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講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帶解析_第1頁
第13講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帶解析_第2頁
第13講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帶解析_第3頁
第13講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帶解析_第4頁
第13講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帶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3講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從史料實證的角度歸納西漢“削藩”的背景,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從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歸納大一統局面的形成。通過了解漢武帝的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知識點一、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1.政治上:①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②建立刺史制度作用:通過這些措施,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2.思想上:①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②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經典為教材,培養儒學人才。影響: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3.經濟上:①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②實行鹽鐵官營、專賣③全國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作用: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使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5.民族關系上: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與西域的聯系。6.對外關系上:開通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知識點二、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的作用漢武帝時從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比較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異同相同點:相同點:目的相同,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質相同,都是文化專制的表現。不同點:方式和結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對其他思想進行及其粗暴野蠻的破壞,結果未能鞏固統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學說為正統思想,促進了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和鞏固。知識點一、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例1.漢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議,“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經濟方面禁止私人鑄幣、鹽鐵官營專賣。軍事方面派兵北擊匈奴,漢武帝實施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A.強化君權神授思想 B.繁榮思想文化 C.分散地方權力 D.鞏固大一統格局【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議,“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經濟方面禁止私人鑄幣、鹽鐵官營專賣;軍事方面派兵北擊匈奴。通過這些措施漢武帝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統逐漸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使西漢出現了封建大一統的鼎盛局面。故D正確;題干與“君權神授”無關,排除A;“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排除B;“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經濟方面禁止私人鑄幣、鹽鐵官營專賣與分散地方權力不符,排除C。故選:D。知識點二、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的作用例2..年譜是研究歷史人物生平的重要參考資料,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翔實的實證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如表是中國古代一位歷史人物的年譜(部分),分析有效信息,對這位歷史人物的主要貢獻敘述最恰當的一項是()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36年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8年公元前87年即皇帝位置五經博士派衛青等北擊匈奴頒布“推恩令”下令鑄造五銖錢崩,葬于茂陵A.建立新的王朝,開創皇帝制度 B.積極進行改革,實現富國強兵 C.鞏固大一統局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 D.結束政權分裂,實現國家統一【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識記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解答】A.建立新的王朝,開創皇帝制度的是秦始皇,排除A項。B.積極進行改革,實現富國強兵,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C.漢武帝在位期間,為鞏固大一統王朝,采取的措施:政治上:實施推恩令,削奪諸侯爵位,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濟上:鹽鐵專賣,將鑄幣權統一收歸中央;軍事上:征討匈奴,解決邊疆隱患。通過以上措施,鞏固了大一統局面,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結合材料可知,這位歷史人物是漢武帝,他的主要貢獻是C,C項正確。D.漢武帝時期已經是大一統王朝,排除D項。故選:C。1.(2022?寧夏)以文教治天下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追求。漢化的知識分子努力建立一個龐大的知識系統,以與大一統的統治秩序互為表里,為此()A.司馬遷著成《史記》 B.董仲舒創建新儒學 C.班固著成《后漢書》 D.晁錯提出“削藩策”【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重點掌握漢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解答】根據所學可知,以文教治天下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追求,漢化的知識分子努力建立一個龐大的知識系統,以與大一統的統治秩序互為表里,為此,董仲舒創建新儒學,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這就在思想上鞏固了統一,B項正確;司馬遷著成《史記》、班固著成《后漢書》只是史學上的成就,晁錯提出“削藩策”是政治措施而不是思想措施,排除ACD三項。故選:B。2.(2022?濱州)《史記》中記載:“偃說上曰:‘……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依仗)其強而合從(合眾)以逆京師?”針對這種形勢,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休養生息 B.鹽鐵專賣 C.實施“推恩令” D.北擊匈奴【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依仗)其強而合從(合眾)以逆京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下詔允許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武帝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加強了中央集權。C項正確;休養生息是西漢初年恢復經濟的措施,排除A項;鹽鐵專賣是經濟措施,排除B項;北擊匈奴是軍事措施,排除D項。故選:C。3.(2022?煙臺)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下列可以印證這一毋庸置疑的歷史的是()A.