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高二歷史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高二歷史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高二歷史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高二歷史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高二歷史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唐朝《禮賓圖》壁畫乾隆皇帝接見英使馬戛爾尼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漢初和親政策“漢倭奴國王金印”《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新課導入(一)秦朝1.民族分布:2.管理措施:中央機構秦朝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軍事措施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軍北逐匈奴;修筑長城)行政管轄南撫夷、越,在今天的兩廣地區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東北的夫余、烏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烏桓夫余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

及至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漢·賈誼《過秦論》3.意義:維護了北部邊疆的穩定,促進了南方地區的開發,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融。漢初對北方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和親政策漢武帝衛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匈奴,取得大勝北擊匈奴東漢初匈奴分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遷,逐漸漢化匈奴漢化89年竇憲出擊北匈奴,取勝后刻銘燕然山。北匈奴西遷。燕然勒銘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二)漢朝1.中央機構: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秦朝典客演變而來)2.邊疆管理:(1)北方(匈奴)(2)行政管轄西面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稱“河西四郡”,成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設西域都護府(定位漢朝),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護烏桓校尉東北(二)漢朝(3)屯戍政策(民屯)移民屯田前119年70余萬(軍屯)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探究思考:結合史料指出漢朝在邊疆的屯戍政策的影響?1.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擾;2.降低了軍費開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負擔;3.有利于邊疆的開發;4.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虜之患,利施後世,名稱圣明,其與秦之行怨民,相去遠矣。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

一一班固《漢書·晁錯傳》西漢的屯田,是鞏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邊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時屯田區又為徙民、設縣做好了基礎準備。……西域的屯田卒,不僅從事農業生產,而且在有戰事時參加戰爭。他們在西域且耕且戰,對確立漢朝在西域的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劉永強《兩漢西域經濟研究》屯戍政策屯戍農耕經濟模式的移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經濟基礎(三)魏晉南北朝——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西晉少數民族內遷和北民南遷十六國時內遷各族不斷交融北魏再度統一黃河流域實行漢化改革三國、東晉、南朝南方不斷得到開發民族遷徙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中,不斷融合少數民族漢化經濟開發

①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

②各民族政權的制度創新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礎;

③南北文化差異明顯但走向交融,儒、釋、道三教共同發展,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④江南的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影響: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隋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2.隋朝的民族關系冼夫人,一生忠義為國,被尊稱“嶺南圣母”1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附戰爭2加強了對嶺南地區各族治理,如冊封百越首領冼夫人為譙國夫人冊封3加強與流求的接觸,曾三次派人抵達流求聯系4邊疆主要推行郡縣制,但往往以邊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設機構(一)隋唐時期:隋朝是如何處理民族關系的?以夷制夷、因俗而治1.中央機構:鴻臚寺:負責賓客接待禮儀。禮部:禮部司、主客司南北西北東北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加封南詔諸王,遣子弟入唐學習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多次會盟玄宗冊封大祚榮“渤海郡王”玄宗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懷仁可汗”3.唐朝的民族關系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資治通鑒》唐太宗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趨。

咸稱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與軀。——柳宗元《唐鐃歌鼓吹曲·高昌》(一)隋唐時期:安南都護府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

3.唐朝的民族關系設置機構: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因俗而治)都護府與都督府都護府是在邊疆地區設置的特別行政機構,職責是“撫慰諸藩,輯寧外寇”,由唐朝派官員及士兵駐守。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區設置的地方行政機構,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需向朝廷繳稅。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有哪些?處理民族關系方式:

和親、冊封、

會盟、

設立機構(一)隋唐時期:

對歸附的邊族地區,唐朝創造性地實施寬松懷柔的“羈縻”政策。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原則,在內附各族部落中設置一種不同于內地的特殊行政區劃,分為羈縻都護府、都督府、州、縣四級。羈縻州的長官多由原先的部落首領擔任,可以世襲,朝廷則頒發印信予以確認。部落首領保持其原有的稱號與權力,統領原先的部眾,自理內部事務,依照本族習俗生活,中央政府不加干預。

