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吉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吉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吉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吉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吉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信息類文本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趙艷(以下簡稱趙):很多讀者對你的認識是從《哦,香雪》開始的,這是一篇意境和文字都非常優美的文章,可以說是當代文學中詩化小說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文章讀起來很有青春的詩意和激情,一氣呵成,像是從生命中活潑潑地流淌出來的東西,很感性,也很樸實。你自己如何評價這篇作品在你所有創作中的地位和價值?鐵凝(以下簡稱鐵):它在我整個創作中不是以價值高或低,分量輕或重來衡量的,而是它本身具有一種不可替代性,我后來的小說在敘事上更成熟,更像一個自覺作家的寫作,但《哦,香雪》煥發出來的對人生、對情感、對生活、對希望那種透明的激情是不可替代的。一個年輕的作家,如果有本領,寫出那樣的作品并不難,但是歲月過去了,我們經歷了很多,如果還保有那樣的愛和希望,還擁有那種透明的心境,那就真是不容易的。我想,《哦,香雪》對我的意義就在這里。現在,香雪的時代好像已經過去了,我歌頌的也的確不是封閉的處于蒙昧狀態的大山里的人和事。生活在變,生活里的人也在變,但是我們依然需要香雪。孫犁說過:“女孩子們心中,埋藏著人類原始的多種美德。”我認為,發掘我們內心的多種原始美德是任何作家在任何時代都不應該放棄的,哪怕在經歷了人生的苦難之后,外在的形式變了,內部那個堅硬的核應該還在。趙:無論是美還是丑,無論外殼怎樣變換,內在的核始終如一地朝向對人類美好的情感、珍貴的品性的追求。鐵:是的。我的作品中前后的人物和故事都有鮮明的不同,中間還有一些起伏。文學可以而且應該有多種途徑,有時是這個故事觸動了你,有時是那個人使你有傾訴的愿望,但最終我將這些人和事融合在一起,通過他們,我想要實現的是文學溫暖世界的功能。汪曾祺說過“人是孤兒”,人真的是很孤獨的,所以人需要文學的世界、希望的世界,雖然也許那最美好的境界,我們永遠到達不了,但愿望在那兒,我們就會有向前走的勇氣,對生活有所期待,這就夠了。文學應該給人們提供期待,應該溫暖這個世界。趙:這是文學存在的理由,也是香雪的意義所在。鐵:我是這樣想的。生活不可能完全是香雪那樣的,也不應該有這樣的要求,但香雪是什么呢?她是人的靈魂中最柔軟的部分,是那個最寶貴的存在,以后可能不是香雪,是其他人,比如司猗紋,她的靈魂的某個微小的不為人察覺的角落里有沒有香雪的部分?肯定有。所以說,香雪的精神,香雪所意味著的人的靈魂中清澄柔軟的部分應該被文學喚起。趙:被提醒。鐵:對。尤其是在這種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更應該有她的位置,不然,我們的追求、生活、物質究竟是為了什么呢?我們最終的點在哪里?目標在哪里?我中間部分的小說有很強的失望情緒,但文學的希望可以通過失望來獲得。我的起點是從香雪那里開始的,底色的東西一直在。趙:我注意到你的創作中農村題材的小說占了不少比重,那么,鄉村對你而言有什么特別的意味嗎?鐵:當然有。四年的農村生活對我的小說創作有很重要的意義。當時我年齡很小,接觸到的人給我的關切,女孩子之間單純的友誼,點點滴滴滲透到我的生活和記憶里,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的質樸本身就能夠給我很深的觸動,讓我很難產生居高臨下的感覺。我的視角是平視的,從未想過他們很無知或者自私或者我要去解救他們什么的。因為農民身上真正有大的智慧,非常狹隘的和非常開闊的東西極端地糾結在一起。我對農村的、對農民的興趣將來也不會輕易放棄。趙:不少作家都有自己比較固定的、擅長的創作領域,有的專注于鄉村,有的熱衷于城市,而一旦離開自己熟悉的寫作領域,面對新的寫作對象時,往往容易發生認識和表達上的偏頗和困難。而你在城市與鄉村這兩個領域里都能夠自如地思考和言說,它們成為你創作中并行發展、各有所長的兩個重要部分。你是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的?鐵:我一直認為我們中國、我們民族的根就在農村,這是一個抹殺不掉的背景和現實。我們的故事環境、語言環境、生存環境和人的精神發展環境跟有著幾百年城市歷史的西方文學的環境有很大不同。我們的本土資源很豐富。只有了解了農村的過去和現在才能真正了解中國的人和事,當然,并不一定非得寫與農村有關的作品,但至少應該了解。筆下可以沒有,但心里有,就會感覺生活得更結實一些。這也許是我的偏激和保守吧。就是現在,我有機會也很愿意到農村去,對我來說,那里有所謂根的東西。中國的城市和鄉村不是截然分開的,我常常在一個城市人身上突然看到農民的影子,雖然他從未在農村待過,在農民身上我也看到非常大氣的,既不屬于城市也不屬于農村,而是屬于中國人的、中華民族的東西。而且在農村打量城市和在城市回望鄉村,都會有新的收獲,獲得身在其中不解其味的新感受。(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哦,香雪》是鐵凝的處女作,還不能稱為她的自覺的寫作,因此作品在敘事上相對來說還不夠成熟。B.溫暖世界是文學最重要的一項功能,無論作品描述著怎樣的故事與人物,最終都要回歸這一功能。C.為了解決新的寫作對象會帶來認識和表達上的偏頗與困難的問題,鐵凝選擇深入了解農村的過去與現在。D.中國文學產生的背景與有著幾百年城市歷史的西方文學有很大不同,這就要求作家要認識我們的民族之根。2.下列對材料的藝術特色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趙艷在訪談時,有時用問句,是為了引發訪談對象回答;有時用陳述的短句,是為了接續話題,再進一步。