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單元培優練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江蘇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單元培優練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江蘇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單元培優練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江蘇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單元培優練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江蘇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單元培優練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培優練創新應用練1.[2024江蘇鹽城模擬]北宋趙普為相,與樞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女嫁趙之子。太祖知道后特別不滿,李與趙上朝時同處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相互隔開。太祖這一做法旨在()A.拆散兩家的聯姻 B.維護傳統宗法制 C.加強對相權限制 D.分化權臣的事權2.[2024遼寧模擬]嘉祐元年(1056年)正月,宋仁宗生了一場病,后漸漸康復,學士劉敞說:“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指抗擊西夏名將狄青),今上體平復,大憂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八月,僅做了四年樞密使的狄青最終被罷官。這體現出宋代的治國理念是()A.分權制衡 B.崇文抑武 C.強干弱枝 D.文武制衡3.以下材料是對王安石變法失敗緣由的不同看法。由此得出()人物評價司馬光“介甫(王安石)素剛直,每議事于人主前,如與摯友爭論于私室”錢穆“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視基本的人的問題,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對外開疆用武,對內加意聚斂”A.評價歷史要客觀公正,堅持孤證不立的原則B.同時代人因有直觀感受,評價更為精確可信C.由于時代及政治立場不同,歷史真相也不同D.后人駕馭資料豐富,評價較全面結論更牢靠4.[2024江蘇常州模擬]明人在總結元朝行省制度時講道:“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之于內地。”由此可知()A.元朝推行民族同等政策 B.邊疆地區職官僧俗并用C.行省官員權力受到節制 D.元朝加強對邊疆的管轄5.[2024江蘇南通聯考]兩宋時期的犁刀、秧馬、耘蕩、鐵搭等新式農具都誕生于開發江南沼澤地的艱苦斗爭之中。曲轅犁從晚唐的11個部件削減到6個部件,更加適合江南水田耕作。這反映出()A.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出現 B.江南經濟發展的潛力大C.新式農具的普及程度高 D.小農經濟出現革命性突破6.[2024江蘇南通月考]宋神宗時期,實行以錢代役的政策,對鄉村戶和城市的坊郭戶均征收役錢,商稅也由城市向農村拓展。這反映了當時()A.城鄉一體化的逐步實現 B.重農抑商政策漸漸瓦解C.傳統經濟結構有所突破 D.賦稅制度貨幣化的完成7.[2024江蘇揚州檢測]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中期后,東京城的蔬菜種植由城內漸漸向城郊轉移,京郊蔬菜、花卉園圃產業得以快速發展。這反映了當時()A.經濟重心南移 B.坊市制度突破 C.市場管理強化 D.市民階層壯大8.[2024江蘇泰州檢測]元朝統一后,嶺北行省作為祖宗“龍興”之地,在全國占有特別地位。元廷頻繁派遣內地各族人民進入牧區,大力興辦屯田,發展工商業。這些措施()A.使嶺北成為賦稅主要來源地 B.促進了蒙古貴族的漢化進程C.推動了元朝自耕農經濟的發展 D.有利于邊遠地區經濟的改善和發展9.[2024江蘇模擬]下圖中的宋代蹴鞠紋青銅鏡描繪了男女四人共同蹴鞠嬉戲的場景。浮雕靠左側部分,有一個高髻女子正在踢球,靠右側部分,有一個頭戴幞頭的男子聚精會神地盯著球,仿佛正在防守,此外還有兩人在旁觀看。該作品體現了()宋代蹴鞠紋青銅鏡蹴鞠紋青銅鏡摹本A.尚武好勇的時代風貌 B.追求意境的美術風格C.充溢活力的社會風情 D.追求解放的思想觀念10.[2024江蘇常熟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一詞出現后,僅在古代中國就衍生出多種含義,如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中原地區、國內或內地、諸夏族居地乃至華夏國家等。“中國”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始于“中華民國”,“中國”是它的簡稱;現在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其中,最接近“中國”一詞原來意義的是“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那里是王權國家的權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輻射性的強勢文化“磁場”。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稱為“國中”“土中”或“中原”。——摘編自許宏《前中國時代與“中國”的初興》材料二元人“中國觀”的要點是:“中國”的疆域是元統治地區加上南宋統治的江南;“中國”的人民是:漢人和少數民族兩大部分;“中國”的文化是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兩大系統;“中國”主權的行使者,可以是漢人政權,也可以是“行中國之道”的少數民族政權。