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5單元同步輔導講義(教師版)_第1頁
統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5單元同步輔導講義(教師版)_第2頁
統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5單元同步輔導講義(教師版)_第3頁
統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5單元同步輔導講義(教師版)_第4頁
統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5單元同步輔導講義(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5單元同步輔導講義(教師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5單元同步輔導講義

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知識小結

一、易讀錯的字

剎那(chà)剎車(shā)荷花(hé)重荷(hè)

不僅(jǐn)努力(nǔ)稍微(shāo)系繩子(jì)

蜿蜒(wān)漆黑(qī)上源(yuán)盤曲(qū)而上

浙江(zhè)仿佛(fú)一簇(cù)呈(chéng)粉紅色

臀部(tún)狹窄(zhǎi)戈壁(gē)鑲邊(xiāng)

矯健(jiǎo)琉璃(liú)畫舫(fǎng)頤和園(yí)

橫檻(jiàn)遠眺(tiào)縈繞(yíng)佛香閣(fó)

二、易寫錯的字

范圍努力剎那臀部額頭石筍上源石鐘乳鑲嵌紫色杜鵑狹窄濃郁變化多端

努:注意上右是“又"不是“口”。

鑲:右邊偏旁的下面不要丟掉一撇。

紫:下面是“糸",不是“關系”的“系",不要多寫一撇。

筍:注意下面的橫要出頭。

三、形近字

努:努力爛:燦爛怒:憤怒打:打架

擴:擴充欄:圍欄杜:杜絕浙:浙江

紫:紫色社:社區臀:臀部鵑:杜鵑

漸:逐漸緊:緊張臂:雙臂捐:捐款

四、近義詞

重荷→重擔奪目→耀眼清靜→安靜仿佛→似乎蜿蜒→曲折昏暗→暗淡

變換→更換聚集→聚攏依據→根據明艷→明麗稍微→略微寬廣→寬敞

五、反義詞

擴大→縮小清靜→熱鬧常常→偶爾蜿蜒→筆直偉大→平凡加強→削弱

聚集→分散擁擠→寬松明艷→暗淡寬廣→狹小昏暗→明朗漆黑→明亮

六、詞語歸類

1.描寫時間很短的詞語:一剎那、霎時間、眨眼間、轉眼間

2.描寫自然風光的詞語:山清水秀、崇山峻嶺、水天一色

3.描寫旅行的詞語:游山玩水、跋山涉水、翻山越嶺

4.描寫建筑物的詞語: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古色古香、巧奪天工

5.表示“看”的詞語:

斜著眼看(瞟)快速地看(瞥)專注地看(盯)

偷偷地看(窺)向上方看(仰望)往低處看(俯視)

向四周看(環視)敬仰地看(瞻仰)向遠處看(眺望)

七、常考句型:

1.改為陳述句: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這是很偉大的奇觀。

2.用加點詞語造句: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示例:

月亮在云彩里穿行,時而明,時而暗,時而快,時而慢。

天上那純潔的云千變萬化,時而像活潑可愛的小鳥,時而像悠閑自在的綿羊,時而像美麗的孔雀,時而像小蛇。

孩子們總是喜怒無常,時而歡笑,時而大發雷霆,時而板著臉,時而哇哇大哭。

這首歌曲調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舒緩,時而急促,變化多端,深深地打動了人們的心。

單元課文知識梳理

第16課;《海上日出》

1.選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雜記》。《海上日出》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時間先后順序重點描繪了晴朗天氣和有云時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這一偉大奇觀。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熱愛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巴金,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代表作品:《家》《寒夜》《隨想錄》等。

3.重點句子

(1)那時天還沒有大亮,周圍非常清靜,船上只有機器的響聲。

【以動寫靜】“常常早起"寫出了作者想看日出的熱切心情。“天還沒有大亮”照應“早起"只有機器的響聲”運用以動寫靜的手法突出了早上的“清靜"

(2)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紅,卻沒有亮光。

【擬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太陽剛露頭時的形狀和顏色。“小半邊臉”寫出太陽的形狀,“紅是真紅"寫出太陽的顏色。

(3)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

【擬人】“負著重荷”“一步一步"賦予太陽人的動作,寫出了太陽緩慢升起的過程。“沖”“跳"生動地寫出了太陽升起時的動態美。“可愛”寫出了作者對日出美景的喜愛。“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努力上升”“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表現了太陽的位置變化。

(4)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

【反問】作者直抒胸臆,運用反問句,表達了對海上日出這一壯觀景象的贊美之情。

4.問題探究

(1)【信息篩選】閱讀課文第3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說海上日出的過程。(重點)

太陽先露出小半邊臉,雖然紅,但沒有亮光,然后慢慢向上升,最后沖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發出奪目的亮光,使它旁邊的云片也有了光彩。

(2)【寫法探究】作者是怎樣把天氣晴朗時海上日出的景象寫清楚的?(重點)

作者是按照太陽變化的順序,抓住其顏色、光亮、位置變化,刻畫了太陽在海面下、露出小半邊臉、跳出海面、發出光芒四個畫面,從而把天氣晴朗時海上日出的景象寫清楚的。

(3)【整體感知】作者描寫了哪幾種情況下海上日出的景象?

