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無廢工地評價規范》_第1頁
《建筑工程施工無廢工地評價規范》_第2頁
《建筑工程施工無廢工地評價規范》_第3頁
《建筑工程施工無廢工地評價規范》_第4頁
《建筑工程施工無廢工地評價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DGASXXXX—2023

建筑工程施工無廢工地評價規范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對建筑工程施工無廢工地的術語和定義、基本要求、綠色施工管理過程評價指標、循

環利用管理評價指標、碳排放管理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建筑施工項目的無廢工地評價,可用于企業自我評價、第二方(相關方)評價或第三

方評價。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8978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GB12523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

GB16297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GB17167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

GB/T24789用水單位水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

GB/T51366建筑碳排放計算標準

CJJ/T134建筑垃圾處理技術標準

JGJ46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

ISO14064-1溫室氣體-第一部分:在組織層面溫室氣體排放和移除的量化和報告指南性規范

(Greenhousegases-Part1:Specificationwithguidanceattheorganizationlevelfor

quantificationandreportingofgreenhousegasemissionsandremovals)

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減量化指導手冊(試行)(建辦質〔2020〕20號)

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部令第15號《國

家危險廢物名錄(2021年版)》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綠色施工greenconstruction

工程建設中,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

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施工活動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實現節地、節能、節材、節水和環境保護

要求(四節一環保)。

3.2

綠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erials

綠色建材是全生命周期內可減少對天然資源消耗和減輕對生態環境影響,本質更安全、使用更便利,

具有“健康、安全、便利、低耗能、資源節約和可循環”品性的建材產品。

3.3

綠色建筑greenbuildings

在全壽命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

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

1

T/DGASXXXX—2023

3.4

裝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buildings

通過現代化大工業的生產方式,在工廠完成建筑項目構、配件制造,在施工現場完成構、配件安裝

的建筑方式。

3.5

建筑垃圾constructionanddemolitionwaste

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裝修垃圾總稱。包括新建、擴建、改建和拆除各類

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廢料及其他廢棄物,不包括經檢

驗鑒定為危險廢物的建筑垃圾。

3.6

工程渣土engineeringsediment

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基礎開挖過程中產生的棄土。

3.7

工程泥漿engineeringmud

鉆孔樁基施工、地下連續墻、泥水盾構施工、水平定向鉆及泥水頂管等施工產生的泥漿。

3.8

工程垃圾engineeringwaste

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等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棄料。

3.9

拆除垃圾demolitionwaste

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等拆除過程中產生的棄料。

3.10

裝修垃圾decorationwaste

裝修房屋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

3.11

循環利用率recyclingrate

施工現場實際利用的建筑垃圾占施工現場產生的同類型建筑垃圾總量的比值。

3.12

損耗率attritionrate

施工現場材料的實際用量與設計圖紙用量的差值占設計圖紙材料用量的比值。

3.13

信息化施工informationconstruction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工程項目實施過程的信息進行有序的儲存和處理,再通過反饋的新信息來指

導和調整施工的方法。

3.14

BIM技術BIMtechnology

在CAD、CAC、CAM等信息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作為模型數據的

多維建筑模型信息集成技術。

3.15

循環經濟circulareconomy

是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在資源環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況下促進經濟增長,建立一種

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征的經濟模式。

3.16

3R原則3Rprinciple

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減量化原則

要求最少的原料和能量進行生產活動,屬于輸入端方法。再利用要求能夠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復

使用,再循環通過把廢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最大限度利用資源。

2

T/DGASXXXX—2023

3.17

無廢工地Nowasteconstructionsites

施工工地有效減少廢物的產生、充分利用廢物循環使用、有效處置堆存廢物,確保良性循環的工地。

并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施工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從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3.18

溫室氣體greenhousegas(GHG)

大氣層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類活動產生的能夠吸收和散發由地球表面、大氣層和云層所產生的、

波長在紅外光譜內的輻射的氣態成份。

注:溫室氣體清單參照IPCC最新公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主要的溫室氣體包括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

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三氟化氮(NF3)和六氟化硫(SF6)等。

3.19

二氧化碳當量carbondioxideequivalent(CO2e)

