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1頁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2頁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3頁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4頁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學生版一、現代文閱讀(35分)1.(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充分認識肩上的責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當然,我們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融會貫通、開拓創新,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摘自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材料二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是文藝作品的鑒賞者和評判者。當代文藝要彰顯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文者,貫道之器也。”無論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還受技藝合一的再度生成,都無法改變也不可能改變中國文化和中國文藝的發展道路。當前,Z世代的崛起、新技術在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智媒體對藝術生成的有效參與,使得對新媒介藝術發展方向與價值引導的問題愈益凸顯,以人民性的價值導向引領藝術創新是時代的必然。文藝來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藝之母。文學藝術的成長離不開人民的滋養,人民中有著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渴的豐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號,也不單單是大寫的集合性名詞,人民是真實的、現實的、樸實的,不能用虛構的形象虛構人民,不能用調侃的態度調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筆觸丑化人民。文藝要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感知著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樂。原本就生發于人民之中,有著技術基因、市場基因、產業基因和全球視野的新媒介藝術,更要體現文藝的人民性追求。究其根本,文藝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為時代的號角。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個人的道德修養、社會形象與作品的社會效果統一起來,堅守藝術理想,追求德藝雙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質兼美的作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摘編自范玉剛《以文藝的人民性引導藝術創新》)材料三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詩形式呈現,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段,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帶領中國人民篳路藍縷創偉業、初心不忘再啟航的輝煌歷程。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開閉幕式,用“中國式浪漫”的演繹風格,向世界展示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無論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覺醒年代》,還是扶貧攻堅主旋律題材劇《山海情》,抑或講述中國抗疫題材的時代報告劇《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藝佳作,多時空多維度展示了黨和人民團結一心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卓越歷程,映現出用奮斗成就夢想、以實干贏得幸福的時代底色。談及這些作品為何會“出圈”,受到廣大群眾的追捧,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胡智鋒表示,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從藝術作品中感受情感溫度、獲得生活啟示、激發精神力量。正是文藝工作者自覺地融入人民奮斗的時代征程中,文藝創作實踐積極融匯于民族復興大業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們所處時代的豐富多彩,才能為中國奮進、人民奮進、民族奮進留下熾熱的記錄。“相比玄幻、穿越等題材,這些現實主義作品扎根實際、源自人民,充滿了煙火氣。用心投入、用情體驗、用力表達,不辜負時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動人。”胡智鋒說。(摘編自段丹潔《中國文藝奏響時代奮進凱歌》)(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與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不矛盾。B.當代文藝要彰顯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主要是因為人民才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C.文藝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為時代的號角,因而有著技術基因、市場基因和全球視野的新媒介藝術,更要體現文藝的人民性追求。D.《山海情》等作品多時空多維度展示黨和人民團結一心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卓越歷程,映現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時代底色。(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不僅要扎根當代生活,更需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需要。B.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應秉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態度。C.以人民性的分值導向引領藝術創新是時代必然,源于智媒體對藝術生成的有效參與。D.扎根實際、源自人民、融入時代征程、映現時代底色的文藝作品,才更容易打動人。(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宋代詩人黃庭堅說:“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B.魯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層民眾的處境和心情,從而塑造出阿Q等人物。C.《人世間》觀照中國人的精神底色,用史詩般的磅礴之力書寫煙火人間。D.毛澤東同志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4)電影《焦裕祿》的上映,掀起了一股“焦裕祿熱”:舉國爭說焦裕祿,盛況空前。請運用材料一的觀點分析這部文藝作品獲得成功的原因。(5)某文藝工作者正為創作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而苦惱。請你根據三則材料,給他提些可行性的建議。2.(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飛翔的故事李浩一個很古老的故事。因為年代久遠的緣故,我只好依靠故紙堆中的只言片語來復原它,需要聲明的是,因為記述的相關文字太少,我寫下的這些可能和事實小有出入。故事發生在漢代,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那一年,爆發了一場漢人與匈奴人的慘烈戰爭。這里要說的是,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隊。他們隨著大軍出代郡,一路奔襲,行走了大約兩千公里的路程——在漠北的一場戰斗中,他們被沖散,等這些大漢的軍人在幾天后趕到集合地點,三百人僅剩下一百余人,以及七十幾匹馬。糧草的問題還不是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和主力部隊失去了聯系。主力部隊去了哪兒?戰士們眾說紛紜,他們指出了七八個方向,第二天,這七八個方向又變成了十幾個、二十幾個。幾位將領協商了許久,他們決定,繼續向狼居胥山的方向,在出發前霍去病將軍曾反復地提醒,要盡可能地打到那里去——對,去狼居胥山!這一去,就是一個多月的時間。