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營養與喂養》高職全套教學課件_第1頁
《嬰幼兒營養與喂養》高職全套教學課件_第2頁
《嬰幼兒營養與喂養》高職全套教學課件_第3頁
《嬰幼兒營養與喂養》高職全套教學課件_第4頁
《嬰幼兒營養與喂養》高職全套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胎兒體格發育與孕婦膳食Tolearnisnottoimitatesomething,buttomasteratechnique.《嬰幼兒營養與喂養》全套可編輯PPT課件目錄孕婦的生理特點胎兒體格的發育過程孕婦的營養需求孕婦膳食原則孕婦膳食注意事項任務1孕婦的生理特點孕婦的生理特點一、代謝改變二、消化系統功能改變在大量雌激素、黃體酮及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影響下,妊娠期母體的合成代謝增加,基礎代謝率升高,至妊娠晚期可升高15%~20%。母體所產生的必需營養素,如作為胎兒主要能源的葡萄糖通過胎盤以糖原的形式貯存,并經擴散自胎盤運轉至胎兒;氨基酸通過胎盤主動運轉;脂肪酸通過胎盤擴散、運轉至胎兒;當接近孕末期胎兒足月時,胎兒每日有35g葡萄糖、7g氨基酸和1.7g脂肪酸的能量需求,這些都是母體代謝改變才能滿足的。妊娠期間,由于孕激素的影響,胃腸道蠕動減少,平滑肌張力減退,常出現胃腸脹及便秘。孕早期常有惡心、嘔吐等妊娠反應,妊娠反應在妊娠10~12周逐漸消失。同時,消化系統對某些營養素如鈣、鐵、維生素B12及葉酸的吸收能力增強。孕婦的生理特點三、腎功能改變四、體重增加妊娠期腎臟略增大,腎血漿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在妊娠早期均增加,在整個妊娠期間維持高水平,由此導致代謝產物尿素、肌酐等排泄增多。腎小管對葡萄糖重吸收能力并未相應增加,約15%的孕婦飯后出現妊娠期生理性糖尿病,妊娠氨基酸排出增加,但無蛋白尿出現。由于胚胎在不同孕期的發育速率不同,因此孕婦的生理狀態、機體代謝變化和對營養的需求也不同。按照妊娠生理過程及營養需求特點,我們一般將孕婦懷孕階段分為孕早期(1~12孕周)、孕中期(13~27孕周)、孕晚期(28孕周~分娩)3個時期。初孕婦女若不限制膳食,則妊娠期體重平均增加約12.5kg。孕早期增重較少,孕中期每周增重0.2~0.9kg,孕晚期每周增重0.4~0.8kg。妊娠期體重增加是孕婦及子代近期和遠期健康的重要預測指標。孕婦的生理特點五、血容量及血流動力學變化正常非孕婦血漿容量約為2.6L,血容量在妊娠6~8周開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達到高峰,增加40%~45%,平均約增加1450mL,維持此水平直至分娩。紅細胞量的增加因孕婦是否補充鐵而有所不同,無鐵補充者妊娠期紅細胞量較非孕婦增加18%,而鐵補充者則較非孕婦增加30%。由于血容量的增加幅度較紅細胞增加的幅度大,致使血液相對稀釋,血中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因此孕婦會出現生理性貧血。任務2胎兒體格的發育過程胎兒體格的發育過程胎兒體格的發育過程孕周從末次月經第1日開始計算,通常比排卵或受精時間提前2周;全過程約為280天,即40周。妊娠10周(受精后8周)內的胎體稱為胚胎,這一時期是胚胎器官分化、形成的時期;自妊娠11周(受精第9周)起的胎體稱為胎兒,這一時期是胎兒器官生長、成熟的時期。以4周為一個妊娠期孕齡單位,胎兒的生長特點介紹如下。4周末:懷孕1個月時,可以說孕婦毫無孕感癥狀,這時胚胎還不能稱為“胎兒”,在形體上毫無人形,狀似剛孵出的幼魚,這一階段脊椎和神經溝正在形成。孕早期是胚胎發育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易發生流產的時期。這期間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感染,藥物、胎兒體格的發育過程胎兒體格的發育過程毒物以及不潔食物均可造成畸形或流產,應格外注意。8周末:胚胎初具人形,頭大,約占整個胎體近一半,能分辨眼、耳、口、鼻及四肢,各器官正在分化發育,心臟已形成。這一階段又稱胚胎器官形成期。12周末:胚胎可稱為“胎兒”,身體長約9cm,頂臀長6~7cm,體重約20g。此時胎兒的性器官形成,從醫學上可區分男女。胎兒四肢可活動。16周末:胎兒滿16周時,身體長約16cm,差不多有母親的手掌那么大,頂臀長約12cm,體重約110g。從外生殖器可確認胎兒性別。胎兒的頭皮已長出毛發,并已開始出現呼吸運動。胎兒的皮膚薄,呈深紅色,無皮下脂肪。部分孕婦已能自覺胎動。胎兒體格的發育過程胎兒體格的發育過程20周末:此時期胎兒的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已開始發育,出現肌肉的細微活動。胎兒的肝臟開始造血,全身開始長毛,長出來頭發、指甲。胎兒的身體長約25cm,頂臀長約16cm,體重約320g。胎兒開始出現吞咽、排尿功能。自該孕周起,胎兒體重呈線性增長。胎兒運動明顯增加,有10%~30%的時間胎動活躍。24周末:胎兒的身體長約30cm,頂臀長約21cm,體重約630g。胎兒已長出頭發、眉毛、睫毛,骨骼已經長得很結實,皮下脂肪開始沉積。胎兒細小支氣管和肺泡已經發育,出生后可有呼吸,但生存能力極差。28周末:胎兒的身體長約35cm,頂臀約長25cm,體重約胎兒體格的發育過程胎兒體格的發育過程1000g。胎兒的瞳孔膜消失,眼睛半張開,眼睛對光的明暗開始敏感,聽覺也有發展。胎兒的四肢活動好,有呼吸運動。胎兒出生后雖然可存活,但易患特發性呼吸窘迫綜合征。32周末:胎兒的身體長約40cm,頂臀長約28cm,體重約1700g。胎兒的體態逐漸豐滿,心、腎、肺發育完善,聽覺系統在這個時期已發育完成。到第30孕周時,可以看到胎兒大腦的腦電波。此時,胎兒的意識活動開始萌芽。胎兒的頭部慢慢向子宮下方移動,做出生的準備。此時胎兒的生活能力尚可,出生后注意護理可能存活。36周末:胎兒的身體長約45cm,頂臀長約32cm,體重約胎兒體格的發育過程胎兒體格的發育過程2500g。胎兒體內的各個器官都發育成熟,大腦中某些部分雖然還沒有發育成熟,但已經相當發達。對于外部刺激,胎兒不僅能夠用整個身體做出動作,而且能夠用面部表情做出反應,有喜歡或討厭的表情變化。這個時期的胎兒對來自母親體外的光開始有反應。胎兒出生后能啼哭及吸吮,生活能力良好,基本能存活。40周末:胎兒的身體長約50cm,頂臀長約36cm,體重約3400g。胎兒各部分功能完善,具備一切獨立生活的條件。任務3孕婦的營養需求孕婦的營養需求step1能量

