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桃花源記》三年中考真題+模擬題(解析版)
L2022?廣西河池?中考真題】
文言文閱讀。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
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
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此人——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
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六一居士初謫①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②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
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日:“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
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
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屢易④其號。此莊生所謂畏影
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日:“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
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
(節選自歐陽修《六一居士傳》)
【注釋】①謫:貶謫。②潁水:地名。③逃名:不求名聲,避名而不居。④易:改換。
⑴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便妻還家(同“邀”,邀請)
B.未果,尋病終(尋找)
C.則又競號六一居士(改變)
D.而廖易其號(多次)
(2)下列各項中“之”的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忘路之遠近B.老于此五物之間
C.吾固知名之不可逃D.以志吾之樂爾
(3)下列對【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構思精巧,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敘述了一個曲折有致、神秘虛幻的故事。
B.【乙】文中“醉翁”和“六一居士”都是歐陽修的號,前者用于他在滁州知州時,后者用于他準備退
休定居穎水之后。
C.【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熱情好客,短短的“不足為外人道也”幾個字卻能表現出桃花源人淳樸、謙遜、
不喜張揚的品質。
D.【甲】【乙】兩文都表現出對恬淡閑適、怡然自得美好生活的向往,【甲】文通過敘述故事,虛構一
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采用主客間答的形式,詼諧、幽默
地表達對即將到來的退休后閑適生活的向往。
(4)把【甲】【乙】兩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②是為五一爾,奈何?
(5)【甲】文中最能體現【乙】文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乙】文中歐陽修在“既老而
衰且病”的境況下將自己的號更改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0(兩空均用原文填空)
【答案】
⑴B
(2)C
(3)C
⑷①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②這只是五個一,怎么說‘六一'
呢。
⑸遂與外人間隔;????聊以志吾之樂爾。
【解析】
(DB.“未果,尋病終”的意思是:沒有實現,不久后就病死了。尋:不久。
故選B。
⑵本題考查文言虛詞。
A.之:助詞,的;
B.之:助詞,的;
C.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D.之:助詞,的;
02/36
故選Co
(3)C.“'不足為外人道也'幾個字卻能表現出桃花源人淳樸、謙遜、不喜張揚的品質”有誤。【甲】文
桃花源中人物熱情好客“不足為外人道也”幾個字卻能表現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來打擾他們的生活,
也為后文再尋桃花源不得做鋪墊。
故選Cc
⑷本題考查的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字詞:率,率領。妻子,指妻子、兒女。邑人,同縣的人。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復,再,
又。
(2)重點字詞:是,這;為,是。奈何,怎么說。
⑸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把握。注意要求“兩空均用原文填空”
第一空:結合乙文“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可知,歐陽修在政治上想
擺脫憂勞煩擾,有急流勇退的思想。甲文“遂與外人間隔”最能體現。
第二空:結合“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我本就知道名聲不
可以逃脫,也知道我沒有必要逃避;我取這個名號,姑且用來記下我的樂趣罷了)”可知,更改為“六一
居士”的目的是:聊以志吾之樂爾。
【參考譯文】:
【甲】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而行,忘記
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
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
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
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
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
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
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兒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
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里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么世道,他們居然不
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
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后,
就向村里的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
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竟然迷路了,
后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
但沒有實現,不久后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乙】六一居士最初被貶謫到滁州山鄉時,自己以醉翁為號。年老體弱,又多病,將要辭別官場,到
潁水之濱頤養天年,便又改變名號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問道:”六一,講的是什么?”居士說:“我
家里藏了書一萬卷,收集收錄夏商周三代以來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張琴,有一盤棋,又經常備好酒一
壺。”客人說:“這只是五個一,怎么說‘六一'呢?”居士說:“加上我這一個老頭,在這五種物品
中間老去,這難道不是‘六一’了嗎?”客人笑著說:“您大概是想逃避名聲的人吧,因而屢次改換名
號。這正像莊子所譏諷的那個害怕影子而跑到陽光中去的人;我將會看見您(像那個人一樣),迅速奔跑,
大口喘氣,干渴而死,名聲卻不能逃脫。”居士說:“我本就知道名聲不可以逃脫,也知道我沒有必要
逃避;我取這個名號,姑且用來記下我的樂趣罷了。
[2022?廣西貴港?中考真題】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
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狒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
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
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
志,遂述,不復得路。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②。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屈,不可名
04/36
狀。清流融石,泅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③,
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④為
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選自元結⑥《右溪記》)
【注】①道州:州名。②營溪:河流名。③人間:與前文“山野”對應,指有居民的地方。④俾(bi):
使。⑤元結(719?772),唐代文學家,曾兩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愛官場生活而棄官歸田。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漁人甚異之????????????????又數刀斃之(《狼》)
B.見漁人,力大驚????????????去后力至(《陳太丘與友期行》)
C.而置州已來????????????????而不知人之樂(《醉翁亭記》)
D.為溪在州右????????????????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率妻字邑人來此絕境B.先帝不以臣事部(《出師表》)
C.在彳回溪上,為之悵然D.翥箴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的句子。
