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在大多數組織機構中,計量管理一直被歸為一種在大多數組織機構中,計量管理一直被歸為一種次要的次要的職能職能,排在原材料和人力資源、生產率、質量、安全以,排在原材料和人力資源、生產率、質量、安全以及環境問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之后。及環境問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之后。計量問題通常被大多數組織機構看作是其計量問題通常被大多數組織機構看作是其核心業務之外核心業務之外的一個特殊領域的一個特殊領域。計量不容易出問題,管理人員沒有太多的計量不容易出問題,管理人員沒有太多的“救火救火”機會。機會。很多人認為計量就是量值溯源,和自己關系不大。很多人認為計量就是量值溯源,和自己關系不大。計量沒有短期效益。計量沒有短期
2、效益。1【研討】計量的重要性為什么往往被忽視?2計量計量 精細化管理的反映精細化管理的反映環保質量計量職業健康安全績效考核沒有方向的計量:體系越多,越不規范,效率越低,效益越差。 環保質量計量職業健康安全績效考核為了發展而計量:明確方向和重點,體系越多,越規范,效率越高,效益越好。環保質量計量職業健康安全績效考核為了證書的計量:體系越多,溝通越少; 有規范,沒效益。 3內容提要內容提要第一講 計量術語和定義第二講 八項質量管理原則的應用第三講 ISO10012ISO10012標準詳解第四講 測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流程4第一講第一講 計量術語和定義計量術語和定義u計量u測量u【可測量的】量u量值u
3、【量的】真值u【量的】約定真值u被測量u測量結果u測量準確度u【測量結果的】重復性u【測量結果的】復現性u實驗標準【偏】差u【測量】不確定度u【測量】誤差5計量計量 實現單位統一、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理解:u 計量內容l 測量單位的統一l 測量方法(如儀器、操作、數據處理等)的研究l 量值傳遞和溯源系統的建立和管理l 同這些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u 計量的特點l 準確性l 統一性l 溯源性l 法制性6測量測量 以確定量值為目的的一組操作。理解:u操作可以是自動進行的。u測量有時也稱為計量。7測量過程檢定校準檢測在規定條件下,為確定測量儀器或測量系統所指示的量值,或實物量具或標準物質所
4、代表的量值,與對應的由標準所復現的量值之間關系的一組操作。(企業自主行為)查明和確認計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檢查、加標記和(或)出具檢定證書。(有法制性)按照規定的程序,由確定給定產品的一種或多種特性、進行處理或提供服務所組成的技術操作。(型式試驗、產品檢驗)檢定規程校準規范/比對方法產品標準/檢驗方法8【可測量的可測量的】量量 現象、物體或物質的一種屬性,對它們可以做定性區別和定量確定。9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可測量的可測量的】量量”?u 量是表征自然界運動規律的基本概念,如輕重、大小、長短等。u 量所表述的對象是現象、物體或物質,是不依人的主觀意識而客觀存在的。量是計量研究的對
5、象。一切自然現象、物體或物質,只有用相應的量來表述,才能發現其運動規律。u 定性區別:量的特性上的差別,如幾何量、電學量、熱學量、力學量等。一類量不同于其他類量,它們之間不能相互比較。特性相同的量組合在一起稱為同類量,例如功、熱、能可用一個單位焦耳表示;厚度、周長、波長可用長度單位來表示。u 定量確定:確定具體的量,又稱特定量,如確定某一根桿的長度,某根導線的電阻等。它們之間可以相互比較,如桿的長短、導線電阻的大小,故又稱同種量。10可測的量可測的量由數值和測量單位的組合表示。沒有測量單位的數值不能表示量(數值大不等于量大,數值小不等于量小)。討論:- - 相對密度、折光系數是可測的量嗎?-
6、ppm- ppm是可測的量嗎?11量值量值 一般由一個數乘以測量單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理解:u量值是量的表示形式。u一般說來,任何可測的量都是由數值和計量單位組合而成。如6.15m6.15m,10s10s,16kg16kg,-45-45,2020等。u注意區別數值和量值。數值:數,是量值的組成部分。如6.156.15,1010,1616,-45-45,2020。但不包含計量單位,故非量值。12【量的量的】真值真值 與給定的特定量定義一致的值。理解:u 當對某量的測量不完善時,通常不能獲得真值。u 一個量的真值,是在被觀測時本身所具有的真實大小,它是一個理想的概念。u 與給定的特定量定義一致
7、的值,不一定只有一個。u 在不確定度評定中,常稱“被測量之值”為“真值”。13【量的量的】約定真值約定真值 對于給定目的,具有適當不確定的、賦予特定量的值。理解:u有時該值是約定采用的。u約定真值在實際中有時稱為指定值、最佳估計值、約定值或參考值。u在給定地點,取由參考標準復現而賦予該量的值作為約定真值。u常用某量的多次測量結果來確定約定真值。u約定真值可充分接近真值,但不可以代替真值。u在實際測量中,通常以被測量的實際值、已修正的算術平均值、計量標準所復現的量值作為約定真值。14被測量被測量 作為測量對象的特定量。理解:u 示例:給定水樣品在2020時的蒸汽壓力。u 被測量可以是待測量,也可
8、以是已測量。u 被測量的定義應依據所需準確度的要求,并考慮有關影響量。否則,由于定義的不完善會帶來測量不確定度。15測量結果測量結果 由測量所得到的賦予被測量的值。理解:u 測量結果僅僅是被測量的最佳估計值,并非真值。u 完整表述測量結果時,必須附帶其測量不確定度。u 必要時,應說明測量所處的條件,或影響量的取值范圍。u 若是單次測量,則測得值就是測量結果;若是對同一量的多次測量,則測得值的算術平均值才是測量結果。16測量準確度測量準確度 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真值之間的一致程度。理解:準確度是一個定性的概念。可以用準確度高低、準確度為0.250.25級、準確度為3 3等及準確度符合XXXX標準等說
