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887-2024智能化檢查井蓋建設標準_第1頁
DB32T 4887-2024智能化檢查井蓋建設標準_第2頁
DB32T 4887-2024智能化檢查井蓋建設標準_第3頁
DB32T 4887-2024智能化檢查井蓋建設標準_第4頁
DB32T 4887-2024智能化檢查井蓋建設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CSP00/09江蘇省地方標準智能化檢查井蓋建設標準Constructionstandardofintelligentmanholecover2024-10-28發布2025-05-01實施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發出布版Ⅰ前言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智能化檢查井蓋 4.1一般規定 4.3材料和結構要求 4.4功能和性能要求 4.5信息要求 5.1一般規定 5.2應用場景和功能設計 5.3管理平臺設計 6安裝及驗收 6.1一般規定 6.2安裝要求 6.3驗收要求 7運行維護 7.1一般規定 7.2現場運維要求 7.3管理平臺運維要求 附錄A(規范性)智能裝置性能要求 附錄B(規范性)智能化檢查井蓋驗收表 附錄C(規范性)智能化檢查井蓋功能檢驗方法 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提出、歸口并組織實施。本文件起草單位: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東南大學、南京城建隧橋智慧管理有限公司、蘇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漢朝智慧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南京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1智能化檢查井蓋建設標準本文件規定了智能化檢查井蓋建設的檢查、設計、安裝、驗收及運行維護。本文件適用于新建、改建、擴建工程中智能化檢查井蓋的設計、安裝、驗收及運行維護。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2423.17電工電子產品環境試驗第2部分:試驗方法試驗Ka:鹽霧GB/T4208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GB/T17626.2電磁兼容試驗和測量技術靜電放電抗擾度試驗GB/T17626.3電磁兼容試驗和測量技術第3部分: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試驗GB/T20138電器設備外殼對外界機械碰撞的防護等級(IK代碼)GB/T22239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GB/T23858檢查井蓋GB/T24621.1低壓成套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的電氣安全應用指南第1部分:成套開關設備GB/T30428.2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第2部分:管理部件和事件GB/T41401智能井蓋GB50268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1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6城鎮排水管道維護安全技術規程CJJ/T215城鎮燃氣管網泄漏檢測技術規程CJ/T511鑄鐵檢查井蓋YD/T1821通信局(站)機房環境條件要求及檢測方法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檢查井蓋manholecover檢查井口可開啟的封閉物,由井蓋和井座組成。