(1)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2)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4.請結合【甲】文說一說,桃花源百姓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5.【甲】【乙】兩文都描寫了自然景色,分別表達作者對現實社會怎樣的情感?
【答案】
1.C????
2.C???
3.(1)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
(2)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后來人。????
4.自由安樂,恬靜自然,美好幸福。????
5.甲文: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乙文: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
壯志難酬的身世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愛惜才用的情懷。
【解析】
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虛詞的用法。
A.之:代詞,指看到的景象/代詞,指狼;
B.乃:副詞,竟,竟然/副詞,才;
c.而:連詞,表轉折,但是/連詞,表轉折,但是;
D.為:連詞,因為/介詞,被;
故選Co
2.本題考查古今異義的詞。
A.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對已婚男子配偶的稱呼;
B.卑鄙:古義: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今義:品質低劣、下流;
C.徘徊:古義: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今義: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D.親戚:古義:泛指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
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員,親屬,不包括父母兄弟;
故選Co
3.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在翻譯句子時首先要注意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
義詞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先按照原句子的順序翻譯,然后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語序調整。重點
詞語:
(1)扶,沿著,順著;向,先前的;志,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2)銘,銘文,指作者為右溪所作的銘文;彰示,宣揚,告示;來者,后來的游人。
4.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
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即可。從文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可以看出,桃花源里景色優美,村落間彼此可以聽到
雞鳴狗叫的聲音,這里生活恬淡平靜;“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髯,并怡然
自樂”可以看出這里百姓往來、耕種、勞作,以及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樣,老老少
少都很安適快樂。據此分析可知,這里的百姓過著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的恬淡生活。據此分析作答
即可。
5.本題考查對作者情感的理解。
甲文中,“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描寫了桃花林和桃花源里優美的景色,“其中往
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描繪出一幅自由安樂、恬靜自然、美好幸
福的人間生活圖景。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
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從而表達了
作者對黑暗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乙文中,“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融石,澗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
06/36
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描繪出小溪
的環境清幽秀美,“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感嘆小溪不為人所賞識,作者
借此寄托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身世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愛惜才用的情懷。據此分析作答
即可。
【參考譯文】:
【甲】: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為生。(一次漁人)沿著小溪劃船,往前行,忘記了
路程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花和草鮮嫩
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漁人)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隱隱約約好像有光
亮。漁人就舍棄船上岸,從小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漁人又向前走了幾
十步,一下子變得開闊敞亮了。只見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
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里面,來來往往的行
人,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
樂。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兒來的。(漁人)細致詳盡地回答了他
們,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里,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里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打聽
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
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
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個漁人一一的給(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
事情,(他們)聽了都很驚嘆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
漁人居住了幾天,告辭離開。這里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界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漁人到了武
陵郡,便去拜見太守,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
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乙】: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條小溪。小溪向南流幾十步的距離,就匯入營溪。江水拍
打著兩岸,岸邊全是一些奇石,這些石頭有的傾斜嵌疊,有的盤曲回旋,無法用言語形容它們的狀
態。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巖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觸石濺起高高的浪花,激蕩傾注;岸邊美麗的樹木
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陰影互相掩映。
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間田野,就是很適合避世隱居的人和隱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煙密集
的地方,也可以成為都會城鎮居民游覽的勝地,喜好清凈的人休憩的園林。但是自從設置道州以來,
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它;我在溪水邊走來走去,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開挖亂石,去
除荒草雜樹,建起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
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為“右溪”。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后來人。
[2022?四川內江?統考中考真題】
閱讀《桃花源記》,完成下面小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
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
步,■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
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此人——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
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下面句子中,對加點詞語的解釋看?鎮的一項是(???)
