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七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和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專題綜合測驗含解析人民版_第1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七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和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專題綜合測驗含解析人民版_第2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七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和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專題綜合測驗含解析人民版_第3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七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和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專題綜合測驗含解析人民版_第4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七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和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專題綜合測驗含解析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專題綜合測驗(七)一、選擇題1.(2024·安徽三校高二期末)《川沙縣志》記載:舊時經緯之紗,都出女手,自洋紗盛行,土布大為減銷,女工又少一技能;入洋紗廠、洋布局為女工者,雖多一朝氣,而風俗不無墮落。這反映出列強對華商品輸出()A.加速了民族工業發展 B.順應了經濟發展潮流C.沖擊了傳統農耕文明 D.淡化了男尊女卑意識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列強對華商品輸出,破壞了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女工到洋紗廠、洋布局做工,雖多一生計,但“風俗不無墮落”,這就說明白傳統的農耕文明受到了沖擊,故選C項。A、B兩項材料沒有體現,解除;女工到洋紗廠、洋布局做工,在當時被認為“風俗不無墮落”,這說明男尊女卑意識仍未淡化,故解除D項。2.(2024·河南名校高二期末)據廣東《舊西寧縣志》記載,十九世紀六十年頭以后,“洋紗輸入內地,紗細而勻,價廉美”“有家機織布以度活者”“咸相率購買洋紗為趨時”,以操持舊業。這說明()A.家庭紡織業破產日益加劇B.西方加大了對華商品傾銷C.西寧縣自然經濟最先瓦解D.傳統織布業仍有生存空間答案D解析從材料可知,“洋紗……價廉美”而家中有織布機的紛紛去購買洋紗來織布,說明傳統的織布行業仍舊有生存的空間,故選D項。A、B、C三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均解除。3.(2024·廣西南寧高二期末)1879年,輪船招商局船只駛往檀香山,后又試航舊金山,但遭到外國航運勢力“竭力抗拒”;1881年裝運茶葉,試航倫敦,“因洋商頗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駛往南洋、新加坡、檳榔嶼的輪船,因外國同業的跌價競爭,“虧折甚巨”。這些事例可用來說明()A.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業的發展B.西方列強限制中國經濟命脈C.洋務企業面臨激烈的外部競爭D.民族工業抵制了西方的侵略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遭到外國航運勢力的‘竭力抗拒’”“‘因洋商頗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駛往南洋、新加坡、檳榔嶼的輪船,因外國同業的跌價競爭,‘虧折甚巨’。”可知洋務企業面臨激烈的外部競爭,C項正確。A、B兩項材料未體現,D項不符合史實,均解除。4.(2024·甘肅蘭州一中高二期末)在史學探討領域,“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是常常被采納的兩個歷史分析維度。“主觀動機”是指歷史事務發生前假定要達成的預期目的,“客觀效果”是歷史事務發生后所產生的事實結果和影響。縱觀古今中外歷史進程,對同一個歷史事務而言,“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也可能出現相背離的局面。下列選項組合中符合此種現象的是()A.洋務運動 B.辛亥革命C.義和團運動 D.新文化運動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洋務運動的主觀目的是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統治,但客觀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產生背離,故選A項。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義和團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迷夢,新文化運動傳播民主科學,促進了民族覺醒,三者都達到了“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的統一,均解除。5.1902年,盛宣懷上奏清政府稱:外國商人在上海爭相開設工廠,導致棉花價格日益上漲,中國商人與外國商人之間相互傾軋,而中國商人財力單薄,假如不實行必要措施則必定失敗。這一“上奏”可用以說明中國民族工業()A.受清政府政策的嚴格限制B.受列強資本輸出的沖擊C.在與洋商競爭中無利可圖D.在國際市場中舉步維艱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國商人在與外國商人競爭中,資本數量遠不及后者,受到其嚴峻壓制,這說明中國民族工業受列強資本輸出的沖擊,故選B項。材料重在說明外部因素對民族工業的影響,而非內部因素,解除A項;“無利可圖”的說法也不符合史實,假如無利可圖,民族工業也不會產生,解除C項;材料說明的是在國內市場的競爭,而非國際市場中的表現,解除D項。6.(2024·江西新余四中檢測)據抗日斗爭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經濟部統計,川、康(四川、西藏部分地區)、滇、黔、湘、桂六省工業指數如下(1938年為100)。