絲綢之路開辟 B.西域都護的設置 C.宣政院的設置 D.駐藏大臣的設置【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新疆歷史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所學知,可以印證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B項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正式歸屬西漢中央政權。A項絲綢之路只是經過新疆地區,不能證明題目中的結論,排除;CD兩項管轄的是西藏地區,與新疆無關,排除。故選:B。4.(2022?菏澤)“第一個建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一個大力開拓疆土的皇帝,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一個下罪己詔書批評自己的皇帝。”材料中的皇帝是指()A.秦始皇 B.漢高祖 C.漢武帝 D.光武帝【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漢武帝的相關史實。“第一個建立太學”“第一個大力開拓疆土”“第一個開通西域”“第一個下罪己詔書批評自己”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材料中的皇帝是指漢武帝,選項C符合題意;秦始皇、漢高祖和光武帝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5.(2022?聊城)“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西漢政論家主父偃的這段話評價的歷史人物應是()A.齊桓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漢武帝【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始皇的歷史功績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對秦始皇一分為二的進行評價。識讀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材料中的“并吞戰國,海內為一”指的是統一六國。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稱秦始皇)陸續滅掉六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稱秦始皇)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的統一,開創了歷史新局面,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有利于人們生活的安定,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提供了條件,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故選:C。6.(2022?襄陽)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其著作《漢書》中稱贊漢武帝雄才大略。能論證這一觀點的史實是()A.創立皇帝制 B.頒布“推恩令” C.實行科舉制 D.廢除丞相制【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漢武帝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根據材料內容作答。【解答】根據題干漢代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稱贊漢武帝雄才大略。漢武帝是一位擁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為解決地方的威脅頒布“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B符合題意。A是秦始皇的成就,C開始于隋煬帝,D是明太祖的措施。故選:B。7.(2022?宿遷)“古之貴者不乘牛車,漢武帝推恩之末,諸侯寡弱,貧者至乘牛車”。材料說明推恩令()A.打擊了豪強地主 B.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 C.解除了封國威脅 D.強化中央對經濟控制【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措施,重點掌握“推恩令”的實施以及作用。【解答】根據“漢武帝推恩之末,諸侯寡弱”可知,材料反映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打擊了豪強地主,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解除了封國威脅,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強化中央對經濟控制,排除D項。故選:B。8.(2022?湖北)他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輕騎深入大漠,轉戰六日,消滅匈奴兵數千人。由于戰功赫赫,在他24歲英年早逝后,漢武帝下令將他的墳墓修成祁連山形,以示紀念。他是()A.蒙恬 B.王翦 C.霍去病 D.張騫【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霍去病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衛青和霍去病是西漢的兩員名將。霍去病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輕騎深入大漠,轉戰六日,消滅匈奴兵數千人。由于戰功赫赫,在他24歲英年早逝后,漢武帝下令將他的墳墓修成祁連山形,以示紀念。故題干中的“他”是霍去病,選項C符合題意;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9.(2022?黑龍江)翦伯贊在《中國史十五講》中提到:“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針對“地理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漢武帝()A.北擊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建立郡國 D.實行“推恩令”【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針對“地理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后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AB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10.(2022?泰州)漢武帝采用主父偃“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和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施。漢武帝的目的是()A.鞏固大一統 B.繁榮思想文化 C.擴大地方權力 D.發展小農經濟【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本題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為鞏固大一統,政治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BC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1.如圖,漢代瓦當種類豐富,紋飾精美,反映了當時的藝術審美,社會狀況和思想意識形態。如圖的文字瓦當()A.反映了西漢文字瓦當紋飾精美 B.證實了小篆文字出現于兩漢 C.體現了漢朝大一統的思想理念 D.展示了西漢社會的盛世風貌【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西漢的建立、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漢并天下”歌頌的是劉邦統一天下,建立大一統的漢朝;“單于天降”指的是當時漢軍擊退匈奴貴族侵擾,維護西漢的統一與安寧;“長樂未央”是指希望漢帝國永續,傳之”千秋萬歲”;“四夷盡服”歌頌的是周邊的少數民族都歸附大漢王朝。故瓦當文字體現了漢朝大一統的思想理念,C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瓦當上的文字,不是紋飾,排除A項;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頒行全國,排除B項;題干中的瓦當不全是在西漢盛世時期出現的,排除D項。故選:C。2.有學者認為:“董仲舒先生的這項‘對策’,經皇帝采納后,就成了神圣的‘國策’……代之而起的是漫長而單調的儒學思想的時代。”材料中董仲舒的“對策”是指()A.頒布“推恩令” B.尊崇儒術 C.建立刺史制度 D.鹽鐵官營【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漢武帝在思想上鞏固大一統的措施。【解答】A.漢武帝聽從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排除。B.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正確。C.漢武帝時期,設立刺史制度,目的是監視地方官吏、豪強,排除。D.漢武帝促進大一統,在經濟上,鑄幣權收歸中央(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排除。故選:B。3.廣元某校歷史學習小組在開展合作探究時,繪制了以下知識結構圖。其中②處應填寫的內容是()A.