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泰州市高三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屆泰州市高三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屆泰州市高三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屆泰州市高三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屆泰州市高三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泰州市高三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卷

(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從白話文運動發展到國語運動,經歷了一個極其復雜而多變的過程。我們今天或許仍有些詫異,為什

么五四白話文論爭從一開始就集中在白話詩上?我們都知道,因為有《紅樓夢》《儒林外史》和《水滸傳》

這樣的名著做靠山,白話文在小說文體上可謂底氣十足。但反對白話文的一派,往往舉出古典詩詞為例來

證明文言文的文學價值。而在中國這個古老的詩的國度,詩歌代表著文學的精華和文學語言的最高成就。

可是直至白話文運動興起之時,白話詩卻向來乏善可陳。白話詩于是變成了白話文學的軟肋,也成了胡適

的一大心病。他和他的戰友們可以恣意抨擊古文,說它是脫離現實、僵死空洞的陳詞濫調,但對古典詩歌

的輝煌成就卻難以視而不見或全盤抹殺。縱觀世界文學,每一個重要的文學語言的成立,都是與一位偉大

的詩人-廣義上的詩人-連在一起的。意大利語有但丁,英語有莎士比亞,德語有歌德,俄語有普希金。中

國的古典詩歌產生過李白和杜甫,可是我們白話詩的李白、杜甫又在哪兒呢?

于是,五四白話文的推動者把相當多的精力花在了白話詩的話題上,仿佛白話文學和國語文學的成敗

就在此一舉,與文言文的較量也由此一決勝負。然而從效果來看,胡適等人的白話詩可能不僅于事無補,

反而坐實了對白話文學的諸多指責-為了老嫗能解,變成了老嫗作詩,這就將我們引向了白話詩爭論的一

個核心問題:以所謂白話為語言載體的文字書寫,能否創造出有文學價值的作品?如果白話文無法通過詩歌

的形式來證實自身的文學潛力和文學價值,它在文言文面前就永遠也抬不起頭來,更談不上自立于世界文

學之林了。

圍繞著白話詩所發生的爭論,經歷了雙重轉折:首先,五四學者最初不過是希望證明,所謂口語或白

話也同樣可以寫出好詩來。其次也就可以明白,為什么接下來的討論與實踐會從語言轉向書寫,變成了在

“文”的領域中大做文章。關于白話詩的這一場論爭與實驗,迫使我們去重新認識語言與書寫的關系,詩

歌與形式的關系。有趣的是,五四學者都熱衷于為早期的漢字書寫確認一個口語的源頭,以證明它一開始

走的路是對的。

在晚清至現代的話語體系中,“言”與“文”常常發生混淆,至少彼此的界限是不固定的。比如“白

話文”與“白話”這兩個概念常常互用。那么,是否意味著言文原本不分呢?胡適本人就曾經用白話這一

概念來指稱方言俗語,例如,他批評《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的文字不夠接地氣,因為它的語言是“最

普通、最適用”的“官話”,他得出結論說“文學要能表現個性的差異”,就“不能不依靠方言”。

錢玄同認為,方言的文學可以追溯到元曲,而以《水滸傳》為標志性的作品,國語的文學則是以元代

以來的官話為基礎的普通話寫成的,至《儒林外史》才“完全成立”。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五四以來

的學人在提到方言時,常常與土語相提并論,不加區別。五四白話文和國語運動沒有解決的問題,實際上

也正是漢字書寫系統內部所難以克服的問題,最終只能留給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來解決了。

回顧胡適等人關于白話文和國語文學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重要的是重構當時的話語場,考察五四

時期有關論述的思想資源和來龍去脈。對于胡適和他的志同道合者來說,白話文運動和國語運動是中國語

言文字革命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廢除漢字,實現國語書寫的拼音化,最終“做到全國的人都能認識一種

公同的音標文字”。

一摘編自商偉《漢字的書寫傳統與歷史進化觀:現代白話詩實驗和“方言文學”之爭》

材料二:

1915年夏秋之交,胡適準備轉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同時,開始思考“文學革命”的問題,當時胡適尚