B.趙艷在整個訪談的設計中,有意地先以小說《哦,香雪》引入,再逐步引向對作品之外更深話題的探討。C.材料中分別引用了孫犁與汪曾祺的話,表明這二人與鐵凝在創作思想與創作方法上有突出的一致性。D.由于訪談雙方對文學有共同的話語體系,這就決定了她們進行交流時,使用了文學化和理論化的語言。3.下列是張莉教授關于鐵凝作品的分析,符合上述材料論及的寫作理念的一項是()A.《笨花》里,有作為藝術家的本分、老實以及耐煩,也有作家對民族身份的清醒認知,這是看到外來世界后對自我處境的一次重要回視。B.《逃跑》根植于日常倫理,并不追求表面的喧騰和戲劇化,不追求道德審判,它在打開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力,打開我們對人的認識力。C.《玫瑰門》中,你可以看到男性之于司猗紋生命歷程所構成的壓迫,但作品更重要的是表現社會語境和歷史負累之于一個女性的重壓。D.《永遠有多遠》中,鐵凝將深具傳統仁義美德的女性和北京精神疊合在一起,寫出了胡同里長大的女孩子白大省的情感歷程。4.結合材料,談談鐵凝塑造“香雪”這一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是什么。5.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反映了鐵凝的一種寫作理念。這種寫作理念是否在《哦,香雪》一文中有所體現?請簡要分析。【答案】1.D2.C3.B4.“香雪”代表著人的靈魂中最柔軟、最寶貴的部分,是靈魂中清澄和希望的象征。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香雪所代表的精神能夠喚起人們靈魂中清澄柔軟的部分,能夠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讓人們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不要忽視精神層面的需求。5.畫橫線句子反映的寫作理念是文學應該溫暖世界,給人們提供期待,在《哦,香雪》一文中有所體現。《哦,香雪》通過描寫一群鄉村女孩對火車帶來的現代文明的向往,展現了她們的純真、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小說中充滿了對人性美好的歌頌和對生活的希望,讓讀者感受到溫暖和期待。例如,香雪為了換取一個自動鉛筆盒,勇敢地踏上火車,展現了她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這種對希望和美好的追求正是文學溫暖世界、給人們提供期待的體現。【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哦,香雪》是鐵凝的處女作……在敘事上相對來說還不夠成熟”錯誤,鐵凝并未稱《哦,香雪》為處女作;原文“我后來的小說在敘事上更成熟”,可見作品的“不成熟”是相對她后期作品而言,而非絕對。B.“溫暖世界是文學最重要的一項功能”錯誤,原文說“我想要實現的是文學溫暖世界的功能”,溫暖世界被鐵凝視為文學的功能之一,但并非唯一或最重要的功能。C.“……鐵凝選擇深入了解農村的過去與現在”錯誤,鐵凝深入了解農村并非為解決寫作偏頗與困難,而是出于對農村作為民族之根的認同。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能力。C.“表明這二人與鐵凝在創作思想與創作方法上有突出的一致性”錯誤,引用孫犁與汪曾祺的話是為了豐富訪談內容,從不同角度引發對鐵凝創作的思考,增強表達的力度和深度。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文本信息探究作品意蘊的能力。材料中強調鐵凝的寫作理念包括文學應溫暖世界、發掘人類內心原始美德、對生活有希待等。A.強調民族身份認知,與材料中的寫作理念關聯不大。B.體現了對生活的深入理解和不追求表面形式,與材料中文學應該溫暖世界,提供期待的理念相符。C.重點在表現社會語境和歷史負累對女性的重壓,并非材料主要體現的寫作理念。D.主要寫女性情感歷程與傳統美德、北京精神的疊合,與材料中的寫作理念不太一致。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意義的能力。“香雪”代表著人的靈魂中最柔軟、最寶貴的部分,是靈魂中清澄和希望的象征,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人們往往被物質欲望所迷惑,面臨各種壓力和挑戰,內心容易變得堅硬和冷漠。而香雪所體現出的純真、善良、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人們內心深處那些被遺忘的美好角落,給予人們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她提醒人們,在追逐物質利益和功成名就的過程中,不要忘記自己內心深處那份最純粹的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她讓人們認識到,精神的富足才是人生的真正財富,而這種富足可以通過對美好情感、珍貴品性的追求來實現。【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品審美取向的能力。畫橫線句子反映的寫作理念是文學應該溫暖世界,給人們提供期待。鐵凝認為文學的作用不僅僅是講述故事,更重要的是通過作品傳遞溫暖和希望,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意義。這種寫作理念貫穿于鐵凝的創作之中,也是她對文學價值的深刻理解。《哦,香雪》通過描寫一群鄉村女孩對火車帶來的現代文明的向往,展現了她們的純真、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小說中的香雪等女孩們生活在封閉的大山里,但她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向往。