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跨學科實踐”是《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的義務教育物理課程內容五個一級主題之一。該主題涉及物理學與日常生活、工程實踐和社會發展三個二級主題。筆者基于云南風土人情,以民族音樂《琵琶行》為線索,創設情境開展跨學科教學,帶領學生唱民歌、譜民歌、奏民歌、制作民族樂器,促進物理與語文、音樂、信息科技等學科的融合。學生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應用多學科知識解釋生活現象,有利于樹立正確價值觀、健全品格、提升能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開展《琵琶行》跨學科教學可一舉多得云南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世居少數民族有25個,其民歌蘊含著濃厚的民族風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云南少數民族被贊譽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然而,云南民歌在當今中學生中傳唱度并不高。筆者嘗試在云南民族音樂視角下開展《琵琶行》跨學科教學,為傳承云南民族文化出份力。筆者圍繞課標要求的“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方面素養目標,聚焦云南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和民族樂器來設計關鍵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運動和相互作用”主題下的“機械運動和力”和“聲和光”對日常生活、社會發展的影響,并開展民族樂器制作和改進活動,初步體驗物理與工程技術的跨學科實踐(見表1)。立足物理學科,筆者引導學生在項目活動中回歸生活、融入社會,不僅能使其學習工程技術、信息技術,而且能提高文學和藝術素養。二、多維度融合實踐促進學生能力與素養提升(一)物理與日常生活融合,情境再現,現場演繹《琵琶行》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喜歡自彈自唱,筆者基于此創設情境,引導他們以物理視角認識“運動和相互作用”,使其了解身邊的運動形式,理解聲、光、力、運動的含義,初步形成“運動和相互作用”相關觀念。情境一:合作演繹物理視角下的《琵琶行》。全班學生聲情并茂地齊誦《琵琶行》,其中兩人上臺飾演“夜送客”。使用教學一體機配音: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此時琵琶聲響起。甲學生用吉他彈唱《琵琶行》,和著節拍從教室最后一排走向講臺,并講解從教室后排走到臺上過程中的物理知識:以其他學生為參照物,甲是運動的;以吉他為參照物,甲是靜止的。甲撥動琴弦,吉他發聲,這說明聲音是因物體振動而產生的。吉他聲由空氣傳到耳朵里,大家就聽到了聲音。其他學生看到甲走上臺,說明有反射光進入他們的眼睛。甲用力撥動吉他弦,手感到疼痛,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小小的場景涉及初中物理的運動學、力學、聲學、光學等相關知識,說明物理來源于生活。情境二:乙同學飾演琵琶女,“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筆者不斷挖掘初中物理課程資源,引領學生“另眼看物理”。選取的素材通俗且富有趣味性和民族性,為抽象的物理平添了別樣的味道。乙同學抱著琵琶從大屏后面走出,作“猶抱琵琶半遮面”狀。半遮面的原因是琵琶是不透明物體,而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其他人看不到乙同學的臉。“轉軸撥弦三兩聲”,琵琶弦由于振動發出聲音。撥動了三兩下,發出三兩聲,這說明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情境三:琵琶彈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其物理含義。筆者用大屏展示彈奏細節,讓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各場景中的物理現象。