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B.建立刺史制度 C.焚書坑儒,鉗制思想 D.統一調配物資【答案】A【分析】本題以思維導圖為背景,考查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解答】A.根據所學可知,西漢初,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諸侯王門下的賓客常常批判皇帝的政策,漢武帝為加強思想控制,采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A項正確。B.建立刺史制度是政治措施,排除B項。C.焚書坑儒,鉗制思想是秦始皇采取的思想措施,排除C項。D.統一調配物資是漢武帝為加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采取的經濟措施,排除D項。故選:A。4.如圖,漢武帝在公元前119年,遷徙數十萬人到新秦中地區墾荒。這一舉措()A.旨在削弱諸侯國勢力 B.踐行了休養生息政策 C.使西域歸屬中央管轄 D.推動了當時邊疆開發【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遷徙數十萬貧民到新秦中地區墾荒”,此舉不但恢復了秦始皇時期的農業開墾規模,還把農牧區分界推進到有史以來最北線。移民到邊疆地區發展農業,推動了當時邊疆開發,故D正確;題干現象推動了當時邊疆開發,與削弱諸侯國勢力無關,排除A;題干材料反映的是移民邊疆開發邊疆,與休養生息政策無關,排除B;新秦中地區應是今天的陜西省一帶,與西域無關,排除C。故選:D。5.西漢初年,山東境內諸侯國齊國建立。齊國建立初期,管轄面積相當于今天山東省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到了漢武帝時,齊國的原管轄區域出現了上百個侯國,但各侯國面積不過數里。出現這種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焚書坑儒,禁錮思想 B.頒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勢力 C.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D.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推恩令,屬識記層面的要求,解答此題關鍵在于對題干材料的正確解讀,并對應相應結論得出答案。【解答】A.焚書坑儒是秦始皇推行的措施,排除。B.根據材料“齊國建立初期,管轄面積相當于今天山東省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到了漢武帝時,齊國的原管轄區域出現了上百個侯國,但各侯國面積不過數里”,這說明到了漢武帝時期,齊國已經變成了上百個侯國,實力與面積都越來越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勢力,符合題意。C.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是漢武帝為了統一思想采取的措施,排除。D.郡縣制從秦朝開始推行,與諸侯國面積變小無關,排除。故選:B。6.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其主要職責在于統轄西域諸國,管理屯田,頒行朝廷號令,諸國有亂可以發兵征討。上述表明西域都護的設立()A.權力過大超越了中央 B.加強了對西域的治理 C.導致西域諸國的混亂 D.利于民族之間的交流【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西域都護,屬識記層面的要求,難度不大,記憶基礎知識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是地方機構,排除。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轄西域36國,都護府設在烏壘城,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加強了對西域的治理,符合題意。C.西域都護的設立,加強了對西域的治理,讓西域更加井然有序,排除。D.材料不能體現“利于民族之間的交流”,排除。故選:B。7.據統計,西漢初期研究儒家經典的高級官員僅占5%,到西漢中期這一比例升高到45.1%,推動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儒學主導地位的確立 B.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 C.官吏素質的提高 D.“文景之治”統治局面的出現【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相關史實,屬理解層面的要求,正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根據題干“西漢初期研究儒家經典的高級官員僅占5%,到西漢中期這一比例升高到45.1%”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初年采用道家思想治理國家,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符合題意。B.西漢初年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C.官吏素質的提高,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D.“文景之治”統治局面的出現,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故選:A。8.下列屬于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局面的措施是()A.開鑿靈渠 B.焚書坑儒 C.鹽鐵專賣 D.提倡節儉【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注意與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的區分。【解答】結合所學可知,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故鹽鐵專賣是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局面的措施,C項正確;開鑿靈渠和焚書坑儒是秦始皇時期的措施,排除AB項;提倡節儉是漢文帝時期,排除D項。故選:C。9.如圖所示的歷史事件()A.表明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 B.動搖西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C.標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D.導致東漢王朝逐漸走向衰亡【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認知與理解。【解答】根據材料“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及所學知識可得,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護是西漢時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總管西域事務,C項正確;題目表達的是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而不是匈奴控制西域,排除A項;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應該是鞏固西漢王朝統治而不是動搖,B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西域都護的設立是在西漢時期,并不是在東漢時期,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10.下列對如表的解讀,最準確的是()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政治“推恩令”的實施思想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經濟鹽鐵專賣軍事北擊匈奴A.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B.空前強化了君主專制 C.加速了西漢王朝的滅亡 D.實現了西漢的大一統【答案】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漢武帝鞏固統治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軍事方面的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在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設立刺史制度;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經濟上,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軍事上,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反擊等;通過這些措施,西漢實現了大一統,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故D項正確;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與漢武帝采取的措施內容不符,排除A項;漢武帝聽從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而不是空前強化了君主專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