在輻射強度上與某種GHG質量相當的二氧化碳的量。

3.20

溫室氣體活動數據GHGactivitydata

導致溫室氣體排放或溫室氣體移除的活動的定量測量。

3.21

碳排放因子Carbonemissionfactor

將能源與材料消耗量與二氧化碳排放相對應的系數,用于量化建筑物建設相關活動的碳排放。

3.22

溫室氣體清冊GHGinventory

溫室氣體源和溫室氣體匯及溫室氣排放和溫室氣體移除的量化。

3.23

溫室氣體報告GHGreport

用來向目標用戶提供的有關組織或項目GHG信息的專門文件。

3.24

碳排放Carbonemission

是關于溫室氣體(GreenhouseGas,GHG)排放的一個總稱或簡稱,溫室氣體是指大氣中促成溫室

效應的氣體成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

全氟碳化物(PFCs)、三氟化氮(NF3)和六氟化硫(SF6)等溫室氣體以及其它類氣體,其中主要包括

氫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碳排放總量可以用二氧

化碳當量(CarbonDioxideEquivalence)來衡量。

3.25

GHG清單greenhousegasinventory

組織的GHG源(2.2),GHG匯(2.3)以及GHG排放和清除,也稱為碳盤查。

3.26

一般項generalitem

過程中根據實際實施情況進行評價的條款。

3.27

優選項extraitem

過程中實施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的條款。

3.28

控制項prerequisiteitem

過程實施中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條款。

4基本要求

4.1無廢工地評價階段按地基與基礎工程、主體結構工程、裝飾裝修與機電安裝工程階段進行。

3

T/DGASXXXX—2023

4.2無廢工地評價要素應由控制項、一般項、優先項三類評價指標構成。

4.3無廢工地是針對建筑施工工地的基本要求、綠色施工管理、循環利用管理、碳排放管理等方面進

行評價。

4.4如發生較大及以上環境、質量、安全責任事故的工地,不得參與無廢工地評價。

5綠色施工管理過程評價指標

5.1控制項

5.1.1項目部建立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內容涵蓋綠色施工管理和“四節一環保”要求,制

定綠色施工專項方案并實施目標管理。

5.1.2禁止使用國家、行業和廣東省政府明令淘汰的施工設備、機具和產品。

5.1.3對文物古跡、古樹名木采取有效保護措施。

5.1.4在地下水超采地區和沿海區不得開采地下水作為施工用水。

5.1.5取得建筑垃圾余泥渣土排放許可。

5.1.6施工噪聲排放符合國家與廣東省有關施工禁令時間的規定,施工場界噪聲排放符合《建筑施工

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的要求。

5.1.7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排放符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

5.2一般項

5.2.1采集和保存過程管理資料、見證資料和自檢評價記錄等綠色施工資料;采集能夠反映綠色施工

水平的典型圖片或影像等佐證資料。

5.2.2施工現場資料采用電子化,根據綠色施工要求進行圖紙會審和深化設計。

5.2.3工程技術交底包含綠色施工內容。

5.2.4選用材料符合下列規定:

a)選用綠色、環保的施工材料;

b)利用粉煤灰、礦渣、外加劑等新材料降低混凝土和砂漿中的水泥用量(按供貨單位推薦摻量、

使用要求、施工條件、原材料等因素通過試驗確定);

c)按照就地取材的要求,現場主要以當地建筑材料為主,當地建筑材料占該類型的建筑材料總量

的80%以上,保存材料溯源的記錄。

5.2.5節約材料符合下列規定:

a)面材、塊材鑲貼或安裝預先總體排版;

b)優化線材下料方案;

c)采用新型的模板支撐體系及模板材料,現場木或竹夾摸板的周轉次數不少于5次;

d)采用管件合一的腳手架和支撐體系;

e)控制主體結構的平整度和垂直度,誤差符合相關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的要求,做到薄抹灰或免抹

灰;

f)機電安裝進行基于BIM綜合管線優化設計。

5.2.6節約用水符合下列規定:

a)施工現場供水需要分區管理,安裝計量設施。按《用水單位水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GB/T

