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無憂】高中語文教案選擇性必修下冊(2019)132《蜀相》_第1頁
【教無憂】高中語文教案選擇性必修下冊(2019)132《蜀相》_第2頁
【教無憂】高中語文教案選擇性必修下冊(2019)132《蜀相》_第3頁
【教無憂】高中語文教案選擇性必修下冊(2019)132《蜀相》_第4頁
【教無憂】高中語文教案選擇性必修下冊(2019)132《蜀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題:蜀相課題蜀相課型新授課課標解讀《蜀相》是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第3課的一篇古詩。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情分析杜甫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現實主義詩人,而且在必修上冊已經學習過《登高》,學生對杜甫其人與其“沉郁頓挫”的創作風格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對杜甫詩歌語言的鑒賞和對情感把握容易陷入模式化、套路化的困境,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背景介紹、知識補充、情境創設等手段,要求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涵泳、品味語言,體會其中的蘊含的憂國的情懷和以身許國的抱負。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七言律詩的基本構成,把握詩歌中的“尋”、“自”、“空”等字,分析其中的內涵,揣摩作者的心態。思維提升與發展:思考并探究“頻煩”一詞的含義。通過討論辨析,從律詩格律和本詩情感的角度思考,比較兩種課下注釋的優劣。審美鑒賞與創造: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反復,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進一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創作風格。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杜甫的生平,感受杜甫憂國憂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重點品味詩歌語言,深入體會“尋”、“自”、“空”、“頻煩”等字詞的內涵。難點感受杜甫“沉郁頓挫”的創作風格及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教學準備教具:一體機、課件學具:筆、本(課本、練習冊、作業本)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設計意圖導入(一)復習《登高》導入引用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中對《登高》的評價:“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激起學生對《登高》這首七律的回憶。再引用明代文學家王世貞的評論:“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過渡到《蜀相》這首詩上。溫故知新,建立勾連(兩首詩都是老杜七律的代表作)(二)了解背景《蜀相》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春,正是唐朝政局動蕩之時,帝王昏庸,排擠功臣。由于“安史之亂”,國家國運衰微,百姓流離失所,詩人也正處于人生中的低谷。該詩便是詩人自秦州輾轉至成都,稍作安定后,拜謁武侯祠時所作。除了《蜀相》之外,杜甫還寫過許多與諸葛亮相關的詩作,如《詠懷古跡》《閣夜》《昔游》《述古》等。新課教學活動任務一:初讀,整體感知(一)正字正音板書:“祠堂”“頻煩”“襟”等易錯字。提醒:礻與祭祀、祈福有關,比如神、社、祛等。衤與衣服、布匹有關,比如袖、襟、初等。(二)概括大意,明確體裁分別概括每一聯的大意。明確:到某地——寫景色——憶人物——抒感情。聯想:懷古詩,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赤壁》《登幽州臺歌》。(三)思考:懷古詩的題目中一般由“地點”和“懷古”二字組成,而本詩也屬于懷古詩的范疇,但杜甫并沒有以“錦官城懷古”或“祠堂懷古”為題,也沒有用諸葛亮、孔明、臥龍等人們熟悉的字眼,卻用了“蜀相”二字,用意何在?學完本詩后或許你能找到自己的答案。提醒學生注意理解性默寫中的易錯字詞。回憶過去學過的懷古詩詞,讓學生了解懷古詩的一般結構。承接懷古類詩詞的題目設置問題,引起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本詩。疏通文意補充文化常識煉字分析。要讓學生充分思考或討論,盡可能分點答,多回答,回答全,對接考試。疏通文意從上面的(4)自然過渡到頷聯。本聯主要分析“自”“空”兩個字,體會“以樂景寫哀情”的創作手法。這里對“自”“空”的分析,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可以適當引入歷代名家的評論,降低難度。課堂過渡語,使前后銜接流暢。疏通文意引用史書解釋“三顧兩朝”,以文解文,增強歷史厚重感。學生對諸葛亮的故事并不陌生,設置這個環節可以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引導學生思考杜甫僅選擇“天下計、老臣心”的原因。