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史-重點筆記_第1頁
中國古典園林史-重點筆記_第2頁
中國古典園林史-重點筆記_第3頁
中國古典園林史-重點筆記_第4頁
中國古典園林史-重點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典園林史_重點筆記中國古典園林史題集一、緒論部分園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圍內,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為地開辟山水地貌,結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輔以禽鳥養殖,從而構成一個追求視覺景觀之美為主的賞心悅目、暢情舒懷的游憩、居住的環境。(P3)造園的四項主要工作(或四個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營造;相對應園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據此可將園林分為兩種基本形式:規整式園林和風景式園林。《古蘭經》天園中的四條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蘭園林的基本形式。(P4)F.L奧姆斯特德開創自然保護和現代城市公共園林的先驅。其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面積348ha.霍華德的《明日之田園城市》提出了“田園城市”的設想。(P6)現代園林之不同于前一階段的古典園林表現于四個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園林之外,還出現由政府山資經營、屬于政府所有的、向公眾開放的公共園林2、園林的規劃設計已經擺脫私有的局限性,從封閉的內向型轉變為開放的外向型3、興造園林不僅為了獲致視覺景觀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時也著重在發揮其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生態作用——環境效益,以及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動的場所——社會效益4、由現代型的職業造園師主持園林的規劃設計工作。(P6)中國古典園林分類:按基址的選擇和開發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園、天然山水園按隸屬關系分類: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P7)人工山水園:在平地上開鑿水體、堆筑假山,人為的創設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營構,把天然山水風景縮移模擬在一個小范圍之內。人工山水園是最能代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成就的—個類型。(P7)這類園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鎮居多,在城鎮的建筑環境里面創造模擬天然野趣的小環境,猶如點點綠洲,故也稱為“城市山林”宋后作為城市私家園林的代稱。(P238)天然山水園一般建在城鎮近郊或遠郊的山野風景地帶,包括山水園、山地園和水景園等。規模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為建園基址,規模人的則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環境范圍起來作為建園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營構。(P8)興造天然山水園的關鍵在于選擇基址,《園冶》論造園相地,以“山林地”為第一。皇家園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況分為:大內御苑、行宮御苑、離宮御苑。(魏晉南北朝開始)大內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宮城和皇城之內,緊鄰著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臨幸游憩。行宮御苑和離宮御苑建置在部城近郊、遠郊的風景幽美的地方,或者遠離都城的風景地帶。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駐蹕之用,后者則作皇帝長期居住、處理朝政的地方,相當于一處與大內相聯系的政治中心。(P9)中國古典園林體系的發展表現為極為緩慢的持續不斷的演進過程,其原因為:1、經濟上以血緣家族的地主小農經濟為主體,工商業經濟始終處于附庸的地位;2、政治上的君主集權,依靠封建禮制與官僚機構相結合的國家機器,有效地控制著全國的廣大地域。