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05: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城的新成就。1、本單元中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文化特征體現了時代特征,將成為新的命題重點。2、結合三國兩晉南北朝不同的社會背景和面臨的主要問題,創設學習情境和綜合情境,考查這一時期制度變化的背景及其所要解決的問題,突出考查唯物史觀和歷史理解。3、聯系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選官制度、軍事制度、疆域治理等方面的變化,從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角度考查制度變革的特點及作用。4、結合三國兩晉南北朝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創設學習情境和復雜情境,考查這一時期經濟變化的表現,運用唯物史觀分析這一時期經濟變化的原因及作用。5、結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和代表人物,創設學習情境和綜合情境,考查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發展的特點,突出考查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一、三國與西晉1、三國鼎立(1)局面的形成: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三大軍事集團漸成鼎足之勢。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劉備用漢的國號,定都成都,史稱蜀漢,簡稱蜀。孫權定都建業,國號吳。(2)并立和結束:魏國國力較強,在三國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風。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2、西晉統治(1)五胡內遷: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還有活動在長城邊緣的鮮卑。(2)八王之亂:性質:宗室諸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演化為內戰影響:內遷少數民族卷入,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中國歷史進入比較長的分裂時期二、東晉與十六國1、東晉(1)建立: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2)士族政治:成因: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影響: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弱2、十六國(1)形成:東晉統治南方的時候,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2)性質:大部分由少數民族建立;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3)民族交融: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4)淝水之戰:時間:4世紀下半葉雙方:氐族建立的前秦進攻東晉結果:前秦政權一敗之后迅速崩潰3、南北對峙(1)東晉:北邊的疆域,大致到淮河為止。(2)東晉、南朝之交:一度將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后在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河一線。(3)到陳朝,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丟掉四川和荊襄,在南北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三、南北朝1、南朝(1)政權更替:更替:420年,武將劉裕奪取皇位,國號宋。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都城:四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2)江南經濟開發:原因: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充實了勞動力資源。表現:農業: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影響: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相交融。2、北朝(1)北魏的建立與北方的統一:建立: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統一:439年,北魏統一北方。(2)孝文帝改革:時間:5世紀后期。措施:遷都: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易服:改穿漢族服飾,朝中改說漢語易姓通婚:改鮮卑姓為漢姓;仿照漢族社會的士族階層,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他們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意義: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3)北魏的分裂:6世紀前期,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東魏和西魏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4)重歸統一:北周內政修明,逐漸占據優勢,滅掉北齊。