目的有二:一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二是回顧律詩的有關知識,提升語文素養。聯系杜甫的身世,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杜甫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和以身許國的抱負。本詩的內容已經學完,需要學生在此基礎上帶著情感去反復誦讀,體悟情感。在品讀中去感受杜甫“沉郁頓挫”的創作風格。回歸開頭的預設問題,借助題目再次升華本詩的情感。活動任務二:再讀,體味語言(一)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譯: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1.丞相祠堂丞相祠堂即“武侯祠”,現位于成都市武侯區武侯祠大街。蜀漢后主劉禪繼位后,封諸葛亮為“武鄉侯”,故稱其祠堂為武侯祠。原祠為成漢李雄所建,位于昭烈祠西側,明初與昭烈祠、惠陵合并,并設前殿與后殿。2.錦官城在古代,成都一般分為大城和少城,而“錦官城”是指少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別稱。也代成都。如《春夜喜雨》中的“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3.首聯中的“尋”有多重含義,試分析。明確:(1)標明作者是有目的的專程采訪,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急切、執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2)武侯祠的位置幽曲,對于初到成都路線不熟的詩人而言,頗有些生疏感。(3)更見祠堂之幽僻,少人拜謁,詩人只能獨自找尋。(4)祠堂周圍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繁密茂盛、修長高聳、濃蔭幽暗,將祠堂遮蔽。(二)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譯:遮著臺階的青草自綠,樹上黃鸝徒然發出好聽的聲音。提示:1.“三、四(第三句和第四句),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極。”——《杜詩解》2.在聞一多整理的《說杜叢鈔》中有一段薛雪對杜甫的評論:“老杜善用‘自’字,如‘村村自花柳’‘花柳自無私’‘寒城菊自開’‘故園花自發’‘風月自清夜’‘虛閣自松聲’之類,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解讀:“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富有生機的畫面,多么唯美的意境。讀來愉悅心動,觀之神清氣爽。但在詩人眼里心中都是無足輕重。英雄長逝,遺跡荒落,草木無情、禽鳥無知。武侯的豐功偉業、人事代謝,詩人的顛沛流離、百般心事,草木禽鳥并不關心,自縱其勢、自得其樂。明確:1.從情感構看:這些美好的景色在詩人眼里心中都是無足輕重。英雄長逝,遺跡荒落,草木無情、禽鳥無知。武侯的豐功偉業、人事代謝,詩人的顛沛流離、百般心事,草木禽鳥并不關心,自縱其勢、自得其樂。2.從結構看:景中含情的描寫,過渡到后句詩人對諸葛亮的評論與哀悼,引起下文。前后緊密呼應,鋪墊自然,蓄勢而發,感情真摯強烈,從而使得全詩更加傷情。前兩聯總結:本詩意在寫蜀相,卻用了一半的篇幅在寫祠堂;雖說是在寫祠堂,卻又對祠堂的結構布局不著一字;但讀完全詩,我們未覺前兩聯有冗繁之感,祠堂之貌也清晰看見,更重要的是環境的渲染讓我們對蜀相的出場充滿了期待。真可謂“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于外而遠且大”(見謝榛《四溟詩話》),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寫,過渡到后句詩人對諸葛亮的評論與哀悼,引起下文。前后緊密呼應,鋪墊自然,蓄勢而發,感情真摯強烈,從而使得全詩更加傷情。(三)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譯: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1.背景補充:(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2)“先主病篤,謂亮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日:‘臣敢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這就是“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的拳拳“老臣心”。——《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除此之外,諸葛亮還有很多才能……2.諸葛亮的人生經歷十分豐富,功績也很卓著,請看臥龍崗的對聯。上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下聯: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為何杜甫只從其中選擇了兩件事情呢?明確:他只截取諸葛亮一生的兩個片段:三顧茅廬、隆中對,輔佐二主、赤誠心。詩人用最少的筆墨突出了諸葛亮身上兩個最光輝的品格:“‘天下計’,見匡時雄略;‘老臣心’,見報國苦衷。”3.關于頻煩,課下注釋給了兩種解釋:一說即頻繁;另一說多次煩勞咨詢。