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一:造血細胞檢驗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目錄任務一:胚胎期造血任務二:出生后造血任務三:造血調控任務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
學習目標1.掌握胚胎期造血器官及造血特點,血細胞生長發育階段及過程。2.熟悉造血干細胞的概念、基本特征。3.了解造血微環境的概念及組成。4.初步具備識別造血細胞的能力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
胚胎期造血出生后造血造血調控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第一章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造血系統由造血器官和造血細胞兩部分組成,是機體內制造血液的整個系統。主要包括卵黃囊、肝臟、脾、腎、胸腺、淋巴結和骨髓。造血細胞均發生于胚胎的中胚層,隨胚胎發育過程,造血中心轉移。
造血器官分為
胚胎期造血器官出生后造血器官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一、胚胎期造血第一章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胚胎期造血器官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一、胚胎期造血第一章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造血器官造血時間造血特點中胚層造血人胚2周末~9周人體唯一的血管內造血,可形成第一代巨幼紅細胞,產生Hb-Gower1、Hb-Gower2和Hb-portland肝臟造血人胚6周~7個月形成第二代幼紅細胞,4個月時可形成粒細胞。產生HbF脾臟造血人胚5周~出生后首先產生紅細胞,以后產生粒細胞,5個月可以形成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出生后只產生淋巴細胞胸腺造血人胚6周~胚胎后期形成淋巴細胞,也可以產生紅細胞和粒細胞淋巴結造血人胚7、8周~出生后終生形成淋巴細胞和漿細胞骨髓造血人胚14周~出生后出生后唯一產生粒、紅、巨核細胞的場所,也可產生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單核細胞。除產生HbF外,還可產生HbA和HbA2人胚胎期造血器官及造血特點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
骨髓造血根據造血器官不同出生后造血分為淋巴造血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二出生后造血第一章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一)骨髓造血骨髓被封閉于堅硬的骨髓腔中,肉眼觀是一種海綿樣、膠狀的組織。健康成人骨髓約占體重的4.5%(3.4%~5.9%),平均重量為2800g(1600g~3700g)。骨髓按其組成和功能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
骨髓分為紅骨髓黃骨髓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二出生后造血第一章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骨髓有著活躍的造血功能。不同年齡的人群紅骨髓的分布不同,5歲以下的兒童全身的骨髓腔內均為紅骨髓,5~7歲后,長骨的骨髓中開始出現脂肪細胞。18歲時,紅骨髓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長管狀骨的近心端,如顱骨、胸骨、脊椎骨、肋骨、髂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近心端。紅骨髓占全部骨髓的50%左右。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二出生后造血第一章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
紅骨髓主要由結締組織、血管、神經及造血實質細胞組成,由網狀纖維和網狀細胞構成立體網架,各發育階段的血細胞位于網孔中。
黃骨髓是指骨髓中的造血細胞被脂肪細胞替代。黃骨髓在正常情況下不再參與造血,但仍保留造血的潛能。當機體需要時(如急性失血或溶血時)可重新恢復其造血功能。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二出生后造血第一章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二)淋巴器官造血
淋巴器官中樞淋巴器官周圍淋巴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結黏膜淋巴組織(扁桃體)
淋巴細胞聚集和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淋巴細胞產生、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場所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二出生后造血1.胸腺
產生淋巴細胞和分泌可促進T細胞分化、發育和成熟的胸腺素。
2.脾
T、B淋巴細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場所之一,同時具有造血、儲血、濾血和免疫反應等多種功能。3.淋巴結
出生后,淋巴結只產生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二出生后造血第一章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三)髓外造血剛出生時全身骨髓普遍造血,5歲以后由四肢遠側呈向心性退縮,正常成人紅骨髓主要見于全身扁平骨,肱骨及股骨近端骨髓中尚殘留有紅骨髓組織,其余為黃骨髓。黃骨髓平時無造血功能,但在生理需要或某些病理情況下,黃骨髓、肝、脾、甚至淋巴結等可恢復造血功能,稱為髓外造血。
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二出生后造血(一)造血微環境造血微環境是由各種調控細胞以及許多來自原位和遠處的細胞因子等構成的空間。各細胞間保持一個正適合于細胞間相互作用、信號傳遞的距離。這個調控造血干祖細胞增殖分化的環境稱之為造血微環境。造血干祖細胞周圍有調控活性的細胞統稱為調控細胞,由間充質干細胞分化而成的各種造血調控細胞與各種造血細胞混雜在一起,組成造血組織。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三造血調控
三造血調控(二)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可以包括一切源自細胞而又以不同方式作用于細胞的活性多肽,它可以調控細胞的各種功能,如增殖、分化、凋亡、識別、防御、惡變、逆轉、生物合成等。由于細胞因子的多能性,它們往往對造血、免疫、神經、腫瘤等細胞都有調控作用。目前在造血調控方面研究較多的細胞因子有以下一些: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三造血調控
三造血調控(二)細胞因子
①粒單核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②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③單核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多向性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即白介素3(IL-3);⑤白介素6(IL-6);⑥白介素11(IL-11);⑦促紅細胞生成素(EPO);⑧血小板生成素(TPO);⑨干細胞因子(SCF);⑩刺激T、B淋巴系細胞生長的其他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2、4、5等。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三造血調控(三)造血的基因調控
造血干祖細胞增殖分化的每個環節都受基因的調節控制或決定的。各種細胞因子以及它們相對應的受體都是基因表達的產物。基因表達的效率決定了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的表達量。這直接關系到造血細胞與調控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三造血調控
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
造血干細胞分化為早期祖細胞,經大量不斷增殖又逐步分化,成為晚期祖細胞。然后分化為具有特異形態的骨髓中不同系別的前體細胞。最后,分化成各類具有生理功能的血細胞。這個過程稱之為“造血”(hematopoiesis)。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全能干細胞
多能干細胞
專能干細胞
分類能形成完整個體受精卵、胚胎干細胞能分化多種組織細胞造血干細胞、神經干細胞、間質干細胞
能分化一種類型細胞肝干細胞、腸上皮干細胞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