一切生物都需要能量來維持生命活動,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營養素,包括糖類(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蛋白質。每克糖類、脂類和蛋白質在體內氧化產生的能量稱之為能量系數,糖類(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蛋白質的能量系數分別是16.81kJ(4kcal)/g、37.56kJ(9kcal)/g和16.74kJ(4.3kcal)/g。高能量飲食不但可以維持孕婦正常生理功能、體力活動,還可以使孕婦體重增加,胎兒出生體重正常,這對嬰兒出生后頭一年的生長、行為發育十分重要。美國推薦孕期平均每日應增加能量1250kJ(300kcal);《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版)》(ChineseDietaryReferenceintakes,ChineseDRIs,以下簡稱2023版DRIs)推薦孕中、晚期女性每日應增加能量分別為1050kJ(250kcal)和1670kJ(400kcal)。孕婦的營養需求step2蛋白質

蛋白質每日在整個食物能量供應中不能低于10%,整個妊娠期在體內保留約1000g蛋白質,以保證胎兒、胎盤以及孕婦的子宮、乳腺等組織的生長。蛋白質缺乏會使胎兒對氨基酸的利用受到限制,影響胎兒生長及以后的智力發育。蛋白質還與鈣、鐵、鋅的運載及吸收有關。2023版DRIs推薦孕早、中、晚期女性對蛋白質的參考攝入量分別為55g/d、70g/d和85g/d。孕婦的營養需求step3脂肪

脂肪作為能量的主要來源,應占每日攝入總能量的20%~30%。在胎兒發育過程中,孕婦需攝入適量的脂肪,以保證熱能的需求,這對胎兒發育及胎兒對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有幫助。孕婦每日應補充適量的脂肪,以60~70g為宜。n-3型長鏈多烯不飽和脂肪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對兒童智力和行為發育有重要促進作用。孕婦適量補充富含DHA的魚油,可促進兒童認知和行為發育。中國營養學會2013年推薦孕婦對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的總適宜攝入量為250mg/d。孕婦的營養需求step4碳水化合物

孕婦能量主要來源于碳水化合物,占每日攝入總能量的50%~65%。孕婦腦代謝及胎兒發育均需大量碳水化合物。食物中某些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果膠、海藻、多糖等,都可以增加腸蠕動,吸收腸道水分,以防便秘。妊娠后半期肝中糖原合成及分解均增強,碳水化合物的完全氧化作為能源的利用也亢進。因此,妊娠時碳水化合物的需求不斷增加,其來源主要為糧谷類的淀粉,如攝入過多可導致孕婦肥胖,過少則能量不足。我國推薦孕期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為每日180~250g,如果攝入量低于150g,就有可能發生酮癥酸中毒。孕婦的營養需求step5礦物質與微量元素

(一)鈣孕期母體雖有生理調節能力以保證胎兒對鈣的需要,但是會使母體骨質發生變化。因此,充足的鈣攝入不僅對母體健康有保護作用,而且有利于胎兒的骨骼發育。妊娠期需儲積鈣約40g,胎兒骨骼生長發育需儲積鈣約30g,這種儲積多發生在妊娠期最后3個月,由母體供給,因而早產兒常伴有缺鈣的癥狀。孕期母體的鈣攝入量應適當高于正常人,2023版DRIs建議孕婦每日攝入鈣800mg。由于我國居民膳食中含鈣量普遍不足,母體平時貯存的鈣亦不多,因此在妊娠全過程中均需補鈣,如維生素D充足則膳食中的鈣量可以減少,胎兒骨骼的鈣化程度取決于母體膳食中的鈣、磷及維生素D的含量。2023版DRIs建議孕期維生素D的參考攝入量為10μg/d(400國際單位)。孕婦的營養需求step5礦物質與微量元素

(二)鐵整個妊娠期孕婦需鐵約1000mg,其中約500mg供給母體紅細胞利用,約300mg主動向胎兒和胎盤運輸,約200mg通過正常的途徑丟失。育齡婦女有月經,每月會失血30~50mL,易造成平時儲鐵量不足,妊娠后期易患缺鐵性貧血。谷物中的鐵不易被吸收,而動物肌肉中的鐵較易利用,因此以谷物為主食的孕婦應特別注意鐵的補充。2023版DRIs建議孕早、中、晚期女性對每日鐵的參考攝入量分別是18mg、25mg和29mg。維生素C不足的孕婦,鐵的供給量還應增多。為防止妊娠期缺鐵,孕婦應在未孕時就應增加鐵的攝入量,在妊娠期開始時至少有300mg的鐵儲備。孕婦的營養需求step5礦物質與微量元素

(三)鋅鋅參與多種酶的結構和功能,在蛋白質和核酸代謝、基因表達及免疫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母體鋅營養與胎兒體內鋅水平關系密切,胎兒體內鋅水平直接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妊娠后3個月攝入鋅不足,可能會導致胎兒生長受限、流產、胎兒先天畸形、胎死宮內等情形。2004年,常紅等人所做試驗顯示,臍血鋅含量較高,表明胎盤對鋅的運輸是主動運輸,同時孕婦膳食鋅攝入量雖然增加,但血清鋅水平仍低于非孕婦,并隨孕期進展而下降。結果顯示,孕中期鋅攝入量、孕晚期動物食品鋅攝入量與新生兒出生體重呈正相關。同時,以孕中期、孕晚期各營養素攝入量為自變量,新生兒出生體重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進一步證實鋅與新生兒出生體重的正比關系,與國內外有關研究一致。2023版DRIs建議孕婦每日對鋅的參考攝入量為10.5mg。孕婦的營養需求step5礦物質與微量元素

(四)鈉由于妊娠期細胞外液增加,母體鈉的需要量亦隨之增加,血鈉水平下降,進而會產生腎素,并增加血管緊張素,這與妊娠高血壓癥發生可能有關,因此目前不主張對孕婦嚴格限制鈉的攝入。2023版DRIs建議孕婦每日對鈉的參考攝入量為1500mg(1g食鹽約含400mg鈉)。(五)碘合成甲狀腺素需要碘,甲狀腺素能促進蛋白質合成,活化多種酶,調節人體物質代謝的能量交換。孕期缺碘會有嚴重后果,其中,克汀病是最為極端的表現。此外,精神和神經功能輕微受損會導致日后學業表現欠佳,智力下降,這在正常兒童中易被忽視。2023版DRIs建議成人每日參考攝入碘120μg,妊娠期女性的需要量增加,每日參考攝入量為230μg。孕婦的營養需求step6脂溶性維生素

(一)維生素A維生素A在妊娠期需要量增加,對生長發育特別是嗅覺的正常發育均有作用。維生素A缺乏是全球許多地方都存在的一個問題。維生素A缺乏的高發國家,在孕期補充維生素A可使孕婦的死亡率降低40%。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孕早期補充大劑量維生素A有可能導致胎兒畸形。β-胡蘿卜素可以很好地滿足孕婦維生素A大約1/4的需求量,且不會致畸,是孕前補充的最好方式,而低劑量維生素A可以從孕中期開始補充。2023版DRIs建議孕早期和孕中、晚期女性每日對維生素A的參考攝入量分別為660μgRAE和730μgRAE。(二)維生素D維生素D與鈣、磷代謝有關,而鈣、磷又是形成骨骼所必需的物質,對牙齒、骨骼的形成極為重要。孕婦如經常接觸陽光,在一般膳食條件下,維生素D不致缺乏。但若攝孕婦的營養需求step6脂溶性維生素