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一、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統一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趨勢;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2)內容:均田制和三長制【宗主督護制】實行俸祿制,整頓吏治遷都洛陽,鮮卑貴族將籍貫改為洛陽行漢制【鮮卑貴族門閥化】【迅速腐敗,成為北魏滅亡的重要原因】移風易俗(改漢姓、說漢話,易漢服、與漢族通婚)(3)影響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交融;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3、北魏遷都(1)平城:政治上:保守勢力強大,改革阻力大;經濟上:經濟落后,糧食供應困難;地理上:偏居塞上,交通不便;軍事上:受到柔然的騷擾和威脅;(2)洛陽: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便利、農業發達、條件優越;遷都洛陽目的: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直接控制,充分地接受先進的漢文化題目理解: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多元認同三、全面認識士族制度1、形成原因歷史根源: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為世家大族培植勢力、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2、特點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經濟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社會生活上: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談,占據高級職位3、評價:門閥政治雖在一定時期內有利于統治的穩定,但這種制度具有很大消極影響。首先,門閥士族長期把持朝廷要職,縮小了選官的范圍,出現了“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的怪現象,降低了統治集團的素質;其次,門閥士族爭高官、搶要職,以致出現“因人設官”的現象,造成大量的冗員。1.(2021年河北卷)三國時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議政。針對刺史制度問題,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條,以清靜為名,威風著稱,今可勿令領兵,以專民事?!庇纱丝梢?,與西漢相比,當時魏國A.地方監察制度逐漸完善:B.刺史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C.刺史的職權發生了異變: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答案】C【解析】年根據“今可勿令領兵,以專民事”可知三國時期的刺史出現了領兵和專職民事的情況,這與刺史最初的監察職責不符,說明刺史的職權發生了異變,C項正確;材料僅反映了刺史制度,不能說明地方監察制度的逐漸完善,排除A項;“加強中央集權”的說法不能體現,排除B項;刺史制度并不一定能夠保障吏治清明,排除D項。故選C項。2.(2021年湖南卷)西晉的占田制、南朝劉宋的占山護澤令均規定,官員可按品級高低占有數目不等的農田、山地,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發展。至隋唐,實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據此可知,西晉至唐A.自耕農數量存在反復:B.皇權與世族勢力互相依賴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壞:D.田制改革目的是開發土地【答案】D【解析】結合材料和所學可知,無論是占田制,還是均田制,田制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激勵民眾開發土地,保證國家賦稅來源,D正確。自耕農比例存在反復,而非數量,我國人口總體呈上升趨勢,A排除;材料沒有體現世族,官員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變化,沒有涉及到選官制度,排除C。3.(2021福建卷)三國時期,孫吳立國江東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個年號,如黃龍、赤烏、神風、天冊、天璽、天紀等,而曹魏和蜀漢此類符瑞年號較少。據此可知,孫吳政權A.推崇天人感應思想:B.權力更迭導致年號更換頻繁C.借助年號宣揚正統: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導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黃龍、赤烏、神風、天冊、天璽、天紀”等年號,掛有“龍”“天”等字眼,這些字眼體現了孫吳政權借助年號宣揚正統的思想,C項正確;A項不是目的,推崇天人感應思想也是為了鞏固統治,排除A項;材料“前后四帝”說明東吳政權更迭不頻繁,而且B項也體現不出材料年號的特點,排除B項;材料根本沒有涉及孫吳政權對儒家思想的態度,排除D項。故選C項。4.(2021年天津卷)魏晉時期,一批書法家的書法藝術各具特色,如鐘繇“每點多異”、王羲之“萬字不同”,表明書法藝術的發展從自發進入自覺階段。這一轉折所依托的條件是A.