9、法定性表示測量質量。盡量不要使用“準確度為0.25%0.25%,16mg16mg,16mg16mg及16mg”16mg”等方式來表示。注意:不要使用術語“精密度(precisionprecision)”來表示“準確度”。精密度反映在規定條件下各獨立測量結果間的分散性。17【測量結果的測量結果的】重復性重復性 在相同的測量條件下,對同一被測量進行連續多次測量所得結果之間的一致性。18如何理解如何理解“【測量結果的測量結果的】重復性重復性”理解:u 這里相同測量條件是指:這里相同測量條件是指:相同的測量程序、相同的觀測者、使用相同相同的測量程序、相同的觀測者、使用相同的測量儀器、相同地點、在短時間
10、內進行重復測量的測量儀器、相同地點、在短時間內進行重復測量。這些條件也稱為。這些條件也稱為“重復性條件重復性條件”。u 測量重復性可以用測量重復性可以用測量結果的分散性測量結果的分散性來定量表示。來定量表示。u 由由重復性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是諸多不確定度來源之一。引入的不確定度是諸多不確定度來源之一。u 重復性用在重復性用在重復性條件重復性條件下,重復觀測結果的下,重復觀測結果的實驗標準差實驗標準差(稱為重復性(稱為重復性標準差)標準差)s sr r定量地給出。定量地給出。u 重復觀測中的變動性是由于所有影響結果的影響量不能完全保持恒定重復觀測中的變動性是由于所有影響結果的影響量不能完全保持
11、恒定而引起的。而引起的。19【測量結果的測量結果的】復現性復現性 在改變了的測量條件下,同一被測量的測量結果之間的一致性。20如何理解如何理解“【測量結果的測量結果的】復現性復現性”理解:u復現性:又稱為“再現性”。u這里變化了的測量條件是指:測量原理、測量方法、觀測者、測量儀器、參考測量標準、地點、時間和使用條件。這些條件有一項或多項改變,就會影響復現性。u在復現性的有效表述中,應說明變化的條件。u復現性可以用測量結果的分散性來定量地表示。u在復現性條件下,重復觀測結果的實驗標準差(稱為復現性標準差) s sr r定量給出。u這里,測量結果通常理解為已修正結果。21實驗標準實驗標準【偏偏】差
12、差 對同一被測量作n n次測量,表征測量結果分散性的量s s。 單次測量標準差s(qs(qk k) )可按下式算出:q 式中:式中:qk- - 第第k k次測量結果次測量結果- n- n次測量結果的算數平均值次測量結果的算數平均值- - 殘差殘差k k21()()1nkkkqqs qn-(qkq )22平均值的實驗標準差平均值的實驗標準差21()(1)nkkkqqqnn ns( ) = s(q )/ = 與s(qs(qk k) )具有相同的自由度,均為n-1n-1。 在不確定度評定中,以平均值 作為測量結果的最佳估計值,以s(qs(qk k) )作為由重復性引入的A A類標準不確定度。qs(
13、)q 實驗標準差s(qs(qk k) )簡稱為s s,不應與“總體標準差”相混淆。(貝賽爾公式)23總體標準差總體標準差q qs( )當測量次數趨于無窮,為理論標準差或總體標準差。實際工作中不可能得到,能做到的只是有限n n次測量,即對總體取樣n n次,以貝塞爾公式算出。s(qs(qk k) )作為的估計值,稱為樣本標準差。 的標準差 成為算數平均值的實驗標準差,不能稱為“平均值的標準誤差”。21()limnkqknqn24總體方差總體方差2 2的無偏估計的無偏估計u樣本差不是總體標準差的無偏估計。u樣本方差s s2 2才是總體方差2 2的無偏估計。u數理統計中,總以作為分散性的測度,是基本的
14、量,但實際工作中使用標準差s s更方便。25【測量測量】不確定度不確定度 表征合理賦予被測量之值的分散性,與測量結果相聯系的參數。理解:u在測量結果的完整表述中,應包括測量不確定度。u不確定度可以是標準差或其倍數,或是說明了置信水準的區間半寬度。u以標準差表示的不確定度稱為標準不確定度,以表示。u不確定度的表示形式有兩種,絕對形式表示的不確定度的量綱與被測量的量綱相同,相對形式的無量綱。26測量質量的評價指標:測量不確定度測量值概率分布曲線測量值概率分布曲線均值均值+k-k真值真值T測量誤差(不可知)測量誤差(不可知)不確定度范圍不確定度范圍不確定度不確定度U U = = k k (可知)(可
15、知)不確定度必須和測量最佳值一起使用才有意義!不確定度必須和測量最佳值一起使用才有意義! 表征合理賦予被測量之值的分散性,與測量結果相聯系的參數。27什么是測量標準裝置的不確定度?什么是測量標準裝置的不確定度? 測量標準所提供的(或復現的)標準量值的不確定度。理解:u用測量標準進行檢定或校準時,標準裝置引入的不確定度僅是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分量之一。u當測量標準裝置由多臺儀器及其配套設備組成時,其不確定度是測量方法及所用儀器等對給出的標準量值有影響的各不確定度分量合成得到,一般用擴展不確定度表示。u測量標準裝置的不確定度可以用向高一等級測量標準溯源的方法進行檢定,或用與多臺同類標準裝置比對的方法
16、進行驗證。28【測量測量】誤差誤差 測量結果減去被測量的真值。 測量誤差 = = 測量結果 被測量的真值理解:u 誤差是一個確定的值,是客觀存在的測量結果與真值之間的差。u 由于真值往往不知道,因此誤差無法準確得到。u 誤差與不確定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應混淆或誤用。29誤差的分類誤差的分類 按其性質可分為系統誤差、隨機誤差和粗大誤差三類。 (1 1)系統誤差:在偏離測量規定條件時或由于測量方法所引入的因素,按一定規定產生的誤差。 (2 2)隨機誤差:在實際測量條件下,多次測量同一量值時,絕對值和符號以不可預定的方式變化著的誤差。 (3 3)粗大誤差:在規定條件下,超出預期結果的誤差。錯誤地讀
