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語文周考專項試題(1020)一、文化常識判斷題(判斷下列相關內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每題1分,60分)(一)官職制度1.(2016·全國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2.(2016·全國卷Ⅲ)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3.(2015·全國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4.“舉孝廉”是古代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級別的官吏根據考察情況,將未有官職的士人推薦給中央政府。()5.“征辟”是古代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被征辟者經過試用,確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職。()6.官員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職,守喪三年,期滿后起復,稱為丁憂。()7.(2017·全國卷Ⅰ)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8.“征、辟、任、除、拜、授、遷”都是指任用官員,用法相同。()9.“轉、徙、出、入”這幾個詞有時是平級調任,有時是升職。()10.古代任官,還有攝官、兼官、加官、試守的制度?!皵z”是代行職守;“兼”指兼職,以低職兼高職為“行”,以高職兼低職為“領”或“平”。()(二)姓名稱謂11.(2017·全國卷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12.(2015·全國卷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13.號,與名和字沒有根本區別,一般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般敬稱。()14.(2015·全國卷Ⅱ)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15.“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名門大族。如韓愈雖是河內河陽人,但因昌黎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16.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辭。如“家父”,又作“家嚴”“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17.(2016·全國卷Ⅱ)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18.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歲的男子。()(三)宗法禮儀19.“封禪”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歷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給予特別的重視。()20.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21.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荊軻刺秦王》)中的“祖”就是“祖道”,引申為餞行和送別。()22.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23.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鬃臃浅V匾曅研┳鳛閷嵭小叭省钡母?,提出“三年無改于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24.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純色全體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于牢,所以這類犧牲稱為“牢”。()25.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獨居,以示虔誠。這些活動叫“齋戒”。齋戒時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26.古人稱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為“歸寧”,也指男子歸省父母。()27.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四)節日習俗28.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又稱元日、新春、新正等。春節習俗是慶賀過去的一年,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震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29.元宵節,古稱上元節、燈節。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好的收成。吃元宵是我國由來已久的習俗。元宵節的習俗還有賞花燈、猜燈謎、舞龍燈、迎紫姑、走百病等。()30.(2017·全國卷Ⅲ)上元是我國傳統節日,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春節后第一個重要節日。()31.清明節,據傳為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仿效。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32.端午節,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33.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34.中秋節,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35.重陽節,《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五)天文地理36.古人以天為干,以地為支。天干常用來表示次序,地支可用來表示時間。把天干地支依次組合,配成六十對,稱為“六十甲子”。()37.參商,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38.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对娊洝て咴隆罚骸捌咴铝骰穑旁率谝??!