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十五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第37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課型Ⅱ高考命題與題型方法研討教師文檔教案人民版_第1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十五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第37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課型Ⅱ高考命題與題型方法研討教師文檔教案人民版_第2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十五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第37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課型Ⅱ高考命題與題型方法研討教師文檔教案人民版_第3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十五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第37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課型Ⅱ高考命題與題型方法研討教師文檔教案人民版_第4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十五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第37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課型Ⅱ高考命題與題型方法研討教師文檔教案人民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37講課型Ⅱ高考命題與題型方法研討——考情分析·考向研判·題型突破試題來源引文出處設問方式關鍵詞命題特征分析2024全國卷Ⅰ劉緒貽等主編《美國通史》比較類、作用類、實質類中立政策,睦鄰政策、羅斯福(1)從材料出處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為主,引文出處部分注明時間,隱含著命題者的命題意圖,對時代背景有確定的示意作用(2)從設問方式看,多接受評價類設問。著重考查人物所處時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務的意義和不同時代對人物不同評價的緣由(因素)(3)從人物所處年頭上看,以唐代、宋代、晚清與近現代重要歷史人物為主。留意考查人物及其與所處時代重大事務的聯系(4)從與教材的聯系看,考查的人物與選修教材所述人物沒有干脆關聯,個別人物在必修中有所涉及2024全國卷Ⅱ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緣由類,評價類明代,明、蒙雙方關系、三娘子2024全國卷Ⅲ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緣由類、比較類“跋扈”藩鎮,“元和中興”2024全國卷Ⅰ《史記》緣由類、意義(影響)類春秋戰國,季札2024全國卷Ⅱ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緣由類春秋戰國,顏回2024全國卷Ⅲ金沖及等主編《陳云傳》背景類、評價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陳云2024全國卷Ⅰ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背景類、評述類唐朝,高仙芝,功過2024全國卷Ⅱ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特點類、背景類清代,鄭板橋,藝術風格2024全國卷Ⅲ周天度《蔡元培傳》緣由類、評價類民國初年,蔡元培,北大校務改革2015全國卷Ⅰ《元史》等緣由類、作用(意義)類元代,丘處機、成吉思汗2015全國卷Ⅱ孫炳輝、鄭寅達《德國史綱》背景類、措施類、評述類近代,德國,俾斯麥,《特別法》2014全國卷Ⅰ漆俠主編《遼宋西夏金代通史》;徐忠民《包公敘事》等緣由類宋代,包拯(包青天)2014全國卷Ⅱ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措施類、評價類晚清,光緒帝,戊戌變法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316頁視角1關注歷史轉折時期政治人物的作用歷史是由人民創建的,但并不否定領袖(英雄)、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尤其是在歷史轉折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他們往往會對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高考全國卷考查的這些歷史人物往往是教材未涉及的,但考查的內容卻源于教材而且又高于教材。考生要通過所學的評價歷史人物的原則、方法來分析材料,并從中提取有關歷史信息,在此基礎上概括歸納說明歷史問題。(2024·高考全國卷Ⅲ)材料唐朝“安史之亂”后,一些藩鎮跋扈割據,朝廷力弱不能制。唐憲宗李純(805~820年在位)整頓賦稅,裁減冗員,放免宮女,使財政狀況起先好轉。他任用主見“削藩”的李吉甫等人為宰相,先后討伐不聽從朝廷的劍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與浙西鎮(今蘇南、浙西地區),取得成功,割據多年的魏博鎮(今冀南、豫北)主動歸順。814年,朝廷發兵討伐反叛的淮西鎮(今河南南部),仍沿舊例以宦官監軍,將帥不愿出力,戰而無功。憲宗聽取建議,取消宦官監軍制度,將帥自行處理軍務。817年平定淮西,俘殺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迫于此戰之威,原割據的藩鎮主動投附,一些藩鎮被分割裁減。藩鎮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時興盛。因憲宗年號“元和”,史稱“元和中興”。——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依據材料,概括唐憲宗平定“跋扈”藩鎮的緣由。(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唐憲宗作為中興之君,與唐太宗歷史功績的共同之處。[解析](1)唐憲宗平定“跋扈”藩鎮的緣由,依據材料唐憲宗“整頓賦稅,裁減冗員”,可得出開源節流,增加朝廷財政收入;依據材料唐憲宗“任用主見‘削藩’的李吉甫等人為宰相”,可得出看法堅決、重用主見加強中心集權的官員;依據材料“憲宗聽取建議,取消宦官監軍制度,將帥自行處理軍務”,可得出敏捷調整征討策略;依據材料唐憲宗“先后討伐不聽從朝廷的”藩鎮,迫使“原割據的藩鎮主動投附”,可得出剿、撫并用。(2)唐憲宗與唐太宗歷史功績的共同之處,唐太宗的“開元盛世”,唐憲宗的“元和中興”都表現在:政治上的中心集權加強,國家統一穩定;經濟上的復原與發展。[答案](1)緣由:開源節流,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看法堅決、重用主見加強中心集權的官員;敏捷調整征討策略;剿、撫并用。