17、取示值、錯誤的測量方法、使用有缺陷的計量器具或操作不當、記錄錯誤等都可導致粗大誤差。30誤差的分類誤差的分類 按其表示方法可分為絕對誤差、相對誤差和引用誤差三類。 (1 1)絕對誤差: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的真值之間的差。 (2 2)相對誤差:測量的絕對誤差與被測量的真值之比,一般以百分數表示。 (3 3)引用誤差:測量的絕對誤差與引用值之比,一般以百分數表示。31誤差的來源誤差的來源儀器誤差:因測量所使用的計量器具及附件等結構不合理、不完善、制造、裝配有缺陷,年久老化、失準失靈,以及它們所處的工作狀態等所引起的誤差環境誤差:因測量場所周圍的環境(包括溫度、濕度、壓力、振動、氣壓、電磁場等)與測量誤
18、差密切相關的因素所引起的誤差方法誤差:由于測量原理和方法有缺陷而帶來的誤差,特別是忽略和簡化所引起的誤差人員誤差:因測量人員的主觀因素所引起的誤差測量對象變化誤差:在測量過程中,因測量對象發生變化而引起的誤差32誤差的消除方法誤差的消除方法誤差類別誤差類別消除方式消除方式消除方法消除方法隨機誤差隨機誤差減少減少隨機誤差是不能完全消除,只能根據其本身存在的數理統計規律,用增加測量次數的方法來加以限制和減少。在一般測量中,取測量次數n為10或12已經足夠減少隨機誤差系統誤差系統誤差消除消除1 1)檢定修正法:)檢定修正法:將計量器具送檢,求出其示值的修正值加以修正;2 2)代替法:)代替法:在測量
19、裝置上對未知量進行測量后,立即用一個標準量代替未知量再做測量,求出未知量與標準量的差值3 3)反向對稱法:)反向對稱法:通過正反向各測量一次并取平均值,可消除誤差4 4)交換法:)交換法:對某些測量條件進行交換,借交換前后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也可消除誤差粗大誤差粗大誤差剔除剔除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通過嚴格的專業培訓,使操作者熟練掌握測量技能,認真執行檢定規程等技術法規。萊特準則:殘余誤差不應大于標準差的3倍,即凡殘余誤差大于標準差3倍的測量值均應剔除或舍去。33測量誤差與測量不確定度的區別測量誤差與測量不確定度的區別序號序號測量誤差測量誤差測量不確定度測量不確定度1 1有正號或負號的量值,其值
20、為測量結果減去被測量的真值無符號的參數,用標準差或標準差的倍數或置信區間的半寬表示2 2表示測量結果偏離真值的程度表示被測量值的分散性3 3客觀存在,不以人的認識程度而改變與人們對被測量、影響量及測量過程的認識有關4 4由于真值未知,往往不能準確得到,當用約定真值替代真值時,可以得到其估計值可以根據實驗、資料、經驗等信息進行評定。有A類和B類評定。5 5按性質可分為隨機誤差和系統誤差兩類不確定度分量評定時一般不必區分其性質,若需要區分時應表述為“由隨機效應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和“由系統效應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6 6如已知系統誤差的估計值,可以對測量結果進行修正,取得已修正的測量結果不能用不確定
21、度對測量結果進行修正。應考慮修正測量結果不完善而引入的不確定度內容提要內容提要第一講 計量術語和定義第二講 八項質量管理原則的應用第三講 ISO10012標準詳解第四講 測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流程3435第二講第二講 八項質量管理原則的應用八項質量管理原則的應用u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u 領導作用u 全員參與u 過程方法u 管理的系統方法u 持續改進u 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u 與供方互利的關系36一、以顧客為關注焦點一、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組織依存于顧客。因此,組織應當理解顧客當前和未來的需求,滿足顧客要求并爭取超越顧客期望。37討論:測量管理體系的討論:測量管理體系的“顧客顧客”是誰?是誰?u內部顧客
22、:測量設備的使用部門或個人;測量數據的使用部門或經營者、決策者(最需要準確的信息)u外部顧客:客戶;質監部門等測量管理體系如何滿足顧客對計量的要求?測量管理體系如何滿足顧客對計量的要求?識別計量要求計量確認和測量過程的控制監測顧客滿意度38二、領導作用二、領導作用 領導者確立組織統一的宗旨及方向。他們應當創造并保持使員工能充分參與實現組織目標的內部環境。39討論:為什么企業計量工作需要討論:為什么企業計量工作需要“領導作領導作用用”?u計量的統一性(計量學最本質的特征)計量的統一性(計量學最本質的特征)u計量的權威性計量的權威性企業最高領導者應承擔哪些職責?企業最高領導者應承擔哪些職責?為建立
23、和維護計量體系提供必要的資源(如人力、財力、物力);為建立和維護計量體系提供必要的資源(如人力、財力、物力);在規定的間隔內對體系進行評審,確保體系持續的充分性、有效性在規定的間隔內對體系進行評審,確保體系持續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適宜性;和適宜性;建立并保持計量管理機構,規定計量職能。建立并保持計量管理機構,規定計量職能。40三、全員參與三、全員參與 各級人員都是組織之本,唯有其充分參與,才能使他們為組織的利益發揮其才干。41討論:如何做到討論:如何做到“全員參與全員參與”?u明確崗位職責和權限明確崗位職責和權限u教育培訓教育培訓u績效評估績效評估u授權思考授權思考42四、過程方法四、過程方法
24、將活動和相關的資源作為過程進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結果。43討論:什么是過程?討論:什么是過程?過程:過程: 任何將所接收的輸入轉化為輸出的活動。任何將所接收的輸入轉化為輸出的活動。過程方法:過程方法: 系統地識別并管理所采用的過程以及過程的相互作系統地識別并管理所采用的過程以及過程的相互作用。用。44計量確認過程計量確認過程子過程名稱子過程名稱輸入輸入活動活動輸出輸出檢定檢定/ /校準校準被校測量設備和上一等級標準器校準(被校測量設備與上一等級標準器的比較)校準結果及校準狀態的標識導出計量要求導出計量要求法規、顧客和生產經營要求確定生產經營過程、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確定計量要求計量要