A.欲為其林(盡)B.阡陌女施(交錯相通)
C.便妻還家(同“邀”,邀請)D.處處患之(記號)
2.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土地平曠,屋舍儼秋?????公欣泰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B.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當立者為公子扶蘇
C.太守即遣人隨箕往?????箕真無馬邪
D.聞之,欣然規往?????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3.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木定楠的一項是(???)
A.文章語言精練、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語句盛新圖定為成高,活躍在現代漢語中,如“世外桃源”
“豁然開朗”等。
B.”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中的“黃發”“垂髯”用借代手法,用“黃發”代指青年,“垂髯”
代指孩子。
C.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實感人的寫實力量。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
08/36
衣無縫。
D.文章講述了一個漁人發現桃花林、探訪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后再次尋訪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達
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4.翻譯下面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答案】
1.D????2.A????3.B????
4.(他們)說自己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
出去了。
【解析】
1.此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D.句意: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名詞用作動詞,做標記;
故選D。
2.此題考查的是虛詞的意義。
A.都是“……的樣子”;
B.副詞,竟然,居然/判斷動詞,是;
C.代詞,他/語氣詞,加強詰問語氣;
D.代詞,指這件事/助詞,的;
故選A。
3.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的理解。
B.“'黃發'代指青年"理解有誤。黃發,舊說是長壽的象征,用以指老人;
故選Bo
4.此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在翻譯句子時首先要注意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
義詞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先按照原句子的順序翻譯,然后再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語序調整。
句中:云:說。先世:祖先。率:率領。妻子:妻子和兒女。邑人:同鄉(縣)的人。絕境:與人世
隔絕的地方。復:再,又。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
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地
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
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
T=(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
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
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
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
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
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
里的人對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
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最終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
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
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2021?重慶?中考真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
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
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
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此人——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0/36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
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便舍船屋舍儼然
B.尋向所志便扶向路
C.桑竹之扇扇予作文以記之
D.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垠,為嶼,為堪,為巖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而的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下列對文章內容和寫法分析未當的一項是()
A.文章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敘述了發現桃源、做客桃源、離開桃源、再訪桃源的過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細節,突出桃源人真誠淳樸、熱情好客的民風。
C.文章結尾寫劉子驥“欣然規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記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個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對黑暗現實的批判。
4.選文中的桃源人與鏈接材料中的滁人都過上了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
不同,試簡述。
【鏈接材料】
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杰并起而爭。今②滁介江淮之間,
民安于喊畝衣食,以樂生送死久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節選自歐陽修《豐樂亭記》)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結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戰亂。③樂生送死:百姓活著時能快樂地
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潤化育。
【答案】
1.B
2.(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
(2)他們(桃源人)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3.C
4.桃源人的生活是因為躲避了戰亂,與世隔絕;滁人是因為朝廷實行了體養生息的政策。
【解析】
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的理解。
A.舍棄/屋子;
B.從前/從前;
C.類/同“囑”,囑咐;
D.向、對/成為;
故選Bo
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時,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抓
住句中關鍵詞進行翻譯,還要注意有無特殊句式。本題中重點詞有:
(1)阡陌:鄉間小路;交通:交錯相通;