造血干/祖細胞的臨床應用
公認的理想靶細胞
胎肝干細胞移植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
臍血干細胞移植
造血干細胞移植
骨髓移植
基因治療
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
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一)造血干細胞
造血干細胞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組織中含量極少,形態難以辯認的類似小淋巴細胞樣的一群異質性的細胞群體。
特征①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也稱自我維持。②多向分化能力,也稱全能性。③不均一性,即多態性。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表面標志有CD34+、CD38-等,其中最重要的是CD34抗原。CD34+
造血細胞是公認理想的造血干/祖細胞移植物。
CD34+CD38-是造血干/祖細胞的表面標志。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二)造血干/祖細胞的表面標志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
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三)造血祖細胞和干細胞的主要區別①造血干細胞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自我維持力,但不能增殖(擴增);祖細胞則有高度增殖(擴增)力,(早期)部分地以至(晚期)全部喪失自我更新和自我維持力。②造血干細胞應兼有向髓或淋巴兩大系分化的潛能,而造血祖細胞只能單一地向髓系或淋巴系分化。淋巴系祖細胞只分化為各淋巴亞系;髓系祖細胞則只分化為髓系的紅、粒、單、巨核等亞系。
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第一章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
所有血細胞均來源于造血干細胞,在經歷了增殖、分化、成熟和釋放的過程后發育為具有特定功能的成熟階段細胞,釋放進入外周血發揮作用。是一個連續的過程。HSC
variousseriesblastcellsImmaturecell
MaturecellHPC
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四)血細胞生長發育
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第一章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造血干細胞階段:維持造血干細胞數量衡定;是分化為各系祖細胞的源泉。造血祖細胞階段:細胞數量放大的主要階段,對維持血細胞的數量起重要作用。原始及幼稚細胞階段: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能力,在骨髓涂片中形態可以辨認。
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第一章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1.增殖血細胞通過分裂使其數量增加的現象。主要通過有絲分裂方式增殖,稱為“對稱性增殖”。2.分化血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失去某些潛能,轉變為具有新功能細胞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不可逆的。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第一章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3.成熟指細胞定向分化后通過增殖和演變,由原始細胞經幼稚細胞到成熟細胞的全過程。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
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4.釋放
成熟的終末細胞通過骨髓-血屏障進入血循環的過程。
項目一:造血基礎理論簡介任務四造血細胞及生長發育第一章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各系血細胞分化發育階段及名稱謝謝聆聽單元一:造血細胞檢驗項目二:骨髓細胞形態檢驗任務一、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任務二、粒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任務三、紅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任務四、淋巴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任務五、單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任務六、巨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任務七、漿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任務八、其他細胞系統形態特征檢驗任務九、骨髓中類似細胞的鑒別目錄項目二:骨髓細胞形態檢驗1.掌握:血細胞的命名;血細胞發育成熟的形態演變規律;正常細胞形態學;骨髓檢查的主要臨床應用;骨髓檢查的適應癥與禁忌證;骨髓取材滿意的指標;骨髓涂片檢查方法;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斷標準;骨髓象檢查的注意事項;骨髓象的分析與報告;正常骨髓象;異常骨髓細胞形態變化特點及其意義。2.熟悉:骨髓涂片和染色;骨髓檢查的臨床應用;骨髓象檢查質量保證。3.了解:血涂片檢查及意義;血細胞檢驗的臨床應用評價。4.學會:正確制作骨髓涂片,及檢查和分析骨髓象的方法學習目標項目二:骨髓細胞形態檢驗任務一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項目二:骨髓細胞形態檢驗任務一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一、骨髓細胞六大系統粒細胞系統紅細胞系統淋巴細胞系統漿細胞系統巨核細胞系統單核細胞系統364521任務一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一、骨髓細胞六大系統任務一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二、血細胞發育演變規律圖任務一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三、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血細胞從原始細胞逐漸發育為成熟細胞,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細胞體積
細胞核
細胞質
核質比
任務一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三、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一)細胞體積
原始細胞隨著細胞的逐步成熟,其體積逐漸變小。但巨核細胞系例外,細胞由小變大;粒細胞中,早幼粒細胞比原始粒細胞略大。任務一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三、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
(二)細胞核
1.大小細胞核一般由大變小,但巨核細胞由小變大。
2.核形由圓形或卵圓形逐漸變為凹陷,甚至分葉(粒細胞、巨核細胞),但淋巴細胞和漿細胞變化不明顯,成熟紅細胞核消失。3.核染色質由疏松、細致到粗糙、緊密,并濃縮成塊,甚至脫核(紅系)4.核膜一般由不清楚到清楚。5.核仁由清晰到模糊,最后消失。核染色質及核仁是衡量血細胞是否處于原始和幼稚階段的重要指標之一。任務一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三、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
(三)細胞質1.胞質量由少逐漸增多,但淋巴細胞系例外。2.胞質顏色從深藍色逐漸變成淡藍或淡紅色(粉紅色),淋巴細胞仍保持淡藍色(嗜堿性)。3.胞質顆粒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粒細胞系的顆粒由非特異性到特異性,可分為嗜酸性、嗜堿性、中性三種顆粒。紅細胞無顆粒。