3,儒家倡導的以禮樂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統思想,始終占著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中國古典園林得以持續演進的契機便是這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三者之間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漸完善的主要動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調整而促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而此時的西方呈現為各個時代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風格的此起彼落、更迭變化,各個地區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風格的互相影響,復合變異。(P11)中國古典園林分期:1、生成期(夏、商、秦、漢)2、轉折期(魏、晉、南北朝)3、全盛期(隋、唐)4、成熟期(宋、元、清初)5、成熟后期(消中葉到清末)(P12)中國古典園林的特點: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與自然美的融糅。3、詩畫的情趣。4、意境的涵蘊。這四大特點是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主要標志。它們的成長乃至最終形成,固然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復雜因素的制約,而從根本上來說,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體觀照、重直覺感知、重綜合推衍的思維方式的主導也有著直接的關系。可以說,四大特點本身正是這種哲理和思維方式在園林藝術領域內的具體表現。園林的全部發展歷史反映了這四人特點的形成過程,園林的成熟時期也意味著這四大特點的最終形成。(P13)筑山即堆筑假山,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P13)園林內使用天然石塊堆筑為石山的這種特殊技藝叫做“疊山”江南地區稱之為“掇山”。(P13)選擇整塊的天然石材陳設在室外作為觀賞對象的,這種做法叫做“置石”(又稱峰石)。(P13)計成在《園冶》中提到:人工理水務必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P14)文震亨在《長物治》中提到“一勺則江湖萬里”意為在有限的空間內盡量寫仿天然水景的全貌。李漁:“一拳代山,一勺代水”。英國園林與中國園林之比較:二者同為風景式園林,都以人自然作為創作的本源。但前者是理性的、客觀的寫實,側重于再現人自然風景的具體實感,審美感情則蘊含于被再現的物象的總體之中;后者為感性的、主觀的寫意,側重于表現主體對物象的審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審美感情。英國園林之創作,原原本本地把人白然的構景要素經過藝術地組合、相應于擁護地的人小而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中國古典園林創作的主旨: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國園林的創作則是通過對大自然及其構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傳達給人們以自然生態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見大,也可大中見小。(P14)怎樣理解建筑美與自然美的融糅?建筑不論多寡,也不論其性質、功能如何,都力求與山、水、花木這三個造園要素有機地組織在一系列風景畫面之中。突出彼此諧調、互相補充的積極的一面,限制彼此對立,互相排斥的消極的一面,甚至能夠把后者轉化為前者,從而在園林總體上使得建筑美與自然美融糅起來,達到一種人工與自然高度諧調的境界——天人諧和的境界。(P14)意境的涵蘊的三種不同的表述方式;1、籍助于人工的疊山理水把廣闊的人自然山水風景縮移摹擬于咫尺之間;2、預先設定一個意境的主題,然后籍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構配成的物境把這個主題表述出來,從而傳達給觀賞者以意境的信息:3、意境并非預先設定,而是在園林建成之后再根據現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點題”一一景題、匾、聯、刻石等。(P19)游憩園:私家園林的一種單獨建置,不依附于邸宅,功能同宅園。別墅園:建在郊外山林風景地帶的私家園林,供園主人避暑,休養或短期居住之用。寺觀園林:即佛寺和道觀的附屬園林,也包括寺觀內部庭院和外圍地段的園林化環境。峰石:指用作置石的單塊石材,不僅具有優美奇特的造型,而且能夠引起人們對火山高峰的聯想。園林的植物配置,務求其在姿態和線條方面既顯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現山水繪畫的意趣,選擇樹木花卉受文人畫所標榜的“古、奇、雅”的格調的影響。敞景:景物與視線完全不受約束與限制,視線開闊,成一覽無余的景象,稱為敞景。框景:使空間景色以簡潔的景框作為構圖前景,使人的視線高度集中于畫面的主景上,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借景:通過視點和視線的巧妙組織,把空間之外的景物納入觀賞視線之中,借以擴展有限場地內的空間感,借景方式又可分為直接借景與間接借景。直接借景可分為近借,遠借、仰借、俯借和因時因地而借等多種方式。近借是指相臨空間景物的借取。