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組織理論第2章_第1頁
產業組織理論第2章_第2頁
產業組織理論第2章_第3頁
產業組織理論第2章_第4頁
產業組織理論第2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產業組織理論第三章產業主體:企業第四章產業組織:SCP分析(fēnxī)框架第五章產業組織:策略性行為

第二篇產業(chǎnyè)組織共七十五頁第二章產業組織(zǔzhī)理論※

知識體系

一、產業(chǎnyè)組織理論概述

二、產業組織理論形成(★★★)

三、產業組織理論發展(★★)共七十五頁一、產業(chǎnyè)組織理論概述知識體系(一)產業(chǎnyè)組織(二)產業組織理論共七十五頁(一)產業(chǎnyè)組織——指同一產業內的企業在同一市場上集合而成的同一產業內各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即交易關系、行為關系、資源占用(zhànyònɡ)關系和利益關系等,這種關系結構決定了該產業內企業規模經濟效益的實現與企業競爭活力的發揮之間的平衡。——產業組織的三要素:企業個體、企業相互作用形成的市場關系和產業組織環境。共七十五頁(二)產業組織(zǔzhī)理論知識體系1、產業組織理論(lǐlùn)2、研究對象3、研究內容共七十五頁(二)產業組織(zǔzhī)理論

在國外,產業組織學(IndustrialOrganization)和產業經濟學(IndustrialEconomics)是同一學術領域。美國流行(liúxíng)“產業組織學”,而歐洲和日本常見的是“產業經濟學”。

在國內,產業組織理論是產業經濟學的一部分,國內產業經濟學的內涵大于國外的產業經濟學。1、產業組織理論共七十五頁——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是產業內企業之間的關系,即資源占有關系、交易關系、利益關系、行為關系等,從而得出對特定市場績效(jìxiào)和競爭秩序狀態的判斷,為政府維持基本的市場秩序和經濟效率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證依據?!a業組織理論主要是為了解決所謂的“馬歇爾沖突”的難題,即產業內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活力的沖突。(一)產業(chǎnyè)組織理論1、產業組織理論共七十五頁(一)產業(chǎnyè)組織理論

產業(chǎnyè)組織理論以“市場與企業”為研究對象,從市場角度研究企業行為,或者說從企業角度研究市場結構。2、研究對象共七十五頁(一)產業(chǎnyè)組織理論(1)產業組織內部企業的市場行為與有效競爭;(2)產業組織的市場結構(jiégòu)及其對市場行為的影響;(3)產業組織的市場績效及其影響因素;(4)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duct)——市場績效(Performance)分析模式和經濟評價;(5)產業組織合理化標準與政府的產業組織政策。3、研究內容共七十五頁二、產業組織理論(lǐlùn)形成知識體系(一)萌芽期——馬歇爾沖突(二)成長期——壟斷(lǒngduàn)競爭理論(三)形成期——SCP分析框架共七十五頁(一)萌芽期知識體系1、市場競爭機制(jìnɡzhēnɡjīzhì)2、馬歇爾沖突共七十五頁(一)萌芽期1、市場(shìchǎng)競爭機制時間:1776年代表人物:亞當·斯密(AdamSmith)基本觀點:自由競爭機制和市場秩序(shìchǎnɡzhìxù),即“看不見的手”原理歷史地位:最早闡述產業組織理論共七十五頁(一)萌芽期1、市場(shìchǎng)競爭機制——產業組織理論的思想淵源可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和市場競爭理論?!偁幨巧唐飞a者(交換者)之間進行經濟實力較量和利益爭奪(zhēngduó)的一種關系,它使市場經濟規律的內在強制成為對商品生產者的外在強制而得到了貫徹。共七十五頁(一)萌芽期1、市場(shìchǎng)競爭機制

——競爭機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進步的最大動因,競爭活力被作為信條(xìntiáo)而成為市場經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偁帣C制使每個人都無意識地參加到促進社會全體利益的發展中去,通過“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創造出一個理想的市場秩序和最優的經濟社會?!翱床灰姷氖帧保褪怯筛偁幍牧α縼碜园l決定的價格體系;

