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_第1頁
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_第2頁
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_第3頁
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_第4頁
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lo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和發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征、發現的意義以及他們

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

址。

2o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

法,培養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

培養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

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lo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

特征。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系,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

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系,先介紹北京人的發現,再闡述北京人

的特征和發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跡三四百處,遍布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

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我國

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

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

跡,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o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

[教學準備]1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s教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展示女蝸接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lo人類是怎么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

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欲,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io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

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里?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征?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觀察并搶答:

(1)云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制造工具。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o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游,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北京人的發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圖

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

圖》,分組并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①同學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

途?

③根據《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④討論北京人過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饘Ρ本?/p>

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發現有什么歷史意義?

3o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

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

播放《我國遠占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的動畫。

七年級歷史教案2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

為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

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彰顯國力,換取奇珍)。

2、條件:

①明朝前期的國力強盛

②造船術的發達

③指南針在遠洋航海的廣泛運用

④鄭和個人吃苦耐勞的英雄氣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4、到達地區: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

海岸。

5、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不僅增進了

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

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C

二、戚繼光抗倭

1、騷擾我國沿海地區,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沿海居民稱它們為

“倭寇”。

2、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臺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詩句抒發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

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愛國情懷。

七年級歷史教案3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

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

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

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

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

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

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

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

自豪感。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

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木課的重點。木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導入:復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

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并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獲圖》

指導學生看圖,并回答:

仔細觀察《耕獲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么?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里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

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一一稻谷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么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為什么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

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

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問答后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

并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

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

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并在此基礎

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

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江南地區成為制受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

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范圍擴大;

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4

歷史朝代歌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

二晉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1課

1.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云南元謀縣,長江流域。目前我國境內己知

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北京周口店,黃河流域。還保留著猿的一

些體質特征。已經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

3.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北京周口店,黃河流域。知現代人已經沒有

多大區別。已經能夠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4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5.中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6.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又哪些進步?

北京人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山頂洞人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會人工取火。

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進入氏族時期。

第2課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約6000多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半地穴

式房屋。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鉆孔石

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魚紋彩陶盆)。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約7000年,浙江余姚,長江流域.干欄式房屋。

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相。陶

器是主要用具(刻畫豬紋黑陶缽)o

3.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約四五千年,山東大汶口,黃河流域。產生了貧

富分化。大汶口的黑陶、白陶。

說明了:他們己過上定居生活。擺脫了對自然的依賴,擴大了活動空間,

提高了生活質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術。能根據區域特征創造性地建造房

屋。顯示了原始居民的聰明才智。當時生產力進步,人們戰勝困難的能力提

rWjo

第3課

1.黃帝(軒轅氏),造出宮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他的妻子

嫖祖養蠶韁絲,倉頡發明文字、伶倫編出樂譜。距今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

部落聯盟首領。炎黃占蚩尤,涿鹿之戰,走向聯合。形成華夏族的主體。中華

民族的人文始祖。

2.堯舜“禪讓”一一民主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大禹治水一一筑堤堵水

和疏通河道結合。

3.堯舜禹有什么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堯生活儉樸,克己愛民。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禹領導人民治洪水,與

群眾同甘共苦。

七年級歷史教案5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

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壽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

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

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

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

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

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

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

始。

七年級歷史教案6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清楚地掌握宋元時期燦爛輝煌的科學技術成

就的基本概況,包括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

播,科學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貢獻的有關史實,由此進一步了解中華

民族對世界義明的重大貢獻。

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本中插圖的觀察、想象以及對具體材料的分析,探究活

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過程,初步培養學生進行歷史感知、歷史想象

的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宋元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

系統的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歸納的能力。

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學生認

識到我們的祖先在科學技術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以及中華民族對人

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習古代科學家

勤于探索、堅持不懈、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燦爛的宋元文化,可見宋元文化在整個歷

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啟明清,以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和

獨特的風格創造了中華文明史上又一個文化高峰。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的

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杰

出貢獻。

本課的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

上述發明和造紙術的發明,統稱為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

獻。

(1)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隋唐時期出現雕版印刷,但它畢竟費工費時,

且不經濟,印刷術的改進創新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北宋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

