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探究02 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解析版)_第1頁
實驗探究02 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解析版)_第2頁
實驗探究02 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解析版)_第3頁
實驗探究02 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解析版)_第4頁
實驗探究02 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驗探究02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01實驗梳理02實驗點撥03典例分析01實驗梳理02實驗點撥03典例分析04對點訓練05真題感悟【提出問題】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是學習行為嗎?【作出假設】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是學習行為。【制定和實施計劃】實驗步驟學生幾人一組,在課前用木板制作迷宮,迷宮的隔板高度應避免小鼠從上方越過。各小組發一只年齡、大小生理狀況基本相同的、且經過饑餓處理的小鼠,操作如下:A.從迷宮的人口放入小鼠,同時馬上記時,并在出口處等待。記錄小鼠從人口到出口所需時間。B.如果在2分鐘內小鼠還不能到達出口,學生要適當引導,使小鼠到達出口處獲得食物。C.重復上述實驗5-7次,根據小鼠實際情況耐心訓練,并把相應的時間填寫到下表中小鼠走出迷宮獲得食物的時間記錄表:次數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時間10分9分8分6分4分3分3分【得出結論】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是學習行為。實驗用鼠應處于饑餓實驗用鼠應處于饑餓狀態,以免影響實驗結果。實驗用隔板應較高,以避免小鼠從隔板上越過。通道的寬度要便于小鼠的折返。用多只小鼠反復實驗并取平均值的原因:減小誤差,使實驗結果更準確。不同小鼠“嘗試與錯誤”的次數不同,原因是:同種動物、不同個體,學習能力不一樣。與蚯蚓相比,小鼠“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更少,原因是: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典例01】生物小組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井獲取了如下實驗數據,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次數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時間2分37秒1分46秒54秒A.小鼠“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多,用時就越多B.小鼠第三次用時最少,說明小鼠有較強的記憶力C.在A、B、C三處放置食物,小鼠走迷宮用時會減少D.小鼠學會走這一迷宮后,就不會忘記【答案】C【詳解】據表中數據可見:小鼠“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多,用時就越少,A錯誤;小鼠用時越來越少,說明小鼠學習能力越來越強,不能說明小鼠有較強的記憶力,B錯誤;在A、B、C三處放置食物,引導小鼠靠氣味走迷宮用時會減少,C正確;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動物成長過程中依靠經驗和經歷逐漸建立起來的,這種行為會建立也會消失,D錯誤。【典例02】某生物小組通過“小白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實驗來研究動物的行為,其實驗結果如下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找到食物時間148秒106秒74秒“嘗試與錯誤”次數4次4次2次(1)實驗應選擇未經過訓練的小白鼠來進行,實驗前應使小白鼠處于狀態。(2)將一份食物放在動物面前,動物會直奔食物而去,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這種取食行為是一種行為,小白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屬于行為。(3)如果換一只小白鼠做實驗,它找到食物的時間和“嘗試與錯誤”次數可能與這只小白鼠不同,這說明學習行為受到因素的影響。(4)蚯蚓走簡單的“T”型迷宮,大約要經過200次嘗試才能成功,小白鼠的“嘗試與錯誤”次數遠小于蚯蚓,這說明。(5)以上研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運用的生物探究方法主要是。【答案】(1)饑餓(2)先天性后天學習/學習(3)遺傳(4)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5)實驗法【詳解】(1)為了保證實驗成功,使實驗的效果更明顯,小鼠應處于饑餓狀態。(2)動物會直奔食物而去,這是動物的本能,生來就有的,屬于先天性行為。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小鼠是用反復嘗試的方法,經過不斷的失敗,再嘗試最終學會通過迷宮的。小鼠不斷嘗試的行為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3)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用不同的小鼠分別做實驗,它們“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會不同,這說明學習行為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4)蚯蚓走“T”形迷宮的實驗中,要經過大約200次嘗試,遭受多次輕微的電擊后才能學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而走復雜迷宮的小鼠就學習的快得多。這說明在一般情況下,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要少一些。