(2)乃:竟然;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C.文章結尾寫劉子驥“欣然規往”但是,“未果”。文章最后把與作者同時代的人物寫進去,渲染
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氣氛。“昕然規往,未果,尋病終”暗示了桃花源事實上是不存在的。選項中
“本文記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表述錯誤,故選C。
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比分析。由題干可知要分析兩文中人們能過上安居樂業生活的原
因。《桃花源記》中桃源人向漁人解釋“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可見他們
為了躲避戰亂,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這里沒有戰爭、自給自足,所以人們生活安居樂業;材料
鏈接中“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意思是哪里知道這樣的生活是皇上的功
德,讓百姓休養生息,滋潤化育到一百年的長久呢!可以看出,滁人過上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生
活是因為朝廷采用了體養生息的治國政策。
【譯文參考】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
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
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
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
To(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
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
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
12/36
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
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
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
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結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
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
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鏈接材料】譯文:
滁州在五代混戰的時候,是個互相爭奪的地區。自從唐朝敗壞了它的政局,全國四分五裂,英
雄豪杰們全都起來爭奪天下。如今,滁州處在長江、淮河之間,百姓安心耕田穿衣吃飯,歡樂地過
日子,一直到死。有誰曉得這是皇帝的功德,讓百姓休養生息,滋潤化育到一百年的長久呢!
L2022?廣西?統考中考真題】
時光里的陶淵明
飲酒(其五)
結廬在入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
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
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
種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黃發垂青,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其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凄子邑人來此圣?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
志。遂速,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陶潛傳(節選)
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①。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目:“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
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炊二年解印去縣改賺《歸去耒》。
(出自《晉書》)
【注】①屬文:作文章。
1.下面對《飲酒》(其五)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以草廬開篇,敘免除喧擾的歸田生活,起筆舒緩,“在”一“無”,轉折有勢。
B.三四句巧用設問,轉換敘事角度發問,頗富情趣,答語精煉,一語中的,超凡脫俗。
C.以“采菊"“見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離,不工而工。
D.全詩集敘事、議論、繪景于一體,自然理趣與個人志趣相映,言有盡而意無窮。
2.下面對《桃花源記》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漁人“緣溪行”拉開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為桃花源的出現自然鋪墊。
B.“皆嘆惋”意蘊豐厚,從中感受到漁人所說的與桃花源內的生活相比,差異巨大。
C.漁人辭別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來時路而返,這與漁人入桃花源的情節形成照應。
D.作者通過真實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筆多曲致,富有波瀾。
3.用“/”給《陶潛傳》(節選)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4.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有著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時殊世異,有些詞語沿用至今,但詞義已發生變化。
請寫出《桃花源記》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詞語古義今義
妻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已婚男子配偶的稱呼
絕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6
無論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連詞,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果都不會改變
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
(2)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
6.《桃花源記》三處出現過歷史時間名詞,即“晉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請聯系上下文,分別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7.時光流轉,四季更迭,古往今來,陶淵明備受推崇,成為跨越時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
甫、孟浩然,宋朝的蘇軾、歐陽修、朱熹,現代的魯迅、朱光潛等都言之諄諄。請聯系以上詩文,
探究陶淵明受推崇的原因。
【答案】
1.C????
2.D????
3.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4.?①妻子兒女????②與人世隔絕的地方????③沒有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意對即可)????
④不要說,更不必說???
5.(1)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2)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于做文章。
6.“晉太元中”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使故事真實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時亂”點明來到桃花源的
原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點明距今(晉太元中)時代久遠,在這里的生活安靜平和,引出后
文漁人對外面世界的描述,將桃花源的美好生活與外面的世界形成對比。????
