”。B.根據“不像談話語體話題那么分散”可知橫線后是對談話語體和演說語體的比較,橫線處應是個總括句,可填“演說語體與談話語體有所不同”。【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成分殘缺,“由于……,讓……”介詞濫用導致缺主語,去掉“讓”或“由于”。④成分殘缺,“……也不排斥”缺少介詞,在“使用”前加“對”。⑧關聯詞語搭配不當,“如果……也”搭配不當,把“如果”改為“即使”。(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那個房間里有一個姑娘,頭戴氈帽,身穿皮襖,臉容消瘦,脖子上露著青筋,不算漂亮,只有她的眼睛和眼睛上面揚起的兩道眉毛卻好看。“喏,薇拉·葉夫列莫夫娜,你跟他談吧,”年老的女主人說,“他就是公爵。我走了。”①“我能在哪方面為您效勞嗎?”聶赫留朵夫說。“我……我……您要知道,您有錢,您卻把錢花在無聊的事情上,花在打獵上,我知道,”那個姑娘極其忸怩地開口說,“可是我只希望一件事,只希望做一個對人們有益的人。而我什么也不會做,因為我什么也不懂。”她的眼睛真誠而善良,臉上又果斷又膽怯的整個表情那么動人,②聶赫留朵夫像他常有的情形那樣,忽然覺得自己處在她的地位上,了解她,憐憫她了。③“可是我能為您出什么力呢?”“我是教員,可是我有心到高等女校去讀書,卻又進不去。倒不是人家不許我進去,人家是許我進去的,然而得有錢才成。請您給我一筆錢,等我畢業了,就還給您。我認為有錢人打熊,供農民喝酒,這都不好。④他們何不做點好事呢?我只要八十盧布。不過要是您不愿意,那在我也沒關系。”她生氣地說。“剛好相反,我很感激您給我這樣一個機會……我馬上就把錢取來。”聶赫留朵夫說。他走出去,到外面的門道上,在那兒碰見他的一個同伴,正在偷聽他們講話。他沒有回答同伴的取笑,從他自己的錢夾里取出錢來,然后交給她。⑤“您千萬千萬不要道謝。我倒應該向您道謝才是。”現在聶赫留朵夫想起這件事的經過,感到心情愉快。20.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標示停頓,有時很有表現力。請分別說明文段中畫橫線句子中的省略號有怎樣的表現力。21.根據文本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③兩句都是問句,但句末語氣詞“嗎”“呢”不能互換。B.②中的“忽然覺得自己處在她的地位上”,表達的是“設身處地”的意思。C.④中的“他們”可以換成“你們”,表意上沒有什么不同。D.⑤中的“千萬千萬”是“千萬”的重疊形式,比“千萬”更能表現聶赫留朵夫的真誠。22.請分別說明文中加點的兩個“倒”字在表意上的不同。(1)倒不是人家不許我進去,人家是許我進去的,然而得有錢才成。(2)我倒應該向您道謝才是。【答案】20.第一處省略號表示說話的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表現出了姑娘說話時的語無倫次和忸怩情態;第二處省略號表示語意未盡,表現了聶赫留朵夫此時豐富的心理活動。21.C22.第一個“倒”字表示讓步,引出自己不能進女校讀書的原因;第二個“倒”字表示與上文意思相反,增強了聶赫留朵夫對姑娘的感激之情。【解析】【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第一處,根據“我……我……您要知道,那個姑娘極其忸怩地開口說”,這是薇拉在聶赫留朵夫面前說的話,此處的省略號表示她說話的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表現出了姑娘說話時的語無倫次和忸怩情態。第二處,語境說的是姑娘向聶赫留朵夫借錢后,聶赫留朵夫的答話,根據話語內容可知,此處省略號表示語意未盡,表現了聶赫留朵夫此時豐富的心理活動。【2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和用法的能力。C.表意上有不同,使用“他們”語氣更委婉。故選C。【2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①根據“倒不是人家不許我進去”,此處的“倒”表示讓步,進而引出后面的話,表明自己不能進女校讀書的原因。②根據“您千萬千萬不要道謝。我倒應該向您道謝才是”,此處的“倒”表達的是與上文意思相反,應該道謝的是“我”,突出了聶赫留朵夫對姑娘的感激之情。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在消費時,有人愿意查閱網上其他人的評價,通過這些參考,獲得更好的體驗;也有人不看網上評價,愿意隨心尋覓,收獲意外的喜悅。這個現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請結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本題材料共兩句話,探討了不同人群對網絡評價的不同態度。