逼咴孪喈斢诠珰v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39.東曦,古代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40.山東,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大多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41.關東,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關西,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關中,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關內,山海關以西或嘉峪關以東一帶地區;關外,山海關以東或嘉峪關以西或居庸關以北一帶地區。()42.“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帶,有時也泛指北方。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稱,而統稱“百粵”,也叫“百越”。()43.(2016·全國卷Ⅰ)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44.(2016·全國卷Ⅲ)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六)學??婆e45.“科舉”即分科考試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實行分級考試,有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46.在中國古代,學校都稱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識,為國家培養人才。()47.(2015·全國卷Ⅰ)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48.明清時期在省城,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因于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秋試、秋闈,考中者為舉人。舉人參加的科舉考試為會試,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舉行,也叫春試、春闈,因其由禮部主辦,又稱為禮闈。()49.科舉時代最高一級的科舉考試,因在皇宮內大殿上舉行而被稱為“殿試”,亦稱廷試。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三名分別為榜眼、探花。()50.(2017·全國卷Ⅲ)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七)生活文化51.古代將上下身分為兩件的衣服總稱“衣裳”,這里的“衣”和“裳”是兩個詞,“衣”指上身的衣服,“裳”指下身的衣服,也叫“裙”。()52.短褐,用麻或毛捻成線編織的粗衣,不但重,無光華,而且不暖。對地位低下的人來說,則為平時所穿,因此“短褐”成了平民的標志。()53.袖,又稱“袂”,古語“聯袂”就是連在一起拉著手的意思。()54.黔首,以黑巾裹頭,代指平民,即本業為農業與小手工業,末業為小商賈等各種不事生產的人。()55.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故常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布衣、麻衣,借指平民。()56.青衫,黑色的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后人也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凄切。()(八)交通出行57.在中國周代,根據馬的數量,可以對車有不同的稱呼:駢就是兩匹馬拉車,驂就是三匹馬拉車,駟就是四匹馬拉車。()58古代的轎子叫肩輿或腰輿,其區別是肩輿上肩抬,而腰輿抬在腰間。最早叫“輦”,本來是人推的車,后來成為專用的車或者轎子。()59.“軾”是指馬車前部欄桿上的一塊橫木,“轍”是指車在泥土路上碾過的痕跡。()60.“括馬”,古代官府向民間征集馬匹。()二、名校聯考文言文第11題精選考題。(15題,每小題3分,60分)1.(安徽省部分學校高三摸底考試)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廢,廢棄、廢除,與賈誼《過秦論》中“于是廢先王之道”的“廢”意思相同。B.坐,犯……罪或錯誤,與《蜀道難》中“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坐”意思不同。C.“知日知之必擿己愆”(句意:知道崔日知一定會指出自己的過錯)與《師說》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之”用法不同。D.益,增加,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曾益其所不能”的“益”意思相同。2.(陜西省部分學校開學校際聯考)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逆迎接、迎候,與《孔雀東南飛并序》中“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杯”的“逆”意思相同。B.濟,成就,成語有“扶危濟困”,其中的“濟”字意思與此不同。C.少,稍微、稍稍,與《師說》中“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的“少”意思不同。D.王,稱王,與《鴻門宴》中“沛公欲王關中”的“王”意思相同。3.(鄂豫皖五十三校8月聯考)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幸,表示僥幸,與《阿房宮賦》“而望幸焉”中的“幸”的意義不同。B.法章主的“主”意為“主政”,與《燭之武退秦師》“東道主”中的“主”用法和意義相同。C.“趙雖未亡”中的“雖”,與《報仁安書》“雖被萬戮”中的“雖”意思不同。D.三晉,文中指戰國時期的趙、魏、韓三國。趙氏、韓氏、魏氏原為晉國六卿,公元前453年,三家聯手打敗晉國執政智氏,之后周天子承認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4.(福建省泉州市高中畢業班質量監測一)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適,指恰好、正巧,與《孔雀東南飛》“始適還家門”中的“適”含義不同。B.“以實關畿”與《陳涉世家》“令辱之,以激怒其眾”中的“以”用法相同。C.抗疏,是一種較委婉的進諫方式,而《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諷諫”是上書直言。D.“而夷狄殊俗之國”與《過秦論》“余威震于殊俗”中的“殊俗”用法不同。