未考慮白話入詩的問題,但已有“試驗”的意識。在1916年4月5日的日記中,胡適梳理了“吾國歷史

上的文學革命”,強調文學革命并非他的“創見”,歷史上已發生多次,語錄和俚語的興起不過是最近一

次,至元代而登峰造極。可惜這一潮流為明代八股文打斷,故今天需要一次新的文學革命。

在胡適與任鴻雋、梅光迪等友人圍繞文學革命的反復辯難中,我們發現胡適不斷地在“歷史”與“實

驗”之間搖擺,顯示了他的文學革命主張的某種內在困境。胡適最終通過他在《新青年》上發表的一系列

論文,特別是《歷史的文學觀念論》一文,解決了“歷史”與“實驗”之間的兩難。前文提到胡適在哥大

跟隨杜威讀書期間,逐漸形成了關于“歷史的方法”或發生學方法的新觀點,正是這種發生學方法的運用,

讓胡適得以在文學革命的“歷史”和“實驗”兩個面向之間架起橋梁。

1

-一摘編自季劍青《歷史與實驗:發生學方法與胡適“文學革命”的方法論》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因為有《紅樓夢》《儒林外史》和《水滸傳》做靠山,白話文小說遠遠超過了文言文小說。

B.縱觀世界文學,無論外語詩還是白話詩,詩歌都代表著文學的精華和文學語言的最高成就。

C.胡適批評《儒林外史》的文字不夠接地氣,因其語言是“官話”,缺乏個性和方言的使用。

D.五四白話文和國語運動都沒有解決漢字書寫系統內部的問題,最終只能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因為胡適不斷地在“歷史”與“實驗”之間搖擺,所以他的文學革命主張必然失敗。

B.白話詩成了白話文學的軟肋后,對古典詩歌的輝煌成就卻難以視而不見或全盤抹殺。C.方言的文

學以《水滸傳》為標志性作品,國語的文學至《儒林外史》才“完全成立”。D.想弄清為什么五四白話

文論爭從一開始就集中在白話詩上,就需要重構當時的話語場。

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A.杜亞泉:“即使文言一致,而以低度之言成低度之文,安能負增進文化之責任乎?”

B.魯迅:“在中國,從道士聽論道,從批評家聽談文,都令人毛孔痙攣,汗不敢出。”

C.呂叔湘:“秦以前的書面語和口語的距離估計不會太大,但漢魏之后逐漸形成了一種相當固定的書

面語,即后來所說的文言。”

D.錢玄同:“白話文學之中,有‘方言的文學'和‘國語的文學'之區別。”

4.胡適運用“發生學方法”來實驗“文學革命”的依據是什么?請簡要概括。(4分)

5.胡適有一首著名的白話詩《夢與詩》,最后一段膾炙人口: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幾句白話詩文學價值的理解。(6分)