智能裝置manholecoverintelligentequipment安裝在檢查井蓋下方,用于檢查井蓋身份識別、感知井蓋狀態、監測井下環境,并可與管理平臺進行信息交互的設備。2智能化檢查井蓋intelligentmanholecover裝有智能裝置的檢查井蓋。一體式智能化檢查井蓋Integratedintelligentmanholecover出廠時預留智能裝置卡槽或預裝智能裝置的檢查井蓋。分體式智能化檢查井蓋splitintelligentmanholecover在現狀完好的井蓋下方加裝智能裝置后的檢查井蓋。管理平臺managementplatform對智能化檢查井蓋進行信息化管理的系統平臺。智能化檢查井蓋系統intelligentmanholecoversystem以智能化檢查井蓋為數據采集前端設備,利用通信網絡進行數據傳輸,并通過管理平臺對前端設備進行管理,執行數據分析和應用的系統。4智能化檢查井蓋4.1一般規定4.1.1智能化檢查井蓋系統由智能化檢查井蓋、通信網絡和管理平臺組成。4.1.2智能化檢查井蓋特性應符合GB/T41401的相關規定。4.1.3智能化檢查井蓋應設銘牌標識,標識信息應包括檢查井蓋類型、編號、位置、出廠日期、權屬部門、運維單位等信息。銘牌標識宜附身份識別二維碼,采用激光打印在智能化檢查井蓋表面,或采用不銹鋼制作并安裝牢固。4.1.4智能化檢查井蓋的智能裝置宜設獨立的電池倉;條件允許時可采用有源供電。電源接口應符合GB/T24621.1的相關規定。4.1.5智能化檢查井蓋的智能裝置應設即插即用的傳感器外部接口,并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4.1.6智能化檢查井蓋的智能裝置的天線應緊鄰檢查井蓋開啟孔,或采取其他優化信號傳輸的措施。4.2.1智能化檢查井蓋按承載能力分為A15、B125、C250、D400、E600、F900六種類型,適用場所應符合GB/T23858的規定,其中高等級的井蓋可用于低等級的適用場所。4.2.2智能化檢查井蓋按照智能裝置安裝方式分為分體式智能化檢查井蓋和一體式智能化檢查井蓋。4.2.3智能化檢查井蓋按有無子蓋分為單層井蓋和雙層井蓋。4.3材料和結構要求4.3.1智能化檢查井蓋宜采用球墨鑄鐵材料,對于雙層檢查井蓋的子蓋可采用復合材料。4.3.2智能化檢查井蓋外觀應符合以下要求。a)井蓋的表面應完整,材質均勻,無影響產品使用的缺陷。b)井座保持頂平,井蓋上表面平整,井蓋與井座應為同一材質,接觸面應平整、光滑。3c)智能裝置應標志清晰,表面潔凈,無銹蝕跡、密封膠和油脂的堆積;殼體表面應無機械損傷,無銳口、尖角等明顯缺陷以及其他影響外觀和使用性能的缺陷。d)井蓋、井座、智能裝置殼體均應做防腐處理。4.3.3智能化檢查井蓋應具備防盜、防響、防跳、防墜落、防沉降等基本功能。4.3.4智能化檢查井蓋上表面應有防滑花紋,A15、B125、C250型井蓋防滑花紋高度為2mm~6mm,D400、E600、F900型井蓋防滑花紋高度為3mm~8mm,防滑花紋面積與總面積比應為30%~70%。4.3.6智能化檢查井蓋應有蓋座適配性設計,通過接觸表面的加工、緩沖橡膠圈、彈簧閉鎖、斜面接觸、三點接觸等設計減輕使用中的井蓋震動,確保安全穩定。mm的井蓋的試驗荷載應按表1所示乘以CO/250,但不應小于表中數值的0.6倍。雙層井蓋的子蓋承載能力應不小于15kN。表1試驗荷載類別A15B125C250D400E600F900試驗荷載/kN4.3.8智能化檢查井蓋應具備足夠的剛度,允許殘留變形的試驗荷載應按表1中的數值乘以2/3,允許殘留變形值應符合表2的規定。表2允許殘留變形值檢查井蓋類型允許殘留變形CO<450mm時,為CO/50;CO≥450mm時,為CO/100CO/500,當CO<500mm時,最大1mm4.3.9智能化檢查井蓋的其他要求還應符合GB/T23858和CJ/T511的相關規定。4.4功能和性能要求4.4.1智能化檢查井蓋應具備下列基本功能:a)身份識別;b)井蓋定位,平面定位精度應符合GB/T30428.2的規定;c)井蓋狀態監測及異常報警,在井蓋非法開啟、傾斜角度大于設定閾值、其他監測設備數據異常等情況發出報警信息;d)設備運行狀態定時上報,包括布防狀態、電量、信號強度等狀態信息;e)設備運行參數設定,包括定時上報間隔、井蓋傾斜報警閾值、各類監測設備的報警閾值等參數的設定;f)數據緩存,在網絡不正常情況下緩存上報信息,待網絡正常后自動上報;g)低電壓報警;h)固件無線升級。