24789)要求配置計量水表,建立水耗重點監督管理制度;

b)施工現場辦公區、生活區的生活用水采用節水器具,節水器具配置率達到100%;

c)單位工程單位建筑面積的用水量控制在1m3/m2之內。

5.2.7水資源的利用符合下列規定:

a)施工現場建立水資源再生利用收集處理系統及雨水收集系統,收集后的水資源用于噴灑路面、

綠化澆灌、沖洗車輛和機具;

b)基坑降水儲存使用;

c)沖洗現場機具、設備、車輛的用水設立循環用水裝置并投入使用。

4

T/DGASXXXX—2023

5.2.8臨時用電設施符合下列規定:

a)采用節能型設施;

b)施工現場照明設計符合行業標準《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規定;

c)辦公區和生活區節能照明燈具的數量占總使用數量的比例不少于90%。

5.2.9機械設備符合下列規定:

a)選擇能源利用效率高的施工機械設備;

b)建立設備管理檔案,定期進行設備維護、保養;

c)施工機械設備資源共享。

5.2.10臨建設施符合下列規定:

a)結合日照和風向等自然條件,合理采用自然采光、通風,使用可再生能源;

b)采取窗簾、外窗遮陽等防曬措施;

c)使用熱工性能達標的復合墻體和屋面板;

d)臨建設施采用可拆遷、可回收材料、可重復使用的裝配式結構。

5.2.11保護用地符合下列規定:

a)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b)取土、棄土在規定場所進行;

c)施工后盡快恢復損壞的植被;

d)按綠色施工方案確定硬地化范圍,裸土部分進行覆蓋或綠化。

5.2.12資源保護符合下列規定:

a)采取基坑封閉降水措施;

b)危險品、化學品存放處及污物排放采取隔離措施。

5.2.13揚塵控制符合下列規定:

a)現場建立灑水清掃制度,配備灑水設備,并有專人負責;

b)對施工道路、裸露土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采取抑塵措施;

c)高層建筑的施工垃圾清運采用管道或垂直運輸機械完成;

d)運送土方、渣土等易產生揚塵的車輛采取封閉或遮蓋措施;

e)現場進出口設洗車槽和高壓水槍,進出現場車輛保持清潔;

f)易飛揚和細顆粒建筑材料封閉存放,余料及時回收;

g)易產生揚塵的施工作業采取遮擋、抑塵等措施;

h)拆除爆破作業有降塵措施;

i)控制現場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不大于1.5m;非作業區目測無揚塵。

5.2.14有害氣體排放控制符合下列規定:

a)進、出場車輛及機械設備廢氣排放符合定期檢測要求,提供非運輸車輛綠色環保標志;

b)電焊煙氣的排放符合《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的規定。

5.2.15水排放符合下列規定:

a)污水、雨水分流排放。現場設置沉淀池,經處理后分別排入市政管網;

b)現場道路和材料堆放場地周邊設排水溝;

c)現場廁所設置化糞池,化糞池污水排至市政污水管道,并定期由專業公司清理;

d)工地廚房污水經隔油池處理后排放,隔油池定期由專業公司清理。

5.2.16噪聲控制符合下列規定:

a)采用低噪聲設備和工藝進行施工;

b)產生噪聲的施工機械設置在遠離施工現場辦公區、生活區和周邊住宅區的地方,或采取降噪隔

聲措施;

c)混凝土輸送泵、電鋸等設備采取降噪隔聲措施;

d)現場設置噪聲監測點,并實施動態監測。

5.2.17按《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GB17167)要求配置能源計量器具,建立能耗

重點監督管理制度。

5

T/DGASXXXX—2023

5.2.18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參照《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減量化指導手冊(試行)》實施減量化管理,并符

合下列規定:

a)編制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減量化專項方案,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源頭減量、分類收集與存放、就

地處置、排放控制等管理內容;

b)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按《建筑垃圾處理技術標準》(CJJ/T134)進行分類,分類為工程渣土、

工程泥漿、工程垃圾、拆除垃圾;

c)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的源頭減量應通過施工圖紙深化、施工方案優化、永臨結合、臨時設施和周

轉材料重復利用、施工過程管控等措施,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

d)制定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分類收集與存放管理制度,包括建筑垃圾具體分類,分時段、分部位、

分種類收集存放要求,各單位各區域建筑垃圾管理責任,臺賬管理要求等;

e)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的就地處置,應遵循因地制宜、分類利用的原則,提高建筑垃圾處置利用水

