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21.4-2018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 黃芪_第1頁
T∕CACM 1021.4-2018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 黃芪_第2頁
T∕CACM 1021.4-2018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 黃芪_第3頁
T∕CACM 1021.4-2018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 黃芪_第4頁
T∕CACM 1021.4-2018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 黃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次目次前言前言PAGEPAGE36PAGEPAGE37前言 371 范圍 38規范性引用文件 38術語和定義 38規格等級劃分 385 要求 39A資料性附錄)黃芪藥材歷史產區沿革B資料性附錄黃芪藥材品質評價沿革

…………40…………41T/CACM1021《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分為226個部分:1部分: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編制通則;……—第3部分: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 西洋參;—第4部分: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 黃芪;—第5部分: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 當歸;……—第26部分: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 玄明粉本部分為T/CACM1021的第4部分。本部分代替T/CACM1021郾218—2018。本部分按照GB/T1郾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給出的規則起草。本部分代替T/CACM1021郾218—2018,與T/CACM1021郾218—2018相比較,標準編號進行了調整,并重新進行了編輯。本部分由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研究技術中心及道地藥材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提出。本部分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歸口。本部分起草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山西大學、內蒙古中醫藥研究所、包頭醫學院、大同市農業委員會、大同市園藝果樹工作站、定西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渾源縣農業委員會、渾源縣農業委員會果樹站、子洲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辦公室、渾源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管理中心、湖北中醫藥大學、山東省分析測試中心、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聯合大學、清華德人西安幸福制藥有限公司、廣州白云山中一藥業有限公司、蘭州佛慈制藥股份有限公司、麗珠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甘肅扶正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研究技術中心、山西北岳神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國新晉藥集團渾源藥業有限公司、渾源萬生黃芪開發公司、廣靈縣恒廣北芪中藥材有限責任公司、天津中醫藥大學、浙江壽仙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陜西省天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子洲縣富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天創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天養浩恩奇爾中藥