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5屆高考生物小題必練18種群和群落_第1頁
新高考2025屆高考生物小題必練18種群和群落_第2頁
新高考2025屆高考生物小題必練18種群和群落_第3頁
新高考2025屆高考生物小題必練18種群和群落_第4頁
新高考2025屆高考生物小題必練18種群和群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2(新高考)小題必練18:種群和群落(新高考)小題必練18:種群和群落本專題是依據近三年(2024~2024)的高考真題狀況,去組織和命制題目。專題中有近三年的高考真題,依據真題加以仿照的題和百強名校對應考點的題。從近三年的新課標卷的考查學問點來看,種群和群落中的各個考點都有所涉及,預料今后高考種群和群落仍是高考的必考內容,常以曲線圖、柱狀圖、表格等為載體,結合生態系統的相關內容進行綜合考查,側重考查考生對種群的特征、種群的數量變更、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等。1.(2024年全國統一高考生物試卷(新課標Ⅰ)·6)土壤小動物對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下列關于土壤小動物的敘述,錯誤的是()A.調查身體微小、活動力強的小動物數量常用標記重捕法B.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高,則該類群含有的物種數目多C.土壤小動物的代謝活動會影響土壤肥力,進而影響植物生長D.土壤小動物呼吸作用產生的CO2參加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答案】A【解析】調查身體微小、活動實力強的小動物數量常用取樣器取樣法,A錯誤;物種豐富度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高,說明該類群含有的物種數目多,B正確;一些土壤小動物可以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增加土壤肥力,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C正確;土壤小動物可以通過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中,可以參加碳循環,D正確。2.(2024年江蘇省高考生物試卷·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些詩句描繪了荷塘的生動景致。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荷塘中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構成完整的生態系統B.采納五點取樣法能精確調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蟲的種類數C.挺水的蓮、浮水的睡蓮及沉水的水草體現出群落的垂直結構D.影響荷塘中“鷗鷺”等鳥類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類活動【答案】C【解析】完整的生態系統還應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A錯誤;五點取樣法只能估算生物種類數,B錯誤;挺水的蓮、浮水的睡蓮和沉水水草體現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結構,C正確;影響荷塘中“鷗鷺”等鳥類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棲息空間,D錯誤。3.(2024年山東省高考生物試卷(新高考)·1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種外來植物無瓣海桑,因無瓣海桑生長快,能快速長成高大植株形成蔭藏環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削減。與本地植物幼苗相比,無瓣海桑幼苗在蔭蔽環境中成活率低,漸漸被本地植物替代,促進了本地植物群落的復原。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在互花米草相對集中的區域選取樣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種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優勢轉變為本地植物占優勢的過程不屬于群落演替C.漸漸被本地植物替代的過程中,無瓣海桑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D.應用外來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過程中,需警惕外來植物潛在的入侵性【答案】AB【解析】在利用樣方法進行種群密度的調查時,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A錯誤;群落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由互花米草占優勢,轉變為本地植物占優勢的過程屬于群落演替,B錯誤;由題干信息“無瓣海桑幼苗在隱藏環境中成活率低。”可知漸漸被本地植物代替的過程中,無瓣海桑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C正確;應用外來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過程中,需警惕外來植物沒有天敵抑制其快速繁殖,導致本地物種缺乏資源而滅亡,D正確。故選AB。【點睛】本題是對防控外來物種入侵的新方法的探究,但需警惕外來物種的潛在危害,不能盲目引種,以免造成新的生物入侵。1.下列關于種群數量特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種群密度是種群數量最基本的特征B.種群密度即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C.誕生率和死亡率是影響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D.人口老齡化地區的年齡結構將始終處于衰退型【答案】D【解析】種群密度即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種群密度是種群數量最基本的特征,A、B正確;誕生率和死亡率是影響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C正確;衰退型是指誕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越來越小,但老齡化地區可通過調整生育政策等措施調整誕生率,當誕生率大于死亡率時人口老齡化地區的年齡結構將發生變更,D錯誤。