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信息類文本閱讀質檢訓練(含解析)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信息類文本閱讀質檢訓練(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①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鄰邦異族的定居農耕文化。世代相傳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華民族勤勞自立的傳統美德。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培養出他們濃厚的戀土情結。作為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們悲愴的心靈得以慰藉,在屬于自己的樂園中,他們感受著生活的快樂,盡情釋放熱情并深深地熱愛著它。正是這難以言表的微妙關系,無形中生發出一種強大的束縛力,使整個民族產生安土重遷的傳統思想。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秩序,也實施了一系列促進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編制起來,固著在土地之上,封建社會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穩定。從勞動者個人來說,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們開山墾地、種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時,鄰里和睦,互幫互助,這一切創造了一幕幕讓人艷羨不已的田園牧歌場景。
②在農耕社會,個體勞動者自給自足、任勞任怨的意識以及自古以來“男耕女織”社會分工的影響下,必將產生與之相應的以家庭為基礎的生產單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種完美農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這種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基礎上產生的情感意識也將是樸素的。無論富有抑或貧窮,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識促使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能互愛互助、不離不棄。首先表現于農事詩中的便是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同勞作、夫唱婦隨、尊長教幼的溫馨美好場景,如:“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餳,鄰翁宰牛鄰媼烹。插花野婦抱兒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飽不知夜,裸股掣肘時歡爭。去年百金易斗粟,豐歲一飲君無輕。"(張耒《田家》其二)都描寫了鄉村田家躬耕勞作、家庭成員互相幫助、分工合作、和諧共處的幸福美好生活。又如,陳藻的《田家婦》:“蒔秧郎婿晚歸來,白面勻妝是乃妻。笑說福唐風俗惡,一田夫妻兩身泥。”詩中洋溢的情感使整個勞動過程充滿諧趣美。
③宋代生產力迅速發展,整個社會處在極速前進的步伐中,農業異軍突起并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家庭是由勞動個體組成的生產單位,只能以勤勞的雙手來創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員各司其職、共同生產的生活方式,將強烈的家庭觀念深入每個人的內心。他們不僅共同創造幸福、共享天倫之樂,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許多農事詩將筆觸伸向現實壓迫下農民苦難生活原狀,不假雕飾地刻畫了農民的悲苦心酸,讓人不忍卒讀。然而,更加觸動人心、發人深省的則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種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王安石的《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邊常苦辛。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過者無顏色。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表現邊疆戰亂之時,農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舉家遷徙的艱難生活歷程。而呂南公的《老想》:“街東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厲聲喚。低眉索價退聽言,移客才蒙酬與半。納樵收值不敢緩,病婦倚門待朝爨。"以立于門口等他的“街東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婦"形成明顯的對照,刻畫老樵夫艱苦的生存境況。“病婦”的存在非但是其艱苦命運的累贅,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堅強生活的勇氣。這些詩作紛紛以樸素感情作結,將詩歌的整體情感基調予以升華,使其深層文化意蘊更加耐人尋味。
(摘編自韓梅、孫旭《宋代農事詩的文化闡釋》)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農民對土地的依賴使整個民族產生安土重遷的思想,形成了定居農耕文化,進而造就了中華民族勤勞自立的傳統美德。
B.農耕社會中,以家庭為基礎的生產單位的產生,受勞動者個體意識和自古以來“男耕女織"的傳統社會分工共同影響。