(二)現代文閱讀11(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靜穆之園

崔秀霞

我無法準確地說出自己對圓明園的感情。

第一次來時,正值冬天,滿目都是蕭條景象。因子里的野草與樹木,彌漫仿佛千年萬年的洪荒氣息。

斜陽和廢墟,是一個世紀的傾圮荒落。這兩三年來,借著要寫一部小說的緣由,埋首在不同年代的史料與

老照片中鉤沉、拼貼,對這個園子進行種種體察,感受他的脈息。現存最早的照片中,這個園子已然是衰

敗景象。繁華只存在于文字的驚嘆描述里,只存在于一個民族的集體想象與口口相傳中。

奧爾末的《殘園驚夢》,攝下他劫后最初的樣貌。黑白影像間有枝杈橫斜的樹和被毀壞的洛可可式建

筑,繁復的雕花在荒棄中映照出跌宕的凄愴。那個時候,他身歷了一場劫難,剛剛開始衰老。我知道這園

子有他自己的記憶。也許這與一切想象所附加給他的東西,是有差別的。

在被劫掠之后的年歲里,他又被作為一個殘骸憑吊了太多年。而我想,對這個園子最適宜的態度,并

非憑吊、祭奠、站在廢墟殘骸上遙想他繁華的過往,而是在與他的平靜相處中,去觸摸他的記憶肌理。直

至有一天,你可以坦然地說,比起他極盛時的樣貌,你已經接受并且熱愛著他備受劫難與歲月摧殘的容顏。

每次走進圓明園,皆可令我內心靜定下來。隔著一道圍墻,園子外面世界一日一日愈加喧騰,電光聲色紛

擾太多。北京城如同一只于暗夜中不斷伸展自己身體的巨獸,在往一個后現代都市的路途上發展擴張得太

快。看1936年的北平地圖,圓明園所處之地只是城門外的郊野,而不過是幾十年的時間,圍繞著他的已

然是車水馬龍,熙來攘往。但每次我走進去,他依舊有一種靜默的力量、靜默的磁場,包容我,接納我。

他是看透一切的,最興盛的繁華看過,最跌宕的起落,也經受過。他還有什么想不開,看不透的呢?刺傷

也罷,贊美也罷,他總是承當著,不發一言。在北京的都市繁華面前,在這鋼筋水泥森林面前,他亦只是

靜默自處,世事看得分明,物喜與己悲都已是身外事。這個園子備受摧殘的容貌里,分明是有著靜穆的大

美。因此他亦有足夠的涵容,可以接納這個后現代都市中最浮躁的人。沿著福海岸邊,一直往日落的方

向走去。抬頭便可以看到淺灰色的疏淡天空。太陽是橙色的溫吞的一輪,像一枚邊緣輪廓極清晰的剪紙,

平平地貼在天上,掛在日漸疏落的枝葉林梢。再走一段時間,日輪的光芒收斂,落下去,落到蒼茫的斷壁

殘垣后面去。

圓明園與南方的園子不同,是大手筆的,那一種落魄也有著大氣勢,不那么講究細節的。這里不適合

閨怨女子游園驚夢,凄凄婉婉幽幽怨怨。他不太會自怨自艾,顧影自憐。這里是讓你獨愴然而涕下的。走

2

累時,坐在樹下殘壁上休息。日后翻檢當時隨手拍下的照片,背景里,天空是冬日那種黯淡、迷蒙的灰,

只一樹梅花,開滿疏淡的、細碎的粉色花朵,在滿地碎石、荒煙蔓草間顯得極突兀,頓生不真實之感。我

想,這大概是園子于漫長的冬日長眠中,做的一個憶往昔的夢。星星點點,是寥落中淡薄的繁華。

沿著小道一路走去。路兩邊,是狹長的石階,順著路一直向前綿延下去。傍晚時起了風,掠過荒瑟的

枝葉、林梢。燒黑的石壁散落在荒草間。繼續往西,微涼空氣里是越來越密的夜的粒子。宿鳥歸飛,昏鴉

云集。抬頭看天,枝葉橫錯間是藏青色的天,成群的烏鴉嘎嘎叫著飛過來,很蒼涼的恐怖。我在湖岸荒野

走,冬天颯颯的風吹過來,白色的蘆花倒伏過去,如白色的連綿的浪。莽蒼的暮靄漫上來。黃昏來臨之時,

是圓明園郁結的哀傷漫上來的時刻。

俄羅斯民族的苦難,凝結于那長夜無盡、莽蒼的厚重荒原。而我們這個民族百年來的種種離亂變遷。

最終可以以這個園子為縮影。他在時間洪流里,歷盡劫波。這怨與屈來自多年前的一場大火,那日火光燒

紅北京城的天空,映紅倉皇奔逃的面孔。尊嚴被踏在靴底,恥辱滲入骨髓。在被大火侵蝕之后的年月里,

他又歷經了來自自己民眾的木劫、石劫、土劫。大的磨難與細碎磨折在他身體上輪番碾壓過。而那種痛與

落寞,是無法撫慰的。一切撫慰都是浮面的,于他來說,都是浮光掠影。這一個園子,讓我覺得,我與那

個以往覺得有些浮泛抽象的家國概念,在此刻是如此的接近,相依相偎,貼心貼肺。

在由黃昏而起的沉郁情緒中繼續前行。在這個園子里,似乎一路走下去,便可路經四季,從荒蕪冬天

一直走至遲遲春日。圓明園的春天,荒涼中有了暖意,也能令你感覺到泛起的生機。泥融飛燕子,沙暖睡

鴛鴦,暖風拂面……

有老人帶著三四歲的孩童從旁邊石拱橋上下來。孩童邁著結實的小腿,每下一級臺階,嘴里便喊出稚

嫩清亮的音節。沖著小男孩笑,他便歡快地跑過來,爬到長椅旁邊的位置上坐下。跟老人搭話聊起天來。

知曉他們是園子附近的老居民,這些年親見圓明園的種種變遷錯落。老人臉上堆疊的皺紋像園子一樣老。

靜靜看著眼前的這對祖孫。稚子與白發,生命的起點與末端。

在圓明園徘徊的時日,腦海翻涌,“生命”這個字眼時時跳上心頭,令人迷戀,又令人困惑。它是一

