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西大學附中2019-2020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中試題_第1頁
山西省山西大學附中2019-2020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中試題_第2頁
山西省山西大學附中2019-2020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中試題_第3頁
山西省山西大學附中2019-2020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中試題_第4頁
山西省山西大學附中2019-2020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中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山西大學附中20192020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中試題(考查時間:90分鐘考查范圍:以必修三13單元為主)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計46分)1.宗廟與宮殿在中國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意義。先秦時期,宗廟與宮殿在都城中的方位常處于并列位置;到了秦始皇時期,宗廟被遷出都城。這一變化反映出A.祖先崇拜在秦朝逐漸淡化B.儒家思想遭受排擠C.皇權與神權關系日漸疏離D.血緣政治地位削弱2.中國傳統的宗教,無論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神靈崇拜,還是三代秦漢時的祖先崇拜與天帝鬼神祭祀,乃至后來中國上生上長的道教,無不以現世人生的生存與幸福為出發點和歸宿。這說明中國宗教A.脫胎于自然崇拜B.反對追求來世C.受儒家思想影響D.富含人文精神3.據傳堯去世后,舜為了讓堯的兒子丹朱繼承天下而主動避居,可諸侯不朝見丹朱卻去朝見舜,民眾也不歌頌丹朱而歌頌舜,于是舜即位天子。對此,孟子認為這是天意。這說明A.孟子天命思想與民本思想相通 B.孟子傾向于恢復王位繼承制C.中國自古就有選賢舉能的傳統 D.周天子已失去統治的合法性4.漢元興元年(前134年),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了“天人感應”與“罷黜百家”等主張。有學者認為,董仲舒“罷黜百家”的思想,從根本上違背了孔孟儒學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是A.人性本善B.禮法并施C.對鬼神敬而遠之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東晉高僧慧遠曾說:“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堯、孔,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東晉道士葛洪著《抱樸子》有內、外兩篇,“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這說明A.儒、道、佛出現合流的趨勢B.佛、道挑戰了儒學正統地位C.儒、道、佛的終極目標一致D.東晉最終實現了三教合歸儒6.程朱理學認為:“人欲”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超背禮儀規范的行為,與“天理”對立;并進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如此看來,“存天理,滅人欲”A.特別注意提升人的個人修養B.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C.根本否定了人類的自然欲求D.以道德的名義維護專制統治7.在王陽明看來,“人人皆可以為圣”,儒者“須做個愚夫愚婦,方可與人講學”。這一主張A.促進了儒學的平民化B.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C.否定了儒學的倫理意義D.瓦解了傳統社會等級秩序8.明萬歷年間,李贄在私塾講學。別人教書專講“四書”“五經”,他專教些實用的東西,還讓學生猜謎語“皇帝老子去偷牛,滿朝文武做小偷”,謎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這體現了李贄A.以“異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B.“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C.主張“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D.注重學以致用,挑戰正統思想權威9.明清之際,思想界及文學界不斷強化“賈而好儒”“亦賈亦儒”的新動向。同時,不少商人結交儒林,真心問學,慨然捐資,與儒士一道共襄文業,同贊義舉。材料意在說明A.文化變革的經濟動因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C.士商互動的社會風氣 D.統治階級的腐朽沒落10.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邊疆叛亂后,不僅遵循漢族軍禮,告成于太廟和祖陵,還立告成碑于太學之中,全國各地文廟紛紛仿效。到了乾隆年間,類似的造碑運動達到了高潮。這使得清代A.民間叛亂日趨沉寂B.文人競相從軍建功立業C.傳統禮儀革故鼎新D.