共七十五頁(一)萌芽期1、市場(shìchǎng)競爭機制——在完全競爭狀態下,由市場供求所形成的均衡價格,能夠引導社會資源實現有效配置,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Note:帕累托最優——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由市場供求所形成的均衡價格,能夠引導社會資源實現有效配置,使任何兩種產品對于任何兩個消費者的邊際替代(tìdài)率都相等,任何兩種生產要素對任何兩種產品生產的技術替代(tìdài)率都相等,從而達到任何資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處境變壞的同時,使一些人的處境變好。共七十五頁2、馬歇爾沖突(chōngtū)時間:19C末20C初代表人物:馬歇爾(Marshall)夫婦基本觀點:將組織作為第四生產要素引入經濟分析,并揭示(jiēshì)了“馬歇爾沖突”。歷史地位:馬歇爾稱為產業組織學的創始人(一)萌芽期共七十五頁(一)萌芽期2、馬歇爾沖突(chōngtū)——1879年,馬歇爾夫婦合著的《產業經濟學》首次出版,書中將產業組織定義為產業內部的結構,從而馬歇爾被看作是產業組織學的創始人?!?890年,馬歇爾在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中揭示了競爭活力與規模經濟的矛盾關系,這就是(jiùshì)著名的“馬歇爾沖突”。它是產業組織理論探討的核心問題。共七十五頁(一)萌芽期2、馬歇爾沖突(chōngtū)

——“馬歇爾沖突”指大規模生產能夠為企業帶來規模經濟性,使這些企業的產品單位成本不斷下降、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其結果必然導致市場結構中的壟斷因素不斷增強,而壟斷的形成又必然阻礙競爭機制在資源合理配置中所發揮的作用,使經濟喪失活力(huólì),從而扼殺自由競爭。共七十五頁(一)萌芽期2、馬歇爾沖突(chōngtū)——簡言之,“馬歇爾沖突”指企業追求(zhuīqiú)規模經濟的結果是壟斷的發展,而壟斷的發展則會扼殺自由競爭,使經濟失去活力。企業大規模生產競爭市場圖2-1Marshall’sdilemma規模經濟效應單位成本下降市場占有率提高壟斷市場共七十五頁(二)成長期時間:20世紀30年代代表人物:張伯倫(E.H.Chamberlin)、瓊·羅賓遜(J.Robinson)基本觀點:產品差異的存在使得(shǐde)個別廠商在定價上具有壟斷性;在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之間存在多種市場類型;分析了壟斷競爭、同類產品的生產者集團、企業進入與退出、過剩能力下的競爭等問題。歷史地位:與馬歇爾并稱為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共七十五頁(二)成長期——1933年,哈佛大學教授張伯倫和劍橋大學教授瓊·羅賓遜分別出版了《壟斷競爭理論》和《不完全競爭經濟學》,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壟斷競爭理論。——該理論徹底否定了純粹競爭存在的條件,提出壟斷競爭的概念?!摾碚撎岢隽松a同類產品的集團問題,即集團內的一個企業(qǐyè)既受集團內其他企業(qǐyè),又受集團外企業(qǐyè)制約而決定其行為的問題。共七十五頁(二)成長期——該理論界定了“產品差別”的內涵及其對市場競爭的影響。產品差別有3層含義:商品的品質、包裝等產品本身的差異;

產品銷售條件、服務態度的不同;