4.4.2智能化檢查井蓋拓展功能包括電子鎖、溫度監測、液位及溢流監測、易燃易爆氣體監測、水質監測和環境噪聲監測等。4DB32/T4887—20244.4.3智能化檢查井蓋的智能裝置根據所處環境不同,應具備耐高溫、耐低溫、防塵防水、防爆、防撞擊、抗振動、抗腐蝕、抗電子干擾等性能,性能指標應符合附錄A的要求。4.4.4智能化檢查井蓋和地面基站應具備可靠的無線連接,宜選用NB?IoT、LoRaWAN等低功耗網絡。功耗指標應滿足下列要求:a)采用NB?IoT網絡傳輸時,工作狀態功耗不應大于1.26W;b)采用LoRaWAN網絡傳輸時,工作狀態功耗不應大于0.72W;c)休眠狀態功耗不應大于9×10-5W。4.5信息要求4.5.1智能化檢查井蓋信息數據應符合下列規定:a)數據使用坐標系應與所屬城市基礎測繪坐標系一致;b)智能化檢查井蓋標識編碼應符合GB/T30428.2的規定;c)數據描述應采用法定計量單位。4.5.2智能化檢查井蓋信息結構應包括基本信息、運維信息、功能信息、統計信息和組件信息。4.5.3智能化檢查井蓋的信息描述內容應包括中文名稱、英文名稱、說明、數據類型、數據格式、值域、計量單位和備注等8項屬性,屬性描述應符合GB/T41401的規定。4.5.4智能化檢查井蓋的信息安全應符合下列要求:a)按照GB/T22239的相關規定進行安全管理,涉密的系統及設備按照分級保護的要求,應不低于網絡安全等級保護第三級。b)在數據傳輸、存儲、使用等環節應進行加密處理,保證數據安全。5設計5.1一般規定5.1.1智能化檢查井蓋的功能配置應適應各類管線權屬部門、運行維護單位的需求。5.1.2智能化檢查井蓋的設備選型應安全可靠、經濟合理。5.1.3新建工程優先選擇一體式智能化檢查井蓋,并應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5.1.4智能化檢查井蓋信息應接入相應的管理平臺,且管理平臺的設計應滿足相關安全要求。5.2應用場景和功能設計5.2.1智能化檢查井蓋的位置布局應結合管理需求、安全需求和運維需求等因素綜合確定,并與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做好統籌協調。以下區域的檢查井宜優先設置智能化檢查井蓋:a)雨水管網系統中的地塊節點井、重要交匯井、河道排口上游檢查井和易澇易漫溢區域的檢查井;b)污水管網系統中的地塊節點井、重要交匯井、易漫溢區域檢查井和過河沿河管道檢查井;c)重要的輸電主網、燃氣主干管、供水主干管等管道的檢查井;d)商業區、步行街、學校、廣場、醫院等人群密集區域,對安全性要求較高區域的檢查井;e)對管理、安全、運維要求高的其他重要檢查井。5.2.2智能化檢查井蓋的功能設計應綜合考慮管網特征、管理需求及運維需求,并應符合表3的規定。5表3智能化檢查井蓋的功能設計檢查井類型功能身份識別井蓋定位狀態監測電子鎖溫度監測液位及溢流監測氣體濃度監測水質監測環境噪聲監測雨水井√√√××○×●○污水井√√√●×●√○○給水井√√√○○×○×○燃氣井√√√○○√√×○通信井√√√○○×○×○電力井√√√√√○○×○路燈井√√√○○×○×○注:√表示應配置;●表示宜配置;○表示可配置;×表示不需配置。5.3管理平臺設計5.3.1管理平臺應依托各管線權屬部門的現有業務平臺做增量開發并預留與其他管線權屬部門業務平臺、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城市生命線安全管理平臺等平臺對接接口。5.3.2管理平臺應支持本地部署、云端部署和集約化管理。5.3.3管理平臺應具備下列功能:a)設備管理,包括設備功能定義、管理控制、狀態監測、資產信息統計、報警顯示聯動、位置信息查b)運營展示,包括業務運營和運行展示,可為管理人員提供設備控制、人員管理、數據查看、分析結果展示等功能,同時協助管理部門實時準確掌握現場情況,有效維護設備的安全運行;c)安全保障,包括多種驗證登錄認證、日志記錄及追溯、數據安全、節點保障、災備與恢復等內容。5.3.4管理平臺宜同步開發配套移動端App。移動端App應具備報警顯示聯動、位置信息查詢、工單管理、日常巡檢、報警地圖展示及導航、維護信息統計等功能。6安裝及驗收6.1一般規定6.1.1智能化檢查井蓋安裝和驗收應符合設計文件要求以及國家規范的相關規定。