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正和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1頁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正和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2頁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正和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3頁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正和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4頁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正和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正和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考試時間:90分鐘試卷總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座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一、選擇題:本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考古發現,龍山文化的山西陶寺墓地,已發掘的墓葬分為大、中、小三類。大型墓壙穴寬大,葬具講究,有棺有槨,隨葬品多而精美;中型墓隨葬品較少;小型墓壙穴僅能容尸,多無木質葬具和隨葬品。這說明龍山文化時期()A.階級分化現象明顯 B.階級壓迫異常的殘酷C.處于早期國家階段 D.邦國林立格局被打破【答案】A【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可以看出,在陶寺遺址中,大中小三種墓葬在規格、陪葬品方面呈現出面明顯的差異,這是貧富分化的體現,說明龍山文化時期,社會分層已經出現,階級分化現象明顯,A項正確;墓葬規格以及陪葬的差異并不能說明當時階級壓迫殘酷,因為無法證明小型墓穴主人生前受到大型墓穴主人的壓迫,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與早期國家相關的帶有明顯政治屬性的宮殿、城墻等內容,因此無法證明當時已經處于早期國家階段,排除C項;材料只提到了陶寺墓葬一處遺址,并不能說明當時邦國林立的格局被打破,排除D項。故選A項。2.商王武丁時期,從國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商王都會通過占卜以示得到上天的指引。這表明商朝()A.神靈主導著一切事務 B.君主專制統治已建立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D.占卜是商王主要職責【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中國)。據材料“國家大事……商王都會通過占卜”可知,從國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商王都會通過占卜以示得到上天指引,商王代表王權,占卜具有神權色彩,因此表明商朝時王權和神權緊密結合,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商王利用神權強化王權,并非神靈主導一切事務,排除A項;商朝時期尚未建立君主專制統治,排除B項;占卜是商王處理國家大事和日常生活的一種方式,并非商王的“主要職責”,排除D項。故選C項。3.周王通過授土授民新建的國家已不是血緣聚居的方國,而是由周人、本地土著以及被征服的殷人混合,以周人為統治者的新型國家。這說明西周分封制()A.有利于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B.強化了君主的專制權力C.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認同 D.解決了社會的階級矛盾【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周朝時期的中國。材料“周王通過授土授民新建的國家已不是血緣聚居的方國,而是由周人、本地土著以及被征服的殷人混合,以周人為統治者的新型國家”體現的是周朝由方國轉變為國家,國內民族呈現交融的趨勢,說明的是分封制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認同,C項正確;西周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項;周朝并未建立君主專制,排除B項;周朝屬于階級社會,階級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D項。故選C項。4.如圖是某位學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據史實判斷,①②處應填入的是()A.內外服制、原始經濟 B.內外服制、井田制C.分封制、井田制 D.分封制、原始經濟【答案】C【解析】依據圖示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通過對貴族的分封實現對權力的分配,井田制是分封制得以實行的經濟基礎,C項正確;商代通過內外服制對權力進行分配,西周時期實行井田制,是一種奴隸制經濟,而非原始經濟,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5.春秋時期,中原諸侯從內心里看不起南方的楚國,認為楚是蠻夷之邦。到戰國時期,特別是戰國晚期,楚國不再被視為蠻夷。這反映出戰國時期()A.夷夏矛盾基本解決 B.諸侯紛爭逐漸緩和C.南方經濟趕上北方 D.華夏認同觀念增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內容,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材料“到戰國時期,特別是戰國晚期,楚國就不再被視為蠻夷”體現的是戰國時期通過戰爭與經濟交往,促進了民族融合,推動當時的華夏認同感加強,D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夷夏矛盾未得到解決,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逐加劇,排除B項;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是在南宋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6.《論語》中記載: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從“天下有道”至“天下無道”的根本原因是()A.王室衰微諸侯崛起 B.鐵犁牛耕的出現 C.宗法分封制的崩潰 D.百家思想的交鋒【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根據材料可知,從“天下有道”到“天下無道”體現的是宗法分封制的崩潰,該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鐵犁牛耕的出現,使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B項正確;“王室衰微、諸侯崛起”屬于題干反映的現象,排除A項;“宗法分封制的崩潰”屬于題干反映的現象,排除C項;“百家思想的交鋒”屬于思想領域的變化,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7.