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1頁
江蘇省淮安市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2頁
江蘇省淮安市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3頁
江蘇省淮安市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4頁
江蘇省淮安市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學業監測九年級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全卷共6頁,滿分50分;測試時長為50分鐘。2.請將姓名、考號等認真填涂在答題紙的相應位置上。3.選擇題答案,請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答案,請用0.5毫米黑色鋼筆或墨水筆直接寫在答題紙上。答案寫在本試卷上或答題紙規定區域以外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紙交回。第Ⅰ卷(選擇題,共2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某同學在學習世界古代史時對照地圖落實相關知識,下列他敘述的內容與如圖中序號對應正確的是(

)A.①處形成種姓制度 B.②處有《漢謨拉比法典》C.③處修建了金字塔 D.④處有著名的帕特農神廟2.古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編年史》寫道,屋大維“首先用慷慨的賞賜籠絡軍隊,用廉價的糧食討好民眾……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據此可知,此時的羅馬(

)A.爆發了斯巴達克起義 B.鞏固了封建專制統治C.逐步邁入了帝國時代 D.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3.隨著剩余糧食的增多,中國先民開始利用糧食釀酒。據商代甲骨文記載,當時酒的種類分為鬯與醴,每逢祭祀,用酒量很大,有時一次多至上百卣,而且貴族頻繁地舉行祭祀。商代青銅器十之七八都是酒器,如卣、爵、斝、盉、觚、觥都是飲酒用的。材料從側面反映了(

)A.商朝農業生產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 B.釀酒業是商朝社會經濟的支柱產業C.奴隸主殘酷剝削導致奴隸制的瓦解 D.商朝時期的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4.如圖為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的力量對比圖,為打破這一格局,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統一度量衡 B.頒布推恩令 C.推行科舉制 D.實行行省制度5.某次歷史復習課上,學習的內容有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內容。由此推斷,這節復習課的主題應該是(

)A.國內民族交流 B.國際經貿交流 C.中外友好交往 D.西學傳入中國6.某著作融詩詞、戲劇、繪畫、園林、建筑、醫藥、飲食、茶道、服飾、年節、禮俗、佛道、巫術等為一體,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據此可推知,該作品是(

)A.《資治通鑒》 B.《竇娥冤》 C.《天工開物》 D.《紅樓夢》7.歷史當事人、親歷者直接記錄或留下的資料和遺物、遺跡等原始資料屬于一手史料。若運用一手史料研究左宗棠,應選擇(

)A.左宗棠個人雕像 B.左宗棠主題電影 C.史學家相關著作 D.左宗棠親筆家書8.如圖漫畫選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報》,漫畫所關注的歷史事件是(

)A.義和團運動 B.武昌起義 C.二次革命 D.秋收起義9.“這場戰爭是在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口號下進行的,共產黨人在軍隊政治工作和發動工農群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場戰爭是(

)A.北伐戰爭 B.抗日戰爭 C.解放戰爭 D.抗美援朝戰爭10.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下列表述對應正確的是(

)史實結論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新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B尼克松訪華表明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C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完成了祖國統一D中共十五大確立科學發展觀為黨的指導思想A.A B.B C.C D.D第Ⅱ卷(非選擇題,共3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11.世界歷史上的5-15世紀一般稱為“中古時期”,中古世界的文明經過長期發展,各區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們總能透過布滿城堡和教堂的中古景色,看到一種很不精致的封建制度和一種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歐洲興起:政治上通過層層分封,騎士們結成了領主和附庸的關系;……因戰爭需要而建立起來的莊園制度正在把帶有軍事性質的組織變成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摘編自韓亞輝《西方文化評析》材料二