刷術,解決了上述問題,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并逐漸傳至世界各

地。

(2)指南針的應用與傳播。早在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就制成了“司南”;

北宋時,隨著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們用磁針指南制成了指南針;也是在北

宋,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事業,成為一種準確可靠的導航儀器;南宋時,指

南針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

要的條件。

(3)火藥的應用和傳播。它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開始應用

于軍事上,宋元時期廣泛應用于戰爭,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

和歐洲。

(4)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和傳播,反映了我國古代

科技的領先地位,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

明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本課的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四大發明的

傳播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但初一學生對世界歷史的內容知之甚

少,對這一問題難以產生聯想和分析。結合馬克思、培根的話,讓學生感知世

界面貌的改變,建立其歷史的縱橫聯系,會有助于對難點的理解。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出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階段示意簡圖》,通過對示

意簡圖的閱讀得出結論:中華文明悠久綿長、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2、講述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教師可按以下步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

習。

(1)回憶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的發展狀況以及現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關知

識,從己知的知識入手一溫故引新。

(2)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處”,教師適當舉例說明。如:宋太

祖時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經》,耗時12年、雕版13萬塊,印完后堆積如山的

雕版派不上用場。另外,當時一個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個字,一本六萬字的

書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學生通過示例歸納出結論,并切實感到改革雕版

印刷術的必要。

(3)觀察教材中畢升的畫像,閱讀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簡

要歸納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單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議把“動

動手”的活動在此時進行,既可以親身感受活字印刷的過程,又可以體驗發明

創造的艱辛,并有助于理解學習的內容。

(4)對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體會畢升的創“新”在哪里?突出

兩個“變”:變死字為活字,變死版為活版,既經濟又省時C

(5)引導學生思考“活字印刷術發明的作用”。

(6)結合地圖了解活字印刷術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7)指導學生觀察插圖,進一步了解活字印刷術在以后的不斷改進和發展

的狀況(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引導學生聯想到今天,印

刷業已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進入到“光與電”的時代,(舉例:今天印刷

出版的速度)

3、學習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要求學生通過對教材的閱讀、插圖的觀察和

史料的理解,對指南針的發明過程(戰國、北宋)、指南儀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以及指南針的應用(北宋)、傳播(南宋)的過程作出解答。

4、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漢代的司南模型時,首先指出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

指南儀器,它的發明是人類從靠天辨向到以物辨向的歷史飛躍,并為簡單實用

的指南針的制作奠定了基礎。第二,提出設問引導觀察:司南是由哪兩部分組

成的?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據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養學生觀

察、識圖的能力。引導學生觀察宋朝的羅盤針模型時,帶著下列問題進行思

考:羅盤針比司南有哪些進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這種導航儀器為什么

會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應用?它的廣泛應用對中國和世界有何作用?在思考

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既了解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又能加深對科技發明是時代

的產物的認識。

5、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教K才中的材料,并用計算機大屏幕顯示另外提供的資

料。

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一北宋朱《萍州

可談》

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厘

之差,生死系矣。一南宋趙汝適《諸蕃志》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從以上材料中分別獲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變化是什

么?北宋時指南針已經用于航海,特別是在陰晦天時要靠指南針辨其方向,而

在晴天仍是觀測日月星辰。南宋時則完全靠指南針來定方向C兩材料都說明指

南針已成為船舶航行辨別方向的護身法寶?!俺潦瘜す聨Z,浮針辨四維”,南

宋詩人朱繼芳的詩句更道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由于小小的浮針而打開嶄新視野的

豪情。指南針的應用使人類可以全天候航行,將“原始航海時代推至終年”。

由此指南針也被世人譽為“水上之友”。它的傳播,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環球

航行創造了條件。通過材料的閱讀和分析,引導學生感知歷史現象,作出合理

的想象,并適時地插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講述。

6、學習火藥的應用和傳播,首先要明確中國是火藥發明的故鄉,火藥在唐

朝末年開始用于軍事,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第二,引導學生觀察

教材中的插圖,出示材料:

“開慶元年(1259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燃

放,焰絕然后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余步?!?/p>

——《宋史?兵志》

由學生依據材料描繪突火槍的外觀、制造時間、結構及燃放時的特征。突

火槍是古代的一種用火藥發射彈丸的竹管射擊火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

火器,是步槍,火炮的鼻祖。第三,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至阿拉伯和

歐洲。第四,大家動腦筋,觀察、閱讀導入框中的發射圖和文字材料,比較金

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今天的火箭發射的原理是否相同。

7、學習了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傳播后,不僅要能夠分類概

括,還要掌握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議組織學生

進行討論,加深對重大歷史意義的認識。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

便利的書寫材料,是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

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指南針應用于航海,為歐洲航海

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火藥武器

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

歷史進程。(通過大屏幕出示資料)英國近代科學家培根的精辟論述:

“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東西,己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種在文

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這種變

化如此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

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

四大發明是中國的先民們以罕見的聰明才智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

足跡,是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征。

七年級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

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

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列表歸納本課基本知識,以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課基本知

識。

⑵引導學生探索和研究。如:分析常見漢字的構成方法,探究中國古代樂

器的演進過程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

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難點: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

1.教法選擇:直觀法、比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

等。

2.學法選擇:觀察法、應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

等。

3.課堂組織形式:分組討論。

4.教具媒體組合應用:多媒體展示。

5.課程資料開發利用:教材插圖和史料、網上下載的部分資料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板書設計

一、義字的演變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出現了大篆

二、天文、歷法和醫學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記錄

2.歷法產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3.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1.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2.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

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

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

等等)

[教學過程]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一一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

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

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

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4.金文: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5.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

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

對義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梢?,隨著時代的發展,義字字體在進行不

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

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

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

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天文、歷法和醫學的成就

1.天文:

讓學生找出我國先秦時期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

歸納:古書記載,夏朝時期的某天發生了日食;商朝甲骨文里有關于日食、

月食的記載,經現代科學家驗證,都很可靠;周朝有關于日食(公元前776年)和

彗星(公元前613年)的確切記載;等等。

2.歷法:

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

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

節氣的諺語。

3.醫學:名醫扁鵲

(1)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2)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1.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

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

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

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2.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整合知識:

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總結認識:

(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

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七年級歷史教案8

教學目標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現及生活情況;舊石器時代、氏族與氏族

公社。

通過對教材的閱讀和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祖國境內的最早居民相貌與生

活的情況。以教材為藍本并附以一些課外內容,如:考古資料、圖片資料、文

字記載、本地遺跡等讓學生見識到歷史學科的豐富多彩從而開拓眼界。

引導學生分析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這些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不斷進

化、演變的過程,幫助學生探究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從而使學生體

會到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從中吸取

有效信息的方法。通過介紹我國是世界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激

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建議

重點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產、生活情況是重點。因為北京人的考古資料十分豐富,得

到了完整的頭蓋骨和較多生產生活遺跡,可以充分證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

天然火等情況,區別人和動物,證明勞動創造了人。

山頂洞人。山頂洞人的生活地域與北京人相同,與北京人相比較,在體質和

腦容量方面與現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產技術等方面也有了很大進步。從對

比中可以了解到人類的演進過程。

難點分析

⑴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是難點,如: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等。由于學生

年齡小,以前接觸歷史知識很少,加之時代久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⑵勞動創造了人是難點。初一的學生尚未接觸到社會發展史,對于人類進

化的知識兒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話對于初一的學生理解起來一定很吃力,需教

師循循善誘。

教法建議

教師讓學生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井引導學生從體質特

點、制造工具、使用火、社會組織形式、觀念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初步學會

通過對比認識、理解歷史知識的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勞動創造了人

教法設計: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如北京、陜西)可

以參觀原始社會遺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

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

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婿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