2.標記重捕法和樣方法是調查種群密度的兩種常用方法。下面說法正確的是()A.隨機取樣方n個,每個樣方個體數量為X1、X2、…、Xn,則種群密度為(X1+X2+…+Xn)/nB.標記重捕法估算種群數量的公式是:(標記個體數×重捕標記個體數)/重捕個體數C.標記重捕法在做標記時,標記物要醒目,有利于抓捕D.用標記重捕法調查田鼠種群密度,若標記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則會導致結果偏高【答案】D【解析】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是全部樣方的個體數÷樣方數,即求其平均值,再除以相應的面積或體積即可,A錯誤;標記重捕泊中種群數量的估算公式是:標記個體數×重捕個體數÷重捕標記個體數,B錯誤;標記重捕法在做標記時,標記物不要過于醒目,否則會影響標記動物生活狀態,C錯誤;用標記重捕法調查田鼠種群密度,若標記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則會導致重捕的個體中標記的個體數偏低,從而導致導致結果偏高,D正確。3.下列關于某種昆蟲種群存活曲線的敘述,正確的是()A.存活曲線的橫坐標表示該昆蟲種群的年齡B.繪制種群存活曲線至少須要視察記錄100個個體C.必需從不同年齡組中選取相同比例的視察記錄個體D.當全部被選取的個體達到平均壽命后停止視察記錄【答案】A【解析】存活曲線二維平面圖的橫坐標是年齡,自左至右年齡増加,縱坐標是存活個體數的對數值,自上而下漸漸削減,A正確;繪制種群存活曲線從至少視察1000個新孵化幼蟲或新誕生個體起先,跟蹤記錄每個個體的死亡年齡,直至全部個體死亡為止,B錯誤;從新孵化幼蟲或新誕生個體起先,跟蹤記錄每個個體的死亡年齡,直至全部個體死亡為止,而不是選取不同年齡組中選取相同比例的視察記錄個體,C錯誤;跟蹤記錄每個個體的死亡年齡,直至全部個體死亡為止,不是達到平均壽命后即停止,D錯誤。4.小型犬浣熊為樹棲動物,喜愛在夜間活動,屬于食肉類動物,但也吃無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圖是小型犬浣熊有關的曲線,X表示時間。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若曲線中Y表示小型犬浣熊種群的誕生率與死亡率的差值,則種群密度在b時最大B.若曲線Y表示小型犬浣熊種群的增長速率,則種群bc時期為衰退期C.小型犬浣熊在食物鏈中至少占有兩個養分級,它的存在可以加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D.采納標記重捕法調查小型犬浣熊的種群密度,兩次捕獲時間間隔越長,調查結果越精確【答案】C【解析】若曲線中Y表示小型犬浣熊種群的誕生率與死亡率的差值,則種群密度在c時最大,A錯誤;若曲線Y表示小型犬浣熊種群的增長速率,則種群bc時期種群數量仍在增加,故為增長型,B錯誤;依據題意,小型犬浣熊是其次養分級和第三養分級或更高養分級,作為消費者它的存在可以加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C正確;采納標記重捕法調查小型犬浣熊的種群密度,兩次捕獲時間間隔越長,個體死亡率越高,調查結果誤差越大,D錯誤。5.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某同學在分析某種細菌(每20分鐘分裂一次)在養分和空間沒有限制的狀況下數量變更模型時,實行如下的模型構建程序和試驗步驟,你認為建構的模型和對應的操作不合理的一組是()A.視察探討對象,提岀問題:細菌每20分鐘分裂―次B.提出合理假設:資源空間無限時,細菌種群的增長不會受種群密度增加的制約C.依據試驗數據,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Nn=2nD.進一步試驗視察,對模型進行檢驗修正:依據Nn=2n畫出數學“J”型曲線圖【答案】D【解析】建立數學模型的一般步驟是:第一步:視察并提出問題。題干中有某種細菌每20分鐘分裂一次,A正確;其次步:提出合理的假設,合理提出假設是數學模型成立的前提條件。題中給出養分和空間沒有限制的條件,故可以假設資源空間無限時,細菌種群的增長不會受種群密度增加的影響,B正確;第三步:建構模型。就是依據所作的假設分析對象的因果關系,利用對象的內在規律和適當的數學工具,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該題可以表示為Nn=2n,C正確;第四步: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須要視察、統計細菌數量,對模型進行檢驗修正,D錯誤。6.(多選)某農場面積約140hm2,農場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黑線姬鼠供應了良好的生存條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鷹前來捕食。某探討小組采納標記重捕法調查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了100只,標記后全部放掉,其次次捕獲了280只,發覺其中有2只帶有標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鷹的遷入率增加不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B.該農場黑線姬鼠種群密度約為100只/hm2C.由于黑線姬鼠被捕獲一次后再難以捕獲,則實際種群密度比估算結果偏小D.此調查方法也可用來調查跳蝻的種群密度【答案】AD【解析】鷹捕食黑線姬鼠,鷹的遷入率增加,會引起黑線姬鼠數量的削減,引起黑線姬鼠種群密度的變更,A錯誤;種群中個體數(N)÷第一次捕獲并標記的個體數=其次次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即100/N=2/280,解得N=14000只,所以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為14000÷140=100只/hm2,B正確;被捕過的不簡單再捕到,重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偏小,則估算的種群中的個體數偏大,即實際種群密度比估算結果偏小,C正確;跳蝻個體較小,活動實力小,所以調查跳蝻的種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納的調查方法是樣方法,D錯誤。7.某地生態系統中兩種存在捕食關系的昆蟲種群數量統計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乙種群的K值大于甲種群的K值B.甲、乙昆蟲的種群數量均呈周期性波動C.若甲屬于其次養分級,則乙屬于第三養分級D.對甲種群影響最劇烈的外源性因素是氣候【答案】A【解析】因縱坐標甲、乙種群的數值未知,故無法確定兩者的K值大小,A錯誤;據圖可知,甲、乙昆蟲的種群數量均隨時間而呈周期性波動,B正確;由圖可知,甲的增減均在乙之前,故乙捕食甲,則若甲屬于其次養分級,則乙屬于第三養分級,C正確;氣候是對種群影響最劇烈的外源性因素,D正確。