(2)共同之處: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心集權;努力實現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視角2國家利益確定外交政策的變更國家利益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權益,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并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和對外活動的目的。國家之間的關系,歸根究竟都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土的利益。國家利益確定國家的外交政策。因而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動應當也必需反映和維護本國利益。在高考備考時,我們要留意一些重要歷史人物依據本土的利益須要對外交政策所做出的變更,這也是命題的熱點之一。(2024·高考全國卷Ⅰ)材料美國在建國初,由于國力弱小,加之受華盛頓“中立政策”的影響,沒有制定任何針對拉美地區的政策。19世紀后,美國起先加強對這一地區的關注,并進行了長期滲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羅斯福上臺后,正式宣布美國對鄰國奉行“睦鄰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國家的內部事務。隨后羅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國相互理解,消退一切阻礙正常貿易發展的人為障礙。1934年,德國在經濟和政治上成功地滲入拉美。對此,羅斯福實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廢除與古巴的不同等條約、從海地撤軍等,只以政治、經濟手段維護和擴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歐戰爆發前,美國已和11個拉美國家簽訂了互惠貿易協定,雙方貿易快速發展。——摘編自劉緒貽等主編《美國通史》(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華盛頓“中立政策”和羅斯福“睦鄰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羅斯福“睦鄰政策”的作用及其實質。[解析](1)依據“沒有制定任何針對拉美地區的政策”并結合所學得出華盛頓“中立政策”的基本特征是不參加世界其他地區事務;依據“呼吁美洲各國相互理解”“以政治、經濟手段維護和擴大其在拉美的利益”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得出羅斯福“睦鄰政策”的基本特征是主動參加拉美事務。(2)第一小問作用,依據“隨后羅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國相互理解”“1934年,德國在經濟和政治上成功地滲入拉美。對此……只以政治、經濟手段維護和擴大其在拉美的利益”“消退一切阻礙正常貿易發展的人為障礙”“到1939年歐戰爆發前,美國已和11個拉美國家簽訂了互惠貿易協定,雙方貿易快速發展”等信息并結合所學進行歸納。其次小問實質,依據“只以政治、經濟手段維護和擴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并結合所學得出。[答案](1)不同:華盛頓不參加世界其他地區事務;羅斯福主動參加拉美事務。(2)作用:改善美國與拉美的關系,抵制法西斯勢力在拉美的擴張;擴大美國對外貿易,確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經濟發展。實質:以新的形式加強對拉美地區的限制,維護美國根本利益。視角3中外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人物評價中外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人物,不能用政治的眼光去評價,要站在文化的角度去評價。任何思想家的理論、思想、主義,任何文化人物的藝術科技成就,都離不開其歷史時代,解答此類題目時都要聯系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和評價。在高考全國卷中,本類型的題目難度中等偏下,其答案大部分來自材料信息,考生解答時要留意充分從材料中獲得有效信息。(2024·高考全國卷Ⅱ)材料顏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依舊淡泊達觀。顏回天資聰穎,能很快領悟老師的訓誨,子貢贊揚他“聞一知十”。每次談到他的求學精神,孔子總是不吝贊許。顏回敬重老師,曾說:“夫子循循然善迷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他踐行孔子的學說,認為假如自己的才能才智能夠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為世所用,則獨善其身。顏回英年早逝。孔子特別哀思:“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漢代以后,歷代統治者賜予顏回很高的評價。《魏書》云:“建國緯民,立教為本;尊師崇道,茲典自昔……釋奠孔顏,乃其時也。”顏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廟,與孔子并稱“孔顏”,元代被封為“復圣”,對后世影響深遠。——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顏回成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緣由。(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顏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緣由。[解析](1)依據材料信息“淡泊達觀”“敬重老師……踐行孔子的學說”等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2)依據材料中的信息并結合所學學問從孔子對顏回的確定、儒學的地位、統治者的推崇和須要等方面回答。[答案](1)道德品德高尚;天資聰穎,領悟力強;深諳孔子學說,尊師重道;用儒學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踐行儒家學說不遺余力。(2)孔子對顏回的高度確定;儒學成為統治思想;統治者的推崇;弘揚儒家道德的現實須要。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317頁題型《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題型特點及思路分析[題型特點]《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命題具有以下特點:(1)在命題范圍上多考查與某些重大歷史事務有關的歷史教材以外的歷史人物,而且多以中國史人物為主;對近現代歷史人物的考查更側重于歷史重要轉折時期的歷史人物。