(四)核質比一般由大變小。任務二粒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項目二:骨髓細胞形態檢驗任務二粒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一、粒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任務二粒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二、原始粒細胞1.胞體圓形或橢圓、直徑10—18μm,核圓居中或稍偏2.核染色質細致、細顆粒狀、均勻、平坦,淡紫紅色3.核仁明顯、淡蘭色、2-5個,小、清晰4.胞漿中淡藍色、量少、無顆粒任務二粒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三、早幼粒細胞1.胞體較原始細胞大,圓形或橢圓,直徑12—20μm2.胞漿稍多,淡蘭色、有大小、數量形態不一的紫紅色3.核圓形或橢圓,常偏位,核附近有淡染區4.染色質聚集,顆粒狀5.核仁模糊任務二粒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三、中幼粒細胞1.胞體圓形或橢圓性,直徑10-20μm2.核偏位,腎型或半圓型3.染色質粗糙,凝聚,核仁消失。4.顆粒的特性劃分嗜酸性,嗜堿性,中性粒細胞,自中幼至晚幼、桿狀核、分葉核粒細胞的劃分,完全以細胞核的變化為依據。任務二粒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四、晚幼粒細胞1.胞體圓形或橢圓性2.直徑10-16μm3.胞核腎型,有凹陷,凹陷度在假設圓徑1/2,(小于1/2為中幼粒,大于1/2為桿狀核)任務二粒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五、中性桿狀核細胞1.胞體圓形或橢圓性2.直徑10-13μm3.胞核如桿狀、帶狀,胞核之凹陷度大于1/2,染色質凝固塊狀任務二粒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六、中性分葉核細胞1.細胞直徑為10~14μm,圓形2.胞核分葉狀,2~5葉,葉與葉之間有細絲相連或完全斷開,核染色質濃集呈較多小塊,染深紫紅色,副染色質明顯3.胞質豐富,呈淡紅色,漿內充滿特異性顆粒任務二粒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七、嗜酸性中幼粒、晚幼粒、桿狀核、分葉核細胞任務二粒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八、嗜堿性中幼粒、晚幼粒、桿狀核細胞任務三紅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項目二:骨髓細胞形態檢驗任務三紅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一、紅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任務三紅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二、原始紅細胞1.細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5—20μm2.胞漿深藍色,著色不均,邊緣著色深,核周淺染,無顆粒,有鈍偽足3.胞核圓形或橢圓形4.染色質粗顆粒狀,深紫紅色,核仁不清楚,1-2個任務三紅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三、早幼紅細胞1.圓形,直徑1518μm2.核圓形,略偏位3.染色質開始凝聚,核仁消失或不明顯4.胞漿量增多,藍色,核周明亮淡染區,無顆粒任務三紅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四、中幼紅細胞1.胞體圓形,直徑8—15μm2.核圓形,染色質凝聚小塊直至碎墨塊狀,核周邊出現透亮的縫隙3.胞漿灰蘭色,淡蘭色,嗜多色性4.核、漿各占半任務三紅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五、晚幼紅細胞1.胞體呈圓形,直徑7-10μm2.胞核圓形,小于細胞的1/23.染色質致密4.胞質量多,染淺灰或淡紅任務三紅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六、認一認任務四淋巴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項目二:骨髓細胞形態檢驗一、淋巴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任務四淋巴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任務四淋巴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二、原始淋巴細胞1.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0-18μm2.胞核居中,略偏位,3.染色質呈顆粒狀,深紫紅色4.核仁1-2個,小,清晰5.胞漿極少,邊緣整齊,天蘭色,透亮,無顆粒任務四淋巴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三、幼稚淋巴細胞1.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0-16μm;2.胞漿稍多,淡蘭色,透明,偶有少許嗜天青顆粒3.胞核圓形或橢圓形,4.染色質粗糙、緊密,深紫紅色,5.核仁模糊或消失任務四淋巴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四、淋巴細胞1.小淋巴細胞直徑6-9μm;胞漿量少,蘭色,透亮,可有少許嗜天青顆粒;胞核橢圓形、腎形、偏位;染色質:致密、塊狀2.大淋巴細胞直徑12-15μm;胞漿量多,透亮,可有少許嗜天青顆粒任務五單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項目二:骨髓細胞形態檢驗一、單核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任務五單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二、原始單核細胞任務五單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外形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5-20μm2.胞核不規則,有折疊扭曲3.染色質纖細網狀,淺紫紅色,淡薄4.核仁大,清晰,1-3個5.胞漿灰蘭色,淺蘭色,似毛玻璃,不透亮,有偽足,無顆粒三、幼稚單核細胞任務五單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外形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15-25μm2.胞核不規則,偏位3.染色質纖細有凝聚,或絲網狀4.核仁可有可無5.胞漿量多,灰蘭色,許多細小灰塵狀嗜天青顆粒四、單核細胞任務五單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外形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12-20μm2.胞漿量多,灰蘭色,邊緣不規則,許多細小灰塵狀嗜天青顆粒3.胞核不規則,4.染色質疏松,網狀5.無核仁任務六巨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項目二:骨髓細胞形態檢驗一、巨核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任務六巨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二、原始巨核細胞任務六巨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胞體圓形或不規則形,大,直徑15-30μm2.胞漿量少,邊緣常不規則,有皺褶狀突起,深藍色,不透明,無顆粒3.胞核形狀不定,圓形或橢圓形多見4.染色質粗糙顆粒狀,排列緊密,暗深紫紅色。5.核仁2-3個,不清晰三、幼稚巨核細胞任務六巨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胞體圓形或不規則形增大,30-50μm2.胞漿增多,常有偽足。藍色或淺藍色,近核處染色變淡,有嗜天青顆粒3.胞核多形性,不規則4.染色質粗糙,開始凝聚5.核仁不清或無四、顆粒型巨核細胞任務六巨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外形不規則,40-70um2.胞漿多,粉紅色,云霧狀,有紫紅色小顆粒3.胞核形狀不規則4.染色質粗糙,凝聚,呈塊狀或條索狀五、產小板型巨核細胞任務六巨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胞漿內或周邊有血小板雛形六、裸核型巨核細胞任務六巨核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無胞漿任務七漿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項目二:骨髓細胞形態檢驗一、漿細胞形態演變規律任務七漿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二、原始漿細胞任務七漿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胞體圓形或橢圓形14-18μm2.胞漿較多,深藍或灰蘭色,近核處有一半圓形透明區,無顆粒3.染色質粗顆粒網狀,紫紅色4.胞核偏位,圓形或橢圓形5.核仁2-5個三、幼稚漿細胞任務七漿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胞體12-16μm,多為橢圓形2.胞漿量多,灰蘭色,近核處有一半圓形透明區,有時有少許紫紅色小顆粒或空泡3.染色質開始凝聚,較粗密,深紫紅4.核仁模糊或消失5.