C.農業在宋代異軍突起并得到社會其他階層的關注,與當時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以及人們強烈的家庭觀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農事詩既關注農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關注他們在現實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層文化意蘊觸動人心、耐人尋味。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讓人艷羨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農民對中國農民辛勤耕作、和諧互助創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羨慕。
B.“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為核心的農業耕作,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情感意識樸素而又豐富。
C.《芣苢》描繪了古代勞動人民從采獲到收盛再到滿載而歸的情景,就情感而言,與本文第二段的表達相近。
D.晚唐詩人聶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鋤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短短二十個字反映出了封建社會農民的艱辛和無奈。
3.下列與本文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農耕社會中的農民安土重遷,一年四季以種地為最普通的謀生方法,這體現出中國社會的鄉土性。
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農耕生活的苦難,也進一步豐富了詩歌的內涵。
C.農事詩中描寫的家庭成員互相幫助、分工合作的勞動畫面,體現了鄉土社會“男女有別"的特點。
D.人類行為往往具有一定動機,農民為了豐收而努力辛勤勞作,其實也是滿足自己主觀生存的欲望。
4.中國農民具有濃厚的戀土情結,請根據文本分析原因。
5.《插秧歌》描摹勞動的場景,表現出勞動之美,請根據上文作具體分析。
插秧歌
宋代·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材料一:
典籍記載,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曾經發明文字。倉頡的傳說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廣為流傳,他被奉為創造漢字的神,尊稱為“字祖"。至今在中原地區的濮陽南樂、開封、魯山、虞城、洛寧、新鄭等地,還可以看到倉頡廟、倉頡祠、倉頡造字臺、倉頡墓冢等遺存。
關于倉頡其人,我們已不可確知。不過,文字的產生和發展,肯定經過了一個由無序到有序,由少到多,由表意到意音兼備,約定俗成,逐步系統化的過程。文字系統的形成不可能由一個人或一個時代來完成。我們推測,大約在黃帝時期,可能確實存在過史官倉頡這樣身份的人。他不一定獨自創造了文字,卻可能是最初對文字萌芽進行整理和傳播的代表性人物。歷史上對文字最早進行規范化整理的人還有李斯。他身為秦相,作有秦刻石和《倉頡篇》字書,曾輔助秦始皇統一文字。歷史上最早把古漢字作為知識體系進行全面解說的是東漢許慎。從文字學史的角度看,東漢許慎所撰寫的《說文解字》,既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解釋古代漢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總結自春秋戰國以來有關經學、小學的研究成果,進而探究漢字字源,并根據漢字的構形特征從理論上加以闡發的經典性文字學著作。自《說文解字》問世以來,歷代都有學者致力于漢字的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字學。
近百十年來,黃河中下游地區為我國商周古文字資料的主要出土地。這里地下出土的古文字門類齊全,資料豐富。僅殷墟、周原出土的10多萬片甲骨文和河南、陜西、山西諸省出土的8000余件帶有銘文的商周青銅器,16000余片溫縣、侯馬春秋盟書,9000余件魏晉隋唐墓志碑刻等大宗資料就足以震驚世界。它不僅推動了中國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的成熟,而且也令世人對黃河文明刮目相看。如今在許慎家鄉漯河境內的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中,還有8000年前新石器時期刻畫符號的重要發現,由此已引起學術界對中華文字起源的新思考。近幾十年河北蒿城臺西出土的象形符號及鄭州小雙橋商代陶器朱書文字,加之上世紀50年代發現的鄭州商城二里崗期刻辭甲骨,使我們對商代前期的古漢字又有了新的認識。山西襄汾陶寺文化朱書陶文、偃師二里頭和登封王城崗陶文,則透露出虞夏文字的若干重要信息。所有這些無不表明黃河流域中原地區與漢字文化淵源的獨特聯系。
據統計,目前海內外刊布的各種殷墟時期的著錄刻辭甲骨已達90000余片,歷代出土的相當于殷墟時期的青銅器銘文多達6500多件。以這些甲骨文、金文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號,是我國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古漢字系統。殷商文明是在吸收、借鑒夏代文明的基礎上形成的。商代文字當承自夏文化,而且在殷墟時期尤其是從商王武丁以后有迅速發展的跡象。那時候,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時人大多是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可惜今天已不易見到,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翻鑄在青銅器上。今所見殷墟時期的單字字目已達4100余個,可釋字目在1340多個。這些存活著的古漢字多為人、首、口、大、小、山、川、木、蟲、魚之類的基本字,它們是漢字的基礎,后世通過它們又不斷地孳乳出新字。