事項。6.1.3工程所用的主要原材料、半成品、構(配)件、設備等產品,在進入施工現場時應進行進場驗收并妥善保管。6.1.4設備調試人員應熟悉產品的技術性能和安裝調試方案,設備安裝調試應按國家現行有關標準執行,安裝的全部設備和系統運行功能應符合設計要求。6.1.5工程驗收前,施工單位應進行自檢,并在自檢合格的基礎上,將竣工資料、自檢結果報監理工程師,申請預驗收。監理工程師應在預驗合格后報建設單位申請正式驗收,建設單位應依相關規定及時組織相關單位進行工程驗收。66.1.6智能化檢查井蓋按檢驗批進行驗收。檢驗批根據實際項目情況劃分,對于新建工程,可參照檢查井工程檢驗批執行;對于改建工程,可根據智能化檢查井蓋數量劃分檢驗批。6.1.7檢驗批質量驗收合格應符合下列規定:a)主控項目的質量檢驗合格率應達到100%;b)一般項目的質量檢驗合格率應達到90%以上,且不應存在嚴重缺陷。6.1.8當智能化檢查井蓋工程質量不合格時,經返工重做、調整或更換部件后,符合要求的應重新驗收;仍達不到要求的,不應驗收。6.1.9驗收資料應全面、準確,竣工文檔要求標記確切、文字清楚、數據準確、圖文表一致,驗收記錄按附錄B規定填寫。6.2安裝要求6.2.1分體式智能化檢查井蓋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a)安裝前應評估原有檢查井蓋是否滿足4.3的要求,不滿足要求則應替換為一體式智能化檢查井蓋;b)應選擇可靠的安裝方式,且不應對檢查井蓋本體結構及下井作業造成影響;c)安裝時不應降低井蓋的承載能力;d)安裝完成后應及時完成設備調試。6.2.2一體式智能化檢查井蓋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a)智能裝置應在井蓋安裝前完成組裝和預調試,且安裝牢固,具有防脫落功能;b)安裝前應仔細核對智能化檢查井蓋的類型、尺寸和構造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檢查智能裝置外觀是否完好;c)安裝時應符合GB50268和CJJ1的相關規定,并做好安裝過程中設備的保護;d)安裝完成后應及時完成設備調試。6.3驗收要求6.3.1.1智能化檢查井蓋的性能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設計文件和附錄A的要求。檢驗方法:檢查智能裝置的性能檢驗報告、產品合格證。檢查數量:全數檢查。6.3.1.2智能裝置的功能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設計文件和4.4.1、4.4.2的要求。檢驗方法:按照附錄C執行。檢查數量:抽檢數量不少于總數量的10%,且不少于10件,少于10件的全數檢查。6.3.1.3智能化檢查井蓋的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對照設計圖紙現場觀察檢查。檢查數量:全數檢查。6.3.1.4智能化檢查井蓋的安裝應牢固可靠,井框與周邊道路的高差不大于5mm。檢驗方法:現場觀察檢查,十字法檢查,用直尺、塞尺量取最大值。檢查數量:全數檢查。6.3.2.1智能化檢查井蓋的傳感器接口應有保護措施。檢驗方法:現場觀察檢查。7檢查數量:全數檢查。6.3.2.2智能化檢查井蓋智能裝置的外殼和固定件應做好防腐處理。檢驗方法:現場觀察檢查。檢查數量:全數檢查。6.3.2.3智能化檢查井蓋應設銘牌標識,標識信息應包括井蓋類型、編號、位置、出廠日期、主管部門、權屬單位、運維單位等信息。檢驗方法:現場觀察檢查。檢查數量:全數檢查。7運行維護7.1一般規定7.1.1運行維護單位應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明確組織架構、管理職責、故障處理流程、應急處置預案、安全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7.1.2運行維護單位應根據所管設施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編制年度、季度或月度維護計劃并實施,同時應形成相關運維記錄臺賬,并進行統計分析。