消費者“想象”的心理差別,如品牌、廣告等。產品差別是形成壟斷競爭的根本原因?!摾碚撎岢隽似髽I在市場上的進入和退出(tuìchū)問題。即企業的成本收益比較決定了企業是否進入或退出(tuìchū)市場。共七十五頁(二)成長期——該理論對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進行了分類。考察了不同產業之間的聯系,分析了特定(tèdìng)產業內的結構、價格、利潤、廣告和效率等相互關系。Note:——馬歇爾的經濟學將行業的分析推向了前臺,一個行業由許多生產完全替代產品的廠商組成;在張伯倫和羅賓遜的理論中,對行業的分析讓位于對廠商的分析。共七十五頁(三)形成期時間:20世紀40-60年代代表人物:哈佛學派的梅森(E.Mason)、貝恩(J.Bain)、謝勒(Scheler)基本觀點:提出了SCP分析范式市場結構(Structure)決定廠商行為(Conduct),廠商行為產生市場績效(Performance),主張對壟斷進行規制。歷史地位:建立(jiànlì)了管理組織的理論體系共七十五頁(三)形成期——1938年,哈佛大學教授(jiàoshòu)梅森建立了第一個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機構(梅森聯誼會),并在1939年出版的《大企業的生產價格政策》提出了產業組織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向。——1959年,梅森的弟子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統論述產業組織理論的教科書《產業組織理論》,完整地提出了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理論分析范式,并提出著名的“集中度與利潤率假說”,標志著傳統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最終完成。共七十五頁(三)形成期——1970年,哈佛大學教授謝勒出版了《產業市場結構和市場績效》,彌補了貝恩對市場行為論述的不足,并考察了微觀和宏觀的周邊條件對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影響,提出了完整的SCP范式,標志著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最終完成。——由于上述研究主要以哈佛大學為中心展開的,因此被稱為哈佛學派。由于他們十分重視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和市場效果(xiàoguǒ)的決定作用,因此又稱為結構主義學派。共七十五頁(三)形成期行為結構績效績效行為結構謝勒的SCP分析范式貝恩的SCP分析范式圖2-2SCP分析(fēnxī)范式共七十五頁——貝恩認為,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企業行為決定市場運行的經濟績效,所以,為了獲得理想的市場績效,最重要的是通過公共政策來調整不合理的市場結構?!惗鞯摹凹卸扰c利潤率假說”認為,一個產業的市場集中度越高,各廠商(chǎngshāng)間合謀的可能性就越高,而這些大企業的合謀將使得新企業的進入變得更為困難,最終導致產業的平均利潤率提高。(三)形成期共七十五頁——謝勒認為,市場結構是決定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jìxiào)的基礎;市場行為取決于市場結構,而市場行為又決定了市場績效(jìxiào);市場績效(jìxiào)受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的共同制約,是反映產業資源配置優劣的最終評估標志;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jìxiào)又會反作用于市場結構,影響未來的市場結構。(三)形成期共七十五頁(三)形成期市場績效資源配置效率、生產相對效率銷售費用、技術進步市場結構市場集中度、產品差別化新廠商的進入壁壘市場需求的增長率市場需求的價格彈性固定費用和可變費用的比例消費者需求需求彈性替代性季節性增長率區位訂單方式購買方式生產技術原材料工會組織產品耐用性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基本條件市場行為企業的價格策略企業的產品策略企業排擠競爭對手的策略政府政策規制反托拉斯進入壁壘稅收投資激勵雇傭激勵宏觀政策圖2-3完整的SCP分析(fēnxī)框架共七十五頁(三)形成期

——市場結構,指產業內企業的市場聯系特征,即構成產業市場的賣者(企業)之間、買者之間,以及賣者和買者之間的商品交易關系(guānxì)的地位和特征。

——決定市場結構的主要因素有:市場集中度、產品差別和進入壁壘。

——市場集中度是反映某一產業市場賣者或買者的規模結構。

市場(shìchǎng)結構共七十五頁(三)形成期

——產品差別指同類產品不完全替代的根本原因,因而擴大產品差別,就使同一產業內的不同企業(qǐyè)減少了可替代性,意味著該產業壟斷因素的增長。

——進入壁壘是指準備和剛剛進入某產業的新企業在與已有企業競爭過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即障礙。進入壁壘主要包括規模經濟壁壘、必要資本壁壘、資源占有壁壘、產品差別壁壘和政策法律制度壁壘等。

市場(shìchǎng)結構共七十五頁(三)形成期

市場(shìchǎng)行為

——市場行為,指企業在市場上為贏得更大利潤和更高市場占有率而適應市場并按市場要求調整其行動的行為。市場行為受市場結構的制約,又反作用于市場結構,并直接影響市場績效。——市場行為可分為:企業的價格策略、企業的產品策略和企業排擠競爭對手的策略。

——企業的價格策略,主要考慮如何(rúhé)通過降價、漲價或價格協調以獲得較高的利潤。共七十五頁(三)形成期

——企業的產品策略(cèlüè)主要考慮如何通過開發和銷售產品以獲得較高的利潤。主要包括:產品類型、款式、質量和性能等策略(cèlüè);產品的廣告宣傳和各種銷售服務活動等策略(cèlüè);產品協調行為。

——企業排擠競爭對手的策略主要通過對競爭企業的削弱、壓制和排擠,以提高自己的市場占有率,或通過加強進入壁壘來阻止和排除潛在的競爭者的出現。

市場(shìchǎng)行為共七十五頁(三)形成期

——市場績效,指在一定的市場結構下,由一定的市場行為所形成的價格、產量、成本、利潤、產品質量和品種(pǐnzhǒng)以及在技術進步等方面的最終經濟成果。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條件下市場運行的效率。