胞核圓形或橢圓形,偏位四、漿細胞任務七漿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胞體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8-15μm2.胞漿豐富,灰蘭色,泡沫感,常有空泡,邊緣可有刺狀突起,近核處有半圓形淡染區3.染色質粗凝塊4.胞核圓形,明顯偏位任務八其他細胞系統形態特征檢驗項目二:骨髓細胞形態檢驗一、組織嗜堿細胞任務八其它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外形細胞黑紫色塊,不規則形、直徑15-30μm2.胞漿充滿圓形、大小相同、紫色或淡紫色嗜堿顆粒,多覆蓋核上3.胞核不易辨認二、內皮細胞任務八其它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細胞直徑為25~30μm,不規則,多見長尾形、梭形。胞核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2.核染色質呈網狀,多無核仁3.胞質較少,分布于細胞一端或兩端,呈淡藍色或淡紅色,可有細小的紫紅色顆粒三、纖維細胞任務八其它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骨髓中最大的多核細胞之一,此種細胞非常黏稠,涂片時常被拉成一長條狀2.其胞體大,常不規則,多為長尾形,長軸直徑可達200μm以上3.常有多個至數十個、大小形態相同的圓形或橢圓形胞核4.核染色質細或粗顆粒網狀;核仁1~2個5.胞質極豐富,呈淡藍色,多分布于細胞兩端,胞質內含纖維網狀物、淺紅色顆粒及少許嗜天青顆粒四、成骨細胞任務八其它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數個或成堆出現,或單個出現2.胞體橢圓形,直徑20-40μm3.胞漿量多,藍灰色,不均勻,泡沫狀,距核遠處有淡染區,可有少許紫紅色嗜天青顆粒4.胞核圓形,偏一側5.染色質深紫紅色,粗糙網狀6.核仁小,1-3個五、組織細胞任務八其它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形態多樣性,周邊不整,撕紙狀,25-50μm2.胞核圓形、橢圓形3.染色質紫紅色粗網狀4.核仁可有可無5.胞漿豐富,灰藍或淡蘭色嗜天青顆粒,或有空泡六、吞噬細胞任務八其它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形態極不一致2.胞核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3.染色質疏松4.核仁可有可無5.胞漿多少不一,灰藍或淡蘭色,常有空泡,吞噬物七、破骨細胞任務八其它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骨髓中最大多核細胞,60-100um2.胞體多不規則,周邊不整齊,如撕紙狀3.胞漿豐富,淡藍、灰蘭色,胞漿中粗大不均、分布不均的嗜天青顆粒4.胞核核3-100個,圓形或橢圓形,每個核1-2個核仁5.染色質粗網狀八、組織細胞任務八其它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組織細胞攝取脂肪滴形成2.胞體直徑30-50um,圓形或橢圓形,邊緣不整齊3.胞漿充滿大量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4.胞核較小,形狀不規則,常被擠在一邊5.染色質致密網狀,無核仁九、退化細胞任務八其它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1.結構不清,細胞膜不完整十、Ferrata細胞任務八其它細胞系統各階段形態特征檢驗任務九骨髓中類似細胞鑒別項目二:骨髓細胞形態檢驗任務九骨髓中類似細胞鑒別一、原始粒細胞與原始紅細胞鑒別原始粒細胞原始紅細胞胞體10~18微米15~20微米,可見瘤狀突起胞漿透明,天藍色不透名,深藍色,有油畫感,核周有淡染區染色質細砂粒狀,均勻平坦如薄紗粗顆粒狀,不均勻核膜不清楚清楚核仁2~5個,較小,清晰1~2個,較大,界限不清任務九骨髓中類似細胞鑒別二、單核細胞與中性中幼粒細胞鑒別單核細胞中性中幼粒細胞胞體圓形或不規則型,可見偽足圓形,規則胞漿灰藍,半透明,含無數散在粉塵樣嗜天青顆粒,有時可見空泡淡紅或淡藍,透明,含中等量、大小較一致的特異性中性顆粒胞核不規則,可呈腎形、馬蹄形、S形或分葉形,有名顯得扭曲、折疊橢圓或一側開始扁平,可出現凹陷染色質粗網狀,疏松聚集成索塊任務九骨髓中類似細胞鑒別三、中幼紅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的鑒別中幼紅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胞體圓形橢圓形圓形胞漿嗜多色性,不透明,無顆粒藍色,不透明有泡沫感,有時可見紅色鑲邊,邊緣不規則,近核處有淡染區,常有空泡,可見顆粒天藍色,透明,有核周淡染區,可見顆粒胞核圓形,居中圓形或橢圓形,常偏位圓形,常偏一側,有切跡染色質粗密成塊,如打碎的墨硯,中間有明顯空隙,無色澤極粗密,凝成大塊,似車輪狀,中間有明顯空隙,有色澤呈大塊狀,塊與塊之間無明顯界限,有均勻光滑感謝謝聆聽單元一:造血細胞檢驗項目三:骨髓象檢查任務一骨髓標本采集目錄項目三:骨髓象檢查任務二骨髓涂片、固定、染色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步驟任務四正常骨髓象任務五骨髓象分析項目三:骨髓象檢查任務一骨髓標本采集
項目三:骨髓象檢查適應癥
1.原因不明的外周血細胞數量和形態異常;2.不明原因的發熱、肝、脾、淋巴結腫大等;3.不明原因的胸骨壓痛、骨質破壞、腎功能異常、黃疸、紫癜、血沉明顯增;加及疑似骨髓轉移瘤和異常蛋白血癥等;4.血液病定期復查及化療后的療效觀察;5.其他:骨髓活檢、骨髓細胞表面抗原(CD)測定、造血干/祖細胞培養、血細胞染色體核型分析、微生物培養、寄生蟲檢查等。禁忌癥 1.由于凝血因子嚴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2.晚期妊娠婦女;3.小兒及不合作者。任務一:骨髓標本采集一、骨髓象檢查的適應癥和禁忌癥選擇標準:骨髓腔中紅骨髓豐富穿刺部位應淺表、易定位應避開重要臟器臨床上成人首選的穿刺部位是髂骨后上棘必要時應多部位取材,以便全面料及骨髓的造血情況。任務一:骨髓標本采集二、骨髓的采集部位骨髓標本采集常見穿刺部位的特點穿刺部位特點髂后上棘此部位骨質薄,進針容易,骨髓液豐富,被血液稀釋的可能性小,故髂后上棘為臨床首選的穿刺部位。髂前上棘此部位骨質硬、骨髓腔小,易導致穿刺失敗,所以髂前上棘常用于翻身困難、需要多部位穿刺等患者。胸骨胸骨是人體骨髓造血功能最旺盛的部位,但胸骨后有重要臟器,故臨床上不常用。當其他常規部位穿刺取材不佳時,可考慮胸骨穿刺,但必須由操作經驗豐富的人員來做。其他部位2歲以下的患者還可以選擇脛骨粗隆內側。其他還包括腰椎棘突穿刺、定位穿刺。定位穿刺臨床上常用于骨髓轉移癌、漿細胞瘤等。任務一:骨髓標本采集穿刺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詳見技術操作視頻)骨髓取材情況的判斷:取材情況特點取材滿意①抽吸骨髓液的瞬間患者有特殊的酸痛感;②骨髓液中有較多的骨髓小粒和脂肪滴;③顯微鏡檢查可見骨髓特有細胞,如幼稚細胞、巨核細胞、漿細胞、破骨細胞、脂肪細胞、肥大細胞;④骨髓中中性桿狀核粒細胞與分葉核粒細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二者比值;⑤骨髓液抽取應小于0.2ml,否則易于稀釋。骨髓部分稀釋抽吸骨髓液時混入部分血液,稱為骨髓部分稀釋。特征為:①骨髓小粒、脂肪滴少或不見;②有核細胞和骨髓特有細胞少;③成熟細胞/幼稚細胞>3/5。骨髓完全稀釋抽出的骨髓液與外周血的細胞成分完全一樣,稱為骨髓完全稀釋。肉眼觀,骨髓液較稀薄、無黃色小粒,骨髓推片尾部無骨髓小粒。任務一:骨髓標本采集干抽:是指非技術原因多次、多部位穿刺均抽不出骨髓液或僅抽出少量血液的情況。常見于:①原發性或繼發性骨髓纖維化;②骨髓極度增生,細胞排列過于緊密結實,如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③骨髓增生減低;④腫瘤浸潤骨髓,包括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骨髓轉移癌。如在針頭中發現有少量骨髓組織時,可用針芯將其推出,制作1張涂片供檢查。如骨髓纖維化患者必須作骨髓活檢。任務一:骨髓標本采集任務二骨髓涂片、固定、染色
項目三:骨髓象檢查骨髓涂片的方法:骨髓涂片的制備方法與血涂片基本相同,但由于骨髓液中含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滴、有核細胞數量多、較血液粘稠,推片時角度要略小,速度要慢,防止涂片過厚,影響細胞形態觀察。骨髓涂片固定:涂片后要迅速揮干固定,防止細胞變形。骨髓涂片染色:目前我國各臨床實驗室多采用瑞氏(Wright)染色或瑞-姬混合染色。任務二:骨髓涂片、固定、染色一、骨髓涂片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