25、求驗證驗證計量要求;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將計量要求與計量特性進行比較驗證證書(符合/不符合);不能驗證的結論調整或維修調整或維修校準結果不能符合計量要求調整或維修調整或維修報告再校準再校準調整或維修后的測量設備及其報告校準以及校準前對校準間隔的評審再校準狀態的證書和標識標識計量確認標識計量確認狀態狀態驗證/確認文件;驗證失敗記錄領取標識、張貼或掛在測量設備上確認合格標識;確認失效標識五、管理的系統方法五、管理的系統方法 將相互關聯的過程作為體系來看待、理解和管理,將相互關聯的過程作為體系來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組織提高實現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組織提高實現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4546產品實
26、現EHSEHS運行控制計量確認管理體系整合模式管理體系整合模式顧客要求EHSEHS法規要求計量要求顧客滿意遵守EHSEHS法規計量滿意持續改進管理體系績效管理職責資源管理測量、分析和改進產品EHSEHS績效輸入輸出測量結果有效信息47討論:什么是系統管理?討論:什么是系統管理?u 各過程協調運作u 根據組織的總目標來設定過程的分目標u 目的:實現總目標,并以最少的資源投入達到最佳的結果。48六、持續改進六、持續改進 持續改進總體業績應當是組織的永恒目標。49討論:持續改進的對象有哪些?討論:持續改進的對象有哪些?u 測量管理體系測量管理體系u 測量過程測量過程u 計量確認過程計量確認過程u 測
27、量數據測量數據如何實現持續改進?如何實現持續改進?p內部內部/ /外部審核外部審核p管理評審管理評審50七、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七、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 有效決策是建立在數據和信息分析的基礎上。51討論:什么是決策?討論:什么是決策? 決策是一個行動之前選擇最佳行動方案的過程。決策是一個行動之前選擇最佳行動方案的過程。計量管理計量管理 確保用確保用“準確的數據準確的數據”說話。說話。52八、與供方的互利關系八、與供方的互利關系 組織與供方相互依存,互利的關系可增強雙方創造價值的能力。53討論:哪些是關鍵供方?討論:哪些是關鍵供方? 測量結果的質量不僅僅取決于企業本身的能力,也取決于供方過程的能力。
28、- 測量設備的制造商- 檢定/校準/檢測機構內容提要內容提要第一講 計量術語和定義第二講 八項質量管理原則的應用第三講 ISO10012標準詳解第四講 測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流程5455第三講第三講 ISO10012:2003ISO10012:2003標準詳解標準詳解n ISO10012ISO10012標準的產生和發展n ISO10012:2003ISO10012:2003標準在管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n ISO10012:2003ISO10012:2003標準內容56ISO10012ISO10012標準的產生和發展標準的產生和發展lGB/T19022-2003 idt ISO10012:2003
29、 GB/T19022-2003 idt ISO10012:2003 l測量管理體系 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 20032003年4 4月1515日ISO/TC176技術委員會正式發布了ISO10012:2003測量管理體系 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國際標準。 20032003年1212月1616日我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等同轉換為國家標準,標準號為GB/T19022-2003, 2004年03月01日正式實施。 將原有標準GB/T19022.1-1994 測量設備的質量保證要求 第1部分:測量設備的計量確認體系(idt ISO10012-1:1992)和GB/T19022.2-2000 測
30、量設備的質量保證要求 第2部分:測量過程控制指南(idt ISO10012-2:1997)進行整合。 結構大致采用ISO9001:2000標準的格式。 應用質量管理八項原則。l 測量貫穿在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營銷調研、設計和開發、測量貫穿在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營銷調研、設計和開發、資源采購、產品實現、產品驗證、安裝交付、售后服務資源采購、產品實現、產品驗證、安裝交付、售后服務的全過程。的全過程。l 測量管理體系是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職測量管理體系是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或綜合管理體系的基礎。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或綜合管理體系的基礎。 ISO9001:2008 7
31、.4.3 ISO9001:2008 7.4.3 采購產品的驗證采購產品的驗證 ISO9001:2008 7.6 ISO9001:2008 7.6 監視和測量設備的控制監視和測量設備的控制 ISO9001:2008 8.2.3 ISO9001:2008 8.2.3 過程的監視和測量過程的監視和測量 ISO9001:2008 8.2.4 ISO9001:2008 8.2.4 產品的監視和測量產品的監視和測量 ISO9001:2008 8.4 ISO9001:2008 8.4 數據分析數據分析 ISO14001:2004 4.5.1 ISO14001:2004 4.5.1 監測和測量監測和測量 OH