問題是,一路上他們沒有打聽到任何關于漢軍的消息;問題是,他們走出了一個多月,竟然依然沒有走近狼居胥山——或許,他們在草原上就迷路了;或許,他們在進入沙漠的時候迷路了,越走越遠。沒有了糧食。沒有了草料——盡管已是初夏,但他們到達的地方竟然異常寒冷,只有零星的草芽冒出,遠看似有近卻無……他們宰殺了累倒的或病倒的馬,然而這些完全是杯水車薪。一些將士病倒,病死,將軍命令要想盡一切辦法將他們的尸骨帶回: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們做到了。戰士中有一位懂些巫術的醫師,他使用一種草藥,涂在尸體的身上,并念動咒語:那些干癟的尸體慢慢縮小,變得只有西瓜大小。它們垂在馬背上,有時會在顛簸中相互碰撞,發出銅器的聲響。路上,他們也曾遭遇過一小股的匈奴人,或者別的什么人;這使他們獲得一些短暫的補充,依然是杯水車薪,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們一直被饑餓感折磨著,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們已經失去了舊日的體形,而變得骨瘦如柴,只有眼睛似乎變得更大。夏日來臨,他們的境遇好了一點點,但這個時候將士們的怨聲越來越重,這是自然的事:他們既沒有走到狼居胥山,也沒有再與大部隊相遇。偶爾,某位將軍會宣布大漢軍隊戰勝匈奴的消息,但他根本說不出消息的來源。后來他們也不再重復這樣的話題:沒有人信,他們自己也不信。盡管歷史上確實是那樣寫的,漢軍大勝,此戰之后匈奴失去了漠北的王庭——但這支部隊并不知道。如果在那個時候某個人將這個真實的消息告知他們,他們也一定認為這不過是個謊言,自欺欺人而已。夏日。這支部隊還有七十余人,十幾匹馬——本來還有更多的馬,包括他們從匈奴人手上搶到的,然而饑餓首先波及的是馬匹的生存。將領們最終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而是返回,無論返回之后迎接他們的是什么。活著的將領,要首先承擔決策的責任。這個命令在宣布的時候引起一片沸騰,短暫的沸騰之后便是長久的抽泣之聲——他們盼這個命令盼得太久了。也許,只有這支深入到大漠中停留了數十天的部隊明白所謂“歸心似箭”的真切含義,他們每個人都是如此,每個人,包括那些忐忑的將領。這個命令,甚至為病中的幾位老兵也注入了活力,他們有的站了起來,而有一個本已病入膏肓的戰士,竟然在返回的途中痊愈,他主動承擔了牽著掛有尸體的馬的工作,要知道這是一件累人的活兒。回家,這個念頭簡直就像一團團的火焰。他們走過山谷,走過幽暗的樹林,走過一望無際的沙海,遠遠望去,他們就像沙漠中輕微移動的沙子。他們走在日出和日落之間。他們在寒冷的夜晚點起小小的火堆,守夜的士兵一點兒也不敢大意。其間,一支匈奴的部隊包圍過他們,也不知是怎樣的力量竟然使他們成功突圍,付出的卻是極小的代價。他們走著,用大腦、心臟和腳趾來猜測:距離代郡還有幾天的路程,距離長安還有幾天的路程,然而……他們的猜測或者說計算其實是錯誤的。代郡,長安,遠比他們想象的遙遠。故紙中沒有誰談及他們是不是又一次迷路,但我猜測,是的,他們被自己的感覺和幻覺所欺騙,又一次失掉了方向。走著,走著,他們又來到了一個沙海的邊緣,這個沙海,似乎比他們走出去的那個沙海更大,更加無邊無際。只有四十余人,三匹馬。而這三匹馬,在踏到沙海邊緣的那一刻,竟然一起倒在了地上。將軍命令,殺掉這三匹馬,還算健壯的將士們背起尸體,他自己,要背兩具。“我們不能丟下他們。我們要,讓每一個出生入死的將士的骸骨,返回到他的家鄉——如果我們有機會活著回去的話。”那一天,他們吃上了馬肉,并且沒有人對食物的量進行限制。然而他們都吃得很少。然而,他們在吃馬肉的時候沒有一點興奮與歡樂,多數的戰士吃得淚水漣連。他們在沙漠中走了多久沒有記載,那個時候,只有他們知道自己的存在,就像沙漠里的沙子那樣。不知道過了多長的時間——是的,不知道。他們一個個倒下,他們其實在進入沙漠的那日就已清楚沒有了返回家鄉的機會,但那個念頭在,一直在,他們就跟著那個念頭一路走著。直到……將軍找到那個醫師,當著所有人的面,提出了他的要求:我要求,在我們還有一口氣的時候吃下你的藥,涂上你的藥,把我們縮小了吧,但愿大風能將我們的尸體給吹回去。他們涂上了藥劑,他們吃掉了藥劑。是的,我們猜得到結果。那個醫師是最后一個,他念動著咒語,眼看著自己的身體在慢慢變小,卻感覺不到一點兒的疼痛。數日之后,這些在沙漠中被陽光灼曬得發黑的尸體,一個個像西瓜那樣大小、也像西瓜那樣的形狀的尸體,竟然一一裂開;從里面鉆出的是一只只暗黑色的鳥。它們通身黝黑,只是眼睛是紅色的。這些鳥,叫著“回家”,一起飛上了天空。(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故事發生在漢代”,“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隊”等詞,反映了本文作為歷史小說的虛構性。B.“一些將士病倒,病死,將軍命令要想盡一切辦法將他們的尸骨帶回”,表現出將軍的重情重義。C.“將領們最終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透露出霍去病部下的的怯懦和軟弱。D.最后“他們涂上了藥劑,他們吃掉了藥劑”,暗示了戰爭的殘酷,具有悲劇色彩。(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歷史記載,霍去病取得漠北大捷,大敗匈奴,封狼居胥,而本文卻寫霍去病的一支部隊的失敗,體現獨特的審美視角。B.本文主要通過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外貌描寫等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了戰爭中將士們失去歸家可能的辛酸。C.本文采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進行敘述,既有利于展現戰爭圖景及人物處境,又能夠真實直觀地反映戰士們的內心世界。D.本文語言風格沉郁悲涼,典雅蘊藉,很好地呈現了戰場實景與人物內心的切身體會,令人為之嘆惋的同時,引人深思。(3)小說以“飛翔的故事”為標題,有何用意。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戰士們借助藥劑化鳥這一情節看似荒誕,其實有其合理性。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魏武侯問“元年”于吳子,吳子對曰:“言國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分祿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謂不失民眾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選,大夫不兼官,執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謂不失權勢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材料二士茍欲深明博察,以垂榮名,而不好問訊之道,則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軀也?騏驥雖疾,不遇伯樂,不致千里;干將雖利,非人力不能自斷焉;烏號之弓雖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雖高,不務學問,不能致圣。水積成川,則蛟龍生焉;土積成山,則豫樟生焉;學積成圣,則富貴尊顯至焉。千金之衷,非一狐之皮;臺廟之模,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訊問者智之本也。材料三孔子謂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長劍。”孔子曰:“非此之問也,謂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學,豈可及哉!”子路曰:“學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士無教友,則失聽。狂馬不釋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學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節選自《說苑?建本》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B.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C.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D.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執柄的本義為拿著器皿的柄,后引申為掌權或掌權的人。文中“執民柄者”指引申義。B.《春秋》屬于“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經”所指的經書范疇,其體例為編年體史書。C.“學積成圣,則富貴尊顯至焉”與“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中的“焉”字含義相同。D.“砥礪”有磨練、鍛煉或激勵、勉勵之意。文中指前者,與“砥礪前行”的含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吳子認為,君主必須做到賞罰分明、為人正直、以民為本,才會不失民心。B.文中以千里馬等三種事物為喻,論證了人要借助外物才能成為圣賢的道理。C.在與子路的談話中,孔子巧妙運用類比論證、對比說理,讓子路心悅誠服。D.材料一和材料三從不同角度切入談論了治國及做人首先應確立的根本大事。(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而不好問訊之道,則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軀也?②孔子曰:“非此之問也,謂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學,豈可及哉!”