據《商君書》記載,“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導致秦國上下形成這一氛圍的原因是,商鞅變法推行了()A.重農抑商政策 B.郡縣制 C.獎勵軍功 D.什伍連坐制【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中國)。依據材料“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中實行軍功爵制,民眾聞戰相賀,是因為可以上戰場取得戰功,以此來贏得爵位,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秦國的民眾狀況,不能得出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郡縣制的推行與材料無關,不能使民眾聞戰相賀,排除B項;什伍連坐制是為了加強對民眾的控制,不能使民眾聞戰相賀,排除D項。故選C項。8.甲、乙、丙、丁四位同學關于穿衣問題,展開了討論,甲:穿衣要根據身份地位,不同身份地位選擇穿不同等級的衣服;乙:穿衣要根據四季變化,合乎大自然的規律;丙同學:不用麻煩,根據上面規定進行穿衣就可以了;丁:講究穿著是一種浪費,破爛的衣服未嘗不可。下列對應正確的是()A.甲-儒家乙-道家丙-法家丁-墨家B.甲-墨家乙-法家丙-道家丁-儒家C.甲-道家乙-墨家丙-儒家丁-法家D.甲-法家乙-儒家丙-墨家丁-道家【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甲同學認為穿衣要根據身份地位,這符合儒家的思想,儒家講究禮儀和等級制度;乙同學認為穿衣要根據四季變化,合乎大自然的規律,這符合道家的思想,道家講究順應自然;丙同學認為根據上面規定進行穿衣,這符合法家的思想,法家強調法治和制度;丁同學認為講究穿著是一種浪費,破爛的衣服未嘗不可,這符合墨家的思想,墨家提倡節儉和反對奢侈,A項正確。BCD項排列錯誤,排除BCD項。故選A項。9.“陛下”本是對他人的尊稱。“陛”是臺階,稱人“陛下”表示謙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臺階下和你說話。但自秦代開始,“陛下”一詞只能專稱皇帝。這體現皇帝制度的特點是A.皇權至上 B.皇帝獨尊 C.君權神授 D.皇位世襲【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自秦代開始,‘陛下’一詞只能專稱皇帝”可知,“陛下”一詞只能皇帝專享,突顯出皇帝的特殊地位,即皇帝獨尊,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皇帝獨尊,皇權至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君權神授指君主(國王)的權力來源于神,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皇位世襲指君王去世或遜位后,將皇帝之位傳給自己子孫,不符合材料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0.《漢書?百官公卿傳》記載某一官職,“……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該官職應當是A.丞相 B.太尉C.御史大夫 D.刺史【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三個標準,只有“太尉”這個官職適合這三個標準。“太尉”即是秦官,又是金印紫綬,更重要的是“太尉”是“掌武事”的,B項正確;丞相是百官之首,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排除A項;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排除C項;刺史是漢朝時期設立的,排除D項。故選B項。11.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公元前156~前87年,漢武帝時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閑成群”。這種變化主要源于()A.漢承秦制 B.休養生息 C.重農抑商 D.統一貨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背景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根據材料“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反映的是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閑成群”反映的是西漢經濟恢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B項正確;漢承秦制,指的是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而材料中“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反映的是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閑成群”反映的是西漢經濟恢復,排除A項;重農抑商政策是戰國時期商鞅變法首倡的,與材料中“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反映的是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閑成群”反映的是西漢經濟恢復不符,排除C項;統一貨幣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與材料中“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反映的是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閑成群”反映的是西漢經濟恢復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三國時期學者孟康解釋“中朝”說:“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漢朝實行中外朝制度()A.結束了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權力加強C.是西漢衰落的根源 D.有助于加強皇權專制【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影響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外朝制度是皇權專制的產物,使決策權轉移到以皇帝為首的中朝手中,D項正確;結束宰相制度是在明朝,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與西漢衰落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3.漢武帝時期,為解決國家財政問題,專門下令設置上林三官進行貨幣改革,改革將各地銅礦收歸國有,壟斷鑄幣權,甄選優秀工匠提升鑄幣工藝,杜絕私鑄。其結果()A.加強了中央集權 B.提高了手工業鑄造水平C.解決了邊患問題 D.