對這一變更的理解合理的是()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00133.5240.4275.5372.9520.4A.變更了工業結構不合理局面B.民族工業發展達到最高峰C.為長久抗戰奠定了物質基礎D.推動戰時體制建立和完善答案C解析抗日斗爭爆發以后,民族工業內遷并取得肯定發展成果。從1938年到1943年西南各省工業指數增長了五倍多,肯定程度上優化了我國的工業布局,并為抗日斗爭的最終成功奠定了物質基礎,故選C項。“工業結構變更”無從體現,變更的是工業布局,解除A項;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解除;戰時體制的建立是這一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緣由,不是影響,解除D項。7.(2024·河南九師聯盟質檢)1948年9月1日《生活報》上曾刊登一幅漫畫《唯我獨存》。漫畫內容是在中國市場上,大量充斥著“中國造”的棺材業和琳瑯滿目的美國商品。漫畫意在說明()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簽訂推動市場旺盛B.官僚資本的壓迫導致民族工業陷入逆境C.國民政府為自身考慮大肆出賣國家經濟利益D.國統區成為美國的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答案C解析材料“‘中國造’的棺材業和琳瑯滿目的美國商品”體現了在美國商品沖擊下中國奄奄一息,結合時間1948年可知,國民政府為獲得美國救濟進行內戰,賜予美國大量經濟特權,使中國經濟受到嚴峻沖擊,漫畫是對這一狀況的諷刺,故C項正確。結合所學學問可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簽訂沒有推動市場的旺盛,是當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陷入逆境的緣由之一,故解除A項;B項材料未反映,解除;國統區成為美國的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只是反映了漫畫的一部分信息,不全面,故解除D項。8.(2024·江西新余四中檢測)1877年,《萬國公報》刊發文章歷數裹足的種種危害;1880年,鄭觀應批判裹足“極其流弊,難罄形容”;1883年,康有為創辦戒纏足會,對女性“忍氣吞聲”“毀筋絕骨”的苦痛深表憐憫。這些現象反映出()A.有識之士呼吁社會風氣開化B.晚清女性的社會地位漸漸提高C.纏足現象引起國人普遍關注D.廢止纏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調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鄭觀應、康有為等一些有識之士相識到“裹足”的危害,這一相識有利于推動近代中國革除陋俗,促進社會風氣開化,故選A項。材料體現的是裹足的危害,裹足、放足與當時女性地位的凹凸無干脆關系,解除B項;“普遍”一詞擴大了相識到裹足危害的人員的范圍,鄭觀應、康有為等人不能代表當時一般的國人,解除C項;材料只是表達中國一些有識之士相識到了裹足的危害,并沒有反清色調,解除D項。9.(2024·海南等級考模擬)鴉片斗爭后,上海灘的時髦派,女界所不行少的東西,尖頭高底上等皮鞋一雙,紫貂手筒一個,金剛鉆或寶石金扣針二三只等;再說男子不行少的東西,西裝、外套、西帽、革履、手杖等。這一現象表明()A.上海消費群體出現了拜金趨勢B.崇洋成為近代消費的主要傾向C.西方文化逐步滲透進國民生活D.上海的時髦派以崇尚奢侈為榮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可知鴉片斗爭后,上海社會習俗的變革體現出明顯的半殖民地特征,表明西方文化逐步滲透進國民生活,故選C項。材料反映上海灘時髦派出現崇洋趨勢,既沒體現整個上海消費群體,又不能說明“拜金”,解除A項;材料只反映上海灘時髦派有崇洋傾向,“近代消費”的概念過大,解除B項;崇尚時髦不代表崇尚奢侈為榮,解除D項。10.(2024·湖南衡陽八中月考)在中國服飾史上,中華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有著重要地位,它以中西合璧、滿漢交融為特色,凸顯了人性化、特性化和近代化的時代特征。總體來說是朝著自然、簡便、時尚、美觀的趨勢演化。這主要反映了()A.女性主體意識的強化 B.女性審美意識的提高C.女性權利意識的強化 D.女性自由意識的強化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民國時期女性服扮演化是由社會的進步與女性主體意識的強化造成的,故A項正確。B、D兩項包含在A項之中,解除;材料沒有體現出女性權利意識的增加,故解除C項。11.(2024·浙江寧波十校聯考)“銅線之害不行枚舉,臣僅就其最大者言之。……□□之設,深化海底,橫沖直貫,四通八達,地脈既絕,風侵水灌,勢所不必至,為子孫者心何以安……”材料所針對的技術中國人創辦于()A.1872年 B.1877年C.1882年 D.1906年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深化海底,橫沖直貫,四通八達”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海底電纜,鋪設在海底,用于電信傳輸。結合所學可知,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故B項正確。12.(2024·重慶一中高二期末)從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慶出現的時辰表中,能推出的正確結論是()技術門類西方獨創上海重慶鐵路1825年1876年1934年電話1876年1882年1912年電燈1881年1882年1906年汽車1896年1909年1928年A.開拓為通商口岸有利于城市發展B.近代中國基本實現近代化C.上海最先引進西方先進技術D.近代中國東西部均衡發展答案A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上海利用西方先進事物的年頭遠遠早于重慶,與西方工業革命技術創新的時間相對較近,反映出近代通商口岸的開放有利于西方文明的傳播,促進了中國近代城市的發展,A項正確。B項不符合史實,解除;材料只能反映出上海比重慶早,無法體現上海最先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解除C項;近代中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解除D項。二、非選擇題13.(2024·江蘇宿遷期末)鴉片斗爭后,近代中國經濟起先從傳統向現代轉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楚、粵鐵商,咸豐年間銷售甚旺,近(同治十一年)則外洋鐵價較賤,中土鐵價較昂,又粗硬不適于用,以致內地鐵商十散其九。