項目三:骨髓象檢查骨髓涂片檢查骨髓細胞學檢查內容標本保存及資料存檔血涂片檢查填寫骨髓報告單1234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選擇骨髓小粒較多、涂片制備及染色良好的骨髓涂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先用低倍鏡觀察全片,選擇合適的觀察區域后,再用油鏡觀察,以獲得全面、正確的實驗數據。低倍鏡下觀察:觀察骨髓涂片的整體情況:包括取材、涂片及染色。合格的骨髓涂片中可見骨髓小粒,紅細胞呈粉紅色,白細胞核染紫紅色,胞質染色鮮艷,細胞形態清晰、無變形。若取材不好、涂片過厚、染色不佳,可另選涂片或重新取材。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一、骨髓涂片的檢查判斷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細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根據有核細胞與成熟紅細胞的比例確定骨髓的增生程度。分級 有核細胞有核細胞數 臨床意義 紅細胞一個高倍鏡視野 增生極度活躍1:1>100各種白血病增生明顯活躍1:1050~100各種白血病、增生性貧血增生活躍1:2020~50正常人、貧血增生減低1:505~10造血功能低下、部分稀釋*增生極度減低1:200<5再生障礙性貧血、完全稀釋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一、骨髓涂片的檢查增生極度活躍增生明顯活躍增生活躍增生減低增生極度減低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一、骨髓涂片的檢查
巨核細胞計數并分類由于巨核細胞胞體大、全片數量少(在尾部和邊緣較多),故巨核細胞計數一般在低倍鏡下進行如巨核細胞需要進行分類則在在高倍鏡或油鏡下進行骨髓涂片標準化為1.5cm×3.0cm時,參考區間為7~35個異常細胞的篩查:觀察全片有無體積較大或成堆分布的異常細胞(尤其要注意觀察涂片的尾部、邊緣或骨髓小粒周圍)。如骨髓轉移癌細胞、惡性淋巴瘤細胞、戈謝細胞、尼曼-匹克細胞等。發現可疑細胞時需在油鏡下確認,這對相關疾病的明確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一、骨髓涂片的檢查油鏡下觀察:在低倍鏡觀察的基礎上,選擇較滿意的骨髓涂片及相應的部位,轉為油鏡開始有序觀察,分類計數200~500和有核細胞。(1)觀察細胞形態:先在油鏡檢查區域內仔細觀察骨髓各系細胞的增生程度、形態、大致比例等,得出骨髓細胞學檢查的初步印象,然后再進行有核細胞的分類計數。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一、骨髓涂片的檢查(2)有核細胞分類計數項目要求計數部位選擇厚薄均勻、細胞結構清楚、紅細胞呈淡紅色、背景干凈的區域進行分類計數,一般在體尾交界處計數秩序按一定順序計數,防止出現視野重復或遺漏現象計數細胞所有有核細胞,但不包括破碎細胞、有絲分裂細胞和巨核細胞計數數目一般計數200個有核細胞。WHO推薦計數500個有核細胞;增生極度減低者可計數100個有核細胞。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一、骨髓涂片的檢查(3)結果計算計算各系細胞和各階段細胞占有核細胞總數的百分比。一般情況下,百分比是指有核細胞的百分比(ANC)。某些白血病,還要計算非紅系細胞百分比(NEC),NEC是指去除有核紅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外的有核細胞百分比。計算粒紅比值(G/E):所謂粒紅比值是指各階段粒細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堿性粒細胞)百分率總和與各階段有核紅細胞百分率總和之比,反應了粒系和紅系的相對數量關系,正常人粒紅比值約為2~4:1。計算各階段巨核細胞百分比或各階段巨核細胞的個數。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一、骨髓涂片的檢查1.檢查內容(1)白細胞形態及各階段的比值。(2)成熟紅細胞的形態有無異常。(3)估計血小板的數量并觀察其形態有無異常。(4)有無寄生蟲等異常情況。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二、血涂片的檢查2.檢查意義(血象和骨髓象結合對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的意義)(1)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區別:如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和急性失血的骨髓象相似,均以紅細胞系統增生為主,但血象有區別。(2)骨髓象變化不顯著而血象顯著異常:如傳單,其骨髓中的異型淋巴細胞少見,而血象中異型淋巴細胞常大于20%。(3)骨髓象有區別而血象相似:如傳單和慢淋的血象均以小淋巴細胞增多為主,但前者骨髓象中淋巴細胞稍增多,后者明顯增多。(4)骨髓象有顯著異常而血象變化不顯著:如多發性骨髓瘤、戈謝病、尼曼-匹克病,骨髓中分別見到特異性骨髓瘤細胞、戈謝細胞、尼曼-匹克細胞,但血象很少見到。(5)血象中細胞比骨髓中的細胞更成熟:血象中的血細胞來源于骨髓,因此白血病時,血象中所看到的白血病細胞較骨髓中的白血病細胞稍成熟、形態更容易辨認,結合血象檢驗結果可輔助白血病類型的判斷。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二、血涂片的檢查填寫的主要內容患者的基本信息填寫取材、涂片、染色情況計數及計算結果骨髓特征描述血涂片形態描述細胞化學染色結果填寫診斷意見及建議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科室、骨髓涂片編號、穿刺部位、穿刺時間及臨床診斷等。可采用良好、尚可、欠佳三級標準進行評價。填寫血涂片分類計數結果和骨髓涂片中各階段細胞百分比、骨髓增生程度及粒紅比值等。①粒、紅兩系主要說明其增生情況、成熟情況(如各階段細胞比例是否正常、是否有成熟障礙等)、細胞形態有無異常(必要時要對細胞形態進行描述)、成熟紅細胞形態。②其他系統的細胞如有明顯異常或改變,也要像粒、紅兩系一樣進行詳細描述。③報告巨核細胞的計數和分類結果,血小板的分布情況及形態。④如見到特殊細胞和寄生蟲也必須報告。①有核細胞形態有無異常及有無幼稚細胞。②紅細胞形態有無異常。③血小板數量及分布有無異常。④有無寄生蟲及其他異常細胞。對每項細胞化學染色結果進行逐一描述,主要描述陽性率、陽性指數或陽性細胞的分布情況等根據骨髓象、血象、細胞化學染色所見,結合臨床資料填寫診斷意見或建議。對已明確診斷的疾病,要與以前骨髓涂片的結果比較,提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改善、退步、復發等意見。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三、骨髓檢查報告單的填寫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三、骨髓報告單的填寫1.登記檢查完畢后,骨髓涂片要立即登記、編號(按年度連續編號)。應用計算機報告、保存骨髓細胞學檢測結果,便于信息的長期保存及隨時調用。2.保存用乙醚乙醇混合液(4:1)將骨髓涂片、血涂片及細胞化學染色的涂片擦凈,貼上標簽,裝入特制的標本袋中,按年度順序放置、保存。骨髓檢查申請單、報告單,存檔至少5年,以備復查、總結、研究及教學使用。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四、標本保存及資料存檔任務三:骨髓細胞學檢查方法及內容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流程圖任務四正常骨髓象特征
項目三:骨髓象檢查正常骨髓象應具備以下4個特征:1.有核細胞增生活躍2.各系、各階段細胞占有核細胞的比例在正常參考范圍內3.各系、各階段細胞形態無明顯異常4.無特殊病理細胞及血液寄生蟲任務四:正常骨髓象特征骨髓象特征骨髓增生程度增生活躍粒紅比值2~4:1粒細胞系統占40%~60%,其中原始粒細胞<2%,早幼粒細胞<5%,中性中幼粒細胞約8%,中性晚幼粒細胞約10%,中性桿狀核粒細胞約20%,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約12%,嗜酸性粒細胞<5%,嗜堿性粒細胞<1%紅細胞系統占15%~25%,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各占1O%),原始紅細胞<1%,早幼紅細胞<5%淋巴細胞系統占20%~25%,大多為成熟淋巴細胞,原始淋巴細胞罕見,幼稚淋巴細胞偶見單核細胞系統<4%,均為單核細胞,原始單核細胞罕見,幼稚單核細胞偶見漿細胞系統<2%,均為漿細胞,原始漿細胞罕見,幼稚漿細胞偶見巨核細胞系統在1.5cm×3cm的骨髓涂膜上,可見巨核細胞7~35個,其中原始巨核細胞不見或偶見,幼稚巨核細胞占0%~10%,顆粒型巨核細胞占10%~50%,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占20%~70%,裸核型巨核細胞占0%~30%。血小板較易見,成堆存在其他細胞如組織細胞、成骨細胞、吞噬細胞等偶見,分裂象細胞少見,寄生蟲和異常細胞不見細胞形態紅細胞、血小板及各種有核細胞形態正常任務四:正常骨髓象特征任務五骨髓象分析