32、SAS18001:1999/2007 4.5.1 OHSAS18001:1999/2007 4.5.1 績效監視和測量績效監視和測量5758ISO10012:2003ISO10012:2003標準目錄標準目錄前言ISOISO前言引言1 1 范圍2 2 規范性引用文件3 3 術語和定義4 4 總要求5 5 管理職責6 6 資源管理7 7 計量確認和測量過程的實現8 8 測量管理體系分析與改進59前言前言l 本標準等同采用ISO10012:2003ISO10012:2003測量管理體系 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的要求。l 本標準是GB/T19000GB/T19000族標準之一。標準中的“應”(shall
33、shall)表示要求,“應當”(shouldshould)僅起指導作用。l 本標準代替GB/T19022.1-1994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GB/T19022.2-2000。l 本標準與GB/T19022.1-1994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GB/T19022.2-2000的主要差異如下: 明確測量管理體系在組織中的作用,與GB/T19001GB/T19001標準協調一致; 明確滿足計量要求是測量管理體系的根本目的; 體現GB/T19000GB/T19000標準所述的質量管理原則。l 本標準未使用術語“檢定”
34、。當計量要求根據法律法規的要求確定時(7.2.27.2.2),計量確認與檢定相同。60檢定檢定 為評價計量器具的計量性能,確定其是否合格所進行的全部工作。 特點: (1 1)對象:計量器具。 (2 2)目的:確保量值的統一和量值的溯源性。 (3 3)結論:確定該計量器具是否合格。 (4 4)作為計量工作的專業術語,具有法制性。61檢定規程檢定規程 為評價計量器具的計量性能,作為檢定依據的具有國家法定性的技術文件。 作用:確保計量器具的準確可靠和一致,使其量值在一定允許誤差范圍內能溯源到國家基準,并對計量器具實行國家的測量監督。 內容: (1 1)檢定規程的使用范圍 (2 2)計量器具的計量性能
35、 (3 3)檢定項目 (4 4)檢定條件 (5 5)檢定方法 (6 6)檢定周期 (7 7)檢定結果的處理等62檢定系統檢定系統 確保基準復現的單位量值通過檢定程序,科學、合理、經濟地逐級傳遞到工作用計量器具的國家法定性技術文件。 一般用圖表結合文字的形式來表達。 規定的內容:檢定的程序 (1)哪一級檢定到哪一級 (2)用于檢定和被檢定計量器具的名稱、測量范圍、準確度 (3)檢定方法 63企業計量器具量值傳遞系統表企業計量器具量值傳遞系統表 根據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的規定,結合企業計量器具數量、分布、檢定校準層次的具體的等級圖和校驗鏈。 確保單位統一和量值準確可靠。64ISOISO前言前言l 國
36、際標準化組織(ISOISO)是由各國標準化團體(ISOISO成員團體)組成的世界性的聯合會。l 制定國際標準的工作通常由ISOISO的技術委員會(TCTC)完成。l 由技術委員會通過的國際標準草案提交各成員國團體投票表決,需取得至少75%75%參加表決的成員團體的同意,才能作為國際標準正式發布。l ISO10012ISO10012由ISO/ISO/TC176/SC3TC176/SC3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支持技術分委員會制定。l ISO10012:2003ISO10012:2003取消和代替ISO10012-1:1994ISO10012-1:1994和ISO10012-ISO10012-
37、2:19972:1997,包括對這些文件的技術性修訂。65引言引言l 一個有效的測量管理體系確保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適應預期用途,它對實現產品質量目標和管理不正確測量結果的風險是重要的。l 測量管理體系的目標是管理由于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可能產生的不正確結果而影響該組織的產品質量的風險。l 用于測量管理體系的方法包括從基本的測量設備的驗證到測量過程控制中統計技術的應用。l 在本標準中,術語“測量過程”適用于實際的測量活動(例如在設計、檢測、生產和檢驗中的測量活動)。66引言(續)引言(續)l 以下情況可以引用本標準: 顧客在規定所要求的產品時; 供方在規定所提供的產品時; 立法和執法機構; 測量管
38、理體系的評定和審核。67引言(續)引言(續)l GB/T19000GB/T19000標準闡明的管理原則之一是強調過程方法。應當認為測量過程是支持該組織產品質量的特定過程,圖1 1顯示了適于本標準的測量管理體系模式。l 本標準包括測量管理體系的要求和實施指南兩部分,可用來改進測量活動和提高產品質量。“要求”以正體字出現。“指南”在相應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內,以斜體字出現。“指南”僅作為信息而不是對“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68引言(續)引言(續)l 組織有責任規定測量管理體系要求和決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為其整個管理體系的一部分。除非經過認同,本標準不擬增加、節略或代替其他標準的任何要求。l 遵
39、從本標準的要求有利于滿足其它標準中規定的測量和測量過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19001-2000GB/T19001-2000的第7.67.6條款和GB/T24001-1996GB/T24001-1996的第4.5.14.5.1條款。697 計量確認和測量過程實現圖圖1 1 測量管理體系模式測量管理體系模式顧客測量要求顧客測量要求顧客滿意顧客滿意8.4 改進5 管理職責6 資源管理7.1 計量確認7.2 測量過程8 測量管理體系分析和改進測量結果輸入輸出701 1 范圍范圍l 本標準規定了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計量確認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證明符合計量要求。l 它規定了測量管理