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鼓動變革,……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樣板將日本改革成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所有土地都以天皇的名義收歸國有,分給農戶耕種。……文化上日本同樣采納了中國模式。日本人借用了漢字,發展了自己書寫體系;……借鑒了儒家學說,……調整了它的政治學說,以適應日本的社會結構。——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阿拉伯帝國實行哈里發中央集權統治。哈里發為專制政體的最高首領,集政權、軍權和神權于一身,控制著從中央到地方的軍政、稅收與宗教三大權力系統,既是帝國最高元首,又是全體穆斯林的宗教領袖。地方設總督,但稅收和司法權直屬中央。——摘自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1)材料一描述了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的哪些社會制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此時西歐居民的生活深受哪一宗教的影響?(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的哪一場改革?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場改革效仿對象和對日本社會的影響。(3)材料三中的“穆斯林”所信仰的宗教是誰創立的?依據材料三歸納阿拉伯帝國政權體系的特點。(4)綜合上述材料,根據不同區域發展的特色概括中古時期世界文明呈現的整體面貌。12.在中央集權制度之下,允許多種類型的社會經濟文化制度并存,使中國經濟文化差異很大的各民族能統一于一個國家之內,利于國內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秦朝以后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各個朝代無一例外地都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即使在分裂時期,各個局部的地方政權也實行集權制……實現統一后的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成為皇帝制度的創始人……秦漢時期的正規中央政府為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秦和西漢實行郡縣兩級制。——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

以下是小明同學圍繞“中國古代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主題收集到的資料①《晉書》中《劉元海載記》記述了匈奴人劉淵認同自己為劉漢后裔,所建政權以“漢”為號。②唐朝時出現“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的景象。③遼與北宋議和,達成“澶淵之盟”。南宋初年,金軍幾次大舉南下,南宋軍民奮起抵抗。④金初東北的女真人大批遷入中原后,多習漢語,衣漢服,仿效漢族農耕生活。女真人與漢人通婚的現象也日益普遍。⑤元朝以農桑立國,在中央設“勸農司”,在地方選任“勸農官”。原先一些重牧地區農業快速發展。北方游牧民族也影響著中原地區牧業的發展。⑥明朝在長城附近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建立許多農牧貿易場所。⑦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事務。⑧滿文借鑒了蒙古文,蒙古的八思巴文是以藏文字母為基礎創造的。(1)依據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構成與影響。(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所呈現的特點,并運用史實加以論證。(指出諸多特點中的一個即可,并用不少于二組的角度與史實加以論證)示例特點:中國古代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的主體具有多元性角度與史實:政府主導——如元朝以農桑立國,在中央設“勸農司”,在地方選任“勸農官”,原先一些重牧地區農業快速發展。民間推進——如金初遷入中原的女真人多習漢語,衣漢服,仿效漢族農耕生活。女真人與漢人通婚的現象日益普遍。13.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回望過去,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為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實踐不斷證明“道路決定命運,道路改變命運”。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近代中國出現的以追求工業化、民主化和民族獨立化為中心的現代化,從其所處的歷史時期來說可稱之為早期現代化。中國早期現代化呈現為一種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道路,與西方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有諸多仿效之處……。——摘編自虞和平《中國早期現代化道路的三大特性》材料二