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周秦時期的篆系文字、六國文字,還有秦漢以后的方塊漢字,包括古隸、八分隸、魏碑、楷書,各時期的漢語文字資料豐富完備。北宋學者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一書中,詳細記述了印刷工匠畢昇于北宋慶歷年間發明活字版的經過,并記錄了畢昇活字版的工藝技術。這種字體萌芽于北宋汴京,所謂“橫平豎直,橫輕豎重,字形方正,筆畫勻稱”,也許因為這個,后世的“宋體"便成為出版印刷最為理想的正文字體。可以說,宋代是漢字真正成熟的時期。
(摘編自王蘊智《黃河學視野中的漢字》)
材料二:
漢字發展規律有三:一、漢字形體存在簡化趨勢。作為一種表意文字,漢字最初的形體大都相當復雜,在數千年的使用過程中,漢字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的自然演變過程,簡化的途徑大致有以下幾種:變圖形為符號,刪減多余和重復的偏旁,用筆畫簡單的字體代替筆畫復雜的字體,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等等。漢字字形大致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魏碑﹣楷書幾種形體,還有兩種輔助性的字體:行書和草書。
二、漢字形體趨向規范化。早期的漢字形體沒有一定之規,偏旁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同字異體現象也相當嚴重。漢字在簡化的同時也不斷地進行著規范化。漢字規范化主要由政府完成,當然,個體也可能影響漢字的規范化,例如撰寫《說文解字》的許慎。
三、漢字形體存在形聲化趨勢。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和會意字,形聲字所占的比例僅為20%,到了許慎《說文解字》,形聲字已占80%,今天漢字中的形聲字所占比例更高達90%以上。可以看出漢字的發展存在一個形聲化的過程。
可見,漢字是一種與時俱進、能適應現代化要求的、不斷自我調整的文字。
(摘編自徐光春《漢字文化》)
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倉頡廟、倉頡造字臺等遺存以及文字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歷史上確實存在史官倉頡這樣身份的代表性人物。
B.中原地區出土的大量魏晉隋唐墓志碑刻資料,不僅推動了中國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的成熟,而且讓世人刮目相看。
C.殷墟時期甲骨文字中依然存活著的古漢字多為人、山、川、木、蟲等基本字,后人以此為基礎不斷創造新的文字。
D.漢字形體的簡化、規范化以及形聲化趨勢,是漢字為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需求而不斷自我調整的必然結果。
7.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我們將來要學習、研究古漢字體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漢字的起源,研讀《說文解字》或是很好的選擇。
B.我國商周古文字資料主要出土于黃河中下游地區,或許可以推知漢字文化的源頭就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
C.殷商文明吸收、借鑒夏代文明,因為文字發展具有傳承性,也因為夏代文字載體的門類非常豐富。
D.漢字形體源于以象形和會意為主的甲骨文,定形于楷書,這既有歷朝歷代官府的作為,也有個體的作用。
8.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漢字發展規律范疇的一項是()
A.編寫《漢字簡化方案》。B.秦相李斯主持“書同文”。
C.畢昇發明活字版技術。D.武則天造一個“曌"字。
9.請結合材料內容,簡要概括《說文解字》的作用。
10.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什克洛夫斯基十分關注小說家如何通過敘事視角的選擇來達到陌生化的效果。他在闡述“陌生化”理論時,以托爾斯泰在小說《恥辱》中對鞭笞的陌生化描寫為例,指出:“托爾斯泰通過避免直接指稱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的辦法,使事物變得新奇陌生。他的描寫使人覺得是初次見到事物,或者感覺到某事為初次發生的那樣。"什克洛夫斯基這里所強調的“初次”,就是事物的新鮮感,也就是“陌生化"的新奇效果。此外,什克洛夫斯基還提到托爾斯泰在《霍爾斯托密爾》中以一匹馬為敘事者,通過這匹馬的敘事視角,使得故事的內容和場景顯得陌生,以動物的無是無非的眼光無聲地披露了人類社會的自私和貪婪。
視角問題是小說敘事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美國小說理論家路伯克曾指出:“小說技巧中整個錯綜復雜的方法問題,我認為都要受到角度問題——敘述者所站的位置對故事的關系問題的調節。”20世紀以來,出現了各種有關視角問題的分類。傳統小說大多采用上帝般超然的全知敘事視角,全知敘事者的目光無所不在、無所不及,敘事者對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事件了若指掌,對人物的內心活動亦能明察秋毫。與此相對應的是人物有限視角,敘事者轉用故事中或故事外某個人物的眼光來觀察事物,對事件的發展知之甚少,對人物的認識具有局限性,作品因而充滿了懸念。英國新批評的代表人物I·A·理查茲曾將語言分為指稱性的實用語言和非指稱性的詩歌語言,詩歌語言是對實用語言的陌生化,人物有限視角則是對全知敘事視角的陌生化。