有些人對于評價十分重視,愿意以之為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這些人的做法當然很好,他們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察納雅言,以為己用;也有些人喜歡隨心所欲地尋覓,以期待意外之喜,這些人往往喜歡探索未知、尊重自己內心,他們的做法同樣沒有問題。顯然,材料對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保持著中立客觀的態度,都認為是好的,沒有優劣之分。由材料可見,我們既可以多參考他人意見,也可隨心所欲、尊重內心。考生可以把兩種行為結合起來,既選擇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在該聽勸的時候多聽聽別人的想法,該給自己來點意外之喜的時候,大膽給自己“開個盲盒”。總之,盡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在必要的場合選擇合適的方式,不拘泥于某一種模式,才是最好的選擇之道。在寫作時,可寫成遞進式結構的議論文。考生可在開頭概括材料、提出論點,再分別論述聽取他人意見,和尊重自己內心各自的好處,再將兩者結合起來,講明我們應該在生活中選擇適合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最后總結全文。在寫作時,考生應注意,雖然在開篇由材料入手談及觀點,但不能局限在“消費”這一領域,要擴展到“在更廣泛的領域”,如學習、工作、生活等領域,以引發更深刻而廣泛的思考。立意:1.以他人為參考,尋找自身方向。2.隨心而動,輕松自由。3.尋找他人與自我平衡點,從心所欲不逾矩。山東省濰坊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周易·文言傳》:“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忠信,是增進美德的方法;“修辭”出于誠信,是修行功業的方法。“修辭立其誠”被歷代文人學者闡釋與發揮,對中國古代文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南朝文學評論家劉勰第一次從文學創作者的角度闡發了“修辭立其誠”,他要求創作者從自身出發挖掘自己的創作才能和創作潛力,創作出獨具文心的文學作品。其著作《文心雕龍》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走心”,從其書名“文心雕龍”就可以看出來。劉勰又說“立誠在肅,修辭必甘”,意思是說作者在創作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態度是誠心誠意、端正嚴肅的,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也一定是“甘美”的。這又是從文學批評的角度來闡發“修辭立其誠”了。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學作品的好壞,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讀者是可以透過其中的“修辭”看出來并欣賞到的。滋味甘與不甘,全在修辭者誠與不誠。如果一個人懷有天下至誠之心,則可以盡天地萬物之性,學究天人,與天地共參。但是從一個創作者的角度來說,只要一個人誠心誠意未必一定是至誠——也能創作出盡人盡物盡心盡力之作。畢竟各人資質不一,才氣不同,心性各異,不能強求,能否達于至誠是個人的造化使然。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點誠心,無論是中人、中人以上者,還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相反,如果是無情無義不誠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反而會暴露出創作者的不用心。言不由衷,華而不實,讀者也可以透過文本讀出來。東漢學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樹,葉之榮華、亮之虛實與根之實誠是緊密聯系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縱然樹上花枝招展,果實累累,如果沒有根之實誠,也是搖搖欲墜、殼內空空的。所以王充指出“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這樣才能“外內表里,自相副稱”,若不然就會“有文無實”。由此延伸出“修辭立其誠”文如其人的觀點。