書法實用性加強:B.書法流派的統一:C.竹簡木牘的應用:D.紙張使用的推廣【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書法藝術的發展從自發進入自覺階段所依托的條件主要是紙的改進,命名其有了更好傳播的載體,D項正確;自發到自覺,其實用性減弱,排除A項;統一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竹簡木牘的應用不利于書法的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1.2007年,河南安陽的一座東魏墓里出土了一座圍屏石榻(如圖)。以往發現的石榻上所刻繪的人物形象多為粟特人,壁畫內容多為粟特人的社會生活,而這座圍屏石榻刻繪了“郭巨埋兒”“丁蘭刻木事親”等為漢人流傳的孝道故事。這反映了南北朝時期A.河南地區是全國文化中心 B.民族交融的進一步發展C.理學思想在民間廣泛傳播 D.儒學正統地位沒有動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漢人文化在少數民族群體中的廣泛傳播,也有可能是漢人的生活習慣開始接近少數民族(石塌),B項正確;文物出土在河南,但從材料看不出河南地區是全國文化中心,排除A項;理學思想當時并沒有誕生,排除C項;儒學的正統地位當時受到沖擊,材料也并沒有涉及儒學的正統地位,排除。故選B項。2.魏晉時,史傳贊人多“風神夷簡”“雅有遠韻”之詞。而十六國北朝的勛貴傳記,多“性雄豪,工騎射”“明解律令,議斷平允”等語,北朝士人把“以武達”和“以文通”,同等地視為振興家門之途。這反映了當時A.南北文化沖突導致國家分裂 B.南方成為了全國文化中心C.民族融合促使多元文化交融 D.北方制度遠遠落后于南方【答案】C【解析】材料“十六國北朝的勛貴傳記,多有‘明解律令,議斷平允’等語”“北朝士人主張‘以武達’和‘以文通’”體現的是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深受漢文化影響,說明的是民族融合促使多元文化交融,C項正確;當時國家分裂是少數民族入侵導致的,非文化沖突影響,排除A項;材料無法得出當時南方成為全國的文化中心的說法,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的制度比較,排除D項。故選C項。3.《史記》中描述漢初的江南地區“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到南北朝時期,北方廣大地區主要以谷、布進行交易,而南朝錢幣的使用量較大,范圍較廣。上述變化表明南朝時期A.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 B.區域經濟開發效果顯著C.農業生產區域分工明顯 D.南方鑄造技術領先北方【答案】B【解析】根據題意可以看出,南北朝時期,與北方相比,南方得到進一步的開發,經濟不斷發展,這說明南方的區域經濟開發效果顯著,B項正確;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A項;材料內容無法體現農業生產區域的分工,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南方鑄造技術領先北方,排除D項。故選B項。4.東晉南朝各代政權,都曾在其管轄區內設置僑州、郡、縣,安置、優撫北方南遷流民。為北方流民即僑人專門設置地方管理機構始于東晉初年,歷經宋、齊、梁、陳,前后共二百余年。這一措施的實施有利于A.解決藩鎮割據問題 B.維護社會秩序穩定C.大一統國家的形成 D.加強對邊疆的控制【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僑州郡縣是東晉南朝政府按其原籍郡縣地名另設立的州郡縣地方政府,這項措施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穩定,B項正確;該措施并未解決藩鎮割據問題,排除A項;魏晉時期國家處于分裂狀態,排除C項;該項措施并不是針對的是邊疆地區,排除D項。故選B項。5.下圖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它休現了這一時期社會文化習俗的演變,這說明A.漢民族文明對少數民族文明的全面滲透B.漢胡文化交流有利隋唐文化包容性發展C.國家分裂嚴重影響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D.近千年歷史的純粹的鮮卑文化瀕臨消失【答案】B【解析】圖片顯示的是胡漢文化的交流融合,一定程度上為隋唐文化兼容并包奠定基礎,B正確;胡漢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排除A;文字和圖片內容均不涉及國家分裂對文化發展的影響,排除C;D項“消失”絕對化,排除。6.十六國時期到北朝,北方政權在民族交融的基礎上逐漸壯大,一些北方政權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漢文化造詣,例如:匈奴政權前趙的劉淵“《史記》、《漢書》、諸子,無不綜覽”,鮮卑政權前燕的慕容觥“尚經學,善天文”,氐人政權前秦的苻堅“博學多才藝”等。這種現象A.有利于鞏固儒學的正統 B.為統一全國準備了條件C.導致了九品中正制確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響【答案】B【解析】依據“十六國時期到北朝,北方政權在民族交融的基礎上逐漸壯大,一些北方政權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漢文化造詣……”可見這種現象有利于增進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有利于增進民族文化認同、減少民族隔閡,從而為統一全國準備了條件,B正確;儒學只是這些北方政權君主具有漢文化造詣的表現之一,A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但題干沒有體現這一時期的選官制度,C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有利于推動北方民族大融合。