全知敘事視角將事件、人物的過往和將來娓娓道來,將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盤托出,其結果往往是紛至沓來的信息使讀者流于無意識的、被動的閱讀。在這樣的作品里,事件得到了強調,而讀者對事件的感受則被自動化、機械化。采用人物有限視角敘事的作品則相反,事件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物對事件的感受。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說的“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有限視角再現了人們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認識新事物的漸進過程,讀者在漸進的閱讀過程中充分領略、欣賞事物,沉醉于對它的感覺和體驗之中,這既延長了讀者感受的時間,又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審美情趣。
福樓拜堪稱自覺在創作中采用人物有限敘事視角的第一位作家。例如,在《包法利夫人》“馬車里的淪落”一節中,包法利夫人和她的情人賴昂在奔馳的馬車上縱情尋歡,然而敘事者并不是采用全知敘事視角對馬車內的場面作細致入微的描寫,而是讓讀者置身于車夫和市民的有限視角,展示馬車外發生的畫面,這些畫面都是運用非指稱性的語言來描寫的,即人們似乎第一次看見這樣一系列畫面。有限敘事視角在這里的運用,使人們熟悉的對象陌生化了,延長了讀者的審美體驗并激發了讀者進行有效閱讀、填充文本空白的積極性。
(摘編自鄧建英《“陌生化"與小說敘事視角》)
材料二:
“陌生化”理論是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學派代表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藝術作為手法》一文中提出的:“那種被稱為藝術的東西的存在,正是為了喚回人對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頭更成其為石頭。藝術的目的是使你對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見的那樣,而不是如同你所認識的那樣;藝術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復雜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藝術是一種體驗事物之創造的方式,而被創造物在藝術中已無足輕重。”
這里的“反常化"即是“陌生化”。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談、動作、行為等,一旦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東西,便變得帶有機械性,沉入人的無意識中而無法引起人的注意。“事物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知道它,卻對它視而不見。"而文學的功能則在于使人擺脫這種麻木、遲鈍的狀態,喚起人對生活的新鮮、強烈的感受。為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陌生化”。也就是說,“文學中所表現的事物應超越人們習以為常的認識,以一套新鮮的語詞突出出來"。從研究角度看,陌生化不僅表現于敘事文本結構中有限敘事視角,更主要集中于詩歌語言分析。詩歌語言分析方面,研究者認為詩歌語言的“陌生化”表現在三個層面上:一是語音層面,近體詩相對于古體詩,詞相對于詩,白話詩相對于古典詩詞等都在音節、押韻等方面構成了“陌生化";二是語法層面,主要是語法上的不合規則構成“陌生化”效果;三是語義層面,主要是詞語所指的改變。有不少學者從作品研究的角度,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觀點,如辛棄疾詞中大量典故,折射出詞人的主體品性之美,組織結構方式也十分巧妙,正是對于前人詞作的“陌生化";又如盛唐詩歌在“入神”“天然"的詩美方面,后人再難企及,因此,宋詩的尚“逸”求“奇"就是對唐詩的“陌生化”。
(摘編自陳靜《近十年“陌生化"理論研究評述》)
1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運用人物有限視角或非指稱性詩歌語言進行表述,是取得陌生化效果的有效途徑。
B.全知敘事視角往往會減少文學作品獨具魅力的空白與懸念,影響讀者的審美體驗。
C.有限視角貼合人們生活中感知新事物的漸進過程,更易于準確表現作品思想主題。
D.文學的“陌生化”可以激發人們因為生活的機械重復而變得麻木遲鈍的初始感受。
1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什克洛夫斯基認為,《霍爾斯托密爾》以馬為敘事者取得“陌生化"效果,方能披露人類社會的自私貪婪。
B.非指稱性詩歌語言不以準確指示目標對象為目的,其意在引發人們對事物的新鮮感,追求藝術效果的創設。
C.“陌生化”文本能增強感受難度,延長感受時間,使讀者在充分體驗事物的新穎別致中獲得新的審美體驗。
D.作家們在追求“陌生化"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突破前人形成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學的創新發展。
13.下列選項中,不能用來支撐論證“陌生化”理論觀點的一項是()
A.《城南舊事》以英子的口吻講述故事,呈現出兒童固有的直覺性和非理性特征,賦予小說濃厚的兒童色彩,帶給人以獨特的審美體驗。
B.《紅樓夢》以一塊通靈石頭講述其幻形入世、歷盡離合悲歡與世態炎涼的故事開篇,將讀者帶入一個神奇神秘的茫茫宇宙、渺渺乾坤。
C.《三國演義》內容駁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在千頭萬緒中,作者刻意突出對軍事斗爭的描繪,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戰略思想。
D.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的“綠”字,將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打破尋常語法規則,達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
14.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中,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怎樣的觀點?他是從哪些方面闡釋這一觀點的?
