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河北省保定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傳說黃帝發明了舟車、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而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紡輪和骨針。此外,人們還發現了一些可能與造車相關的工具遺跡。據此可以得出的合理結論是()A.考古發現與傳說均可采信 B.考古發現能印證部分傳說C.傳說往往比考古更有價值 D.傳說與考古發現沒有關聯【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題干中的信息表明,考古發現中出土的工具遺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佐證有關傳說中所述的發明和制作活動,這說明考古發現能夠驗證傳說中的一些內容,并不是所有的傳說都可以被考古完全證實或否定,因此,最合理的結論是考古發現能印證部分傳說,B項正確;考古發現與傳說均可采信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傳說和考古發現都有史料價值,不能簡單對比優劣,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考古與傳說的關聯,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2.商朝時期,占卜之風盛行,國家大事諸如祭祀、征戰、田獵、收成等都要通過占卜來決定,占卜所用的龜甲和獸骨上刻有大量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從這些甲骨文的內容可以看出,商朝()A.內服與外服的關系 B.青銅器制作工藝精湛C.已經有了成熟歷法 D.社會政治與經濟狀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材料中甲骨文的內容主要是占卜“諸如祭祀、征戰、田獵、收成等”國家大事,通過“祭祀、征戰”可了解商朝社會政治狀況,“田獵、收成”可了解商朝經濟狀況,D項正確;國家管理實行內服與外服,不需要占卜,排除A項;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不是青銅器,排除B項;材料中甲骨文內容主要涉及國家大事,與歷法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3.《周禮·春官》對“祭祀之禮”作出詳細規定,如祭祀不同的神靈要用不同的祭品和禮儀,祭祀過程中要保持莊重肅穆。由此可知,這種祭禮()A.促進社會和諧 B.遵循禮法等級 C.強調敬畏神靈 D.凸顯宗親倫理【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周朝(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周朝對祭祀有詳細規定,說明其強調敬畏神靈,C項正確;祭祀活動與社會和諧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材料中祭祀活動未能體現出等級觀念,排除B項;凸顯宗親倫理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形成了多樣而復雜的政治關系,這其中顯然不能避免的就是列國紛爭和諸侯群雄割據,而各種聯盟、同盟、敵對、友好的互動關系,也使得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異常復雜。材料所述現象的形成根源于()A.鐵器牛耕的逐步推廣 B.各國變法運動的興起C.諸子百家思想的興盛 D.周天子的控制力削弱【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題干“政治格局異常復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鐵器牛耕的逐步推廣,使得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這就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使得更多的土地被開墾出來,私田數量增多。各諸侯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而周王室的統治卻日益衰落,各諸侯國不再聽從周王室的號令,紛紛獨立發展,爭奪霸權,A項正確。各國變法運動的興起,是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政治變革的需要,是在鐵器牛耕推廣帶來的變化的基礎上進行的,排除B項;諸子百家思想的興盛,各個學派的思想家紛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理念,為諸侯爭霸提供了思想武器,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項;周天子的控制力削弱,為列國紛爭和諸侯割據創造了條件,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5.《后漢書》記載,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楚人商議謚號,說“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這可以印證,當時的楚國()A.宗法制度加強 B.已有華夏認同觀念C.分封制度破壞 D.成為各諸侯國之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560年(中國)。依據材料“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可知,這體現了楚國人對華夏文明的接受與認同,說明當時的楚國已有華夏認同觀念,B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度逐漸瓦解,排除A項;分封制的破壞是等級制度被破壞,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材料只是說楚國強大且有蠻夷之地,但不能表明楚國成為各諸侯國之主,排除D項。故選B項。6.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進行變法,其中規定凡努力耕織,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同時廢除世卿世祿制,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A.