(5)材料一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具體途徑及表達意圖,請簡要概括。4.(9分)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①高適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閑。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觀胡人吹笛②李白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注】①王七即王之渙,此詩是對王之渙《涼州詞》的酬和之作。②本詩作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是年秋天,詩人由河南梁園來到安徽宣城,曾與宣城宇文太守、崔侍御等人游樂唱和。(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兩首詩都寫到胡人吹出的笛聲,與“李憑中國彈箜篌”一樣都點明了音樂所起之處。B.兩首詩都不側重對笛聲的正面描寫,而重在從聽者的角度突出“笛聲”的感染力。C.高詩基調明快、秀麗,實現了詩、畫、音樂的完美結合,營造了深遠的意境。D.李詩開篇點題敘寫感慨由來,敘事抒情,層次井然,語言自然平淡,情感激越蒼涼。(2)自古笛聲多傳達豐富情感。請分析兩首詩如何運用“笛”這個意象來蘊含情感的。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特點,《春江花月夜》暗示“雁兒”“魚兒”不能傳書的兩句是“,”。(2)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中“,”與“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都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3)“煙”在古人筆下形態萬千,所傳達的詩情也不盡相同。請寫出古詩詞中含有“煙”字的連續兩句“,”。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6.(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最近幾年,無糖飲料贏得眾多消費者的喜愛。很多消費者認為,飲用無糖飲料讓人在盡情享受甜食的同時,不用擔心長胖。然而,事實和大家的認知有很大出入。首先,無糖飲料并非“零糖”。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規定,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的,即可稱之為無糖食品。因此,無糖飲料只是低糖,但很多人以為無糖飲料是完全無糖,就瘋狂攝入,結果越喝越胖。其次,無糖飲料一般不含有蔗糖和淀粉糖,但它可以含有代糖,如糖醇、低聚糖、阿斯巴甜等甜味劑。甜味劑本身熱量不高,但長期、過量飲用含甜味劑的飲料也可能使人發胖。悉尼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果蠅進行實驗,發現甜味劑可以使果蠅的攝食量增加將近三分之一。悉尼嘉文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實驗也證實了這種現象。研究人員稱,①在人們攝取甜味劑但沒有搭配相應的熱量時,大腦會發出增加攝食量而使人補充更多的熱量。②此外,因為飲用者覺得自己喝的是“零糖”“零熱量”飲料,所以會下意識地放縱自己攝入過量食物。③你要是天天用無糖可樂配炸雞,想不長肉那是誰也攔不住。(1)將文中畫線句子改成一個單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句義。(2)文段中標有序號的句子各有一處語病,請找出并修改。(3)看完這則材料后,你的同桌說:“無糖飲料問題那么多,以后我們再也不要喝無糖飲料了。”請你用含有條件關系的句子來反駁,不超過40字。7.(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若認真品,“濯清漣而不妖”很值得玩味。①?沒有。不管在“清水”還是無毒的濁水,蓮的生長過程和狀態都大同小異;即使生于濁水,花骨朵照樣不妖;即使生于“清水”,盛花照樣妖艷。蓮并不能生長在沒有泥沙的純粹的清水之中,②。植物長期身處純水,將造成清水變濁、植物營養不良而病死。許多荷塘的水不清,甚至渾不見底,但不表示水質差、沒營養、有毒害。事實證明,出淤泥的蓮總比不染泥的清水芙蓉要長得好;純水培的蓮光長葉、不開花,其浸水部分的表面容易滋生細菌、代謝掉后留存水中會污染純水。那為什么古人常寫芙蓉出自清水呢?因為清水之下有淤泥——給養花的水加入土壤,由于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水里的大分子化合物,大顆粒雜質也能沉淀至底,被土壤穩固,久而久之水便變得清澈,植物也活得健康了。簡單地說:③,污染清水的是蓮。這里頭的曲徑通幽之味,就留待你品、你細細品了。(1)下列各項中和文中加點詞語“許多”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B.唐僧道:“貴府至靈山還有許多遠近?”眾僧道:“我們未走,不敢妄對。”C.只見許多男女,啼啼哭哭,在街上過。(《儒林外史?第一回》)D.縣主又問客人道:“你銀子是許多?”客人道:“五十兩。”(《古今小說》)(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3個字。四、寫作(60分)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有人說:“中醫像天上的雄鷹,西醫像森林里的老鼠。”雄鷹飛在高處,看到的是整體和表象;老鼠走在低處,看到的是具體和機理。中醫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講究辨證論治;西醫以解剖學、生物學、化學等為基礎,通過先進的技術來診治,尤其注重局部治療。兩者各有優勢,各有天機。上述中西醫治療理念對我們青年成長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語文二模試卷·教師版一、現代文閱讀(35分)1.(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充分認識肩上的責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當然,我們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融會貫通、開拓創新,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摘自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材料二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是文藝作品的鑒賞者和評判者。當代文藝要彰顯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文者,貫道之器也。”無論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還受技藝合一的再度生成,都無法改變也不可能改變中國文化和中國文藝的發展道路。當前,Z世代的崛起、新技術在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智媒體對藝術生成的有效參與,使得對新媒介藝術發展方向與價值引導的問題愈益凸顯,以人民性的價值導向引領藝術創新是時代的必然。文藝來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藝之母。文學藝術的成長離不開人民的滋養,人民中有著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渴的豐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號,也不單單是大寫的集合性名詞,人民是真實的、現實的、樸實的,不能用虛構的形象虛構人民,不能用調侃的態度調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筆觸丑化人民。文藝要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感知著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樂。原本就生發于人民之中,有著技術基因、市場基因、產業基因和全球視野的新媒介藝術,更要體現文藝的人民性追求。究其根本,文藝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為時代的號角。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個人的道德修養、社會形象與作品的社會效果統一起來,堅守藝術理想,追求德藝雙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質兼美的作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摘編自范玉剛《以文藝的人民性引導藝術創新》)材料三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詩形式呈現,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段,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帶領中國人民篳路藍縷創偉業、初心不忘再啟航的輝煌歷程。