她們的純真和善良在與火車上的乘客互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例如,當香雪看到火車上的女學生鉛筆盒時,她被那漂亮的鉛筆盒所吸引,內心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這種純真和善良讓讀者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也為小說增添了溫暖的色彩。這種溫暖的情感氛圍貫穿整個小說,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心靈的慰藉。香雪的故事不僅讓人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希望,也讓人們感受到了文學的溫暖和力量。(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路標茹志鵑沒有,沒有,沒有石子,沒有草棍,沒有樹枝,更沒有白粉,沒有任何一點路標的痕跡。沒有人,沒有一個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這灰蒙蒙的天地當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條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聲,就這么“喂”地喊一聲。這里沒有人,只是喊給自己聽,壯壯膽,解解怯,泄泄悶,他要世界活著,自己活著。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軍路線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時,也許四小時。走了四十里,也許是五十里。應該到鐵路了,也許站在鐵路的邊邊上了?停住腳,沉住氣。再看一看,再聽一聽,只要點點與人有關的東西,一縷煙,一個腳印,一絲燈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檔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黨報告。還有老鄒,咯著血的老鄒,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沒有,一切與人有關的跡象都沒有。無聲無息的淚水,乘著無月無星的夜,毫無顧忌地涌了出來。“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著。“不,方向是對的。在接近敵區時,是不做路標的。”“那么,現在已經接近敵區了?”“肯定,快到鐵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頓時,伍原感覺在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東西活動了起來,無數隱蔽的眼睛,冰冷的槍口,潛伏的危機。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經濕得貼在了胸口,背上是越來越沉的檔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腳,聽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淚水便像決了的堤。可是,慢!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遠遠的,貼在地上,就那么一小點,一小點黃黃的光,不飄忽,不閃爍。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靜氣,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鉆入了地下。伍原趕緊趴下。在呢!熒熒的,黃黃的,小小的一點。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來的這份力氣,競像只貓似的向那一小點輕盈迅速地爬去。這如豆的一小點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獨的,部隊就在前面,檔案當然安然無恙交給指導員,老鄒當然也會馬上接回來。這一點如豆的光,明天,包含著一切的明天,這不飄忽,不閃爍,小如綠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鄉啦!“老鄉!”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聲。這一聲叫,卻不防把自己的眼淚叫得掉了下來。“老鄉!老鄉!”他連連地又叫了兩聲。一半是為了需要,一半是為了自己想叫。可是窩棚里靜靜地,沒有任何反應。伍原趕緊爬到跟前,從高粱縫隙里看到,里面確確實實有一個人,一個老鄉。他背對著棚口,席地坐著,正就著一盞油燈,低了頭,緊張而有力地做著什么。“老鄉!”伍原稍稍放大了聲音,那人依然低了頭,急急地朝一個口袋里搓著玉米穗。看來,是一個聾子。伍原只得爬進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間這聾子像背后長著觸角,敏捷地跳起,把燈吹滅,然后轉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讓他跑掉,兩臂一伸,把聾子的腿抱住了。那個人也不做聲,就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來。伍原不肯還手,一邊抵擋著,一邊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個聾子,可還是大叫著:“老鄉!老鄉!”“老鄉!”卻毫不理會,只是“唔唔”地叫著,掙出手來進行襲擊。