但是前趙、前秦、前燕這些政權都是在北魏建立并統一北方之前,因此不能說都受到孝文帝改革的影響,D排除。故選B。7.有學者指出,474年至493年,平城及其周邊地區發生了43次自然災害,其中旱災10次,沙塵暴9次,霜、雹雪、凍災害7次;與此同時,全國發生自然災害116次,旱災15次,沙塵暴15次,霜、雹、雪、凍災害10次。材料可用于解釋A.北魏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B.北魏統治者遷都的必要性C.平城地處邊陲多種災害并發 D.平城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答案】B【解析】據所學可知,北魏統治者于439年統一了北方,公元471年(皇興五年),拓跋宏即位,是為孝文帝。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馮太后孝文帝先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統稱為孝文帝改革。材料強調了孝文帝改革前期都城平城其周邊地區的自然災害頻繁,其目的是強調遷都的必要性,B正確;材料的主旨是強調自然災害是遷都原因之一,而不是農業生產被破壞,A錯誤;材料只是涉及自然災害,而不是多種災害并發,C錯誤;材料體現了“平城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其目的是強調遷都的必要性,D不是材料主旨。8.以避惡逐疫為主旨的端午節在魏晉南北朝被賦予紀念歷史名人的內涵,如晉地紀念介子推,吳地紀念伍子胥等。最終,以荊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廣泛認同,龍舟競渡、采艾插蒲等習俗也相繼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節的變化,主要反映出當時A.防疫和衛生意識的逐漸普及 B.民族融合與南北交流的趨勢加強C.中原地區民間風俗成為正統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進思想趨同【答案】B【解析】據材料“以避惡逐疫為主旨的端午節在魏晉南北朝被賦予紀念歷史名人的內涵……最終,以荊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廣泛認同”,聯系所學知識,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北邊陲的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與交流以及江南地區的開發。同時在江南地區開發的過程中,江南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交融??梢姟扒G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廣泛認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結果,B選項正確;材料提到,“以避惡逐疫為主旨的端午節……被賦予紀念歷史名人的內涵”,可見“避惡逐疫”的主旨其實是有所削弱的,A選項錯誤:荊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帶,不屬于中原地區,且荊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廣泛認同不代表其它各地否定本地的習俗,C選項錯誤: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現在隋唐時期,且各地采用荊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對思想狀況的影響,D選項錯誤。9.表2為魏晉時期的一些政權的法律規定。這些規定體現出當時政權律令內容曹魏賊斗殺人,以劾而亡,許依古義,聽子弟得追殺之西晉子不孝父母,子棄市北魏居三年之喪而冒哀求仕,五歲刑A.社會動蕩制約立法內容 B.封建法律制度開始儒家化C.嚴刑峻法的治國理念盛行 D.禮法結合是立法的重要特色【答案】D【解析】據材料曹魏“賊斗殺人”,子弟可依照“古義”追殺賊人;西晉規定“子不孝父母”,將會被社會拋棄;北魏規定“居三年之喪而冒哀求仕,五歲刑”,這些規定都體現了儒家禮制對法律的影響、禮法結合的特色,故D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法律的規定,與社會動蕩無關,A錯誤;法律制度儒家化應該是漢代時期,B錯誤;材料體現的法律的制定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未涉及嚴刑峻法的理念,故C錯誤。10.十六國時期中原地區政治形勢混亂,但十六國統治者并不滿足于建立割據政權,如夏國建立者赫連勃勃在修建都城時宣稱“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蕩吳越,復禮萬國”。這可以說明當時(