文如其人,是人們在長期的文學批評和鑒賞中得出的一致觀點。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先賢重視創作者的個人品德修養,也擔心后學因作者的個人品德問題而受到不良影響。由此進一步挖掘出“修辭立其誠”的文論內涵。“修辭立其誠”首先強調創作者要擁有高尚的品德。“修辭立其誠”本義是叫我們“謹言”,究其本質是要我們“修身”。歐陽修在《送徐無黨南歸序》中有這樣一句話:“其所以為圣賢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見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意思是說,一個人之所以為圣賢而不朽,是可以從其言行舉止看出來的。反之,一個人不賢,也可以從其言行舉止看出來。此處之“言”擴展為文章也是一理,文章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作者的內心,讀者觀之,一目了然。因此一個人的為人,讀者通過其文章是可以看出來的,所以人們才特別重視創作者的個人品德。“修辭立其誠”還強調創作者要有忠實的創作態度。忠實的創作態度,就是強調創作者在文藝創作的過程中主體感情的真誠,也就是投入真實的感情,這樣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辭達而已矣”的境界,也只有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打動讀者。中國古代文論家往往以是否言之有物來評判作品的好壞。寫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有文無質,不知所云。此“物”不僅僅是指文章內容,也是指文章的情感。這是第二個內涵的擴展延伸。(摘編自雷光高《論“修辭立其誠”》)材料二:重溫哲學家張岱年的《修辭立其誠》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所謂“修辭立其誠”,誠者,實也,真也,“立其誠”即是堅持真實性。文章由這句話展開論述,提出發言著論都應堅持“立其誠”的原則,告誡人們要“說真話、講實話”,做真人。“立其誠”應從“修辭”始。發言著論都須注重誠偽問題,講究真實性,堅持名與實(言辭與客觀實際)相一致。現實社會,“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能當主角”。然而,有人卻為了博眼球、獲關注、賺流量而在網絡上發布不實言論,或夸大其詞,或憑空臆造,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假作真時真亦假”,當一個社會被各種假言謬論充斥,其真實表述也不會為人們所相信了。我們做人做事、立身處世也應該堅持“立其誠”原則,向“真”靠攏。人們應當注重言行、心口的一致性。孔子教導我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貌,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一個人如果不講真誠、信實,則將失去立身之基,寸步難行。現實社會中,一次次不講誠偽的“翻車現場”不斷證明:抱有僥章心理的弄虛作假行不通,必將遭到社會公眾的抵制與唾棄;唯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學做真人方是正道。新時代下,愿我們每個人都能身處社會的洪流中而不被左右,處于時代的漩渦中而不會迷失,始終保持本真,發揚“修辭立其誠”精神,說真話,做真人。(摘編自黃俊堯《也談“修辭立其誠”》)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修辭立其誠”,原指君子修行功業的方法,后被歷代文人學者闡發,對中國古代文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B.劉勰首次從創作者的角度對“修辭立其誠”進行闡發,他認為要創作出獨具文心的文學作品就必須“用心”。C.王充認為作者文章筆墨與其胸中的實誠應是一致的,否則就會“有文無實”,并由此提出了文如其人的觀點。D.張岱年在《修辭立其誠》中提出的觀點在當今社會仍值得提倡,崇真、尚真應該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要想創作出“甘美”的文學作品,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應該有誠心誠意、端正嚴肅的態度。B.有些人即使不能達于至誠,但只要付出了誠心,也同樣能夠創作出讓讀者感同身受的作品。C.先賢特別重視創作者個人品德,是因為擔心后學們會因作者個人品德問題受到不良影響。D.