40、體系的質量管理要求,可由執行測量的組織作為整個管理體系的一部分,以確保滿足計量要求。l 本標準不擬作為用于證明符合GB/T19001GB/T19001、GB/T24001GB/T24001和任何其他標準的必要條件。l 相關方可以允許在認證活動中使用本標準作為滿足測量管理體系要求的輸入。l 本標準不擬替代或增加GB/T15481GB/T15481(idt ISO/IEC17025idt ISO/IEC17025)標準的要求。注:注:影響測量結果的具體要素由其它標準和指南規定,如測量方法的細節、人員能力和實驗室間比對。712 2 規范性引用文件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
41、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T19000-2000 GB/T19000-2000 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 VIM:1993 VIM:1993 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術語(BIPMBIPM、IECIEC、IFCCIFCC、ISOISO、IUPACIUPAC、OIMLOIML)723 3 術語和定義術語和定義本標準應用GB/T19000-2000GB/T19000-2000和VIM:1993VIM:1993
42、中給出的以及下述的術語和定義。3.1 3.1 測量管理體系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3.2 3.2 測量過程 measurement process3.3 3.3 測量設備 measuring equipment3.4 3.4 計量特性 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3.5 3.5 計量確認 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3.6 3.6 計量職能 metrological function 為完成計量確認并持續控制測量過程所必需的一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要素。733.1 3.1 測量管理體系測量管理體系導向過程組織計
43、量確認測量過程控制支持性過程計量職能人員職責計量方針計量目標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被測量對象測量人員測量方法測量設備 選型 計量確認:校準及驗證測量環境數據處理及統計分析74測量管理體系的管理對象753.2 3.2 測量過程測量過程 確定確定量值的一組操作。的一組操作。量:現象、物體或物質可定性區別和定量確定的屬性現象、物體或物質可定性區別和定量確定的屬性量值:一般由一個數乘以測量單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一般由一個數乘以測量單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單位:為定量表示同種量的大小而約定地定義和采用的特定量為定量表示同種量的大小而約定地定義和采用的特定量763.3 3.3 測量設備測量設備 實現測量過程
44、所必需的實現測量過程所必需的測量儀器、軟件、測量標準、標準樣品(標準物質)或或輔助設備或它們的或它們的組合。 計量器具是計量器具是測量儀器的同義語。的同義語。 測量設備按其結構特點和計量用途可分為測量設備按其結構特點和計量用途可分為 (1 1)測量用的儀器儀表:壓力計、電流表:壓力計、電流表 (2 2)實物量具,如成組量具(砝碼、量塊等),如成組量具(砝碼、量塊等) (3 3)標準物質:如校準粘度計用的液體,化學分析校準用的溶液:如校準粘度計用的液體,化學分析校準用的溶液 (4 4)測量系統(或裝置):如熱電偶檢定裝置:如熱電偶檢定裝置77測量儀器的組成測量儀器的組成感受件(傳感部分)中間件(
45、傳輸、變送部分)顯示件(顯示部分)與被測量相聯系,形成信號將信號傳輸給顯示件向觀察者反映被測參數的變化783.4 3.4 計量特性計量特性 能影響能影響測量結果的可區分的的可區分的特性。 注注1 1:測量設備通常有若干個計量特性。:測量設備通常有若干個計量特性。 注注2 2:計量特性可作為校準的對象。:計量特性可作為校準的對象。提示: 計量特性是測量設備的實際性能,不是計量要求。計量特性是測量設備的實際性能,不是計量要求。793.5 3.5 計量確認計量確認 為確保測量設備符合為確保測量設備符合預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組操作。所需的一組操作。 注注1 1:計量確認通常包括:計量確認通常包括:校準和
46、驗證、各種必要的調整或維修及隨后的再校準、與設備預期使用的計量要求相比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標簽。 注注2 2:只有測量設備已被證實適合于預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計:只有測量設備已被證實適合于預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計量確認才算完成。量確認才算完成。 注注3 3:預期使用要求包括:測量范圍、分辨力、最大允許誤差:預期使用要求包括:測量范圍、分辨力、最大允許誤差等。等。 注注4 4:計量要求通常與產品要求不同,并不在通常與產品要求不同,并不在產品要求中規定。中規定。 注注5 5:圖圖2 2給出了計量確認過程框圖。給出了計量確認過程框圖。80圖圖2 2 計量確認過程框圖計量確認過程框圖校準計量驗證決定和措施