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內蒙古武川匯德興業生態開發有限公司、甘肅天士力中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中研百草檢測認證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詹志來、齊耀東、秦雪梅、李科、黃璐琦、郭蘭萍、曹林、劉根喜、黃紅宙、董政起、李旻輝、劉大會、王曉、嚴輝、張春紅、師立偉、楊春、欒震、楊軍、曹兆軍、劉紅娜、李會娟、鄒琦、尹震、李志山、王文亮、侯美利、張天娥、張全、張元、宋學斌、席倬霞、于武高、趙祥、趙貴富、程文生、孫和、高文遠、鄭化先、李振宇、祁春雷、曹發、公劍、吳濤濤、衛梽強、陳杰。本部分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T/CCM1021郾18208。TT/CACM10214—2018TT/CACM10214—2018PAGEPAGE38PAGEPAGE39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 黃芪范圍本部分規定了黃芪的商品規格等級。本部分適用于黃芪藥材生產、流通以及使用過程中的商品規格等級評價。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部分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適用于本部分。T/CACM1021郾1—2016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編制通則術語和定義T/CACM1021郾1—2016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部分。3郾1黃芪 ASTRAGALIRADIXAstragalusmembranaceusmongholicusHsiao膜莢黃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郾)Bge郾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根頭,曬干。3郾2栽培黃芪 zaipeihuangqi采用育苗一年,移栽生長1~2年方式進行栽培,或采用直播方式栽培,生長年限為2~3年的黃芪。3郾3仿野生黃芪 fangyeshenghuangqi采用人工仿野生模式進行種子直播生長,生長年限通常在5年以上,具有部分野生黃芪特征的黃芪。3郾4頭部斬口下3郾5cm處直徑 thediameterof3郾5cmunderheadchopping切去黃芪藥材蘆頭及空心面積大于1/3處,斬口下方3郾5cm處的直徑。規格等級劃分根據栽培方式不同,將黃芪藥材分為栽培黃芪與仿野生黃芪兩個規格;在規格項下,根據長度、斬口下3郾5cm處直徑不同進行等級劃分。應符合表1要求。表1規格等級劃分規格等級性狀描述共同點區別點栽培黃芪大選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表面淡棕黃色或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并顯粉性皮部黃白色。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外皮平滑,根皮較柔韌,質地堅實,郾m郾m小選,郾m郾m粗細不均勻郾處直徑逸1郾0cm統貨仿野生黃芪特等外皮粗糙,斷面皮部有裂隙木心黃質地松泡,老根中黑褐色或呈空洞,郾m郾m長逸,頭部斬口下郾m處直徑郾4~1郾7cm一等二等長逸,頭部斬口下郾m處直徑郾2~1郾4cm三等,郾m郾0~郾2注1:黃芪傳統以野生供藥用,無規格之分,等級劃分較多。但現時主流商品為栽培黃芪,主要產區在甘肅、內蒙古等地,藥材長度與直徑較均勻,形狀差異較小,劃分選貨與統貨的方法基本一致。目前野生和仿野生黃芪總產量較小,藥材長度明顯大于栽培黃芪,故設仿野生黃芪與栽培黃芪兩個規格。野生和仿野生黃芪不同生長年限和同一根的上下段間直徑差異較大,根據商品現狀以長度和直徑為指標劃分為不同等級,多供出口,主要產區在山西、內蒙古、陜西等地。因仿野生黃芪年限較栽培黃芪長,且人工干預相對少,因此品質優于栽培黃芪。注2:市場中栽培黃芪有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兩個基原,以蒙古黃芪為主。此外,膜莢黃芪較蒙古黃芪質地堅硬,柴性大,不易折斷,表皮呈棕褐色,俗稱“黑皮芪冶。注3:市場尚有段、片、硫熏等商品,應注意區分。注4:市場上有川黃芪流通,其來源為豆科植物梭果黃芪AstragalusemestiiComb郾、多花黃芪AstragalusfloridusBenth郾、金翼黃芪As鄄tragaluschrysopterusBge郾的干燥根,為地方藥材標準收載,應注意區別。5關于黃芪藥材歷史產區沿革參見附錄A。6關于黃芪藥材品質評價沿革參見附錄B。