作者描寫了天氣晴朗時、多云時和天邊有黑云時海上日出的景象。

(4)【寫法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寫多云時和天邊有黑云時日出的景象的?

這兩種天氣情況下,都看不清楚太陽的具體變化,作者著力描寫陽光照在云朵上的景象,分別寫出了各自的特點。多云時,“光線卻從云里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一片燦爛的亮光”;天邊有黑云時,“太陽……替黑云鑲了一道發光的金邊"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這些描述準確、形象,表現了海上日出的壯觀、神奇。這兩個自然段相互對照,特點更加鮮明。

(5)【情感體悟】請把第6段這句話改成陳述句,并說說作者為什么說海上日出是“很偉大的奇觀”。

這真是很偉大的奇觀。

因為海上日出的景象非常壯觀,無論是天氣晴朗、多云,還是有黑云,海上日出都能給人帶來美

的感受,讓人感到十分震撼,體現了大自然的神奇,所以作者說海上日出是“很偉大的奇觀"。

第17課;《記金華的雙龍洞》

1.葉圣陶,名紹鈞,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主要作品:散文集《腳步集》,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等。

2.《記金華的雙龍洞》作者葉圣陶。按游覽的先后順序,先寫去雙龍洞途中的風光,接著寫雙龍洞洞口和外洞;再寫怎樣通過孔隙來到內洞;最后寫出洞。游覽路線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之情。

3.《記金華的雙龍洞》有兩條線索,一是作者的游覽順序,二是以水(溪流)為線索。

4.雙龍洞外洞特點:高、寬、大;孔隙特點:小、狹、矮;內洞特點:黑、奇、大。

5.重點句子

(1)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擬人】“有精神"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山上的映山紅生機勃勃,表達了作者對映山紅的贊美。“開滿”表明山上的映山紅多。

(2)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排比】【擬人】四個“時而"構成了一組排比句,形象地寫出了溪流隨著山勢變化的特點。“變換調子”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溪流聲音的美妙動聽,也表明作者游玩時心情愉悅。(重點)

(3)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

【線索】這句話點明了作者的游覽路線,同時也點明了溪流和雙龍洞的關系,這是第二次寫到“水"。游蹤和“水”的流向這兩條線索一“明"一“暗”,相互照應,彼此襯托。

6.問題探究

(1)【仿寫句子】第3自然段中“時而……時而……時而……時而……"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來說明溪流蜿蜒曲折的特點?請你用這組關聯詞寫一句話。

排比。示例:天上的云彩變化多端,它們時而像奔跑的駿馬,時而像乖巧的綿羊,時而像香甜的棉花糖,時而像搖著尾巴的小魚。

(2)【字詞鑒賞】“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中的“貼"字能換成“挨”或“靠"嗎?為什么?

不能。因為“貼”是“靠近,緊挨"的意思,能更形象地表現出作者是緊緊地靠著船底的,更能襯托出孔隙的窄小。若換成“挨”或“靠"則不能達到這一效果。

(3)【歸納概括】請你分別概括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

洞口:寬、大。外洞:高、大。孔隙:狹小。內洞:黑、奇、大,里面有形狀變化多端的石鐘乳和石筍。

(4)【寫法探究】在文中找出介紹作者行蹤的語句,說說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介紹作者行蹤的語句:“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一路迎著溪流"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在洞口抬頭望"這是外洞”“大約行了兩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在洞里走了一轉”“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等。

這些介紹作者行蹤的語句,在文中起過渡作用,使游覽順序更加清晰,使文章銜接更自然。

習作例文

1.《頤和園》按照游覽的方位順序依次描寫了在長廊、萬壽山腳下、佛香閣、昆明湖所見的景色,一步一景,順序清晰。

2.《七月的天山》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由遠到近,依次描寫“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的美景。寫“進入天山"時的景色按從高到低的順序,很有條理;寫“走進天山深處”重點寫“野花"的特點,作者用比喻和排比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野花五顏六色、絢麗多姿的特點,讓人印象深刻。