當今社會,發言著論必須注重真實性,否則各種假言謬論就易充斥社會,讓人真假難辯。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中“文如其人”觀點的一項是()A.揚雄《法言·問神》:“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B.劉知幾《史通敘事》:“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雖發語已殫,而含意未盡。”C.錢鐘書《談藝錄》:“然所言之物,可以飾偽;巨奸為憂國語,熱中人作冰雪文,是也。”D.崔學古《少學》:“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題旨要明透,筆氣要清順,此行文要務。”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了“修辭立其誠”,但側重點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5.根據材料一,分析下面這首詩所體現的“修辭立其誠”的內涵。書憤(宋)陸游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答案】1.C2.C3.A4.①材料-通過梳理“修辭立其誠”對古代文論的影響,明確了文學創作者應遵循的創作要求。②材料二從發言論著和為人做事兩個角度,論述了“修辭立其誠”的現實意義。5.①詩人心憂社稷,心系家國,渴望收復中原,表現出了高尚的品德。②詩歌表達了作者自我期許的落空、失地收復的無望,情感沉郁真誠,體現了忠實的創作態度。③詩歌既有對夜雪戰船、秋風鐵馬的回憶,也有對國土淪陷、白發滿鬢的感嘆,不空發議論,言之有物。【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并由此提出了文如其人的觀點”錯誤,張冠李戴。應該是“由此延伸出‘修辭立其誠’文如其人的觀點”可知。故選C。【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是因為……”錯誤,強加因果。結合“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先賢重視創作者的個人品德修養,也擔心后學因作者的個人品德問題而受到不良影響”可知。故選C。【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文章要含義雋永。C.文不一定如其人。D.是說如何寫文章。故選A。【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①結合“‘修辭立其誠’被歷代文人學者闡釋與發揮,對中國古代文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修辭立其誠’首先強調創作者要擁有高尚的品德”“修辭立其誠’還強調創作者要有忠實的創作態度”可知,材料一通過梳理“修辭立其誠”對古代文論的影響,明確了文學創作者應遵循的創作要求。②結合“文章由這句話展開論述,提出發言著論都應堅持‘立其誠’的原則,告誡人們要‘說真話、講實話’,做真人”可知,材料二從發言論著和為人做事兩個角度,論述了“修辭立其誠”的現實意義。【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材料一說:“修辭立其誠”首先強調創作者要擁有高尚的品德;還強調創作者要有忠實的創作態度;寫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有文無質。①“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想當年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可見詩人心憂社稷,心系家國,渴望收復中原,表現出了高尚的品德。②“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詩歌表達了作者自我期許的落空、失地收復的無望,情感沉郁真誠,體現了忠實的創作態度。③“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詩歌既有對夜雪戰船、秋風鐵馬的回憶,也有對國土淪陷、白發滿鬢的感嘆,不空發議論,言之有物。(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槍炮與玫瑰(節選)曾劍①一九五〇年十月十九日黃昏,霞光如錦,倒映在鴨綠江水面,隨著光影的移動一點點被岸吞噬。玫瑰色的光淡了,遠了。夜幕襲來,透澈明凈的江水,②被暮色一點點漫染。天漸暗,唯有那條手掌寬的白色國境線,橫在浮橋中央,清晰可見。