項目三:骨髓象檢查骨髓象綜合分析骨髓細胞增生程度骨髓細胞計數粒紅細胞比值得出的最后的骨髓象報告單及診斷結論任務五:骨髓象分析任務五:骨髓象分析一、骨髓細胞增生程度分析1.粒紅比值增加見于粒系增多或紅系減少的疾病,如粒細胞白血病、類白血病反應、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等。2.粒紅比值正常見于粒、紅細胞比例正常,或兩系細胞同時增加或減少的疾病,如正常人骨髓、多發性骨髓瘤、再生障礙性貧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骨髓纖維化等。3.粒紅比值降低見于粒系減少或紅系增多的疾病,如粒細胞減少癥、粒細胞缺乏癥、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紅白血病、真紅細胞增多癥、急性失血性貧血等。任務五:骨髓象分析二、粒紅比值分析1.粒系細胞數量的改變(1)粒細胞增多:①以原始粒細胞增多為主:多見于急粒、慢粒急變期、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②以早幼粒細胞增多為主:多見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恢復期、早幼粒細胞型白血病反應等。③以中性中幼粒細胞增多為主:多見于急粒M2b型、慢粒、粒細胞型白血病反應等。④以中性晚幼粒細胞、桿狀核粒細胞增多為主:多見于慢粒、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藥物中毒、嚴重燒傷、急性失血、大手術后等。⑤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多見于變態反應性疾病、寄生蟲感染、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慢粒、惡性淋巴瘤、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征等。⑥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多見于慢粒、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放射線照射反應等。(2)粒細胞減少:見于粒細胞缺乏癥、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造血停滯等。任務五:骨髓象分析三、細胞數量的分析2.紅系細胞數量的改變(1)有核紅細胞增多:①以原紅和早幼紅細胞增多為主:見于急性紅血病、急性紅白血病。②以中幼紅細胞和晚幼紅細胞增多為主:見于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期)、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鉛中毒、紅白血病等。③巨幼紅細胞或巨幼樣變紅細胞增多: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急性紅血病、急性紅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白血病化療后、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等。④鐵粒幼紅細胞增多:見于鐵粒幼細胞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2)有核紅細胞減少: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化療后等。任務五:骨髓象分析三、細胞數量的分析3.巨核細胞系細胞數量的改變(1)巨核細胞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全髓白血病、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急性大出血、急性血管內溶血等。(2)巨核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化療后等。4.單核細胞系細胞數量的改變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單變、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等。任務五:骨髓象分析三、細胞數量的分析5.淋巴系細胞數量的改變(1)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增多:見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淋變、淋巴瘤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變等。(2)以成熟淋巴細胞增多為主: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淋巴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某些病毒感染、巨球蛋白血癥淀粉樣變等。6.其他血細胞數量改變(1)漿細胞增多:見于多發性骨髓瘤、漿細胞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過敏性疾病、結締組織病、惡性淋巴瘤、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肝硬化、巨球蛋白血癥、寄生蟲感染、粒細胞缺乏癥、慢性細菌性感染等。(2)組織細胞增多:見于惡性組織細胞病、感染性疾病、惡性貧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多發性骨髓瘤、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任務五:骨髓象分析三、細胞數量的分析骨髓象檢查質量評價:血細胞形態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取決于三個方面:血液學檢驗人員的操作技能標本與試劑的質量血液學檢驗人員的臨床診斷水平任務五:骨髓象分析謝謝聆聽單元一:造血細胞檢驗項目四:細胞化學染色任務一細胞化學染色基本理論目錄項目四:細胞化學染色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項目四:細胞化學染色1.掌握:細胞化學染色的基本步驟;過氧化物酶染色、過碘酸-雪夫染色、酯酶染色、酸性磷酸酶染色、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鐵染色的檢測方法、結果分析和臨床意義。2.熟悉:細胞化學染色的概念;各種常用細胞化學染色的原理及注意事項。3.了解:細胞的生理狀態、功能和細胞化學染色的影響因素。4.具備細胞化學染色標本采集和處理能力,具有過氧化物酶染色、過碘酸-雪夫染色、酯酶染色、酸性磷酸酶染色、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鐵染色的檢測能力。5.學會依據細胞學異常和臨床要求有選擇性進行細胞化學染色,并能根據染色結果輔助分析判斷白血病類型。學習目標項目四:細胞化學染色任務一細胞化學染色基本理論細胞化學染色是細胞學和化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科學,是以細胞形態學為基礎,結合運用化學反應的原理對血細胞內的各種化學成分(如酶類、酯類、鐵、蛋白質、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細胞化學染色主要用于:1.輔助判斷急性白血病的細胞類型。2.輔助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如鐵染色。3.觀察疾病的療效和預后。4.發病機制的探討。一、細胞化學染色定義與臨床應用任務一細胞化學染色基本理論固定顯示復染固定物理法干燥固定火焰固定化學法蒸汽固定液體固定顯示聯苯胺法偶氮偶聯法雪夫反應普魯士藍反應金屬沉淀法復染目的是使各種細胞能顯示出來以便于觀察。選擇復染液的顏色應與有色沉淀的顏色有明顯的對比度,即能使細胞結構顯示又能清楚地看出細胞化學染色結果。細胞化學染色步驟:二、細胞化學染色步驟任務一細胞化學染色基本理論粗略估量以染色反應的強弱,受色的深淺,人為地區別為陰性和各種程度的陽性。百分法只能反映細胞陽性率,不能反映受色強弱。積分法是常用的半定量法,將前述的等級估量與百分率相結合(計算方法見堿性磷酸酶染色),它既反映了細胞陽性率的高低,又反映了細胞受色的強弱。流式細胞儀最精確的定量方法,測定單個細胞內的化學成分含量。以細胞受色反應的強弱比色,常用于RNA、DNA定量測定和各階段幼紅細胞胞漿中血紅蛋自定位、定量等。三、細胞化學染色定量分析方法任務一細胞化學染色基本理論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項目四:細胞化學染色原理(二氨基聯苯胺法):
操作:胞質中POX底物H2O2分解釋放新生態氧(O)二氨基聯苯胺氧化金黃色不溶性沉淀,定位于細胞質內酶所在的活性部位產生固定30秒4℃底物液孵育流水沖洗蘇木素或Giemsa液10~15min復染30分鐘鏡檢:觀察100個白血病細胞的染色結果,得出陽性率和陽性指數,或報告各種陽性細胞的百分比。新鮮涂片
甲醛-丙酮緩沖液