5.(福建省福州市上學期第一次質量檢測)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省,簡略,與《論語》中“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省”詞義不同。B.“隆禮至法則國有常”的“?!迸c“國無常強”中的“常”詞義相同。C.“于受納場前”與《屈原列傳》“故內惑于鄭袖”的“于”用法不同。D.閭里,是古代居民戶口編制單位,也是平民聚居處,這里指鄉里民間。6.(廣東省部分學校高三新起點模擬)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闕下,指帝王所居之地,借指朝廷。闕,古代王宮、祠廟門前兩邊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B.除授,同義復用,意為拜官、授職,與“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中的“遠近”的構詞法不一樣。C.辭以疾,即“以疾辭”,狀語后置句,與《<論語>十二章》中的“仁以為己任”句式不同。D.契闊,指離別,與“契闊談讌”(《短歌行》)中的“契闊”詞義相同。7.(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入學考試)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倫,類,與《過秦論》中“···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的“倫”詞義相同。B.偶,匹敵,相提并論,和《與妻書》中“汝幸而偶我”的“偶”詞義不同。C.發,打開,與《庖丁解牛》中“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的“發”字詞義相同。D.趣,通“促”,趕快,與《蘭亭集序》中“趣舍萬殊”的“殊”詞義不同。8.(廣東省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調研考試)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假道”指的是借路,春秋時,凡大國幫助小國,小國向大國請求借路用兵,常用“假道”一詞。B.“昭”指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宗廟中神主的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C.“諫有五”中“諫”指古代向君主進諫的五種官職,是臣子向君主提出意見、建議或批評的職位。D.“去”意為離開,指臣子向君主多次進諫而君主不采納時,臣子選擇離開以明志和保持自身尊嚴。9.(湖北省重點高中智學聯盟8月聯考)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太宗,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廟號,本文中的孝元帝、隋煬帝、梁武帝都是以謚號相稱。B.“君舉必書,言存左史”的“舉”指“行為動作”,與《孔雀東南飛》的“莫令事不舉”的“舉”意義用法相同。C.“凡在眾庶”的“庶”指“眾民、百姓”,與《陳情表》“庶劉僥幸,保卒余年”意義用法不相同。D.文中“況是萬乘之主”“豈不以居萬乘之尊”兩句中的“萬乘”,都是指“帝王、帝位”的意思。10.(廣東省光大8月聯考)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縲紲,原指捆綁犯人的繩索,文中指囚禁,與《蘇武傳》“武能網紡繳”中的“網”用法相同。B.速,文中意思為快速,與《六國論》“始速禍焉”、成語“不速之客”中的“速”意義相同。C.燕,文中同“宴”,意為進餐、宴飲,與《項脊軒志》“客逾庖而宴”中的“宴”意義相同。D.而,在此處表示順承,與《勸學》“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中的“而”意義和用法均不相同。11.(廣東省衡水金卷八月初聯考)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屬,撰寫,與《屈原列傳》“屈平屬草稿未定”中的“屬”意思相同。B.“罔羅六藝之遺文”與《齊桓晉文之事》“是罔民也”中的“罔”都是通假字。C.篤,堅定,與《陳情表》“則劉病日篤”中的“篤”意思不同。D.“方需功業之成”與《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中的“之”用法不相同。12.(炎德英才名校聯考聯合體入學摸底考試)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美,認為……美,與“單于壯其節”(《蘇武傳》)中的“壯”用法相同。B.弒,意為“殺”,古代卑幼殺死尊長叫“弒”,多指臣子殺死君主,子女殺死父母。C.與,指順從。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蘭亭集序》)中的“與”字意義相同。D.疾,響亮、洪亮,與“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勸學》)的“疾”意義和用法相同13.(江西省重點學校開學聯考)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其,表達祈使語氣,與《師說》“其可怪也歟”中的“其”意思不同。B.爭,爭奪,與《過秦論》“爭割地而賂秦”中的“爭”意思不同。C.美,贊美,與《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用法相同。D.“褒之也”與《屈原列傳》“王甚任之”中的“之”用法相同。14.(金太陽四省[廣東、湖南、江西、河北]8月開學聯考)下列對材料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間,悄悄地,與《庖丁解?!贰氨斯澱哂虚g,而刀刃者無厚”的“間”意思不同。B.顧,回頭,與《蘇武傳》“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的“顧”意思不同。C.俟,等待,與《詩經·靜女》“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俟”意思不同。D.慍,惱怒,與《論語·學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慍”意思相同。15.(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第一次聯考)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相,相互。與《孔雀東南飛》中“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的“相”意義相同。B.負,依恃。與《伶官傳序》中“負而前驅”的“負”意義不相同。C.前,名詞作動詞,上前。與《鴻門宴》中“若入前為壽”的“前”意義和用法相同。D.以,介詞,因為。與《小石潭記》中,“以其境過清”的“以”意義和用法相同。