在有景可借的空間界面處作可透視或疏導視線的布置,可使鄰近空間的景物通過視線的聯系而納入景觀構圖的畫面之中。遠借指當處于視線開闊處或遠處有可資借取的景物時,將人流和視線引向遠處的景物,并鏟或者采用筑臺、建樓、利用高處地形布置視點的方式,把遠處景色組織在景觀構圖之中。仰借是利用高,低處景物的自然高差形成的景觀層次和人們抬頭仰望的視覺特性,使高處物成為低處空間景色的借景,反之,則為俯借。因時因地而借是根據時間,空間、地物風情、氣象及意境構思的不同,借助中國畫的繪畫表現技法,表現變幻莫測而富于詩意的景象情趣,是借助自然、地物與天候特質的構景方式。間接借景是一種借水面、鏡面映射與反射物體形象的構景方式。這種景物借構方式能使景物視感格外深遠,可有助于豐富自身表現及四周的景色,構成絢麗動人的景觀。簡史萌芽:靈囿(周文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家園林囿:放養動物的場所秦:宮苑園林——阿房宮漢:上林苑——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方300里)三國:雀臺(曹操)隋唐:寫意山水園及文人園五代十國:南方發展宋:艮岳(宋徽宗)文人治國、私家園林元:外族統治時期,文化斷裂明、清:皇家園林人發展,地區園林形成自己的風格,園林理論著作的出現二、園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漢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園林形式是“囿”,園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臺”。(P24)囿: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園林形式,始于殷末周初,是王室專門集中桊養禽獸的場所,與帝王狩獵活動有直接的關系,也可以說,囿起源于狩獵,也初具游觀功能,相當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動物園,已具備園林的雛形性質了。《詩經》中“囿,所以域養禽獸也”。(P26)臺: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臺,囿里面的主要建筑物,臺是山的象征。《呂氏春秋》中“積土四方而高曰臺”。起到觀天象、通神明的作用。(P27)榭:原指臺上建置的房屋,后指開敞式的園林建筑,既可在山間,也可臨水邊。囿和臺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兩個源頭,前者關涉栽培、桊養,后者關涉通神、望天。(P28)文獻記載最早的兩處“貴族園林”:殷紂王“沙丘苑臺”;周文王“靈囿,靈臺,靈沼”。中國古典園林的三個源頭:臺、囿、園圃。(P28)除社會因素外,影響園林向著風景式方向上發展的三個意識形態方面的因素:1、“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宋儒提出,明代造園家計成提出的“雖由人作,宛白天開”的論點,就是天人諧和思想的承傳和發展。2、君子比德思想,源于先秦儒家,如孔子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3、神仙思想,產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漢,如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P31)春秋戰國貴族園林代表:(楚)章華臺(吳)姑蘇臺(泛舟的開始)在園林里面開鑿大型水體工程見于史書記載之首為楚國章華臺。(P39)秦朝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皇家園林”:阿房宮。(P42)蘭池宮在生成期園林發展史中占著重要地位:1、引渭水為池,池中堆筑島山,乃是首次見于記載的園林筑山、理水之并舉。2、堆筑島山名為蓬萊山以摹擬神仙境界,比起戰國時期昭王筑臺以求神仙的做法更賦予一層意象的聯想,開啟了西漢宮苑中的求仙活動之先河。(P46)漢上林苑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園林(方300里戶)。其中人工湖泊有:1、昆明池,有訓練水軍,水上游覽,漁業生產基地,摹擬天象和蓄水庫的作用2、影娥池,3、琳池,4、太液池,位于建章宮中,摹擬東海三仙山。(P48)漢上林苑的作用及特點:1、上林苑足一個范圍極其遼闊的天然山水環境:2、上林苑內的建筑(宮、苑、臺、觀等)就其已知的數量而言,它們在這個遼闊的天然山水環境內的分布顯然是極其疏朗的、便宜的“集錦式”總體布局,與秦代上林苑之建筑比較密集,復道、甬道相連成網絡的情況全然不同;3、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園林,具備生成期古典園林的全部功能——游憩、居住,朝會、娛樂、狩獵、通神、求仙、生產、軍訓等。此外,苑內還有帝王的陵墓。(P55)漢甘泉宮: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會儀典、政治活動、外交活動等多種功能,類似于漢未央宮:出現前院后院。漢建章宮:總體布局北部以園林為主,南部以宮殿為主,成為后世“大內御苑”規劃的濫觴。它的園林區是歷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園林,從此“一池三山”遂成為歷代皇家園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襲到清代。