47、校準(測量設備與測量標準的技術比較校準證書/報告校準狀態標識是否存在計量要求設備是否符合要求驗證和(或)確認文件是否調整或維修調整和維修評審確認間隔測試報告:驗證失敗確認狀態標識是不能驗證否是否是否再校準813.6 3.6 計量職能計量職能 組織中負責確定并實施測量管理體系的組織中負責確定并實施測量管理體系的行政和技術職能。討論:討論:u 哪些是行政職能?u 哪些是技術職能?824 4 總要求總要求l 測量管理體系應確保滿足規定的計量要求。l 組織應規定屬本標準所確定的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在確定測量管理體系的范圍和內容時,應考慮由于不符合計量要求而帶來的風險和后果。l 測量管理體系由設計的測量
48、過程控制、測量設備的計量確認和必要的支持過程構成。l 測量管理體系內的測量過程應受控。l 測量管理體系內所有的測量設備應經確認(見7.17.1)。l 測量管理體系應按照組織制定的程序更改。83計量計量“三同時三同時” 新建、改建、擴建工程時,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應新建、改建、擴建工程時,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應與主體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并投入使用。84不符合計量要求而帶來的風險和后果不符合計量要求而帶來的風險和后果u 某印染廠沒有按操作規程控制壓力,造成嚴重安全事故。u 深圳某珠寶公司電子天平允許誤差過大,造成經營損失。u 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廠對原材料檢驗/ /測試把關不嚴,造成
49、患者致死的重大案件。u 使用英制單位,探測器提前著陸衛星而損毀,造成數億美元的經濟損失。u 潮州某陶瓷廠不按測量設備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導致整窖陶瓷不符合質量要求而報廢,損失慘重。u 某鋼鐵廠地中衡操作因內外勾結,使企業損失慘重。u 某公司環保測試設備長期沒有檢定,以致設備失效,測量數據不準,造成污水未達標排放,嚴重污染環境。u 某高耗能公司能源計量設備配備不足,無法控制經營成本。85討論:公司有哪些計量風險?討論:公司有哪些計量風險?設備人員程序被測量環境檢查方式和頻次864 4 總要求總要求 指南指南l規定的計量要求從產品要求導出。l測量設備和測量過程都需要這些要求。l要求可表示為:最大允許
50、誤差允許不確定度測量范圍穩定性分辨力環境條件操作者技能要求87計量要求導出流程計量要求導出流程法規要求法規要求生產經營要求生產經營要求顧客要求顧客要求確定生產經營過程確定生產經營過程確定關鍵控制點確定關鍵控制點確定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確定測量過程和測量設備導出計量要求導出計量要求測量設備選型測量設備選型計量確認計量確認測量過程控制測量過程控制輸入輸出885 5 管理職責管理職責5.1 5.1 計量職能5.2 5.2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5.3 5.3 質量目標5.4 5.4 管理評審895.1 5.1 計量職能計量職能l 組織應規定計量職能。l 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確保必要的資源以建立和保持計量職能。
51、l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建立測量管理體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續改進其有效性。指南 計量職能可能是一個單獨的部門或分布在整個組織中。90示例:測量管理體系組織結構示例:測量管理體系組織結構總經理測量管理體系管理者代表職能部門職能部門部門部門專職計量員專職計量員內部審核員內部審核員兼職計量員兼職計量員915.2 5.2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以顧客為關注焦點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a) a) 確定顧客的測量要求并轉化為計量要求;b) b) 測量管理體系滿足顧客的計量要求;c) c) 能證明符合顧客規定的要求。925.3 5.3 質量目標質量目標l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為測量管理體系規定可測量的質量目標。
52、l應規定測量過程的性能判定客觀準則、程序及其控制。935.3 5.3 質量目標質量目標 指南指南在不同的組織層次,這種質量目標的例子有:- - 不會因不正確的測量而拒收合格的產品或接受不合格產品;- - 測量過程失控的發現不超過一天;- - 按照允許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計量確認;- - 不存在不清晰的計量確認記錄;- - 按制定的計劃完成所有的技術培訓項目;- - 測量設備的停機時間減少到規定的百分比。94討論討論u公司的計量方針u公司的計量總目標u部門/ /科室的計量分目標955.4 5.4 管理評審管理評審l 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按照計劃的時間間隔系統地評審測量管理體系,以確保其持續的充分性、
53、有效性和適宜性。l 最高管理者應確保評審測量管理體系所需的必要資源。l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利用管理評審的結果對體系進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進測量過程(見第8 8章)和評審質量目標。l 應記錄所有的評審結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96管理評審流程(示例)管理評審流程(示例)收集管理評審資料編制管理評審計劃召開管理評審會議編制管理評審報告確定改進事項跟蹤確認監視審核組織實施976 6 資源管理資源管理6.1 6.1 人力資源 6.1.1 6.1.1 人員的職責 6.1.2 6.1.2 能力和培訓6.2 6.2 信息資源 6.2.1 6.2.1 程序 6.2.2 6.2.2 軟件 6.2.3 6.2.3 記