)A.大一統思想普遍存在 B.民族矛盾十分尖銳C.統一趨勢逐漸加強 D.南朝局勢相對穩定【答案】A【解析】從材料可得出,不斷是十六國,還是北魏政權,都試圖建立統一的王朝,廣闊的疆域,因此體現了大一統思想普遍存在,A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民族矛盾,排除B;材料只涉及到有統一的思想,并不能說明趨勢加強,排除C;材料不能比較得出南朝局勢穩定,排除D。11.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為主。孝文帝執政后改革傳統祭祀制度,華夏圣君日益與北魏統治者的血緣祖先結合成為北魏政權的祖先神并與儒家先賢共同成為祭祀的主要對象。這一改變意在A.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 B.削弱鮮卑舊貴族勢力C.鞏固大一統的政治局面 D.變革傳統的社會習俗【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從祭祀自然神和女性祖先變為祭祀華夏圣君和儒家先賢,這體現了北魏孝文帝對漢族文化的認同,既可以彰顯北魏政權的正統性,又可以加速其封建化,故選A;材料強調的是對漢族文化的認同,證明北魏政權的正統性,沒有涉及到削弱舊貴族勢力的措施,故排除B;北魏時期的中國處于分裂時期,不是大一統的局面,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認同,沒有涉及到社會習俗變革,故排除D。12.估稅制是東晉南朝特有的一種稅制。史載:“晉自過江,凡貨賣奴婢、馬牛、田宅有文券者,率錢一萬,輸估四百入官,賣者三百,買者一百。無文券者,隨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為‘散估’。歷宋、齊、梁、陳如此以為常。從此人競商販,不為田業;故使均輸,欲為懲勵。雖以此為辭,其實利在侵削也?!睂Σ牧侠斫庹_的是A.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加強 B.有利于減輕民眾負擔C.容易擾亂市場商品交易秩序 D.有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答案】D【解析】據題意可知,東晉南朝時,商稅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因此有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故D正確;材料并未體現經濟重心南移,故A錯誤;實際操作中估稅制加重了商人的負擔,最終使百姓受價格上漲之苦,故B錯誤;估稅制適應了當時市場上商品交易的客觀需要,規范了市場商品交易秩序,故C錯誤。13.魏晉南北朝出現了許多誡子文書,如曹操《誡子植》、嵇康《家誡》、顏延之《家誥》等,最典型者當屬諸葛亮的《誡子書》。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A.儒家思想正統地位開始形成 B.世族文化影響擴大C.宗法制度社會基礎得到鞏固 D.印刷技術快速發展【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士族勢力強大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包括庶族在內的社會階層普遍重視家庭教育,可以推知當時世族文化影響擴大,B項正確;儒家思想正統地位開始形成是在西漢時期,A項錯誤;宗法制度社會基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瓦解,C項錯誤;印刷技術快速發展是在唐宋時期,D項錯誤。14.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設中書學,以漢人索敞為中書博士,其學生“前后顯達至尚書、牧守者數十人”。到孝文帝時,有記載的88位中書博士,只有一位是鮮卑貴族;42位中書學生,只有三位是鮮卑弟子。這些中書博士和中書學生“皆冠冕之胄”。北魏設置中書學意在A.籠絡漢族高門鞏固統治 B.教育鮮卑子弟全面漢化C.模仿南朝建立門閥統治 D.團結鮮卑貴族推進改革【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鮮卑族貴族建立的北魏政權選擇漢人為主的高官子弟進入中書學,為中書博士和學生,意在籠絡漢族高門鞏固統治,A項正確;教育鮮卑子弟全面漢化與中書博士的學生多為漢人不符,B項錯誤;模仿南朝建立門閥統治是表現不是本質目的,C項錯誤;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設置中書學團結的是漢族人,不是鮮卑貴族,D項錯誤。15.據如表能夠推斷出魏晉南朝記述出處“自今遠近薦獻,務存節儉,不得出界營求,相高奢麗?!薄赌淆R書·武帝紀》“善牧守宰,或有薦獻,事非任土,嚴加禁斷?!薄赌淆R書·明帝紀》“斷諸郡縣獻奉二宮。惟諸州及會稽,職惟岳牧,許薦任土,若非地產,亦不得貢?!薄读簳の涞奂o》“前后刺史皆營私蓄,方物之貢.少登天府。自(蕭)勵在州,歲中數獻,軍國所須,相繼不絕?!薄赌鲜贰な捑皞魇拕罡絺鳌稟.地方官員需進獻特產 B.禁止地方官員進獻特產C.地方官員皆中飽私囊 D.提倡地方官員廉潔奉公【答案】A【解析】據材料的記述可知,魏晉南朝的地方官員需要進獻土特產,故A項正確。材料中規定禁止進獻非本地的特產,而不是禁特產,B錯誤;據材料可知,“《南史·蕭景傳蕭勵附傳》中前后刺史皆營私蓄,方物之貢,少登天府”,而其他史料中未涉及地方官中飽私囊的記述,C錯誤;材料強調的是魏晉南朝的地方官員需要進獻土特產,未涉及對官員品質的要求,D與材料無關。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進兵滇池(今云南晉寧東),并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自此,整個蜀漢南方的叛亂被成功平定。平叛之后,諸葛亮從長遠利益考慮,采取“不留兵,不運糧”的政策,不僅任用當地土著為長官,還尊重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引導他們自治;同時,諸葛亮命令李恢在當地興修水利設施,并修復了一條已經斷了一百多年,南中地區通往成都的道路,使得交通往來大為方便;諸葛亮還從內地引來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如引進牛耕,以改變當地落后的刀耕火種的方法,提高了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力,從而吸引了許多原以狩獵為生的少數民族“漸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務農?!?,走向定居的農業社會。此外,諸葛亮還順便在當地統一了貨幣。開發南中,也給蜀漢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軍資所出,國以富饒”。