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孟子》選段閱讀答案《孟子》選段閱讀答案1閱讀下面的《孟子》選段,回答問題。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告子上,第十七章)(1)下列對上面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尊貴的地位需要靠自身的修養和努力獲得。B.人人都有可貴的東西,只是不去想到它罷了。C.別人尊貴的東西,不是正真的尊貴。D.精神上的富足比華衣美食更加可貴。(2)請根據上面的文字內容,聯系下面選段,說說孟子的修養觀。(3分)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即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第十六章)參考答案:9.(1)C(應為別人給予的尊貴,不是真正的尊貴,因為趙孟給予了一個人尊貴,趙孟也能使他低賤。)(2)孟子認為要堅持自身修養,才能得到真正的尊貴,如果為了名利地位而放棄培養自身的美好品德,那么名利地位最終也會喪失。《孟子》選段閱讀答案2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材料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材料二:公孫丑日:“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發,躍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孟子?盡心上》)[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開弓的標準。③躍如:躍躍欲試的樣子。(1)孟子以“大匠”“羿”為例,是要說明什么問題?(2)從以上兩個選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樣體現“中道而立”的思想?參考答案:(1)是要說明教學不能降低“道”的標準。(2)①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從學者才智水平的高低傳授相應的知識,這種恰到好處的教育,正是中道的體現。②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啟發到位又不要包辦代替,這種恰到好處的指導也是中道的體現。(本題的難點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義,從第二則料可知,“中道而立”強調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聯系第一則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斷出“中”其實就是“中庸”。明確了“中”的含義后,結合兩個語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闡述即可。)參考譯文:材料一: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材料二:公孫丑說:“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學它,)那就像登天那樣,似乎不可能達到;何不讓它變得有希望達到從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說:“高明的木匠不會因為笨拙的徒工而改變、廢棄繩墨,羿不會因為笨拙的射手而改變拉開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滿了弓卻不射出箭,只是躍躍欲試(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間,有能力的人便會跟從他學。”《孟子》選段閱讀答案3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完成后面題目。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日:“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日:“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日:“可得聞與?”日:“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日:“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蹩^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畋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蹩^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小題1:下列關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并不是開門見山地把自己的論點擺出來,而是巧妙地運用對話的方式,在談話中自然地轉換話題,借題發揮,從齊王好樂切入,歸結到與民同樂的主旨上。B.—寫國君是否與民同樂,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運用的是對比方式。兩段話在內容上是對立的,但語言上既有相對之句。C.—用平實的語言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從正反兩面進行闡述,對齊宣王進行說教,用嚴密的論證使齊宣王接受自己的觀點。D.孟子抓住齊王的心理,因利勢導,借題發揮,轉換內容,把“好樂”與治國聯系起來,引起齊王的興趣,緩和了談話的氣氛。小題2:翻譯文中劃線句子(6分)(1)(3分)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2)(3分)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小題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來論證“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的觀點的?這體現了他什么思想?參考答案:小題1:C小題2:(1)幾天后,孟子在覲見齊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莊子談論過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語”、“諸”各1分,句子通順1分)(2)獨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與和他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樂”、“樂”各1分,句子通順1分)小題3:__就君王“獨樂樂”還是“與人樂樂”的問題進行論證,假設百姓對齊宣王演奏音樂和打獵的態度,通過對比的方法,(說出“對比”得1分)描繪出“與民同樂”和“不與民同樂”兩種截然不同的后果,闡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須得民心,(1分)“與民同樂”,這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說出“民本”得1分)小題1:試題分析:—雖是議論文,語言卻很生動形象,孟子在論述自己觀點時,完全沒有用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兩幅圖畫,生動自然地得出結論。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致,要在整體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項。小題2:試題分析:第一句中“語”為動詞,解釋為“談論或告訴”,“諸”為兼詞,本句中相當于“之乎”;第二句中第一個“樂”為“欣賞音樂”,第二個“樂”為“快樂”。