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

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

境內的遠古人類。

一、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1、元謀人

建議教師先讓學生看書第一頁“我國遺址分布圖”同時告訴學生我們的祖

國地域遼闊,肥沃的土地是我們的衣食之潭,眾多的江河給我們灌溉之利,縱

橫的山脈,茂密的森林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

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提出問題“在這些遠古人類

中,誰是我國最早的人類?他的發現時間和地點?“學生讀書,并回答問題。

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后,簡單補充一些有關元謀人的知識C教師再次向學生

提出問題,“看完我國遺址分布圖后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學生的答案中會有

分布較多或均勻的說法,教師少作補充后指出,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發現遠古人

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北京人

關于北京人建議教師先介紹有關賈蘭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頭蓋骨發現、

失蹤的經過,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告誡他們一一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

打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引入一個考古學知識即只有發現了頭蓋骨才能復

員古代人類的面貌。這就是為什么元謀人的相貌不能夠復員而北京人可以。引

起學生興趣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1、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奠定“北京人”

在科學上的堅實基礎。以后,考古學家在周口店又先后發現了五個比較完整的

北京人頭骨,還有152枚牙齒、10多塊上、下肢骨。同時出土的文化遺物,有

石器和經過打擊的石片10萬多件,有用火的遺跡,還有虎類、鹿類等100多種

動物骨化石,其中腫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某某多個個體。

2、距今年代約70萬年至20萬年。

3、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建議教師讓學生觀察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并試著說一說北京人的的體質特

征。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

出,頭部微微前傾,還殘留某些猿類的特征)。

4、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產工具北京人把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

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叫作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還把樹枝砍成木棒,作為狩

獵和采集的工具。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當年,北京人就

是用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莖和果實,捕捉動物,還用石器來剝割

動物的皮和肉。學生看課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圖上左邊的石器為砍

砸器,邊緣經過打擊,砍砸器用來砍伐木柴和狩獵用的木棒;右邊的為刮削

器,用于刮削木棒。

⑵已經使用天然火。指導學生自習教材有關使用天然火的內容并且看課本

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圖,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個人在燒火

取暖,一個人兩手抱著雙肩,似乎身子還在發冷,洞口一人人右手舉著火把,

左手摟著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遠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師提問:北京

人會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

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用火燒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縮短了消化的過

程,減少了疾病,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

力。)

⑶過著群居生活。讓學生閱讀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討論:北京人為

什么過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況怎樣?學生結合課文和一些相關知

識,應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只靠個

人力量,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幾十個人在一起,依

靠集體的力量打野獸,采集植物果實、根莖,過著群居生活C)(北京人共同勞

動,分享勞動果實,生活艱苦。)

通過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使學生明白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逼迫類人

猿為生存而斗爭,制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

促進了人的發展。如果不是環境險惡,類人猿不需勞動即能獲得食物,人類也

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

5、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區別:

名稱

時間

相貌

用火

工具

社會生活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加深了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了解,而且對

于人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是的發展、進步的有了比較,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

理解。

教師總結: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在祖國境內最早的居民

之后又有哪些人類活動,讓我們繼續去學習去探索。

七年級歷史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發解唐朝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培

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觀察、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利用實物模型、圖片、同學分組介紹、表演等學習掌握本課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木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茶藝表演和對這一時期精

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盛世經濟的繁榮。

教學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學生難以形成準確的概

念。

教學過程

同學們,楊迪和沈心同學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最佳導演與演員,今天他們倆

為我們精心打造了一幕歷史短劇的表演,請大家歡迎?。▌”局饕憩F唐太宗和

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唐太宗)對,那么唐

太宗時期的統治如何呢?——(“貞觀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

孫唐玄宗統治時期又是怎樣的局面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內容。

請同學們閱讀一下第一部分內容,想一想這個時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

些相同的地方?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

善于用人

重視吏治

發展農業

戒奢從簡

唐玄宗所采取的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正

如杜甫詩中所描繪的那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

白,公私倉縻俱豐實。”

下面我們就去看看盛世經濟的繁榮吧!

一、農業發展

提問:1、唐朝時期農耕技術有哪些進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過什么蔬菜?

3、此時出現哪些先進的農具?