大一統意識進一步發展11.清初,針對明代后期以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學風,有學者主張,從注釋、辨偽、文字、音韻訓詁等方向著手,追尋《六經》、《論語》等先秦儒家經典的本來意義,重建知識與思想權威。這說明清初考據學的興起A.推動了經世致用思潮的發展B.蘊含著重建儒學的思想C.否定了傳統儒學的思想權威D.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12.清朝乾隆皇帝十分關心《四庫全書》的編撰,先后發出多道“圣諭”,對收錄書籍的原則和歷史事件評說有詳密周到的要求,體現了“修書以遏邪說”的宗旨。這反映了A.封建政權反對文化傳承B.統治者推動儒學創新C.典籍整理服務于文化專制D.閉關鎖國阻礙西學傳播13.當代著名數學家吳文俊從《九章算術》中方程組的消元法和元代數學名著《四元玉鑒》中的四元消法得到啟示,結合現代數學的某些理論,發現了三角化整序法,據此得出了徹底解決高次聯立方程組求解的方法。這反映出A.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B.中國傳統科技一直領先世界C.現代數學源于古代數學理論 D.中國傳統數學能夠古為今用14.明清時期,徽州木刻版畫蓬勃發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圖》《蘇武牧羊圖》《狀元及第》《昭君出塞》等。這一現象反映了A.市民階層價值追求B.藝術的教化功能C.雕版印刷術的發展D.進步思想的影響15.下表是關于中國印刷術的相關記述。據此能夠得出的歷史結論是記述出處“劍南、兩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歷日鬻于市。每歲司天臺未奏頒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唐〕馮宿《全唐文·禁版印時憲書奏》“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施于四眾,每歲五馱無余”〔后唐〕馮贄《云仙散錄》“鏤板刻書,意在流傳,然經書史籍,初無版行。而歷日字書,通俗淺陋之書,需之者眾,故先有雕板”〔民國〕王修《版本述》印刷術推動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政府支持印刷術的技術革新C.文化傳承與創新有賴于印刷術D.雕版印刷術順應了社會需求16.唐朝吳道子在創作宗教畫時總是按照生活的邏輯,自由地對宗教人物做現實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圖》中,將武將的臉型與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畫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畫里,把菩薩畫成自己的樣子。這表明吳道子的宗教畫A.重視吸取外來的美術風格 B.代表了唐朝的繪畫成就C.注重表現人物的神韻意趣 D.具有明顯的世俗化傾向17.宋代話本《張生彩鸞燈傳》描寫了張生元宵觀燈引出的愛情佳話,《張主管志誠脫奇禍》描繪了張勝與小夫人“鬼魂”的遇合,聲色和娛樂成為新的文學敘事的主題。可見宋代話本A.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B.動搖了傳統的禮儀道德規范C.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D.真實再現了北宋城市生活18.有人認為,“篆”代表了遠古時期的人們對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圖形猶如天上的星辰;隸書則代表了人開始進入了自身的生存環境,對大地廣袤的思考;而楷書出現的時期就是被認為人類自身開始覺醒的時期。其意在說明A.古代書法具有“天人感應”的精神內涵B.三種字體演變是古代對科學發展的認識C.楷書演繹了古代的理性思維的科學精神D.社會進步推動了古代人文意識的發展19.“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時代。”下列文化藝術成就彰顯了這一時代解放特征的是A.文人多畫山水寄托分裂動蕩之痛B.戲曲象征虛擬表意的傳統開始形成C.書法尚韻重在表現自我追求風骨D.小說著眼民風世情反綱常之道而倡)20.下表為不同史籍關于扁鵲望診的歷史記述,據此推斷記述出處公元前七世紀初,扁鵲望診蔡桓公《韓非子·喻老》公元前五世紀初,扁鵲為趙簡子診斷病情《史記·扁鵲傳》公元前四世紀末,扁鵲曾試圖用石具除去在位的秦武公臉部的疾病《戰國策·秦策》A.歷史文獻關于扁鵲的記載真實可信B.扁鵲可能是大眾理想化人物的化身C.同一歷史人物會有不同的歷史結論D.歷史闡釋和歷史敘述必須保持一致21.1598年,湯顯祖的《牡丹亭》塑造了不顧生死追求愛情的杜麗娘的經典形象。約三年后,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翁之口說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這一歷史現象能夠說明A.愛情故事是中西方表達思想自由的共同題材B.16世紀末17世紀初中英兩國資本主義經濟發達C.戲曲表演是中西方傳播人文思想的首要方式D.這一時期中西方文明都出現人性解放的追求22.公元前5世紀以前,希臘哲人主要探討的是宇宙本原等問題。其后,智者學派另提出一些命題,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皆有豐富的論述,希臘哲學的主題已轉移到A.神B.自然C.人D.政治23.法國學者萊昂·羅斑指出智者學派運動是這樣一個時代和這樣一個國度的需要:“在這個國度中,一切公民對于城邦的事務的處理或領導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辭來取得個人的優越地位。”