從語義的理解上,二者差異不大。但如果從律詩格律和本詩情感的角度思考,你認為哪一種解釋能符合你的理解。明確:從律詩聯句工整對仗的規則要求來看,“開濟”與“頻煩”相對,也應作動詞為宜。“頻煩”與“開濟”相對,“開濟”,由兩個單音詞組成,意為“開創扶助”,同理,“頻煩”也應該是由兩個單音詞組成,即“頻”為一個單音詞,釋為“屢次”,“煩”為一個單音詞,釋為“煩勞”,而不是僅由一個雙音詞“頻煩”通假為“頻繁”,這樣才更符合老杜律詩對仗精工之特點。從情感表達看,意味更豐富了,而且在表現諸葛之形象及作者之情感上更有力了。“三顧頻煩”,寫劉備不厭其煩地三顧諸葛于草廬之中,從中可見劉備識人之明及待人之誠,但更重要的是以側面烘托手法表現了諸葛之才。而諸葛之才,諸葛之忠正是痛睹當時傾頹形勢而引老杜無限敬仰、追慕和贊美的。而且如此求賢之渴,托付之重,亦為后句“老臣心”所展現的忠貞品質伏下一筆。由此看來,“煩”釋為“煩勞”,大大加深了諸葛形象及作者情感。(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譯: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補充: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34年春,諸葛亮再度率軍伐魏,屯兵五丈原,于渭河對戰魏將司馬懿。經過百余日的相持,諸葛亮積勞成疾,并于同年八月病逝。“出師未捷身先死”即是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總括和追憶。“有人問: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躍馬橫槍’‘拿刀動斧’之類的簡單解釋。老杜一生,許身稷契,志在匡國,亦英雄之人也。說此句實包詩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實。”——周汝昌《唐詩鑒賞辭典》“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猶)在也。”——《唐宋詩醇》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嘔心瀝血,死而后已。杜甫少時便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無奈仕途不順,安史之亂爆發后,他更是冒著生命危險,只身投奔在鳳翔即位的唐肅宗李亨,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李亨身上,滿以為從此可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了;但是,不久就因為上疏救房琯,幾遭不測,從此屢遭貶斥,后避居四川,開始了十年“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五)主旨總結《蜀相》抒寫作者游覽武侯祠的所見所感,表達了對諸葛亮才干、德行的稱頌及對其“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著感時憂國的情懷和以身許國的抱負。全詩情感深沉悲壯,有厚重的歷史感。活動任務三:三讀,體悟情感(一)朗讀指導(二)何謂“沉郁頓挫”?清代吳瞻泰認為:“沉郁者,意也。頓挫者,法也。”章培恒、駱玉明認為:“所謂‘沉郁’主要表現為意境開闊壯大,感情深沉蒼涼;所謂‘頓挫’,主要表現為語言和韻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袁行霈、羅宗強認為:“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明確:多指詩歌的意境開闊壯大,內容深刻凝重,情感起伏跌宕,表情達意手法的含蓄蘊藉、曲折有力。(三)懷古詩的題目中一般由“地點”和“懷古”二字組成,而本詩也屬于懷古詩的范疇,但杜甫并沒有以“錦官城懷古”或“祠堂懷古”為題,也沒有用諸葛亮、孔明、臥龍等人們熟悉的字眼,卻用了“蜀相”二字,用意何在?明確:提到諸葛亮、諸葛、孔明、臥龍等,我們想到的是他談笑若定、運籌帷幄的神態,是他的個人才能、英雄事跡;但是,提到“蜀相”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政治身份,這是一個充滿歷史厚重感和家國情懷的詞語。當諸葛亮被冠以這個稱呼時,他便不再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而存在,而是和蜀國命運、社稷蒼生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他的才能、事跡便被放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家國背景之下。拓展閱讀(一)《歷代詩評注讀本》也評價《蜀相》:“悲壯雄勁,此為七律正宗。”清人沈德潛說:“自古以來,詠諸葛亮詩中以楊慎《升庵詩話》所引《武侯廟》詩‘為最’”。請你對比《武侯廟》和《蜀相》,說一說你同意誰的說法?為什么?(二)武侯廟佚名劍江春水綠沄沄,五丈原頭日又曛。舊業未能歸后主,大星先已落前軍。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云。正統不慚傳千古,莫將成敗論三分。(三)譯文:劍江的春水啊,洶涌而明凈;五丈原的太陽,也只剩余影。原有基業還未能由劉禪控制,巨星隕落,你已經病死軍營。南陽祠堂,只剩下枯黃的秋草;西蜀關山,也籠罩在暮云之中。漢室正統未續,名聲流傳萬古,不要以成和敗,論列三國英雄。明確:(1)《武侯廟》在內容上也充分肯定、贊揚了諸葛亮的功績。在這些方面似乎與杜甫的《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