宋春來在舉步跨越國境線的那一刻,猛回頭,望一眼就要離別的祖國。暮色迷茫,他的心也是迷茫的。他不知道這一別,還能否踏上歸途。宋春來是某軍文工團一名副排職軍官,十七歲,已和楊秋花一起跟隨文工團征戰一年有余。宋春來想多看一眼祖國,后面的人擠上來。他回過頭,眼前是朝鮮的土地。過了江,上岸,進入一片松樹林,天更暗,步子慢下來。行不多時,團長陳聚旗喊:“停止前進,搭帳篷!”其實并沒有帳篷,只是在林子里選塊平地,展開篷布,四角扯在樹上,遮擋露水。軍先頭作戰部隊已過,所以大伙并不擔心敵人的槍炮,倒頭就睡。清晨醒來,曙光初露。原野上,霧似青煙,泥土的氣味潮冷。宋春來起身,向外眺望,看見鴨綠江蜿蜒前伸。河床上白色的砂石在霞光里明亮起來,漸漸放著光。江畔都是人,都是鮮活的生命。牛車在江邊的土道上吱嘎吱嘎,緩緩而行。趕牛的老人甩著鞭,吆喝著,聲音悠揚,漫不經心。女人有的在江水邊洗衣,唱著歌;有的穿著長袍,頭頂水罐,來回奔走。老太婆在墻角做著祈禱。她們念叨著,祈禱死神不要光顧這里,槍炮聲不要打破這里的寧靜,可戰爭會因為她們的祈禱而遠離這里嗎?這可怕的寂靜,使宋春來內心深處涌現出一絲恐懼。雖說他早就是一名革命軍人了,可這一年多來,除了在四野中南部隊藝術學校學習,唱歌跳舞,就是跟在作戰部隊屁股后面跑。現在,他才真正有一種踏上疆場的感覺。山里的空氣清新,卻似乎令人壓抑,宋春來內心深處,那不易覺察、不敢面對、不愿承認的一絲恐懼,被他的一個深呼吸壓了下去。不久,他聽到了槍聲炮聲,不是幻覺,不是耳鳴,戰爭真的打響了。盡管槍聲炮聲離文工團很遠,是軍步兵師在十幾公里外打響的,但那里的戰火映紅了天空。宋春來凝望遠方,聽著槍聲炮聲。這激越的聲響,竟然把心中那強壓下去的一絲恐懼擊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熱血沸騰,他恨不得上去放幾槍。他不是好戰分子,他相信,沒有人真正愿意打仗,就是被稱為“好戰分子”的軍長楚天明,也不是真的好戰,只是被逼到那條路上。打吧,既然戰爭不可避免,打他狗日的美國佬!宋春來這個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罵了句粗話。三天后,文工團的“采風”活動被批準,文工團員歡呼雀躍,打點行裝出發。文工團去的是一營。一營構筑的坑道里,淡淡的燭光,在微風中搖曳。坑道里貼著標語:“歡迎文工團的兄弟姐妹!”“絕不讓文工團員傷一根毫毛!”文工團員看著這標語,心里暖烘烘的。楊秋花鼻子一酸,眼淚就要往下落。她陡地明白:這些可愛的兄弟們,說文工團只會添亂,不是不歡迎文工團,是不忍心文工團員到這殘酷的地界。楊秋花伸手理了理她那被風吹得零亂的頭發,挺起胸膛。她要為兄弟們盡情歌舞。戰爭激烈,戰斗部隊傷亡陡增。文工團編入臨時醫療隊,沒時間演節目。面對一個接一個被抬到眼前的傷員,楊秋花有些不知所措。防空洞不夠用。沒有帳篷,在夜風夜露中,病號會得傷寒。陳聚旗命令宋春來:“去找幾間民房!”他們終于找到了幾間民房。男隊員不斷地把傷員抬進來,女隊員配合軍醫護理。這年雪來得早,白雪一夜之間,覆蓋了大地。戰士們穿著薄薄的棉衣,沒有防寒鞋,只穿著高腰膠鞋。楊秋花從沒見過這么多凍傷的戰士。面對這些凍傷,她幾乎沒有辦法。她不想把他們轉入后方,轉入后方,他們的腿就得鋸掉。她命令女隊員們把這些傷兵的鞋脫下來,用雪給他們擦腳,然后浸入冰水、雪水里。可是,往往剛把這個人的腳放進去,另一個人又被抬進來。③桶不夠用,臉盆不夠用,人手也不夠用。讓一只凍傷的腳緩過來得五六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也不夠用。楊秋花解開衣襟,抱起一只腳塞進自己懷里。別的女隊員也學著她的樣子,懷抱一只腳。野戰醫院的院長看見楊秋花這么對待凍傷的戰士,吼道:“你這樣讓他們等著,會要了他們的命,趕緊送往后方。”楊秋花說:“到了后方,他們的腿就得鋸掉!”“腿重要還是命重要?”院長吼道。楊秋花哭了,說:“他們年紀輕輕,不能沒有腿。”院長再也忍不住了,大發雷霆:“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干不了就走開,不要在這里添亂!”楊秋花不再吱聲。楊秋花想,這不是她的錯,也不是院長的錯。戰爭來得這么快,這么猛,這么慘烈,是楊秋花沒有預想到的。有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腹部淌著鮮血,床鋪被他的屁股壓得陷下去的地方汪成一灣血泊。他的父親母親要是看見了,心里該是多難過,他們肯定也不想活了。楊秋花這么想著,那淚便順著面頰流了下來。男孩死了,他還是個孩子,可是,他死了。他在閉上眼的那一刻,居然沖楊秋花笑了,小聲地說:“同志,你長得像我姐,真好看。”楊秋花再也控制不住,號陶大哭。戰斗持續了七天七夜,部隊完成了阻擊任務,奉命轉移。④血染的軍裝在初冬的陽光里,灰黑油亮。襯衣沒有換,頭發沒有洗,身子別說洗,抹擦一下都沒能夠。人行在路上,虱子行在人身上。