——《大學中國史》概念闡釋:羈縻府州制度(1)含義:“羈”用軍事和政治壓力加以控制,“縻”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2)特點:①不改變部落原有社會組織和風俗(因俗而治);②部落列置州縣,分級管理;③長官由原部落首領擔任可以世襲(以夷制夷);④中央間接管理,加以節制。(3)作用:加強對邊疆的管理,有利于邊疆的穩定;促進民族融合;有利于邊疆的開發和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1、并立:先后與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長期并立。2、吸收:遼、西夏、金、大理等政權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3、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權割據、爭戰狀態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從未中斷過。南北面官仿宋建制澶淵之盟榷場貿易紹興和議慶歷和議沿襲唐宋制度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二)宋朝4.影響:①少數民族政權隔斷了陸路聯系,促使宋代發展海上絲綢之路。②南方經濟發展并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完成;③各族割據戰爭,交流交往中進一步加強了民族交融。(一)元朝1.民族政策: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元朝時西藏正式歸入中央版圖。臺灣設澎湖巡檢司云南、東北設行省,征發賦役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管理軍政事務西域一方面“行漢法”(以漢人的典章制度治理國家)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明顯的差別對待2.邊疆管理: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四等人制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澎湖巡檢司行省行省宣政院

《元史·地理志》總結道:“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jimi)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漢唐不穩定→元內地一體化趨向1.設置管理機構: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在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一線,陸續修建長城,防范蒙古騎兵人境襲擾,并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2.修長城,置九邊:▲明朝長城與九邊重鎮示意圖3.開放馬市: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二)明朝4.羈縻政策:東北在東北設都司、衛、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奴兒干都司)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西南在西南設土司西藏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烏斯藏都司)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修長城筑九邊都司、冊封法王茶馬互市土司制馬市都司衛所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二)明朝茶馬互市作用:中原地區和西北少數民族互補互利,促進了農耕經濟與游牧經濟的互動;加強了中央集權。1.管理機構:理藩院滿蒙聯姻軍事平叛土部回歸冊封達賴班禪設立辦事大臣改土歸流2.民族政策: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三)清朝(1)蒙古: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通過軍事斗爭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設伊犁等將軍轄區。鞏固了西北邊疆。(2)西藏: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管理藏區事務。(3)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4)東南: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背景:經過:影響:它始于元朝,在明朝完善,最終在清朝時期被廢止,中原王朝在西南少民族聚居區實行土司制度。土司又叫土官,指由當地民族首領世襲擔任的宣蔚使、知府、知州等職務。須經過中央批準,并承擔繳納賦稅、出兵助戰等義務,但還是具有一定的割據性,不利于地方穩定。自雍正時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隨之進行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核實賦稅等工作。改土歸流,強化了清政府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概念闡釋:改土歸流“茶馬互市金牌信符”明政府茶馬貿易官方憑證材料2:通過所謂的“茶馬貿易”中國獲得了緊缺的馬匹,西北少數民族茶葉依賴中原地區的供給,中央王朝因茶葉而掌握了“華夏邊緣”地區的命脈。

——杜君立《歷史的慰藉》互補互利中央集權加強材料1:(屯田卒)在西域且耕且戰,對確立漢朝在西域的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劉永強《兩漢西域經濟研究》《居延漢簡》所見“屯戍”茶馬農耕經濟與游牧經濟的互動屯田生產促進邊疆開發軍事防御,維護統治屯戍農耕經濟模式的移植問題探究:據材料1、2,分析漢代屯戍和明代茶馬互市政策發揮了什么作用?目的:①保障政府收益。