要求除應符合T/CACM1021郾1—2016的第7章規定外,還應符合下列要求:;;;3%。附錄A(資料性附錄)黃芪藥材歷史產區沿革黃芪亦稱黃耆。《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魏晉時期黃芪產區有了明確的產地記載《名醫別錄》生蜀郡四川梓潼、成都一帶)、白水四川松潘或碧口附近)、漢中陜西南鄭)。冶梁代的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第一出隴西甘肅東南部)、洮陽甘肅臨潭……次用黑水四川北部黑水縣)、宕縣甘肅省……又有蠶陵四川北部)、白水者。冶由此可以看出該時期黃芪產地主要為四川、甘肅和陜西交界等處,而以四川為主。南北朝時期,黃芪產區開始向北擴展,新增加了隴西、洮陽、宕昌等地。隋唐時期《新修本草》記載:“今出原州(今寧夏固原市)及華原(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者最良,蜀漢(“蜀漢冶應指蜀郡和漢中)不復采用之。宜州(四川茂州)、寧州(今甘肅省慶陽市寧縣)者亦佳。冶《四聲本草》:“出原州華原谷子山,花黃。冶《藥性論》:“生隴西(今甘肅隴西境內)者,下補五臟。蜀白水赤皮者微寒。冶由此可以看出,隋唐時期黃芪產地進一步變遷,由甘肅中南部地區向東擴大至相鄰的寧夏固原及陜西銅川。宋代黃芪產區在前朝的基礎上又向東擴展,增加了河東、陜西等地。《嘉祐本草》:“今原州者好,宜州(四川茂州)、寧州(今甘肅省慶陽市寧縣)亦佳。冶《圖經本草》:“今河東(今山西大部分地區)、陜西(今陜西大部分地區)州郡多有之。冶金元時期《湯液本草》:“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今河東陜西州郡多有之。今《本草圖經》只言河東者沁州綿上是也故謂之綿芪味甘如蜜兼體骨柔軟如綿世以為如綿非也別說云黃芪本出綿上為良《圖經》所繪者憲水者也與綿上相鄰綿爺。若以柔韌為綿爺,則偽者亦柔。但以干脆甘苦為別耳。冶明代黃芪沒有新增產區,《本草品匯精要》概括了此前所有歷史時期關于黃芪的產地描述,繼承前朝關于道地產區的認識。《本草品匯精要》“《圖經》曰蜀郡山谷及白水、漢中今河東、陜西州郡多有之。陶隱居云出隴西、叨陽、黑水、宕昌。道地]憲州、原州、華原、宜州、寧州。冶清代延續明代即推崇西產綿芪為佳并在此基礎上向北繼續擴展出現了內蒙古新產區并認為內蒙古產者為佳山西與內蒙古部分區域相接壤生態環境亦較接近因此性狀及療效相近。《本草崇原》黃芪生于西北以出山西之綿上者為良……故世俗謂之綿黃。冶《醫林纂要探源》出綿上者佳今汾州介休也。冶《本草求真》出山西黎城山西長治市轄縣)。冶《藥籠小品》西產為佳。冶《本草述鉤元》、漢中,今惟白水、原州、華原山谷者最勝。宜、寧二州者亦佳。冶《植物名實圖考》有數種山西蒙古產者佳滇產性瀉不入用。冶《植物名實圖考》中首次提到蒙古冶產黃芪并認為山西、蒙古冶產黃芪質量好。為后世將山西、內蒙古黃芪作為道地藥材提供了依據。民國時期黃芪產地向東北擴展至東北三省,出現了多個區域的黃芪,如東北黃芪(正芪)、山西綿芪、川芪、禹州芪等,而新增的東北產區由于土壤肥沃等因素被認為是正芪。當代隨著黃芪的用量大幅度增加,野生藥材難以滿足實際所需,因此于20世紀60至70年代開始栽培,并逐漸以栽培為主,目前黃芪的種植分為移栽芪種植和仿生芪種植,移栽芪種植主流區域是甘肅、內蒙古;仿生芪的主流種植區域是山西(渾源及周邊縣市)、陜西(子洲縣)、內蒙古(武川縣)等地,由于生長年限長,藥材個體明顯大于移栽芪,總產量也遠低于移栽芪。附錄B(資料性附錄)黃芪藥材品質評價沿革南北朝時期,黃芪產區開始向北擴展,新增加了隴西、洮陽、宕昌等地,同時對黃芪品質的認識較之前朝有了明顯的進步,如“第一出隴西、洮陽,色黃白,甜美冶。通過外觀性狀顏色及口感來進行不同產地品質優劣的評價,可以說是最早的道地藥材性狀評價方法的記載。宋代《本草別說》:“黃芪都出綿上為良,故名綿黃芪。今《圖經》所繪憲水者即綿上,地相鄰爾。以謂柔韌如綿,即謂之綿黃芪。然黃芪本皆柔韌,若偽者,但以干脆為別爾。冶《重廣補注神農本草并圖經》:“黃芪本出綿上(今山西介休東南)為良,故名綿黃芪。今《圖經》所繪憲水(今山西省婁煩縣及靜樂縣部分地)者即綿上,地相鄰爾。冶宋代本草首次提出以產自山西綿上的綿黃芪質量最佳,山西產綿黃芪自此被后世所推崇,一直影響至今。金元時期的王好古對山西綿黃芪進行了詳細的解說,認為其是因產地而得名,并非性狀,原因是非此地的亦柔。同時也確實認為綿芪味甘如蜜,兼體骨柔軟如綿,從而進一步強化了綿黃芪的優質性,并被后世所認可。明代本草關于黃芪的道地產區有個最為顯著的特點是較為一致地認為黃芪以產于綿上者為佳。至此黃芪的道地產區穩定在山西。《本草蒙筌》:“水耆生白水、赤水二鄉,俱屬隴西。白水頗勝,此為中品。綿耆出山西沁州(今山西省沁源縣)綿上,鄉名有巡檢司。此品極佳。此為上品。冶民國時期出現了仿制黃芪,也就是沖口芪中質量上乘者先制成粉芪或綿芪,質量稍次者染成黑色即為制沖口芪,而制沖口芪剩下的生黃芪即為渾春芪、牛莊芪;此外在禹州形成了中轉貿易中心。禹州芪實際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