15.請結合材料觀點,簡要分析下面文段是如何體現“陌生化"效果的。
劉姥姥只聽得咯當咯當的響聲,很似打鑼柜篩面一般,不免東瞧西瞧的。忽見堂屋中柱子上掛著一個匣子,底下又墜著一個秤砣般一物,卻不住地亂幌。劉姥姥心中想著:“這是什么愛物兒?有甚用呢?”正呆時,只聽得當的一聲,又若金鐘銅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節選自《紅樓夢》第六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材料一:
如果圣人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來的儒家說,有兩種治道。一種是“王"道,另一種是“霸”道。它們是完全不同的種類。圣王的治道是通過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過暴力的強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這一點上,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
后來的中國政治哲學家一貫堅持王霸的區別。用現代的政治術語來說,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自由結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為它的統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圣王的王道為人民的福利盡一切努力,這意味著他的國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實的經濟基礎上。由于中國經常占壓倒之勢的是土地問題,所以據孟子看來,王道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在于平均分配土地,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稱的制度。按照這個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個方塊,中央一塊叫做“公田”,周圍八塊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種公田,自種私田。公田的產品交給政府,私田的產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進一步描繪這個制度說,各家在其私田中五畝宅基的周圍,要種上桑樹,這樣,老年人就可以穿上絲綢了。各家還要養雞養豬,這樣,老年人就有肉吃了。這若做到了,則王道治下的每個人都可以“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這不過僅僅是王道之“始”,因為它僅只是人民獲得高度文化的經濟基礎。還要“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倫的道理,只有這樣,王道才算完成。
行這種王道,并不是與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發展他自己的“惻隱之心"的直接結果。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孫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與“惻隱之心”是一回事。我們已經知道,照儒家所說,仁,只不過是惻隱之心的發展;惻隱之心又只有通過愛的實際行動來發展;而愛的實際行動又只不過是“善推其所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王道不是別的,只是圣王實行愛人、實行忠恕的結果。
孟子對宣王所說的一切,沒有別的,就只是“善推其所為”,這正是行忠恕之道。在這里我們看出,孟子如何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闡明忠恕之道時,還只限于應用到個人自我修養方面,而孟子則將其應用范圍推廣到治國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還只是“內圣"之道,經過孟子的擴展,忠恕又成為“外王”之道。
(摘編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
材料二:
孟子的政治哲學與孔子的政治哲學有一個根本不同之處。孔子講政治的中心學說是“政者,正也”,他的目的只要“正名”“正己"正人”,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楊墨兩家的影響(凡攻擊某派最有力的人,便是受那派影響最大的人。孟子攻楊墨最力,其實他受楊墨影響最大。荀子攻擊辯者,其實他得辯者的影響很大。宋儒攻擊佛家,其實若沒有佛家,又哪有宋儒),故不但尊重個人,尊重百姓過于君主(這是老子、楊朱一派的影響。有這種無形的影響,故孟子的性善論遂趨于極端,遂成“萬物皆備于我”的個人主義);還要使百姓享受樂利(這是墨家的影響,孟子自不覺得)。孟子論政治,不用孔子的“正"字,卻用墨子的“利”字。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兩字。他對當時的君主說道:“你好色也不妨,好貨也不妨,好田獵也不妨,好游玩也不妨,好音樂也不妨。但是你好色時,須念國中有怨女曠夫;你好貨時,須念國中窮人的饑寒;你出去打獵,作樂游玩時,須念國中的百姓有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的痛苦。總而言之,你須要能善推其所為,你須要行仁政。"這是孟子政治學說的中心點。這可不是孔子“正”字的政治哲學了。若用西方政治學的名詞,我們可說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媽媽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經規矩,要人有道德;媽媽政策要人快活安樂,要人享受幸福。故孟子所說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一類“衣帛食肉”的政治,簡直是媽媽的政治。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處(孔子有時也說富民,孟子有時也說格君心。但這都不是他們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這個區別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學說的進化,所以爸爸媽媽的分不清楚:一面說仁民愛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誠意。這就是沒有歷史觀念的大害了。
孟子的政治學說含有樂利主義的意味,這是萬無可諱的。但他同時又極力把義利兩字分得很嚴。他初見梁惠王,一開口便駁倒他的“利"字;他見宋牼,也勸他莫用“利”字來勸秦楚兩國停戰。細看這兩章,可見孟子所攻擊的“利"字只是自私自利的利。大概當時的君主官吏都是營私謀利的居多。他所主張的“仁義”,只是最大多數的最大樂利。所以孟子反對“利"的理由,還只是因為這種“利”究竟不是真利。
(摘編自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
1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道與霸道是中國古代的兩種治國之道,它們分別采用德行和暴力作為治國的策略。
B.孟子認為“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是因為實現王道還需要道德指示和教育。
C.孟子的思想不僅來源于孔子,而且還受到其他學派思想的影響,比如楊墨、佛家。
D.孟子對君主的個人喜好沒有進行道德評價,而是希望君主從個人感受出發施行仁政。
17.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主張實行“井田制”,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土地問題,讓民眾免受階級壓迫。
B.孟子認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君王只要用愛的實際行動去推廣,就能實現王道。
C.胡適認為孟子在不知不覺中借用了墨家樂利的觀點,在使用時,對“利”又有區分。
D.胡適認為,不能區分孔孟之間的不同,就不能準確分清“仁民愛物"和“正心誠意”。
18.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中孟子“樂利"觀點的一項是()
A.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B.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C.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D.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19.馮友蘭和胡適在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五畝之宅"的材料時,有何不同?