——摘編自何志虎《“中國觀”在元代的轉換》(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從地域、民族、政治三個角度理解“中國”一詞的含義。(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述材料二的觀點。真題實戰練11.[2024江蘇卷]元朝創建行御史臺“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專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議行御史臺隸屬行省。經重臣董文用據理力爭,該圖謀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制在法令上被確認。這說明元代()A.行省長官的特權受到否定 B.地方權力的監督機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問題得以解決 D.行省事務最終由朝廷大臣確定12.[2024湖北卷]宋初《百家姓》以“趙錢孫李”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節度使張議潮割據敦煌時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寫本以“張王李趙”為首。二者排序不同體現了()A.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 B.崇文抑武政策的實施C.社會流淌的日漸固化 D.門第觀念的歷史遺留13.[2024山東卷]目前考古發覺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黃異墓的紡織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蘇金壇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蘇武進宋墓衣物殘片。湖南衡陽宋墓和寧夏西夏陵區108號墓絲麻織品,浙江蘭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絲織衣裙,浙江臺州南宋趙泊澐墓紡織品60余件等。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宋代()A.海上絲綢貿易興盛 B.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質發生明顯變更 D.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14.[2024廣東卷]魏晉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宋人李覯認為緣由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張載認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虛幻的,與“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覯、張載主見()A.儒法并用以維護君權 B.立足考據以重建學風C.復興儒學以回應挑戰 D.雜糅佛道以構建理學15.[2024湖南卷]南宋畫家李唐感嘆:“云里煙村雨里灘,看之簡單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這反映當時()A.藝術水準下降 B.繪畫題材集中 C.畫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興盛16.[2024天津卷]北宋以紫色為尊貴顏色,宋太宗曾下詔禁止民間服紫,然“冒法者眾”。當時的人們以“巧制新妝,競夸華麗”“愈厭而好新,月異而歲殊”為榮。這種好新求奇的風尚主要得益于宋代()A.中心集權日益加強 B.社會環境相對寬松C.海外貿易旺盛發展 D.封建等級不復存在17.[2024天津卷]遼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漢城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貴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內除宮城外還有官署、孔廟和佛寺;漢城為漢人、商人、使節等居住之所。這樣的都城布局體現了()A.因俗而治的統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響 D.稱霸中原的強盛國力18.[2024海南卷]種植桑、棗樹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詔“廣植桑棗者”免稅,“伐桑棗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棗為薪”的規定;金朝也規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即使戶籍少的猛安謀克也須拿出特別之一的土地種植桑棗。上述現象說明兩宋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表現在()A.疆域拓展 B.民戶管理 C.文化認同 D.政權認同19.[2024北京卷]北宋中期,各地知州主動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甚至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政務。歐陽修《豐樂亭記》載:“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勝“嚴子陵釣臺”邊修建先賢祠堂以“詠其風”,認為這樣“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證了北宋()A.注意推行社會教化 B.放松了對經濟的限制C.激勵文學藝術創作 D.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20.[2024海南卷]元延祐元年(1314年)復原開科取士,規定凡考經問或明經的人,以《高校》《論語》《孟子》《中庸》為課本,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參考書。