(P62)兔園(梁園)是文獻記載的用石筑山的首例。(P63)漢袁廣漢園:最早的私家園林。東漢濯龍園:西園“列肆”的做法,歷史上最早的皇家園林內的“買賣街”。“宮”與“苑”的差別:“宮苑”是漢代皇家園林的普遍稱謂,一般情況下,宮、苑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類別。宮:以宮殿建筑群為主體,山池花木穿插其間,“宮”與“苑”渾然一體;也有把部分山池花木擴大為相對獨立的園林一區,呈“宮”中有“苑”的格局,例:建章宮。這類皇家園林一般建置在都城或其近郊,山池、花木均有人工經營。苑: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帶的離宮別苑,占地廣,規模大。許多宮殿建筑群散布在遼闊的具有天然山、水、植被的大自然生態環境之中,呈“苑”中有“宮”的格局。(P64)生成期園林的特征生成期的中國古典園林,從萌芽、產生而逐漸成長,持續了將近1200年。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殷、周;二、秦、西漢;三、東漢。生成朋的持續時間很長,但園林的演進變化極其緩慢,始終處在發展的初級狀態。1、尚不具備中國古典園林的全部類型,造園活動的主流是皇家園林2、園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獵、通神、求仙、生產為主,逐漸轉化為后期的游憩、觀賞為主。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禪活動,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響,大自然在人們的心目中尚保持著一種濃重的神秘性。(P76)甬道:秦朝時穿過宮苑區的馳道,在兩側的加墻垣以保證皇帝的安全。復道:秦朝時連接各宮苑的通道,為兩層廊道,上層封閉,下層開敞觀、館二名往往互相通用,是漢代對體量比較高大的非宮殿建筑物的通稱。闕:兩觀并峙的建筑。塢:擁有武裝力量的獨立性強的特殊莊園。三、園林的轉折期——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產生隱士——知識分子群體——寄情山水——山水風景的大開發和山水藝術的大興盛,其關系為:1、山水風景的開發是山水藝術興起和發展的直接啟導因素;2、后者的興盛又反過來促進了前者的開發,形成此后中國歷史上兩者同步發展的密切關系。(P85)魏晉鄴城皇家園林:華林園(仙都苑),規模最大,最著名。(P89)銅雀園:位于鄴城,緊鄰宮城,己略有“大內御苑”的性質,實質是一座兼有軍事塢堡功能的皇家園林。其中的三個高臺: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魏晉仙都苑:總體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瀆,是繼秦漢仙苑式皇家園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發展。魏晉洛陽皇家園林芳林苑:相當于“大內御苑”,是當時的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園林,后改名為華林園。魏晉建康皇家園林:(大內)華林園,芳樂苑;(行宮)樂游園。最早出現舉行修契活動的人工建置:洛陽芳林苑。轉折期皇家園林的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鄴城、洛陽、建康三地的宮苑作為轉折期皇家園林的代表,其不同于上代的特點主要有:1、園林的規模比較小,也未見有生產、經濟運作方面的記載,但其規劃設計則更趨于精密細致,筑山理水的技藝達到一定水準。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園要素的綜合而成的景觀,其重點已從摹擬神仙境界轉化為世俗題材的創作,更多地以人間的現實取代仙界的虛幻。3、皇家園林開始受到民間的私家園林的影響,南朝的個別御苑甚至由當時的著名文人參與經營。4、以筑山、理水構成地貌基礎的人工園林造景,已經較多地運用一些寫意的手法,把秦漢以來的著重寫實的創作方法轉化為寫實與寫意相結合。5、皇家園林的稱謂,除了沿襲上代的“宮”,“苑”之外,稱之為“園”的也比較多了。(P100)轉折期私家園林主要有建在城市里面或城近郊的城市型私園——宅園、游憩園,也有建在郊外的莊園、別墅。(P101)魏晉城市私園:北:張倫的宅園(大假山,景陽山)南:玄圃(塔開始山現)別墅園:西晉石崇:金谷園謝靈運莊園:《山居賦》亭:漢代時是驛站建筑,到兩晉演變成—種風景建筑,提供了遮風避雨,稍息坐憩的地方,也成為點綴風景的手段,逐漸又轉化為公共園林的代稱。(如蘭亭)蘭亭是首次見于文獻記載的公共園林。霓虹閣:架設在建筑物之間的高架廊道,好像虹一樣地拱起,也就是飛閣。《洛陽伽藍記》記載北朝洛陽佛寺最為詳盡,列舉66所佛寺。《山居賦》和《水經注》中屢次提到的“精舍”即寺觀地主的別墅,莊園。白蓮社成員所經營的園林是后世文人園的濫觴。轉折期城市私園的兩個變化趨向:1、設計精致化的趨向,2、規模小型化的趨向(P104)轉折期莊園主要組成有:1、莊園主家族的居住聚落,2、農業耕作的田園,3、副業生產的場地和設施,4、莊客、部曲的住地。(P105)寺觀園林主要由三種情況組成:1、毗鄰于寺觀而單獨建置的園林,猶如宅園之于邸宅;2、寺、觀內部各殿堂庭院的綠化或園林化;3、郊野地帶的寺,觀外圍的園林化環境。(P112)轉折期園林發展的特征:1、與生成期相比,這時期的園林的規模由大入小,園林造景由過多的神異色彩轉化為濃郁的自然氣氛,創作方法有寫實趨向寫實與寫意相結合。