入維生素D過多,則可致中毒,使嬰兒出現動脈硬化及精神發育遲緩,故使用魚肝油必須遵守醫囑。2023版DRIs建議孕婦每日對維生素D的參考攝入量為10μg。(三)維生素E動物實驗發現維生素E可以減少自然流產和死胎。維生素E在臨床上應用于治療習慣性流產及不育癥,但療效未能肯定,妊娠期不需要增加維生素E的供給,正常情況下平衡膳食就能滿足需要。2023版DRIs建議孕婦對維生素E的適宜攝入量標準為每日14mgα-TE。食物中維生素E的來源為麥胚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綠葉蔬菜、肉類、蛋類、奶類以及魚肝油等。(四)維生素K維生素K能夠合成血液凝固所必需的凝血酶原,對防止母體凝血障礙和新生兒期出血具有重要作用。妊娠最后數周給孕婦用維生素K可作為預防凝血機能障礙的常規治療。2023版DRIs建議孕婦每日對維生素K的適宜攝入量為80μg。孕婦的營養需求step7水溶性維生素

(一)維生素B1孕婦缺乏維生素B1可致多發性神經炎。2023版DRIs建議孕早期和孕中、晚期女性每日對維生素B1的參考攝入量分別是1.2mg和1.4mg。(二)維生素B2維生素B2不足時,影響蛋白質代謝及胎兒發育。2023版DRIs建議孕早、中、晚期女性每日對維生素B2的參考攝入量分別是1.2mg、1.3mg、1.5mg。(三)維生素C胎兒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維生素C,維生素C對胎兒骨骼和牙齒的形成、造血系統的健全和機體抵抗力的提高等都有促進作用。缺乏維生素C會發生胎膜早破和導致新生兒死亡率上升。2023版DRIs建議孕早、中、晚期女性每日對維生素C的參考攝入量分別是100mg和115mg。孕婦的營養需求step7水溶性維生素

(四)維生素B62023版DRIs建議孕婦每日對維生素B6的攝入量為2.2mg。動物性食品,如蛋黃、肉類、魚類、奶類、谷物種子外皮及卷心菜等,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6。(五)葉酸葉酸可促進胎兒的正常發育和防止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葉酸缺乏可能會導致早產或神經管畸形。2023版DRIs建議孕婦每日對葉酸的參考攝入量為600μgDFE,應多食用動物的肝、腎及含葉酸豐富的蔬菜。(六)維生素B12胎兒的維生素B12完全由母體供給,缺乏時可致胎兒早熟及貧血。2023版DRI建議孕婦每日對維生素B12的參考攝入量為2.9μg。任務4孕婦膳食原則孕婦膳食原則孕早期胎兒生長發育速率相對緩慢,且多數孕婦會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下降等癥狀。因此,孕早期的膳食應富營養,少油膩,易消化及適口,且不必強調飲食規律性,更不可強制進食,宜少食多餐,保證營養。孕早期應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類及水果,保證每日至少攝入150g碳水化合物(約合谷物200g),以免因脂肪分解產生酮體對胎兒早期腦發育造成不良影響,且應堅持補充葉酸

(600μg/d)及戒煙、禁酒。

孕中、晚期胎兒進入快速生長發育期,直至分娩。與胎兒的生長發育相適應,母體的

子宮、乳腺等生殖器官也逐漸發育,且母體還需為產后分泌乳汁儲備能量

及營養。因此,孕婦孕中、晚期均需相應增加攝食量,以滿足顯著增加

的營養需求。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導方法的基礎上,建議每日增加

50~100g的魚、禽、蛋、瘦肉的攝入量。魚類作為動物性食物的

首選,每周最好能攝入2~3次;每日還應攝入1個雞蛋;除食用加碘食鹽孕婦膳食原則外,每周至少食用一次海產品,以滿足孕期碘的需要。適當增加奶類攝入,建議孕婦從孕中期開始,每日至少攝入250mL牛奶或相當量的奶制品,以滿足鈣的需求。由于從孕中期開始血容量和血紅蛋白增加,孕婦成為缺鐵性貧血的高危人群,因此建議孕婦常吃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血、肝臟、瘦肉等),同時補充維生素C以促進鐵的吸收。此外,孕婦還要適量活動,每日應保證1~2小時的戶外活動(如散

步、做體操等)。適宜的身體活動有利于維持體重的適宜增長和自然分娩,戶外活動

還有利于改善維生素D的營養狀況,促進胎兒骨骼發育和母體自身骨骼健康。需要

格外注意的是,孕婦應當戒煙戒酒,少吃刺激性食物。任務5孕婦膳食注意事項孕婦膳食注意事項一、孕婦應慎吃的食物(一)活血類食物活血類食物能活血通經、下血墮胎,故孕期應避免食用。對其中活血化瘀作用較強的食物,體質虛弱的孕婦則應禁食。屬于此類的食物主要有桃仁、山楂、蟹爪等。近代藥理研究表明,桃仁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山楂對婦女子宮有收縮作用;蟹爪常用于治療產后淤積腹痛、瘕、難產等,其活血的作用較強,故孕期應禁止食用。(二)滑利類食物滑利類食物雖能通利下焦,但易克伐孕婦的腎氣。腎氣損傷,則使胎失所系,進而導致胎動不安,甚或滑胎,故孕期應避免食用或忌食此類食物。屬于此類的食物主要有薏苡仁、馬齒莧、冬葵葉、莧菜、茄子、荸薺等。近代實驗研究表明,薏苡仁油對兔與豚鼠的子宮有較大影響,能增加其緊張度與收縮幅度;馬齒莧汁亦對子宮有明顯的興奮作用,使子宮收縮頻率增多、強度增大,易造成流產。孕婦膳食注意事項一、孕婦應慎吃的食物(三)其他垃圾食物孕期雖然有額外的營養需求,但是不應該放縱口欲,造成體重大幅增加。體重如果增加過快,則不但易導致身材變形、胎兒變成巨嬰,還容易造成難產。1.任何甜味劑,如阿斯巴甜甜味劑中糖分含量高,易促胖,而且大量糖分的攝入還會影響牙齒的健康。需要調味的話,可使用少量天然砂糖。2.糖果及巧克力糖果中的香料和色素,巧克力中的咖啡因,以及它們含有的大量糖分,都對健康無益。建議孕程結束后再少量食用。3.可樂或人工添加甜味的果子飲料這些飲料里面所含的食用添加劑對胎兒健康有不利影響。孕婦應飲用百分之百的天然果汁、純凈水、礦泉水。孕婦膳食注意事項一、孕婦應慎吃的食物4.罐頭水果罐頭水果可能含有防腐劑,可選用新鮮的時令水果。5.人造奶油人造奶油含有色素及添加劑,營養成分不高,且容易產生飽腹感,影響對其他營養物質的吸收,建議避免食用。6.冰激凌、冰凍果子露等這些食物熱量高,含各種添加劑,建議少量食用。7.含糖花生醬、腌制物、沙拉醬、美乃滋、意大利面醬等這些食物熱量高,含各種添加劑,建議少量食用。孕婦膳食注意事項二、咖啡與茶對孕婦的影響有研究顯示,妊娠期間孕婦因飲用咖啡、茶和可樂而攝入咖啡因,可致胎兒在子宮內發育遲緩和早產。1993年,Hadeed進一步闡明妊娠期間高咖啡因攝入可對胎兒的心血管、呼吸及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毒副作用,導致其在新生兒時期出現心率異常、肌肉細顫和呼吸急促。由于妊娠期間孕婦攝入咖啡因血濃度的80%可通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其在胎兒體內的半衰期可達80小時,因此,妊娠期間應少量飲用咖啡因制品。其他研究證明,孕婦如果每天飲5杯濃茶,那么將會導致出生的嬰兒體重不足。茶葉中含有咖啡因,會對胎兒過分刺激,產生不良影響。紅茶和綠茶含有相似的咖啡含量,一杯150mL的紅茶中約含咖啡因0.06mg,一杯同樣的綠茶中約含咖啡因0.07mg。如果每天喝5杯茶,即等于服用0.3~0.35mg的咖啡因。孕婦膳食注意事項三、孕婦禁食桂圓對孕婦來講,中醫將其主要生理變化概括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因為孕婦受孕后,陰血聚以養胎,故大多導致陰血偏虛。陰虛常常滋生內熱,孕婦往往出現大便燥結、口苦口干、心悸燥熱、舌質偏紅等胎熱盛、肝火旺的癥狀。故孕期進補應遵循“產前宜涼忌溫熱”的原則。中醫認為,桂圓性溫、味甘,甘溫極易助火,動胎動血。孕婦氣機失調,引起胃氣上逆、嘔吐,日久則傷陰,出現熱象,引起腹痛、“見紅”等先兆流產癥狀,甚至引起流產或早產。除桂圓外,人參、鹿茸、鹿角膠、鹿胎膠、胡桃肉等性熱的藥物,孕婦也均應謹慎使用。若確實需要進補,則應選用一些清、平的補品為宜。孕婦膳食注意事項四、孕婦食用海鮮的注意事項海鮮生吃應先冷凍,再澆淡鹽水。牡蠣及一些水生貝類常存在一種“致傷弧菌”細菌。對腸道免疫功能差的人來說,生吃海鮮具有潛在的致命危害。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將牡蠣等先放在冰上,再澆上一些淡鹽水,能有效殺死這種細菌,這樣生吃起來