伍原絕望了,這個人不但是聾子,還是個啞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撳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讓他明白自己是,是野戰軍。伍原捉住啞巴的一只手,把它貼到自己帽子上,想讓他明白,這不是國民黨的大蓋帽,這是八路軍的帽子。可是啞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緊拳頭,硬勾著肘子,不肯就范,后來又忽然利用這個機會,迅速靈活地向伍原臉上猛擊幾下。急,痛,頭昏,眼前金星直冒,渾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擺脫這一窘境。伍原突然覺得疲憊之極,手腳發軟,不住地冒汗。卻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淚,好像剛才在路上沒來得及流下的淚水,卻一齊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啞巴身上,大哭了起來,為自己,為前面走不完的路,為小榕,為老鄒,也為這個倒霉而頑強的啞巴。忽然,伍原覺得有只手,輕輕地摸索著自己的頭,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臉頰。啞巴頓時“哇哇”地大叫起來,那一只手還拍著伍原的肩,一邊掙扎著要起來。伍原松了手,但說不清為什么,人卻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啞巴掙脫了出來,忙忙地摸了火鐮打著,點上了燈,上上下下地打量著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雙手直向棚外揮動,又急急地拿起燈,拉著伍原爬出窩棚。他一手擎著燈,一手直指東北方向,然后做了個正步走的姿勢,一雙眼睛急切地盯著伍原。伍原點頭,然后敬禮,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頭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燈光,不飄忽,不移動,像是鑲嵌在夜空當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轉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伍原沒看到任何路標,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為擔心會暴露自己。B.“一切與人有關的跡象都沒有”,正是這樣死寂的環境讓伍原幾近崩潰。C.那“一小點黃黃的光”雖然微弱,但是讓伍原不再孤獨并燃起了希望。D.老鄉聽不見還不會說話,這讓伍原手足無措、無計可施,陷入絕望之中。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頭“沒有”一詞反復出現,強調了沒有任何“路標”的跡象出現,與標題形成反差,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B.小說以綠豆比喻荒野中的燈光,這燈光雖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標的作用,給了伍原力量、勇氣和希望。C.文中不止一次寫到伍原的“淚水”,既串聯起了前后的故事情節,也讓伍原這個人物的形象更加純粹和單一。D.本文與《百合花》一樣善用外在細節刻畫人物內在特征,如寫老鄉“一手擎著燈,一手直指東北方向”。8.本文情節一波三折,請簡要概括文中波折。9.有評論說“茹志鵑的短篇小說避重就輕地跳過革命的宏大敘事,婉轉著墨于時代大背景的間隙,于杯水微瀾之處反映出時代特點”。請結合本文分析其這一創作特點。【答案】6.D7.C8.①當伍原不知該往哪里走而陷入聽天由命的絕望時,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點兒光,燃起希望。②當伍原靠近燈光發現老鄉認為能順利完成任務時,卻發現老鄉聽不見也不會說,陷入新的困境。③當伍原苦于沒有好的方法讓這個聾啞老鄉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擺脫窘境,疲憊至極甚至絕望大哭時,老鄉忽然用手摸他的頭、帽子、臉頰來確認其身份,最終幫他指路。9.①茹志鵑在這篇小說中跳過了“革命的宏大敘事”,沒有描寫某次大的戰役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選擇了一個迷路的戰士伍原的經歷來寫。②在抗戰的大背景下,伍原個人的這次經歷就是“杯水微瀾”,但他身上的責任感和對革命的堅定信念又是那個時代許多人和八路軍戰士所共同具備的優秀品質。③伍原和老鄉的溝通雖然充滿曲折,但問題最終得以圓滿解決。這樣的事情在整個時代中雖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見大地反映了戰爭年代讓人感動的軍民魚水情。【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這讓伍原手足無措、無計可施”錯,伍原雖然絕望,但還是盡力想辦法讓老鄉知道自己的身份,如“捉住老鄉的一只手。把它貼到自己帽子上,想讓他明白。這不是國民黨的大蓋帽,這是八路軍的帽子”。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C.“純粹和單一”錯,這里應該是讓人物形象更為真實,也更加立體而豐富。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章重要情節和分析情節作用的能力。由“沒有,一切與人有關的跡象都沒有”“但是,往哪里走呢?”“聽天由命地坐到地上”“這一點兒如豆的光……小如綠豆似的光”可知,當伍原絕望時,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點兒光,燃起希望。由“我到底找到老鄉啦!”“伍原絕望了,這個人不但聽不見,還不會說話”可知,當伍原發現老鄉聽不見也不會說,陷入新的困境。