由此看來,智者學派的興起主要是因為A.古希臘思想家的推動 B.雅典濃郁的文化氛圍C.功利主義思想的誘導 D.雅典民主政治的繁榮24.蘇格拉底說:“只要我還活著,還有力量,我就永遠不會放棄哲學,或停止勸告你們,對你們之中每一個我所碰到的人指出真相,以我慣常的口吻說:最優秀的人啊,最強大、最以智慧和力量著稱的雅典公民,你只關心錢財、名聲和榮譽,卻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及你的靈魂的完善,難道你不覺得羞愧嗎?”可見當時的雅典A.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盛行B.人文思想成為社會的主流C.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暴露D.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25.蘇格拉底拿出一個蘋果對學生們說:“這是我剛從果園里摘下來的蘋果,你們聞聞它是什么味道?”聞過的學生都說是蘋果的香味。蘇格拉底最后聞,說:“我什么味道也沒有聞到”繼而他對學生們笑著說:“看來只有你是你自己”。蘇格拉底把蘋果傳給學生看。學生們呆住了——那是一只蠟做的假蘋果。這個故事反映出A.理念是萬物的本原B.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C.美德的內涵是堅持獨立思考D.人是萬物的尺度26.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靈魂的理性部分,另一個是用以感覺到愛、餓、渴等物欲之騷動的心靈的無理性部分。靈魂中的這兩種品質決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隸”。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義強調A.確立城邦正義的道德標準

B.運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C.追求節制適度的幸福生活

D.通過教化提高公民的素養27.3世紀古羅馬法學家莫德斯丁給婚姻下的定義是:“婚姻是男女間的結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結合。”而《民法大全》則規定,“如果沒有當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強迫締結婚姻,也不能被強迫重新恢復一個業已離異的婚姻”。這表明《民法大全》A.在婚姻中發展了人文主義思想B.只重視維護羅馬貴族的婚姻自由C.提倡婚姻中男女雙方地位平等D.恪守羅馬早期法學家的婚姻定義28.右圖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最受歡迎的家具之一,梳妝臺下的丘比特欲將愛神之箭射向打扮的居家淑女,另一位小天使手握鮮花準備獻給梳妝的女主人。該家具反映當時A.人們向往羅馬神話般的愛情生活B.社會普遍關注現世生活C.人們要求摧毀“上帝造人”的世界觀D.社會奢靡之風泛濫29.他們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無所不有”的口號,他們非常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他們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贊美人性的完美與崇高,他們追求“人”的本能發揮,追求真善美的動力。材料中的“他們”A.倡導“人是萬物的尺度B.力圖推翻羅馬天主教會統治C.以“人性”反對“神性”D.描繪未來社會的“政治藍圖”30.下圖是拉斐爾的《圣母子與施洗者約翰》。“用古希臘羅馬的方法展現人體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對人體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畫宗教人物,以市民階級的審美標準來詮釋世界”。可見這一時期的藝術A.標志著人文精神的起源B.披著宗教的外衣反專制C.以宗教形式宣揚人文思想D.擺脫了宗教的束縛31.達?芬奇在繪畫時常思考,一個人哭時看起來是什么樣;笑的時候,身體內在的情形肌肉、骨頭和筋又是什么樣子。于是,他對人的遺體進行解剖和研究。這表明,達?芬奇A.旨在進行實驗科學研究B.刻意表現奔放情感C.探求對人體的理性認識D.否定天主教神學理論32.《圣經》只能由圣職人員閱讀,一般信徒無法閱讀到《圣經》。然而1456年在美茵茲的印刷廠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經》,使這一情況得到了改變。據此可知A.宗教改革后不再需要神職人員B.印刷《圣經》的出現導致宗教改革C.印刷術推動了宗教改革的進行D.美茵茲是德國宗教改革的中心33.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稱義”,主張只要直接閱讀《圣經》,有虔誠信仰,靈魂便可得救。“因信稱義”的提出A.加強了教皇的宗教權威 B.鞏固了民眾的宗教信仰C.摧毀了教會的思想專制 D.擴大了基督教會的影響34.16世紀,英格蘭教育家馬爾卡斯特說,“我愛羅馬,但更愛倫敦,我雖仰慕拉丁語,但更崇拜母語”;同一時期,馬丁·路德創造了“德語”,他的翻譯為人民提供了對抗天主教會的武器。據此推斷,這一時期的歐洲A.民主思想廣泛傳播B.民族意識逐步形成C.文藝復興漸入高潮D.宗教改革縱深發展35.