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開閉幕式,用“中國式浪漫”的演繹風格,向世界展示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無論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覺醒年代》,還是扶貧攻堅主旋律題材劇《山海情》,抑或講述中國抗疫題材的時代報告劇《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藝佳作,多時空多維度展示了黨和人民團結一心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卓越歷程,映現出用奮斗成就夢想、以實干贏得幸福的時代底色。談及這些作品為何會“出圈”,受到廣大群眾的追捧,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胡智鋒表示,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從藝術作品中感受情感溫度、獲得生活啟示、激發精神力量。正是文藝工作者自覺地融入人民奮斗的時代征程中,文藝創作實踐積極融匯于民族復興大業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們所處時代的豐富多彩,才能為中國奮進、人民奮進、民族奮進留下熾熱的記錄。“相比玄幻、穿越等題材,這些現實主義作品扎根實際、源自人民,充滿了煙火氣。用心投入、用情體驗、用力表達,不辜負時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動人。”胡智鋒說。(摘編自段丹潔《中國文藝奏響時代奮進凱歌》)(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與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不矛盾。B.當代文藝要彰顯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主要是因為人民才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C.文藝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為時代的號角,因而有著技術基因、市場基因和全球視野的新媒介藝術,更要體現文藝的人民性追求。D.《山海情》等作品多時空多維度展示黨和人民團結一心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卓越歷程,映現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時代底色。(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A.不僅要扎根當代生活,更需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需要。B.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應秉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態度。C.以人民性的分值導向引領藝術創新是時代必然,源于智媒體對藝術生成的有效參與。D.扎根實際、源自人民、融入時代征程、映現時代底色的文藝作品,才更容易打動人。(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CA.宋代詩人黃庭堅說:“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B.魯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層民眾的處境和心情,從而塑造出阿Q等人物。C.《人世間》觀照中國人的精神底色,用史詩般的磅礴之力書寫煙火人間。D.毛澤東同志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4)電影《焦裕祿》的上映,掀起了一股“焦裕祿熱”:舉國爭說焦裕祿,盛況空前。請運用材料一的觀點分析這部文藝作品獲得成功的原因。(5)某文藝工作者正為創作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而苦惱。請你根據三則材料,給他提些可行性的建議。【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2)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論點論據的分析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容,明確文章的觀點是什么,文章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哪些論據,然后結合選項所給的材料進行分析。(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篩選和概括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容要點的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5)本題考查探究某一問題,提出自己個性化見解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返回文本找到關于這一問題的相關語句,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再聯系實際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切忌脫離文本,自己發揮。【解答】(1)B.“當代文藝……主要是因為人民才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錯誤,根據原文“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是文藝作品的鑒賞者和評判者。當代文藝要彰顯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可知,原文無因果關系,選項強加因果。故選B。(2)C.“以人民性的分值導向引領藝術創新是時代必然,源于智媒體對藝術生成的有效參與”錯誤,根據原文“當前,Z世代的崛起、新技術在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智媒體對藝術生成的有效參與,使得對新媒介藝術發展方向與價值引導的問題愈益凸顯,以人民性的價值導向引領藝術創新是時代的必然”可知,“以人民性的價值導向引領藝術創新是時代的必然”源于“Z世代的崛起、新技術在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智媒體對藝術生成的有效參與”,選項曲解文意。故選C。(3)根據原文“我們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可知,材料一的中心論點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A.“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跟在別人后面,永遠也無法超越;只有形成特色,自成一家,作品才會生動真切,達到高境界。這里重在強調創新,與材料一觀點不符。B.“魯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層民眾的處境和心情底層民眾的處境和心情”,這里重在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與材料一觀點不符。C.“觀照中國人的精神底色”,與材料一的觀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相符合。D.“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人民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承認人民是歷史的主體,也就是承認人民是目的本身,一切要為了人民,這里重在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與材料一觀點不符。故選C。(4)根據原文“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充分認識肩上的責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可知,電影《焦裕祿》中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期間,以堅強的毅力、熾熱的情懷帶領全縣干部群眾治理“三害”、戰天斗地,這體現了愛崗敬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根據原文“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可知,電影《焦裕祿》中焦裕祿升為縣委書記后,他不顧肝臟經常脹痛,幾乎每日都堅持去治理“三害”第一線工作,很得人民愛戴,吳榮光指使人就某件事借題發揮想將焦裕祿整垮,結果全縣群眾聚在一起為他鳴冤,這傳遞了真善美、向上向善的價值觀;根據原文“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可知,電影《焦裕祿》中蘭考遭遇特大水災,焦裕祿的肝病雖然已到晚期,仍堅持去抗災第一線,這彰顯了大公無私、忘我奉獻的傳統美德。