由“不知如何才能擺脫這一窘境……伍原伏在老鄉身上,大哭了起來”“老鄉……一手直指東北方向,然后做了個正步走的姿勢,一雙眼睛急切地盯著伍原”可知,當伍原在窘境中,大哭絕望時,老鄉確認身份,最終幫他指路。【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的能力。情節方面:緊扣“跳過革命的宏大敘事”概括小說情節。本文沒有表現戰爭場面,而是敘述了迷路的八路軍戰士伍原,為了把檔案和掉隊戰友的消息及時送到部隊,在沒有一點路標痕跡的情況下,始終堅定不移地前行的故事。在抗戰的大背景下,伍原個人的這次經歷就是“杯水微瀾”。人物方面: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始終不忘自己身上的責任。伍原這一個人的形象代表著當時許多戰士的形象:具有責任感和對革命的堅定信念。手法與主題方面:以一個戰士伍原迷路的小事,寫“老鄉”雖然既聽不見又不會說話,但內心明亮,當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終給伍原提供了幫助,表現了老鄉對革命事業的支持,反映了戰爭年代讓人感動的軍民魚水情。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及復用為將,客又復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拔之。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于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于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廉頗卒死于壽春。(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趙軍固壁A不戰B秦C數挑戰D廉頗E不肯F趙王信G秦H之間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拔,奪取,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勢拔五岳掩赤城”的“拔”意義不同。B.間,間諜,與《曹劌論戰》中“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的“間”意義相同。C.信用,意為信任重用,與現代漢語中“講信用”的“信用”一詞意義不同。D.被,通“披”,穿,與《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銳”的“被”意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國攻打趙國,原本畏懼秦國的趙王經過廉頗、藺相如的一番勸諫后,決定與秦王相會于澠池,主動表達示好的態度。B.澠池之會前,廉頗與趙王訣別時做的后續安排,體現他對局勢的清醒認識;長平之戰的堅守不出體現了他的軍事謀略。C.趙悼襄王即位后,讓樂乘取代廉頗,廉頗怒而攻打樂乘,樂乘逃跑,后廉頗自己也逃到魏國,卻一直沒有被魏王信任。D.因趙國多次受秦兵侵擾,趙王想重新起用廉頗,但由于奸人作梗而放棄;后來廉頗被楚王接到楚國,也沒有立下戰功。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2)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14.長平之戰時,與秦軍對峙的廉頗為何被免職?【答案】10.BDF11.B12.A13.(1)天下的人都用商人逐利的法則來結交朋友,當您有權勢的時候,我們就追隨您;當您失去權勢的時候我們就離開您。(2)廉頗的仇人郭開送給使者豐厚的錢財,讓他詆毀廉頗。14.因為趙王聽信秦軍畏懼趙括的謠言,讓趙括取代了廉頗。【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趙軍堅守營壘不與秦軍交戰,秦軍多次向趙軍挑釁,廉頗不肯出兵交戰,趙王聽信了秦國的間諜。“秦”是“挑戰”的主語,“廉頗”是下一句的主語,“秦數挑戰”句意、結構完整,前后都應斷開,故BD處斷開;“廉頗”是“不肯”的主語,“趙王”是“信”的主語,故F處斷開;故選BD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奪取。/超過。句意:奪取石城。/山勢高過五岳,遮掩了赤城。B.錯誤。間諜。/參與。句意:秦國間諜說。/掌權的人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C.正確。句意:魏國不能信任重用他。D.正確。句意:穿上鎧甲跳上馬。/將軍身穿鎧甲手執武器。故選B。【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趙王經過……主動表達示好的態度”錯誤,原文“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說明是秦國主動向趙國示好;故選A。【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用;“市道”,商人逐利的法則;“勢”,權勢;“去”,離開。(2)“與”,給;“金”,錢財;“毀”,詆毀,說人壞話。【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趙王信秦之間”和“秦之間言曰:‘秦……獨畏……趙括為將耳’”,以及后文“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可知,廉頗被免職是因為趙王聽信秦國間諜的謠言,讓趙括取代了廉頗。【參考譯文】廉頗,是趙國的優秀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頗作為趙國的主將帶領軍隊攻打齊國,把齊國的軍隊打得大敗,占領了陽晉城,被趙王任命為上卿,以作戰勇敢聞名于諸侯。