(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宋春來跨越國境線時內心感到“迷茫”,反映了他對前途未卜、生死難料的前景的憂慮。B.文工團進入朝鮮后沒有真正的帳篷,由此可以想象他們將要在戰場上面臨的艱難處境。C.文工團員們聽到可以去前線“采風”的消息后十分開心,體現了他們想為戰爭盡力的迫切心情。D.院長連續沖楊秋花吼,表現出他對文工團臨時編入醫療隊卻起到相反作用的強烈不滿。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將故事發生時間寫得較為具體,緊扣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背景,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B.句子②寫夜幕降臨時的景象,與前文玫瑰色的霞光形成對照,暗示了戰爭危險步步逼近。C.句子③連用三個“不夠用”,既突出了部隊醫療條件的艱苦,也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戰爭的慘烈。D.句子④中灰黑油亮的“血染的軍裝”與戰士們臟亂的外表組成一幅沖擊力極強的畫面,讓人動容。8.“清晨醒來”和“這可怕的寂靜”兩段寫出了宋春來多重心理感受,請加以梳理概括。9.作為一篇戰爭小說,本文將大量筆墨聚焦到楊秋花這個人物身上,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答案】6.D7.B8.①對和平生活即將遭到破壞的擔憂。②戰爭真正到來的恐懼。③戰斗開始后,內心的熱血沸騰與勇敢。9.①用大量的筆墨寫楊秋花,突出了戰爭中女性的形象,有茫然無措,有堅強勇敢,有溫情柔情,使人物形象豐富而立體。②與前文宋春來對戰爭的感受形成呼應補充,豐富文章內容,加深讀者對戰爭的認知。③充分表現女性在戰爭中遭受的身心磨難,更能反映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珍貴。④突出戰場后方女性對戰爭的勇敢承受,襯托出志愿軍戰士不懼戰爭、敢于勝利的抗美援朝精神。【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D.“強烈不滿”理解錯誤。院長連續沖楊秋花吼,是因為當時條件有限,體現院長急切無奈的心理,沒有“強烈不滿”。故選D。【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B.“暗示了戰爭危險步步逼近”錯。結合“天漸暗,唯有那條手掌寬的白色國境線,橫在浮橋中央,清晰可見”可知,這里主要寫主人公跨越國境線的感受。故選B。【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結合“老太婆在墻角做著祈禱。她們念叨著,祈禱死神不要光顧這里,槍炮聲不要打破這里的寧靜,可戰爭會因為她們的祈禱而遠離這里嗎?”可知,戰爭到來,宋春來看到人們在祈禱,他對和平生活即將遭到破壞的擔憂。②結合“這可怕的寂靜,使宋春來內心深處涌現出一絲恐懼”可知,宋春來對寂靜感到可怕,體現其對戰爭真正到來的恐懼。③結合“宋春來凝望遠方,聽著槍聲炮聲。這激越的聲響,竟然把心中那強壓下去的一絲恐懼擊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熱血沸騰,他恨不得上去放幾槍”可知,戰斗開始后,既然戰爭不可避免,宋春來內心開始熱血沸騰,恨不得放幾槍,體現其內心的勇敢。【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的能力。①用大量的筆墨寫楊秋花,突出了戰爭中女性的形象,有茫然無措,如“面對一個接一個被抬到眼前的傷員,楊秋花有些不知所措”;有堅強勇敢,如“楊秋花伸手理了理她那被風吹得零亂的頭發,挺起胸膛。她要為兄弟們盡情歌舞”;有有溫情柔情,如“楊秋花鼻子一酸,眼淚就要往下落”“楊秋花解開衣襟,抱起一只腳塞進自己懷里”。這樣寫使人物形象豐富而立體。②前文“這可怕的寂靜,使宋春來內心深處涌現出一絲恐懼”寫宋春來對戰爭的感受,“楊秋花從沒見過這么多凍傷的戰士”“戰爭來得這么快,這么猛,這么慘烈,是楊秋花沒有預想到的”寫作為文工團的一員的楊秋花的感受,這樣前后形成呼應補充,豐富文章內容,加深讀者對戰爭的認知。③結合“楊秋花從沒見過這么多凍傷的戰士。面對這些凍傷,她幾乎沒有辦法”“他的父親母親要是看見了,心里該是多難過,他們肯定也不想活了。楊秋花這么想著,那淚便順著面頰流了下來”“楊秋花再也控制不住,號陶大哭”等可知,楊秋花面對凍傷的戰士、面對死去的男孩,是站在女性的視角的獨特感受,更能反映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珍貴。④結合“戰爭來得這么快,這么猛,這么慘烈,是楊秋花沒有預想到的”“楊秋花再也控制不住,號陶大哭”等可知,楊秋花是部隊文工團戰士,女性視角更能表現戰場后方女性對戰爭的勇敢承受,襯托出志愿軍戰士不懼戰爭、敢于勝利的抗美援朝精神。