個終極的、又似乎是無解的命題。他不只是一個背影,也不該單單地作為一個遺跡被憑吊,你該把他作為

一個生命,去感知他的脈息。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忙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冬天的圓明園里,野草與樹木、斜陽和廢墟都呈現出蕭條衰落的特點,昔日的繁華只存在于文字描

述和人們的記憶里。

B.“我”在與圓明園平靜相處中,已經接受并熱愛他備受劫難與歲月摧殘的現狀,并從中感悟到一種

包含和接納的力量。

C.圓明園在時間洪流里歷盡劫波,是中華民族百年來種種離亂變遷的縮影,這種冤屈落寞也折射出俄

羅斯民族的苦難。

D.黃昏時分“我”漫步圓明園,“路經四季”是幻覺,風暖燕飛石想象,憧憬美好的春色,表達了對

祖國未來的信心。

7.關于文中老人和孩童的這個段落(倒數第二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祖孫兩人快樂游園,溫馨和諧的場景,展現了當代居民的幸福生活。

B.“像園子一樣老”的老人,儼然見證了圓明園的過去、民族的歷史。

C.“結實”的孩子充滿希望,讓人自然想到現在的社會、國家的未來。

D.這個虛寫段落,也有象征意味,暗示了國家和民族的命脈生生不息。

8.文章開頭寫“我無法準確地說出自己對圓明園的感情”,請結合全文概括作者豐富復雜的情感。(4

分)

9.根據這篇散文拍攝的專題片《厚重文旅?圓明園》準確地彰顯了圓明園的“厚重”,你認為文中的

“厚重”有哪些具體內涵?請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材料一:

沛公西入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府圖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

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沛公見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

諫日:“沛公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凡此奢麗之物,皆秦郎?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還霸上,無

留宮中!“沛公不聽。張良口:“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縮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

3

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有天下者而有私財,業業然守之以為固,而官天地、府萬物之大用,皆若與己不相親,而任其盈虛。

鹿橋、犯臺之愚,后世開創之英君,皆習以為常,而貽謀不靖,非僅生長深宮、習奄人污陋者之過也。滅

人之國,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則據之?為天子之私。唐克西京,而隋氏之有在唐;宋入周宮,而五

代之積在宋;蒙古遁,而大都之藏輦而與于南畿。嗚呼!奢者因之以侈其嗜欲,儉者因之以乎其志趣,赫

然若上天之寶命、祖宗之世守、在此懷握之金贊而已矣。禍切剝床,而求民不已,以自保其私,垂至其亡

而為盜資,夫亦何樂有此哉!

漢王之人秦宮而有艷心,見不及此。樊噲日:“將欲為富家翁邪?”英達之君而見不及噲者多矣。范

增日:“此其志不在小。”豈徒一時取天下之雄略乎!以垂訓后嗣.而文景之治,至于盡免天下田租而國

不憂貧,數百年君民交裕之略,定于此矣。

天子而斤斤然以積聚貽子孫,則貧必在國;士大夫斤斤然以積聚貽子孫,則敗必在家;庶人斤斤然以

積聚貽子孫,則后世必饑寒以死。周有大卷,散之唯恐不速,故延及三十世而亡之日,上無覆宗之慘,民

亦無凍餒攘奪之傷。后之王者,聞樊噲富翁之謂,尚知懲乎!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

一處給一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秦為無道A故B沛公C得至D此E夫為天下F除G殘賊H宜縮素為資。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所以,表原因,與《師說》“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所以”用法不相同。