后來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國又一次進攻趙國,殺死了趙國兩萬士卒。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說他想跟趙王在位于西河以外的澠池進行一次友好會面。趙王畏懼秦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跟趙王商議說:“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既軟弱又膽小。”趙王于是起程赴會,藺相如隨行。廉頗把趙王送到趙國的邊境,與趙王訣別說:“大王此行,估算的行程以及會見禮節從開始到完畢的時間,再加上返回的時間,不會超出三十天。如果過了三十天您沒有回到趙國,就請擁立太子為王,來斷絕秦國用您來要挾趙國的想法。”趙王答應了,于是和秦王在澠池相會。趙孝成王七年,秦國軍隊和趙國軍隊在長平對峙,當時趙奢已經死去,而藺相如也得了重病,趙孝成王派廉頗率領趙軍進攻秦軍,秦軍好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與秦軍交戰,秦軍多次向趙軍挑釁,廉頗不肯出兵交戰,趙王聽信了秦國的間諜。秦國的間諜說:“秦國人所忌憚的,唯獨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擔任將軍。”趙王因此任命趙括為將軍,取代廉頗。當廉頗在長平被免職回家,失去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他。等到他再次被任命為大將,門客們又全都回來了。廉頗說:“客人們都請退回去吧!”門客們說道:“哎呀!您的看法為什么這么落后啊?天下的人都以商人逐利之道來結交朋友,當您有權勢的時候,我們就追隨您;當您失去權勢的時候,我們就離開您。這本來就是很普遍的道理啊,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六年以后,趙王派遣廉頗率領軍隊進攻魏國的繁陽,奪取了這座城池。趙孝成王去世以后,他的兒子悼襄王繼承王位,讓樂乘取代廉頗。廉頗很生氣,于是攻打樂乘,樂乘逃走了。廉頗也逃到魏國的都城大梁。廉頗在魏國居住了很長時間,但魏王對他并不信任和重用。趙國因為多次受到秦軍的圍困,趙王就想重新起用廉頗,而廉頗也想再次被趙王重用。趙王于是派使者到大梁去探望廉頗,看他是否可以重用。廉頗的仇人郭開送給使者豐厚的錢財,讓他詆毀廉頗。趙王派來的使者見到廉頗,廉頗故意一頓飯就吃了一斗米飯、十斤肉,還穿著盔甲騎上馬,來表明自己還可以擔當重任。趙王的使者回去后報告趙王說:“廉將軍雖然已經很老了,但是飯量卻很好,只是跟我坐在一起時,很短的時間內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已經老了,于是沒有征召他。楚王聽說廉頗在魏國居住,就偷偷地派使者把他接到楚國。廉頗在做了楚國的將軍之后,并沒有立下什么戰功,說:“我想指揮趙國的士兵。”廉頗最終死在了楚國的壽春城。(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二)古詩文閱讀(9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采桑子·重陽①毛澤東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注】①1925年5月開始毛澤東率領紅四軍開進閩西擴大革命根據地。其主張不為大部分同志接受,受到排擠,被迫離開領導崗位。9月在永定金風養病。9月病中的毛澤東堅持坐擔架赴上杭參會,病中恰逢重陽節,見黃菊開放,遂成此文。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生易老天難老”將人與天對比,將有限的生命與無窮無盡的宇宙比較,揭示了自然界是從不因為人而改變運行規律的道理。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生命投身無線壯麗的革命事業,生命才會更加充實更加寶貴。B.“秋風勁”除了寫景,還具有象征意味。暗指阻礙革命的力量非常強大,如秋風一樣掃蕩天地一般。C.寫這首詞的時候,毛澤東離開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但詞中洋溢的革命激情,一反悲秋的調子,贊美大好的秋光。D.“萬里霜”就是萬里秋,作者用“寥廓”和“萬里”來描繪秋景之壯,用“勝似春光”來描繪秋景之麗。16.這首詩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請結合詩句任選兩種意象分析特點。【答案】15.B16.作者選取“黃花”“秋風”“江天”“霜”等意象,“黃花”象征著當時的工農紅軍,經過戰火洗禮,平凡質樸卻生機蓬勃,異常芬芳美麗。“秋風”象征著革命力量,“勁”字寫出了其摧枯拉朽、驅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江天”寫江面和天空,壯麗開闊,正如作者豪邁曠達的胸襟。“霜”,就是紅色根據地萬里霜天后的秋色,萬里極言縱橫廣闊,寫出秋天的宏闊絢麗。【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鑒賞詩歌意象、句子和情感的能力。B.“暗指阻礙革命的力量非常強大,如秋風一樣掃蕩天地一般”錯誤,這里的“秋風”暗指的是革命力量的不斷壯大,革命的風暴席卷著舊中國。而不是阻礙革命的力量。我們從“勝似春光”可判斷作者對秋風的情感態度是褒義。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意象的能力。上片,“戰地黃花分外香”中選取了“黃花”的意象,黃花:指菊花。依五行之律秋屬金,金之色黃,而菊花秋日開放,故曰黃花。這“黃花”是和人民革命戰爭的勝利聯系在一起的,是經過硝煙炮火的洗禮,依然在秋風寒霜中綻黃吐芳的滿山遍野的野菊花,它們平凡質樸卻生機蓬勃,具有現實與象征的雙重性。黃花裝點了戰地的重陽,重陽的戰地因此更顯得美麗。