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張連印時代楷模感人事跡觀后感心得_第1頁
2021張連印時代楷模感人事跡觀后感心得_第2頁
2021張連印時代楷模感人事跡觀后感心得_第3頁
2021張連印時代楷模感人事跡觀后感心得_第4頁
2021張連印時代楷模感人事跡觀后感心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張連印時代楷模感人事跡觀后感心得

張連印時代楷模感人事跡觀后感心得【篇1】

秋日的午后,松濤陣陣。站在張家場村山頭的小亭子里,張連印遠遠近近地望著,放聲唱起了他最愛的歌——

“不管你多富有,不論你官多大,到什么時候也不能忘咱的媽……”

18年間,就在這片腳下的土地,他帶領鄉親們植樹1.8萬畝,其中6000畝是義務植樹,1.2萬畝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萬棵樹,他分文不取,簽下協議:“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

創業初期,張連印拿出了全部30萬元積蓄,大女兒張曉梅用房子抵押貸款20萬元,兒子張曉斌拿出積蓄10萬元,小女兒張曉花將3萬元轉業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墊入。后來張連印又兩次向銀行貸款。

然而,村子里張連印自家的老屋,卻坍塌得不像樣子。

本族的老人勸他:連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還是花些錢翻蓋一下吧。

張連印卻說:“我還是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綠化荒山上吧!”

生態改善后,鄉親們感念張連印的事跡,自發籌錢建了一座涼亭,想取名叫“將軍臺”,卻被張連印制止,后來立起來的是“張家場鄉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念碑”。

2015年,兒子張曉斌離開部隊選擇自主擇業,回村跟著父親種樹。

有人不解:“難道您就沒想過利用自己的資源讓兒子在部隊獲得更好的發展嗎?”

張連印回答:“百姓的認可、良好的家風,就是我留給子女最好的‘財富’。曉斌和鄉親待在一起,做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眾打成一片,吃農家飯、干農家活、說農家話,誰家有個家長里短,都請他出面主持。在他資金短缺時,3位村民貸款30萬元借給他,連借條都不用打。

多年來,張連印吃的是土豆白菜豆腐,最喜歡穿的就是一身舊款迷彩服;逢年過節,他都要買東西去看看村里的困難戶……

村民們都說他,“從來不擺譜,看不出是個將軍。”

而妻子王秀蘭最明白他,“如果鄉親們覺得他和他們一樣,他就高興。”

在張連印的日記本上,記錄著一些點滴小事——

“拿完藥,在醫院門口點了一碗面,自己來了個光盤行動!”

“從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車,又一次低碳出行。”

……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如今,張連印的植樹基地成了右玉干部學院的教學點,最初被命名為“將軍林”綠化基地,他把“將軍”二字換成了“清風”。

黨和國家大大小小的提倡和要求,他悉數踐行,理由只有一個,樸素而熾熱:

張連印時代楷模感人事跡觀后感心得【篇2】

山坡上,張連印干完活便席地而坐,講起話來中氣十足。很難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線上。

2011年,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張連印只說了句“冷靜面對,科學治療”。手術前,他默默地把這些年種樹欠下親朋的錢一一還清,甚至去照相館拍好了遺照。

只是,樹還沒有種完。手術后的張連印實在等不及,第二年正月就拉著妻子回鄉了。

一如往常,他們沒有找人接送,老兩口從石家莊坐火車睡一晚,早上五點多到大同,又坐客車到張家場村。

“要是我不回來,這攤事就散了。”他壓根兒沒有想過自己的身體,滿腦子都是種樹。

回到植樹的基地,張連印立馬裝上樹苗和鐵鍬,坐著他的“專車”上山了——這輛不到5萬元買來的面包車,6年間跑了近20萬公里,“拉工人、拉工具、拉樹苗,出溝入嶺,都是他那車。”左云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池恒廣說。

左云縣的綠蔭不斷擴大,他體內的癌細胞也在瘋狂生長。2014年,他的肺癌出現骨轉移。這次,住院一個月后,他又一次回鄉種樹了。

“癌癥要科學治療,種樹也要堅持到底。”張連印堅定地說。

有人說,何必這么較勁?可軍人出身的張連印就是這樣,一如他的微信簽名:堅強、堅韌、堅毅——

如今,植樹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他帶領鄉親們為家鄉種下200多萬棵樹。

如今,張連印依然走路飛快、精神抖擻。

華夏大地上,創造奇跡的又何止張連印!