——市場績效的衡量指標有:資源配置效率、生產相對效率、銷售費用和技術進步等。

市場(shìchǎng)績效共七十五頁(三)形成期

——資源配置效率,是反映市場績效最重要的指標。貝恩認為,可用產業的長期利潤率是否趨于平均化,來測量資源配置是否有效?!a相對效率,主要從產業內企業是否實現了規模經濟性以及已有生產能力的利用程度。——技術進步,指發明、革新和技術轉移(zhuǎnyí),最終通過經濟增長的市場績效表現出來?!N售費用,通過銷售費用在總費用中的比重是否合理來衡量。

市場(shìchǎng)績效共七十五頁(三)形成期

——產業組織政策,為了促進資源在產業內企業間的合理配置以獲得理想的市場(shìchǎng)績效,由政府指定用以引導和干預市場(shìchǎng)結構和企業市場(shìchǎng)行為的政策。其實質是通過協調競爭與規模經濟以及其他市場(shìchǎng)關系,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市場(shìchǎng)秩序。——產業組織政策主要有:反壟斷政策、政府規制、進入壁壘、稅收政策、投資激勵、雇傭激勵等手段。

產業(chǎnyè)組織政策共七十五頁(三)形成期經濟行為和現象提出問題設定假設建立模型尋找均衡待驗證的結論經濟理論真實世界實證經濟政策是否修改假設圖2-4SCP的分析(fēnxī)思路共七十五頁三、產業組織理論(lǐlùn)發展知識體系(一)芝加哥學派(二)可競爭市場理論(三)新奧地利學派(四)新產業組織(zǔzhī)理論(五)新制度學派共七十五頁(一)芝加哥學派(xuépài)時間:20世紀60、70年代代表人物: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波斯納(R.Posner)、佩爾茲曼(S.Peltzman)、布羅曾(Y.Brozen)主要觀點:運用新古典的價格理論分析產業組織問題;市場績效與廠商行為決定市場結構;判斷集中和定價的依據在于是否(shìfǒu)提高了效率。歷史地位:創立了法學經濟學和規制經濟學;主要學術貢獻集中在對SCP范式的批判上和對政府產業規制的分析。共七十五頁(一)芝加哥學派(xuépài)——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產業組織》

一書問世,標志著芝加哥學派理論上的成熟?!搶W派特別注重市場結構和效率(xiàolǜ)的關系,而不像結構主義者那樣只關心競爭的程度,故被稱為“效率主義者”。

——芝加哥學派更多地是從企業行為出發,對市場結構、市場績效等問題進行剖析,故又被稱為“行為主義學派”。共七十五頁(一)芝加哥學派(xuépài)——在理論主張上,信奉自由市場經濟中競爭機制的作用,相信市場力量的自我調節能力。堅信唯有自由企業制度和自由的市場競爭秩序,才是提高產業活動效率、保證消費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條件。——在政策主張上,反對政府以各種形式對市場結構進行(jìnxíng)干預。認為即使市場是壟斷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場績效是良好的,政府規制也沒有必要。

理論貢獻共七十五頁(一)芝加哥學派(xuépài)

——在SCP范式上,否定了哈佛學派的“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進而決定市場績效”的觀點。認為企業自身的效率才是決定市場結構和市場績效的基本因素,即企業效率決定市場績效,從而決定市場結構。——在“集中度與利潤率假說”上,認為某一產業(chǎnyè)中的高利潤率完全可能是由于該產業(chǎnyè)中的企業高效率和創新的結果,而不是哈佛學派認為的產業(chǎnyè)中存在壟斷勢力。

理論貢獻共七十五頁(一)芝加哥學派(xuépài)——在進入壁壘(bìlěi)上,斯蒂格勒認為是新廠商比老廠商多承擔的成本;而德姆塞茨認為是“所有權進入壁壘”,只要產權存在,進入壁壘就存在。他們認為由純粹的經濟力量所形成的壁壘是很少見的,真正的壁壘多半是由政府干預造成的。

理論貢獻共七十五頁(一)芝加哥學派(xuépài)