研究鄧小平的外國學者對鄧小平歷史地位的評價序號地位評價史實依據1最成功的改革家領導實行改革開放2社會主義思想的救星創立鄧小平理論………………——摘編自《國內外鄧小平理論研究之比較》(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人在近代前期進行早期現代化探索的實踐活動。(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1和圖2分別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的哪一創造性成果?圖3所示文獻內容與事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地位如何?依據如表指出鄧小平領導開創了一條怎樣的建設道路?(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選擇與探索的認識。參考答案1.B【詳解】根據地圖可知,②是處于兩河流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的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因此他敘述的內容與如圖中序號對應正確的是②有《漢謨拉比法典》,B項正確;①是處于尼羅河流域,與古代埃及相關,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①是處形成種姓制度,不正確,排除A項;③是印度河流域,與古代印度相關,古代印度形成種姓制度,修建了金字塔是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排除C項;④是意大利,與古代羅馬相關,著名的帕特農神廟是古希臘的建筑,排除D項。故選B項。2.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屋大維‘首先用慷慨的賞賜籠絡軍隊,用廉價的糧食討好民眾……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屋大維首創了“元首制”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統治實權,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據此可知,此時的羅馬逐步邁入了帝國時代,C項正確;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發動奴隸起義,沉重打擊了奴隸制,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衰落,與題干信息“屋大維‘首先用慷慨的賞賜籠絡軍隊,用廉價的糧食討好民眾……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不符,排除A項;鞏固了封建專制統治,題干內容沒有涉及封建專制統治,題干信息反映的是“屋大維‘首先用慷慨的賞賜籠絡軍隊,用廉價的糧食討好民眾……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排除B項;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與題干信息“屋大維‘首先用慷慨的賞賜籠絡軍隊,用廉價的糧食討好民眾……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3.A【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商代甲骨文記載,當時酒的種類分為鬯與醴,每逢祭祀,用酒量很大,有時一次多至上百卣,而且貴族頻繁地舉行祭祀。商代青銅器十之七八都是酒器,如卣、爵、斝、盉、觚、觥都是飲酒用的”,說明釀酒量大,由“隨著剩余糧食的增多,中國先民開始利用糧食釀酒”,可知糧食生產多。因此材料從側面反映了商朝農業生產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A項正確;釀酒業是商朝社會經濟的支柱產業,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奴隸主殘酷剝削,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內容反映是糧食生產多,釀酒量大,排除C項;商朝時期的社會貧富差距,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內容反映是糧食生產多,釀酒量大,排除D項。故選A項。4.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的力量對比圖,為打破這一格局,漢武帝采取的措施”,可知,地方封國實力較大,在管轄人口上已經超過中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到了中央集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權力,加強中央對王國的控制,B項正確;統一度量衡是指將全國的度量衡標準統一,確保各地的度量衡工具在長度、容量和重量上保持一致,與題干信息“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的力量對比圖,為打破這一格局,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沒有聯系,排除A項;科舉制建立于隋朝,與西漢初期沒有聯系,排除C項;行省制度是指將全國劃分為若干行政區域,每個區域設立行省,由中央政府或其派出機構進行管理的制度,與題干信息“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的力量對比圖,為打破這一格局,漢武帝采取的措施”,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5.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玄奘歷盡艱辛,西行天竺學習佛法,玄奘的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為日本設計唐招提寺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貢獻;鄭和下西洋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由此推斷,這節復習課的主題應該是中外友好交往,C項正確;國內民族交流,與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內容都不符,排除A項;?國際經貿交流?是指跨越國境的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活動,通常包括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信息反映的是“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內容”,排除B項;西學傳入中國,?西學傳入中國?是指西方學術思想傳播到中國的過程,與題干信息反映的是“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內容”,沒有聯系,排除D項。故選C項。6.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代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融詩詞、戲劇、繪畫、園林、建筑、醫藥、飲食、茶道、服飾、年節、禮俗、佛道、巫術等為一體,被譽為傳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D項正確;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史書300多萬字,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縱貫中國16個朝代,與題干信息“某著作融詩詞、戲劇、繪畫、園林、建筑、醫藥、飲食、茶道、服飾、年節、禮俗、佛道、巫術等為一體,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不符,排除A項;《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雜劇,這出戲展示了下層人民任人宰割,有苦無處訴的悲慘處境,控訴了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現實,生動刻畫出竇娥這個女性形象,與題干信息“某著作融詩詞、戲劇、繪畫、園林、建筑、醫藥、飲食、茶道、服飾、年節、禮俗、佛道、巫術等為一體,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不符,排除B項;明朝宋應星的科技巨著《天工開物》,覆蓋了當時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的所有生產、加工部門,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與題干信息“某著作融詩詞、戲劇、繪畫、園林、建筑、醫藥、飲食、茶道、服飾、年節、禮俗、佛道、巫術等為一體,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7.