7.1.3運行維護單位應做好備品、備件的使用登記,確保備品、備件使用的技術參數符合系統設計要求。更換。7.2現場運維要求7.2.1通過管理平臺檢查智能化檢查井蓋的日常工作狀態,確保設備正常運行。7.2.2定期現場巡視,每月宜不少于4次;可結合管理平臺或移動端APP上的運行數據加密巡視頻次。除傳統檢查井蓋的巡視內容外,還應包括以下內容:a)智能化檢查井蓋的標識是否脫落或者錯誤;b)智能裝置以及傳感器的外觀是否完好;c)接口保護措施是否有效;d)設備之間的線纜是否破損;e)智能裝置的安裝是否松動。7.2.3定期開展維護工作,除傳統檢查井蓋的維護內容外,還應包括以下內容:a)更換智能裝置的電池,缺電更換;b)清理傳感器上附著的垃圾,每月不少于1次;c)校準傳感器的監測數據,每年不少于1次;d)更換損壞的智能裝置以及傳感器并調試,及時更換;e)更新失效的接口保護措施,每年不少于1次;f)維修或更換破損的設備線纜,及時更新;g)加固松動的智能裝置,及時加固。汛期及其他極端氣候發生時,應加密維護頻次。7.2.4運行維護單位進行檢查、維修、維護、應急處置時,應當設置警示防護設施。作業完成后,應當及時清理現場,恢復原狀,井蓋設施上劃有交通標線的,在回復原位時,應當保持井蓋設施上的標線與路面標線銜接角度一致。8規定。7.2.6發現井蓋設施缺失、損壞,運行維護單位應立即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并在6h內更換、補缺或者修復;確因作業條件受限,應當在24h內完成更換、補缺或者修復。7.3管理平臺運維要求7.3.1運維人員應每日對管理平臺、每周對硬件設備進行至少一次檢查,及時排除故障。7.3.2平臺更新升級時應對原平臺相關數據進行備份。7.3.3管理平臺運行過程中發生系統故障和錯誤時,應及時處理并進行修改與完善。7.3.4定期進行管理平臺的安全漏洞掃描和病毒查殺工作,每季應至少一次;重大安全漏洞發布后,應在三個工作日內進行上述工作。7.3.5網絡中心機房基礎環境應滿足YD/T1821的相關規定。9DB32/T4887—2024(規范性)智能裝置性能要求A.1智能裝置工作電壓范圍2.4V~5V,電池電壓3.6V。A.2智能裝置應采用低功耗設計,休眠情況下休眠電流應不大于20μA。A.3智能裝置從正常或異常狀態喚醒后發出報警信息到系統響應時間應不大于30s。A.4智能裝置在-20℃~70℃環境溫度下應能正常工作,且殼體無變形和破裂。A.5智能裝置應具有防塵防水能力,智能裝置外殼防護等級應不低于GB/T4208規定的IP68防護等級。A.6應用于燃氣井和污水井的智能裝置,應取得相應等級的防爆認證。A.7智能裝置外殼抗腐蝕應符合48h鹽霧試驗的規定,按GB/T2423.17中的相關規定測試。A.8智能裝置靜電放電抗擾度應符合GB/T17626.2中等級3要求,在規定的限值內應能正常完成數據上傳和控制請求的功能。A.9智能裝置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應符合GB/T17626.3中等級3要求,在規定的限值內應能正常完成數據上傳和控制請求的功能。A.10智能裝置安裝在井蓋下方時,應防撞擊、防拖拽,對外界機械碰撞防護等級應符合GB/T20138中IK07的要求。A.11智能裝置應具備抗振動特性,在承受振幅為0.35mm、頻率為10Hz~55Hz、持續時間30min的振動之后,設備不發生零部件松動脫落現象,并可正常運行。A.12智能裝置在NB?IoT或LoRa網絡狀態時,接收靈敏度不應低于-108.2dBm,4G網絡時不應低于-110dBm。(規范性)智能化檢查井蓋驗收表B.1智能化檢查井蓋項目資料移交記錄表見表B.1。表B.1智能化檢查井蓋項目資料移交記錄表工程名稱序號項目項目資料份數備注1設計資料(設計圖、主管單位評審意見、通用安裝件大樣圖、功能設計資料等)2智能裝置設計參數及使用說明3維護界面切分說明4維護規程(智能裝置維護需求、維護方式)5設備生產廠家及運維單位聯系方式6各類設備、材料等的合格證明文件和進場驗收記錄7工程質量驗收表結論:參加單位安裝單位項目經理年月日監理單位監理工程師年月日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年月日權屬單位接收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