8.下列關于森林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進行循環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沒有明顯的分層現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競爭等可以出現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氣可被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B【解析】碳可在森林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以二氧化碳形式進行循環,A正確;森林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B錯誤;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種種間關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競爭等,C正確;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氣可被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呼吸作用利用,D正確。9.在某一農田生態系統中,大面積單一種植某種農作物(甲)可導致害蟲A的爆發,改成條帶狀合理地間作當地另一種農作物(乙)后,乙生長良好,害蟲A的爆發也受到了抑制。對此,不合理的說明是()A.新的種間關系不利于害蟲A B.新的群落空間結構不利于害蟲AC.乙的出現使害蟲A的環境容納量下降 D.乙和害蟲A存在相互抑制的競爭關系【答案】D【解析】由題目所給信息“間作當地另一種農作物(乙)后,乙生長良好,害蟲A的爆發也受到了抑制”可以干脆推出新的種間關系和群落空間結構對害蟲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現使害蟲A的環境容納量下降,ABC正確。由題目所給信息“乙生長良好,害蟲A的爆發受到了抑制”可推斷出乙和害蟲A之間不存在相互抑制的關系,D錯誤。10.(多選)某試驗小組用細菌甲(異養生物)作為材料來探究不同條件下種群增長的特點,設計了三個試驗組,每組接種相同數量的細菌甲后進行培育,培育過程中定時更新培育基,三組的更新時間間隔分別為3h、10h、23h,得到a、b、c三條種群增長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細菌甲能夠將培育基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B.培育基更換頻率的不同,可用來表示環境資源量的不同C.在培育到23h之前,a組培育基中的養分和空間條件都是充裕的D.培育基更新時間間隔為23h時,種群增長不會出現J型增長階段【答案】ABC【解析】細菌甲是異養生物,通過分解培育基中的有機物獲得無機物,給自身供應給分,A正確;更換培育基,為細菌供應了新的養分物質并除去了代謝廢物,因此,培育基更換頻率的不同,可用來表示環境資源量的不同,B正確;依據題圖可知,在23h前,a組細菌甲的生長曲線呈現J型增長,說明a組培育基中資源和空間足夠,C正確;由題圖曲線可知,培育基更新時間間隔為23h時,種群在早期會出現J型增長階段,D錯誤。11.有關土壤動物探討的敘述,正確的是()A.土壤動物群落不存在分層現象B.土壤動物中間關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鹽堿度不同,土壤動物群落結構有差異D.隨機掃取表層土取樣,可以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了必修3中的探究課題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探討。不同深度的土壤有不同的理化性質,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分層現象,故A錯;土壤中動物的種間關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還有捕食、寄生、競爭等,故B錯;生物適應環境,不同鹽堿度的土壤,群落結構會有所差異,故C正確;土壤表層只是土壤的一部分,表層下還有許多小動物,所以應當選擇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小動物的豐富度,故D錯。12.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氣降水。在試驗室中模擬酸雨噴淋樟樹和楝樹的樹苗。結果發覺,楝樹的高度比比照組低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結合生態學學問所作的合理推想是()A.酸雨對楝樹種群中個體的株高影響較明顯B.酸雨對樟樹種群密度的影響比對楝樹的大C.森林生態系統物種豐(富)度不受酸雨影響D.楝樹生長的群落中,其他樹種都不耐酸雨【答案】A【解析】依據題目信息“在試驗室中模擬酸雨噴淋樟樹和楝樹的樹苗。結果發覺,楝樹的高度比比照組低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可干脆推出酸雨對楝樹生長的影響明顯大于樟樹,A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

楝樹的生長受酸雨的影響,則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長也會受酸雨的影響,故酸雨能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豐富度,C不符合題意;楝樹的生長受酸雨的影響,不能說明群落中其他樹種都受酸雨的影響,D不符合題意。【點睛】充分利用題目信息“在試驗室中模擬酸雨噴淋樟樹和楝樹的樹苗。結果發覺,楝樹的高度比比照組低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推斷出酸雨對楝樹生長的影響明顯大于樟樹是正確解答該題的關鍵。13.為探討甲、乙兩種藻的競爭關系,在相同條件下對二者進行混合培育和單獨培育,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單獨培育條件下,甲藻數量約為1.0×106個時種群增長最快B.混合培育時,種間競爭是導致甲藻種群數量在10~12天增長緩慢的主要緣由C.單獨培育時乙藻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D.混合培育對乙藻的影響較大【答案】B【解析】單獨培育時,甲藻的K值約為2.0×106個,所以種群增長最快的是K/2時,約為1.0×106個,A正確;10-12天乙藻種群數量接近0,所以競爭強度低,此時甲藻數量增長緩慢的緣由是培育液和空間有限,B錯誤;由于空間和資源有限,所以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C正確;據圖可知:混合培育時,乙藻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導致滅亡,D正確。