三、情境默寫(30分)(一)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客至》中描寫詩人欲盛情招待,但因家貧且遠離街市,以致酒菜欠佳而心懷歉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老師講《中國建筑的特征》時提到中國古代建筑隨地形而建、結構錯落精巧,小王不由想到《阿房宮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3)草木是古詩詞常用意象,它的榮枯容易引發人們的感慨,詩人往往借其寄寓作者復雜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項脊軒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以表現項脊軒書香滿溢,作者安居其內感到快意無比。(2)小明閱讀《紅樓夢》第十八回時,注意到“杏簾”這一詞語,經查找資料,他了解到“杏簾”為“舊時酒店前懸掛的酒幌”,于是他想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也有相關描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古詩詞中經常用“流淚”“哭泣”表現悲哀之情,或表達家國之痛,或表達離愁別緒,或表達相思之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ㄈ┭a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寫到司馬光指責自己同百姓“征利”,他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2)南朝詩人鮑照在《代白頭吟》里說“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純潔。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中亦有類似語句:“________,_________?!保?)古詩詞中常出現“夢”字,或營造一種夢幻瑰麗的意境,或給人一種恍然若夢的感覺,都給人一種如夢如幻的審美感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四)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人對于歷史事件的評價往往莫衷一是。如司馬遷認為荊軻刺秦王的行為是“名垂后世,豈妄也哉”,而蘇洵在《六國論》中則認為“,”。(2)陸游《書憤》中的“,”兩句,化用南朝名將檀道濟的典故,抒發了自己年老力衰、自我期許落空的悲涼憤懣之情。(3)“天下”既可指四海之內,又可指所有的人。“天下”在古代詩詞中屢見不鮮,如“,”。(五)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淵明曾嘆“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也有類似的情感抒發:“,”。(2)古時行軍打仗,常常通過敲擊金屬器具來傳遞信息,高適的《燕歌行并序》對此即有體現:出征路上,士兵們“”;深陷重圍后,晚上所聞卻是“”。(3)船作為水上交通工具,它不僅載人遠游,也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古詩詞中常用它來營造意境,且喜用借代手法,如:“,”。圖片高三語文周考試題參考答案一、文化常識判斷題答案。(一)官職制度1.(√)2.(×)[拓展]“禮部”,在明代有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四司,分別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等事務。3.(√)4.(√)5.(×)[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別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舉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稱為“征辟”,為漢代選用官吏的一種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詔的稱號,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稱掾吏。6.(√)[拓展]“丁憂”又稱“丁艱”,古代指父母之喪。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喪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以盡孝道。7.(√)8.(×)[拓展]“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稱“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為官;“除”有“除舊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時是平級調任,有時是升職;“遷”指官職晉升或調動。9.(×)[拓展]這幾個詞都指官員調動,其中“轉”“徙”泛指調動,“出”專指調離京師,“入”專指調入京師。10.(×)[拓展]漢代以低職兼高職為“行”,以高職兼低職為“領”;而到了唐宋,以低職兼高職為“守”,以高職兼低職為“行”。(二)姓名稱謂11.(√)12.(√)13.(×)[拓展]名和字由父親或尊長取定,號是由自己取定。號,又叫別號、表號。14.(√)15.(√)16.(√)[拓展]“先父”“先母”是尊稱逝去父母的稱呼。17.(√)18.(×)[拓展]“豆蔻”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其他如“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束發”指男子十五歲;“及笄”指女子十五歲;“弱冠”指男子二十歲;“而立”指人三十歲;“不惑”指人四十歲;“知命”指人五十歲;“花甲”指人六十歲;“古稀”指人七十歲;“耄耋”指人八九十歲;“期頤”指人一百歲。(三)宗法禮儀19.(×)[拓展]“封禪”專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記·封禪書》:“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20.(√)[拓展]頓首,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也常用于書信的開頭或末尾。稽首,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21.(√)22.(√)23.(√)24.(√)[拓展]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豬三牲全備為“太牢”。諸侯、卿、大夫祭祀宗廟時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稱為“少牢”。25.(√)26.(√)27.