單元高頻考點

1.《海上日出》:按照太陽變化的順序展現了海上日出這一偉大奇觀,表達了作者對這一自然奇觀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3.交流平臺與初試身手:按照游覽的順序寫游覽的地方;景物發生變化時,可以按照變化的順序來寫;吸引人的地方要重點寫,可以先寫看到的,再寫自己的感受。

(1)按一定順序的表達方法寫景。

《海上日出》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順序,描寫了日出這一偉大奇觀。《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游覽順序依次介紹了路上、洞口、外洞、內洞、孔隙和出洞的風光。

按一定順序的表達方法寫景是寫作中一個常考的知識點。寫景的文章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具體,這些順序一般有時間、空間順序等。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早→中→晚,前→中→后)描寫景物,使整篇文章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按照空間轉換順序描寫景物,即按照方位、處所或地點變換來安排景物的描寫,決定先寫后寫的次序。

(2)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單元這兩篇課文經常在填空、閱讀中出現對作者表達情感的考察。這兩篇課文都是景物的主題,一個是自然現象,一個是自然景觀,都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修辭的運用。

文中使用的反問、比喻和擬人等修辭,經常在填空、選擇題中出現。

(4)背誦與背寫。課文中出現了很多好詞好句,經常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課文的背寫情況。

4.習作例文、習作:按照游覽的順序寫一個地方,能重點描寫印象深刻的景物,寫清楚特點。

積累運用

1.看拼音,寫詞語。

dēnglùzhèjiāngyídòngmófànnǔlì

túnbùyuántóukuòdàzhúsǔnjùjí

2.[賞析語言]下列對《海上日出》的語言賞析不正確的是()

A.文章記敘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觀看日出的情景,語言質樸而準確,生動而形象。

B.很淺很淺的,“淺”字疊用,并且以“很"加以強調,更加突出天氣晴好。

C.“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描寫極其準確、生動,它使我們感受到黑云背后的太陽要沖破黑云的勢力。

D.一個“沖"字,一個“跳”字,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太陽頑強的生命力和勢不可當的威力。

3.下列哪一項是《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的游覽路線圖()

A.路上→外洞→洞口→孔隙→內洞→出洞

B.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C.路上→外洞→洞口→內洞→孔隙→出洞

D.路上→洞口→外洞→內洞→孔隙→出洞

4.課文回顧。

(1)《海上日出》的作者是________,記敘了作者坐船在_______觀看_____的情景,作者依次描寫_,_________情況下的日出,表達了對這一自然奇觀的_______之情。

(2)《記金華的雙龍洞》的作者是_______,作者按__來寫的,補充好作者的路線圖。路上→()→()→()→()→出洞

5.選擇適當的關聯詞語填空。

即使…也…雖說…可也…無論…都…

(1)這件事()不是你做的,你()脫不了干系。

(2)()是孔隙?()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

(3)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不比作什

么,()很值得觀賞。

(4)在地球上()是動物還是植物()離不開太陽。

6.將下面加點字正確的讀音用“√"標出。

(1)傍晚時分,太陽逐漸下落,紫(zǐzhǐ)色的霞光穿透云層,云層像是鑲上了一層金邊,天空之下,蜿(wānwǎn)蜒的小河在靜靜的流淌。

(2)這頭駱駝的身上駝了太多的行李,早已不堪重荷(hèhé)。

(3)雷雨就要來了,不遠處閃電已經劃破漆(qīxī)黑的夜幕,剎(shàchà)那間,夜晚亮如白晝。

(4)假期里,我們一家人去游覽浙(zhèzhé)江金華的雙龍洞。

7.給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意思。

端:①端正;②(東西的)頭;③方面,項目;④(事情的)開頭;⑤原因,起因;⑥平舉著拿

(1)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

(2)真沒想到,一段無法刪除痛苦記憶卻成為他開始寫童話的端由。()

(3)阿姨端來水果,熱情的招待我。()

(4)刀子的尖端不要對著別人。()

奇:A。罕見的;特殊的;非常的。B.出人意料的,令人難測的。C.驚異。

(3)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

(4)路上的人都用奇異的眼光看著這些來自遠方的客人。()

(5)戰士們在連長的指揮下,出奇制勝,取得了演習的勝利。()

8.[下面是頤和園的位置示意圖,讀《頤和園》,在圖中用“○”畫出作者的游覽路線。

9.按要求完成句子練習。

(1)例: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照樣子把句子補充完整)

一輪明月從海平面上緩緩升起,圓得像_____________,亮得像_________________。

(2)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用加點詞仿寫句子)

(3)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照樣子,用一系列的動作描寫一種事物)

(4)山上開滿了映山紅,花朵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山上開滿了映山紅,葉子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用恰當的關聯詞把這兩句話合并成一句話)

【答案】

1.