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SCP范式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和績效市場行為和績效決定市場結構理論觀點自由競爭必然形成壟斷,從而降低資源的配置效率信奉自由市場經濟中競爭機制的作用,相信市場力量的自我調節能力。政策主張提倡政府干預,主張政府應采取反壟斷政策和規制產業的發展政策。反對政府干預,主張以完全自由的市場來獲得充分的競爭,全面否定反壟斷、管制政策的必要性。進入壁壘指進入的不利因素。進入壁壘限制了競爭,因而損害了資源配置效率。指新企業比老企業多承擔的成本。關鍵要看是否存在人為的進入壁壘。反壟斷政策企業分割、禁止兼并禁止卡特爾行為、反壟斷政策的芝加哥革命研究特點結構主義,重視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和績效的影響分析行為主義,重視市場行為對市場結構和績效的影響分析爭論焦點高額的產業利潤來自壟斷勢力高額的產業利潤來自大企業的高效率判斷標準判斷市場結構優良的標準在于是否損害了競爭判斷市場結構優良的標準在于是否提高了效率表2-1哈佛學派(xuépài)與芝加哥學派(xuépài)的比較共七十五頁(二)可競爭市場(shìchǎng)理論時間:20世紀80年代代表人物:鮑莫爾(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韋利格(R.D.

Willig)主要觀點:只要保證市場進入的完全(wánquán)自由和

不存沉淀成本,在傳統的哈佛學派的理想市場結構之外,仍可以實現良好的生產效率和技術

效率等市場績效。歷史地位:對歐美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的規制政策思路轉變及調整產生了重大影響。共七十五頁(二)可競爭(jìngzhēng)市場理論——1982年,在芝加哥學派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上,鮑莫爾(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韋利格(R.D.

Willig)等人合作出版了《可競爭市場(shìchǎng)與產業結構理論》一書,運用新古典經濟學的長期均衡的分析方法,系統闡述了所謂的“可競爭市場理論(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可競爭市場理論是以完全可競爭市場和沉沒成本(Sunkcost)等概念的分析為中心,來推導可持續有效率的產業組織的基本態勢及其內生的形成過程。共七十五頁(二)可競爭市場(shìchǎng)理論

——完全可競爭市場,指市場內的企業當其從該市場退出時完全不用負擔(fùdān)不可回收的沉沒成本,從而企業進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場。

——一個完全競爭市場的重要標志是對快速進入缺乏阻止力。因此,完全可競爭市場條件下理想的競爭,可以作用于所有的市場結構形態。——市場是否是完全可競爭的,僅僅取決于是否存在沉沒成本,而與集中度無關,即產業內企業的數量多少。共七十五頁(二)可競爭(jìngzhēng)市場理論——沉沒成本,指企業進入市場所投入的資本,當企業退出該市場時不能收回的部分。——“打了就跑”策略(Hitandrunentry),指在完全可競爭市場中,由于沉沒成本為零,因此潛在(qiánzài)的進入者為了追求利潤會迅速地進入任何一個具有高額利潤的部門,并能夠在現存企業對進入作出反應前無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耗費特別的成本。共七十五頁(二)可競爭市場(shìchǎng)理論——可維持定價原則,指潛在競爭(jìngzhēng)壓力的存在迫使現存企業無論處在何種市場結構形態中都只能遵循可維持定價原則,而完全可競爭(jìngzhēng)市場的均衡,就是在現存企業的價格和市場地位的可持續(Sustainable)條件下達到的。這時,有效率的產業組織成為一種內生的結果。共七十五頁(二)可競爭市場(shìchǎng)理論——在政策主張上,他們主張在近似完全的可競爭市場中,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府規制政策更為(ɡènɡwéi)有效。在鮑莫爾等人看來,政府的競爭政策與其說重視市場結構,倒不如說重視是否存在充分的潛在競爭壓力,而確保潛在競爭壓力存在的關鍵是要盡可能地降低沉沒成本。共七十五頁(二)可競爭市場(shìchǎng)理論

哈佛學派可競爭市場理論理論觀點自由競爭必然形成壟斷,從而降低資源的配置效率在完全可競爭的市場上,可以實現良好的生產效率和技術效率等市場績效政策主張提倡政府干預,主張政府應采取反壟斷政策和規制產業發展的政策。主張自由競爭,排除一切人為的不必要的進入壁壘和退出壁壘,降低沉沒成本,實行完全的可競爭市場。進入壁壘進入壁壘限制了競爭,因而損害了資源配置效率。問題不在于是否存在進入壁壘,而在于是否存在人為的進入壁壘。研究特點結構主義,重視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和績效的影響分析可競爭市場、沉沒成本、“打了就跑”策略、可維持定價原則表2-2哈佛學派與可競爭市場(shìchǎng)的比較共七十五頁(三)新奧地利學派(xuépài)時間:20世紀70、80年代興起代表人物:米塞斯(LudwigvonMises)