……據歷年海關報告統計,中國的主要出口物中,茶葉由1871年至1873年的1022159公擔,發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1055064公擔;……棉花由1871年至1873年的8486公擔,發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擔。這種變更加上國內資本主義企業日漸發展的原料需求,又帶來了農業經濟結構的變更:杭、嘉、湖之絲;浙、皖、閩、贛、湘、鄂之茶,一時風起,蔚為大觀。——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辛亥革命前民族資本創辦的工廠統計(部分)(注:本統計以運用動力的工廠為對象)年份廠名所在地創辦人或主持人資本(元)工人數1863洪盛機器碾米廠上海600081872繼昌隆繅絲廠廣東南海縣陳啟沅1875程恒昌軋花廠江蘇奉賢2060002241878貽來牟機器磨坊天津朱其昂——摘編自《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材料三舊的封建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起先被打破,新的因素成長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新因素,中國社會才向前跨進了一步。總的來說就是:近代中國是這樣一個過渡時代。——《中國近現代史(二十五講)講義》(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材料一中歷史現象形成的緣由。(2)依據材料二,歸納民族資本工業的特點。(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過渡”在經濟上的表現。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其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進步影響。答案(1)緣由:西方列強侵略,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在經濟上落后于西方(起先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國內資本主義企業發展須要原料。(2)特點:主要出現在沿海地區;資金少,規模小;主要投資在輕工業領域;運用近代機器生產。(3)表現:傳統封建經濟漸漸瓦解;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發展。影響:政治方面,民族資產階級產生并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近代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思想文化方面,向西方學習漸漸深化,掀起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啟蒙作用。解析第(1)問,緣由類的設問留意從國際背景和國內背景兩個角度找尋答案,從經濟、政治等角度詳細分析。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可知,外因是工業革命之后西方列強的入侵,內因主要是西方的經濟入侵導致中國的經濟結構逐步發生變更。第(2)問,主要是對表格內容的歸納,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進行總結,依據工廠名字推知集中在輕工業領域和運用機器生產;依據所在地推知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依據資金和工人數推知資金少和規模小。第(3)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這種過渡就是向近代化的轉型,在經濟上的體現就是傳統經濟體制的瓦解和近代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其次小問,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經濟基礎確定上層建筑,據此從政治和思想兩個角度分析其進步影響。14.(2024·江西重點中學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詞匯是一個時代的標記,承載了歷史的信息,有時也隨時代發展而消逝。時期當時流行的詞匯20世紀20-30年頭店員、摩登、洋火、歐羅巴、夜壺、文明棍、買辦、達令20世紀50-60年頭布拉吉、蘇聯老大哥、趕超英美、列寧裝、三面紅旗、大食堂20世紀60-70年頭窮光榮、掙工分、破四害、語錄、北大荒、上山下鄉、敵臺20世紀70-80年頭開司米、萬元戶、下海、港客、喇叭褲、蛤蟆鏡、迪斯科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任選一個階段,提煉一個觀點并簡要論述。(要求:主題明確,論述有史實依據,表述條理清楚)答案(示例一)階段:20世紀20-30年頭。觀點:摩登、洋火、達令等流行詞匯反映了民國時期人們社會生活的西化現象。論述:民國時期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更,出現了很多西化的詞匯,如摩登、洋火、達令等。20世紀以來,西方文明、社會習俗在中國的傳播越來越廣泛,辛亥革命建立民國、頒布約法,破除一些舊的思想、習俗,有利于西方文明的傳播;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其供應了物質條件;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學問分子、思想解放人士的榜樣作用等都促進了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時代感的詞匯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社會生活。(示例二)階段:20世紀50-60年頭。觀點:布拉吉、蘇聯老大哥等流行詞匯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新中國初期中蘇結盟外交)。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美蘇兩極對峙的格局下,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軍事包圍和外交孤立的政策,為了鞏固新生政權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在經濟上學習蘇聯,中國的服飾、社會生活也受蘇聯影響,被賜予了肯定的政治色調。隨著中蘇關系的裂開和時代變遷,這些詞匯也自然成為過去。政治在肯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社會生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