(5)實驗法是需要發現并提出問題,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并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因此,研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屬于實驗法。1.(2023秋·云南楚雄·八年級統考期末)有關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實驗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實驗前要使小鼠處于饑餓狀態B.小鼠“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會隨訓練次數的增加而減少C.小鼠用時越來越少,說明其學習能力越來越強D.小鼠一旦學會走迷宮就不會忘記【答案】D【詳解】A.實驗前應將實驗用的小鼠進行饑餓處理,有利于保證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正常進行,正確。BC.學習行為是由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因此小鼠“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會隨訓練次數的增加而減少,這也說明小鼠的學習能力越來越強,BC正確。D.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動物成長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這種行為會消失,D錯誤。故選D。2.(2023春·廣東深圳·八年級校考期末)為了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某學習小組同學用紙板制作迷宮,在迷宮的入口處放入小鼠,同時在出口處放置食品,記錄每次小鼠獲取到食物的時間,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每次實驗前小鼠均應處于饑餓狀態B.小鼠走迷宮行為是小鼠生來就會的C.隨著嘗試次數的增加,小鼠找到食物所需時間變短D.如果用蚯蚓進行相同的實驗,找到食物所需的時間更長【答案】B【詳解】A.實驗前應將實驗用的小鼠進行饑餓處理,其目的是有利于保證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正常進行,正確。B.出生后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環境因素的影響,由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出生后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環境因素的影響,由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錯誤。C.隨著嘗試次數的增加,小鼠找到食物所需時間變短,正確。D.蚯蚓壁小鼠低等,因此如果用蚯蚓進行相同的實驗,找到食物所需的時間更長,正確。故選B。3.(2023秋·廣東梅州·八年級統考期末)某生物小組在“探究菜青蟲的取食行為是否為先天性行為”時,從菜青蟲卵開始進行隔離飼養,并選擇用剛從卵孵化成的菜青蟲進行實驗,主要目的是(

)A.易于觀察取食行為 B.為菜青蟲提供適宜的環境C.排除學習行為的干擾 D.保證實驗對象數量充足【答案】C【詳解】將孵化的菜青蟲卵進行隔離飼養,原因是:從卵開始進行隔離飼養,才可能說明觀察或檢驗菜青蟲的某些行為究竟是本能的先天性行為,還是后天習得的行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排除學習行為的干擾。故選C。4.(2023秋·遼寧大連·八年級統考期末)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使得它們能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繁衍生息。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剛出生的小袋鼠就會爬到母袋鼠的育兒袋中吃奶,以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這種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決定的,屬于行為。(2)研究動物的行為可以更好地了解動物和保護動物,也可以通過了解動物的行為更好地了解人類自己。某校二年一班的同學分6個小組開展了“倉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是如何形成的”的實驗探究。①準備鼠齡均為1個月、體型大小、活躍程度相似的6只倉鼠和6個大小樣式與教材一致的迷宮。②實驗時小鼠生活環境、饑餓時間(均為1天,期間僅提供水)投喂時間、投喂鼠糧重量(體重10%)等條件均相同。①、②的做法可以保證實驗的唯一。③第五小組記錄數據如下表:實驗次數12345678910走出迷宮時間11′00″2′40″2′39″1′22″1′14″45″22″26″15″7″錯誤次數﹣﹣10116423200實驗結果是:。(3)實驗時將6個小組的實驗數據進行統計,求出平均值,這樣做的目的是:。(4)6個小組同時做實驗,不僅可以省去重復實驗的時間,還可以比較不同個體倉鼠學習行為是否有差異。通過該探究實驗,你在學習上有哪些啟發?(5)倉鼠走迷宮的學習行為,是在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動物學習行為越復雜,適應環境的能力。【答案】(1)遺傳因素先天性(2)變量動物繞道取食時,實驗次數越多,用時越短,錯誤次數越少(3)避免出現偶然性,減小實驗誤差(4)同時設置多組實驗既可以節約時間,又能減小誤差,效果更好(5)遺傳因素強【詳解】(1)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遺傳因素決定的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剛出生的小袋鼠就會爬到母袋鼠的育兒袋中吃奶,以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這種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遺傳因素決定的,屬于先天性行為。(2)②實驗時小鼠生活環境、饑餓時間(均為1天,期間僅提供水)投喂時間、投喂鼠糧重量(體重10%)等條件均相同的做法可以保證實驗的變量唯一。③由表格信息可知,實驗結果是:動物繞道取食時,實驗次數越多,用時越短,錯誤次數越少。