擴大了秦國的貧富差距 B.體現了社會分工的細密C.推動了秦國的社會轉型 D.提高了秦朝的農業生產【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戰國時期商鞅鼓勵耕織,實行軍功爵制,有利于秦國從奴隸社會向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社會轉變,C項正確;材料中商鞅采取的改革措施,與擴大貧富差距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旨未涉及社會分工內容,排除B項;商鞅鼓勵耕織可以提高秦朝的農業生產,但與軍功爵制無關,故說法片面,排除D項。故選C項。7.孔子主張“仁者愛人”,要求統治者關愛百姓;孟子主張“民貴君輕”,強調百姓的重要性;荀子主張“君舟民水”,認為百姓能決定君主的統治。這反映了先秦儒家()A.重視民眾力量的思想傾向 B.倡導統治者與民平等C治國思想獲得統治者青睞 D.追求個人自由與公平【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孟子主張“民貴君輕”和荀子主張“君舟民水”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強調民眾的力量,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即強調民眾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并不是與民平等,排除B項;先秦的儒家思想當時并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排除C項;材料強調民眾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并不是追求個人自由與公平,排除D項。故選A項。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下列主張與老子這一思想最為相近的是()A.“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B.“有無相生,難易相成”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兼相愛,交相利”【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老子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思想,它表達了一種辯證的世界觀,即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和轉化的關系。“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意思是,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這句話體現了《道德經》中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也認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B項正確;“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意思是對敵人的情況和自己的情況都有透徹的了解,作戰就不會有危險,出自兵家《孫子兵法·謀攻篇》,排除A項;“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意思是期望完全遵循過去,也不效法那些陳規,要研究現在的事情,從而做出相應的準備,這是法家的思想主張,排除C項;“兼相愛,交相利”語出《墨子·兼愛》,指以人人平等的前提去愛別人,互利互惠,是墨子的主張,排除D項。故選B項。9.如圖為秦朝中央和地方機構關系示意圖。這可用以說明秦朝()A.中央與地方矛盾消除 B.國家政令難以暢通C.垂直管理體系的建立 D.地方政府權力擴大【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秦朝中央和地方機構關系示意圖可以清晰地看出,秦朝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絕對服從中央,從而建立起了垂直管理體系,C項正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并沒有消除,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秦朝通過這種垂直管理體系,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使得國家政令能夠較為順暢地傳達和執行,而非國家政令難以暢通,排除B項;秦朝建立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地方權力被嚴格限制,而不是地方政府權力擴大,排除D項。故選C項。10.秦始皇統一文字,他將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文字,統一鑄造圓形方孔的半兩錢作為貨幣。這些舉措()A.保證了秦長治久安 B.加強了中央集權 C.鞏固了統一的秩序 D.強化了君主專制【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從材料可以看出,秦始皇統一了貨幣,統一了文字,這些措施有利于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大一統局面,C項正確;統一文字與貨幣,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國家統一,但并不能保證長治久安,況且秦朝二世而亡,沒有實現長治久安,排除A項;中央集權主要在地方制度上,如郡縣制,材料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大一統局面,而不是專制統治,排除D項。故選C項。11.有學者認為,秦始皇統一后,原來的六國貴族借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以取得失去的權勢。所以,對于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就開始了,手段是激烈了點,但客觀效果是明顯的。該學者()A.主張秦統治者應以儒家思想治國 B.認為“克己復禮”已經不合時宜C.反對秦始皇對文人進行思想鉗制 D.