54、錄 6.2.4 6.2.4 標識6.3 6.3 物資資源 6.3.1 6.3.1 測量設備 6.3.2 6.3.2 環境6.4 6.4 外部供方986.1.1 6.1.1 人員的職責人員的職責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規定測量管理體系中所有人員的職責,并形成文件。指南 這些職責可用組織結構圖、崗位說明書和作業指導書或程序來規定。 本標準不排除使用計量職能部門之外的專業人員。996.1.2 6.1.2 能力和培訓能力和培訓l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測量管理體系有關人員具有可證明的能力,以執行分配的任務。l 應規定所要求的專門技能。l 計量職能的管理者應確保提供培訓以滿足已識別的需要,保存培訓活動的記錄
55、,評價培訓的有效性并予以記錄。l 員工應認識到他們所承擔的職責,清楚他們的活動對測量管理體系有效性和產品質量的影響。l 當使用正在培訓中的員工時,應進行充分和適宜的監督。指南 可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來獲得能力,并通過測試和觀察其表現來證明。1006.2.1 6.2.1 程序程序l 測量管理體系的程序應形成必要詳細程度的文件,并經確認,以確保正確執行以及實施的一致性和測量結果的有效性。l 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現有的程序應經授權批準并受控。l 程序應現行有效,需要時可獲得和提供。指南 技術程序的依據可以是已發布的標準測量方法或顧客、設備制造者的書面文件。101文件控制流程文件控制流程編制文件編制文件
56、使用文件使用文件作廢作廢確定管理需求確定管理需求發布文件發布文件審批審批修訂文件修訂文件再次審批再次審批新版新版舊版舊版102程序文件清單(示例)程序文件清單(示例)u計量要求導出程序(計量要求導出程序(4 4)u計量職能表(計量職能表(5.15.1)u計量方針和目標管理程序(計量方針和目標管理程序(5.3)5.3)u管理評審程序(管理評審程序(5.45.4)u人力資源管理程序(人力資源管理程序(6.16.1)u文件控制程序(文件控制程序(6.2.16.2.1)u軟件管理程序(軟件管理程序(6.2.26.2.2)u記錄控制程序(記錄控制程序(6.2.36.2.3)u標識控制程序(標識控制程序(
57、6.2.46.2.4)u測量設備管理程序(測量設備管理程序(6.3.16.3.1)u環境管理程序(環境管理程序(6.3.26.3.2)u外部供方管理程序(外部供方管理程序(6.46.4)u計量確認控制程序(計量確認控制程序(7.17.1)u測量過程控制程序(測量過程控制程序(7.27.2)u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程序(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程序(7.3.17.3.1)u量值溯源管理程序(量值溯源管理程序(7.3.27.3.2)u顧客滿意度調查分析程序(顧客滿意度調查分析程序(8.2.28.2.2)u審核管理程序(審核管理程序(8.2.38.2.3)u體系監視程序(體系監視程序(8.2.48.2.4)u不合
58、格控制程序(不合格控制程序(8.38.3)u糾正措施控制程序(糾正措施控制程序(8.4.28.4.2)u預防措施控制程序(預防措施控制程序(8.4.38.4.3)1036.2.2 6.2.2 軟件軟件l 測量過程和結果計算中所用的軟件應形成文件,并經識別和受控,以確保持續使用的適宜性。l 軟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啟用前應進行測試和(或)確認,并經批準和存檔。l 測試應在必要的范圍內進行,以確保測量結果有效。1046.2.2 6.2.2 軟件軟件 指南指南軟件可以有幾種形式,如固化的(內置的)、可編程的或成品供應的軟件包。成品供應的軟件可以不要求測試。測試可能包括:病毒檢查、用戶算法程序檢查,或必要時
59、為達到要求的測量結果而做的組合。軟件配置的控制可幫助保持使用軟件的測量過程的完整和有效。通過復制件進行存檔,非現場保存,或采取其他保護程序的手段,保證其可獲得和必要的可追溯性。105討論:有哪些計量軟件?討論:有哪些計量軟件? 測量過程用: 結果計算用:1066.2.3 6.2.3 記錄記錄l 應保存測量管理體系運行所需信息的記錄。l 應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確保記錄的標識、貯存、保護、檢索、保存期限和處置。指南 記錄的例子如確認結果、測量結果、采購、操作數據、不合格數據、顧客抱怨、培訓、資格或其他支持測量過程的歷史數據。107記錄控制流程記錄控制流程編制記錄表格編制記錄表格填寫記錄表格填寫記錄表
60、格新版發布新版發布/舊版作廢舊版作廢確定管理需求確定管理需求發布記錄表格發布記錄表格審批審批修訂記錄表格修訂記錄表格再次審批再次審批審核審核保存保存處置處置1086.2.4 6.2.4 標識標識l 應清楚地標識測量管理體系中所用的測量設備和技術程序,可以單獨地或集中地標識。l 應有設備計量確認狀態的標識。l 已確認用于某個特定的測量過程或某些過程的設備應清楚地標識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權使用。l 測量管理體系中所用的設備應與其他設備清楚地區分。109計量確認標識(示例)計量確認標識(示例)1106.3.1 6.3.1 測量設備測量設備l 在測量管理體系中應提供并標識滿足規定的計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測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