7.陶淵明知識淵博,向往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
慕名利,志向遠大,胸懷寬廣高潔。
【解析】
1.C.《飲酒(其五)》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于勞動之余,飲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
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物我合一
(物我交融)不可分割;表現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
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閑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
者欣賞以及贊嘆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物我分離”的分析有誤;故選C。
2.D.根據《桃花源記》第四段“尋向所志。遂速,不復得路”,第五段“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可知,漁人按照先前做的標記尋找桃花源,劉子
驥尋找桃花源未果,暗示桃花源不過是作者陶淵明構想的理想世界罷了,而非“真實存在的桃花
源”;故選Do
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合語法,然后斷句。句意:
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于是作了《歸去來兮辭》。“義熙二年”為時間狀語,在其后
應斷一處;“乃”為連詞,引出后文的事,應在“乃”前斷一處;故斷為: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
《歸去來》。
4.本題考查古今異義。(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句意: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
絕的地方。“妻子”古義:妻子兒女。(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句意: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
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
的境地。(3)“無論魏晉”句意: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無論”古義:
不要說,更不必說。
5.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
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
詞有:(1)黃發垂髯: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適自在的樣子。(2)少:指年少時;博學:學識淵
博;善:善于、擅長;屬:撰寫、做。
6.本題考查時間的作用。“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意思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
打魚為生。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交代漁人的職業,作為故事的發端,引出后文漁人所見的奇異景
色及在桃花源的經歷;“自云先世避秦時亂”意思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
點明來到桃花源的時間及來桃花源的原因(躲避戰亂),暗示桃花源外的世界,戰爭不斷,百姓流離
失所,苦不堪言,與物產豐富,生活恬靜的桃花源形成鮮明對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
論魏晉”意思是: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桃花源人不知道如今的朝代,不知道從秦時進入桃花源過了多久,說明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的時間
長,與世隔絕,生活和美。
7.本題考查人物形象。《飲酒(其五)》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于勞動之余,飲酒至醉
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
渾然一體,達到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表現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
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閑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
人生理想,寫出了作者對大自然喜愛贊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是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
美好境界,反襯出當時那個社會的腐敗,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
時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現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根據
16/36
《陶潛傳(節選)》第一段“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可知,陶淵明心懷高尚,
知識淵博,灑脫大方不拘謹,有真性情;根據第二段“素簡貴,不私事上官”“吾不能為五斗米折
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可知,陶淵明為人節儉,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潔志趣;據此
表述陶淵明的性格特點及追求,來體現陶淵明受推崇的原因即可。
【參考譯文】:
《飲酒(其五)》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問我為什么能這樣,只要心中所
想遠離世俗,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
簾。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
分辨清楚,卻已忘了怎樣表達。
《桃花源記》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
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地
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
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
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
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
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
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
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
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
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
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
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陶潛傳(節選)》
陶潛,字元亮,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于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于真性情,
被鄉里鄰居所看重。
(他)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郡里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
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