相對安全。

海鮮忌與某些水果同食。魚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果與含有較

多鞣酸的水果同吃,則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而且容易使海鮮中的鈣質與鞣

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不易消化的物質。含有鞣酸較多的水果有柿子、葡萄、

石榴、山楂、青果等。

蝦類忌與維生素C同食。科學家發現,食用蝦類等水生甲殼類動物的同時

服用大量的維生素C能夠致人死亡,因為這些動物中含有一種通常被認

為對人體無害的砷類物質,它在維生素C的作用下能夠轉化為有毒的砷。孕婦膳食注意事項五、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有兩種情況:一種為原有糖尿病(DM)的基礎上合并妊娠,又稱糖尿病合并妊娠;另一種為妊娠前糖代謝正常,妊娠期才出現的糖尿病,稱為妊娠期糖尿病(GDM)。糖尿病孕婦中90%以上為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者不足10%。患過妊娠糖尿病的孕婦有可能在下次懷孕時再發生,其復發率高達33%~69%,如果再次懷孕,則應及早告知醫生并做檢驗。此外,患過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中老年后出現糖尿病的概率比正常婦女高,17%~63%將發展為2型糖尿病,但通過產后鍛煉、合理飲食可減少將來糖尿病的發生。與發生妊娠糖尿病相關的因素有種族,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過去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或新生兒死亡,前胎有巨嬰癥,羊水過多癥及孕婦年齡超過30歲,本次妊娠胎兒大于孕周或羊水過多等。孕婦若具有以上的危險因素之一,則更應重視妊娠期間糖尿病的篩檢。孕婦膳食注意事項五、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患者膳食控制的目標:既能保證和提供妊娠期間能量和營養的需要,又能避免餐后高血糖或饑餓性酮癥出現,保證胎兒正常生長發育。同時,其營養需求與正常孕婦相同,只不過必須更注意能量的攝取、營養素的分配比例及餐次的分配。此外,應避免甜食及高油食物的攝取,并增加膳食纖維。(一)注意能量需求孕初期不需要特別增加能量,孕中、后期必須依照孕前所需的能量,再增加至少300kcal/d,其中糖類占50%~60%,蛋白質占10%~20%,脂肪占20%~30%。但要注意避免過分控制飲食,否則會導致孕婦饑餓性酮癥及胎兒生長受限。孕婦膳食注意事項五、妊娠糖尿病(二)注意餐次分配為維持血糖值平穩及避免酮血癥發生,餐次的分配非常重要。由于一次進食大量食物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且母體空腹太久容易產生酮體,因此提倡少量多餐,將每天應攝取的食物分成5~6餐。由于清晨體內產生的胰島素拮抗激素濃度最高,糖尿病孕婦早餐后血糖最難控制,因而早餐量不宜過多,約占全天總能量的10%,午餐和晚餐各占30%,其他為上午、下午及睡前加餐。(三)攝取正確糖類碳水化合物攝入應占總能量的50%~65%,孕晚期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不低于250g,應盡量避免攝入含有蔗糖、砂糖、果糖、葡萄糖、冰糖、蜂蜜、麥芽糖等糖類的飲料及甜食,如有需要,可加少許代糖,但應使用對胎兒無害的含糖食物。建議孕婦盡量選擇纖維含量較高的未精制主食,如以孕婦膳食注意事項五、妊娠糖尿病糙米飯或五谷飯取代白米飯,選用全谷類面包或饅頭等,因為食物纖維有降低空腹血糖和改善糖耐量的作用,因此建議每日供給40g左右的膳食纖維。妊娠糖尿病孕婦早晨的血糖值較高,因此早餐淀粉類食物的含量必須較少。(四)注重蛋白質攝取為滿足孕婦和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應保證蛋白質供應量占總能量的15%~20%,孕早期攝入不變,孕中、晚期每日需分別增加15g和30g蛋白質,以優質蛋白質為主,如蛋、牛奶、深紅色肉類、魚類及豆漿、豆腐等黃豆制品。(五)油脂類要注意適當降低脂肪供給量,保證脂肪供給量占總能量的25%~30%,限制動物內臟等飽和脂肪酸攝入,孕婦膳食注意事項五、妊娠糖尿病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攝入。(六)適宜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妊娠糖尿病孕婦每日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量,可依據2023版DRIs對孕婦的參考攝入量,見本單元任務三。礦物質每日的參考攝入量:鈣在孕早、中、晚期均為800mg;鐵在孕早、中、晚期為18mg、25mg、29mg;鋅在孕早、中、晚期均為10.5mg;碘在孕早、中、晚期均為230μg。胎兒體格發育與孕婦膳食思考與練習1.簡述孕婦的生理特點的變化。2.如何滿足孕期身體額外的能量需要?3.孕婦平衡膳食是在什么時期?4.論述孕婦的膳食原則。拓展訓練請結合所學知識,自制一份孕婦營養食譜。感謝各位傾聽Tolearnisnottoimitatesomething,buttomasteratechnique.嬰幼兒生理與心理特點Tolearnisnottoimitatesomething,buttomasteratechnique.《嬰幼兒營養與喂養》目錄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因素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的規律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嬰幼兒心理的發展特征任務1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一、生長發育的階段性和順序性兒童生長發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既有量的增加,也有質的變化,形成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根據這些階段的特點,加上生活環境的不同,可將嬰幼兒的生長發育過程劃分為不同的年齡期:嬰兒期為0~1歲,又稱乳兒期;幼兒前期為1~3歲;幼兒期為3~6歲。每個年齡階段均有一定的階段特點,但任何年齡期的規定都是人為的,實際上相鄰年齡期之間并無明顯界限。生長發育具有階段性,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各階段按順序銜接,不能跳躍。前一階段的發育為后一階段奠定必要的基礎,任何一個階段的發育受阻,都會給下一階段的發育帶來不良影響。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一、生長發育的階段性和順序性兒童身體各部分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順序,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例如,胎兒期和嬰幼兒期的發育遵循“頭尾發展規律”。胎兒期形態發育的順序:首先是頭部,其次是軀干,最后是四肢。嬰兒期動作發育的順序:首先是頭部的活動(抬頭、轉頭),其次發展到上肢的活動(取物),再次發展到軀干的活動(翻身、直坐),最后發展到下肢的活動(站立、行走)。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二、生長發育的不均衡性人體的生長發育速度是不均衡的,時快時慢,即人體的生長發育速度并不是隨年齡的增長呈直線上升的,而是呈波浪式上升的。生長期內,人有兩次生長突增高峰:第一次在嬰兒期,第二次在青春發育初期。以身高和體重為例,兒童1歲時身高約為出生時的1.5倍,體重約為出生時的3倍;第二年增長速度也較快,以后增長速度逐漸緩慢下來。身體各部分的生長速度不均等,增長幅度也不一樣。在出生后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頭顱比出生時增大1倍,軀干增長2倍,上肢增長3倍,下肢增長4倍。從人體形態看,新生兒期較大的頭顱、較長的軀干和較短的下肢,逐步發展為成年期較小的頭顱、較短的軀干和較長的下肢。各系統的生長發育不平衡。神經系統領先發育,出生時腦重約370g,6歲時腦重已相當于成人腦重的85%~90%。淋巴系統發育得最快,在第一個10年間表現出特殊的發育速度,在第二個10年間逐漸緩慢。生殖系統發育得較晚,在第一個10年間發育緩慢,進入青春期后才迅速發育并達到成人水平。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三、各系統生長發育的統一協調性四、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性人體的肌肉、骨骼、心臟、血管、腎臟、呼吸系統、消化器官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發育得最快,以后逐漸減慢,到青春期出現第二次突增高峰,之后又趨緩慢,直至成熟。這與身高、體重的增長呈現同樣的模式。各系統的生長發育是不平衡的,但各系統之間相互協調、相互影響和相互適應。各系統的發育不是孤立地進行的,任何一種作用于機體的因素,都可能對多個系統產生影響。生長發育既遵循一般規律,也有個體差異。由于每個兒童先天的遺傳素質與后天的環境條件等各方面不盡相同,因此他們在整個生長期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先天因素決定兒童發育的可能性,后天環境提供了其發育的現實性。在評價某個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時,不能簡單地將其指標數據同標準平均數做比較,而應考慮到個體發育的差異性。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地為兒童創造良好的后天環境,使每個兒童都能充分發揮他們的遺傳潛能,使他們的生長發育達到應有的水平。任務2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因素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因素step1先天遺傳因素