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可以富國家,眾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為貴良寶者,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壁、隋侯之珠,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寶也。今用義為政于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治徒娛、縣子碩問于子墨子曰:“為義孰為大務?”子墨子曰;“譬若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①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子墨子使管黔游高石子于衛。衛君致祿甚厚設之于卿高石子三朝必盡言而言無行者。去而之齊,見子墨子曰:“衛君以夫子之故厚我,今去之,衛君無乃以石為狂乎?”子墨子曰:“去之茍道,受狂何傷!古者周公旦非關叔②,辭三公,東處于商蓋③,人皆謂之狂,后世稱其德,揚其名,至今不息。且翟聞之:‘為義非避毀就譽。’去之茍道,受狂何傷!”高石子曰:“石去之,焉敢不道也!昔者夫子有言曰:‘天下無道,仁士不處厚焉。’今衛君無道,而貪其祿爵,則是我為茍啖人糧也。”子墨子說,而召子禽子曰:“姑聽此乎!夫倍義而鄉祿者,我常聞之矣;倍祿而鄉義者,于高石子焉見之也。”(摘編自《墨子·耕柱》)材料二: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備注〗①欣:動詞,指挖土。②關叔:即管叔,周武王的弟弟。③商蓋:古國名。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括號內。衛君致A祿B甚厚C設之D于卿E高石子三朝F必盡言G而言H無行者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子墨子,墨子弟子對墨子的尊稱,其中第一個“子”和材料二中的“叟”都表敬稱。B.貴,是看重的意思,與《〈老子》四章》中“不貴難得之貨”中“貴”字的用法不同。C.倍義,文中與“鄉祿”相對,具體意思分別指的是“違背道義”和“向往俸祿”。D.家,指卿大夫的封地,與《兼愛》中“雖至大夫之相亂家”中的“家”意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墨子認為諸侯所說的和氏璧、隋侯珠等都不是良寶,只有使人口增多、社稷安定的“義”才能稱得上良寶。B.墨子在回答“為義孰為大務”這一問題時,以筑墻為喻說理,闡明“為義”就是要根據個人特長盡其所能。C.高石子離開衛國后被衛君指責為狂妄,墨子卻稱贊他符合道的原則,認為行義不能回避詆毀而追求稱譽。D.梁惠王認為孟子會有對國家有利的高見,孟子卻用重義和重利的不同結果回應,告訴他如何正確對待義和利。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衛君無道,而貪其祿爵,則是我為茍啖人糧也。(2)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四章》)14.請根據兩則材料和《<論語>十二章》,分別概括墨子、孟子和孔子對“義利”的看法。【答案】10.CEG11.B12.C13.(1)現在衛君不行德政,如果我貪圖他的俸祿和爵位,那么這就是我無原則地吃人家的米糧了。(2)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時遭致失敗。審慎面對事情的終結,一如開始時那樣,就不會失敗。14.①墨子主張向義背祿。②孟子認為要以義治國,不能只談利。③孔子強調重義輕利。【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句意:衛國國君給他的俸祿很優厚,安排他在卿的爵位上。高石子三次朝見衛君都竭盡其言,衛君卻毫不采納實行。“衛君致祿甚厚”是主謂句,結構齊全,表意完整,其后C處斷開;“高石子”為后句主語,其前E處斷開;“而言無行者”的主語是“衛君”,其前G處斷開。綜上應在CEG三處斷開。【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象的能力。A.正確。B.錯誤。都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貴,看重。句意:之所以看重良寶。/不看重難得的貨品。C.正確。句意:違背道義而向往俸祿。D.正確。句意:怎樣對我的封地有利?/即使卿大夫互相侵擾封地。故選B。