、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主要觀點:注重個體行為的邏輯分析,在理解

市場時著重過程分析,而不是新古典主義的均

衡分析,其研究目標是從個人(gèrén)效用和行為到價

格的非線性因果傳遞,而不是為人熟知的新古

典主義數學函數的相互決定。歷史地位:與哈佛學派的市場結構取向、芝加

哥學派的市場績效取向不同,注重市場競爭的

行為性和過程性,屬于行為學派。共七十五頁(三)新奧地利學派(xuépài)——新奧地利學派是在繼承門格爾(C.Menger)和龐巴維克(E.Bohn-Bawark)等奧地利學派早期經濟學家的思想和方法的基礎上,并將米塞斯(L.Mises)的《人類行為》分析框架運用到產業組織理論研究而形成的理論流派?!聤W地利學派的突出特點是突破了現代經濟學的靜態均衡(jūnhéng)理論,強調市場是一個發現的動態過程,并從主觀主義立場出發,把經濟學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科學的所謂的“人類行為科學”的一個領域。共七十五頁(三)新奧地利學派(xuépài)——否定新古典學派的均衡分析方法,即把經濟學當作客觀的科學并模仿物理學的分析方法來構筑(gòuzhù)經濟理論模型的分析方法?!聤W地利學派注重個體行為的邏輯分析,在理解市場時著重過程分析,其研究目標是從個人效用和行為到價格的非線性因果傳遞?!匾晫θ祟愋袨榈难芯?,否定現代數學方法作為經濟分析工具。反對傳統的哈佛學派的反壟斷政策,主張實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共七十五頁(三)新奧地利學派(xuépài)——重視(zhòngshì)人類行為的研究,認為經濟生活的手段和目的之間的關系要受有創造性的人的行為的制約,這種有創造性的作用定義為創造精神。市場競爭源于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只要確保自由的進入機會,就能形成充分的競爭壓力,唯一能真正成為進入壁壘的就是政府的進入規制政策和行政壟斷。共七十五頁(三)新奧地利學派(xuépài)——新奧地利學派認為,社會福利的提高源于生產效率而非哈佛學派強調的配置效率,只要不是依賴行政干預,壟斷企業實際上是生存下來的最有效率的企業,這導致新奧地利學派對大規模的企業組織持寬容的態度,認為市場競爭過程本來(běnlái)就是淘汰低效率企業的過程。

共七十五頁(三)新奧地利學派(xuépài)

哈佛學派新奧地利學派理論觀點自由競爭必然形成壟斷,從而降低資源的配置效率市場競爭源于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并可形成最有效率的壟斷企業,反對政府人為設定進入和退出壁壘。政策主張提倡政府干預,主張政府應采取反壟斷政策和規制產業的發展政策。全面否定了哈佛學派的結構主義政策,認為最有效的促進競爭政策是應該廢除那些過時的規制政策和不必要的行政壟斷,只要政府不介入,市場進入完全自由就能夠確保充分的競爭。