(√)(四)節日習俗28.(√)[拓展](1)古時候,人們把谷物的成長周期稱為“年”。民間一般從上年的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開始,一直到來年的正月十五都稱為“春節”。29.(√)[拓展]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唐寅《元宵》30.(√)31.(√)[拓展]1、寒食,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2、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32.(√)[拓展]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33.(√)[拓展]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34.(√)[拓展]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中秋月》35.(√)[拓展]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五)天文地理36.(√)[拓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組成了古代紀年法。37.(√)38.(√)39.(√)40.(√)41.(√)42.(√)43.(√)44(√)(六)學校科舉45.(√)46.(×)[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養育、培養,“序”的主要功能是學習“射”這門技藝,“?!钡闹饕δ苁墙淌谥R。47.(√)48.(√)49.(√)50.(√)(七)生活文化51.(√)[拓展]女子服飾中,短上衣叫“襦”。把裙子穿在襦外面,就成了襦裙。在裙子外面又加了一件上衣叫作“襖”,以襖掩裙,襖可長可短,在明代最為常見。52.(√)53.(√)[拓展]“聯袂”是一同做某件事的意思?!皳]袂”則是揮手的意思。由此可見,古代常常用“袂”來代指手。54.(√)55.(√)[拓展]平民不能衣錦繡,多穿布衣。布衣之交,即貧賤之交。56.(√)(八)交通出行57.(√)[拓展]據說“天子駕六”,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馬拉的車子。由于四馬拉車最為常見,所以用“駟”來代指馬車?!耙谎约瘸?,駟馬難追”表示說出口的話,即使是駕著四匹馬拉的車子也無法追回來。58.(√)[拓展]杜牧《阿房宮賦》中說別國的王孫公主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可見當時的輦還不是皇帝專用。59.(√)60(√)二、文言文第11題精選之答案。1.C(A.正確。廢棄,廢除。句意:那么御史臺就可以廢棄了。/于是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國方法。B.正確。犯……罪或錯誤/徒,空。句意:他們所犯的罪過很小。/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徒然長嘆。C.不正確。都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知道崔日知一定會指出自己的過錯。/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D.正確。增加。句意:再加上誣陷賢能的罪惡。/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2.A(“意思相同”錯誤,“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的“逆”指預料、想到將來,所以意思不同。)3.B(A.正確。僥幸/寵幸。句意:沒有被楚國打敗,(純粹)是僥幸。/盼望得到帝王的寵幸。B.“用法和意義相同”錯誤。動詞,主政,即位/名詞,主人。句意:法章即位。/東邊道路上的主人。C.正確。雖然/即使。句意:趙國雖然沒有滅亡。/即使是讓我千次萬次地被侮辱。D.正確。)4.C(抗疏”指上書直言,《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諷諫”是用含蓄、尖刻的言辭或行動去嘲笑某種事物,有時也表現為夸張或反語,所以“諷諫”較“抗疏”更為委婉。)5.B(B.材料二中“隆禮至法則國有常”的“?!笔恰俺R?、常法”之意;“國無常強”中的“常”是“固定不變”之意,詞義不同。)6.D(A.正確。B.正確。除授,同義復用,意為拜官、授職/“忘路之遠近”的“遠近”,偏義復詞,僅指遠。句意:皇帝當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忘記了路程有多遠。C.正確。“辭以疾”,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以疾辭”/“仁以為己任”,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以仁為己任”。句意:以女子的疾病推辭。/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D.“契闊談?”的“契闊”,久別重逢。)7.C(A.正確。類。句意:拿人相比一定要是與他一類的人/……廉頗、趙奢這一類人統率軍隊。B.正確。匹敵,相提并論/嫁給。句意:諸侯不可有所匹敵/你有幸嫁給了我。C.錯誤。打開/出。句意:打開箱子/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D.正確。通“促”,趕快/通“取”。句意:趕快趁早駕車,君侯要召見我了/各有各的愛好,取舍各不相同。)8.C(C.“指古代向君主進諫的五種官職”錯誤?!爸G”并非指古代向君主進諫的五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培訓招生策劃方案
- 鋼筋購銷合同協議書
- 銀行委托支付協議書
- 到診所兼職執業協議書
- 車間安全保密協議書
- 迪拜鋼琴轉讓協議書
- 高空吊繩安全協議書
- 車位物業代銷協議書
- 一方放棄房子權協議書
- 運輸公司買賣協議書
- 2025年公務員考試《行測》模擬題及答案(詳細解析)
- 2024員工質量意識培訓
- 塔吊定期檢查記錄表
- 信息系統監理師(基礎知識、應用技術)合卷軟件資格考試(中級)試題與參考答案(2024年)
- 上海市上寶中學新初一分班(摸底)語文模擬試題(5套帶答案)
- 河南省南陽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終質量評估+物理試卷答案
- 食品安全與質量檢測技能大賽考試題庫400題(含答案)
- 2024年浙江省嘉興市初三中考三??茖W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
- 核心素養-空間觀念
- 吉林省長春市2024年中考語文真題試卷【附真題答案】
- DZ/T 0462.3-2023 礦產資源“三率”指標要求 第3部分:鐵、錳、鉻、釩、鈦(正式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