2、園林的規劃設計由此前的粗放轉變為較細致的、更自覺的經營,造園活動完全升華到藝術創作的境界。3、皇家園林的狩獵、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義,生產和經濟運作則已很少存在,游賞活動成為主導的甚至唯一的功能。4、私家園林作為一個獨立的類型異軍突起,集中地反映了這個時期造園活動的成就。5、寺觀園林拓展了造園活動的領域,一開始便向著世俗化的方向發展。6、中國的風景式園林,正式沿著這個脈絡進入隋,唐的全盛期。(P119)7、中國古典園林開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觀三大類型。四、園林的全盛期——隋唐長安和洛陽兩地的園林,是隋唐時期全盤局面的集中反映。隋禁苑(三苑):大興苑、西內苑(太極宮)、東內苑(大明宮)(P131)隋西苑為一座人工山水園,標志著中國古典園林全盛期的到來。它是歷史上僅次于西漢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園林。(P139)士流園林:隋唐時產生的私家園林的一種特殊風格,由官士刻意經營的附有自身感情色彩。山池苑:隋唐長安城內的居住坊里的宅園或游憩園,規模大的占據半坊左右,多為皇帝和大官僚所建。山亭苑:唐代對城市私園的普遍稱謂(山池院)(P153)全盛期皇家園林的特點:1、皇家園林的建設已經趨于規范化,大體上形成了大內御苑、行宮御苑和離宮御苑的類別2、大內御苑緊鄰于宮廷區的后面或一側,呈宮、苑分置的格局。但宮與苑之間往往還被止穿插、延伸,宮廷區中有園林的成分,苑林區也有宮殿的建置。3、郊外的行宮、離宮,絕大多數都建置在山岳風景優美的地帶。(P149)唐代別墅園的建置,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一、單獨建置在離城不遠、交通往返方便,而風景比較優美的地帶。二、單獨建置在風景名勝區內。三、依附于莊園而建置。(P158)情況一:平泉莊——洛陽——李德裕——異花奇石浣花溪草堂(杜甫草堂)——成都——杜甫——田園野趣情況二:廬山草堂——廬山——白居易——《草堂記》情況三:輞川別業——陜西藍田——王維——《輞川集》、《輞川圖》嵩山別業履道坊宅園——白居易城市私.園,《池上篇》,植物以竹林為主,體現了當時的文人的園林觀:以泉石竹樹養心,借詩酒琴書怡性。浣花溪草堂——杜甫郊區別墅園廬山草堂——白居易風景名勝輞川別業——王維莊園別墅(P156)白居易是一位造詣頗深的園林理論家,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文人造園家。他先后主持營造了自己的四處私園:洛陽履道坊宅、廬山草堂、長安新昌坊的宅園、渭水之濱的別墅園。唐代文人園林的假山,以土山居多,也有用石間土的土石山,純用石塊堆疊的石山尚不多見但由單塊引料或若干塊石料組合成景的“置石”則比較普遍白居易是最早旨定“置石”之美學意義的人,認為太湖石是一等園林石材。寺觀園林:殿堂+寢膳+客房+園林——分院制,由若干個以廊廡圍合而成的院落組織為建筑群——慈恩寺(牡丹、荷花),水庭也是唐代寺觀園林的一種表現形式。水庭:在殿堂建筑群前面開鑿一個方整的大水吃,池中有平臺。隋唐風景名勝園:長安曲江池文人園乃是士流園林之更側重于以賞心悅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現隱逸者。推而廣之,則不僅是文人經營的或者文人所有的園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潤而“文人化”的園林。(P169)長安城內,開辟公共園林比較有成效的,包括三種情況:一、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內的崗阜一一“原”二、利用水渠轉折部位的兩岸而創為以水景為主的游覽地,如著名的曲江。三、街道的綠化。(P179)唐長安市樹:槐樹。唐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皇家園林:西苑,華清宮,九成宮。全盛時期的造園活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大致概括為以下六方面:1、皇家園林的“皇家氣派”已經完全形成;就園林的性質而言,已經形成大內御苑、行宮御苑、離宮御苑三個類別及其類別特征。2、私家園林的藝術性較之上代又有所升華,著意于刻畫園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細致處理。3、寺觀園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結果,同時也反過來促進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進一步世俗化。4、公共園林已更多地見于文獻記載。5、風景式園林創作技巧和手法的運用,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個新的境界。6、山水畫、山水詩文、山水園林這三個藝術門類已有互相滲透的跡象。(P186)五、園林的成熟期(一)——宋代宋代形成中國古典園林發展史上的一個高潮階段,其歷史背景為:1、宋代,與地主小農經濟十分發達的同時,城市商業和手工業亦空前繁榮,資本主義因素已在封建經濟內部孕育;2、城鄉經濟高度發展,帶動了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3、宋代重文輕武,文人的社會地位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高。