新教倫理所表現的現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倫理生活卻無意中促進了經濟活動的開展,新教倫理賦予了經商逐利行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沒有經過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倫理精神對于這些民族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嚴重的阻礙作用。上述材料體現了A.新教倫理精神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精神動力B.只有奉行現世禁欲精神才能發展資本主義C.沒有經歷宗教改革的地區經濟不可能發展D.經商逐利的世俗目的能推動資本主義發展36.伏爾泰認為:“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不可能不劃分為兩個階級,一個是富人階級,另一個是貧困階級。”他在《哲學詞典》中對“平等”作了如下解釋:“除非有無限數量的人一無所有,人類是不能生存下去的。”據此推知伏爾泰A.否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對平等內涵缺乏理性思考C.迎合資產階級上層心理D.思想觀念由激進變為保守37.“興起于18世紀初的美國文化,實乃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撞擊融合后的產物。兩項運動有個共通之處——而這正是美式思維模式的根本。”這里的“美式思維模式的根本”是指A.反抗權威,強調個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視法制C.崇尚理性,強調個人自由 D.反抗權威,重視法制38.盧梭設想了一種獨特的社會契約,在這一社會契約中,每個人全部轉讓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謂公意。公意是全體成員的共同意志。這樣,當個人服從公意時,他“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自由”。可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A.為權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論依據

B.與“天賦人權”思想存在對立C.奠定了人民主權說的理論基礎

D.強調了集體意志對個人的尊重39.“人只有一種天賦的權利,即與生俱來的自由。自由是獨立于別人的強制意志,而且根據普遍的法則,它能夠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它是每個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與生俱來的權利。”與此主張一致的是A.人沒有真正的自由B.人享有法律范圍內的自由C.法律縱容自由泛濫D.法律的制定以自由為原則40.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說:“一旦公共服務不再成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寧愿掏自己的錢口袋,而不愿本人親自來服務的時候,國家就瀕臨毀滅了。”盧梭意在強調A.政府應激發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B.公民應將公意作為行事準則C.政治參與是公民實現自我的途徑D.個人利益應以集體利益為重41.康德說:“一個人確實可以為了他本人并且也只是在一段時間之內,推遲對自己有義務加以認識的事物的啟蒙;然而徑行放棄它,那就無論是對他本人,而更是對于其后代,都可以說是違反而且踐踏了人類的神圣權利。”這說明康德主張A.自由是個人應有的權利B.理性可以被相互轉讓C.人要勇于批判與反思D.建立公正的和諧社會42.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奧地利公主瑪麗·安東內特酷愛文藝。她把戲劇《費加羅的婚禮》挪到國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該戲劇描繪的是啟蒙哲學最痛恨的那個封建等級觀念,實際上是攻擊統治階層。而國王也不覺得這有什么了不起。這反映了A.統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學B.法國啟蒙運動自上而下全面展開C.路易十六的開明緩和了階級矛盾D.統治者推動啟蒙哲學的廣泛傳播43.“人們以理性的宗教信仰代替了絕對的神權,以追求財富和世俗生活的享受代替了禁欲主義,以科學的發展代替了中世紀的愚昧無知,這就是新的時代精神。”材料所指的“時代精神”主要是指A.自由主義精神B.相對主義價值觀C.人文主義思想D.理性主義哲學觀44.在啟蒙理性鼓舞下,工業革命所顯示的巨大力量,將上帝從最后的一塊領地上(生物界和有機界)趕了出去。這一結果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牛頓物理學成功地解釋了自然現象B.達爾文確立了有機界的“發展”觀C.啟蒙思想家揭露了宗教神學的虛假D.浪漫主義思潮激發了對未來想象45.啟蒙運動時期歐洲文化水平進步情況表:時間項目有閱讀能力的人占法國總人口的比例(%)法國婦女的識字率(%)歐洲年均出版新書(單位:部)普通人藏書(單位:本)17C中葉2914約10001—2018C中葉4727約400020—100由上表可知,這一時期A.啟蒙思想推動法國基礎教育發展B.出版業是歐洲文化水平進步的動力C.歐洲貴族推動法國啟蒙思想傳播D.文化教育進步有助于啟蒙運動發展46.16世紀中期以來,歐洲思想家一直致力于通過新的方法來研究自然世界。