②換取軍隊所需戰馬。

③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

④增強對少數民族的吸引力。作用:①中原地區和西北少數民族互補互利,促進了農耕經濟與游牧經濟的互動。

②加強了中央集權。【總結提升】結合教材內容,整理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族政策朝代中央行政機構邊疆管理機構戰爭和親聯姻冊封會盟春秋戰國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自稱華夏,華夏認同觀念出現;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族秦典客、典屬國南撫夷越,設三郡擊匈奴漢鴻臚寺河西四郡,西域都護府,烏桓校尉屯戍政策攻打匈奴昭君出塞魏晉民族交融趨勢加強: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向內地遷移;中原人南遷隋禮部鴻臚寺邊疆推行郡縣制冊封譙國夫人唐設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等擊敗突厥文成公主入藏加封南詔王唐蕃會盟宋宋先后與遼、西夏、金等多個政權并立淵之盟、宋夏和議、紹興和議元宣政院設行省明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修筑長城,布置“九邊”、東北部:設都司、衛、所、西南:設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領袖清理藩院設伊犁將軍、設駐藏大臣、西南“改土歸流平定準噶爾叛亂滿蒙聯姻冊封達賴、班禪從秦漢到明清歷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民族遷徙:如漢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民族戰爭:如秦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宋朝與遼、西夏、金之間的戰爭。友好交往(互市貿易):如唐朝與回紇之間互派使節,明朝在邊境與蒙古、女真開展貿易。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親聯姻:如西漢與匈奴和親,清朝前期的滿蒙聯姻。會盟和議:如唐朝與吐蕃的“長慶會盟”,北宋與遼的“澶淵之盟”。進行冊封:如唐朝冊封南詔王,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領袖,清朝冊封達賴班禪。設置機構:如秦朝設立南海三郡;西漢設西域都護。漢:設西域都護唐: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清:平定準噶爾叛亂、土爾扈特部東歸、設伊犁將軍三國東吳:衛溫到達夷洲隋朝:加強與流求的接觸元:設澎湖巡檢司清: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唐:與吐蕃和親會盟元:設宣政院清:冊封達賴班禪、設駐藏大臣漢:設護烏桓校尉唐:安東大都護府元:設遼陽行省明:設奴爾干都司管轄清:設將軍轄區秦漢:設郡縣隋:封譙國夫人唐:設安南大都護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東北東南(臺灣)嶺南西南(西藏)西北(新疆)歸納總結:中國古代歷史上大規模的民族交融出現過哪幾次高潮?第一次: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華夏族在戰爭中與其他少數民族接觸頻繁,促進民族交融,形成華夏認同觀念。第二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推行漢法,推進民族交融;蜀國堅持搞好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吳國漢族和山越族共同生產,開發江南;民族大交融趨勢出現。第三次: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接受漢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進程的同時,也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特別是元的統一,使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并且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中古民族關系以戰與和的形態表現,和平形態是主要形式。民族戰爭沒侵略非侵略之分,但有正義非正義之分。(一)秦漢時期:2、漢朝:(1)陸路:絲綢之路;甘英出使大秦。(2)海路: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日本1、先秦: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文明有廣泛的交往交流。四.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二)隋唐時期:(形成東亞文化圈)1、背景:政治統一,對外關系空前發展,經濟文化交流活躍。2、概況:(1)陸路:

①隋煬帝:管理張掖通商事務。

②唐朝:向大食國傳播造紙術。(2)海路:交流活躍

①隋朝:赤土國(常駿)

②唐朝:日本派遣唐使日本“大化改新”絲綢造紙術瓷器胡旋舞葡萄酒琵琶長安城日本·平城京2、概況①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②開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寧波)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③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三)宋朝:1、背景:北方陸路交通阻隔,海路轉趨發達。3.宋朝海外貿易繁榮的原因政治:①少數民族政權隔斷了陸路聯系;

②政府重視并鼓勵對外貿易;

③制定了系統完備的市舶管理制度,專門管理海上貿易;經濟:①經濟重心南移;②中國古代手工業發達;科技: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指南針的應用;四.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4.影響:(1)外貿稅成為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2)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及航海造船技術,傳入歐洲,對西方向近代發展產生極大影響。(四)元朝:四.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1)通往歐洲的海陸道路通暢;(2)13世紀馬可·波羅來華,在中國生活了17年,后來留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3)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東方是金瓦蓋頂,金磚鋪地,門窗都是黃金裝飾,連河道里都有滾動的礦石,東方簡直是個燦爛輝煌的黃金世界,冒險家的樂園。—《馬可?波羅行紀》(五)明清1、朝貢貿易:鄭和七次下西洋2、中俄簽約:1689年中俄訂立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3、閉關鎖國:乾隆時期(18世紀),馬戛爾尼使團來華,拒絕使團請求,關上對英交往的大門。四.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朝貢體系是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9世紀末,在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以儒家價值為基礎而建構的國際關系體系。朝貢國定期向中華帝國朝廷進獻貢品,中國要對其進行封賞以體現皇恩浩蕩、天朝恩典。通過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朝貢國從中原王朝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學習到先進的中原文化,獲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護。中原王朝的統治者通過“萬邦來朝”的形式來彰顯自身“德化來遠”,以此證明自身統治的合法性。正是這種持續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貢體系能夠維系千年之久……進入近代,在組織嚴密,實力雄厚的西方商業資本的沖擊下,朝貢體系逐漸遜位,在19世紀后期最終解體。

——摘編自簡佳星《淺談朝貢體系》知識拓展:朝貢體系閱讀材料,概括朝貢體系的特點。①政府壟斷、控制②依附于各國使節的朝貢活動③“厚往薄來”“倍償其價”

(對貢使的貨物給予高額回報)④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④以儒家價值為基礎⑤與中華帝國具有君臣等級色彩⑥結構穩定,維系千年

朝貢體系,與條約體系、殖民體系并稱,是世界主要國際關系模式之一。是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存在于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正式到訪中國,條約體系和朝貢體系方發生了全面的碰撞。