由此,科舉再次成為思想與權力之間的制度化鏈接。此舉意在()A.敬重前朝傳統文化信仰 B.爭取漢族士人的政治認同C.緩和中心與地方的沖突 D.復原程朱理學的正統地位21.[2024天津卷]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宋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一年兩熟稻麥復種的耕作方式,但實行之初種植規模并不大。這種耕作方式要求收麥與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內完成,須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因此平原地區稻麥復種規模大于山區。南宋時,習慣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狀況下,稻麥復種制得到推廣,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時,加大了精耕細作的力度,畝產進一步提高。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區平均人口密度簡表地區主要地形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蘇州、湖州、常州、秀州平原104溫州、臺州丘陵55歙州、睦州山區30——摘編自《中國通史》等運用材料,自擬一個與宋代江南經濟發展相關的題目,結合所學學問予以論述。22.[2024江蘇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安石變法與他早期在浙東的施治經驗多有關聯。北宋時,浙東負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與干旱之苦。當地民眾常將田地質押給“豪右”,靠借高利貸維持生產。王安石到任后,深感當地生財無道,地方無可用之才,學校無教育之官,不利風教,遂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成效顯著。有詩贊曰:荊公(王安石)宰吾鄞,學校振士風。留心及水利,經游詳記中。旱澇切民瘼,來回勞行蹤。當時青苗法,實惠遍村農。——摘編自岑華潮《王安石與浙東的崛起》(1)據材料概括當時浙東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困難,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王安石變法所借鑒的浙東施治措施。(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王安石在浙東的施政原則。單元培優練創新應用練1.C[解析]材料中宋太祖的做法,是為了防止宰相趙普與樞密使李崇矩交好進而掌控軍權,加強對相權限制,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說要拆散兩家聯姻,故A項錯誤;宗法制是依據血統遠近以區分親疏的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度是最突出的特點,材料與此無關,故B項錯誤;分化事權是把一項職權分解到多重機構去完成,材料與此無關,故D項錯誤。2.B[解析]依據材料“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指抗擊西夏名將狄青),今上體平復,大憂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朝廷上下把狄青當作最大的威逼,致使他被罷免了樞密使的官職,這體現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國策,故B項正確;分權制衡,與材料主旨不符,解除A項;強干弱枝,與材料主旨不符,解除C項;文武制衡,在材料中沒有體現,解除D項。3.A[解析]材料中司馬光和錢穆對王安石變法失敗緣由存在的不同看法,都有肯定道理,但也只是針對某方面的評價,都不全面,所以評價歷史要客觀公正,要堅持孤證不立的原則,故A項正確;B、C、D三項表述過于肯定,解除。4.D[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唐朝的羈縻府州制度規定少數民族不上貢賦,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由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統治的一些地區,也征發賦役,正式劃入了元朝版圖,由此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限制,故D項正確;元朝推行民族不同等政策,故A項錯誤;職官僧俗并用是宣政院特點,并非行省特點,故B項錯誤;行省官員權力受節制表述正確,但無法從材料得出,故C項錯誤。5.B[解析]依據材料“兩宋時期的犁刀、秧馬、耘蕩、鐵搭等新式農具都誕生于開發江南沼澤地的艱苦斗爭”以及“曲轅犁從晚唐的11個部件削減到6個部件,更加適合江南水田耕作”表明新式農具的出現,傳統農具的改進都是為江南農業經濟發展服務的,故B項正確;“出現”表述錯誤,解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普及程度高,解除C項;“革命性突破”表述錯誤,解除D項。6.C[解析]材料反映了宋神宗時期,鄉村和城市都實行以錢代役,商稅也從城市向農村拓展,這說明宋朝政府對百姓人身限制的松弛,在肯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經濟結構,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故C項正確;城鄉一體化逐步實現、重農抑商政策漸漸瓦解均不符合宋朝時期的史實,解除A、B兩項;材料反映的是賦稅制度貨幣化的發展,而不是完成,解除D項。7.D[解析]京郊蔬菜種植業的發展,反映了城鎮經濟的發展,而城鎮的主要居民為市民階層,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壯大,故D項正確;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南北方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引起的,解除A項;坊市制度突破指的是居民區和商業區的界限被打破,不符合題意,解除B項;材料與市場管理無關,解除C項。