諸葛亮的一系列政策,大大改善了原來南中地區落后的文化和生活,解除了蜀漢的后顧之憂,并從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專心對付曹魏,開始了北伐曹魏的戰爭。——摘編自馬曜《諸葛亮安定南中和團結少數民族的歷史功績》(1)根據材料,概括諸葛亮在南中推行的改革措施。(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諸葛亮的改革對蜀國的影響?!敬鸢浮?1)措施:“不留兵,不運糧”;在當地推行土著自治,尊重其風俗習慣;興修道路和水利設施;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傳授給當地人民;統一貨幣。(2)影響:安定了蜀國的后方,解除了后顧之憂;提高了南中地區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給蜀漢政府帶來了大量財富;帶來了南方地區的人力物力支持用以北伐。【解析】(1)措施:由材料“平叛之后,諸葛亮從長遠利益考慮,采取“不留兵,不運糧”的政策,不僅任用當地土著為長官,還尊重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引導他們自治”得出,諸葛亮在南中推行“不留兵,不運糧”的措施,在當地推行土著自治,尊重其風俗習慣;由材料“諸葛亮命令李恢在當地興修水利設施,并修復了一條已經斷了一百多年,由南中地區通往成都的道路,使得交通往來大為方便”得出,興修道路和水利設施;由材料“諸葛亮還從內地引來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如引進牛耕,以改變當地落后的刀耕火種的方法,提高了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力”得出,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傳授給當地人民;由材料“諸葛亮還順便在當地統一了貨幣”得出,統一貨幣。(2)影響:由材料“諸葛亮的一系列政策,大大改善了原來南中地區落后的文化和生活,解除了蜀漢的后顧之憂,并從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專心對付曹魏”得出,安定了蜀國的后方,解除了后顧之憂,帶來了南方地區的人力物力支持用以北伐;由材料“開發南中,也給蜀漢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軍資所出,國以富饒’”得出,提高了南中地區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給蜀漢政府帶來了大量財富。1.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曾多次發起關于“祭祀之禮”的討論。太和十九年,朝集公卿,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禮之大者”為文獻支撐,取消了北魏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丘。之后,這一祭祀制度在北朝得到了繼承。這一舉措①放棄了對鮮卑族崇拜天神的祭祀
②是孝文帝推行漢族禮儀制度的表現③是依據周禮進行的政治文化改革
④有利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據“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禮之大者’為文獻支撐”可知是孝文帝推行漢族禮儀制度的表現,依據是《周禮》,②③正確;孝文帝采用漢族禮儀制度有利于鮮卑族與漢族的民族交融,④正確,故選D;根據“取消了北魏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丘”可知孝文帝是更改了祭天的地點,而非放棄了對天神的祭祀,①錯誤,排除ABC。2.北魏時期著名敘事詩《木蘭詩》中有“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詩中的“天子”“可汗”同一人,但又分別是漢民族和游牧民族對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呼。這種現象反映出A.詩人用詞混亂,指代不清 B.北魏時期民族交融加強C.北魏政府有大量漢族官僚 D.北魏已經統一黃河流域【答案】B【解析】從“詩中的‘天子’‘可汗’同一人,但又分別是漢民族和游牧民族對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可以看出,當時北魏時期民族交融加強,因此在統治者的稱謂方面也體現了民族融合的特點,B項正確;ACD項與材料的主旨及史實不符合,排除。3.東晉、南朝時期,大量南遷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貫和地區。政府推行了設置僑州郡的政策,于是在南方出現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個“南”字。如在京口設立南徐州,在江乘設立南瑯琊郡與南臨沂縣。這一政策A.反映了對國家統一的愿望 B.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緩和了東晉以來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東晉、南朝時期,北民南遷,政府推行了設置僑州郡的政策,加強對南方地區的管理,有利于國家統一,故選A;設置僑州郡的政策,南方郡縣名稱加“南”字,與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無關,排除B;南方郡縣名稱加“南”字,無法體現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C;政府推行設置僑州郡的政策,與緩和民族矛盾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4.圖1、圖2為南北朝時期的文物圖片,由此可知