(3)實驗時將6個小組的實驗數據進行統計,求出平均值,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出現偶然性,減小實驗誤差。(4)對照實驗設置多組重復多次實驗,能夠減小誤差,使實驗結果更加科學合理。6個小組同時做實驗,不僅可以省去重復實驗的時間,還可以比較不同個體倉鼠學習行為是否有差異。通過該探究實驗,在學習上的啟發是:同時設置多組實驗既可以節約時間,又能減小誤差,效果更好。(5)動物越高等,形態結構越復雜,其學習行為越復雜,學習能力就越強。動物通過后天的學習逐漸表現出來的行為,叫做學習行為、倉鼠走迷宮的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動物學習行為越復雜,適應環境的能力強。5.(2023·山東聊城·統考一模)為了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科研人員設計了一個迷宮(如圖所示),圖甲和圖乙中的一只小鼠正在通過相同的迷宮。圖乙的出口有一些炒香的花生米,圖甲的出口則沒有,請你據圖分析并回答問題。(1)該實驗探究的問題:?(2)圖甲所示實驗的作用是,本實驗的變量是。(3)以上研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主要運用的生物探究方法是。(4)為了保證實驗成功,小鼠應處于狀態。(5)小鼠是用(填“反復嘗試”“記憶”或“推理”)的方法學會通過迷宮的。多次重復實驗后,如果圖乙中的小鼠學得快些,則說明實驗變量能小鼠學習。(6)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分別用小雞、壁虎代替小鼠,實驗結果為小鼠學會通過迷宮的時間最短,壁虎學會通過迷宮的時間最長,說明。【答案】(1)食物能促進小鼠學習嗎(2)對照食物/花生米(3)實驗法和觀察法(4)饑餓(5)反復嘗試促進(6)不同種動物的學習能力不同,并且動物越低等,學習能力越弱【詳解】(1)根據“為了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圖乙的出口有一些炒香的花生米,圖甲的出口則沒有”可知,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食物能促進小鼠學習行為嗎?(2)對照實驗有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是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對照組是不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對照組在實驗中起對照作用(排除其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結合上述分析可知,本實驗的變量是食物。因此,圖甲(沒有食物)所示實驗的作用是對照。(3)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實驗法。兩者的區別是:觀察法要求觀察者對動物不施加任何影響,真實觀察并記錄;實驗法強調根據研究目標的需要而改變動物的生活條件,在改變的環境下觀察動物的行為反應。所以,以上研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主要運用的生物探究方法是實驗法和觀察法的結合(或實驗法和觀察法)。(4)實驗所用的小鼠最好飼養一段時間后,使它們處于饑餓狀態,以刺激它們尋找食物,這樣更利于實驗觀察,保證實驗的成功。(5)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小鼠是用反復嘗試的方法學會通過迷宮的。多次重復實驗后,如果圖乙中的小鼠學得快些,則說明實驗變量——食物能促進小鼠的學習行為。(6)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學習行為越復雜、學習能力越強,嘗試犯錯的次數越少,更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所以,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分別用小雞(屬于鳥類)、壁虎(屬于爬行動物)代替小鼠(屬于哺乳動物),實驗結果為小鼠學會通過迷宮的時間最短,壁虎學會通過迷宮的時間最長,說明:不同種動物的學習能力不同,并且動物越低等,學習能力越弱。6.(2023秋·湖南永州·八年級統考期末)“菜青蟲總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這是一種先天性行為嗎?”根據這一問題,某生物興趣小組設計了3組實驗,請根據實驗回答問題。(說明:菠菜屬于藜科,白菜和卷心菜屬于十字花科)步驟A組B組C組第一步隔離孵化菜青蟲卵隔離孵化菜青蟲卵隔離孵化菜青蟲卵第二步放白菜汁浸潤過的濾紙放菠菜汁浸潤過的濾紙放卷心菜汁浸潤過的濾紙第三步放菜青蟲1條放菜青蟲1條放菜青蟲1條第四步觀察記錄結果觀察記錄結果觀察記錄結果(1)本實驗作出的假設是。(2)本實驗的變量是。(3)在探究菜青蟲的取食行為的實驗中,實驗用的濾紙顏色、大小要和葉片的顏色、大小一樣,這樣做的目的是。(4)若孵化后的菜青蟲總是取食白菜和卷心菜浸潤的濾紙,則說明菜青蟲這種行為是。(5)本實驗方案中存在著一個不足之處:。【答案】(1)菜青蟲總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為是先天性行為/菜青蟲總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為不是先天性行為(2)菜汁的種類(3)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擾,保證單一變量(科學合理即可)(4)先天性行為(5)一條菜青蟲,實驗誤差較大,具有偶然性(科學合理即可)【分析】(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探究實驗必須符合對照的原則和單一變量的原則。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2)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是動物的一種本能,不會喪失的行為。【詳解】(1)本實驗是探究“菜青蟲總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這是一種先天性行為嗎?”,假設是對提出問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以作出的假設是:菜青蟲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不是)先天性行為。