20.馮友蘭和胡適二人都對孔子和孟子的政治哲學進行了分析,請結合材料談談二人觀點的異同。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這種美德促使整個民族產生安土重遷的思想”強加因果,原因應該是“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培養出他們濃厚的戀土情結”,而不是“勤勞自立的傳統美德”。
B.“受勞動者個人意識"錯誤,原文是“個體勞動者自給自足、任勞任怨的意識”,不是“個人意識”,選項偷換概念。
C.“農業在宋代異軍突起并得到社會其他階層的關注,與……人們強烈的家庭觀念是密不可分的”于文無據,原文是說“宋代生產力迅速發展,整個社會處在極速前進的步伐中,農業異軍突起并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家庭是由勞動個體組成的生產單位,只能以勤勞的雙手來創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員各司其職、共同生產的生活方式,將強烈的家庭觀念深入每個人的內心”,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且“社會其他階層的關注"不同于“社會各階層的重視”,后者還包含了農民自己。
D.正確。
故選D。
2.答案:A
解析:A.“表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農民對中國農民辛勤耕作、和諧互助創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羨慕"于文無據,原文是說“他們開山墾地、種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時,鄰里和睦,互幫互助,這一切創造了一幕幕讓人艷羨不已的田園牧歌場景”,沒有明確表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農民對中國農民辛勤耕作、和諧互助創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羨慕。故選A。
3.答案:B
解析:C.“消解了農耕生活的苦難"錯,原文“更加觸動人心、發人深省的則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種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是說這類詩歌更加觸動人心、發人深省。
故選C。
4.答案:①農民對土地的依賴,使農民與土地產生難以言表的微妙關系,具有濃厚的戀土情結;
②統治者實施的一系列促進措施,把農民固著在土地之上;
③農業異軍突起并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使家庭觀念深入人心,農民安于更重土地。
解析:結合“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培養出他們濃厚的戀土情結。作為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們悲愴的心靈得以慰藉,在屬于自己的樂園中,他們感受著生活的快樂,盡情釋放熱情并深深地熱愛著它"可知,農民對土地的依賴,使農民與土地產生難以言表的微妙關系,具有濃厚的戀土情結;
結合“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秩序,也實施了一系列促進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編制起來,固著在土地之上,封建社會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穩定”可知,統治者實施的一系列促進措施,把農民固著在土地之上;
結合“從勞動者個人來說,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們開山墾地、種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時,鄰里和睦,互幫互助,這一切創造了一幕幕讓人艷羨不已的田園牧歌場景"可知,勞動人民認為只要在土地上辛苦耕作,就可以有美好的生活;
結合“農業異軍突起并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家庭是由勞動個體組成的生產單位,只能以勤勞的雙手來創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員各司其職、共同生產的生活方式,將強烈的家庭觀念深入每個人的內心”“這種完美農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可知,農業異軍突起并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使家庭觀念深入人心,農民更安于土地。
5.答案:①農事詩中描寫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同勞作、夫唱婦隨、尊長教幼的溫馨場景,每個成員都能互愛互助、不離不棄。
②楊萬里的《插秧歌》描寫了鄉村田家躬耕勞作、家庭成員互相幫助、分工合作、和諧共處的幸福生活。
解析:結合“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識促使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能互愛互助、不離不棄”“首先表現于農事詩中的便是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同勞作、夫唱婦隨、尊長教幼的溫馨場景"可知,農事詩中描寫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同勞作、夫唱婦隨、尊長教幼的溫馨場景,每個成員都能互愛互助、不離不棄。