(5)根據原文“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充分認識肩上的責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我們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可知,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根據原文“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是文藝作品的鑒賞者和評判者。當代文藝要彰顯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可知,彰顯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根據原文“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從藝術作品中感受情感溫度、獲得生活啟示、激發精神力量。正是文藝工作者自覺地融入人民奮斗的時代征程中,文藝創作實踐積極融匯于民族復興大業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們所處時代的豐富多彩,才能為中國奮進、人民奮進、民族奮進留下熾熱的記錄”可知,要融匯于民族復興大業中,描述所處時代的豐富多彩。答案:(1)B(2)C(3)C(4)①體現了愛崗敬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②傳遞了真善美、向上向善的價值觀;③彰顯了大公無私、忘我奉獻的傳統美德。(5)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②彰顯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③融匯于民族復興大業中,描述所處時代的豐富多彩。2.(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飛翔的故事李浩一個很古老的故事。因為年代久遠的緣故,我只好依靠故紙堆中的只言片語來復原它,需要聲明的是,因為記述的相關文字太少,我寫下的這些可能和事實小有出入。故事發生在漢代,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那一年,爆發了一場漢人與匈奴人的慘烈戰爭。這里要說的是,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隊。他們隨著大軍出代郡,一路奔襲,行走了大約兩千公里的路程——在漠北的一場戰斗中,他們被沖散,等這些大漢的軍人在幾天后趕到集合地點,三百人僅剩下一百余人,以及七十幾匹馬。糧草的問題還不是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和主力部隊失去了聯系。主力部隊去了哪兒?戰士們眾說紛紜,他們指出了七八個方向,第二天,這七八個方向又變成了十幾個、二十幾個。幾位將領協商了許久,他們決定,繼續向狼居胥山的方向,在出發前霍去病將軍曾反復地提醒,要盡可能地打到那里去——對,去狼居胥山!這一去,就是一個多月的時間。問題是,一路上他們沒有打聽到任何關于漢軍的消息;問題是,他們走出了一個多月,竟然依然沒有走近狼居胥山——或許,他們在草原上就迷路了;或許,他們在進入沙漠的時候迷路了,越走越遠。沒有了糧食。沒有了草料——盡管已是初夏,但他們到達的地方竟然異常寒冷,只有零星的草芽冒出,遠看似有近卻無……他們宰殺了累倒的或病倒的馬,然而這些完全是杯水車薪。一些將士病倒,病死,將軍命令要想盡一切辦法將他們的尸骨帶回: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們做到了。戰士中有一位懂些巫術的醫師,他使用一種草藥,涂在尸體的身上,并念動咒語:那些干癟的尸體慢慢縮小,變得只有西瓜大小。它們垂在馬背上,有時會在顛簸中相互碰撞,發出銅器的聲響。路上,他們也曾遭遇過一小股的匈奴人,或者別的什么人;這使他們獲得一些短暫的補充,依然是杯水車薪,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們一直被饑餓感折磨著,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們已經失去了舊日的體形,而變得骨瘦如柴,只有眼睛似乎變得更大。夏日來臨,他們的境遇好了一點點,但這個時候將士們的怨聲越來越重,這是自然的事:他們既沒有走到狼居胥山,也沒有再與大部隊相遇。偶爾,某位將軍會宣布大漢軍隊戰勝匈奴的消息,但他根本說不出消息的來源。后來他們也不再重復這樣的話題:沒有人信,他們自己也不信。盡管歷史上確實是那樣寫的,漢軍大勝,此戰之后匈奴失去了漠北的王庭——但這支部隊并不知道。如果在那個時候某個人將這個真實的消息告知他們,他們也一定認為這不過是個謊言,自欺欺人而已。夏日。這支部隊還有七十余人,十幾匹馬——本來還有更多的馬,包括他們從匈奴人手上搶到的,然而饑餓首先波及的是馬匹的生存。將領們最終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而是返回,無論返回之后迎接他們的是什么。活著的將領,要首先承擔決策的責任。這個命令在宣布的時候引起一片沸騰,短暫的沸騰之后便是長久的抽泣之聲——他們盼這個命令盼得太久了。也許,只有這支深入到大漠中停留了數十天的部隊明白所謂“歸心似箭”的真切含義,他們每個人都是如此,每個人,包括那些忐忑的將領。這個命令,甚至為病中的幾位老兵也注入了活力,他們有的站了起來,而有一個本已病入膏肓的戰士,竟然在返回的途中痊愈,他主動承擔了牽著掛有尸體的馬的工作,要知道這是一件累人的活兒。回家,這個念頭簡直就像一團團的火焰。他們走過山谷,走過幽暗的樹林,走過一望無際的沙海,遠遠望去,他們就像沙漠中輕微移動的沙子。他們走在日出和日落之間。他們在寒冷的夜晚點起小小的火堆,守夜的士兵一點兒也不敢大意。其間,一支匈奴的部隊包圍過他們,也不知是怎樣的力量竟然使他們成功突圍,付出的卻是極小的代價。他們走著,用大腦、心臟和腳趾來猜測:距離代郡還有幾天的路程,距離長安還有幾天的路程,然而……他們的猜測或者說計算其實是錯誤的。代郡,長安,遠比他們想象的遙遠。故紙中沒有誰談及他們是不是又一次迷路,但我猜測,是的,他們被自己的感覺和幻覺所欺騙,又一次失掉了方向。走著,走著,他們又來到了一個沙海的邊緣,這個沙海,似乎比他們走出去的那個沙海更大,更加無邊無際。只有四十余人,三匹馬。而這三匹馬,在踏到沙海邊緣的那一刻,竟然一起倒在了地上。將軍命令,殺掉這三匹馬,還算健壯的將士們背起尸體,他自己,要背兩具。“我們不能丟下他們。我們要,讓每一個出生入死的將士的骸骨,返回到他的家鄉——如果我們有機會活著回去的話。”那一天,他們吃上了馬肉,并且沒有人對食物的量進行限制。然而他們都吃得很少。然而,他們在吃馬肉的時候沒有一點興奮與歡樂,多數的戰士吃得淚水漣連。他們在沙漠中走了多久沒有記載,那個時候,只有他們知道自己的存在,就像沙漠里的沙子那樣。不知道過了多長的時間——是的,不知道。他們一個個倒下,他們其實在進入沙漠的那日就已清楚沒有了返回家鄉的機會,但那個念頭在,一直在,他們就跟著那個念頭一路走著。直到……將軍找到那個醫師,當著所有人的面,提出了他的要求:我要求,在我們還有一口氣的時候吃下你的藥,涂上你的藥,把我們縮小了吧,但愿大風能將我們的尸體給吹回去。他們涂上了藥劑,他們吃掉了藥劑。是的,我們猜得到結果。那個醫師是最后一個,他念動著咒語,眼看著自己的身體在慢慢變小,卻感覺不到一點兒的疼痛。數日之后,這些在沙漠中被陽光灼曬得發黑的尸體,一個個像西瓜那樣大小、也像西瓜那樣的形狀的尸體,竟然一一裂開;從里面鉆出的是一只只暗黑色的鳥。它們通身黝黑,只是眼睛是紅色的。這些鳥,叫著“回家”,一起飛上了天空。(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A.“故事發生在漢代”,“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隊”等詞,反映了本文作為歷史小說的虛構性。B.“一些將士病倒,病死,將軍命令要想盡一切辦法將他們的尸骨帶回”,表現出將軍的重情重義。C.“將領們最終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透露出霍去病部下的的怯懦和軟弱。D.最后“他們涂上了藥劑,他們吃掉了藥劑”,暗示了戰爭的殘酷,具有悲劇色彩。(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DA.歷史記載,霍去病取得漠北大捷,大敗匈奴,封狼居胥,而本文卻寫霍去病的一支部隊的失敗,體現獨特的審美視角。B.本文主要通過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外貌描寫等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了戰爭中將士們失去歸家可能的辛酸。C.本文采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進行敘述,既有利于展現戰爭圖景及人物處境,又能夠真實直觀地反映戰士們的內心世界。D.本文語言風格沉郁悲涼,典雅蘊藉,很好地呈現了戰場實景與人物內心的切身體會,令人為之嘆惋的同時,引人深思。(3)小說以“飛翔的故事”為標題,有何用意。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戰士們借助藥劑化鳥這一情節看似荒誕,其實有其合理性。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讀懂全文,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能力,答題時要對小說整體通讀后,針對每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3)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標題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小說,從小說的人物、情節、主題等方面進行分析。