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8荷塘月色【作者簡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高校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上高校時,朱自清起先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振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高校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起先探討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聞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學問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重點理解】學習本文,主要從下面三個方面重點理解全文內容:一、欣賞景物描寫。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在于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奇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之美。第四、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開著的,有羞怯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芳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段沒有寫月,但到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著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方成“明珠”“星星”,從色調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寫荷花的縷縷芳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方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聯覺”。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更加廣袤深遠的想象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素養動身,去領悟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顯明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溫柔的姿容。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靜謐、安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軟。又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里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快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二、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安靜”,以下到處關聯這種不安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孤獨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喧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喧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想到古人采蓮的盛況,發出“這令我究竟惦著江南了”的感慨,不滿于現實,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淡淡的憂愁心情覆蓋了全文。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困難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悅”。課文開頭,“突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可見作者是想擺脫愁悶情懷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著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今晚卻很好”,經過一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頓生;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采蓮那個“喧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可見,“淡淡的喜悅”同樣覆蓋了全文。干脆而集中地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一大段獨白,是從不安靜到欣賞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個過渡,表達了作者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沖突和尋求擺脫沖突的愿望。作者的這種心情,在月下荷塘這樣一個幽美的環境中,表現的便是憂愁與喜悅相交織的審美情懷。總之,憂愁與喜悅是相伴共生的:處憂愁之中而憧憬喜悅,處喜悅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它們是作者觀景時沖突心態改變的兩個方面。但內心的波動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發是有所節制的(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這就是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表現。所以無論是憂愁還是喜悅,都是“淡淡的”。
三、品嘗精致語言。本文語言樸實高雅,精確生動,貯滿詩意。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一貫有樸實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論逼真與如畫》),“回到樸實,回到自然”(《今日的詩》),以為“藻飾過甚,真意轉晦”,便不行取。他不用綺麗的、古奧的、生僻的字詞來雕琢描繪事物,而顯千情萬態于輕描淡寫之中。但也不是單純的樸實,而是寓靈機、靈活、靈動、靈秀于樸實之中,也常依據突然觸發的感受,憑借豐富的想象,使物象靈光出現,把讀者引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論,作者不用濃墨重彩,畫的是淡墨水彩。適當地運用一些有色調的詞語,但更多地是運用比方,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使畫面的色調淡中有濃。如寫靜態的荷花,連用三個比方:“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寫淡月照射下花朵晶瑩閃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這些詞句,全無奇異之處,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著特別的藝術魅力,精確生動地表現了此時此境、此景此物的審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瀉”字也很平常,但與“靜靜地”修飾語相協作,精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又絕無聲響,幽靜幽美。又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本指靜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達情意,這里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又似乎有情意。它們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經營的,卻很有表現力。其他如寫荷葉用“挨”,寫燈光用“漏”等,都很見作者的語言功力。本文用了三十多個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凹凸低的綠樹,隱隱隱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芳香,靜靜的花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伸展,音韻和諧。【難點探究】1.怎樣理解“這幾天心里頗不安靜”?2.為什么會突然說“這令我究竟惦著江南了”?3.體會文章的回環婉曲之美。4.課文的寫作背景是怎樣的?過去對本文的解讀始終重視寫作背景,那么文章是寫于怎樣的背景之下呢?5.作者描寫了清華園荷塘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找出文中描寫心理感受的語句,說說作者的心情隨著景物的轉換發生了怎樣的改變。6.完成下列練習,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1)通感,指感覺的轉化、遷移,如古詩“風來花底鳥語香”,將聽覺的聲音轉化為嗅覺的氣味;“鳥拋軟語丸丸落”,將聽覺的聲音轉化為視覺的形象。品嘗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藝術效果。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芳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勻稱;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試著寫兩三句嗎?