流水沖洗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一、過氧化物酶染色(POX或MPO染色)結果判斷:細胞質中出現棕黃色顆粒為陽性反應實驗結果細胞染色─胞質中無陽性顆粒±胞質中細小陽性顆粒+胞質中陽性顆粒較粗大++陽性顆粒粗大密集,約占胞質1/2~2/3+++陽性顆粒粗大幾乎布滿胞質++++陽性顆粒呈團塊狀,充滿胞質,可覆蓋核上(++)(++)(+)(-)(+++)(+++)(++++)(-)(-)(-)(-)(±)一、過氧化物酶染色(POX或MPO染色)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正常細胞POX染色反應細胞系統細胞染色反應粒細胞系統分化差的原始粒細胞為陰性,分化好的原始粒細胞至中性成熟粒細胞均呈陽性,且隨著細胞的成熟,陽性反應的程度逐漸增強。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呈強陽性反應,但衰老的粒細胞陽性程度減弱甚至呈陰性;嗜酸性粒細胞陽性最強,嗜堿性粒細胞陰性單核細胞系統原始單核細胞呈陰性,幼稚及成熟單核細胞多呈弱陽性,陽性顆粒少而細小,分布不均。淋巴細胞系統淋巴細胞系統呈陰性反應其他細胞成熟型網狀細胞及巨噬細胞可呈不同程度的陽性反應,漿細胞、紅細胞、巨核細胞系統等均為陰性反應一、過氧化物酶染色(POX或MPO染色)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臨床意義:主要用于鑒別急性白血病類型1.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多呈陽性反應,以M3和M2型反應最強,M1和M5型反應較弱,故有助于區別M3和M5型。2.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呈POX陰性反應,或陽性原始細胞<3%(可能是殘留的原粒或早幼粒細胞),故為急性髓細胞和淋巴細胞白血病鑒別的重要指標。ALL(POX染色)M5(POX染色)M3(POX染色)M2(POX染色)一、過氧化物酶染色(POX或MPO染色)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原理:蘇丹黑是一種脂溶性重氮染料,能溶解于細胞內的含脂結構(如中性脂肪、磷脂、糖脂和類固醇)中,使脂類物質呈棕黑色或深黑色而顯示出來。脂類物質在粒細胞中含量豐富,在單核細胞中也有少量。結果判斷及正常細胞染色反應:與POX染色基本一致臨床意義:與POX染色基本相似注:POX染色特異性高,而SBB染色的敏感性高,因SBB染色較繁瑣,臨床上POX染色更常用,但POX染色陰性者可加做SBB染色或直接采用細胞免疫分型確認。
二、蘇丹黑B染色(SBB染色)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酯酶是分解各種酯類的水解酶,根據機制的不同,分為非特異性酯酶和特異性酯酶。特異性酯酶易水解具有長鏈的酯類。非特異性酯酶易水解具有短鏈的酯類。單核巨噬細胞類為非特異性酯酶,中性粒細胞類則為特異性酯酶。區分單核細胞類或中性粒細胞類的重要方法,特別是二重染色法尤為重要。酯酶特異性酯酶(氯乙酸AS-D萘酚酯酶)非特異性酯酶pH值不同酸性酯酶(酸性α-醋酸萘酚酯酶)堿性酯酶(α-丁酸萘酚酯酶)中性酯酶α-醋酸萘酚酯酶醋酸AS-D萘酚酯酶三、酯酶染色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一)特異性酯酶染色—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S-DCE)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S-DCE)幾乎只出現在粒細胞中,特異性高,故稱“粒細胞酯酶”、“特異性酯酶”。原理:氯乙酸AS-D萘酚被細胞內特異性酯酶水解,產生AS-D萘酚,再與穩定的重氮鹽(堅牢紫醬GBC)偶聯,生成不溶性紅色沉淀,定位于胞漿中。含萘酚的底物(氯乙酸AS-D萘酚)細胞內相應的酶萘酚AS-D重氮鹽(堅牢紫醬GBC)生成不溶性紅色沉淀定位于胞質相應位置三、酯酶染色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一)特異性酯酶染色—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S-DCE)操作:結果判斷:胞質內出現紅色彌漫性或顆粒狀沉淀為陽性固定30-60秒基質液37℃孵育流水沖洗蘇木素染液30min復染5min鏡檢:至少要觀察100個白血病細胞的染色結果,計算陽性率和陽性指數新鮮涂片
甲醛-丙酮液
流水沖洗實驗結果細胞染色─為胞質中無陽性顆粒±為胞質中細小陽性顆粒+胞質顯現均勻淺色陽性反應,占胞質﹤1/4++胞質顯現均勻紅色陽性反應,占胞質﹤1/2+++胞質充滿紅色陽性反應++++胞質充滿致密紅色陽性產物呈團塊狀三、酯酶染色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細胞系統細胞染色反應粒細胞系統分化差的原始粒細胞呈陰性,分化好的呈陽性,自早幼粒細胞至成熟中性粒細胞均呈陽性,但酶活性并不隨細胞的成熟而增強。嗜酸性粒細胞呈陰性或弱陽性,嗜堿性粒細胞呈陽性單核細胞系統絕大多數為陰性其他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巨核細胞、有核紅細胞、血小板等均呈陰性,但肥大細胞呈陽性。(一)特異性酯酶染色—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S-DCE)正常細胞NAS-DCE染色反應: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三、酯酶染色(一)特異性酯酶染色—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S-DCE)臨床意義:主要用于鑒別急性白血病類型(1)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時,原粒細胞和幼稚粒細胞均呈一定程度陽性。(2)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均呈陰性。(3)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時部分細胞陽性,部分細胞呈陰性。AML--M2a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1.原始粒細胞,呈弱陽性;2.幼稚粒細胞,呈強陽性;3.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呈強陽性
AML—M1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三、酯酶染色(二)非特異性酯酶染色—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E)α-NAE存在于單核細胞、粒細胞和淋巴細胞中,是一種中性非特異性的酯酶,只有單核系細胞的陽性可被氟化鈉抑制,故α-NAE染色+氟化鈉抑制試驗,對鑒別單核細胞白血病有重要價值。原理:含萘酚的底物(α-醋酸萘酚)重氮鹽(堅牢藍B)作用液+氟化鈉單核細胞被抑制其他系不被抑制α-萘酚醋酸細胞內α-NAE生成不溶性棕黑色或灰黑色沉淀定位于胞質相應位置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三、酯酶染色(二)非特異性酯酶染色—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E)操作:固定5分鐘1張基質液37℃孵育流水沖洗甲基綠染液1小時復染5-15min鏡檢:兩種方法染色后用油鏡計數100或200個被檢細胞,分別計算出抑制前和抑制后的陽性率和積分。按下列公式計算出抑制率:凡抑制率>50%者,提示受氟化鈉抑制。新鮮涂片2張
固定液流水沖洗1張基質液+氟化鈉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三、酯酶染色(二)非特異性酯酶染色—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E)結果判斷:胞質內有灰黑色或棕黑色彌漫狀或顆粒狀沉淀為陽性實驗結果細胞染色0分(─)胞質中無色素沉淀1分(+)胞質呈彌漫淺灰色或含少量陽性反應顆粒2分(++)胞質呈彌漫灰黑著色或含中等量陽性反應顆粒3分(+++)胞質呈彌漫棕黑較深色或含較多陽性反應顆粒或胞質呈彌漫棕黑較深色4分(++++)胞質呈彌漫深黑色或胞質中充滿粗大陽性反應顆粒1.原始單核細胞(+)2.幼單核細胞(++)3.單核細胞(+++)4.巨核細胞(++)5.血小板(+++)6.桿狀核粒細胞(─)7.分葉核粒細胞(─)8.淋巴細胞(─)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三、酯酶染色(二)非特異性酯酶染色—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E)正常細胞NAS-DCE染色反應:細胞系統細胞染色反應單核細胞系統分化差的原始單核細胞呈陰性,分化好的原始單核細胞呈陽性(常較強),幼稚單核及單核細胞也呈陽性,陽性反應能被氟化鈉抑制粒細胞系統各期粒細胞多數呈陰性,少數呈弱陽性,陽性反應不被氟化鈉抑制淋巴細胞系統各期淋巴細胞多呈陰性,少數呈弱陽性,陽性反應不被氟化鈉抑制其他細胞巨核細胞和血小板呈陽性,少數有核紅細胞呈弱陽性,陽性反應不被氟化鈉抑制;漿細胞呈陰性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三、酯酶染色(1)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時,α-NAE染色呈明顯陽性反應,且其陽性反應被氟化鈉抑制。(2)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時;α-NAE染色呈部分陽性,并被氟化鈉抑制。(3)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時,α-NAE染色呈陰性或(弱)陽性,且其陽性反應不被氟化鈉抑制。M5型--α-NAE染色原、幼單核細胞多呈強陽性M5型--α-NAE+氟化鈉抑制試驗原、幼單核細胞陽性反應被氟化鈉抑制M4型--α-NAE染色部分細胞呈強陽性M4型--α-NAE+氟化鈉抑制試驗部分陽性反應細胞被氟化鈉抑制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三、酯酶染色(二)非特異性酯酶染色—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E)臨床意義:主要用于輔助鑒別急性白血病細胞的類型(三)非特異性酯酶染色—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α-NBE)α-NBE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中活性最強,能被氟化鈉抑制,而粒系、淋巴系、部分幼紅細胞、巨核細胞和血小板等含量很少,被視為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所特有的標志酶。原理:含萘酚的底物(α-丁酸萘酚)重氮鹽(堅牢紫醬GBC)作用液+氟化鈉單核細胞被抑制其他系不被抑制α-萘酚丁酸細胞內α-NBE生成不溶性紅色沉淀定位于胞質相應位置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三、酯酶染色(三)非特異性酯酶染色—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α-NBE)操作與結果判斷:基本同α-NAE一致正常細胞α-NBE染色反應:臨床意義:臨床應用同α-NAE細胞系統細胞染色反應粒細胞系統各階段粒細胞均呈陰性單核細胞系統分化差的原始單核細胞呈陰性,分化好的原始單核細胞呈陽性,幼稚單核及單核細胞呈陽性,陽性反應能被氟化鈉抑制淋巴細胞系統T淋巴細胞、非T非B淋巴細胞可呈陽性,B淋巴細胞呈陰性其他細胞巨核細胞、有核紅細胞、漿細胞呈陰性或弱陽性;組織細胞也可呈陽性,但不被氟化鈉抑制注:1.α-NBE敏感性比α-NAE低,但特異性強用于鑒別急非淋的白血病類型