這個意向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下片,“一年一度秋風勁”選取了“秋風”這一意象,這個“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筆力雄悍,極有剛健勁道之美。因此,這里的秋風象征著革命力量。“寥廓江天萬里霜”選取了“江天”“霜”兩個意象,詩句描寫此時天朗氣清,江澄水碧;滿山彩霞,遍野云錦,一望無際,鋪向天邊,極寫景色之瑰麗。江面與天空的無邊無際,浩渺空闊,正如作者豪邁曠達的胸襟;“萬里霜”通過“萬里”寫秋色無邊,呈現出秋天宏闊絢麗的特點。(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17.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沁園春·長沙》中表現了詞人年輕時意氣奔放,強勁有力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沁園春·長沙》中景物描寫富有層次,其中最具動態美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舟”是中國古典詩詞中一個重要的意象,承載著詩人對五味人生、百態世相的思考與感悟,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書生意氣揮斥方遒(2)鷹擊長空魚翔淺底(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三、課內知識及語言文字運用(20分)18.下列選項中,對詩詞中表現手法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沁園春·長沙》里,“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設問句,由寫景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闕的抒情樂章。B.《致云雀》中,作者將云雀比作詩人、少女、螢火蟲、綠葉,使云雀更加美麗、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讀者前。C.《立在地球邊放號》中,關于“力”的句子在詩中出現多次,全詩采用間接抒情的方式,描繪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驚心動魄的力的頌歌。D.《紅燭》在表現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分析詩歌內容及表現手法的能力。C.“關于‘力’的句子在詩中出現多次,全詩采用間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錯誤,《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詩人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贊美和頌揚勞動和工農大眾。描寫“力”的句子,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故選C。19.下列選項中,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峨日朵雪峰之側》中的“雪峰”“太陽”“蜘蛛”等意象,營造出凝重而又壯美的氛圍。B.《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所描繪的力的形象,可以看作是“五四”時期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是新興生產力戰勝落后生產力的強起奮進圖。C.《百合花》的故事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表現了戰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D.《哦,香雪》寫的是改革開放之初火車的開通給邊遠山村帶來的新鮮事。小說通過激烈的沖突和曲折的情節,描繪了香雪等幾位姑娘的心理變化與情感波瀾,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變化。【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文章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文章的內容、觀點、結構思路等進行分析概括,注意結合語境。D項,“小說通過激烈的沖突和曲折的情節”分析錯誤,《哦,香雪》沒有激烈的沖突和曲折的情節,只是捕捉了幾個小的生活場景。故選D。閱讀《哦,香雪》的兩處語段,完成下面小題。語段一:一輪滿月升起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語段二:她站了起來,忽然感到心里很滿意,風也柔和了許多。她發現月亮是這樣明凈。群山被月光籠罩著,像母親莊嚴、神圣的胸脯;那秋風吹干的一樹樹核桃葉,卷起來像一樹樹金鈴鐺,她第一次聽清它們在夜晚,在風的慫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著大步,一直朝前走去。20.下列填入語段一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①還有香雪手中那只閃閃發光的小盒子②照亮了寂靜的山谷、灰白的小路③還有漫山遍野那樹的隊伍④照亮了秋日的敗草、粗糙的樹干⑤還有一叢叢荊棘、怪石A.②④⑤③①B.②④③①⑤C.④②①⑤③D.④②⑤③①21.請分析語段二畫橫線的句子所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答案】20.A21.