楊萬里的《插秧歌》描寫了鄉村田家躬耕勞作、家庭成員互相幫助、分工合作、和諧共處的幸福生活。“田夫拋秧田婦接”“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農夫拋起秧苗,農婦接住秧苗;農婦呼喚農夫休息一會兒吃早飯,農夫彎腰低頭勞作,沒有答應。詩中描寫丈夫勞作、妻子幫忙,并送飯丈夫吃,想讓丈夫休息片刻,夫妻同甘共苦。
結合“‘病婦’的存在不但不是其艱苦命運的累贅,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堅強生活的勇氣”分析,“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斗笠當做頭盔,蓑衣當做鎧甲,雨水從頭上流入,打濕了肩胛。詩中描寫農人冒雨插秧、農活繁重、無暇吃飯,卻仍然辛勤勞作,表現農人吃苦耐勞,堅強樂觀的精神。農人不畏艱辛,擁有堅強生活的勇氣。
6.答案:D
解析:A.或然變必然,“歷史上確實存在史官倉頡這樣身份的代表性人物”錯,將“可能"說成“必然”,相關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為“可能確實存在過史官倉頡這樣身份的人"。B.縮小范圍,“中原地區出土的大量魏晉隋唐墓志碑刻資料”錯,相關信息在材料一第三段,原文說“它不僅推動了中國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的成熟,而且也令世人對黃河文明刮目相看”,根據上文,可知“它”所指的不僅是魏晉隋唐墓志碑刻資料,還包括甲骨文、春秋盟書以及帶有銘文的商周青銅器等。C.縮小范圍,“殷墟時期甲骨文字中依然存活著的古漢字多為人、山、川、木、蟲等基本字"錯,相關信息在材料一第四段,原文為“以這些甲骨文、金文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號”“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翻鑄在青銅器上”,可知殷墟時期的文字主要包括甲骨文字和金文。故選D。
7.答案:C
解析:C.弄錯時間,“也因為夏代文字載體的門類非常豐富”錯,相關信息在材料一第四段,原文為“而且在殷墟時期尤其是從商王武丁以后有迅速發展的跡象。那時候,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那時候”指的是“殷墟時期”,所以“文字載體的門類非常豐富”的時期是“商代”,而不是“夏代”。
8.答案:D
解析:D.答非所問,相關信息在材料二,根據原文內容,“漢字發展規律"指漢字形體具有簡化、規范化和形聲化的趨勢,A項直接與漢字簡化有關,B項和C項都與漢字規范化相關,而D項“武則天造一個‘曌’字”僅是因一己之私,顯然與漢字發展規律的三個特點都不相關。
9.答案:①可以解釋古代漢字;②為研究漢字構形特征、探究漢字字源提供了理論依據;③《說文解字》開漢字研究之風,成為中國文字學的發軔之作;④促使漢字向著規范化方向發展。
解析:材料一第二段,有兩個長句與《說文解字》的作用有關:第一句“既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解釋古代漢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總結自春秋戰國以來有關經學、小學的研究成果,進而探究漢字字源,并根據漢字的構形特征從理論上加以闡發的經典性文字學著作”,表面上是解釋《說文解字》這本書的,其實也暗示了它的作用:首先它是一本字典,就可以解釋字詞;其次是一本文字學著作,也就可以給人提供一些理論依據。第二句“自《說文解字》問世以來,歷代都有學者致力于漢字的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字學”,直接寫《說文解字》對中國文字學的作用,即歷代學者從《說文解字》開始致力于漢字研究,《說文解字》也就成了中國文字學的發軔之作。材料二第二、第三段中共兩處提到了《說文解字》,各有一句話,第一句是“漢字規范化主要由政府完成,當然,個體也可能影響漢字的規范化,例如撰寫《說文解字》的許慎”,關鍵信息在“個體也可能影響漢字的規范化”上,也就是說,《說文解字》“也可能影響漢字的規范化"上,也就是說,《說文解字》促使漢字向著規范化方向發展,考生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一句的話,就可能作答不全;第二句“到了許慎《說文解字》,形聲字已占80%,今天漢字中的形聲字所占比例更高達90%以上”,這與《說文解字》的作用無關。
10.答案:①首先解說倉頡的影響,以文字的產生和發展規律引出對古漢字的整理與研究;②接著介紹黃河中下游地區出土的古文字資料,并分析這些古文字與漢字之間的關系;③最后指出各個時期的漢字資料情況,以及漢字的真正成熟時期。
解析:材料一共有五個自然段,第一段寫倉頡對后世的影響,第二段由倉頡引出整理漢字的有關情況,第三段介紹黃河中下游地區出土的文獻資料及其影響,第四段分析中原地區的古漢字與漢字之間的關系,第五段先說漢字發展的大概脈絡,再由《夢溪筆談》指明漢字的成熟時期。第一段引出第二段,二者理當分作一層;第三段和第四段分別從不同角度指明中原地區文字與漢字的淵源關系,此兩段為一層;第五段為一層。
1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更易于準確表現作品思想主題"錯。材料一原文“有限視角再現了人們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認識新事物的漸進過程,讀者在漸進的閱讀過程中充分領略、欣賞事物,沉醉于對它的感覺和體驗之中,這既延長了讀者感受的時間,又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審美情趣”,有限視角與準確表現作品思想主題沒有直接關系。
故選C。
1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A.“方能"不合邏輯。“《霍爾斯托密爾》以馬為敘事者取得‘陌生化’效果”與“方能披露人類社會的自私貪婪"二者不能構成充分條件。
故選A。