圖1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浮雕北魏《皇帝禮佛圖》圖2河南鄧縣南朝墓出土“軍人著袴褶”畫像磚A.北魏漢化改革徹底 B.華夏認同觀進一步發展C.胡服更具有實用性 D.民族交融助推服飾變遷【答案】D【解析】觀察圖片所反映的服飾特征以及小字介紹可知,北魏服飾有漢化的特征,南朝服飾有鮮卑化的跡象,這反映了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推動了服飾變遷,故選D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服飾變化,并不能以此推及北魏漢化改革徹底,故排除A項。B項由材料無法得出。C項說法不準確且角度片面。5.閻步克說:“北方少數民族的部族制度與華夏制度的劇烈碰撞,最終在北方地區激發玉出了新的變遷動力與演進契機,交替的‘胡化’和‘漢化’孕育出了強勁的官僚制化運動,它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這說明孝文帝改革A.為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基礎 B.建立了大一統國家C.促進了士族制度的發展完善 D.調和了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孝文帝改革實現了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的碰撞,并創造了新的政治制度,為后世做出巨大貢獻,故A正確;北魏沒有統一中國,B項不符合史實,故排除;C項與材料中“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信息不符,故排除。D項內容材料沒有體現,故排除。6.有學者對山西大同地區已發掘的北魏晚期墓葬進行研究時發現,漢族貴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風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領窄袖長袍,是鮮卑族的民族服飾;而鮮卑貴族的墓葬形制是方形弧邊四角攢尖頂的磚室墓,是典型的漢族墓葬風格。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間經濟和文化相互融合 B.統治者“封建化”的結果C.三教合一推動民眾習俗趨同 D.經濟重心開始向南方轉移【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北魏晚期,漢族服飾帶有鮮卑族色彩,而鮮卑族貴族的墓葬帶有漢族墓葬風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因為北魏時期漢族和鮮卑族之間生產和生活相互融合的結果,A項正確;北魏孝文帝“封建化”政策能夠促進鮮卑貴族吸收漢文化,但不能解釋漢族服飾出現鮮卑族特征的現象,排除B項;北魏時期并未出現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出現于隋朝,而且北魏時期民眾習俗并未趨同,排除C項;D項符合史實,但與材料無關,大同地區并非南方,排除D項。7.圖5是“司空瑯琊康王基表”,以碑體的篆書與楷書寫成,嘉主是司馬金龍。碑文中可見下列資料:“大代”(國號)、“太和”(年號)、“司空、鎮西大將軍、.餐壓店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官銜)、“瑯琊”(郡望)等。根據這些線索,可以推定_能細真將特斯西南成雄墓主的年代是A.戰國 B.秦代 C.西漢 D.北魏【答案】D【解析】由題干提供的信息:“篆書與楷書”“大代”(國號)、“太和”(年號)、“司空、鎮西大將軍、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官銜)、“瑯琊”(郡望),可以推定墓主是北魏時期的人物。故D項正確;戰國時期并沒有篆書與楷書,排除A項;秦代沒有楷書,排除B項;西漢與大代”(國號)、“太和”(年號)、“司空、鎮西大將軍、.餐壓店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官銜)、“瑯琊”(郡望)等無關,排除D項。8.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詔曰:“朕方欲興滅國于舊邦,繼絕世于劉氏”,宣稱北魏承繼漢朝。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又稱“晉既滅亡,天命在我”,遂摒棄十六國政權,直接承繼晉朝。孝文帝此舉意在A.消滅其他政權統一中原 B.形成南北朝政權的并立C.剝奪鮮卑貴族政治特權 D.樹立北魏王朝正統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北魏孝文帝認為北魏政權承繼漢朝的正統,主要是為了樹立北魏王朝正統地位,D正確;ABC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D。9.東漢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隸少府的尚書吏部曹、選部曹等尚書諸曹為丞相屬官。后來,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設立的專門處理機密文書的秘書省為基礎另設一省,掌管機要,起草和發布詔令。曹魏行政機構的調整A.遵循了中央集權制原則 B.有利于中央事權的統一C.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從根本上防止吏治腐敗【答案】C【解析】曹丕在原有三省的基礎上增設一省,并賦予其較大的行政權力,易侵奪其它三省的原有權力,導致行政效率降低,C選項正確;中央集權制原則應體現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機構的調整,A選項錯誤;曹丕的舉措明顯是使權力更加分散,B選項錯誤;行政機構的調整并不能從根本上防止吏治腐敗,D選項錯誤。