擴大了中樞機構的權力【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武帝時期(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漢武帝時期采取的這些經濟措施,加強了中央政府對社會經濟的控制,從而強化了中央集權,A項正確;漢武帝時期甄選優秀工匠提升的是鑄幣工藝,但無法據此說明提高了整個手工業的鑄造水平,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加強經濟的措施,和解決邊患以及擴大中樞機構的權力無關,排除CD項。故選A項。14.有學者指出,漢武帝統治時期,學者的職能被限制在周朝的典籍上。到西漢末期,有超過三萬名學生進入皇家學術機構,它成為一條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徑。東漢時期,周代遺留下來的文化經典成為帝國大廈的皇冠。這些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 B.官學教育的不斷成熟C.官吏選拔制度的調整 D.文化政策的兼收并蓄【答案】A【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范圍為漢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從漢武帝到東漢,大量學者進入皇家學術機構,并成為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徑,而東漢時期對于周代遺留的文化經典的研究更為顯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將儒家學說作為統治思想,此后儒家的獨尊地位確立,這一轉變推動了儒家學者參與政治,同時也促進了儒家學者對于周代文化典籍的研究,A項正確;漢代皇家學術機構吸納了大量學者,同時成為研究周代文化的重要機構,這是官學教育的內容,而非官學教育的發展程度,排除B項;官吏選拔制度的調整建立在儒學獨尊地位這一統治思想轉變基礎之上,因此官吏選拔制度調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屬于文化專制,排除D項。故選A項。15.劉秀采取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此劉秀統治時期,史稱()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漢武盛世 D.開元盛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中國)。據材料可知,東漢皇帝劉秀采取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B項正確;文景之治是在西漢初期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排除A項;漢武盛世是西漢武帝時期,排除C項;開元盛世是在唐朝唐玄宗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排除D項。故選B項。16.東漢的建立者勵精圖治,使國家出現“光武中興”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長,東漢中后期卻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A.宦官外戚專權 B.黃巾軍大起義C.皇帝幼齡即位 D.地方軍閥割據【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和所學可得出主要結論:東漢中后期,封建政權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宦官外戚專權,A項正確;據所學,皇帝幼齡即位、黃巾軍大起義和地方軍閥割據,是東漢政權衰落的表現,并非東漢統治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1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如圖中序號與政權對應錯誤的是()A.①——西晉 B.②——東晉 C.③——北朝 D.④——北魏【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國)。根據材料“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可知,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是前秦和東晉,東晉之后南方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合稱南朝,所以③處應為前秦,C項符合題意,C項正確;西晉實現短暫統一,①處為西晉,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是前秦和東晉,②處為東晉,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北魏統一北方,之后分裂為東魏和西魏,④處為北魏,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8.東晉南朝時期,北方先后出現一批割據政權而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這說明()A.北方經濟發展落后南方 B.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C.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 D.北人南遷帶去了先進技術【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中國)。根據材料“而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結合所學可知,南方經濟發展是由于此時北人南遷帶去了先進技術,促進了南方發展,D項正確;東晉南朝時,南北經濟趨于平衡,“北方經濟發展落后南方”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南方的經濟發展,未反映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排除B項;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而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完成在于南宋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19.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發展呈現的主要特征是()A.國家統一與吏治清明 B.科技落后與經濟停滯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社會繁榮與文化開放【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遷,各民族之間不斷交往;北民南遷、東晉和宋、齊、梁,C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分立,國家并未統一,排除A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得到開發,經濟并未停滯,排除B項;D項中“社會繁榮與文化開放”說的是唐代,而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20.一般來說,胡服重視的是實用功能,這種特點導致服飾只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穿著需要。而在漢族的衣冠制度中,在質料、圖案花紋、色彩及各種裝飾品上有著嚴格的階級地位區分。