在臺上領學,一起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味古詩詞的旋律,感受發聲體的大小、粗細、松緊的改變對音調的影響。(二)物理與工程技術跨學科融合,異器同奏,解析物理視角下的《琵琶行》筆者將《琵琶行》中的經典名句譜成云南民歌,并讓學生用不同樂器演奏。五名學生用自制的笛子、鼓、三弦、排簫、二胡在臺上演奏自譜版《琵琶行》,與此同時其他學生在臺下用豎笛合奏(掃碼看視頻)。臺上的學生逐一展示、試奏、解釋自制樂器的發聲原理及蘊含的物理知識。臺下的學生觀看表演并從物理視角感受民族樂器、民族音樂的魅力。1.展示自制樂器笛子丙同學現場吹奏自制笛子,發現響度變化并不明顯——盡管用很大的力吹笛子,響度依然很小。筆者讓學生將市面上的笛子與學生自制笛子進行對比。他們發現市面上的笛子有笛膜,還有一個孔,決定對自制笛子進行改進。笛子的發聲原理:笛子是靠吹奏者呼出的氣流與吹孔的邊棱碰撞而發出聲音的,具體來說就是演奏者通過風門將氣流呼出,呼出的氣流撞擊吹孔前沿壁,被邊棱分成向內、向外二股氣流。氣流50%進入笛內,另外50%在笛外,這樣笛子就會發出“基音”。演奏者呼出氣流的粗細、快慢,以及氣流與笛子吹孔的角度,直接影響笛腔內空氣柱長短粗細的變化,造成竹笛音調發生變化。2.展示自制樂器燈罩鼓丁同學手持自制燈罩(模擬鼓)進行解說并演奏。學生發現敲擊鼓面和鼓邊發出聲音的音調不同。筆者示范敲擊非洲鼓與學生自制鼓。學生發現非洲鼓發出咚噠咚噠、咚咚噠的聲音,鼓面音調低,鼓邊音調高,這與鼓振動頻率有關。鼓的發音原理是擊打張緊的皮膜使之發生逐漸衰減的振動,振動頻率與皮膜的張緊度有關,還與皮膜面積有關,其頻率在40~300Hz。3.展示自制樂器三弦戊同學手持自制三弦。同時,筆者展示市面上的三弦,并讓學生思考如何改進自制的三弦。學生對比后發現,自制三弦松緊不可調、三根弦粗細相同、沒有音筒而是用一個簡單的水桶蓋代替。要改進自制三弦,可以在材質、弦的粗細松緊方面下功夫。三弦的發聲原理是演奏者撥動琴弦,使得琴弦振動通過琴碼傳遞到蟒皮,造成聲波在兩面蟒皮和琴鼓間來回振動。4.展示自制樂器排簫己同學現場吹奏排簫,并講解其發聲原理:排簫靠氣流與吹孔邊緣摩擦,造成空氣振動而發出聲音,聲音高低取決于空氣柱長短。在演奏排簫的時候,氣流會從吹口上方飄過,從而撞擊到簫管的內壁,繼而發生振動,便產生聲音。5.展示自制樂器二胡庚同學簡介自制的二胡,“它主要由塑料瓶子、衣架、塑料管子和筷子及尼龍繩自制而成”。顧名思義二胡就是因為它有兩根弦而得名。學生發現,自制的二胡演奏起來聲音很小,音調變化也不大。學生對比市面上的二胡后,發現原因在于弦的材質及二胡的音筒比較粗糙。如果增加薄膜來代替蟒皮,將二胡的弦換成粗細不同的鐵絲,演奏效果會更好。由于二胡依賴手推動弓毛摩擦琴弦,傳達琴弦的振動,再由蟒皮推動紙盤音節發出聲音,故蟒皮的厚薄、松緊起重要作用。筆者讓學生制作并展示樂器,體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培養其信息提取與處理的能力。在所獲取的有用信息之間,建立符合學科邏輯的關聯,讓學生感受自制樂器帶來的成就感,增強從物理和民族音樂學的視角認識周圍事物的意識,初步嘗試物理與工程技術跨學科融合。(三)物理與社會發展融合,走近民族樂器視角下的《琵琶行》筆者帶領學生用云南的民族樂器葫蘆絲、巴烏演繹自譜版《琵琶行》中的名句。筆者先播放老藝術家演奏的視頻,讓全班學生合著節拍一起演唱: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接著,筆者現場利用葫蘆絲、巴烏分別吹奏一段小曲,并讓學生上臺體驗。筆者示范演奏,讓學生體會到云南民族樂器簡單易學,并將葫蘆絲、巴烏拆開讓學生觀察,引導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筆者分別用葫蘆絲和巴烏演奏同一曲子,讓學生從物理視角解釋其發聲原理。學生查閱資料并現場對比后發現,巴烏和葫蘆絲的主管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葫蘆絲比巴烏多了一個大葫蘆和兩根副管。用葫蘆絲演奏,給人一種飄逸的感覺,而巴烏之音則較為渾厚。大的、低音的葫蘆絲和巴烏相比,兩者音色比較接近,尤其是在低音區域。由于巴烏沒有高音附管和低音附管,因此不能用于演奏和聲。巴烏主要流行于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民族之中,哈尼族稱各比,彝族稱比魯或烏勒,侗族稱拜等。巴烏常用于獨奏,也可以為歌曲或說唱伴奏。傳統優美的音色源自制作上的世代傳承、發展創新、探索研究,現今已摸索出用竹片作為標尺做出不同調子的葫蘆絲。按照這樣的標尺制作出的葫蘆絲音色和調子,音色具有輕、飄、柔的特點。