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于是作了《歸去來兮辭》。
【2022?上海松江?一模】
閱讀下列詩文,完成各題
【甲】
石壕吏(節選)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成。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老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
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乙】
____________(節選)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為其言所聞,背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
外人道也。”
【丙】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久既行,齊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目:“子奇必能治阿。共載皆白首②
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③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出倉縻以濟貧窮,阿縣
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注】①阿:地名,今山東阿縣。②白首:老年人。③決:決斷(改事)。
1.甲詩的作者是(人名),乙節選語段出自課文《》。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遣值追()(2)鑄庫賓以作耕器()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18/36
4.對文中劃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
A.走出糧倉去救濟貧窮的百姓,全面治理阿縣。
B.走出糧倉去救濟貧窮的百姓,阿縣十分安定。
C.拿出糧倉里的糧食來救濟貧窮的百姓,阿縣十分安定。
D.拿出糧倉里的糧食來救濟貧窮的百姓,全面治理阿縣。
5.甲詩控訴了,乙文描繪了的淳樸風尚,丙文展現了子奇治阿的才華。
6.下列對上述詩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有吏夜捉人”反映了當時官民之間的緊張關系。
B.“不足為外人道也”體現了村中人對外人的排斥。
C.“共載皆白首”暗示阿縣年輕人起初不歡迎子奇。
D.上述詩文都意在表現戰爭對普通百姓生活的影響。
7.甲詩“”的行為和乙文“”的舉措,都表現了百姓對戰爭的恐懼和厭惡,但
丙文又告訴我們的道理。
【答案】
1.杜甫《桃花源記》
2.使臣兵器
3.其余的人又各自把他請到自己的家里(余人、延、其)
4.C
5.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災難(或戰爭的殘酷)桃花源熱情好客(桃花源人際關系和諧)
6.A
7.老翁逾墻走避秦時亂(或:來此絕境)只要當官的善待百姓,贏得民心(前提),百姓就
會和統治者團結一心,積極面對戰爭(百姓對戰爭的態度)
【解析】
1.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石壕吏》的作者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乙文出自課文《桃花
源記》,作者是東晉的陶淵明。
2.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的意思。答題時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據句意來分析推斷詞義。
①句意為:派使臣追趕。使:使臣。
②句意為:把兵庫里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具。兵:兵器。
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答題時先要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譯,再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
進行調整,做到文從字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本句的重點詞有:余人,其他的人;延,邀請。
4.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答題時先要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譯,再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
進行調整,做到文從字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本句的重點詞有:出,拿出;濟,幫助;大治,十分安定。所以本句的正確譯文是:拿出糧倉里的糧食
來救濟貧窮的百姓,阿縣十分安定。
故選C。
5.本題考查理解文本的主旨。
《石壕吏》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趁夜捉人,連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
映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因此本詩控
訴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災難。
乙文通過寫漁人誤入桃花源后受到村民的熱情接待,表現了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
6.本題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內容。
B.“不足為外人道也”體現了村中人不想被外人打擾的心理,不是對外人的排斥;
C.“共載皆白首”表明子奇尊重老人的智慧,并非暗示阿縣年輕人起初不歡迎子奇;
D.《子奇治阿》表現了子奇善待百姓,贏得民心,不是表現戰爭對普通百姓生活的影響;
故選A。
7.本題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內容及蘊含的道理。
甲詩中老翁聽到“有吏夜捉人”的動靜后,“逾墻走”的行為表現了對戰爭的恐懼;乙文“先世避秦時
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可見百姓對戰爭的厭惡。第二空可填空“避秦時亂”或“來此絕境”。
丙文中當魏國入侵阿縣時,“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這是因為子奇一切為百姓利益為重,
善待百姓,因此贏得了民心,老百姓自然就和他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雅安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期末學習能力診斷數學試題含解析
- 內蒙巴彥淖爾市2025年高三畢業班3月教學質量檢查語文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日照市五蓮二中學2025屆初三化學試題下學期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武夷山職業學院《建筑與裝飾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2025屆初三4月模擬(二模)考試生物試題理試題含解析
- 遼寧中醫藥大學《藥學綜合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六盤水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日語文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遙感原理與方法》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二零二五房屋及土地租賃協議
- 智能駕駛之路
- 浦發銀行個人信用報告異議申請表
- 高考試卷命題設計的技巧 課件24張
- 施工進度計劃網絡圖-練習題知識講解
- 防孤島測試報告
- 按摩常用英語
- 食品公司規章制度
- midas NFX使用指南(八)
- 成都高新區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半期考試數學試卷
- 2018年人教版九年級英語單詞表
- 蘋果中國授權經銷商協議
- 昆山市工業用地項目監管協議-蘇州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網上出讓系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