【點睛】本題須要考生結合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和群落種間關系進行解答,結合圖形分析出甲藻和乙藻之間的關系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4.下列關于“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更”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A.將酵母菌接種到培育液中,并進行第一次計數B.從靜置的培育液中取適量上清液,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C.每天定時取樣,測定酵母菌細胞數量,繪制種群數量動態變更曲線D.養分條件是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動態變更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將酵母菌接種到培育液后,須要對酵母菌進行初次計數,以獲得酵母菌種群密度初始值,A正確;每次計數前,都須要輕緩地將培育液搖勻,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勻稱,再取適量培育液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B錯誤;須要定時取樣和計數,用于繪制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更曲線,C正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更受養分條件、代謝廢物、空間等的影響,D正確。15.(多選)在兩塊條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進行森林人工復原和自然復原的探討,20年后兩塊林地的生物多樣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種植的馬尾松人工復原林植物種數為137種,無人工種植的自然復原林植物種數為226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可采納樣方法調查林地上植物的種群密度 B.森林復原提高了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C.人工復原林比自然復原林的植物豐富度低 D.自然復原林的形成屬于初生演替【答案】ABC【解析】生態系統中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常采納樣方法,A正確;森林復原后,植物類型增加,垂直結構上的分層現象就會更加明顯,光能利用率提高,從而提高了森林固定的太陽能總量,B正確;人工種植的人工復原林植物種數為137種,無人工種植的自然復原林植物種數為226種,從題目中看出人工復原林比自然復原林豐富度低,C正確;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殲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而自然復原林的形成應屬于次生演替,D錯誤。【點睛】本題考查種群密度調查方法、群落的結構和演替、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意在考查考生獲得信息以及運用所學學問解決實際問題的實力。16.某山區坡地生態環境破壞嚴峻,人們依據不同坡度,分別實行愛護性耕作、經濟林種植和封山育林對其進行了治理。(1)陡坡在在封山育林若干年內,經驗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個階段,其典型物種的種群密度變更如題7-II圖所示。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圖中,0→a,物種①密度上升,緣由是在相宜條件下,物種①的__________;b→c,物種①漸漸消逝,物種②密度漸漸降低到相對穩定,緣由是物種②能耐受__________;c點后,在相宜氣候條件下群落中最終占主導地位的植物類型將是__________。(2)該坡地經治理后,既擴大了植被覆蓋面積、增加了對大氣中__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經濟產出,初步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發展。【答案】(1)樣方法誕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喬木(2)碳元素(CO2)【解析】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樣方法。種群密度干脆取決于誕生率和死亡率,當誕生率大于死亡率時種群密度上升;題目中的曲線橫軸代表時間,縱軸代表種群密度,可得知①在生長一段時間后很快消逝了,所以物種①是一年生的草本,則②是多年生的草本③是灌木,當①消逝后,②在與③共同生長時密度漸漸降低以趨穩定,即能在灌木叢中生活,所以②耐受弱光;在群落的演替中,在條件相宜時群落中最終占主導地位的植物類型是喬木;當擴大植被覆蓋面積后,會增加植被對大氣中碳元素(CO2)的固定,達到在經濟收益的同時愛護生態環境。17.一種當地從未分布的新雜草出現在某農田生態系統中,排擠了原有的雜草而成為主要的雜草種類,對農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問題:(1)當新雜草種群密度處于較長期的相對穩定階段,表明其種群數量已達到了__________。若連續陰雨和低溫的氣候變更使該雜草種群數量明顯下降,這種調整種群數量的因素屬于__________調整因素。(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中,雜草屬于__________層。該農田生態系統的雜草種類發生變更后,生物群落是否發生了演替?__________。為什么?__________。(3)假如要限制該雜草的種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雜草外,還可實行的化學措施有__________、生物措施有__________。【答案】(1)環境容納量外源性(2)草本未發生因為生物群落類型沒有發生變更(3)施用除草劑生物防治【解析】(1)種群的S型增長總是受到環境容納量(K)的限制,環境容納量是指在長時間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新雜草種群較長期處于相對穩定階段,說明其種群數量已經達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