①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②把核桃葉比作金鈴鐺,喻體非常美好也很形象,香雪年齡小,這一比喻符合人物認知:③“慫恿”“唱歌”兩個詞語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香雪的純潔和不再害怕后的內心的滿意。【解析】【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子銜接排序的能力。根據上文“一輪滿月升起來了”,而月光的照耀,應該是從上到下的,人們視覺所見也往往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進行,所以應該先從大范圍的環境開始描述,即“②照亮了寂靜的山谷、灰白的小路”,再進一步細化月光下的細節景象“④照亮了秋日的敗草、粗糙的樹干”,即②在④之前,排除CD;三個“還有”為開頭句子中,結合前面④是屬于近處的細節觀察,而從人觀察的視角來說,應是由近到遠,所以應是先看到眼前的荊棘、怪石,再逐步看到遠處漫山遍野一望無際的樹,即⑤在③之前。最后,以“①香雪手中那只閃閃發光的小盒子”作為情感的寄托或視覺的焦點結束,形成從自然景物到人物情感的過渡,使整個語段更加完整和富有情感色彩,排除B。故選A。【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使用分析常見的修辭手法表達效果的能力。“那秋風吹干的一樹樹核桃葉,卷起來像一樹樹金鈴鐺”,把核桃葉比作金鈴鐺,核桃葉子這時候顏色是枯黃的,和“金色”接近;核桃葉子卷起來形狀和“鈴鐺”很像。這個喻體非常美好也很形象,符合從小在大山中長大的孩子香雪的年齡特征和人物認知。“她第一次聽清它們在夜晚,在風的慫恿下‘豁啷啷’地歌唱”,說風“慫恿”,說葉子“歌唱”,都是擬人手法,一是符合香雪純潔、孩子氣的特點;二是這樣的聲音感覺很美好,結合“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著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可知,寫出了香雪找到回家勇氣后不再害怕的內心的自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吟一首詩,看千年經典惹人戀;歌一闋詞,聽蕩氣回腸詠流傳。從《詩經·芣苢》這類耳熟能詳的遠古經典,到《沁園春·長沙》這樣的現代佳作,經典詩詞______。當下社會,我們更需要賦予經典詩詞鮮活的新生命,讓這些千百年的經典隨著優美的旋律飛進每個人的心田,飛遍社會的角角落落,涵養人們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時代的青少年,讓他們健康、陽光地成長成才。當前,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不斷升溫,不僅體現了現代人對精神文化溯源尋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會創造性蛻變中國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現。例如熱播的文化類節目就為觀眾打開了一扇氣象萬千的文學經典之門,讓傳統文化重新______出蓬勃生機。文學經典必然含情、傳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傳”的,無論時光過去多久,其中蘊含的真善美永恒不滅。它們早已化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讓品讀歷史的人______。我們將傳承詩詞精品,用經典詩詞、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希望這些底蘊深厚、魅力無限的藝術經典能夠繼續______當代文化風尚。2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沁人心脾萌發心悅誠服引領B.感同身受煥發心悅誠服指引C.感同身受萌發心馳神往指引D.沁人心脾煥發心馳神往引領2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不僅是現代人對精神文化溯源尋根的渴求的體現,而且是全社會創造性轉化中國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現。B.不僅體現了現代人對精神文化溯源尋根的渴求,而且展現了全社會創造性蛻變中國古代智慧精髓成果。C.不僅體現了現代人對精神文化溯源尋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會創造性轉變中國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現。D.不僅是現代人對精神文化溯源尋根的渴求的體現,而且是全社會創造性蛻變中國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現。【答案】22.D23.A【解析】【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空:“感同身受”本義是心里很感激,多指就像自己親身領受到一樣;“沁人心脾”原指芳香涼爽的空氣、飲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適。形容詩歌和文章優美動人,給人清新爽朗的感覺。此處語境強調的是經典詩詞帶給人們的美好感覺,故選用“沁人心脾”。第二空:“萌發”指種子或抱子發芽,比喻事物發生;“煥發”指光彩四射;也指振作。根據“蓬勃生機”可知,此處應選用“煥發”。第三空:“心悅誠服”指誠心誠意地佩服或服從;“心馳神往”指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此處語境形容文學經典讓品讀歷史的人非常向往,故選用“心馳神往”。第四空:“引領”指引導、帶領;“指引”指點引導。根據“文化風尚”可知,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