4、中唐以后,詩詞無論在內容和風格上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5、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中,除了傳統的琴、棋、書、畫等藝術活動之外,品茶、古玩鑒賞和花卉觀賞也開始盛行。綜上所述,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把園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時也促進了造園的繁榮局面,乃屬勢之必然。(P190)南宋開始形成西湖十景。東京;只有大內御苑;后苑、延福宮、艮岳行宮御苑:瓊林苑、玉津園、金明池、宜春苑(東京四苑)宋徽宗的延福宮、艮岳(P203)艮岳:由宋徽宗主持,造園師為梁師成,人工山水園,代表宋代皇家園林風格特征和宮廷造園的最高水平,第一個按圖建成的園林,大假山。(P279)艮岳主山萬歲山模仿杭州鳳凰山,最高點建“介亭”,園內最大:水池雁池。艮岳特點臨安:大內御苑:后苑行宮御苑:大部分分布在西湖風景優美的地段(P213)西苑(金)是金代最主要的一座大內御苑,金代就出現了“燕京八景”的景題。宋代皇家園林的特點:(戰亂原因)1、宋代皇家園林的規模既遠不如唐代之大,也沒有唐代那樣遠離都城的離宮御苑;2、在規劃設計上更精密細致,比起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最少皇家氣派,更多地接近民間私家園林。(P217)北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記述了名重于當時的園林19處,其中18處為私家園林。其中游憩園10處,宅園6處,以培植花卉為主的園林兩處:歸仁園,李氏仁豐園北方,<洛陽:名園記>獨樂園——司馬光——游憩園司馬光的獨樂園因其在“洛陽諸園中最簡單”而名重于時劉氏圓------劉元瑜------游憩圓呂文穆園----呂蒙--------游憩圓(水景取勝)\歸仁園------唐代,牛僧儒(原),宋.,李清君(洛陽城內最大的一座私家園林)李氏任豐園-----花木品種最齊全的一座大花園<洛陽:名園記>四大特點P303~304宋代洛陽私園之特點:1、除依附于邸宅的宅園之外,單獨建置的游憩園占人多數2、洛陽的私家園林都以蒔栽花木著稱3、《洛陽名園記》所記諸園都沒有談到用石堆疊假山的情況,足見當時中原私家園林的筑山仍以土山為主4、園內建筑形象豐富,但數量不多,布局疏朗(P223)宋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P242)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P211)王希孟{千里江山圖》(P191)荊浩《匡廬圖》(194)馬遠《踏歌圖》(195)蘇文臣《秋庭戲嬰圖軸》(195)劉松年《四景山水圖》(P194~196)南方:江南<夢梁錄>卷是就出技術了比較著名的16處,<武林舊事>卷五處記述了45處,其中分布在三堤路的5處,北山路21處,葛嶺路14處北宋盤洲和沈園沈園陸游西湖一帶私園:《夢梁錄》16處《武林舊事》45處(P223){園林綠化}P335南宋人周密《癸辛雜識》中有“吳興園圃”一段,后人別出單行本《吳興園林記》,記述他親身游歷過的吳興園林36處——南北沈尚書園,滄浪亭(蘇舜欽)——夢溪園(沈括《夢溪筆談》)——沈園(陸游《釵頭鳳》)226文人園林的簡述P318~324宋代文人園風格特點:文人園林萌芽于魏晉南北朝,興起于唐代.到宋代,它已成為私家造園活動中的一股巨大潮流,占著士流園林的主導地位,同時還影響及于皇家園林和寺觀園林。宋代文人園林的風格,較之唐代已經更為成熟,風格的表現也更為明顯.宋代文人園林的風格特點大致概括為簡遠、疏朗、雅致、天然四個方面。這四個特點是文人的藝術趣味在園林中的集中表現,也是中國古典園林體系的四個基本特點的外延.文人園林在宋代的興盛促成了中國園林藝術繼兩晉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升華。(P235)西湖一座特大型公園公共園林浙江楠溪江蒼坡村——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宋代農村公共園林。(P333)晉祠,現存最古老,規模很大,園林氣氛極濃郁的祠堂建筑群,一處罕見的大型祠堂園林.P336(金)中都八苑:芳園、南園、北園、熙春園、瓊林苑、同樂園、廣樂園、東園。P343兩宋時期造園活動的主要成就:P349l、在三大園林類型中,私家的造園活動最為突出2、皇家園林較多地受到文人園林的影響,出現了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私家園林的傾向3、疊石、置石均顯示其高超技藝,理水已能夠縮移摹擬大自然界全部的水體形象,與石山、土石山、土山的經營相配合而構成園林的地貌骨架4、唐代園林創作的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傳統,到南宋時大體上已完成其向寫意的轉化5、總之,以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為主體的兩宋園林,其所顯示的蓬勃進取的藝術生命力和創造力,達到了中國古典園林史上登峰造極的境地(P255)“伽藍七堂”之制有集中說法,其中的一種說法是指作為一所佛寺必需具備的七座殿堂而言: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及二配殿六、園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轉變情況5點P352~355皇家園林P353建筑:木結構基礎在宋代基本上繼續完善,裝修趨于精致化.