有肯定“焚書坑儒”事件的傾向【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原來的六國貴族借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所以,對于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客觀效果是明顯的”可知,該學者認為,“焚書坑儒”是秦朝統一思想文化、維護國家統一的舉措,有肯定“焚書坑儒”事件的傾向,D項正確;“焚書坑儒”打擊了儒家思想,該學者肯定“焚書坑儒”事件,支持秦始皇統一思想,而非主張以儒家思想治國,排除A項;該學者肯定思想統一,反對六國貴族借用“克己復禮”思想破壞統一局面,而非不認可“克己復禮”思想本身,排除B項;該學者基本傾向是肯定“焚書坑儒”在統一思想文化、維護國家統一方面的作用,而非反對思想控制,排除C項。故選D項。12.《史記·陳涉世家》中寫道:“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日:'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平?’”據此可知()①秦朝法律嚴酷導致陳勝吳廣起義②秦始皇殘暴統治是起義的主要原因③陳勝吳廣起義是為了建立新國家④陳勝吳廣起義的推動因素是天氣惡劣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題干“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二世元年七月,一支被征召去漁陽戍守的貧苦農民隊伍,在行進到蘄縣大澤鄉時,因連續大雨導致道路阻斷,無法如期到達目的地。根據秦朝的法律規定,未能按期到達的戍卒將面臨斬首的懲罰。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頭,兩位屯長陳勝和吳廣意識到,無論是選擇逃亡還是到達目的地,都難以逃脫一死的命運。于是,他們決定鋌而走險,發動了載于史冊的陳勝吳廣起義。因此秦朝法律嚴酷導致陳勝吳廣起義,①正確;陳勝吳廣起義的推動因素是天氣惡劣,④正確。①④正確,D項正確;此時處于秦二世統治時期,秦二世繼位后,忽視之前的社會矛盾,在此基礎上,聽信趙高的讒言,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大肆屠殺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先帝的大臣,且秦二世貪圖享樂,大興土木,人民怨聲載道,因此并非是秦始皇殘暴統治,②錯誤;陳勝吳廣起義并不是為了建立新國家,而是為了推翻秦朝的暴政,爭取生存權和自由權,③錯誤。②③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13.如圖為西漢初期移民示意圖。對該圖的合理解釋是,這次移民()A.抵御了外族入侵 B.充實了關中人口 C.引發了七國叛亂 D.深化了邊疆的治理【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初期(中國)。根據圖示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朝建國之初便開始向關中進行大移民,其移民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平衡關中與關東的政治力量。關中為“四塞之地”,戰略地位固然重要,但是“四塞之地”同時也代表著“偏居一偶”,關中相對于整個關東來說,人口偏少,經濟不發達、交通不便利。在關東處于戰亂紛爭時,關中能夠“執天下牛耳之勢,扼天下咽喉”。但是一旦關東合并為一,關東則會形成整體對關中的壓倒性優勢——人口、交通、經濟等。所以,建都于關中的國家,必然要想方設法保持關中對關東的絕對優勢(即中央對地方的優勢),而最好也是最無奈的方法便是從關東向關中移民,并且還要移富民,將天下有影響力的人集中到關中天子腳下以便管理。因此西漢初期關東地區移民至長安,充實了關中地區的人口,B項正確;移民至關中地區并不會直接抵御外族入侵,外族入侵一般是在邊疆地區,排除A項;漢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實行削藩政策,這直接觸及了諸侯王的利益,引發了七國叛亂,排除C項;關中地區并非處于邊疆,與深化邊疆治理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4.公元9年,王莽詔書稱:“古者,設廬井八家,一夫一婦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王莽這樣做的目的是()A.平均分配土地 B.實行土地國有 C.遏止土地兼并 D.增加財政收入【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9年(中國)。據題干“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鄰里鄉黨”,王莽的政策明確規定了家中男丁不足而田地過多的情況需要分田給鄰里鄉黨,這是試圖通過政策手段來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即遏止土地兼并,故選C項;王莽的政策試圖對土地進行重新分配,但并非簡單的平均分配,而是基于家庭男丁數量和原有土地持有情況進行的調整,排除C項;據題干,王莽將天下田更名為“王田”,然而,實際執行中并未實現,排除B項;王莽的政策中提到了稅收,但該政策的主要焦點并非調整財政收入,而是對土地分配進行調整,排除D項。故選C項。15.表為《后漢書》中記載發生于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的兩則史事。這兩則史事反映出的政治舉措是()史事1建武六年(公元30年),條奏并省四百余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史事2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光武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令還復民伍A.精簡機構 B.整頓吏治 C.懲處腐敗 D.鏟除朋黨【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光武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條奏并省四百余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光武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令還復民伍”可知,漢光武帝時期,精簡機構,減少冗官,A項正確;整頓吏治主要是針對官員貪腐等違法亂紀行為的,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腐敗行為,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官員之間互相勾結形成朋黨,排除D項。