進入壁壘進入壁壘限制了競爭,因而損害了資源配置效率。進入和退出壁壘都是政府人為設定的障礙,妨礙了市場自由競爭和資源有效配置。反壟斷政策企業分割、禁止兼并鼓勵企業間的兼并、聯合和重組研究特點結構主義,重視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和績效的影響分析行為主義,重視市場競爭的行為性和過程性分析表2-3哈佛學派(xuépài)與新奧地利學派(xuépài)的比較共七十五頁(四)新產業(chǎnyè)組織理論時間:始于20世紀70年代代表人物:泰勒爾(Tirole)、克瑞普斯(Kreps)斯賓塞(A.M.Spence)、奧多瓦(Ordover)、夏皮羅(Shapiro)、薩洛普(Salop)、施瓦茲(Schwartz)、施馬蘭西(Schmalensee)、迪克西特(A.K.Dixit)、蒂羅爾(J.Tirole)、韋利格(R.D.Willig)主要觀點:運用博弈論來分析企業的策略性行為,非合作博弈成為分析企業之間策略行為的基本工具(gōngjù),企業可以通過非市場的制度安排解決傳統的市場問題。共七十五頁(四)新產業(chǎnyè)組織理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產業組織研究進入(jìnrù)了“理論期”,理論模型取代統計分析占據了主導地位,形成了以突出理論研究為特征的“新產業組織理論(NewIndustrialOrganization)”,主要成果有交易費用理論、委托—代理理論、激勵理論和企業內部組織結構、治理結構等?!?988年,法國經濟學家泰勒爾出版的《產業組織理論》是近10年來國外大學最具權威性的產業組織學教科書,標志著新產業組織理論的興起。共七十五頁(四)新產業(chǎnyè)組織理論——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強調市場結構,而是突出市場行為,將市場的初始條件及企業行為看作是一種外生力量,而市場結構則被看作內生變量,并且不存在反饋線路,尋求將產業組織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學進行更加緊密的結合?!谘芯糠椒?fāngfǎ)上,80年代前后,以泰勒爾、克瑞普斯等人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將博弈論引入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領域,用博弈論的分析方法對整個產業組織學的理論體系進行了改造,逐漸形成了“新產業組織學”的理論體系。共七十五頁——在政策主張上,反對將反托拉斯政策僅僅(jǐnjǐn)局限于禁止水平價格的協調,提倡加強對大企業行為的反托拉斯管制?!庐a業組織理論有3個特點:從重視市場結構的研究轉向重視市場行為的研究,即由“結構主義”轉向“行為主義”;突破了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單向、靜態的研究框架,建立了雙向的、動態的研究框架;博弈論的引入。(四)新產業組織(zǔzhī)理論共七十五頁(五)新制度(zhìdù)學派時間:20世紀8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諾斯(North)、威廉姆森(O.E.Williamson)、阿爾欽(Alchian)主要觀點:引入交易費用理論,對交易費用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基本假說、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圍作了系統的闡述,徹底改變了只從技術角度考察企業和只從壟斷競爭角度考察市場的傳統觀念,為企業行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quánxīn)的理論視角,對產業組織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共七十五頁(五)新制度(zhìdù)學派

——新制度學派的產業組織理論(lǐlùn)將康芒斯(J.Commons)的“交易”和“未來性”的概念、科斯(R.Coase)的“交易費用”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入產業組織分析?!轮贫葘W派將研究重點深入到企業內部,從企業內部產權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變化來分析企業行為的變異以及對經濟運行效果的影響。共七十五頁小結學派名稱理論基礎研究重點研究方法哈佛學派信息完全、壟斷競爭理論市場結構案例研究,統計計量研究,跨部門交叉分析芝加哥學派信息完全、經濟自由主義、達爾文進化主義市場績效案例研究,新古典主義的價格長期均衡分析可競爭市場理論可競爭市場、沉沒成本、“打了就跑”策略可競爭市場案例研究,新古典主義的長期均衡分析新奧地利學派信息不完全創新和競爭的過程行為主義分析法新產業組織理論信息不完全、交易成本、有限理性市場行為博弈論、行為主義分析法新制度學派交易費用理論企業內部產權結構與組織結構制度分析或結構分析方法,邊際分析方法共七十五頁思考題(一)名詞解釋產業組織、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市場結構、市場集中度、市場行為、市場績效、SCP(二)簡答題1、什么是“馬歇爾沖突”?

2、簡述“哈佛學派”和“芝加哥學派”的主要內容及政策建議(jiànyì)?并簡要分析兩者的區別。3、試用產業組織理論的SCP分析框架,分析我國某一產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共七十五頁

——你可能聽別人說過:“我去施樂那個文件”

(I’mgoingtoXeroxthedocument),而其意思是他要復印一份文件,并不一定是用施樂(Xerox)牌復印機。不過,直到70年代早期,“施樂”仍然被當作“復印操作”的同義詞。該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照相復印機,擁有超過17000件有關照相復印過程的專利,而在美國國內的復印機訂單(dìnɡdān)中,大約95%是開給施樂公司的。案例(ànlì)1:施樂公司共七十五頁

——1972年,美國聯邦商業委員會起訴施樂公司,理由是該公司曲解專利法對發明創造實施一定時間保護(bǎohù)的用意,而將其作為壟斷復印機市場的一種策略,固步自封,而壟斷是美國《反壟斷法》明文禁止的。經過幾年的調查和辯論,最后宣布施樂與該委員會“達成一致”。這意味著施樂并不承認自己做錯任何事情,只是好歹同意改變過去的做法而已。案例(ànlì)1:施樂公司共七十五頁

——1975年7月,施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