平。具備建筑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置能力的施工單位,根據場地條件,合理設置建筑垃圾加工區

及產品儲存區,提升施工現場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水平及再生產品質量;

f)施工單位應對出場建筑垃圾進行分類稱重(計量)。禁止攜載未分類垃圾的運輸車輛出場。

g)并及時記錄且須按各類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實際處理情況填寫,并保持記錄的連續性、真實性和

準確性。記錄應留存備查。記錄分為日常記錄表和統計表。

5.2.19施工現場的生活垃圾管理:

a)進行垃圾分類分為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利用兩類;

b)生活垃圾按照屬地要求定期清運。

5.2.20施工現場有毒有害廢物,應按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國

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部令第15號《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21年版)》的規定收集存放,分類率達到100%。

5.3優選項

5.3.1開展綠色施工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

5.3.2結合項目特點和規模,成立綠色施工專家委員會,對綠色施工方案和實施的全過程進行咨詢、

研究、決策和評估。

5.3.3采用BIM技術優化施工方案。

5.3.4采用工具化、定型化、裝配化、標準化的施工材料和低耗高效設備。

5.3.5工程主材的損耗率不超過2%。

5.3.6采用高強鋼筋。

5.3.7全部采用預拌砂漿。

5.3.8采用通過綠色認證的建筑材料。

5.3.9合理利用太陽能、空氣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

5.3.10設備采用智能控制裝置,如智能噴淋、智能加壓消防泵、智能抄表等。

5.3.11用電機械設備功率因數不低于0.9。

5.3.12單位工程單位建筑面積的用電量控制在12kW·h/m2之內。

5.3.13保護施工用地范圍內原有植被,結合建場地的永久綠化進行場內綠化。

5.3.14鋼筋加工配送化,構件制作工廠化。

5.3.15施工中土方的開挖量和回填量應預先計算平衡,開挖的土方應合理回填利用。

5.3.16根據綠色施工檢查情況,制定持續改進措施。

5.3.17廚余垃圾進行環保綠化處理。

5.3.18廁所采用生物降解處理。

6

T/DGASXXXX—2023

6循環利用管理評價指標

6.1控制項

6.1.1施工單位應建立建筑垃圾的循環利用制度,編制建筑垃圾循環利用方案,并經監理單位審查批

準。

6.1.2施工單位應對建筑垃圾的產生及循環利用情況進行定量統計并形成記錄文件;監理單位應對施

工單位的統計記錄定期進行核查。

6.2一般項

6.2.1建筑垃圾(不含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分類收集、集中堆放,堆放處應設置明顯的指示牌。

6.2.2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優先就地利用或就近消納。

6.2.3建筑工地有毒有害垃圾分類率達到100%。

6.2.4建筑工地回收現場建筑材料包裝物。

6.2.5建筑工地生活垃圾正確分類并合理循環利用。

6.2.6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回收再利用,至少制作3種不同再生建材等產品。

6.2.7建筑工地運用現場分類技術及時進行建筑垃圾分類篩選。

6.2.8建筑工地廢棄混凝土利用率達到80%。

6.3優選項

6.3.1建筑垃圾至少循環利用3類材料。

6.3.2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300噸;裝

配式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200噸。

6.3.3施工單位可在施工現場合理設置工程垃圾現場處理設備,例如,將現場分類的材料利用移動式

破碎技術生產成為再生骨料,現場回用。

6.3.4建筑工地積極采用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產品,其中:

a)基礎磚胎膜、地下室側壁外防水層的砌體保護層、雨水系統的檢查井、管溝等應采用建筑廢棄

物綜合利用產品砌筑;

b)基坑和墊層采用工程渣土或再生骨料回填,地下室底板的排水溝應采用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

產品砌筑;

c)地下室頂板上的濾水層采用再生級配骨料回填;

d)非豎向承重主體結構使用再生骨料混凝土澆筑;

e)內部空間的分隔墻采用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產品。

7碳排放管理評價指標

7.1控制項

7.1.1建筑工地應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編制建筑工地碳排放管理方案,并經監理單位審查批準。

7.1.2建筑工地碳排放的計算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碳排放計算標準》GB/T51366有關規定。