故選A項。16.漢代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為漢賦興起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統治者對賦的喜愛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爭相以寫賦為能事,漢賦遂成為漢代400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學樣式。這主要說明了漢賦()A.歷史淵源 B.勃興原因 C.存在形式 D.深遠影響【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漢代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為漢賦興起提供物質基礎,統治者對賦的喜愛和提倡也助推漢賦的興起,B項正確;漢賦的淵源與可追溯到《詩經》和楚辭,此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項;材料重點強調漢賦形成的原因,并非強調其存在形式,排除C項;材料也沒有剖析漢賦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穆公時期,為了實現秦國的強大,秦穆公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策略。他重視人才,招攬了百里奚、蹇叔等賢臣,讓他們為秦國的發展出謀劃策。對內大力修明政治,整頓吏治,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同時,積極發展生產,鼓勵農耕,興修水利,提高農業產量。對外不斷開疆拓土,擴大秦國的領土和影響力。——摘編自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譯本)材料二戰國時期,燕國燕昭王即位后,為了改變燕國弱小的局面,他采取了謙卑的態度,用豐厚的禮物招攬賢能之士。出臺制度鼓勵農業生產,對生產積極的國民給予稅收優惠。他關心百姓的疾苦,對死者進行悼念,對孤兒進行慰問,與百姓同甘共苦,贏得了百姓的擁護。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燕國的國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摘編自劉向《戰國策·燕策》(譯本)(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穆公治理秦國策略出臺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秦穆公和燕昭王舉措的共同成效。【答案】(1)歷史背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周天子地位下降,分封制遭到破壞,秦國是一個邊陲小國,在諸侯爭霸中處于劣勢;鐵器、牛耕出現,井田制瓦解,生產力迅速發展;士階層崛起,百家爭鳴局面出現。(2)共同成效:使秦國和燕國國家實力提高,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強大國家,為秦國、燕國的強大奠定堅實的基礎。【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材料一“秦穆公時期,為了實現秦國的強大,秦穆公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策略”并結合所學知識,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周天子地位受到挑戰,可得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周天子地位下降,分封制遭到破壞,秦國是一個邊陲小國,在諸侯爭霸中處于劣勢;據材料一“他重視人才,招攬了百里奚、蹇叔等賢臣,讓他們為秦國的發展出謀劃策。對內大力修明政治,整頓吏治,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并結合所學春秋時期士階層崛起,可得出士階層崛起,百家爭鳴局面出現;據材料一“積極發展生產,鼓勵農耕,興修水利,提高農業產量”結合所學知識,春秋時期鐵器、牛耕出現,生產力提高,可得出鐵器、牛耕出現,井田制瓦解,生產力迅速發展。【小問2】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時期(中國)。據材料一“對外不斷開疆拓土,擴大秦國的領土和影響力”及材料二“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燕國的國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可得出使秦國和燕國國家實力提高,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強大國家,為秦國、燕國的強大奠定堅實的基礎。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朝以法家思想作為治國的核心理念,實行嚴刑峻法,通過嚴苛的法律和嚴厲的懲罰來加強對民眾的控制。法家思想強調君主的權威和絕對權力,注重以法治國。漢初,統治者目睹了秦朝因暴政而迅速滅亡的慘狀,深刻吸取了其中的教訓。他們采用黃老之學,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盡量減少政府對民眾的干預,讓百姓能夠休養生息。這一政策使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逐漸穩定。到漢武帝時期,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有了顯著提升。為了加強思想統一,維護政治穩定,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將儒家思想確立為正統思想。儒家強調君臣父子的倫理秩序和仁政理念,有利于鞏固統治。——摘編自翦伯贊《秦漢史十五講》(1)根據材料,指出秦漢時期治國思想的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秦漢時期治國思想變化的原因及其影響。【答案】(1)從秦朝以法家思想為核心到漢初采用黃老之學再到漢武帝時期以儒學為正統思想。