(2)本實驗中,A組放白菜汁浸潤過的濾紙,B組放菠菜汁浸潤過的濾紙,C組放卷心菜汁浸潤過的濾紙,本實驗的變量是:菜汁種類。(3)本實驗的變量是:菜汁種類。除變量不一樣,其他條件都要保持一致,目的是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擾,保證單一變量。(4)若孵化后的菜青蟲總是取食白菜和卷心菜浸潤的濾紙,則說明菜青蟲這種行為是先天性行為,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5)實驗中只一條菜青蟲,實驗誤差較大,具有偶然性。為提高可信度驗證假設是否成立,所用菜青蟲的數量至少10條,必須經過多次實驗,因為這樣可以減少實驗的偶然性,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7.(2023秋·全國·八年級課堂例題)某興趣小組開展“訓練小白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探究。選取三只生長情況一致的一天未進食的同種類小白鼠A、B、C,分別走同一個迷宮。在相同環境條件下,測得如下數據。請分析:小白鼠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時間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A5分55秒4分34秒2分9秒B4分27秒3分13秒1分40秒C7分51秒5分34秒2分25秒(1)從行為獲得途徑上看,小白鼠通過訓練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屬于行為。(2)探究中“分別走同一個迷宮”,目的是。(3)三只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時間,說明此類行為的獲得是建立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的。(4)根據表中數據,發現三只小白鼠獲取食物的三次時間有共同規律,即,可見此類行為可以通過訓練得到(選填“強化”或“弱化”)。(5)根據表中數據,三只小白鼠雖然是生長情況一致的同種類動物,但學習能力(選填“相同”或“不同”)。【答案】(1)學習(2)控制單一變量(3)不同(4)隨著訓練次數增多,找到食物所用的時間越短強化(5)不同【詳解】(1)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環境因素的影響,小白鼠通過訓練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是由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學習行為。(2)對照實驗是只有一個變量不同以外,其它的實驗條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實驗的變量,控制無關變量。因此,實驗中“分別走同一個迷宮”,目的是控制無關變量(控制單一變量)。(3)三只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時間不同,是因為學習行為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小白鼠的學習能力也受先天性遺傳因素的影響。(4)通過分析表中數據可知:發現三只小白鼠獲取食物的三次時間有共同規律,即隨著訓練次數增多,找到食物所用的時間越短,可見此類行為可以通過訓練得到強化學習行為。(5)興趣小組做“小白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實驗,發現三只小白鼠“嘗試與錯誤”的次數不同。這個實驗現象說明同種動物的不同個體,學習能力不同。8.(2023秋·山東濱州·七年級統考期末)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廣大中小學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時間。睡眠不足對學習能力會有怎樣的影響?某科研團隊以小鼠為實驗對象,建立模擬人類睡眠不足狀態的模型,并進行了如下實驗。①選取發育狀況一致的健康小鼠16只,隨機均分為A、B兩組。②采用適當的實驗方法,限制B組小鼠的每日睡眠時長,使其睡眠時長為每日3.5小時,持續21天。A組小鼠不限制睡眠時長,其他實驗條件均相同。③在實驗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別對兩組中的每只小鼠走出同一迷宮的時間進行四次測量,計算平均值。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1)在限制睡眠時長的實驗中,A組和B組是一組對照實驗,其變量是。(2)每組小鼠選取多只、多次測量且實驗數據取平均值,目的是減小。(3)分析上圖可知,隨著每組小鼠走迷宮次數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逐漸,說明小鼠走迷宮的行為是一種行為、實驗發現小鼠走迷宮的行為能力存在個體差異,這是由決定的。(4)對比兩組小鼠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你認為該科研團隊可以得出的結論是。(5)本實驗對你有怎樣的啟示?(寫出一條即可)。【答案】(1)睡眠時間(2)實驗誤差(3)減少學習遺傳物質(4)睡眠不足會對學習能力造成影響(5)每天保證足夠的睡眠【詳解】(1)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A組和B組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唯一不同的是睡眠時間。因此,實驗的變量是睡眠時間。(2)一次實驗的結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經過多次反復的實驗都得到相同的實驗結果,才可以在此基礎上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每組小鼠選取多只、多次測量且實驗數據取平均值,目的是減小實驗誤差。(3)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行為越復雜。學習行為是動物不斷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證,動物的生存環境越復雜多變,需要學習的行為也就越多。因此,分析上圖可知,隨著每組小鼠走迷宮次數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逐漸減少,說明小鼠走迷宮的行為是一種學習行為。