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達州市中考歷史真題_第1頁
2023年四川省達州市中考歷史真題_第2頁
2023年四川省達州市中考歷史真題_第3頁
2023年四川省達州市中考歷史真題_第4頁
2023年四川省達州市中考歷史真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答案第=page88頁,共=sectionpages88頁2023年四川省達州市中考歷史真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某歷史興趣小組在探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時,小組成員尋找到一些相關的素材。下列尋找的素材與史實相符合的一項是(

)A.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張“無為而治”,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B.張仲景是西漢末年的名醫,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被稱為“醫圣”C.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D.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記述了從黃帝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2.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為鞏固統治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下面圖示中空白處應是(

)A.科舉制 B.八股取士制 C.軍機處 D.行省制度3.19世紀中后期,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強迫清政府開放一系列通商口岸。以下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南京

②天津

③重慶

④上海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①④②③4.中國近代創辦的新式報刊,報道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國內外時局,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是(

A.《申報》 B.《國聞報》 C.《新青年》 D.《勞動者》5.“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在長征中,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是(

)A.強渡烏江 B.四渡赤水河 C.巧渡金沙江 D.飛奪瀘定橋6.1945年,《大公報》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材料中的“大喜事”是(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B.抗日戰爭勝利 C.重慶談判 D.北平和平解放7.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包干到戶、自負盈虧。第一年秋,糧食產量比上年增長6倍多。農村改革就此拉開序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農民獲得了土地所有權 B.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D.農民有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8.某校八年級同學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軍事、科技、社會生活等領域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主題,搜集了下面的資料圖片,并對其所涉及的史實進行解讀。其中與史實不符的是(

A.圖1: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多種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B.圖2:我國海軍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C.圖3:2008年9月,神州五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D.圖4:人們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搬進了規劃整齊的居民小區,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單元房9.“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這首《望大陸》,表達了作者對大陸故鄉的濃濃思念。為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中國人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下列說法有誤的是(

)A.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B.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C.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近40年隔絕狀態被打破D.2015年11月,習近平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10.古代亞洲、非洲、歐洲地區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下列文明成果誕生于兩河流域的是(

)A.《十二銅表法》 B.《天方夜譚》 C.《漢謨拉比法典》 D.《荷馬史詩》11.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在意大利沿岸的某些城市,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本質特征是(

)A.雇傭關系的形成 B.社會分工的擴大C.社會經濟的發展 D.生產力水平的提高12.但丁說:“人不能像走獸那樣生活,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莎士比亞說:“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過這短的一生,就太長了。”這充分體現了(

)A.契約精神 B.神權至上 C.禁欲苦行 D.人文主義13.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選項史實結論A光榮革命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B《獨立宣言》發表標志著美國獨立C亞歷山大二世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D明治維新日本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A.A B.B C.C D.D14.1933年,某國的領導人在就職演說中講到:“我們最大的任務,是使人民有工作可以做。如果我們聰明而勇敢地對待,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為此,他推行了哪一措施(

)A.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 B.投資大量公共設施C.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D.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15.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下面是某同學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過程中繪制的時間軸。下列組合中時間與對應的史實連接正確的一組是(

)A.①——《共產黨宣言》發表

②——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B.②——巴黎公社成立

③——十月革命勝利C.③——第一國際成立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D.④——實施新經濟政策

⑤——蘇聯解體二、綜合題16.“大學”一詞的本義是指一個團體或行會。大學最初與中世紀城市中的手工業行會和商人行會的性質是一樣的。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2世紀,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當時,大學的基礎課程包括天文、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學生學完基礎課程之后學習專業課程,有法學、醫學和神學。——摘編自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1)根據材料一概括出西歐中世紀大學的“美好”之處。材料二

19世紀的歐美大學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源頭,為西方工業化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眾多科學家在大學實驗室中刻苦研究,反復實踐,在電磁學、化學和熱力學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些發明成果在生產實踐中被不斷轉化為生產技術。新的技術、新的發明層出不窮,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摘編自元鵬《大學與第二次工業革命》(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并列舉一項當時在新材料領域的重大發明。(3)根據以上材料,說明大學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17.如今,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一年多,戰爭給俄烏兩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我市某班同學要召開一次“遠離戰爭,珍愛和平”的主題班會。以下是各小組同學查找的資料。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一戰后,蘇俄自動退出了爭霸的行業,德國和奧匈帝國戰敗,已沒有資格參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個主要戰勝國,它們之間的經濟、軍事實力又相差甚遠,這就要按戰后的實力對比重新劃分勢力范圍,建立戰后世界新秩序。——徐天新、許平、王紅生等《世界通史·現代卷》(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三年,軸心國把控著局面。1942年底,隨著蘇聯人的勝利,轉折點開始出現…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艦甲板上,舉行了正式的投降儀式。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蘇聯人的勝利,轉折點開始出現”是指哪場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哪次會議上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美蘇兩國由戰時的盟友轉變為戰后的對手,進行了長達40多年的對抗。——摘編自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3)材料三中“長達40多年的對抗”指的是什么?其開始的標志是什么?材料四