8.D[解析]元朝統一后,統治者派遣內地各族人民在嶺北行省興辦屯田,發展工商業,有利于發展邊遠地區經濟,D項正確;A、B兩項與材料信息無關,解除;材料只講到元廷對嶺北行省的管理措施,不能說明整個元朝,且措施包括農業和工商業,解除C項。9.C[解析]由材料“男女四人共同蹴鞠嬉戲的場景”“有一個高髻女子正在踢球……有一個頭戴幞頭的男子聚精會神地盯著球,仿佛正在防守”可知,宋代蹴鞠運動男女皆可參加,浮雕彰顯出充溢活力的運動場景,體現當時的社會風情,故C項正確;宋代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解除A項;追求意境是中國畫的特點,該浮雕屬于風俗畫的代表,解除B項;浮雕描繪的是生活中的運動場景,不能體現出思想的解放,解除D項。10.(1)地域:京師,首都,都城;中原地區。民族:華夏族群。政治:中原王朝所建立的政權;近代國家的代稱。(2)材料二認為中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全部區域。元朝時期,中國的疆域不斷拓展,“中國之域”已經從長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日東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內的幾乎整個中國,澎湖巡檢司的設立加強對臺灣的管轄;隨著民族不斷交融,文化趨于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漸漸形成。真題實戰練11.B[解析]依據材料“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制在法令上被確認”可知,元代監察行省的行御史臺在法令上被確認,地方權力受到節制,說明地方權力的監督機制得到改善,故B項正確;材料主旨是行御史臺權力的變更,行省長官特權并未被否定,解除A項;行御史臺監察行省,可以起到制約行省長官的作用,但無法解決吏治問題,解除C項;行省事務由行省長官確定,解除D項。12.D[解析]趙匡胤建立宋朝,皇姓“趙”為《百家姓》第一姓,張議潮割據敦煌時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張”為第一姓,可見《百家姓》中姓氏排列體現了封建社會的門第觀念,故D項正確;《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解除A項;河西節度使張議潮是武將,無法體現崇文抑武政策,解除B項;C項與材料信息無關,解除。13.B[解析]依據材料可知,目前考古發覺的宋代紡織品主要在福建、江蘇、湖南、江西、浙江,這些地方都是在南方,說明宋代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海上絲綢貿易,解除A項;宋朝的衣料材質沒有發生變更,解除C項;材料體現宋代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無法得出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解除D項。14.C[解析]依據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可知,李覯認為儒學教化功能下降;依據材料“與‘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張載認為佛道的追求與儒學迥然不同。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面對佛道沖擊,宋代儒者主見通過改造儒學來達到復興儒學、回應佛道挑戰的目的,故C項正確;宋代儒學并沒有汲取法家思想,解除A項;立足考據是明清時期出現的學術特征,解除B項;張載認為佛道思想“與‘吾儒’水火不容”,因此不是雜糅佛道以構建理學,解除D項。15.D[解析]作者借題發揮,用以抒發個人的感慨和不平。它的言外之意,耐人尋味。“當時藝術水準下降”明顯不符合題意,解除A項;詩中既描述了山水畫也提到花鳥畫,“繪畫題材集中”明顯也不合題意,解除B項;詩人自嘲畫山水畫不如畫牡丹,反映不出當時畫家地位不高,解除C項;畫家李唐生活在南宋,結合所學學問,隨著南宋商品經濟的發展,世俗文化興盛,畫家感嘆寄情山水的山水畫不如濃色重彩的牡丹受時人歡迎,故D項正確。16.B[解析]宋代這種好新求奇風尚甚至不顧及皇帝禁令等現象產生的緣由包括宋代商品經濟的高度旺盛與活躍、政府放寬對社會限制等開明政策,故B項正確;伴隨中心集權加強的可能是思想的統一與限制,與材料信息相悖,解除A項;海外貿易旺盛只是商品經濟旺盛的一部分,不足以作為說明材料所述現象的全部緣由,解除C項;好新求奇風尚并不意味著封建等級秩序不存在,宋代只是出現自由同等趨勢,解除D項。17.A[解析]材料中都城布局中北面皇城是契丹皇帝與貴族理政生活場所,而南面漢城則突出漢人與使節居住之所,正與其南北面官制度符合,故A項正確。B、C兩項都只提取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解除;遼上京在遼河上游,且遼主要限制區沒有達到中原地區,解除D項。18.C[解析]依據材料“西夏有‘禁民伐桑棗為薪’的規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可知,兩宋時期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也認同中原漢族政權的做法,激勵種植桑樹和棗樹,體現了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故C項正確;西夏和金朝屬于獨立王朝,不屬于宋朝的疆域,解除A項;政府激勵種植桑樹和棗樹是為了發展農業生產,解除B項;周邊少數民族認同的是中原政權的文化而不是政權本身,解除D項。19.A[解析]依據材料“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主動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引導民眾接受他們的生活方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