實驗發現小鼠走迷宮的行為能力存在個體差異,這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4)對比兩組小鼠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A組小鼠不限制睡眠時長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更短,B組小鼠的限制每日睡眠時長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更長。因此,對比兩組小鼠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睡眠不足會對學習能力造成影響。(5)“雙減”政策的落實,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們應該每天保證足夠的睡眠。1.(2021·湖南婁底·統考中考真題)在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是不是學習行為”時,生物小組將小鼠饑餓處理后,放在迷宮入口處,記錄小鼠每次走出迷宮找到食物所需要的時間,重復5次,不能得出(

)A.如果小鼠找到食物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則說明小鼠具有學習能力B.小鼠的這種行為屬于學習行為C.小鼠第一次嘗試著走出迷宮獲得了食物,以后每一次都能熟練地走出迷宮D.用不同的小鼠進行實驗,發現小鼠的學習能力存在個體差異【答案】C【詳解】A.如果小鼠找到食物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則說明小鼠具有學習能力,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故A不符合題意。B.小鼠的這種行為屬于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故B不符合題意。C.小鼠第一次嘗試著走出迷宮獲得了食物,需要經過多次強化訓練,建立起條件反射后,才能夠較熟練地走出迷宮,并且還需要不斷強化,否則就會消退,故C符合題意。D.不同的動物,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同種動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學習能力也存在差異,所以用不同的小鼠進行實驗,發現小鼠的學習能力存在個體差異,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2.(2021·四川涼山·統考中考真題)在做“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的探究實驗時,生物興趣小組選取經饑餓處理的小鼠,讓其在相同環境條件下多次走相同迷宮,得到如下圖2結果: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A.“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屬于先天性行為B.小鼠第一次實驗的“嘗試與錯誤”時間最少C.小鼠一旦學會走迷宮,就不會忘記和消失D.小鼠重復走迷宮的次數越多,走迷宮所用的時間越短【答案】D【詳解】A.“小鼠學走迷宮獲取食物",是動物出生后,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建立起來的行為,因此屬于學習行為,A錯誤。B.觀察圖2可知,小鼠第一次實驗的“嘗試與錯誤”時間最長,B錯誤。C.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動物成長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這種行為會消失,C錯誤。D.從圖2中分析可知,小鼠重復走迷宮的次數越多,走迷宮所用的時間越短,D正確。故選D。3.(2021·山東泰安·統考中考真題)下表是小鼠走迷宮的實驗數據。在迷宮中有幾處“T"形接頭,小鼠可右轉也可左轉。將身體狀況相同的健康小鼠分成數量相同的兩組,每天進行相同次數的實驗。A組小鼠走完迷宮會得到食物獎勵,而B組小鼠走完迷宮不會得到食物獎勵。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第8天第9天第10天A組小鼠9878654211B組小鼠10910991098910①實驗說明A組小鼠學習能力強,B組小鼠學習能力弱②在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作用下,A組小鼠形成了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③A組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形成后不會改變④A組小鼠通過學習能迅速走出迷宮獲取食物是復雜反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詳解】①A組小鼠10天的平均轉錯次數為5.1,B組小鼠10天的平均轉錯次數為9.3,實驗的變量是走完迷宮后有無食物獎勵,所以造成這一結果差異的原因是A組小鼠有食物獎勵而B組小鼠沒有,不是學習能力強弱導致的,①錯誤。②A組小鼠形成的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②正確。③A組小鼠形成的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學習行為在后期不經復習強化,有可能會遺忘,消失,③錯誤。④A組小鼠通過學習能迅速走出迷宮獲取食物是后天形成的,不是生來就有的,屬于復雜反射,④正確。綜上,②④正確。故選C。4.(2020·山東臨沂·統考中考真題)八年級一班的同學進行“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實驗探究,相關數據記錄如下,你認為不合理的結論是(