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飾的重要目的是()A.加速民族交融 B.規范統治秩序 C.減少變法阻力 D.緩和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中國)。根據題干中“漢族的衣冠制度中,在形質、質料、圖案花紋、色彩及各種裝飾品上有著嚴格的階級地位區分”可知,漢族服飾能夠體現嚴格的階級地位區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飾的重要目的是通過漢族服飾體現的階級地位區分,進而規范統治秩序,B項正確;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飾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并非為了加速民族交融,排除A項;改革服飾不能減少變法阻力,排除C項;改革服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21.隋朝大運河,南起余杭,中經江都、洛陽,北到涿郡,將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聯系起來。該運河的開通()A.實現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 B.推動了對外貿易全面繁榮C.使北方商品生產陷入低迷 D.便利了南北方的經濟交流【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南起余杭,中經江都、洛陽,北到涿郡,將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聯系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運河溝通了南北經濟,促進了南北方的經濟交流,D項正確;隋朝大運河溝通的是內河,與邊疆地區無關,排除A項;隋朝大運河是內河航運,與對外貿易無關,排除B項;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方的經濟交流,有利于促進北方經濟的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22.某中學一歷史小組對歷史上的盛世很感興趣,他們搜集了以下歷史信息。據下表可知,該歷史小組研究的盛世是()君主:李世民賢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征農業:勸課農桑政策民族關系:君主被尊奉為“天可汗”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大定之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李世民即唐太宗,該盛世是貞觀之治,B項正確;文景之治出現于西漢時期,排除A項;開元盛世是唐玄宗統治時期,排除C項;大定之治是指金朝在金世宗在位期間出現的穩定繁榮的局面,排除D項。故選B項。23.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基本定型的曲轅犁,出現于()A.西周 B.戰國 C.西漢 D.唐朝【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題干“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基本定型的曲轅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江南農民在長期生產中將犁耕改進為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這種犁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耕具,在江南江南水田地方推廣,至此,犁耕基本定型,D項正確;西周時期的生產工具是耒耜、青銅農具等,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鐵力牛耕出現,但不是曲轅犁,排除B項;西漢中期,人們發明了犁壁,漢時期出現耦犁,也不是曲轅犁,排除C項。故選D項。24.某學者總結了唐朝覆亡的原因“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他認為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A.安史之亂 B.藩鎮割據 C.宦官專權 D.朋黨之爭【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材料“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強調的是安史之亂后,地方藩鎮割據,勢力過大,威脅了中央集權,導致唐朝滅亡,B項正確;安史之亂后,唐朝出現藩鎮割據局面,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藩鎮割據,非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排除CD項。故選B項。第II卷(共四題,總分52分)2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下列為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變化的一組圖片材料二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摘自《史記·商君列傳》(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什么歷史史實?(2)據材料二指出商鞅變法的措施,并簡評這些措施的歷史作用。【答案】(1)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鐵制農具、牛耕(2)措施:實行什伍連坐法;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任意3點)

歷史作用:變法順應了歷史潮流;廢除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新興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任意兩點)【解析】【小問1】從材料一中的工具可得出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鐵制農具、牛耕。小問2】措施:根據材料二“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得出實行什伍連坐法;根據材料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得出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廢除世卿世祿制;根據材料二“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婢)。”得出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根據材料二“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得出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歷史作用:結合所學可得出變法順應了歷史潮流;廢除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新興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2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秦朝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機構示意圖材料二秦始皇規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所用的玉印稱“璽”。