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家書屬于第一手史料,可以作為史學研究的實證和補充,家書展現的家國情懷,鑄就民族精神。第一手史料,是指歷史當事人、親歷者直接記錄或留下的資料和遺物、遺跡等原始資料。因此若運用一手史料研究左宗棠,應選擇左宗棠親筆家書,D項正確;個人雕像是指以個人形象為原型制作的雕塑作品,有主觀成分,不屬于第一手史料,排除A項;主題電影,有人為的編寫內容,不屬于第一手史料,排除B項;史學家相關著作,有主觀評價,不屬于第一手史料,排除C項。故選D項。8.B【詳解】根據題干中三幅漫畫“革黨之轟擊”,“新軍之嘩變”,“官場之逃避”,可知在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之際,報館的忙碌情形,漫畫內容體現出新聞媒體對武昌起義的關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隨后。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因此漫畫所關注的歷史事件是武昌起義,B項正確;1898年起,活躍在山東的民間組織義和團,掀起了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與題干中三幅漫畫“革黨之轟擊”,“新軍之嘩變”,“官場之逃避”,沒有聯系,排除A項;二次革命是指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革命黨人在1913年發動的討伐袁世凱、保衛辛亥革命果實的一場戰爭,與題干中三幅漫畫“革黨之轟擊”,“新軍之嘩變”,“官場之逃避”,沒有聯系,排除C項;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與題干中三幅漫畫“革黨之轟擊”,“新軍之嘩變”,“官場之逃避”,沒有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9.A【詳解】根據題干信息“這場戰爭是在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口號下進行的,共產黨人在軍隊政治工作和發動工農群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為了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開始“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北伐。可知這場戰爭是北伐戰爭,A項正確;抗日戰爭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與題干信息“這場戰爭是在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口號下進行的,共產黨人在軍隊政治工作和發動工農群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符,排除B項;解放戰爭是指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與題干信息“這場戰爭是在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口號下進行的,共產黨人在軍隊政治工作和發動工農群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符,排除C項;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與題干信息“這場戰爭是在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口號下進行的,共產黨人在軍隊政治工作和發動工農群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0.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953年起開始實行“一五”計劃,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并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A項正確;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結束了,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排除B項;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完成了祖國統一,不符合史實,因為臺灣還沒有回歸祖國,排除C項;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11.(1)社會制度:封建等級制度(封君封臣制)莊園制度。宗教:基督教。(2)改革:大化改新。效仿對象:中國唐朝。影響: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3)創立者:穆罕默德。特點:哈里發集多種權力于一身,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地方設總督,但部分權力直屬中央。(4)整體面貌:各區域文明各具特色,呈現多樣化發展態勢。【詳解】(1)社會制度:根據材料一“看到一種很不精致的封建制度和一種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歐洲興起:政治上通過層層分封,騎士們結成了領主和附庸的關系”,可知封建等級制度(封君封臣制);由“因戰爭需要而建立起來的莊園制度正在把帶有軍事性質的組織變成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可知莊園制度。因此材料描述了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的社會制度有封建等級制度(封君封臣制)莊園制度。宗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西歐居民的生活中,基督教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基督教在西歐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整個西歐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都具有重要影響?。可知此時西歐居民的生活深受基督教的影響。(2)改革:根據材料二“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樣板將日本改革成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所有土地都以天皇的名義收歸國有,分給農戶耕種。……文化上日本同樣采納了中國模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的大化改新。對象、影響: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可知這場改革效仿對象中國唐朝。對日本社會的影響是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3)人物:根據材料三“阿拉伯帝國實行哈里發中央集權統治。哈里發為專制政體的最高首領,集政權、軍權和神權于一身,控制著從中央到地方的軍政、稅收與宗教三大權力系統,既是帝國最高元首,又是全體穆斯林的宗教領袖。地方設總督,但稅收和司法權直屬中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麥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靈。穆罕默德闡述了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創立了伊斯蘭教,由于遭到傳統勢力的反對,穆罕默德于622年率領一些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可知“穆斯林”所信仰的宗教是穆罕默德創立的。特點:根據材料三“阿拉伯帝國實行哈里發中央集權統治。哈里發為專制政體的最高首領,集政權、軍權和神權于一身”,可知哈里發集多種權力于一身;由“控制著從中央到地方的軍政、稅收與宗教三大權力系統,既是帝國最高元首,又是全體穆斯林的宗教領袖”,可知實行中央集權統治;由“地方設總督,但稅收和司法權直屬中央”,可知地方設總督,但部分權力直屬中央。