B.“則據之以為天子之私”與《論語》“仁以為己任”的“以為”意思相同。

C.之,至I」、往,與《阿房宮賦》“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意思相同。

D.卑,使……卑,降低,與《過秦論》“以弱天下之民”的“弱”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入咸陽后,劉邦麾下將領忙于瓜分秦朝府庫的金銀珠寶,王夫之認為唐滅隋、宋滅唐、蒙古滅宋之

后,也忙于占有敵方的錢財。

B.劉邦看到秦朝宮室中帷帳、珠寶、美女眾多,產生了艷羨之心,不愿離去,王夫之認為劉邦當時還

沒有認識到占有私財的害處。

C.樊噲認為秦王貪圖奢侈華麗之物,導致秦朝覆滅。王夫之認為周代統治者盡快將賞賜分散到各家各

戶,所以周朝政權能長久延續。

D.王夫之認為,無論帝王、士大夫還是百姓,如果斤斤計較地斂錢聚財以便留給后人,那么必將給子

孫后代招致貧困敗落的命運。

11.把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府圖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

(2)范增日:“此其志不在小。”豈徒一時取天下之雄略乎!

14.樊噲勸諫漢高祖勿做富家翁,王夫之認為這一明智之言值得后世君王深思。這一勸諫啟發治國者

應該制定哪些大政方針?請簡要概括。(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繚綾

白居易

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

應似天臺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

織者何人衣者誰?越溪寒女漢宮姬。

[注]①繚綾、羅、綃、紈、綺:精美的絲織品。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4

A.開篇設問,回答先說“不似……”,后說“應似……”,文意層層逼進,文勢跌宕生姿。

B.第五句的“文”與李白《宣州謝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的“蓬萊文章建安骨”的“文”意思不同。

C.天臺山上,明月之下,瀑布泉美得令人叫絕,地上鋪了一層白煙,花兒攢成一叢白雪。

D.唐詩常用“以漢喻唐”的方式借古喻今,曲線議國。本詩漢宮姬,借指唐代宮中妃嬪。

16.北宋詩人張俞詩作《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試比較兩

首詩的最后兩句,分析兩者表達的異同之處。(6分)

(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杜牧的《阿房宮賦》和蘇洵的《六國論》都直接揭示了六國滅亡的原因,

前者為,后者則是o

(2)劉克莊《賀新郎?國微如縷》中“”一句強調賢能的人對守衛國家的重要作

用,“”提倡任用人才應不拘一格。

(3)小明畫了一幅山水畫,想在畫上題寫詩文表現祖國河山的壯麗。老師告訴他:“我們學過的相關詩

文很多,比如,,'就很好。”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

遠古時代,人類在夜間依靠星星和月亮投射而來的微弱光亮照明。約170萬年前,人類發現雷擊或火

山爆發所產生的天然火可以照明,并學會將其引入洞穴、保存火種。直到掌握了以石擊石、鉆木取火的人

工取火技術之后,人類的生活方式殘發生了改變,活動時間髭得以延長。

人類歷史從此真正進入了人工照明的時代。①為了達到照明方面不斷發展的需求,②人類逐漸有意識

地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發明或改進燈具。火把是燈的雛形,但是其照明時間不夠持久,使用不夠方便。舊

石器時代,人類發現動物油脂易燃,于是將動物油脂盛在空心石頭或海螺里點燃,這樣,()。人

類學會了以植物油為原料制成蠟燭以后,蠟燭的應用得到推廣。③由于采礦技術和化工技術的發展,④使

煤油燈、煤氣燈得以問世。

19世紀以來,人類萩取人造光源的途徑和手段A,同時.()希望人造光源能夠更亮、更省、

更清潔、更高效、更安全,技術的發展則很好地滿足了這些要求。1809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明電弧光燈,

人類進入了利用電照明的時代。1879年,愛迪生成功點亮了白熾炭絲燈。此后,白熾燈、日光燈、節能燈

以及LED燈、激光燈等B,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18.文中兩處加點的“就”,都應改為“才”,句意才符合邏輯。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四字短語。(2分)

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

個字。(4分)

21.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

得改變原意。(分)

22.文中畫波浪線的“愛迪生成功點亮了白熾炭絲燈”,有人說這樣寫不得體,有人說這樣好。你的

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墨家講“兼愛”,主張愛無等級差別,不分厚薄親疏。對此,錢穆說: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愛的虧,