20世紀末,舊的世界格局已經終結,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世界各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國際共識。(4)材料四中提到的“新的世界格局”正朝著怎樣的趨勢發展?(5)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戰爭給我們帶來的深刻教訓有哪些?18.近代以來,為實現民族復興,先進的中國人不斷探索,最后找到了一條自己的道路。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思維導圖(1)根據材料一的思維導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辛亥革命主張建立怎樣的政治制度?并總結中國早期近代化探索的特點。材料二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和仁人志士進行了一系列挽救國家危亡的斗爭和近代化探索……19世紀末20世紀初,改良派和革命派發起的政治運動都歸于失敗……救國的任務歷史性地落到了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身上……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全國掀起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摘編自曲青山《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政治運動都歸于失敗”的原因。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設立集中領導全國工人運動的機構是什么?材料三

“邊界的斗爭,完全是軍事的斗爭…所謂割據,必須是武裝的。”“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意義。”——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1928年11月25日)(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通過“邊界的斗爭”創造了什么局面?開辟了一條什么革命道路?材料四

鄧小平依據對二十年社會主義經驗教訓的總結,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應當富裕……至此,中國人才徹底終結了自近代以來“走他人的路”的歷史,開始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摘編自《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道路選擇的歷史考察及啟示》(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我國為實現“富裕”的目的實行了什么偉大決策?(5)百年求索路漫漫,華夏逐夢踏征程。你從中獲得哪些啟示?19.2023年5月19日,中國一中亞峰會在陜西西安舉行,這是今年中國首場重大主場外交活動,也是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1年來,六國元首首次以實體形式舉辦峰會,在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本次會議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發展的新篇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交流互鑒】材料一

絲綢之路最初是軍事路、外交路,漢武帝派使臣聯合西域的大宛、烏孫、大月氏等地方政權,成立了一個松散的合作聯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勢力。之后是民生路、商業路、世貿路,再之后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長安到西域,到中亞,到西亞,再綿延至歐洲。物質交流的同時,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基督教文化也相互交集共生。——穆濤《漢代的政治豐碑和國家隱痛》(1)材料一中的“使臣”是誰?后來中國的哪一發明傳入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誓死力爭】材料二

下列圖片分別反映了近代中國某一重大事件片斷。

(2)從材料二中圖一推測這次事件爆發的導火線。并回答三幅圖片所反映的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沖破困局】材料三

歷史因交往而多彩,文明因借鑒而豐富。下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成就示意圖。(3)請你結合圖示,寫出“開拓”、“突破”階段我國取得的外交成就各一項。【美美與共】材料四

改革開放后,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舉辦多次重要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我國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并歸納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的外交布局。(5)綜合上述材料,請你根據中國外交的發展歷程,談談你的感悟。