10.北朝時期,胡人和漢人墓志的追祖方式,均集中出現了將祖先追溯至華夏炎黃等上古神話人物的現象。這表明,當時A.士族世系源遠流長 B.儒學獨尊得以確立C.民族交融得到發展 D.墓葬形制趨向統一【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胡人和漢人墓志中均將華夏炎黃等人物作為祖先,這體現了少數民族的華夏認同觀念的增強,說明此時期民族交融得到發展,故選C;材料沒有涉及到士族,故排除A;漢代時,儒學就已經確立了正統地位,而且材料強調的是民族融合,與儒學無關,故排除B;材料沒有體現出胡人和漢人的墓葬形制情況,故排除D。11.東晉吳興太守會見宰相謝安時,“唯設茶果而已”,權臣桓溫為揚州牧時,“每宴唯下七奠盤茶果而已”;齊武帝臨死前也曾下詔規定“以茶飯代替牲祭”。這反映出東晉南朝時期A.統治者倡導節儉之風 B.飲茶之風盛行全國C.南北生活習俗相似 D.貴族們反對鋪張浪費【答案】A【解析】根據“唯設茶果而已”“每宴唯下七奠盤茶果而已”等信息可以看出,統治者倡導節儉之風,A項正確;材料并不僅僅只涉及到飲茶,排除B;材料并沒有涉及到南北地域,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統治者,而不是貴族,排除D。12.西晉前后的戶籍的變化具有以下特征:西晉以前東晉之后書寫材料簡牘紙戶籍內容人口數字等簡單的信息先祖仕宦履歷、起家官、聯姻狀況、嫡庶身份等戶籍保管地方二級制中央到地方的多級制這些變化A.杜絕了戶籍的詐偽現象 B.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保證了國家的稅收來源 D.限制了士族門閥勢力膨脹【答案】B【解析】通過觀察表中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西晉之前戶籍登記內容和保管制度簡陃、粗放不同,東晉以后,國家對戶籍的整理和管理更加規范、細致,反映出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強化,B項正確;杜絕了戶籍的詐偽現象說法絕對,A項錯誤;戶籍制度的進步并不能保證國家的稅收來源,C項錯誤;魏晉時期戶籍管理并未限制士族門閥勢力的膨脹,D項錯誤。13.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納漢臣崔宏建議,自謂黃帝之后;據《魏書》記載,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黃帝嫡孫,拓跋硅及繼任的三位皇帝親往或遣使至涿鹿黃帝廟祭祀。統治者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A.以漢文化取代鮮卑文化 B.強調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C.保證統治政策的連續性 D.通過文化認同確立正統地位【答案】D【解析】北魏拓跋硅自謂黃帝之后,拓跋硅及繼任的三位皇帝親往或遣使祭祀黃帝廟,目的是通過文化認同確立北魏的正統地位,故選D;A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傳統文化教育的信息,排除B;材料信息沒有涉及統治政策,排除C。14.北魏孝文帝在設立三長制的詔令中提到:“自昔以來,諸州戶口籍貫不實,包藏隱漏,廢公罔私。富強者并兼有余,貧弱者糊口不足。賦稅齊等,無輕重之殊。力役同科,無眾寡之別”。這說明三長制推行的目的是A.打擊豪強勢力 B.促進人口增加C.縮小貧富差距 D.加速漢化進程【答案】A【解析】根據“戶口籍貫不實,包藏隱漏,廢公罔私”“賦稅齊等,無輕重之殊。力役同科,無眾寡之別”,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三長制,目的是抑制豪強隱瞞戶口和逃避租稅徭役情況,并直接控制基層政權組織,故選A;B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15.據《通考》載,孝文帝頒行均田令,“令有盈者無受無還,不足者受種如法;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是令其從便買賣,以合均給之數,則又非強奪之以為公田,而授無田之人。”這反映出北魏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買商鋪投資合同樣本
- 出租倉庫商鋪合同標準文本
- 出口機械加工合同范例
- 農機借用合同樣本
- 健身培訓協議合同范例
- 凈化設備采購合同樣本
- 關于車禍賠償合同標準文本
- 京東轉讓合同標準文本
- 供貨商合同樣本
- 農副產購銷合同樣本
- 冷庫項目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Python程序設計》全套教學課件
- 2025年空壓機行業發展戰略研究及投資潛力預測評估報告
- 2025年河北省石家莊市一中、唐山一中等“五個一”名校高三全真模擬(最后一卷)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院科兩級人員緊急替代程序與替代方案
- 《金屬加工基礎(第二版)》中職全套教學課件
- 2025年湖北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模擬卷(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應屆高校畢業生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新疆克州中考英語一模試卷
- 2024年新疆伊犁州直檢察機關招聘聘用制書記員筆試真題
- 2025年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計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