----李云泉《朝貢制度史論》歸納: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朝代表現先秦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海陸絲綢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賜倭國國王金印。陸路:與西域商路暢通,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造紙術外傳阿拉伯地區海路交流活躍:常駿出航到赤土國;日本派遣唐使。陸路交通阻隔,海路漸趨發達;泉州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馬可·波羅來華,著《馬可·波羅行紀》。以中原為核心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交往交流鄭和下西洋;海禁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尼布楚條約》、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但清政府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與外部世界交往擴大對外關系空前發展海陸都很通暢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海路發達概括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1.交往形式以和平為主

漢朝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唐朝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宋代海外貿易。2.由開放走向封閉

明清以前總體上以開放為主,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鎖國。3.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

漢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舉→宋元時期(海路為主)4.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

漢朝絲織品傳到西方,同時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新羅、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經濟文化交流;宋代對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貿易為主,同時中國科技外傳;明清從國外引進大量農作物。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秦:典客、典屬國漢:大鴻臚軍事打擊、和親、設置機構、屯戍政策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禮部、鴻臚寺和親、會盟、冊封、戰爭、設置機構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元:行漢法,民族差別政策;宣政院明: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設都司、衛、所,土司制度;冊封清:理藩院;滿蒙聯姻、軍事斗爭、冊封、辦事大臣、改土歸流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陸路為主---陸海并舉---海路為主開放走向閉關和平對外交往課堂小結高考真題1.(2024·海南·高考真題)基于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具有中國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觀”。古籍記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從漢至元繪制的“天下圖”盡管名稱各異,但整體布局可概括為“東、南皆海,北緣曠野;四夷環繞,中國獨大”。1600年左右開始,部分“天下圖”新增了關于美洲、歐洲等內容,但大多數地圖仍未放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天下圖”的演變軌跡充分說明(

)A.地圖繪制提升了對世界的認知B.文化的連續性增強了華夏認同C.“中學西漸”豐富世界文化內涵D.傳統思想影響古人的“天下觀”1.B【詳解】本題是最佳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漢至元的地圖繪制都強調中國的在天下的地位,四夷也是天下的一部分,并且隨著對區域認識的發展不斷變化,中國的中心地位始終沒有變化,這表明表明中華文化的連續性使得華夏認同觀念得到增強,據材料判斷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在1600年左右,部分“天下圖”新增了關于美洲、歐洲等內容,天下圖內容的增加有利于加強中國對世界的了解,A項有一定道理;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天圓地方宇宙觀,到漢至元時期“天下圖”的一致布局,再到1600年左右部分地圖新增內容但仍堅持傳統宇宙觀,都體現了傳統思想對古人“天下觀”的深刻影響,D項有一定道理;題干中主要圍繞中國古代“天下圖”的演變展開,沒有涉及“中學西漸”對世界文化內涵的豐富作用,排除C項。故答案為:B項2、A【詳解】本題為多類型單項選擇題。從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南宋初年(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南宋政府設立買馬司以鹽、錦、彩等物與大理等地進行貿易活動,這不僅促進了物資交流,也加強了不同民族之間的聯系,A項正確;雖然貿易活動可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但題目中沒有直接提到這些貿易對解決財政問題的具體作用,排除B項;題目中并沒有提及羈縻政策是否有效或失效的信息,而是側重于描述貿易活動本身及其影響,排除C項;題目重點在于買馬活動及由此產生的民族間物質交流,并未特別強調文化層面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2.(2024·海南·高考真題)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廣西南寧一帶)設有買馬司,專門負責從大理等地區買馬的事宜。在貿易中除使用銀錢以外,還以鹽和錦、彩等絲織品進行交換。陸游詩中詠道:“國家一從失西陲,年年買馬西南夷。”這一舉措(

)A.加深了民族間的交融 B.緩解了南宋財政危機C.體現了羈縻政策失效 D.推動了南宋文化繁榮3、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材料“粟特人(中亞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其先出自中華”并結合所學可知,居于吐魯番交河故城粟特人的康氏家族,在墓志銘中強調其家世源于中華,體現了中華文化強大的吸引力,可以用于證明華夏文化認同觀念的演進,C項正確;材料沒有邊疆開發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中康延愿墓志強調了家世的淵源,沒有涉及世族郡望觀念,排除B項;材料僅有康氏家族的相關信息,不涉及“各族”同源共祖觀念,排除D項。故選C項。3.(2023·河北·高考真題)吐魯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亞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龍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載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華,遷播屆于交河之郡也。”這可用于證明(

)A.人口流動促進了邊疆開發

B.世族郡望觀念影響廣泛C.華夏文化認同觀念的演進

D.各族同源共祖觀念流行4、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前期(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康乾二帝通過狩獵、宴樂、摔跤、拔河等活動,聯絡蒙古王公,目的在于寓綏遠于講武,C項正確;耀兵威于異域是古代外交而非民族政策的目的,排除A項;敦教化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