根據學生回答,指出:

唐時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出現了許多蔬菜新品種,例如菠菜、甚苣;還出現

了兩種新的農具:曲轅犁,筒車。出示曲轅犁,筒車的投影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然后說說這兩個工具的用途。提問:你知道它們

的工作原理嗎?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它們的先進性?它們有缺點嗎?你能不能加以改

進,使之更合理?(通過討論解決以上問題來說清有關曲轅犁、筒車的知識。)

唐朝時,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

下面我們請第一小組同學來向我們介紹一下關于茶葉的一些知識。(以下是第一

小組同學活動的過程)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茶。茶和咖啡、可可號

稱世界三大飲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國唐朝時,出現了記載茶葉產地、飲

茶風俗及茶功能的專著,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中國古今名茶有千種之

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說,那么,同學們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嗎?(同

學討論發言)

同學們說得都不錯,就我們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龍井、

婺綠、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平水珠茶、祁紅、滇紅、大紅袍、鐵觀音以及

凍頂烏龍。飲茶不僅僅是個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來客”早已是中國人的

好客習慣。茶道茶藝也就由此而生。現在請欣賞由九位同學聯手表演的茶藝。

第一組同學泡制的是綠茶,依次是紅茶、花茶。

第一步:賞茶。將茶葉從茶罐中撥出,欣賞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質條縈纖

細,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豐淳;祁紅外形條縈緊細苗

秀,色澤烏洋溢潤;花茶是詩一般的茶葉,融茶湯之美、鮮花之香于一體的茶中

藝術品,茶葉與花香巧妙結合,構成了茶湯適口、芬芳的韻味,兩者珠聯壁

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溫杯。先將茶杯預熱,這有助于茶湯香氣之散發。

第四步:置茶。將茶葉撥入茶杯,這對于泡制紅茶來說,還有一個獨特的

名稱叫做“王子入宮”.

第五步:沖泡。透過透明的玻璃杯,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游動變幻

的過程,人們稱其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請大家品嘗同學們泡制的茶,再作品評。請品嘗的同

學們談談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茶不僅可以作為飲料,還有

許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請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自己在課外了解到的關于茶的功

用的知識。

同學自由發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降火明

目等等。總得來說,培養良好的飲茶習慣是大有裨益的。

謝謝第一小組同學的精彩表演,讓我們領略了茶文化的魅力。唐朝時期手

工業也很發達,我們歡迎第二小組同學來向我們介紹

二、手工業發達

(以下是第二小組活動的過程)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幾副畫,請同學們看彩圖三和“唐朝穿裙衫的婦女”,仔

細觀察,你能不能說說你的感受,比如:你覺得它美嗎?它們有什么特點?(學生

討論)

你知道嗎?一一回答書上“動腦筋”問題簡單歸納:唐朝絲織品質輕、透

明、精薄,色彩艷麗、品種繁多。絲織業水平高超。

今天我們還給大家帶來幾個藝術品,能告訴我們這是什么?(唐三彩)

對!唐朝陶瓷業的水平很高,出現了邢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最富盛名的

要數唐三彩了。請同學們談談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種顏色嗎?唐三彩怎么做出來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據大家的發言,總結唐三彩的制作工藝。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是繼青瓷之后出現的一種彩陶,

主要由黃、綠、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稱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總稱唐

三彩。它是在繼承漢代綠、褐釉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中國制陶技術發

展的高峰,當時就聞名中外(活動結束)謝謝第二小組同學的介紹。

現在大家請隨我一起走進長安城,去領略它宏大的規模、富麗的裝扮和繁

榮的商業吧!

三、商業興盛

播放長安城的影音資料。同學們,看完這段資料后,給合地圖冊,你能說

說長安城的布局特點嗎?整體看,長安城的平面象什么?現在請發揮你的想象:

假設你是唐時的一名舉子,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初到長安,你自然要去市

集中購買一些必備品,等一切安頓妥當,你靜下心來,去仰慕已久的國子監研

讀,經過緊張的考試,結果你皇榜得中,并有幸參加在曲江為新科進士舉辦的國

宴。宴后,眾人豪情勃發,紛紛去大雁塔下題名留名???

在上述過程中,你都需要去長安城的哪些地方?為什么?在途中你可能會遇

到哪些人?(有少數民族的人嗎?有外國人嗎?)