遺傳是指子代和親代間在形態結構及生理功能上的相似。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受精卵中父母雙方各種基因的不同組合,決定了子代個體發育的各種遺傳性狀。先天遺傳因素是影響生長發育的最基本因素,對兒童的生長發育起決定作用。通過基因遺傳,子代可以顯現親代的形態、功能、性狀等特點,形成每個兒童各自的生長發育潛力。雙生子特別是同卵雙生子,為研究遺傳因素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提供了最好的天然素材。同卵雙生子成年后,其身高差別很小,頭圍也很接近,這說明骨骼系統的發育受遺傳的影響較大。遺傳性疾病對生長發育也有影響。生長發育的各項形態指標和生理指標,如身高、體重、皮下脂肪、血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遺傳傾向性,其中尤以身高的遺傳傾向性最為明顯。在良好的生活環境影響下的兒童,其成年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遺傳。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因素二、后天環境因素影響生長發育的后天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和人類社會環境因素兩個方面。自然環境因素主要有氣候、季節、環境污染等。例如,季節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尤其是體重和身高的增長有明顯的影響。9~11月體重增加最快,而在炎夏季節,體重還可能有減輕的趨勢;3~5月身高增長較快,約等于9~11月身高增長的2~2.5倍。環境污染不僅威脅人類健康,引發各種疾病,還會阻礙兒童的生長發育。大氣、水和土壤中的有害物質以及噪聲對兒童的生長發育都有不良影響。人類社會影響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后天環境因素主要有營養、體育鍛煉、疾病、生活作息制度等。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因素二、后天環境因素(一)營養兒童在生長發育的特殊時期對營養素的相對需要量要高于成人,營養是兒童生長發育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營養豐富且平衡的膳食能促進生長發育;反之,不僅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還會導致兒童患上各種營養缺乏癥。若膳食結構不合理,各種營養素攝入不均衡,能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方面供給不足,則使新陳代謝旺盛的兒童營養不良,表現為消瘦、身高落后于同齡兒童、生長發育遲緩、皮下脂肪減少、肌肉發育不良、骨質疏松、免疫功能低下,并可導致各種急、慢性營養不良和營養缺乏癥的發生。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因素二、后天環境因素兒童年齡越小,受營養的影響越大。研究表明,嬰兒出生前3個月至出生后6個月,營養對大腦發育的影響最大。出生后一年,若是嚴重的營養不良,則不僅會影響大腦的正常發育(影響腦細胞的數量和質量),還可能影響兒童以后的學習能力。兒童從食物中攝取能構成腦神經組織的物質,獲取充足的營養,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從而為兒童的智力發展奠定物質基礎。而營養過剩或不平衡則會導致肥胖或其他營養性疾病的發生,同樣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營養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營養失調對機體產生的不利影響需經過較長時間的生物、化學變化,最終才以各種形式的營養性疾病表現出來。有些成年期疾病如動脈硬化、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因素二、后天環境因素肥胖癥等的預防,也需要從兒童時期開始調整飲食營養。從嬰幼兒期起重視兒童營養,不僅可以預防營養性疾病的發生,還可以避免營養過剩,降低兒童未來出現健康問題的風險。(二)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是促進兒童身體發育和增強體質的重要因素之一。體育鍛煉時,機體的新陳代謝能力顯著增強,出現體力的消耗、產熱的增加,與此同時,體內營養物質的積累顯著超過消耗,從而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體育鍛煉促進呼吸功能及心血管發育,表現為肺通氣量、最大氧耗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因素二、后天環境因素量增加,心臟收縮力增強,心搏出量增加,心率減慢,對心臟功能有深遠的影響。體育鍛煉對運動系統的發育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長期鍛煉會使兒童骨骼直徑變粗,骨的鈣化加速,骨皮質增厚,骨密度增加;同時,也會促進韌帶的發育,增加關節的牢固性和靈活性。運動還可以使肌纖維增粗,肌肉重量增加,從而改善兒童的身體素質。此外,體育鍛煉對增強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的功能都有促進作用。(三)疾病各種疾病對兒童的生長發育都會產生影響,但影響程度各不相同。其影響程度主要取決于疾病的性質、病程的長短和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留下后遺癥等。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因素二、后天環境因素(四)生活作息制度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具有促進兒童生長發育的作用。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能夠使身體各部分的活動和休息得到適宜的交替,加上合理的營養,可以保證能量代謝正常進行,促進身體正常發育。因此,要合理安排兒童的生活作息制度,做到有節奏、有規律,保證兒童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并適當地學習,定時進餐,保證兒童有充足的睡眠,這有利于其正常生長發育。(五)其他因素社會因素對兒童的影響是綜合性的,不僅影響兒童身體的發育,而且影響其心理、智力及行為的發展。此外,藥物對兒童的生長發育也會產生影響,如果用藥不當,就會對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任務3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的規律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的規律一、嬰幼兒身高(長)增長的規律嬰兒出生后第一年是出生后生長最快的一年,且出生后的前3個月生長發育最旺盛。前3個月身高(長)增長11~12cm,約等于后9個月的增長量,即第一年身高(長)增長20~25cm,增長量占正常新生兒身高(長)的40%~50%,1歲時身高(長)約為75cm。嬰兒出生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生長速度較嬰兒時期緩慢。第二年開始,身高(長)的增長速度開始減慢,第二年約增長10cm,即2歲時身高(長)約為85cm。身高(長)比體重增長得略快,是這一時期嬰幼兒生長發育的特點。3~6歲的幼兒生長速度較緩慢,身高增長速度由每年增長10cm左右降到每年增長4~5cm。此后直至青春期前,生長速度減慢并保持相對穩定。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的規律二、嬰幼兒體重增加的規律正常足月嬰兒出生后,其3個月時體重約為出生時體重的2倍,1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3倍。嬰兒出生后第一年體重增加6~7kg,是出生后體重增加最快的一年。嬰兒出生后第二年體重增加2.5~3.5kg,2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4倍。3~6歲的幼兒,其體重由每年增加2.5~3.5kg降到每年增加1.5~2.5kg。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的規律三、嬰幼兒頭圍增長的規律胎兒腦的發育在全身處于領先地位。新生兒出生時頭圍相對較大,參考值為34cm。0~6個月是頭圍發育最快的階段,約增長9cm;1歲時頭圍較出生時約增長12cm,平均值為46cm;第一年內前3個月與后9個月相比,頭圍增長量幾乎相等,平均每月增長不超過1cm。1歲以后頭圍的增長速度變慢,第二年只增長2cm,2歲時頭圍約48cm。2~14歲僅再增長6~7cm。新生兒頭圍比胸圍大1~2cm,1歲左右頭圍約等于胸圍,發育良好的嬰兒在5~6個月時頭圍就和胸圍相等了。但營養不良或佝僂病早期患兒,其胸圍發育呈落后狀態,而頭圍增長得反而比正常兒童快,頭圍和胸圍的差距越來越大。幼兒1歲以后胸圍的增長速度比頭圍快。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兒童,胸圍發育良好。任務4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step1嬰幼兒消化系統的特點