(2)在命題形式上,都以新材料為依托,創設新情境,考查學生提取歷史信息和概括歸納問題的實力;設問一般為兩問,往往要求考生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分析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查歷史人物的行為、思想或文化成就產生的緣由、特點并對該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真題典例](2024·高考全國卷Ⅱ)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無巨細,咸聽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時代,明朝與蒙古部落勢力沿長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孫投附明朝,雙方關系忽然驚慌,在三娘子的勸告下,俺答汗同意與明朝和談。明朝送還俺答汗之孫,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并開放十余處市場供蒙漢人民自由貿易。每當開市時,蒙漢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騎,擁胡姬,貂帽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輔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區建城,后明朝賜名為“歸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輔佐繼任的順義王,接著與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無用兵之患,沿邊曠土皆得耕牧”。——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三娘子能夠推動明、蒙雙方取得和平局面的緣由。(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要評價三娘子的歷史功績。[思維建模]第一步:分析問題設計、找尋答題角度。第(1)問中:問題的命題角度是“緣由”;限制性詞語是“三娘子能夠推動明、蒙雙方取得和平”的緣由;所接受的方法是“概括”,所運用的學問是“材料和所學學問”。第(2)問中:問題的命題角度是“歷史功績”;限制性詞語是“三娘子”的歷史功績;所接受的方法是“簡要評價”;所運用的學問是“材料和所學學問”。其次步:分析材料信息、結合所學歸納要點。第(1)問:由材料“三娘子生活的時代,明朝與蒙古部落勢力沿長城相持已近200年”得出多年斗爭,人民渴望和平;由材料“開放十余處市場供蒙漢人民自由貿易”“每當開市時,蒙漢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得出明、蒙之間商業互市的需求;由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事無巨細,咸聽取裁’”“在三娘子的勸告下,俺答汗同意與明朝和談”得出個人實力與威望。第(2)問:由材料“每當開市時,蒙漢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得出推動了蒙漢人民的經濟文化溝通;由材料“在三娘子的勸告下,俺答汗同意與明朝和談”“三娘子輔佐繼任的順義王,接著與明朝通好”“四十余年無用兵之患”得出維護了明、蒙之間的長期和平;由材料“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區建城”“沿邊曠土皆得耕牧”得出促進了草原地區社會進步。第三步:表述成點,簡潔扼要。[參考答案](1)緣由:多年斗爭,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間商業互市的需求;個人實力與威望。(2)評價:推動了蒙漢人民的經濟文化溝通;維護了明、蒙之間的長期和平;促進了草原地區社會進步。[針對訓練]材料清廷盡管攻取了臺灣,但在臺灣問題的處理上朝野之間看法分歧。朝廷和閩浙地方的不少官員主見放棄臺灣,守澎湖。施瑯力排眾議,主見堅守臺灣。他認為臺灣是“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在國防上有重要戰略意義,而且“野沃土膏,物產利薄”,經濟上亦大有開發的前途。特殊是他很有遠見地意識到若棄而不守,西方殖民主義者必利用臺灣,“竊窺邊場,靠近門庭,沿海諸省斷難宴然”,遺患后世……康熙帝最終接受了施瑯的主見,在臺灣設臺灣府,下轄臺灣、諸羅、鳳山三縣,隸屬福建省。臺灣、廈門合派一道官管轄。并派兵8000人駐防,設總兵一員,副將二員,澎湖亦派副將一員統兵2000人駐防。這樣,臺灣重新統一于清王朝中心政府的管轄。——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指出施瑯主見堅守臺灣的理由。(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清朝加強對臺灣管轄的意義。解析:(1)“他認為臺灣是‘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在國防上有重要戰略意義”可以得出臺灣在國防上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野沃土膏,物產利薄’,經濟上亦大有開發的前途”可以得出經濟上也有開發的前途,“西方殖民主義者必利用臺灣,‘竊窺邊場,靠近門庭,沿海諸省斷難宴然’”得出臺灣簡單被西方侵略者覬覦,放棄臺灣不利于中國沿海地區的平安穩定,(2)結合所學學問,可以從對清朝、臺灣、二者之間的溝通三方面進行歸納概括。答案:(1)理由:臺灣在國防上有重要戰略意義;在經濟上有開發前途:被西方殖民主義者覬覦。(2)意義:鞏固了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鞏固了祖國的海防;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318頁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施瑯(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施瑯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1646年隨鄭芝龍降清。1681年,康熙帝授施瑯福建水師提督,主動進行攻討臺灣的部署打算。1682年,康熙帝確定攻臺。1683年6月,施瑯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臺灣水師獲得大勝。上疏吁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臺灣、保衛臺灣。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瑯逝世,賜謚襄莊,贈太子少傅銜。——摘編自施偉青《施瑯將軍傳》(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施瑯受到清政府重用的時代背景。(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施瑯的主要功績及其歷史意義。解析:(1)結合清政府收復臺灣的背景回答。(2)第一小問功績;依據材料“1682年,康熙帝確定攻臺。1683年6月,施瑯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臺灣水師獲得大勝”“上疏吁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臺灣、保衛臺灣”,從收復臺灣和保衛臺灣角度回答;其次小問意義,從順應歷史潮流、促進國家統一、臺灣社會發展等方面回答。答案:(1)背景:平定“三藩之亂”,國家基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