這些方法包括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對經驗數據的邏輯陳述,而更重要的是運用數學來進行分析:歐洲思想家的行為A.從根本上動搖了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B.有利于用理性發現人類社會法則C.直接引發了西歐各國的宗教改革運動D.促使人們開始關注現實社會生活二、材料分析題(54分)47.(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時期出版的書籍有歷史、經典古籍和有關農業及文學的著作等,數量逾五百種,部分得以大量印行。本時期中國的雕版印刷擁有極高的水平,而當時歐洲卻正處于黑暗時代。十一世紀還出現了活字版印刷術。畢昇發明的膠泥活字在當時應該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事實并非如此。“畢昇去世后”,沈括這么寫道,“他的活字技術成為我表親名下的財產,直到今天仍被珍藏。”由此可知,活字版成為私人的傳家之寶,而非全國人民得以享用的資源。材料二:公元十四、五世紀時,由商人、貿易家與工匠組成的新都市階級出現。他們需要閱覽帳冊、航海書籍以便于轉運貨物。教會同樣需要印制贖罪券、圣經等書冊。由谷登堡開啟的金屬活字印刷蓬勃發展起來。當然這也得益于歐洲的字母系統,中國人從事印刷至少需要八千個活字。隨著印刷品的激增,西方圖書館與學校數目也跟著激增,古希臘羅馬經典廣泛傳播。印制插圖的技術則對自然科學及地圖制作的貢獻甚大,地球及其棲息生物的嶄新面象遂一一浮現。——均摘自施拉姆《人類傳播史》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畢昇與谷登堡活字印刷技術的特點及它們出現的背景。(14分)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畢昇與谷登堡活字印刷技術發明命運不同的原因。(12分)48.(16分)明清之際進步思潮和歐洲文藝復興同屬早期啟蒙文化,有著相似的歷史使命。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材料二:歐洲文藝復興的使命之一是擺脫宗教教義的束縛,沖破中世紀經院哲學的煩瑣和空疏,把人們的視線由虛渺的“天界”拉向真實的“人間”……從這一意義上說,由“虛”走向“實”,是歐洲文藝復興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化動向。無獨有偶,在中國的明清之際,也興起了清算明代學術的空疏。——馮天瑜《從明清之際的早期啟蒙文化到近代新學》材料三:中國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與歐洲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潮分屬兩個不同的歷史范疇。前者是中世紀末期社會批判的產物,后者卻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有些學人將這兩種形態的文化等量齊觀,顯然不太恰當。如果要在歐洲文化史上選擇一個段落同中國明清之際的進步文化作比擬,無論從產生的背景還是從所包含的內容而言,都以歐洲封建社會存在的最后幾個世紀(1417世紀),即嚴復說的西方“古學”轉向“新學”的階段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較為相當。——馮天瑜《從明清之際的早期啟蒙文化到近代新學》(1)根據材料一,指出黃宗羲的主要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批判對象與文藝復興有何不同?(3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文藝復興和明清之際思想家針對“空疏的學風”分別提出了怎樣的思想主張?(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同中國明清之際的進步文化作比擬……文藝復興運動較為相當”的理由。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未成為“近代社會的宣言書”,試從影響角度加以說明。(11分)4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歷史文獻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下列文獻是其中的代表:《理想國》、《九章算術》、《十日談》、《哈姆雷特》、《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論法的精神》、《共產黨宣言》、《物種起源》、《狂人日記》等。請圍繞“歷史文獻與人類社會進步”的某個側面,選出兩部文獻,提煉出一個主題;再補充一個符合該主題的文獻,以這三部文獻的主要內容為材料,寫一篇小短文。(要求:主題明確,文獻選擇完整、準確,材料運用充分,邏輯清晰,史論結合。)山西大學附中2019~2020學年高二第一學期期中模塊診斷歷史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計46分)15DDADA610BADCD1115BCDBD1620DCDCB2125DCDAC2630CABCC3135CCCBA3640CACBA4145CACBD46B二、材料分析題(54分)47.(26分)(1)特點:畢昇:比西方早三四百年;膠泥材質;國內影響有限,沒有得到推廣;對歐洲影響深遠。(任3點3分)谷登堡:金屬材質;蓬勃發展;影響和貢獻都較大。(3分)背景:畢昇:印刷技術的成熟提供技術支持;商品經濟的繁榮;宋代重文輕武形成重視文化與書籍的風氣;科舉考試的推動;宋詞等文學繁榮的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