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小題3:試題分析:本題第一問借助第一小題C選項就可回答,分析時要結合具體內容展開,不能僅僅答出論證方法,還要分析論證過程;第二問體會“與百姓同樂”這一短語,就能體會出“民本”思想。【參考譯文】莊暴進見孟子,說:“我被大王召見,大王告訴我(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答。”接著問道:“喜好音樂怎么樣啊?”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幾天后,孟子在覲見齊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莊子談論過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齊王臉色一變,不好意思地說:“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在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齊王說:“能讓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嗎?”孟子說:“獨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與和他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齊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孟子說:“和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與和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齊王說:“不如與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孟子說,“請讓我給大王講講什么是真正的快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簫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儀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旗幟,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假如大王能和百姓們同樂,那就可以成就王業,統一天下。”《孟子》選段閱讀答案4閱讀下列文言文段,完成7——11題。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一一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2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3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4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5孟子曰:“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梯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6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行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對下列句中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賊其君者也賊:偷竊.反身而誠反:反過來C.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方:違背D.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暴:突然出現.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①功成名就②金就礪則利①天下惡乎定②非惡其聲而然也C.①仁之端也②仁,人之安宅也D.①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②強恕而行下列對原文比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泉之始達”比喻仁義禮智的擴大充實。8.“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梯稗”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的可貴。“人之有是四端也”比喻人有四肢。“非由外鑠我也”的“鑠”是用金屬自外至內而熔化比喻從外部給予。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雖然很少,但也有幾點,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有。B.把仁、義、禮、智四端發揚光大一點都不難。C.仁義是君子努力推行的結果。D.“強恕而行”中“恕”的意思是寬恕,而非推己及人。11.根據原文內容,翻譯下列句子(10分)①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5分)。②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5分)參考答案:7.賊:殘害。反:反省。暴:殘害。8.就:成就/靠近。惡:疑問代詞/討厭。之:的。而:轉折連詞/修飾連詞。9.A.“泉之始達”比喻仁義禮智的的發端。8.“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梯稗”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貴的,但是假如不擴大充實它,也沒有太大價值。C.用“其有四體也”比喻“人之有是四端也”。D.正確。10.A:“但也有幾點”改為“只有一點點”,“除去一般人”改為“一般人丟棄了它”。B:與“仁義禮智,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一致,正確。C:與“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矛盾。D:“恕”的意思是推己及人,解說在67頁相關鏈接。11.根據原文內容,翻譯下列句子。(10分,每小題5分)①(如果)現在忽然看見一個小孩子將要掉到井里面,(那么)人們都會有恐懼同情的心理。②不是為了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結交,不是為了在鄉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譽。《孟子》選段閱讀答案5文言文選段,完成16?19題。(共12分)(一)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節選自《孟子》)【注釋】①待:須要。②贍:充足。.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4分)(1)以力假仁者霸()(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親戚畔之()(4)天下順之().(1)下列句中加點詞與“此之謂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B.馬之千里者C.屬予作文以記之D.蓋余之勤且艱若此(2)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以德行仁者王.翻譯選文(一)中畫橫線的句子。(2分)[來譯文:.(1)從以上兩段選文中,我們可知孟子的治國策略是。(1分)(2)兩段選文主要運用進行論證。(1分).【答案】(1)暴力/武力/力量(2)限制(3)通“叛”,背叛/叛亂(4)歸順/順從【評分標準】①每小題1分,共4分。②第(3)小題答出“通‘叛’”才得分。.【答案】(1)D(2分)(2)以德/行仁者/王【評分標準】①共2分。②斷對一處得1分。③多斷不得分。.