(說明:此問題的設置主要是想讓學生知道長安城中“坊”為居民區,

“市”為商業區,當時的長安城人口上百萬,比我們現在鎮江市市區人口還

多。貿易興盛、交往頻繁,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

都市。)

小結:

這段時期是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

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

高的聲譽,外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

七年級歷史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

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

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

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

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

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方法

討論法,聯系講述法、圖表法,圖片分析法。

教具

歷史文物、遺物圖片、投影儀、小黑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最古老的人類,了解了他們的生產、生

活情況,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是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住在洞穴和樹

上,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

隨著人類的進步,人口的增多,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人類開始過著較為穩定

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漁獵為主的生活,對原始人類來說是否有保障?為什么?

有什么好的辦法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請大家閱讀“導入框”的內容:

這是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但它至少給我們一些啟示,那么原始農耕到底是

什么時候出現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以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

人工種植。

學生: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漸發現植物生長是有規律的,注

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種植方法,然而,這是一

個漫長曲折的過程,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是這個漫長過程的真實寫照,隨著原

始農耕的出現,人們的生活方式漸漸由采集過渡到農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

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

請大家閱讀第6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制造工具,教人種植。

那么,天時、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為

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請大家閱讀教材第7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并找出這兩種居

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讓我們帶著疑問、

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

閱讀教材第7頁的小字,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骨耙、石斧、木鏟,與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

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許多石器已經作了磨光處理。請同學們看課本第6頁

“河姆渡出土的骨相和裝有木柄的骨耙復原圖”,相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

物,骨耙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耨叫耒耙。用耒粗耕

作,叫耙耕農業。農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證,此外定居還需要哪些必要條件,請

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么?

我們看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他們為什么將房子建造成這種結構呢?有什么好處?

干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建筑。浙江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

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筑房

屋,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

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

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防

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這說明占代建筑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

地制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

家畜,主要有豬、狗、牛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

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

上有了哪些進步?

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為應從哪些方面歸納比較呢?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采集、漁獵;回挖掘水井,飲水更方

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

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

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河姆渡人

則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粗耕地,而且會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

者,人類第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

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了解,現在以同樣的方式,

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征。

對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個時期更進步?

很好,無論從工具的制造還是生產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

定的進步,現在請大家看教材第7頁“干欄式房屋”和第8頁“半坡原始居民

的房屋復原圖”,比較一下:兩個房屋在結構上的不同又說明了什么?

請大家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內容并歸納其特點

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于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

展有很大關系。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

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后代的想法。其前提

有了剩余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

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

單位,剩余產品被用于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

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并且貧

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

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

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于

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

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學生討論……

依靠“采集”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節的影響,例如植物果實在

冬天就很難找到;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旱災等,可能就無法生存;食物來源

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場所就不固定,那他們將始終過著流浪的生活。

的解決辦法就是他們有固定的食物來

學生閱讀……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陜西西安,

生活在黃河流域。

說明江南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農耕生產

成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河姆渡原

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

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有固定的居住場所。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

水井;飼養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耙

生產:.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食物:種類豐富,菜(主)、魚、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紡織:紡線、織布、制衣

半坡居民,因為從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進步,已經普遍使用

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多,還有飼養的牲畜更多,會制造

彩陶。

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

筑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

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充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

粟為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

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筑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

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

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使學生認識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

使學生知道書本知識是前人在實踐中發現、總結的

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使學生明白大河流域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

使學生理解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今天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房屋建筑風格歷史淵源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歸納比較的能力,為后面的學習鋪墊

分類歸納、比較便于知識的梳理、記憶

南北氣候的差異,導致生產、生活方式的明顯不同,這種不同今天仍然存

在,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明確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種.種現象是社會生產力的表現

七年級歷史教案11

知識與技能

了解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等基本史實,通過讓學生自己查

閱資料,了解史實,使學生能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等,提高歷史地

看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提

高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總結曹操在歷所起的作用,對比《三國演

義》里許紹對曹操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之間的差別,培養學

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確曹操統一北方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據走向局部統」由

混戰趨向相對穩定的過程,因此是歷史的進步。

認識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

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認識三國都重視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區得到了一定的開

發。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史實、;如何看待三國分立這一局面,如

何全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