2.將POX染色與α-NBE染色+氟化鈉抑制聯合使用,對AML-M2、M4、M5分型更有價值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三、酯酶染色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三、酯酶染色(四)酯酶雙染在同一張涂片上進行兩種酯酶染色的方法稱為酯酶雙染色。正常細胞α-NBE染色反應:酯酶雙染色可鑒別粒系細胞和單核系細胞,尤其對于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多數采用一種特異性酯酶加一種非特異性酯酶染色,常用的有α-醋酸萘酚酯酶與氯乙酸AS-D萘酚酯酶雙染色、α-丁酸萘酚酯酶與氯乙酸AS-D萘酚酯酶雙染色等。臨床應用:主要用于鑒別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酸性磷酸酶(ACP)存在于細胞的溶酶體顆粒中,某些細胞中的酸性磷酸酶耐酒石酸,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原理:血細胞內的酸性磷酸酶在酸性(pH5.0)條件下水解基質液中的磷酸萘酚AS-BI,釋放出萘酚AS-BI,后者與基質液中的重氮鹽偶聯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細胞質內酶所在的部位。pH5.0含萘酚的底物(磷酸萘酚AS-BI)重氮品紅萘酚AS-BI細胞內ACP生成不溶性出現鮮紅色顆粒沉淀定位于胞質相應位置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四、酸性磷酸酶染色(ACP)(偶氮偶聯法)試劑:操作:1.甲醇-丙酮緩沖液2.基質儲備液
:磷酸萘酚AS-BI100mg,N-N二甲基甲酰胺10ml3.0.1mol/L乙酸緩沖液
4.0.05mol/L乙酸-酒石酸緩沖液5.作用液Ⅰ(臨用時配制):0.1mol/L乙酸緩沖液50ml,基質儲備液1.0ml,重氮品紅25mg。6.作用液Ⅱ(臨用時配制):0.05mol/L乙酸-酒石酸緩沖液50ml,基質儲備液1.0ml,重氮品紅25mg。固定30秒1張作用液Ⅰ37℃避光浸染蒸餾水洗甲基綠染液30分鐘復染3-5min鏡檢新鮮涂片2張
固定液蒸餾水洗1張作用液Ⅱ稍干燥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四、酸性磷酸酶染色(ACP)(偶氮偶聯法)結果判斷:胞質中出現鮮紅色顆粒沉淀為陽性正常血細胞的染色反應: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巨核細胞、血小板、漿細胞、巨噬細胞均呈陽性反應。實驗結果細胞染色─胞質無色+胞質出現淡紅色顆粒++胞質布滿鮮紅色顆粒+++胞質充滿深紅色顆粒1(+)2(++)3(+++)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四、酸性磷酸酶染色(ACP)(偶氮偶聯法)臨床意義:臨床ACP染色應用較少,主要用于多毛細胞白血病的診斷及脂質代謝障礙性疾病的鑒別。1.診斷多毛細胞白血病:多毛細胞呈陽性(常呈強陽性),陽性反應不被L-酒石酸抑制。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淋巴細胞和惡性淋巴瘤細胞ACP染色也可呈陽性,但可被L-酒石酸抑制。2.鑒別戈謝細胞和尼曼-匹克細胞:前者陽性,并具有抗酒石酸功能;后者陰性。多毛細胞白血病ACP染色陽性反應,陽性不被酒石酸抑制ALL-ACP染色陽性反應陽性被酒石酸抑制戈謝細胞(1)-ACP染色陽性反應陽性不被酒石酸抑制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四、酸性磷酸酶染色(ACP)(偶氮偶聯法)原理:過碘酸是氧化劑,能使含有乙二醇基(CHOH-CHOH)的多糖類物質(糖原、粘多糖、粘蛋白、糖蛋白及糖酯等)氧化,形成雙醛基(CHO-CHO),醛基與雪夫試劑中的無色品紅結合,使無色的品紅變成紫紅色化合物,定位于含有多糖類的細胞內。試劑:1.固定劑:95%乙醇2.10g/L過碘酸溶液3.雪夫染液4.偏重亞硫酸液(新鮮配制)5.復染液:20g/L甲基綠水溶液氧化結合含乙二醇基的糖類(CHOH-CHOH)無色品紅雙醛基(CHO-CHO)過碘酸變成紫紅色品紅定位于胞質中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五、糖原染色(PAS)(過碘酸-雪夫反應)操作:結果判斷:胞質內有紅色或紫紅色,呈彌散狀、顆粒狀或塊狀的物質為陽性固定氧化蒸餾水洗雪夫染液10分鐘10分鐘鏡檢:油鏡下各類細胞觀察100個,按評分標準計算陽性率及積分新鮮涂片95%乙醇流水沖洗10g/L過碘酸10分鐘30-60分鐘蒸餾水洗偏重亞硫酸溶液洗3次甲基綠復染
各種血細胞PAS染色1.原始粒細胞(-)2.早幼粒細胞(+)3.中性中幼粒細胞(++)4.中性晚幼粒細胞(+++)5.中性桿狀核粒細胞(++++)6.中性分葉核粒細胞(++++)7.嗜酸性粒細胞(+++)8.嗜堿性粒細胞(+++)9.單核細胞(±)10.淋巴細胞(-)11.淋巴細胞(+)12.淋巴細胞(++)13.淋巴細胞(+++)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五、糖原染色(PAS)(過碘酸-雪夫反應)正常細胞PAS染色反應:細胞系統細胞染色反應粒細胞系統分化差的原始粒細胞呈陰性,分化好的原始粒細胞至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均呈陽性,并隨著細胞的成熟逐漸增強;嗜酸性粒細胞中顆粒之間的胞質呈紅色;嗜堿性粒細胞中的嗜堿性顆粒呈陽性,而顆粒之間的胞質不著色。紅細胞系統有核紅細胞及紅細胞均呈陰性單核細胞系統分化差的原始單核細胞呈陰性,其他為陽性,絕大多數陽性反應物呈粗顆粒狀,有時分布于細胞邊緣的陽性反應物顆粒較粗大淋巴細胞系統大多數呈陰性,少數呈陽性(陽性率常<20%),陽性反應物呈粗顆粒狀或塊狀巨核細胞系統巨核細胞和血小板呈陽性,陽性反應的程度隨細胞的發育成熟而增強,成熟巨核細胞多呈強陽性,陽性反應物呈顆粒狀或塊狀其他細胞漿細胞一般呈陰性,少數呈陽性,巨噬細胞可為陽性,兩者陽性反應物均呈細顆粒狀任務二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檢驗五、糖原染色(PAS)(過碘酸-雪夫反應)臨床意義:(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4月梁場智能報警系統租賃聯動響應條款
- 2025-2030中國防水電導率儀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鎖存器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鉻鐵礦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鉑電阻溫度計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鉆床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針狀焦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與投資風險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金屬隔熱罩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金屬壓濾泵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重鉻酸鈉(CAS 10588-01-9)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公園景觀修復零星維修施工方案
- 掛靠免責協議書范本
- 小學數學青島版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與通分》課件
- 社區矯正考試題及答案
- 幼兒園水池建設方案
-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英語試題 含解析
- 《駕駛室固定矩形窗》
- 2024-2030年中國鹽差能行業面臨的困境分析及投資規模研究報告
- 架構驅動醫療變革
- 2024年化學檢驗員(中級)職業技能鑒定考試題庫-上(單選題)
- 體育賽事組織策劃及執行方案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