(4)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中相關情節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結合該情節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說的人物、情節、主題等方面加以分析。【解答】(1)C.“透露出霍去病部下的的怯懦和軟弱”錯誤,根據原文“然而饑餓首先波及的是馬匹的生存。將領們最終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而是返回,無論返回之后迎接他們的是什么”可知,饑餓波及了馬匹的生存,將領們最終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選項曲解文意,與原文表述不符。故選:C。(2)D.“典雅蘊藉”錯誤,本文寫了霍去病的一支部隊在漠北的一場戰斗中被沖散,和主力部隊失去了聯系,遠離大部隊,每況愈下,最終放棄活下去的希望,借助藥劑化鳥的故事,語言風格沉郁悲涼,平實質樸。故選:D。(3)結合原文“一個很古老的故事。因為年代久遠的緣故,我只好依靠故紙堆中的只言片語來復原它,需要聲明的是,因為記述的相關文字太少,我寫下的這些可能和事實小有出入”可知,把“飛翔的故事”作為標題,會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并思考:誰在飛翔?如何飛翔?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同時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繼續閱讀。結合原文“他們被沖散……他們和主力部隊失去了聯系”“沒有了糧食。沒有了草料……它們垂在馬背上,有時會在顛簸中相互碰撞,發出銅器的聲響”“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們一直被饑餓感折磨著,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們已經失去了舊日的體形,而變得骨瘦如柴,只有眼睛似乎變得更大”“他們在沙漠中走了多久沒有記載……但那個念頭在,一直在,他們就跟著那個念頭一路走著”可知,通過對戰爭場景的描寫,標題從側面突出了戰士們在處境艱難中渴望自由的形象特點。結合原文“數日之后,這些在沙漠中被陽光灼曬得發黑的尸體,一個個像西瓜那樣大小、也像西瓜那樣的形狀的尸體,竟然一一裂開;從里面鉆出的是一只只暗黑色的鳥。它們通身黝黑,只是眼睛是紅色的。這些鳥,叫著‘回家’,一起飛上了天空”可知,戰士們化鳥歸去,想象豐富,情節動人,富于浪漫色彩,耐人尋味。結合原文“一個很古老的故事。因為年代久遠的緣故,我只好依靠故紙堆中的只言片語來復原它,需要聲明的是,因為記述的相關文字太少,我寫下的這些可能和事實小有出入。故事發生在漢代,元獰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那一年,爆發了一場漢人與匈奴人的慘烈戰爭”“這些鳥,叫著‘回家’,一起飛上了天空”可知,作者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改編,既表現出對戰爭的解構,又體現出作者現實中的人文關懷。(4)結合原文“他們隨著大軍出代郡,一路奔襲……他們和主力部隊失去了聯系”“他們在沙漠中走了多久沒有記載……他們就跟著那個念頭一路走著”“直到……將軍找到那個醫師……但愿大風能將我們的尸體給吹回去”“他們涂上了藥劑……從里面鉆出的是一只只暗黑色的鳥”可知,從情節上看,戰士們遠離大部隊,每況愈下,最終放棄活下去的希望,借助藥劑化鳥。這樣處理,不僅照應了前文,呼應標題,而且符合情節發展邏輯。結合原文“他們涂上了藥劑,他們吃掉了藥劑。是的,我們猜得到結果。那個醫師是最后一個,他念動著咒語,眼看著自己的身體在慢慢變小,卻感覺不到一點兒的疼痛。數日之后,這些在沙漠中被陽光灼曬得發黑的尸體,一個個像西瓜那樣大小、也像西瓜那樣的形狀的尸體,竟然一一裂開;從里面鉆出的是一只只暗黑色的鳥。它們通身黝黑,只是眼睛是紅色的”可知,從主題上看,戰士們借助藥劑化鳥,象征他們思鄉盼歸、渴望魂歸故里。這樣處理,有助于小說思想內蘊的表達。結合原文“這些鳥,叫著‘回家’,一起飛上了天空”可知,從閱讀效果上看,戰士們借助藥劑化鳥“回家”,喜劇作結。這樣處理,更符合大眾審美,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答案:(1)C(2)D(3)①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飛翔的故事”,誰在飛翔?如何飛翔?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②塑造人物,突出形象。通過對戰爭場景的描寫,標題從側面突出了戰士們在處境艱難中渴望自由的形象特點。③想象豐富,情節動人。所謂飛翔的故事,指的是小說結尾戰士們化鳥歸去,富于浪漫色彩,耐人尋味。④暗示主題,深化中心。作者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改編,既表現出對戰爭的解構,又體現出作者現實中的人文關懷。(4)①情節上:戰士們遠離大部隊,每況愈下,最終放棄活下去的希望,借助藥劑化鳥。這樣處理,不僅照應了前文,呼應標題,而且符合情節發展邏輯。②主題上:戰士們借助藥劑化鳥,象征他們思鄉盼歸、渴望魂歸故里。這樣處理,有助于小說思想內蘊的表達。③閱讀效果上:戰士們借助藥劑化鳥“回家”,喜劇作結。這樣處理,更符合大眾審美,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魏武侯問“元年”于吳子,吳子對曰:“言國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分祿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謂不失民眾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選,大夫不兼官,執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謂不失權勢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材料二士茍欲深明博察,以垂榮名,而不好問訊之道,則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軀也?騏驥雖疾,不遇伯樂,不致千里;干將雖利,非人力不能自斷焉;烏號之弓雖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雖高,不務學問,不能致圣。水積成川,則蛟龍生焉;土積成山,則豫樟生焉;學積成圣,則富貴尊顯至焉。千金之衷,非一狐之皮;臺廟之模,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訊問者智之本也。材料三孔子謂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長劍。”孔子曰:“非此之問也,謂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學,豈可及哉!”子路曰:“學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士無教友,則失聽。狂馬不釋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學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節選自《說苑?建本》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BA.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B.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C.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D.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A.執柄的本義為拿著器皿的柄,后引申為掌權或掌權的人。文中“執民柄者”指引申義。B.《春秋》屬于“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經”所指的經書范疇,其體例為編年體史書。C.“學積成圣,則富貴尊顯至焉”與“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中的“焉”字含義相同。D.“砥礪”有磨練、鍛煉或激勵、勉勵之意。文中指前者,與“砥礪前行”的含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A.吳子認為,君主必須做到賞罰分明、為人正直、以民為本,才會不失民心。B.文中以千里馬等三種事物為喻,論證了人要借助外物才能成為圣賢的道理。C.在與子路的談話中,孔子巧妙運用類比論證、對比說理,讓子路心悅誠服。D.材料一和材料三從不同角度切入談論了治國及做人首先應確立的根本大事。(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而不好問訊之道,則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軀也?②孔子曰:“非此之問也,謂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學,豈可及哉!”(5)材料一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具體途徑及表達意圖,請簡要概括。【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通讀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為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注意主語常省略。