因此阿拉伯帝國政權體系的特點是哈里發集多種權力于一身,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地方設總督,但部分權力直屬中央。(4)整體面貌:根據材料,可知,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的社會制度有封建等級制度(封君封臣制)莊園制度。哈里發集多種權力于一身,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地方設總督,但部分權力直屬中央。可知不同區域發展有各自的特色,因此中古時期世界文明呈現的整體面貌是各區域文明各具特色,呈現多樣化發展態勢。12.(1)構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郡縣兩級制(地方)。影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國家統一;為后世歷代王朝所沿用,影響深遠。(2)特點及論證:示例一特點: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具有雙向性。角度與史實:漢族對少數民族影響——唐朝時漢族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產生吸引力,如“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體現漢族文化在語言方面對少數民族的影響。少數民族對漢族影響——北方游牧民族影響中原地區牧業發展,元朝時重牧地區農業因借鑒游牧民族經驗得到快速發展,如元朝在中央和地方設置勸農相關機構推動農業發展,這是少數民族生產方式對漢族地區的影響。示例二特點: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形式多樣。角度與史實:和平交流——遼與北宋議和達成“澶淵之盟”,雙方保持較長時間和平,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明朝在長城附近建立農牧貿易場所,促進多民族經濟交流。戰爭沖突——南宋初年金軍南下,南宋軍民奮起抵抗,在沖突過程中也促進了民族間的了解和融合。【詳解】(1)構成:根據材料一“在秦朝以后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各個朝代無一例外地都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即使在分裂時期,各個局部的地方政權也實行集權制……實現統一后的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成為皇帝制度的創始人……秦漢時期的正規中央政府為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秦和西漢實行郡縣兩級制”,可知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構成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郡縣兩級制(地方)。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開創了此后中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為后世歷代王朝所沿用,影響深遠。(2)特點、論證: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材料二“中國古代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由“②唐朝時出現‘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的景象”,可知漢族對少數民族影響;由“⑤元朝以農桑立國,在中央設‘勸農司‘’,在地方選任“勸農官”。原先一些重牧地區農業快速發展。北方游牧民族也影響著中原地區牧業的發展”,可知少數民族對漢族影響。因此中國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所呈現的特點一: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具有雙向性。結合唐朝漢族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產生吸引力、元朝元朝在中央和地方設置勸農相關機構推動農業發展的史實進行分析歸納即可。如角度與史實:漢族對少數民族影響——唐朝時漢族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產生吸引力,如“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體現漢族文化在語言方面對少數民族的影響。少數民族對漢族影響——北方游牧民族影響中原地區牧業發展,元朝時重牧地區農業因借鑒游牧民族經驗得到快速發展,如元朝在中央和地方設置勸農相關機構推動農業發展,這是少數民族生產方式對漢族地區的影響。特點二:根據材料“③遼與北宋議和,達成‘澶淵之盟’”,可知簽訂盟約,和平交流,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由“南宋初年,金軍幾次大舉南下,南宋軍民奮起抵抗”,可知是民族之間的戰爭沖突,在沖突過程中也促進了民族間的了解和融合。因此中國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所呈現的特點二: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形式多樣。結合遼與北宋議和,以及南宋初年與金軍的戰爭的史實進行分析歸納即可。如角度與史實:和平交流——遼與北宋議和達成“澶淵之盟”,雙方保持較長時間和平,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明朝在長城附近建立農牧貿易場所,促進多民族經濟交流。戰爭沖突——南宋初年金軍南下,南宋軍民奮起抵抗,在沖突過程中也促進了民族間的了解和融合。13.(1)事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理由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企業,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戊戌變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主張實行君主立憲,試圖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這些都體現了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仿效。(2)創造性成果:圖1: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圖2:贖買政策。地位:圖3:《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開始形成自己的思路;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提出了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認識:制定政策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詳解】(1)事件:根據材料一“在近代中國出現的以追求工業化、民主化和民族獨立化為中心的現代化,從其所處的歷史時期來說可稱之為早期現代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人在近代前期進行早期現代化探索的實踐活動是指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因為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掀起了一場所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企業,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甲午戰爭后,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上書光緒帝,呼吁變法救國,掀起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主張實行君主立憲,試圖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這些都體現了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仿效。(2)成果:根據材料二,由“圖1油畫《井岡山會師》和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