(2)原因:漢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經濟凋敝;漢武帝時期,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影響:漢初,促進了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但諸侯王坐大威脅了中央集權。漢武帝時期,加強了思想統一,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據材料“秦朝以法家思想作為治國的核心理念,實行嚴刑峻法”“他們采用黃老之學,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將儒家思想確立為正統思想”可得出“從秦朝以法家思想為核心到漢初采用黃老之學再到漢武帝時期以儒學為正統思想”。【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漢初,統治者目睹了秦朝因暴政而迅速滅亡的慘狀,深刻吸取了其中的教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經濟凋敝;據材料“漢武帝時期,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有了顯著提升。為了加強思想統一,維護政治穩定”可得出“漢武帝時期,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這一政策使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逐漸穩定”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漢初,促進了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但諸侯王坐大威脅了中央集權”;據材料“儒家強調君臣父子的倫理秩序和仁政理念,有利于鞏固統治”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漢武帝時期,加強了思想統一,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漢政權為了有效抑制私營商業的發展,增加國家的財政收人,統治集團運用“輕重”論的經濟學說,決定由朝廷壟斷經營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經濟事業。首先壟斷鑄幣權,由中央鑄造法定貨幣五鐵錢通行全國,控制商品流通的中心環節。接著壟斷鹽、鐵、酒的生產和銷售,還試圖壟斷經營海漁業。而且封建國家對無法壟斷生產的農副土特產品,采取官府直接經商的辦法,即推行均輸平準政策。于是,西漢政權進一步控制了商品市場,排擠了富商大賈的勢力,并獲得廣泛的商業利潤,無形中鉗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材料二東漢社會經濟演變的另一種趨勢是勞動人民日益貧困化。由于東漢時期仍然承襲西漢前期制定的賦稅制度,輕田租而重人口病,所以隨著東漢大土地占有制的發展,使租稅剝肖朝著“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的趨勢流化。東漢政權為了挽回“優饒豪右”和脫籍流民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加殘酷地盤剝貧民,致使勞動人民日益貧困化。加上東漢時期連年遭受水、旱、風雹、蝗螟之災,導致越來越多的貧民破產流亡。因此社會經濟衰退,全社會商品購買力急劇下降,嚴重影響商品經濟的發展。——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冷鵬飛《論漢代商品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漢政權抑制私營商業發展的策略。(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東漢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答案】(1)策略:采用“輕重”的經濟學說;控制貨幣鑄造和商品流通;限制商人的經營范圍,鹽鐵酒實行專賣制度;加強對市場的干預,推行均輸平準政策。(2)不利因素:豪強勢力的擴張;土地兼并嚴重;賦稅沉重,農民破產;自然災害;政治腐敗,社會動蕩不安。【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策略:根據材料一“西漢政權為了有效抑制私營商業的發展,增加國家的財政收人,統治集團運用‘輕重’論的經濟學說,決定由朝廷壟斷經營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經濟事業。”可知,采用“輕重”論的經濟學說;根據材料一“首先壟斷鑄幣權,由中央鑄造法定貨幣五鐵錢通行全國,控制商品流通的中心環節。”可知,控制貨幣鑄造和商品流通;根據材料一“接著壟斷鹽、鐵、酒的生產和銷售,還試圖壟斷經營海漁業。”可知,限制商人的經營范圍,鹽鐵酒實行專賣制度;根據材料一“而且封建國家對無法壟斷生產的農副土特產品,采取官府直接經商的辦法,即推行均輸平準政策。”可知,加強對市場的干預,推行均輸平準政策。【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不利因素:根據材料二“隨著東漢大土地占有制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知識點交叉復習公共營養師試題及答案
- 藥物輔料性質考試試題及答案
- 文化產業戰略規劃試題及答案解析
- 文化產業管理證書考試全方位試題及答案
- 深入了解考試中心考核標準的必要性試題及答案
- 藥物質量評價標準試題及答案
- 系統架構設計師模擬測試題目試題及答案
- 深入淺出育嬰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系統架構設計師考試復習模式試題及答案
- 西醫臨床學習方法試題及答案探討
- 大學生勞動教育(微課版)全書教案
- 公司道德和商業行為準則
- 13G322-1~4鋼筋混凝土過梁(2013年合訂本)
- 【年產1000噸富硒沙棘果汁工藝生產設計16000字(論文)】
- 電驅動橋技術及技術路線-2024-06-技術資料
- 職業素養提升第2版(大學生職業素養指導課程)全套教學課件
- 中考數學專題復習《代數推理題》知識點梳理及典例講解課件
- 抖音電商直播運營團隊組織架構與職責說明
- 直流伺服電機控制系統設計
- 河道護坡工程安全管理體系與措施
- SNT 2360.9-2009進出口食品添加劑檢驗規程第9部分:著色劑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