機體為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和促進生長發育,必須不斷地從外界攝取各種營養物質。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不能直接為人體所用,必須通過消化系統將食物分解成結構簡單、能被吸收的營養物質才能供機體吸收和利用。其中,消化是指在消化道內將食物進行分解的過程,吸收則是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一)消化系統的組成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消化道是一條從口腔延至肛門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腸腺、肝臟和胰腺等。消化腺借助導管將分泌物排入消化道內。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step1嬰幼兒消化系統的特點

(二)嬰幼兒消化系統的生理及發育特點1.口腔口腔位于消化道的最前端,是食物進入消化道的開始部分。口腔內參與消化的器官有牙齒、舌和唾液腺。嬰幼兒口腔較小,黏膜柔嫩,血管豐富,容易受到損傷和感染。(1)牙齒。牙齒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起著切斷、撕裂和磨碎食物的作用。在機體的發育過程中,乳牙先發育,而后替換為恒牙。乳牙萌出的時間一般為出生后6~8個月,2~2.5歲出齊20顆乳牙。乳牙萌出時間及順序(以月齡計算)如表2-1所示。由于乳牙在出生之前已經鈣化,因而妊娠期的營養尤其是鈣和維生素D的補充非常重要。由于嬰幼兒乳牙的結構和鈣化程度都不成熟,牙釉質和牙本質的致密度不高,牙齒咬面的窩溝又較多,容易受致齲因素的影響,患齲齒率高,故要注意口腔衛生,防止齲齒的發生。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step1嬰幼兒消化系統的特點

(2)舌。在進食過程中,舌使食物與唾液混合,并將食物向咽喉部推進,舌具有攪拌食物、幫助吞咽的功能。同時,舌是主要的味覺感受器官。舌的表面和側面分布著許多味蕾,味蕾中的味覺細胞可感受化學物質的刺激,可以辨別食物的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從而形成味覺。嬰幼兒的舌寬而短,靈活性較差,攪拌食物、輔助吞咽的能力不足。(3)唾液腺。口腔內有三對大的唾液腺,即腮腺、舌下腺和頜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腮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的功能主要有四個:一是濕潤與溶解食物,使食物黏成團,引起味覺,便于吞咽;二是清潔和保護口腔,起到沖洗、稀釋及中和有害物質的作用,其中溶菌酶具有殺菌作用;三是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對淀粉進行簡單的分解;四是不斷移走味蕾上的食物微粒,從而不斷嘗到食物的味道。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step1嬰幼兒消化系統的特點

唾液腺在嬰兒出生時形成,新生兒由于唾液腺未發育成熟,唾液分泌較少,因此口腔較干燥。嬰兒出生后三四個月,唾液腺逐漸發育,唾液分泌增多,而此時嬰兒尚不能很好地調節,因此唾液經常流出口外,這被稱為“生理性流涎”,此現象隨著生長會逐漸消失。隨著唾液量的增加,兒童消化淀粉類食物的能力也逐步增強。2.咽與食道咽位于鼻腔、口腔和喉的后方,其下端通過喉與氣管和食管相連,是食物與空氣的共同通道。當吞咽食物時,由于條件反射,通向喉頭的路被勺狀軟骨關閉,食物就會進入食道,而不會進入呼吸道。嬰幼兒吞咽食物時,如果說笑或者出現其他情況導致食物進入呼吸道,就會發生呼吸道梗阻,嚴重時會無法呼吸,甚至窒息。新生兒的食道長10~11cm,1歲時約長12cm。嬰兒的食道彈力組織及肌層尚不發達,容易溢乳。兒童的食道比成人的短而窄,黏膜細嫩,管壁肌肉組織及彈性組織發育較差,易受損傷。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step1嬰幼兒消化系統的特點

3.胃胃在左上腹部,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上端通過賁門與食管相接,下端開口于幽門,和十二指腸相通。胃的肌肉由縱狀肌肉和環狀肌肉組成,其內層是胃黏膜。肌肉的收縮形成了胃的運動,黏膜層可分泌胃液。胃有四個作用:儲存食物,分泌胃液,分解消化食物和以適當的速度向小腸排送食糜。這些功能都是通過胃的蠕動實現的。胃的蠕動從胃的中部開始,通過將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有節律地進行收縮,把食物以最適合小腸消化和吸收的速度向小腸排送。通常情況下,嬰兒的胃呈水平位,賁門括約肌不夠發達,嬰兒如果吃奶時吸入空氣或吃奶后震動胃部,就容易導致溢乳。當嬰兒開始行走時,胃的位置便逐漸由水平變為垂直。兒童年齡越小,胃的容量越小。新生兒的胃容量為30~50mL,3個月時約為100mL,1歲時約為250mL,3歲時約為700mL,6歲時約為900mL。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step1嬰幼兒消化系統的特點

兒童的胃黏膜血管豐富,胃肌層及神經組織發育較差,因而胃的蠕動能力差。兒童的胃壁較薄,分泌的鹽酸及各種酶均比成人少,因而消化能力弱。因此,在給兒童提供食物,以及選擇餐點的間隔時間時,應考慮其生理特點。4.腸成人的腸管長度為身高的4倍,嬰兒的腸管長度為身高(長)的6倍。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器官,是吸收營養成分的主要器官。小腸黏膜上有環狀褶皺襞以及大量絨毛和微絨毛,構成了巨大的吸收面積。小腸的不斷蠕動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再加上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3~8小時),使絕大部分營養物質在小腸被消化吸收。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由小腸進入大腸。兒童的腸壁肌肉組織及彈力纖維尚未發育完善,很容易發生腸道功能紊亂,因此小腸腸壁通透性好,吸收率高;但腸壁的屏障功能較差,當消化道發生感染時,腸內的毒素或病原體也容易由腸壁進入血液。