<魯班經>,<工段營造錄>清代<工程做法則例>植物:陳昊子的《花鏡》可以說是中國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園藝學專著。汪灝<廣群芳譜>P434元:大都皇城,園林主體為開拓后的太液池,最大的島嶼,金代的瓊華島——元改名為萬歲山,山頂廣寒殿為島上最大的建筑物。(P356)明代:明朝重點建設大內御苑,與宋代相比一是規模又趨于宏大,二是突出皇家氣派,著上更多的宮廷色彩。(P360)明北海(金西苑):萬歲山(金瓊華島)模擬艮岳萬歲山。明代,太液池中“三仙山”為;萬歲山、圓坻、犀山(P265)元、明兩代西苑之變化西苑即元代太液池的舊址,它是明代大內御苑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元、明兩代之變化為1、填平圓坻與東岸之間的水面,圓坻由水中的島嶼變成了突出于東岸的半島2、往南開鑿南海,擴大太液池的水面3、在瓊華島和北海北岸增建若干建筑物,改變了這一帶的景觀(P364)明代大內御苑共有六處:御花園、慈寧宮花園、萬歲山、西苑、兔園、東苑(P367)御花園:體現了封建都城規劃的“前宮后苑”的傳統格局(P367)(明)兔園,元代“西御苑”的基礎上改建而成(P371)清代:清兔園,景山,御花園,慈寧宮花園保留了明代舊觀,西苑進行了較大的增建和改建,延聘江南著名疊山匠師張然主持疊山工程。清代,西苑瓊華島南坡改建為佛寺“永安寺”,山頂廣寒殿舊址建喇嘛塔“白塔”,瓊華島因而更名為白塔山。(P374)清行宮及離宮建設,西北郊可分為三大區:西區以香山為主體;中區以玉泉山、甕山和西湖為中心的河湖平原;東區即海淀鎮以北暢春園,避暑山莊,圓明園,是清初的三座離宮御苑,也是中國古典園林成熟時期的三座著名的皇家園林.P381明清以來第一座離宮御苑—暢春園(北京西北郊)(P377)第二座離宮御苑—避暑山莊P379暢春園也是明清以來首次較全面引進江南造園藝術的一座皇家園林(江南著名疊山名家——張然)(P278)清代第二座離宮御苑——避暑山莊占地564ha,以自然風景融匯園林景觀,開創一種特殊的園林規劃——園林化的風景名勝區(P285)清代第三座離宮御苑(西北郊第二座離宮御苑):圓明園避暑山莊地貌環境特點:1、兒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構景要素2、形成了全園的三大景區鼎列的格局:山岳景區、平原景區、湖泊景區3、多奇峰異石,都能提供很好的借景條件4,構成了完整的水系6、格局在風水方面的優越性(P285)避暑山莊:康熙36景(四字),乾隆36景(三字)(P286)雍正時期圓明園擴建的四部分內容:擴建后的總面積擴大到200余ha1、新建一個宮廷區2、就原賜園的北、東、西三面往外拓展3、把原賜園東面的東湖開拓為福海,沿福海周圍開鑿河道4、擴建沿北宮墻的一條狹長地帶(P286)圓明園雍正28景,乾隆40景(P286)明代與清初皇家園林建設之變化:明代的重點在大內御苑,清初的重點在離宮御苑。由前者到后者的轉移,說明了宮廷的園林觀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與統治階級的生活習尚和國家的政治形勢有著直接的關系。(P288)清初的離宮御苑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在于:融糅江南民間園林的意味、皇家宮廷的氣派、大自然生態環境的美姿此三者為一體。(P391)私家園林“江南”地區,大致相當于今之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P392)揚州:明代明末揚州江南名園之四:鄭元勛——影園——計成設計(以一個水池為中心的水景園,)P394影園:湖(南湖)中有島,島中又有池的格局。鄭元俠——休園——宋介之《休園記》(以山水之景取勝)休園:以山水之景取勝,簡遠,疏朗,開始運用游廊串聯景點的做法。鄭元嗣——嘉樹園鄭元化——五畝之園(P289)康熙時揚州八大名園:王洗馬園、卞園、員園、賀園、冶春園、南園、鄭御史園、莜園(P392)張然主持的幾座名園:西苑(順治)、暢春園、萬柳堂、怡園、重修西苑瀛臺、新建玉泉山行宮。《揚州畫舫錄》(李斗):“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名園勝。”(P291)無錫寄暢園:是江南地區唯一的一座保存較完好的明末清初時期的文人園林。主體部分以狹長形水池“錦匯漪”為中心。蘇州,滄浪亭始建于北宋,獅子林始建于元代,其余大多創建于明代后期。(P292)文征明《王氏拙政園記》,《拙政園圖》(P293)王世貞《游金陵諸園記》私家園林11處(P299)上海豫園——黃石大假山,出自疊山巨匠張南陽之手(P301)清初北京著名文人園林——紀曉嵐閱微草堂李漁芥子園清代造園匠師:張南垣,次子張然計成《園冶》(P314)《園冶》列舉5種借景方式: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疊山應做到“有真為假,做假成真;稍動天機全叨人力。”疊山17類;選石,疊山石料16種。“相地”中認為山林地最好,把可供造園的地段分為6類。明末清初造園著作:《園冶》——計成《一家言》(《閑情偶記》)——李漁《長物志》——文震亨(P429~434)康熙延聘江南文士葉洮和江南造園家張然參與暢春園的規劃設計,首次把江南民間造園技藝引進宮廷,同時也把文人趣味摻入宮廷造園藝術。明末清初江南地區造園之變化:1、造園家,無論工匠“文人化”的,或者文人“工匠化”的,按其執業方式和社會地位而言,已有幾分接近現代的執業造園師;或者說,己具備類似后者的某些職能。