60萬米高空上的衛星,忠實記錄下綠色合圍中逐漸“消失”的毛烏素沙地——

一個坑一個坑種樹、一鍬一鍬鋪設沙障固沙,人們前赴后繼,用一個甲子的歲月,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喬、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屏障,讓絕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使之成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

“千千萬萬個張連印,創造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生態奇跡。”審計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司高級審計師羅濤感慨地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實踐,閃耀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密碼”。

“30年是我的‘目標’,種樹要種到88歲!”張連印說:“每天和樹打交道,和老百姓在一起,心情好身體就好。”

在他的帶動下,山西省左云縣林木覆蓋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現在的45.03%,增長了6.43個百分點,張連印被群眾稱為“綠化將軍”。

張連印時代楷模感人事跡觀后感心得【篇3】

共產黨員的人生底色:“為黨和人民做事不覺得辛苦,反而很快樂”

“為何選擇了這條千辛萬苦的植樹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樹造林、防風治沙,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張連印說。

2003年,山西省左云縣,張連印退休后返回家鄉。

出人意料,卸下鋼槍的張連印竟扛起了鐵鍬。這位從張家場村走出的軍隊高級干部,退休后要回鄉種樹?!

“植樹可以防風固沙,改善家鄉自然環境。我沒有萬貫家財,植樹造林是最現實的選擇,有多少錢種多少樹。”反復琢磨,張連印選定了這條路。

當時,沖著他的名望,企業紛紛拋來橄欖枝,“想要賺錢很容易”。

可張連印心里,通透如鏡:“我只想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圍內為家鄉人民做點事。”

鄉親,在張連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歲時父親去世,6歲時母親改嫁,撫養他長大的奶奶爺爺也在他13歲和16歲時相繼去世。

“吃百家飯、穿百家衣,我才能長大,鄉親們對我的恩情一輩子也忘不了。”他記得,小時候有時窮得連鞋子都沒有。

57年前的那個早晨,張連印終生難忘——

村里鑼鼓喧天,這個19歲的青年要去當兵了!

戴紅花、騎大馬,鄉親們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雞蛋塞滿他的口袋……

“你們為我戴紅花,我把決心來表達,到了部隊聽黨話,黨叫干啥就干啥!”歡送會上,作為新兵代表的張連印即興創作了快板。

這句話,他記了一輩子,也做了一輩子。

參軍第二年,由于表現優異,他光榮入黨,此后,一路從普通一兵成長為高級領導干部。

戎馬倥傯40載,每個崗位張連印都成績斐然——

當戰士,他年年是“五好戰士”;當連長,他被評為北京軍區“四好連隊”優秀代表;他從團長、副師長,干到師長、副軍長、省軍區副司令員,被授予少將軍銜。

2003年3月,張連印退休了。他認真地對老伴說:“我是退休了,沒職務了,可我的黨員身份還在,這是我一輩子的職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是我一輩子的義務。”

張連印的家鄉左云縣張家場村,位于毛烏素沙地邊緣地帶,屬于京津風沙源治理區。全村土地超過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風起沙揚。

張連印時代楷模感人事跡觀后感心得【篇4】

張連印,男,漢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他1964年入伍,在黨的培養下,經過部隊的淬煉,從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長為軍隊高級干部。在40年的軍旅生涯中,他鐵心跟黨走,一心謀打贏,把全部青春獻給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事業。2003年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鄉,綠化荒山、防風治沙,改善生態、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癥,依然奮斗不止,18年來,帶領團隊共植樹1.8萬余畝、200多萬株,為左云縣環境改善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不圖名不圖利,為了造林傾盡積蓄,將生態建設成果全部無償交給集體;他建設黨性教育基地,面向干部群眾和青少年開展教育,身體力行弘揚黨的優良作風,宣講黨的光輝歷史,受到當地群眾高度贊譽,被譽為“新時代的甘祖昌”“穿軍裝的楊善洲”。先后被表彰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軍先進退休干部”。

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跡廣泛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和部隊官兵普遍認為,張連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摯堅守者、“兩山論”的生動實踐者、革命傳統的模范傳承者,是心系人民、造福家鄉的“綠化將軍”;很多老同志認為,張連印同志老驥伏櫪、老有所為,發光發熱、綠化祖國,是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的生動踐行者,是廣大老年人學習踐行的榜樣。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為榜樣,學習英雄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和崇高品格,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汲取奮進力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心懷“國之大者”,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張連印時代楷模感人事跡觀后感心得【篇5】

張連印從軍報國40載,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組織培養之恩,心懷鄉親養育之情,抱定治理風沙、植樹造林、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棄舒適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風沙漫天的毛烏素沙漠邊緣植樹造林18年,將昔日連綿的荒山禿嶺變為綠水青山,是新時代領導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生動縮影。

張連印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榜樣。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作為一個56年黨齡的老黨員,張連印對黨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后參軍入伍保家衛國,是黨把他培養成一名軍隊高級領導干部。退休后回到故鄉,他把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轉化成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一干就是18年,詮釋了共產黨人愛黨為黨、服務人民的政治品格。

張連印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標桿。軍人的血性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軍人的本職是履行使命、擔當盡責。張連印以軍人特有的勇氣和毅力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為人生信條,始終堅守在防風治沙最前線。即便身患癌癥直至癌細胞轉移擴散,他依然斗志不減,手術不到一個月就重返荒山繼續植樹。他用生命書寫了革命軍人不負韶華、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張連印是新時代領導干部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