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step1嬰幼兒消化系統的特點

由于兒童的腸壁薄,升結腸和直腸與腹后壁的固定性差,因此腹部受涼、飲食突然改變、腹瀉等可使腸蠕動加強并失去正常節律,從而誘發腸套疊和脫肛。5.脾臟和肝臟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臟具有分泌膽汁、代謝物質、儲藏養料及解毒等生理功能。兒童的肝臟相對比成人大。新生兒肝臟的重量約占體重的4%,5歲時約占體重的3.3%,而成人肝臟的重量僅約占體重的2%。肝臟分泌的膽汁進入十二指腸,參與消化過程。膽汁是一種金黃色或橘棕色、有苦味的濃稠液體。膽汁中的膽鹽可激活胰脂肪酶,加速催化脂肪的分解,促進脂肪的吸收,并間接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兒童的肝細胞發育不全,肝功能不健全,膽囊小,分泌的膽汁較少,對脂肪的消化能力較差。兒童的肝糖原儲存較少,饑餓時容易發生低血糖。兒童的肝解毒能力差,若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step1嬰幼兒消化系統的特點

攝入過多的蛋白質,則會加重肝臟的負擔。此外,損害肝功能的藥物要慎用。6.胰腺胰腺既可以分泌胰島素,又可以分泌胰腺液,對機體的新陳代謝起著重要作用。嬰幼兒期的胰腺富有血管和結締組織,雖然實質細胞較少,分化不全,但已經能夠分泌成年期胰腺所能分泌的所有的消化酶,且能夠完成消化過程。嬰幼兒期胰腺液的分泌容易受到炎熱氣候和各種疾病的影響而被抑制,導致消化不良。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胰腺功能日趨完善。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一)神經系統的組成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脊髓和腦;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性神經。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元分為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具有接受刺激、傳遞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1.中樞神經系統(1)脊髓。脊髓呈圓柱狀,位于脊柱的椎管內,上與腦干相連,下達腰椎。它將接收到的信息傳達到腦,再把腦的指令下達到各個器官。脊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主要有反射和傳導功能。反射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脊髓灰質中有許多低級神經中樞,可以完成許多基本的反射活動,如膝跳反射、握持反射等。構成脊髓白質的上、下行二、嬰幼兒神經系統的特點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傳導束,是腦與軀干、內臟之間聯系的通道。(2)腦。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高級部位。它位于顱腔內,由大腦、小腦、腦干和間腦四部分構成。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位,也是人類進行思維和意識活動的器官。大腦由左、右兩半球構成表面凹凸不平,凹陷處稱為溝(深的稱裂),隆起處稱為回,溝與回的構造大大增加了大腦的總面積。較大的溝裂有中央溝、大腦外側裂和頂枕裂,這些溝裂將大腦表面分成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小腦位于大腦后下方、腦干背側。小腦通過神經纖維與腦干、大腦、脊髓產生聯系。小腦能處理大腦發向肌肉的信號,維持肌肉的緊張度,控制人體的活動,并保持人體隨意運動的平衡與協調。腦干將腦與脊髓連接起來,自下而上可分為延髓、腦橋和中腦。間腦在腦干上方,包括丘腦和下丘腦。二、嬰幼兒神經系統的特點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2.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從腦發出,主要分布于頭、面部,以支配頭部各器官的活動,接收外界的信息,使人產生感覺和表情。脊神經主要支配軀干和四肢的運動。植物性神經分布于內臟,支配內臟器官的活動,調節機體的呼吸、循環、生長等生理活動,影響機體的新陳代謝。植物性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機體各種臟器均受這兩種神經的雙重支配,兩者作用相反。例如,在消化系統中,交感神經抑制胃腸運動,副交感神經促進胃腸運動;在泌尿系統中,交感神經使腎臟血管收縮、膀胱逼尿肌松弛,副交感神經使膀胱逼尿肌收縮。(二)嬰幼兒神經系統的生理及發育特點1.神經系統發育迅速(1)腦細胞數目的增長。二、嬰幼兒神經系統的特點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腦細胞于胎兒18周時分裂增生,出生前的半年至出生后的一年是腦細胞數目增長的重要階段,此后腦細胞的數量不再增加,變為細胞體積的增大和功能的復雜化。(2)腦重量的變化。新生兒腦重約370g,約為出生時體重的12%;1歲時腦重約900g,約為成人腦重的64%;3歲時腦重約1000g;6歲時約1200g,接近成人腦重的85%~90%。(3)神經纖維的髓鞘化。髓鞘化是神經傳導通路和神經纖維形態發育的過程。神經系統各個部分的髓鞘形成時間不同。脊髓神經的髓鞘化從胎兒期4個月開始;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在出生后2~3個月開始髓鞘化;椎體系神經纖維的髓鞘化在出生后5個月至4歲時逐漸形成。因此,嬰幼兒期神經髓鞘是逐漸成熟的,而且他們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并不一定比成人慢。二、嬰幼兒神經系統的特點嬰幼兒體格生長發育相關系統的特點2.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發展不平衡嬰幼兒高級神經活動的抑制過程不夠完善,興奮過程強于抑制過程,興奮占優勢,且易擴散,抑制過程則形成較慢。因而,嬰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3.腦細胞耗氧量大嬰幼兒腦細胞需要的氧氣量較大。在基礎代謝中,嬰幼兒腦細胞的耗氧量約為全身耗氧量的50%,而成人腦細胞的耗氧量約為全身耗氧量的25%。因此,嬰幼兒對缺氧的耐受力不如成人,保證室內空氣清新以及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對兒童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至關重要。此外,嬰幼兒腦組織對血液中葡萄糖(血糖)的變化十分敏感。嬰幼兒體內肝糖原的儲備量少,饑餓時會使血糖過低,從而造成腦的功能活動紊亂。嬰幼兒膳食應按時供給,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應供給充足,以保證嬰幼兒體內的血糖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二、嬰幼兒神經系統的特點任務5嬰幼兒心理的發展特征嬰幼兒心理的發展特征一、感知覺的發展

感知覺是兒童通過各種感覺器官從環境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是簡單的心理過程。感知覺還是出現最早、發展最快的心理過程,許多感知覺在嬰幼兒期已經達到成人水平。兒童感知覺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由泛化到精細的過程。隨著感知覺的發展,兒童逐漸能夠對不同的刺激形成穩固的分化,以準確地認識周圍事物,掌握事物的特點,為其他心理現象的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3歲以前,兒童雖然已具備了各種感覺,但是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仍是觸覺起重要的作用;而3歲以后,視覺和聽覺逐漸成為兒童認識客觀事物的主要方式。嬰幼兒心理的發展特征動作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基本能力。有研究者認為,動作可視為個體早期的外顯智力。由于嬰幼兒的語言能力極為有限,其發育、發展水平更多是通過動作表現出來的,因此,動作的發展狀況常被用作評估嬰幼兒心理發展水平的指標。兒童早期動作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由整體到特殊”,即全身的、籠統的動作發展在先,局部的、小肌