中學是學生價值觀念養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引領學生學習民族樂器葫蘆絲、巴烏的制作與演奏方法,對他們認同、珍視和傳承民族文化有積極意義。筆者讓學生結合初中物理中“聲音的世界”的相關知識,演奏民族音樂,對民族樂器葫蘆絲與巴烏進行比較,進而感受、分析兩種樂器的發聲原理。課標指出:遵循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成長點,以具體事實、鮮活案例、生活經驗和基本概念等引導學生,有利于學生理性思考。這樣,學生對物體發聲原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四)物理與信息科技跨學科融合,復活古畫中的《琵琶行》筆者帶領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復活《琵琶行》中的古畫面,讓學生走進古畫意境,理解《琵琶行》。筆者借助動漫視頻,展示古畫復活的細節,每句詩文對應一幅古畫,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受。學生觀看動漫視頻,探究古畫中的物理學知識,嘗試用思維導圖繪制初中物理知識網絡。筆者播放有文本意境的動漫,引導學生揭示其中的物理奧秘。學生分組交流合作,并利用大屏書寫、勾畫并現場總結、匯報。學生學習了聲、光、力等知識,以及古代詩歌和民族音樂,不僅鞏固了初中物理知識,而且對云南民族音樂、民族樂器有了更多了解。學生意識到應該繼承和發揚民族音樂,不應該將它們遺留在歷史的長河里。筆者點評:演奏好云南的民族樂器二胡、三弦難度較大,但是制作和改進二胡和三弦并理解其發聲原理大家做到了。本人學習吹奏葫蘆絲、巴烏也是從零基礎開始的,僅僅用一個假期就從“音樂小白”成為吹奏小曲的樂手,相信同學們也一定能學會吹奏,并深入了解云南民族樂器。從“古詩中來”到“古畫中去”,再到“動漫世界中去”,如此引導就是為了實現古代文化與現代藝術交融,讓同學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作業(任選一項):①從初中物理中選擇一個主題,改編成云南民歌,并錄制視頻上傳平臺。②嘗試制作一件云南民族樂器,并記錄制作過程。③部分同學口述各樂器發聲原理。課程升級:布置不同類型作業。后續,筆者利用個人視頻號、公眾號、抖音號等自媒體,展示學生作品并轉發到學生家長群。筆者開展跨學科教學的宗旨就是:堅持核心素養導向,通過正向評價引導學生科學發展,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幫助學生建立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內驅力”,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三、寓教于樂,以文化人,事半功倍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采用多種方式教學,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注重時代性,加強與生產生活、社會發展及科技進步的聯系,凸顯我國科技成就,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樹立科技強國的遠大理想。教學中,教師注重科學探究,堅持問題導向,創設真實問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管理學原理 第10單元 (2)學習資料
- 基于精準扶貧視角下的農村電子商務扶貧研究
- 保護環境演講稿范文(20篇)
- 春節社區活動策劃創意方案(15篇)
- 勞務總承包合同范本(19篇)
- 2025數學教師個人總結(15篇)
- 初一軍訓總結(5篇)
- 元旦節活動工作總結(19篇)
- 化工個人工作總結范文(4篇)
- 2025收獲演講稿(20篇)
- 中國椎管內分娩鎮痛專家共識(2020版)
- 2023-2024學年天津市紅橋區八年級(下)期中數學試卷(含解析)
- 國開2024年《機械設計基礎》形考任務1-4答案
- ifix培訓教程課件
- 社會單位消防安全風險自查評估報告表模板
- 精神科出院康復指導
- 2024年貴州建筑安全員B證考試題庫及答案(推薦)
- sls打印工藝流程
- PHQ-15軀體癥狀群健康評定量表
- 中醫針灸美容技術操作規范2023版
- 汽車保險防災防損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