其次找動詞,動詞通常作謂語。借助句子成分,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此外,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很大的輔助作用。斷句題還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斷開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題。(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解答文言詞語意義的題主要就是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推斷詞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把詞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據上下已知條件加以仔細研釋。“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古已有之的閱讀準則,對于一眼不能識別的文言實詞,我們就必須結合具體語境,瞻前顧后,披文入理,推斷出其意義。(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其次,要回歸文本,吃透文本表達的觀點,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瀏覽選項的內容,到文章中圈出相關的句子,再進行推敲琢磨。(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通讀全文了解文章的內容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根據原題所問找到答題區間并對答題區間進行分析與歸納,最終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智慧不明達做事怎能正當呢?廣泛聽取意見并選擇正確的而從之,是使智慧明達的方法。所以古代的國君在開始處理政務的時候,大夫如果有一句諫言,士如果請求見一面,百姓如果有所陳述,一定要讓他們暢達,君王同族弟子中有所詢問,一定與他們交談,不要將各地的來訪者拒之門外,這樣就能做到不被蒙蔽欺騙。“智”作“不明”的主語,不可斷開;“庶人有謁必達”與“公族請問必語”結構對稱,排除A、C;“所以明智也”是一個表原因的判斷句,不可斷開,排除D。故選:B。(2)C.焉,都是語氣助詞,了。句意:學識積累多了就能成為圣人,那么富貴尊顯就來了。/自然會有非凡的智慧,圣人的心懷也就具備了。D.“與‘砥礪前行’的含義不同”錯誤,“砥礪前行”的“砥礪”,砥、礪都是磨刀石,引申為磨煉。與文中的“砥礪”的含義相同。句意:箭頭磨得銳利。故選:D。(3)A.“為人正直”錯誤,由原文“分祿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謂不失民眾矣”可知,分發俸祿要周到,動用刑罰要恰當,國君心地要仁慈,想到百姓的利益,為百姓除害,這樣就能做到不失民心了。“為人正直”無中生有。故選:A。(4)①“伐”,切斷;“塞”,阻塞;“何以”,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是“何以”,憑什么。譯文:然而不勤學好問,則是切斷了智慧的根本,阻塞了智慧的本源,又憑什么來立身呢?②“以”,憑借;“及”,趕得上,比得上;“非此之問也”,判斷句,標志是“……也”,我問的不是這個。譯文:孔子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我是想說憑借你的能力,再加強學習,豈是別人能超越的!”(5)根據原文“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可知,具體途徑是廣開言路,擇善而行。根據原文“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可知,不被隔絕蒙蔽;根據原文“分祿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謂不失民眾矣”可知,不失民心;根據原文“君身必正,近臣必選,大夫不兼官,執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謂不失權勢矣”可知,不失權勢。答案:(1)B(2)D(3)A(4)①然而不勤學好問,則是切斷了智慧的根本,阻塞了智慧的本源,又憑什么來立身呢?②孔子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我是想說憑借你的能力,再加強學習,豈是別人能超越的!”(5)具體途徑:廣開言路,擇善而行。表達意圖:不被隔絕蒙蔽,不失民心,不失權勢。參考譯文:材料一魏武侯向吳起詢問“元年”有什么意思,吳起回答說:“說的是國君一定要在開始的時候就小心謹慎。”魏武侯問:“怎樣才能在開始的時候小心謹慎?”吳起回答說:“做事要正當。”魏武侯問:“怎樣才能做事正當?”吳起回答說:“要有明達的智慧。智慧不明達做事怎能正當呢?廣泛聽取意見并選擇正確的而從之,是使智慧明達的方法。所以古代的國君在開始處理政務的時候,大夫如果有一句諫言,士如果請求見﹣﹣面,百姓如果有所陳述,一定要讓他們暢達,君王同族弟子中有所詢問,一定與他們交談,不要將各地的來訪者拒之門外,這樣就能做到不被蒙蔽欺騙;分發俸祿要周到,動用刑罰要恰當,國君心地要仁慈,想到百姓的利益,為百姓除害,這樣就能做到不失民心了。君王自身要正派,身邊的大臣要嚴格挑選,大夫不去兼職,掌握管理百姓大權的人不能集中在同一宗族中,這就是不專權仗勢。這些都是《春秋》一書中的含意,也是‘元年’的根本。”材料二一個讀書人如果想要深明道理、了解一切,使美名流傳到后代,不喜歡勤學好問,就是砍去智慧的根本,堵塞智慧的源泉,怎么能立身處世呢?騏驥良馬雖然跑得很快,不遇到伯樂,沒有機會施展它走千里路的能力;干將寶劍雖然鋒利,不靠人的力量不能自己砍斷東西;一個人才華雖高,如果不專心求學問,不能成為圣人。水積多了成為河川,那么蛟龍就可以在里面生存;土積多了成為大山,那么豫樟等樹木就可以生長在上面;學識積累多了就能成為圣人,那么富貴尊顯就來了。價值千金的狐皮衣服,不是一只狐皮能夠拼成的;臺廟的屋椽。不是一棵樹木的枝干做成的;先王的禮法,不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智慧。所以說勤學好問是增進智慧的根本。材料三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憑借你本身的能力,再加上學習,難道還有人比得上(你)嗎?”子路說:“學習也會有好處嗎?”孔子說:“一個國君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出差錯;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從中獲得教益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使用弓弩離不開矯正的工具;木料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圣明;接受教導重視學問,誰還能不成功呢?詆毀仁義,厭惡賢士,就要遭受刑罰。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無須用火烤就很筆直,砍下來做成箭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有些東西天賦異稟)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裝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入嗎?”子路聽后拜謝說:“我接受老師的教誨!”(節選自《說苑?建本》有刪改)4.(9分)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①高適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閑。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觀胡人吹笛②李白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注】①王七即王之渙,此詩是對王之渙《涼州詞》的酬和之作。②本詩作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是年秋天,詩人由河南梁園來到安徽宣城,曾與宣城宇文太守、崔侍御等人游樂唱和。(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兩首詩都寫到胡人吹出的笛聲,與“李憑中國彈箜篌”一樣都點明了音樂所起之處。B.兩首詩都不側重對笛聲的正面描寫,而重在從聽者的角度突出“笛聲”的感染力。C.高詩基調明快、秀麗,實現了詩、畫、音樂的完美結合,營造了深遠的意境。D.李詩開篇點題敘寫感慨由來,敘事抒情,層次井然,語言自然平淡,情感激越蒼涼。(2)自古笛聲多傳達豐富情感。請分析兩首詩如何運用“笛”這個意象來蘊含情感的。【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與賞析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先理解選項信息,再聯系相關語句進行分析。(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本題,可以聯系題目、全詩內容、關鍵字詞及作者當時所處社會現實等,進而具體分析。【解答】(1)A.“都點明了音樂所起之處”錯誤,由高詩“胡人吹笛戍樓間”可知,胡人吹起羌笛在邊防駐軍的瞭望樓響起;由李詩“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可知,胡人吹奏著玉笛,大都是秦地的音聲。