卻情愿享別人兼愛的福。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5

參考答案

1.選C(A項,“白話文小說遠遠超過了文言文小說”,原文無據:B項,根據文意,白話詩的李白、

杜甫還未出現;D項,曲解文意。)

2.選A(強加因果。根據材料一第1段“從白話文運動發展到國語運動,經歷了一個極其復雜而多變

的過程。”以及材料二第2段“胡適最終通過他在《新青年》上發表的一系列論文,特別是《歷史的文學

觀念論》一文,解決了“歷史”與“實驗”之間的兩難。”可知,胡適的文學革命主張成功與否,是復雜

多變的過程,并且這個“兩難”問題,胡適已經解決。文學革命主張失敗與否,與此關系不大。)

3.選B(本句選自魯迅雜文《文學與出汗》,與材料一“白話詩實驗、方言文學之爭”無關。)

4.①從歷史上看,文學革命已經發生多次(1分):②語錄體(詩歌)和俚語入詩,在元代已登峰造極(1

分):③明代八股文打斷了這種歷史發展,白話詩運動就是要借鑒這種歷史的方法,來實驗新的文學革命(2

分).

5.①這幾句詩寫的淺暢明白(簡短明快),通俗感人,自然樸質,朗朗上口,具備優秀白話詩的顯著特

征(2分);②這幾句詩既有音韻美,又有哲理內涵,具備很高的文學價值,證明了“口語或白話也同樣可以

寫出好詩來”(2分)。③有利于白話文以詩歌的形式在文言文面前確立自己的獨有地位。(2分)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評分角度:白話詩特征、白話詩文學價值。)

6.C(沒有“折射”。)

7.D(不是虛寫。)

8.①對圓明園靜穆大美的崇仰之情。②對圓明園滄桑歷史的沉痛之情。③對圓明園的未來充滿信心。

④對國家強盛的熱切期盼。⑤對圓明園歷史的理性審視。(每點1分,答到4點即可)

9.①它的景色是蒼涼的,蘊含著靜默的力量。②它的胸襟是博大的,能包容接納一切。③它的構思

是大手筆的,落魄之時也不乏大氣勢。④它的歷史是厚重的,濃縮了民族的離亂變遷。⑤它的內涵是無

窮的,揭示了生命的意義,讓人相信未來美好充滿希望。(每點2分,答對三點即可)

10.AEH(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縮素為資。譯為:秦朝因為不施行仁政,所以

您才能夠來到這里。而為天下人鏟除殘民之賊,應如同喪服在身,把撫慰人民作為根本。“故”表因果關

系,連接前后句,前后句都有完整的主語、謂語、賓一一故在AE處斷開,“夫”表示議論,后面為觀點句,

表因果,且句子成份完整,所在以H處斷開。)

ll.D(A.《師說》中的所以,表手段、方法;B.意思都是“把……作為”;C.意思都是“到、往”;D.

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12.A(“宋滅唐、蒙古滅宋”錯誤。對應信息為:宋軍進入后周的宮殿,五代的積蓄全歸宋人所有;蒙

古遠遁漠北后,大都的府藏都被運往明朝都城南京。)

13.(1)唯獨蕭何率先進入宮殿把秦朝丞相府的地圖、戶籍簿等檔案收藏起來,劉邦借此全面了解了天

下的山川要塞、戶口的多少及財力物力強弱的分布。(譯出大意給2分,“籍”“具”兩處,每譯對一處

給1分。)

(2)范增說:“這說明劉邦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劉邦的宏偉志向難道僅僅是一時奪取天下嗎?(譯出

大意給2分,“小”“徒”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14.①不斂私財;(1分)②免除田租;(2分)③共同富

裕。(2分)參考譯文]

材料一:

劉邦領兵向西進入咸陽,眾將領都爭先恐后地奔往秦朝貯藏金帛財物的府庫瓜分財寶,唯獨蕭何率先

入宮取秦朝丞相府的地圖、戶籍籌等檔案收藏起來,劉邦借此全面了解了天下的山川要塞、戶口的多少及

財力物力強弱的分布。劉邦看到秦王朝的宮室、帷帳、名種狗馬、貴重寶器和宮女數以千計,便想留下來

在皇宮中居住。樊噲勸諫說:“您是想擁有天下,還是只想作一個富翁啊?這些奢侈華麗之物,都是招致秦

朝覆滅的東西,您要它們有什么用呀!望您盡快返回霸上,不要滯留在宮里!”劉邦不聽。張良說:“秦朝

因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夠來到這里。而為天下人鏟除殘民之賊,應如同喪服在身,把撫慰人民作為

根本。現在剛剛進入秦的都城,就要安享其樂,這即是人們所說的‘助桀為虐’了。況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藥苦口利于病,望您能聽取樊噲的勸告!”劉邦于是率軍返回霸上。

材料二:

擁有天下的人卻占有私財,世世代代兢兢業業地死守這份私財,以此作為穩固自身的方法,而對管理

天下、開發萬物這樣關系國計民生的大財政,卻好像與自己毫不相關一樣地不管不問,聽任其自然地盈虧

消長。滅掉別的國家,長驅直入其都城,敵方府庫里的錢財全都變成了我方的,則統治者自然會占據這些

錢財作為天子的私藏。唐軍攻占西京長安后,隋朝所積累的財富都被唐朝占有;宋軍進入后周的宮殿,五代

的積蓄全歸宋人所有;蒙古遠遁漠北后,大都的府藏都被運往明朝都城南京。唉!本性奢侈的人因此而更加

6

放縱自己的嗜好和欲望,本來節儉的人因此而降低了自己的志趣,赫然就像上天所眷顧的、祖宗世代所守

護的,僅僅就是自己手中所掌握的這點資財而已。大禍已經迫在眉睫,而統治者仍在不停地盤剝民眾,以

維持自己的私產,等到政權覆滅之際,這些資財卻全都成為了造反強盜的囊中之物。既然如此,當初得到

這些私財又有什么值得高興的呢?

漢王劉邦進入秦朝的宮殿,看到其帷帳、珠寶、美女眾多而產生了艷羨之心,不愿離去,可見他還沒

有認識到占有私財的害處。樊噲勸諫說:“您這樣是只想當一個富家翁嗎?”劉邦是英明通達的君主,在這

個問題上的見識卻遠不如樊噲。范增說:“這說明劉邦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劉邦的宏偉志向難道僅僅

是一時奪取天下嗎?他將這一事件的教訓諄諄教誨子孫后代,所以到了文景之治的時候,政府全部免除百

姓的田租而國家也不必擔心財政困難,漢朝數百年君主和民眾共同富裕的方略,正是漢高祖在此時定下的。

帝王如果斤斤計較地斂錢聚財以便留給子孫,則國家必定貧困;士大夫如果斤斤計較地斂錢聚財以便

留給子孫,則家族必定敗落;百姓如果斤斤計較地斂錢聚財以便留給子孫,則其后代必定會因為饑寒而死。

周代有重大的賞賜,統治者唯恐不能盡快地將賞賜物分散到各家各戶,所以周朝的政權能延續到三十代;

而國家滅亡之日,統治階層沒有宗族覆滅的悲慘,普通百姓也沒有遭受凍餓和掠奪之苦。后世的君王聽了

樊噲稱劉邦為富家翁的責備后,能夠引以為戒嗎?

15.C.(詩意理解錯誤。繚綾像天臺山上、明月之前流下的四十五尺的瀑布清泉。織在上面的圖案美得

令人叫絕,底上鋪了一層白煙,花兒攢成一叢白雪。)

16.不同之處:張詩用否定句表明蠶婦“淚滿巾”的原因。本詩運用設問手法,問織者和穿者分別是誰,

并連作兩答。(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相同之處:①都運用了對比手法。張詩把“遍身羅綺者”與“養蠶人”對比,本詩把“越溪寒女”與

“漢宮姬”對比,突出雙方差距懸殊,命運截然不同。②都表達了“養蠶人”“越溪女”生活貧寒的原因,

緣于不勞而獲者掠奪了勞動者的勞動成果。③都表達了對勞動者命運的同情,凸顯了被剝削者與剝削者之

間的對立矛盾。(以上3點,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