1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
“陌生化”理論觀點說的是用有限視角再現了人們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認識新事物的漸進過程,讀者在漸進的閱讀過程中充分領略、欣賞事物,沉醉于對它的感覺和體驗之中,這既延長了讀者感受的時間,又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審美情趣。
C.《三國演義》中,作者刻意突出對軍事斗爭的描繪,只是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戰略思想,并不能讀者在漸進的閱讀過程中充分領略、欣賞事物,沉醉于對它的感覺和體驗之中。
故選C。
14.答案:①觀點:藝術的存在在于喚起人們對事物的感受。②分三層進行闡釋:一是強調這種感受是非理性認知;二是說明這種感受依靠“反常化"手法實現;三是點明這種感受重在體驗。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①由“那種被稱為藝術的東西的存在,正是為了喚回人對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頭更成其為石頭”提出觀點:藝術的存在在于喚起人們對事物的感受。
②由原文“藝術的目的是使你對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見的那樣,而不是如同你所認識的那樣;藝術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復雜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藝術是一種體驗事物之創造的方式,而被創造物在藝術中已無足輕重”這三個分句可知,作者分三層進行闡釋:一是強調這種感受是非理性認知;二是說明這種感受依靠“反常化"手法實現;三是點明這種感受重在體驗。
15.答案:①敘事上,采取有限視角,借未見世面的劉姥姥初進榮國府時的所見所聞所想,去認識、感受賈府的種種新奇,從而使讀者獲得“陌生化”的審美體驗;②語言上,選用“打鑼柜篩面"秤砣”等平常物、通俗語來描述當時的舶來品、奢侈物掛鐘,二者之間形成巨大反差,給人新穎別致之感,進而喚起讀者對事物的新鮮獨特感受。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原文“有限視角再現了人們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認識新事物的漸進過程,讀者在漸進的閱讀過程中充分領略、欣賞事物,沉醉于對它的感覺和體驗之中,這既延長了讀者感受的時間,又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審美情趣"可知,敘事上,采取有限視角,借未見世面的劉姥姥初進榮國府時的所見所聞所想,去認識、感受賈府的種種新奇,從而使讀者獲得“陌生化”的審美體驗。如“劉姥姥心中想著:‘這是什么愛物兒?有甚用呢?’正呆時,只聽得當的一聲,又若金鐘銅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可見劉姥姥沒見過世面。
②由材料二原文“為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陌生化’。也就是說,‘文學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2024-2025學年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英國文學史與作品選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徐州市云龍區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第一次聯考英語試題文試題含答案
-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新安醫家針灸學說》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岳陽現代服務職業學院《經典表演劇目》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健康教育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物防雷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通河縣2024-2025學年數學四下期末經典試題含解析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語文五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第課陳情表第課時
- 2025年安徽合肥市鄉村振興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東風汽車校招人才測評題庫
- 2024年四川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
- 吉林2025年03月長春新區面向社會公開選聘8名各產業招商辦公室負責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微風發電項目可行報告
- 2025年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知識競賽考試題(附答案)
- 2024年初級會計實務考試真題及答案(5套)
- 2024年東莞市寮步鎮招聘特聘材料員筆試真題
- 阿爾茨海默癥健康教育
- 2025年注會合同法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礦區招聘考試試題及答案
- 醫療器械安全知識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