肉的動作發展在后。也就是說,局部的動作是由全身分化出來的,然后再重新組織,構

成一個新型的或較精細的動作。

兒童動作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依賴于腦神經系統與肌肉的發育和成熟,

又影響著兒童認知、情緒情感和個性等各方面的發展。因此,兒童動

作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兒童心理的發展水平。二、動作的發展嬰幼兒心理的發展特征三、語言的發展兒童的語言發展在其心理發展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沒有語言就沒有抽象思維活動。因此,在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概括等抽象思維活動中,語言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兒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長期的教育實踐已經證明,嬰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語言最迅速的時期,也是最關鍵的時期。在發音方面,兒童三四歲時發音機制已開始定型。若在嬰幼兒期兒童沒有掌握正確的發音,以后進行補償教育則比較困難。在詞匯方面,兒童由3歲時掌握800~1000個詞,發展到6歲時掌握3000~4000個詞。在語法方面,由掌握簡單陳述句的語法形式,發展到掌握多種句式(并列句及主從復合句等)的語法形式。如果兒童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沒有條件學習口語,以后語言能力就會受到限制。因此,嬰幼兒期的語言教育對人一生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嬰幼兒心理的發展特征四、認知的發展認知的發展是兒童對環境的反應的發展。例如,4~5個月大的嬰兒在得到一個物體時,可能先注視一會兒,然后把它放到嘴巴里舔一舔或抓起它敲一敲、搖一搖,以此來了解物體的屬性;6~9個月大的嬰兒已經知道尋找被藏匿起來的玩具,他還知道,即使一個人不在視線范圍內,這個人仍然存在,他的哭聲可以把人叫回自己身邊來,他可以用“哭”作為呼喚媽媽的方式。

兒童要到2歲以后才開始運用符號,掌握語言,利用記憶儲存。兒童記憶以無

意記憶、形象記憶和機械記憶為主,記憶的精確性較差,往往表現為記住了自己

感興趣的內容而遺忘了最本質、最主要的內容。

3歲以前,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和實物,其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3歲

以后,兒童的思維已開始逐漸地擺脫動作的束縛,兒童在動作之前就能在頭

腦中進行思考,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預見性。3歲以前的兒童雖然已有了初

步的想象能力,但是內容較為貧乏,屬于再造想象,有意想象很差;3歲以后,

兒童雖然無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仍占主要地位,但是有意想

象和創造想象已經有了初步發展。嬰幼兒心理的發展特征五、情緒情感的發展情緒情感是個體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產生的內心體驗。若符合需要,個體就產生愉快的體驗,反之則產生不愉快的體驗。新生兒除恬靜的狀態外,所謂情緒,只不過是一種激動的狀態而已,此時的情緒是未分化的、籠統的、無特別形式可辨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情緒的不斷分化,兒童會產生多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情緒,而且情緒中涉及社會性交往的內容逐漸增多,引起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也逐漸增加。兒童的情緒呈現日趨豐富和不斷深刻的趨勢。此外,早期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對其個性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情緒長期壓抑或者不適當的表達,會使兒童產生消極的心理體驗,從而影響身心的正常發展,甚至引發各種疾病。嬰幼兒心理的發展特征六、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個性是一個人在其生活、實踐活動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征的總和。這種特征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個體的各種心理過程和心理成分發生、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兒童在兩歲前,各種心理過程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不可能組成有機的心理活動系統,因而不具有明顯的個性。兩歲左右,個性逐漸萌芽,即各種心理特征雖然有了某種傾向性的表現,但還未形成具有穩定傾向性的個性系統。3~6歲是兒童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個性的各種成分,特別是自我意識和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已經初步發展起來,同時,各種心理活動已經表現出明顯穩定的傾向性,形成個性的雛形。嬰幼兒生理與心理特點思考與練習1.論述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及影響因素。2.簡述嬰幼兒身高(長)、體重的增長規律。3.簡述嬰幼兒消化系統的生理特點。4.論述嬰幼兒心理的發展特征。拓展訓練嘗試為嬰幼兒測量身高(長)、體重和頭圍。感謝各位傾聽Tolearnisnottoimitatesomething,buttomasteratechnique.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能量及營養素Tolearnisnottoimitatesomething,buttomasteratechnique.《嬰幼兒營養與喂養》目錄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能量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營養素的膳食來源任務1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能量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能量一、能量概述食物提供的營養素是機體能量的源泉。食物中的產能營養素在體內經酶的作用進行生物氧化釋放出能量,以維持機體代謝、神經傳導、呼吸及肌肉收縮等功能,同時在產能過程中釋放熱量以維持體溫。人體所需能量通常來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這三大營養素,故此三者被稱為產能營養素,它們是自然界的動、植物把吸收來的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而儲存下來的物質。(一)能量的單位營養學界曾廣泛以“千卡(kcal)”為單位來表示能量。1kcal相當于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將1kg水的溫度升高1℃(如由15℃升高到16℃)所需的能量。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能量一、能量概述目前,國際通用的能量單位為焦耳(J),但有些國家仍在繼續使用卡和千卡。以下為千卡(kcal)與千焦耳(kJ)、兆焦耳(MJ)之間的換算關系。1kcal≈4.186kJ,1kJ≈0.239kcal;1000kcal≈4.186MJ,1MJ≈239kcal。(二)能量來源與能量系數人體的能量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即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分解所釋放的化學能。在體外,它們經過充分燃燒,可釋放大量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充分燃燒可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能量一、能量概述產生的能量分別為17.15kJ(4.10kcal)/g、39.54kJ(9.45kcal)/g和23.64kJ(5.65kcal)/g。三大產能營養素在體內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一般其消化吸收率:碳水化合物為98%,蛋白質為95%,脂肪為92%。單位重量的營養素在體內進行生物氧化時產生的能量,稱為該營養素的能量系數。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能量系數分別為17kJ(4kcal)/g、37kJ(9kcal)/g和17kJ(4kcal)/g。營養素在體內進行生物氧化是一個需氧的過程,不同營養素的分子構成不同,它們在生物氧化過程中消耗相同氧氣時產生的能量也不盡相同。通常把營養素在體內進行生物氧化時,每消耗1L氧所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能量一、能量概述產生的能量稱為該營養素的能當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能當量分別為20.93kJ(5.0kcal)/L、19.67kJ(4.7kcal)/L和18.84kJ(4.5kcal)/L。(三)能量來源分配三大產能營養素在體內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并且彼此影響,如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可以相互轉化,它們對蛋白質有節約作用。因此,三者在總能量供給中擁有一個恰當的比例。根據中國人的膳食特點和飲食習慣,在65歲以下成年人膳食中,以碳水化合物供給的能量占總能量的50%~65%、脂肪占20%~30%、蛋白質占10%~20%為宜。年齡越小,蛋白質及脂肪供能所占比例應越高。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能量二、嬰幼兒的能量消耗和需要量(一)嬰幼兒的能量消耗嬰幼兒需要的營養素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水和膳食纖維,而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這三大營養素來提供。嬰幼兒的能量消耗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基礎代謝基礎代謝消耗的能量是指在清醒、安靜、空腹的狀態下,在20~25℃環境中,人體為維持各種器官的生理活動所消耗的能量。基礎代謝消耗的能量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嬰兒每日平均消耗230kJ(55kcal)/kg,且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7歲時每日平均消耗184kJ(44kcal)/kg;12歲時每日平均消耗126kJ(30kcal)/kg,與成人相仿。需要注意的是,在嬰幼兒時期,其基礎代謝消耗的能量占總能量的60%左右,尤其是嬰幼兒大腦的代謝,約占總基礎代謝的1/3。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能量二、嬰幼兒的能量消耗和需要量2.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消耗的能量,即人體進食后消化所消耗的能量。它包括胃腸蠕動及人體消化吸收消耗的能量。對嬰幼兒來說,其占總能量的7%~8%。3.活動活動消耗的能量隨嬰幼兒年齡增加而逐漸增大。一般來講,嬰兒每日活動消耗63~84kJ(15~20kcal)/kg能量;兒童長到12~13歲時,每日活動大約消耗126kJ(30kcal)/kg能量。4.生長發育根據觀察發現,6個月以內的嬰兒生長發育每日消耗的能量為167~209kJ(40~50kcal)/kg,6~12個月的嬰兒每日則只消耗63~84kJ(15~20kcal)/kg能量,1歲以后的幼兒每日消耗的能量減少到21kJ(5kcal)/kg,而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