【答案要點】憑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悅誠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樣。/憑借德行征服(百姓),(百姓)心悅誠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樣。【評分標準】①共2分。②“以”譯為“用/憑借”,“如”譯為“像……一樣”全譯對得1分③“心悅誠服”可不譯。④意思對流暢得1分。⑤出現錯別字扣1分。.【答案】(1)以德服人/以德治國/仁政/得道者多助/行仁道/得道(2)正反對比/對比【評分標準】①每小題1分,共2分。②第一小題意思對即得分。《孟子》選段閱讀答案6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任人有問屋廬子日:“禮與食孰重?”曰:“禮重。”“色與禮孰重?”曰:“禮重。”曰:“以禮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①色重!往應之曰:‘軫②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軫,則不得食,則將軫之乎?’”注:①翅:同“啻”,只。②軫:扭轉.(1)文段中孟子用和的方法來闡明自己的觀點。(2分)(2)“告子曰:‘食、色,性也。’”文中孟子是闡明“禮重”還是“食、色重”?試作簡要分析。(4分)參考答案:9.文化經典(1)詭辯比喻論證(每空1分)(2)孟子闡明“禮重”(1分),主張要維護和捍衛禮制(1分)。食、色雖為人性的重要內容,但禮制是必須遵守的倫理原則(1分);比較“禮重”還是“食、色重”應讓雙方在同一基準上,不能把食(生存)與色(承繼后代)的問題和禮的細節“禮食”“親迎”相比較。(1分)《孟子》選段閱讀答案7孟子選段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史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軔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梁惠王上》(1)下列選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段話用了周文王和夏桀兩個例子進行正反對比論證。B.文中所談到的“樂”其實是一個物質問題,只要物質條件和環境達到就可以了。C.孟子認為真正的賢者,是要等到天下太平,大家都享受到安樂的生活之后,才會去享受這種園林的樂趣。D.從上面一段話可以看出孟子推行的仁政之道是比較委婉的。(2)在上面選段中,孟子提出與民同樂的主張,請結合孟子的仁政思想談談你對這個主張的理解。答案:(1)B。樂的問題本來就不是一個物質的問題,而是一個精神的問題。雖然物質條件和環境的好壞可以影響精神和心理,但它畢竟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雖有臺池鳥獸,其能獨樂哉?”(2)與民同樂,其實就是孟子“民貴君輕”觀念的延伸,也是其“仁政”思想的核心。統治者應該保持對民眾疾苦的熱切關懷,保護人民,與民同樂,而不是把自己的享樂建筑在廣大群眾的痛苦之上。只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擁護,因而必定能夠一統天下,即“仁者無敵”。《孟子》選段閱讀答案8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槚①,養其械棘②,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③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④為尺寸之膚哉?”(《孟子?告子章句上》)【注】①橫:梧桐。橫(jid):即楸樹,也是一種木質很好的樹。②械(云):酸棗。棘:荊棘。③狼疾:同“狼藉”,昏亂,糊涂。④適。通啻”(chi),僅僅,只。(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人們對于自己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愛護,看一個人對身體的護養好不好,應該看他注重的是身體的哪一部分。B.孟子認為作為一位園藝師,就不應舍棄梧桐楸樹,卻去培養酸棗荊棘,同樣的道理,人們不能為護養一根指頭而失去整個肩背。C.孟子指出,身體的組成部分分為大的即重要的部分和小的即次要的部分,只曉得吃喝、護養小的部分而失去大的部分的人自然就受到了人們的鄙視。D.孟子主張一個人的吃喝不要只為了護養那一尺一寸的肌膚,還應該有更高的追求,否則,他將失去一些更為重要、更為可貴的東西。(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說的也是取舍的道理,請結合上面的選段,簡要說明你對“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的理解。答:參考答案:(1)C(2)【參考答案】孟子的“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說的是不要因為小的部分而損害大的部分,不要因為次要部分而損害重要的部分。“小”和“賤”指的是飲食、生命等的東西,“大”和“貴”指的是仁義道德,如果兩者發生了沖突,一定要舍小取大。(意對即可)《孟子》選段閱讀答案9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4題。【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選自《孟子》)【乙】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選自《管子》)【注釋】①奚:疑問代詞,相當于“何”。②陵:侵犯,這里是違抗的意思。③犯禁:觸犯禁令。.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①委而去之()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是以善為國者()④必先富民().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得道者多助/伐無道,誅暴秦C.然后治之/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D.民富則安鄉重家/然則何時而樂耶.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②奚以知其然也?理解填空。兩段選文都論述了治國之道,都強調了,【甲】文從的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合同模板-星河圖書館場地借用協議(星河)
- 2025中學設施設備采購合同范本
- 2025年柔性制造單元(FMC)項目建議書
- 2025年腸外營養藥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瑪麗珍鞋合作協議書
- 2025勞動合同終止不想續約需提交辭職申請
- 2025自動化設備維護、修理合同
- 2025年殺蟲殺螨混劑項目建議書
- 2025年聚砜及其合金合作協議書
- 2025年鍍錫板卷(馬口鐵)合作協議書
- 2025年廣東省廣州市華興教育港澳臺聯考學校高考英語二模試卷
- 2025-2030顯示電源管理IC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盤扣雙包合同協議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歷史試卷(含答案)
-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 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DBJ50-T-232-2016 建設工程監理工作規程
- 2025年陜西延長石油集團礦業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加油站的物聯網技術應用
- 《跟上兔子》繪本五年級第1季A-Magic-Card教學課件
- 安全文明離校主題班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