參考答案1.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尋找的素材與史實相符合,C項正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張“以德治國”,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排除A項;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排除B項;《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排除D項。故選C項。2.D解析:根據題干圖片信息“元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對遼闊的疆域實行有效統治,元朝實行行省制度。D項正確;科舉制創立于隋朝,排除A項;明朝的科舉制實行“八股取士”,排除B項;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排除C項。故選D項。3.B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842年的《南京條約》規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1858年的《天津條約》規定開放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1860年的《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1895年的《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④①②③,B項正確;而ACD項排序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4.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872年4月30日,中國第一張近代報紙《申報》在上海創刊,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A項正確;《國聞報》《國聞報》于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創刊,戊戌變法后遭清政府查辦,1898年12月被迫停刊,不符題意,排除B項;《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創刊號至1926年7月終刊共出9卷54號,不符題意,排除C項;《勞動者》在1920年10月3日在廣州創刊,1921年1月停刊,不符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5.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毛澤東指揮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佯攻貴陽,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B項正確;紅軍強渡烏江,攻克貴州北部重鎮遵義,排除A項;紅軍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排除C項;在長征中,紅軍北上,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過雪山,過草地,突破臘子口,進入甘肅,排除D項。故選B項。6.C解析:依據課本所學可知,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這為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一線曙光。題干材料所示的報道反映的歷史事件是重慶談判,C項正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是在1936年底,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抗日戰爭勝利的信息,排除B項;北平和平解放是1949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7.A解析:本題是逆向性選擇題,根據“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包干到戶、自負盈虧”和所學可知,農村改革中,農民獲得了土地使用權,不是土地所有權,說法不正確,A項符合題意,選擇A項;農村改革的形式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有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CD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CD項。故選A項。8.C解析: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根據圖3信息“翟志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C選項與史實不符,符合題意。C項正確;根據圖1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多種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A項與史實符合,排除A項;根據圖2信息“遼寧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B項與史實符合,排除B項;根據圖4信息“美麗鄉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人們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搬進了規劃整齊的居民小區,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單元房。D項與史實符合,排除D項。故選C項。9.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本項說法有誤,B項符合題意,選擇B項;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近40年隔絕狀態被打破,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2015年11月,習近平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10.C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律,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倫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C項正確;《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國家立法的紀念碑,也是最早的羅馬法文獻,排除A項;《天方夜譚》是古代阿拉伯民間故事集,排除B項;《荷馬史詩》相傳是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排除D項。故選C項。11.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晚期,西歐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的出現使少數富裕的手工業者演變為手工工場主,他們向雇傭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雇傭關系的形成,是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本質特征,A項正確;綜上所述,BCD三項都不是生產關系的本質表現,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12.D解析:根據題干的“但丁、莎士比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中葉,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對教會宣揚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進入天堂的生活態度漸生異議,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這種被稱為人文主義的思潮逐漸流行,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但丁、莎士比亞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代表,他們的話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D項正確;文藝復興運動與契約精神無關,排除A項;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排除BC項。故選D項。13.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民族危機,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錯誤,D項正確;威廉夫婦接受《權利法案》和議會的要求,此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錯誤,排除A項;1776年7月,《獨立宣言》發表,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但美國還沒有真正獨立,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錯誤,排除B項;彼得一世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14.B解析:根據材料“我們最大的任務,是使人民有工作可以做”和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反映了羅斯福新政中所采取的措施,為了讓人民有工作可做,推行”以工代賑“,投資大量公共設施,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工業方面的措施,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排除D項。故選B項。15.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B項正確;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但被鎮壓,排除A項;第一國際成立于1864年9月28日,排除C項;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的時間是1921年,排除D項。故選B項。16.(1)大學的課程種類多,專業面廣,學習進度相對科學,課程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2)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并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美國和德國走在其他國家的前面;電力的廣泛應用;規模廣泛,同時發生在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發明以重工業為主等。發明:美國人海厄特發明了賽璐珞制造技術。(或法國人夏爾多內發明了人造纖維)(3)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大學發展,大學發展反過來也會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解析:(1)根據材料一“大學的基礎課程包括天文、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學生學完基礎課程之后學習專業課程,有法學、醫學和神學”可知西歐中世紀大學的“美好”之處是大學的課程種類多,專業面廣,學習進度相對科學,課程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2)根據材料二“這些發明成果在生產實踐中被不斷轉化為生產技術”可知特點是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并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特點是美國和德國走在其他國家的前面;電力的廣泛應用;規模廣泛,同時發生在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發明以重工業為主等。根據所學,直接列舉一項當時在新材料領域的重大發明,如美國人海厄特發明了賽璐珞制造技術;法國人夏爾多內發明了人造纖維。(3)根據材料一可知,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大學的興起和發展;根據材料二可知,大學的發展,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反過了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大學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緊密,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大學發展,大學發展反過來也會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17.(1)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2)斯大林格勒戰役;雅爾塔會議。(3)冷戰;杜魯門主義的出臺。(4)多極化趨勢發展。(5)戰爭的殘酷性,世界人民應該更加珍惜和平;世界人民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對付敵人才能勝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戰爭的根源;不應由于政治上的偏見而排斥他國,應該共同合作;切勿以犧牲他國利益來維護自己利益等。解析:(1)根據材料一“一戰后,蘇俄自動退出了爭霸的行列,德國和奧匈帝國戰敗,已沒有資格參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個主要戰勝國。它們之間的經濟、軍事實力又相差甚遠,這就是按戰后的實力對比重新劃分勢力范圍,建立戰后世界新秩序。”和所學知識可知,戰后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所以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導致這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2)根據材料二“1942年底,隨著蘇聯人的勝利,轉折點開始出現”和所學可知,材料二中“蘇聯人的勝利,轉折點開始出現”是指斯大林格勒戰役,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雅爾塔會議上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3)根據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美蘇兩國由戰時的盟友轉變為戰后的對手,進行了長達40多年的對抗”和所學可知,材料三中“長達40多年的對抗”指的是冷戰;其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4)根據材料四“20世紀末,舊的世界格局已經終結,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世界各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國際共識”和所學可知,材料四中提到的“新的世界格局”正朝著多極化趨勢發展。(5)綜合上述材料,我們結合戰爭的原因、影響等方面分析概括可知,戰爭給我們帶來的深刻教訓主要是戰爭的殘酷性,世界人民應該更加珍惜和平;世界人民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對付敵人才能勝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戰爭的根源;不應由于政治上的偏見而排斥他國,應該共同合作;切勿以犧牲他國利益來維護自己利益等。18.(1)民主共和制;特點:從學習西方技術(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遞進(逐漸深入)。(2)原因: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3)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4)改革開放。(5)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