7.1.3建筑工地應采集和保存施工過程資料與記錄,為碳排放量化提供證明材料。

7.1.4項目根據《溫室氣體-第一部分:在組織層面溫室氣體排放和移除的量化和報告指南性規范》

(ISO14064-1),設定合理碳排放目標。

7.2一般項

7.2.1建筑工地施工策劃中應包含碳排放管理相關內容,并落實專人負責相關事務。

7.2.2建筑工地碳排放計算邊界應包含建材運輸階段、建筑建造階段碳排放。

7.2.3建筑工地建立碳排放管理人員培訓機制,并有相關實施記錄。

7

T/DGASXXXX—2023

7.3優選項

7.3.1建筑工地每年進行碳盤查工作,形成碳排放記錄,并在建筑項目結束后,對整個項目周期做一

次全面碳盤查,同時制定對應的溫室氣體清冊和報告。

7.3.2項目成立低碳技術小組,對碳減排技術方案的實施進行全過程跟蹤、評估與改善。

8評價方法

8.1控制項評價方法

控制項指標應全部滿足。若不滿足則一票否決,為非無廢工地項目。

8.2一般項評價方法

一般項指標根據實際發生項執行的情況計分,最高是3分,最低是0分,每個評價條款賦分為3分,

計分方法應符合表1的規定。

表1

評分要求評分

措施到位,完全滿足評價要求3

措施基本到位,較好滿足評價指標要求2

措施部分滿足考評指標要求1

措施沒有實施,不滿足評價指標要求0

8.3優選項評價方法

優選項指標為加分項,根據實際發生項執行的情況計分,計分方法應符合表2的規定。

表2

評分要求評分

措施到位,完全滿足評價要求2

措施部分滿足考評指標要求1

措施沒有實施,不滿足評價指標要求0

8.4評分及評級方法

8.4.1評分方法

8.4.1.1控制項為基本要求不賦分。

8.4.1.2一般項得分應按百分制折算,并按下式進行計算:

B

A100(8.4.1.2)

C

式中:

A——一般項得分;

B——實際發生項條款實得分之和;

C——實際發生項條款應得分之和。

8.4.1.3優選項得分應按實際得分求和D。

8

T/DGASXXXX—2023

8.4.1.4單一階段的評價得分E=(一般項得分A+優選項得分D)×該階段的權重系數F。綠色施工管

理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F1為0.7,循環利用管理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F2為0.2,碳排放管理評價指標的權

重系數F3為0.1。

8.4.1.5實際總得分應按各單一階段得分求和G。

8.4.2評級方法

評級分為A、B、C、D級,具體分級見表3的規定。

表3

等級分類說明

A級實際總得分占總賦分的90%及以上

B級實際總得分占總賦分的75%及以上

C級實際總得分占總賦分的60%及以上

D級實際總得分占總賦分的60%以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ICS13.020.20

Z04

團體標準

T/DGASXXXX—2023

建筑工程施工無廢工地評價規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valuationofwaste-freeconstructionsitesinconstruction

XXXX-XX-XX發布XXXX-XX-XX實施

東莞市建筑業協會發布

東莞市標準化協會

T/DGASXXXX—2023

建筑工程施工無廢工地評價規范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對建筑工程施工無廢工地的術語和定義、基本要求、綠色施工管理過程評價指標、循

環利用管理評價指標、碳排放管理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建筑施工項目的無廢工地評價,可用于企業自我評價、第二方(相關方)評價或第三

方評價。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8978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GB12523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

GB16297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GB17167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

GB/T24789用水單位水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

GB/T51366建筑碳排放計算標準

CJJ/T134建筑垃圾處理技術標準

JGJ46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

ISO14064-1溫室氣體-第一部分:在組織層面溫室氣體排放和移除的量化和報告指南性規范

(Greenhousegases-Part1:Specificationwithguidanceattheorganizationlevelfor

quantificationandreportingofgreenhousegasemissionsandremovals)

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減量化指導手冊(試行)(建辦質〔2020〕20號)

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部令第15號《國

家危險廢物名錄(2021年版)》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綠色施工greenconstruction

工程建設中,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

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施工活動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實現節地、節能、節材、節水和環境保護

要求(四節一環保)。

3.2

綠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erial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