兩首詩沒有點明音樂所起之處,選項表述不恰當。故選A。(2)由高詩“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可知,借問悠悠的落梅樂曲有幾首?長風萬里吹拂一夜灑滿關山。詩人寫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寧靜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著風傳滿關山,構成一種深遠的意境,表達了塞上聞笛而生鄉關之思,但這鄉思卻略無哀怨,而是隨著一夜風吹滲滿整個關山,以可見的壯偉景觀的實態體現出巨大的內在顯現力與藝術包容力。李詩前半寫聞笛,后半寫感興,直抒胸臆,觸景生情。由首聯“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兩句點題,敘寫感慨的由來,是因為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調。詩人聽到國都所在的秦地之聲,撩動了憂國之情,從而為下文的敘事抒情作了必要的鋪墊。頷聯“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兩句側重敘事,“十月”點明觀胡人吹笛的時間,“吳山”和“敬亭”點明觀胡人吹笛的地點。一個“曉”字,表現出了秋季肅爽,吳地的山丘更為疏朗的特點。頸聯“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這兩句側重抒情,抒寫聞笛的的感受。詩人聽了蒼涼悲壯的《出塞》古曲,自然會聯想起當時北部邊境隱伏之患,憂國之心也就油然而生。一個“愁”字,道出了詩人對國家政治前途的擔心。然而,自天寶三載(744年)遭讒離京以來至今已近十年之久,在這十年之中,詩人眼看著國事日非,危機四伏,而自己卻沒有報國之路,他的心情極其沉痛。為此寫出了“淚滿逐臣纓”這樣悲涼慷慨的詩句,更足以見詩人對國家的一腔忠憤。尾聯“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此言詩人聞笛以后,愁腸百轉,起身遙望西入長安的大道,煙塵浩渺,深感國都遙遠,融景生情,流露出詩人一片眷戀人主的苦情。“戀主情”三字之前冠以“空懷”二字,寫盡了詩人憂憤之深。既表現了詩人對“主”的希望與拳拳戀“主”心緒,也流露出詩人心中的報國之志始終沒有忘卻,顯露出詩人身在江南而心戀魏闕的愴然情懷。譯文:(高詩)胡人吹起羌笛響在戍樓之間,戍樓之上景象蕭條月光幽閑。借問悠悠的落梅樂曲有幾首?長風萬里吹拂一夜灑滿關山。(李詩)胡人吹奏著玉笛,大都是秦地的音聲。十月吳山的清曉,一曲《梅花》落到敬亭。愁苦中聽到《出塞》的樂曲,淚水頓流,沾濕了我的帽纓。回頭遙望那通往長安的大道,可嘆我空懷著眷戀君主的衷情。鑒賞:(高詩)此詩寫塞上聞笛而生鄉關之思,但首先卻展現出月光下的廣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與戍樓之間托出羌笛之聲,在荒漠塞外與故鄉春色的鮮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縷縷鄉思。但這鄉思卻略無哀怨,而是隨著一夜風吹滲滿整個關山,以可見的壯偉景觀的實態體現出巨大的內在顯現力與藝術包容力。全詩開篇就呈現出一作邊塞題材詩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圍,這主要是通過前兩句的實景描寫表現的。在笛聲和月色中,邊塞一片祥和,彌漫著一種柔和明朗的氛圍。下面兩句寫的是虛景。在這里,詩人寫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寧靜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著風傳滿關山,構成一種深遠的意境。(李詩)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于自然平淡之中又兼有一種蒼涼激越的格調。所謂自然平淡,是從全詩的語言特點來說的。這首詩的語言既無夸張又無藻飾,誠是一派肺腑之言,所謂蒼涼激越,是指詩句中寄寓的感情異常激烈。但是這種激烈的感情,又幾經壓抑,因而又有一種蒼涼遒勁的況味。應該說這種特點是和詩人憂思之深分不開的。李白的五言詩,在其全集中所占的分量并不少。許多人往往只注意詩人的七言古詩、七言樂府以及七言絕句,因為那些詩大都表現了詩人奔騰咆哮、豪邁飄逸的風格特點,但對于他的五言古詩論者卻不多。其實這也是應該加以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特點,《春江花月夜》暗示“雁兒”“魚兒”不能傳書的兩句是“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2)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中“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與“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都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3)“煙”在古人筆下形態萬千,所傳達的詩情也不盡相同。請寫出古詩詞中含有“煙”字的連續兩句“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分析】本題考查了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本考點包括兩個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謂“名言”,是指那些廣泛流傳的詩文、格言警句之類;所謂“名篇”,是指在人們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為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篇目“常見得”是為考生備考限定一個大致范圍,意思是所要考的內容并不是漫無邊際的,而是日常的閱讀和寫作活動中常會遇到的,如中學課本所規定的背誦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故答案為:(1)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重點字:文)(2)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重點字:鷓、鴣)(3)海客談瀛洲洲煙濤微茫信難求(重點字:瀛)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6.(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最近幾年,無糖飲料贏得眾多消費者的喜愛。很多消費者認為,飲用無糖飲料讓人在盡情享受甜食的同時,不用擔心長胖。然而,事實和大家的認知有很大出入。首先,無糖飲料并非“零糖”。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規定,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的,即可稱之為無糖食品。因此,無糖飲料只是低糖,但很多人以為無糖飲料是完全無糖,就瘋狂攝入,結果越喝越胖。其次,無糖飲料一般不含有蔗糖和淀粉糖,但它可以含有代糖,如糖醇、低聚糖、阿斯巴甜等甜味劑。甜味劑本身熱量不高,但長期、過量飲用含甜味劑的飲料也可能使人發胖。悉尼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果蠅進行實驗,發現甜味劑可以使果蠅的攝食量增加將近三分之一。悉尼嘉文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實驗也證實了這種現象。研究人員稱,①在人們攝取甜味劑但沒有搭配相應的熱量時,大腦會發出增加攝食量而使人補充更多的熱量。②此外,因為飲用者覺得自己喝的是“零糖”“零熱量”飲料,所以會下意識地放縱自己攝入過量食物。③你要是天天用無糖可樂配炸雞,想不長肉那是誰也攔不住。(1)將文中畫線句子改成一個單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句義。(2)文段中標有序號的句子各有一處語病,請找出并修改。(3)看完這則材料后,你的同桌說:“無糖飲料問題那么多,以后我們再也不要喝無糖飲料了。”請你用含有條件關系的句子來反駁,不超過40字。【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短句變長句的能力。首先將其中一句確定句子主干,然后將其他幾句變為句子的定語,改寫成一個單句。(2)本題考查學生對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句子,找出有語病的地方,正確修改。(3)本題考查學生語言運用之反駁的能力。答題時要根據題干設置的情境和要求,結合語段相關內容合理組織語言進行反駁。【解答】(1)以“無糖飲料讓人在盡情享受甜食的同時,不用擔心長胖”為主干句,可將“贏得眾多消費者的喜愛”做“無糖飲料”的定語,再在“讓人”前面加上“被認為能”。得出:贏得眾多消費者喜愛的無糖飲料被認為能讓人盡情享受甜食且不會讓人長胖。如以“眾多消費者的喜愛……”做主干,主干句是“眾多消費者喜愛無糖飲料”,再將“無糖飲料讓人在盡情享受甜食的同時,不用擔心長胖”作“無糖飲料”的定語,修改為“被認為能讓人盡情享受甜食且不會讓人長胖的”。得出:眾多消費者喜愛被認為能讓人盡情享受甜食且不會讓人長胖的無糖飲料。如以“無糖飲料贏得眾多消費者的喜愛”為主干句,將“很多消費者認為,飲用無糖飲料讓人在盡情享受甜食的同時,不用擔心長胖”作“無糖飲料”的定語,得出:被認為能讓人盡情享受甜食且不會讓人長胖的無糖飲料贏得眾多消費者的喜愛。(2)原句語病有:①成分殘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