他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廢除了所有的分封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為若干縣,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機構。秦始皇說:“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史記·秦始皇本紀》(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2)根據上述材料,概括秦朝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的特征并予以說明?【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2)官制體系完備;三公九卿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皇帝總攬大權;“家天下”;“家”與“國”同治。(答到5點)【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皇帝”、“御史大夫、太尉、丞相”、“郡守、郡丞”、“縣尉、縣守”等信息可知,秦朝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等。【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一、二的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建立后,構建了一整套完備的政治制度,這套制度中,皇帝高高在上具有獨尊地位,獨攬大權,并且皇位世襲;而三公九卿則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秦朝的政治體制體現了“家天下”的特征,“家”與“國”同治,即家國同構。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初,經濟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訓使統治者認識到“為富安天下”,只有與民休息、盡快恢復社會經濟,才是興邦的根本出路。漢高祖即位之初,“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文帝時“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景帝時“三十而稅一也”。文景之時,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獄者務先寬”。——摘編自馬衛東《中國古代三大治世的歷史成因》材料二在地方與中央的問題上,針對漢初“郡國并行”造成的諸侯尾大不掉的弊端,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藩國實力,使之無法與中央分庭抗禮。——摘編自徐本華《漢武帝“大一統”的國家觀及其當代價值》材料三漢武帝在宏觀經濟制度層面推行了一場整體配套制度改革,具體表現:將利益最為豐厚的鑄錢、煮鹽、冶鐵國營化;廢除民間鑄錢舊俗,規定由政府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均輸”“平準”等。——摘編自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初統治政策的特點并結合所學說明其帶來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指出漢初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及該制度的弊端。(3)根據上述材料,歸納漢武帝的政治、經濟措施及意義。【答案】(1)特點:注重吸取前朝敗亡的教訓;注重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法律相對寬簡。影響: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2)制度:郡國并行制。弊端:諸侯勢力大,威脅中央權力。(3)措施:政治上,頒布“推恩令”;經濟上,鹽鐵官營;推行“五銖錢”;實行“均輸”“平準”等。意義:加強中央集權或有利于“大一統”。【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初的中國。特點:據材料“漢初,經濟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訓使統治者認識到‘為富安天下’,只有與民休息、盡快恢復社會經濟,才是興邦的根本出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漢初統治者注重吸取前朝敗亡的教訓;注重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據材料“文景之時,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獄者務先寬’”可知,文景之時,法律相對寬簡。影響:據所學可知,漢初休養生息的統治政策,最終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初中國。制度:據材料“在地方與中央的問題上,針對漢初‘郡國并行’造成的諸侯尾大不掉的弊端”可知,漢初地方管理推行的是郡國并行制。弊端:據材料“在地方與中央的問題上,針對漢初‘郡國并行’造成的諸侯尾大不掉的弊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郡國并行制”的弊端是諸侯勢力大,威脅中央權力。【小問3】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武帝時期的中國。措施:據材料“在地方與中央的問題上,針對漢初‘郡國并行’造成的諸侯尾大不掉的弊端,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藩國實力,使之無法與中央分庭抗禮”可知,針對“郡國并行制”的弊端,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鹽鐵官營;推行“五銖錢”;實行“均輸”“平準”等措施,加強政府財政收入。意義: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政治、經濟上的措施,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或有利于“大一統”。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東晉政府建立了許多僑郡縣,給予南遷人民免除賦役的權利,江南經濟文化因此迅速發展。到梁代,江南許多地區已是“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一派田美土肥之象。——章開沅《中國經濟史》材料二中國古代的人口遷移運動,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波浪式離心運動,即漢民族人口由黃河中下游人口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