)小鼠找到食物的時間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甲6分10秒4分55秒2分43秒乙5分23秒3分20秒1分52秒丙8分27秒5分43秒3分58秒A.不同個體找到食物的時間有差異 B.同一個體每次找到食物的時間逐漸減少C.小鼠嘗試走迷宮是一種學習行為 D.小鼠的這種行為一旦形成,就不會改變【答案】D【詳解】A.甲乙丙三只小鼠找到食物的時間不完全相同,具有差異性,A正確。B.從表格中可以看到,同一個體每次找到食物的時間逐步減少,B正確。C.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是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C正確。D.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當刺激該行為產生的環境因素去除后,該行為會逐漸消失。所以,小鼠的這種行為形成后,也會發生改變,D錯誤。故選D。5.(2019·廣東廣州·統考中考真題)在做“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探究實驗時,生物小組選取經饑餓處理的3只小鼠,讓其在相同環境條件下分別走相同迷宮,測得如下數據:小鼠所用時間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①5分55秒4分34秒2分09秒②4分27秒3分13秒1分40秒③7分51秒5分34秒2分27秒根據實驗,以下分析錯誤的是(

)A.“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屬于學習行為 B.小鼠個體之間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C.小鼠②不經“嘗試與錯誤”就能吃到食物 D.小鼠③“嘗試與錯誤”的次數可能多些【答案】C【詳解】A、“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正確。B、根據實驗可知,小鼠個體之間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小鼠②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強,正確。C、根據實驗可知,小鼠②經“嘗試與錯誤”的次數相對少些(所用時間少),小鼠②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強,錯誤。D、根據實驗可知,小鼠③“嘗試與錯誤”的次數可能多些(所用時間多),小鼠③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弱,正確。6.(2022·河南·統考中考真題)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廣大中小學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時間。睡眠不足對學習能力會有怎樣的影響?某科研團隊以小鼠為實驗對象,建立模擬人類睡眠不足狀態的模型,并進行了如下實驗。①選取發育狀況一致的健康小鼠16只,隨機均分為A、B兩組。②采用適當的實驗方法,限制B組小鼠的每日睡眠時長,使其睡眠時長為每日3.5小時,持續21天。A組小鼠不限制睡眠時長,其他實驗條件均相同。③在實驗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別對兩組中的每只小鼠走出同一迷宮的時間進行四次測量,計算平均值。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1)在限制睡眠時長的實驗中,A組和B組是一組對照實驗,其變量是。(2)每組小鼠選取多只、多次測量且實驗數據取平均值,目的是減小。(3)分析上圖可知,隨著每組小鼠走迷宮次數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逐漸,說明小鼠走迷宮的行為是一種行為。(4)對比兩組小鼠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你認為該科研團隊可以得出的結論是。(5)本實驗對你有怎樣的啟示?(寫出一條即可)。【答案】(1)睡眠時間(2)實驗誤差(3)減少學習(4)睡眠不足會對學習能力造成影響(5)每天保證足夠的睡眠【詳解】(1)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A組和B組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唯一不同的是睡眠時間。因此,實驗的變量是睡眠時間。(2)一次實驗的結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經過多次反復的實驗都得到相同的實驗結果,才可以在此基礎上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每組小鼠選取多只、多次測量且實驗數據取平均值,目的是減小實驗誤差。(3)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行為越復雜。學習行為是動物不斷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證,動物的生存環境越復雜多變,需要學習的行為也就越多。因此,分析上圖可知,隨著每組小鼠走迷宮次數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逐漸減少,說明小鼠走迷宮的行為是一種學習行為。(4)對比兩組小鼠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A組小鼠不限制睡眠時長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更短,B組小鼠的限制每日睡眠時長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更長。因此,對比兩組小鼠走出迷宮的平均時間,你認為該科研團隊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睡眠不足會對學習能力造成影響。(5)“雙減”政策的落實,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們應該每天保證足夠的睡眠。7.(2020·山東濱州·統考中考真題)某生物興趣小組開展“訓練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實驗。隨機選取A、B、C、D四只經饑餓處理的1月齡小鼠,在如下圖所示迷宮中分別進行尋找食物的實驗,實驗結果如下表,請據此回答問題:(1)剛出生的小鼠即可吮吸乳汁,該行為是由動物體內的決定的。(2)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加,小鼠穿越迷宮找到食物所用的時間,說明此類行為可通過訓練得以強化,該行為的建立,提高了小鼠適應的能力。(3)從神經調節的角度看,小鼠穿越迷宮取食屬于,該類型的反射是在的參與下形成的,完成此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4)該實驗選用多只小鼠而不是一只,原因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