2、造園的理論方面,涉及有關園林規劃、設計的探索和具體的造園手法的表述,雖未能形成系統化,但已包涵現代園林學的某些萌芽;3、造園的運作比較強調經濟的因素,已朦朧地認識到市場、價格的制約情況。(P436)寺觀園林:P442其他園林:蘭亭(紹興),什剎海別稱積水潭(北京),(浙)江楠溪江總結:元、明、清初造園活動的特點:1、士流園林的全面“文人化”,文人園林涵蓋了民間的造園活動,導致私家園林達到了藝術成就的高峰。2、明末清初,在經濟文化發達,民間造園活動頻繁的江南地區,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造園家,有的出身于文人階層,有的出身于疊山工匠。3、元、明文人畫盛極一時,影響及于園林,而相應地鞏固了寫意創作的主導地位。4、皇家園林的規模趨于宏大,皇家氣派又見濃郁。5、在某些發達地區,城市、農村聚落的公共園林已經比較普遍。(P451)七、成熟后期——清中葉、清末園林在藝術方面的變化:這個時期的封建文化沿襲宋、明傳統,但已失卻后者的能動、進取的精神。反映在藝術創作上,一是守成多于創新,二是過分受到市明趣味的浸潤而愈來愈表現為追求纖巧瑣細、形式主義和程式化的傾向.園林方面,乾隆朝的造園活動之廣泛,造園技藝之精湛,可以說達到了宋,明以來的最高水平。北方皇家園林和江南的私家園林,同為中國后期園林發展史上的兩個高峰,同時也開始逐漸暴露其過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的消極一面。(P334)私家園林三大地方風格:江南園林、北方園林、嶺南園林(P334)三山五園:圓明園、暢春園、(人工山水園)香山靜宜園(天然山地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天然山水園)圓明三園總面積350ha,在三山五園中居于首位。(P381)大內御苑:西苑,(平原上人工的山水園)慈寧宮寧壽宮建福宮慈寧宮,東西寬55m,南北深125m,面積0.69ha(P356)建福宮,沒有水景,以山石取勝的早園,建筑密度比較高,0.4ha(P357)寧壽宮——乾隆花園,東西寬37m,南北深160m,0.6ha(P358)行宮御苑:靜宜園(香山),景明苑(玉泉山).南苑(南郊)靜宜園位于香山東坡,面積達140ha,相當于一處園林化的山岳風景名勝區,乾隆題28景。(P362)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為天然山水園香山靜宜園為天然山地園(P338)北海中的園中園:見心齋。快雪堂中有移自艮岳的名石“云起”。南苑占地約230ha,作為一座皇家獵場的特殊行宮御苑(P376)離宮別苑:圓明園,避暑山莊,清漪園(頤和園).其中圓明園、暢春園為大型人工山水園其中圓明園、暢春園為大型人工山水園圓明園:圓明三園:長春園、綺春園、圓明園(P338)圓明園“四十景”,其中十二處為乾隆時新增(P379)圓明三園在清代皇家諸園中是“園中有園”的集錦式規劃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圓明三園中成組的建筑群以及能成景的個體建筑總共有123處,其中圓明園69處,長春園24處,綺春園30處(P381)長春園內北墻一帶有一區歐式宮苑:“西洋樓”…..西洋樓是自元末明初歐洲建筑傳播到中國以來的第一個具備群組規模的完整作品,也是把歐洲和中國這兩個建筑體系和園林體系加以結合的首次創造性嘗試。長春園北景區——西洋樓,其中茹園以南京瞻園為設計藍本。(P389)圓明園:由小園林集群所構成的景觀,不僅體現在小園林本身的設計上,也包括它們之間的聯絡和聯系的安排經營,后者乃是圓明三園規劃的重要環節,也是創造多樣化的園景,動觀效果把眾多小園林聯綴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先決條件。圓明三園特點:圓明三園,在清代皇家諸園中是“園中有園”的集錦式規劃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園林乃是圓明三園的細胞,大致可以歸納為六類:1、摹擬江南風景的意趣,有的甚至直接仿寫某些著名的山水名勝。2、借用前人的詩、畫意境。3、移植江南的園林景觀而加以變異,有些小園林甚至直接以江南某園為創作藍本。4、再現道家傳說中的仙山瓊閣,佛經所描繪的梵天樂土的形象。5、運用象征和寓意的方式來宣揚有利于帝王封建統治的意識形態,宣揚儒家的哲言、倫理和道德觀念。6、以植物造景為主要內容,或者突出某種觀賞植物的形象、寓意(P529)后期宮廷造園三大杰作:圓明園,避暑山莊,清漪園。避暑山莊P529乾隆時期避暑山莊,為清代皇家諸園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占地564ha,總體布局按“前宮后苑”的規制,宮廷區設在南面,其后即為廣大的苑林區,苑林區包括三個大景區;湖泊景區(具有濃郁的江南情調)、平原景區(宛若塞外景觀)、山岳景區(象征北方名山)宮廷區:正宮,松鶴齋,東宮游避暑山莊湖泊景區三條游覽線:1、東路游覽線始于東宮北端的卷阿勝境殿。2、中路游覽線始于“萬壑松風”,下陡坡過橋即達形如靈芝的“靈芝云堤”。3、西路游覽線起自正宮后門鈾云山,經“馴鹿坡”北行,左依山,右臨湖,縱深遠處為山區“南山積雪”的對景。(P401)避暑山莊苑林區的三大景區,湖泊景區具有濃郁的江南情調,平原景區宛若塞外景觀,山岳景區象征北方的名山,乃是移天縮地,融冶匯萃南北風景于一園之內。園外外八廟分別為藏、蒙、維、漢的民族形式。(P40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