【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被衛君指責為狂妄”曲解文意,原文為“去而之齊,見子墨子曰:‘衛君以夫子之故厚我,今去之,衛君無乃以石為狂乎’”。是高石子離開衛國,見到墨子后對墨子說起擔心自己的離開會讓衛君覺得自己太狂妄。故選C。【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無道”,不行德政;“貪”,貪圖;“茍”,無原則。(2)“從事”,做事;“幾”,接近;“慎”,審慎。【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文中墨子說到“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寶也。今用義為政于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他認為道義才是天下的良寶而非和氏璧、隋侯珠之類的,主張向義背祿;文中孟子認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認為要以義治國,不能只談利;孔子在《<論語>十二章》中認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強調重義輕利。參考譯文:材料一:墨子說:“和氏璧、隋侯珠,這是諸侯所說的良寶。它們可以使國家富裕,使人口增多,使刑法政令得到整頓,使國家安定嗎?回答說:不能。之所以看重良寶,是因為它們可以使人得到利益。而和氏璧、隋侯珠不能給人利益,所以這些都不是天下的良寶。現在用義在國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法政令必然得到整頓,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看重良寶,是因為它們能使百姓得利,而義可以使百姓得利,所以說:義是天下的良寶。”治徒娛、縣子碩兩個人問墨子說:“行義,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呢?”墨子答道:“就像筑墻一樣,能筑的人筑,能填土的人填土,能挖土的人挖土,這樣墻就可以筑成。行義就是這樣,能演說的人演說,能解說典籍的人解說典籍,能做事的人做事,這樣就可以做成義事。”墨子讓管黔到衛國稱揚高石子,使高石子在衛國做官。衛國國君給他的俸祿很優厚,安排他在卿的爵位上。高石子三次朝見衛君都竭盡其言,衛君卻毫不采納實行。于是高石子離開衛國到了齊國,見了墨子說:“衛國國君因為老師的緣故優厚地對待我,如今我離開衛國,衛君恐怕會以為我太狂妄了吧?”墨子說:“離開衛國,假如符合道的原則,承受狂妄的指責有什么不好!古時候周公旦駁斥關叔,辭去三公的職位,到東方的商蓋生活,別人都說他發狂,但是后世的人卻稱譽他的德行,頌揚他的美名,到今天還不停止。況且我聽說過:‘行義不能回避詆毀而追求稱譽。’離開衛國,假如符合道的原則,承受狂妄的指責有什么不好!”高石子說:“我離開衛國,何敢不遵循道的原則!以前老師說過:‘天下無道,仁義之士不應該處在厚祿的位置上。’現在衛君不行德政,如果我貪圖他的俸祿和爵位,那么這就是我無原則地吃人家的米糧了。”墨子聽了很高興,就把子禽子召來,說:“還是聽聽高石子的這話吧!違背道義而向往俸祿,我常常聽到;拒絕俸祿而向往義,從高石子這里我見到了。”材料二: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么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對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對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百姓說,‘怎樣對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燈齊己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飛蛾恨不通。紅燼自凝清夜朵,赤心長謝碧紗籠①。云藏水國城臺里,雨閉松門殿塔中。金屋玉堂開照睡,豈知螢雪②有深功。〖備注〗①碧紗籠:燈罩。②螢,指晉代車胤借螢火亮光讀書;雪,指五代時期孫康利用雪光照映讀書。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寫空寂的草堂里燈光明亮,飛蛾想飛人室內卻因隔著窗紗難以做到。B.清靜的夜里,燈燼凝結成了花朵形狀,其無可奈何地凋謝令人十分惋惜。C.在云藏雨閉環境中的水鄉、城臺、殿塔里,都有燈給人帶來珍貴的光明。D.詩歌由眼前之燈拓展到想象之燈,虛實結合,極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