(2)作者細心選用動詞,增加了文章的表現力,說說下面兩句中加點動詞的表達效果。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3)本文有大量的疊音詞,找出一些來理解、品嘗。7.下面是一些有關朱自清散文的評論,各是從什么角度分析的?對于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你有什么看法?與同學探討一下。
(1)……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探討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2)朱自清的所謂把描寫對象“剝開來看,拆穿來看”,其實也就是說要分解剖析,把描寫對象解剖為一個一個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視察描寫,并且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角度去表現描寫對象的形態、色調、質地、大小、數量、氣味、聲音,以及它們的運動和改變。(楊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藝術》)
(3)朱自清的文體美,是有自己的特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樸實,唯恐連人格的高潔、思想的純正、感情的真摯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探討》)(4)就憑了這樣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稱為散文大家嗎?我的推斷是否定的……他的視察頗為精細,宜于靜態的描述,可是想象不夠充足,所以寫景之文近于工筆,欠缺開闔吞吐之勢。他的節奏慢,調門平,心情穩,境界是和風細雨,不是蘇(軾)海韓(愈)潮。他的章法有條不紊,堪稱扎實,可是大致平起平落,依次發展,很少采納逆序和旁敲側擊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改變少,有時嫌太俚俗繁瑣,且帶點歐化。他的譬喻過分明顯,形象的取材過分狹隘,至于感性,則仍停留在農業時代,太軟太舊。他的創作歲月,無論寫詩或是散文,都很短暫,產量不豐,改變不多。(余光中《論朱自清的散文》)
【參考答案】【難點探究】1.【探究】一般都認為,這句是“文眼”,確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所謂“文眼”,是我國散文創作的閱歷總結。古人說:“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會有虛實,題旨才會有隱現。起首句“心里頗不安靜”,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緊接著由此自然地破題,點出“荷塘”與“月色”。因為“心里頗不安靜”,才想起荷塘,繼而夜游荷塘。這個“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調。2.【探究】在文章中,這句話起著行文轉接過渡的作用。假如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聯系作者的生活經驗。江南是作者的家鄉。1920年,他從北京高校畢業后,在杭州、臺州、溫州、寧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間參與了文學探討會,與葉圣陶、俞平伯、豐子愷、朱光潛等人志同道合,寫了不少具有進步傾向的詩歌和謳歌江南秀麗山水的散文。他到清華高校任教不久,寫了《我的江南》一詩,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就在寫《荷塘月色》的同時,在《一封信》中寫道:“今日吃過午飯,偶然抽出一本舊雜志來消遣,卻翻著三年前給S君的一封信。信里說著臺州,在上海、杭州、寧波之間的臺州。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這卻指引我一條路,雖然只是‘一條路’而已。”因此,假如要深究,“惦著江南”便有著身處憂煩而憶往懷舊的意義。
3.【探究】名曰“荷塘月色”,但開篇不立即將荷塘美景呈現在讀者面前,而是先說“心里頗不安靜”。可是又不說如何不安靜,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環顧四周,似無意于寫美景,反渲染環境的陰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記著荷塘的美妙,而是想驅除內心的郁悶。在真正揭開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還先來一段做“自由的人”的爭論,像在擺脫自己,又像在確定自己;既是爭論,又是抒情。經過幾番曲折,換了心境,調整了心態,才真正將自己與自然美景融為一體,對自然美的感受才見真實了,揮灑筆墨才有情韻了。在寫盡荷塘美景之后,又環顧荷塘四周的景色,韻味漸寫漸淡,寫到“我什么也沒有”時,似乎要回到現實中來了。不料,又“突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出其不意地將人們帶到六朝時代采蓮的喧鬧場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馳神往的。但思緒突然中斷,“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最終回到現實中來。最終“輕輕地推門進去”,與開頭“我靜靜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形成呼應。雖然經驗了一場靈魂的凈化,中間波瀾迭起,但都在“輕輕的”和“靜靜的”情境中進行,與“荷塘月色”幽靜、朦朧的氣氛是和諧一樣的。4.【探究】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覆蓋中國大地的時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始終在呼喊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他從斗爭的“十字街頭”消逝,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了。他毫不掩飾地表明這種思想的改變:“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與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與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短暫躲避的一法……在這三條路里(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條路──編者),我將選擇哪一條呢?……我既不能參與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最終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哪里走》)“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一封信》)假如要知人論世地鑒賞本篇課文,可以循此揣摩作者寫作本文的思想來由。但不宜過多地挖掘課文的“政治性”“思想性”因素。5.【探究】小煤屑路──幽僻、安靜;荷塘四周的樹木──陰森森;荷葉──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態各異,盡顯秀色;荷香──隨風漂浮,不絕如縷;荷葉的波動──疾如閃電;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霧──薄如輕紗;云天──淡淡的;樹影──奇形異狀,如畫如樂;樹縫燈光──萎靡不振;蛙叫蟬鳴──最為喧鬧。總之,寫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當中的各種景物,其中以寫荷塘中的景物為主,寫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朧、安靜之美。作者的感情發展線索:“心里頗不安靜”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行得。6.【探究】(1)第一句,是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芳香”與“渺茫的歌聲”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像之處。但“渺茫的歌聲”不是單純的陳述說明,“芳香”與“歌聲”同屬美妙的事物,兩個美麗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擴大了意境的內涵,使意境變得更加美麗。而且將“芳香”比方成遠處的“歌聲”,也烘托出環境的優雅與安靜。其次句,是由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 版六年級美術下冊《第6課 扇面畫》教學設計
- 2025年中國雕刻機軟軸總成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金剛石鋸片雙吸盒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邦定金屬粉末涂料混合機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臨空經濟管理專業群教學黨委書記張連城2021年7月5日45
- 四年級數學上冊 數學好玩第3課時 數圖形的學問教學設計 北師大版
- 2025年中國裹粉車蝦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蘋果反光膜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公司安全管理員安全培訓考試試題突破訓練
- 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一章 讓我們走進地理第二節 我們怎樣學地理教學設計 (新版)湘教版
- 石料場開采施工方案
- 探月精神隊課件
- 2025-2030中國設施農業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競爭格局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人教版(PEP)2024-2025六年級下冊英語期中測試卷(含答案含聽力原文無聽力音頻)
- 宿舍教育班會
- 超聲支氣管鏡相關知識
- 2025年管理學原理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帶答案
- 畢業設計(論文)-辣椒采摘裝置結構設計
- (高清版)DB35∕T 2230-2024 山嶺公路隧道綠色施工信息化監測技術規程
- 新疆地區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42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4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