【詳解】本題主要考查對詞語的拼寫能力。

解答本題,首先讀一讀拼音,知道要寫什么詞語,然后寫出正確的詞語,寫完后讀一讀,看看是否正確。注意掌握生字的結構和易錯點。書寫時要注意容易寫錯。書寫時要注意這些字“登"模”“聚"的筆畫、結構。要做到規范、正確和美觀。

2.D

【詳解】本題考查語言賞析。

《海上日出》是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原文出自巴金的《海行雜記》,是一篇寫景的抒情散文,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對海上日出的景象進行了細膩描寫,與此同時,作者從多個方面對海上日出的動態變化進行了傳神的描寫,是一篇經典的寫景散文。

結合課文內容對選項進行分析,A、B、C三項正確。

D.選項說法有誤,一個“沖”字,一個“跳"字,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太陽頑強的生命力和勢不可當的威力。

因此選擇D。

3.B

【詳解】本題考查課文內容理解。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日記體游記,記敘了作者葉圣陶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寫孔隙;最后寫內洞,到出洞,是按空間順序寫的,即: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表達了作者葉圣陶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故選B。

4.巴金海上日出晴朗天氣的日出天邊有云喜愛葉圣陶有雙龍洞的順序洞口外洞空隙內洞

【詳解】本題考查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這要求我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寫作方法,主要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等,所以我們上課要積極動腦,認真聽講,主動質疑,把課文學懂,學活。

(1)《海上日出》作者在巴金,記敘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觀看日出的情景。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順序重點描繪了晴朗天氣和有云時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這一偉大奇觀。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熱愛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圣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游記。作者按游覽的先后順序,先寫了去雙龍洞途中的風光,接著寫雙龍洞洞口和來到外洞;再寫怎樣通過孔隙來到內洞;最后寫出洞。游覽路線是: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5.即使也雖說可也即使也無論都

【詳解】略

6.(1)zǐwān(2)hè(3)qīchà(4)zhè

【詳解】考查漢字字音。

(1)紫zǐ色,日常生活中是指一種顏色。

蜿蜒wān,漢語詞語,意思是蛇類行走的樣子,也有曲折延伸的意思。

(2)“荷”,hé釋義1.蓮。2.指荷蘭。

hè釋義1.背或扛。2.負擔。3.表示感謝(多用于書信)。4.指電荷。重荷hè

(3)漆qī黑,指極暗無亮光、顏色極黑或者形容受打擊,心情低落。

剎那chà,極短暫的時間;瞬間。

(4)浙江zhè,省名。簡稱浙。在我國東部沿海。

7.③⑤⑥②ACB

【詳解】本題考查多義字的辨析。

(1)變化多端:形容變化很多、很大,沒有頭緒。端:頭緒,方面。選③。

(2)端由:原因;緣由。端:原因,起因。選⑤。

(3)端來:將東西拿過來。端:平舉著拿。選⑥。

(4)尖端:(事物)尖銳的末端;頂端。端:(東西的)頭。選②。

(5)奇觀:雄偉美麗而又少見的景象;出奇而少見的事情。奇:罕見的;特殊的;非常的。選A。

(6)奇異:跟一般情況很不一樣;驚異;令人覺得十分奇怪。奇:驚異。選C。

(7)出奇制勝:用奇兵或奇計制服對方,取得勝利。后比喻用別人意想不到的手法取勝。奇:出人意料的,令人難測的。選B。

8.長廊萬壽山佛香閣昆明湖

【詳解】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

《頤和園》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學生邊畫導圖邊感受頤和園的美麗:課文移步換景,按照游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然后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部介紹,最后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先寫從山腳下抬頭看到的佛香閣和排云殿的壯觀景象,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景色;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與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

9.一個大圓盤一盞明燈廬山的云霧,時而深時而淡,時而靜,時而動,美麗奇幻。老貓慢慢地走近正瘋狂啃咬的老鼠,又突然停在幾米外,弓起身子,好像在積蓄力氣,猛然一跳撲了過去。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詳解】本題考查的是句型變化。

(1)本題考查的是補全句子,結合題干的內容進行分析,根據題干中的月亮,寫出它像什么即可。例如圓得像一個蘋果,亮得像一盞臺燈。

(2)本題考查的是詞語造句,結合題干的內容進行分析,具體寫出某種事物的變化過程即可。例如可以寫成:一直順著路走,借著地勢,路面時而高,時而低,時而左轉,時而右轉,地勢也高低不平。

(3)本題考查的是仿寫句子,結合題干的內容進行描寫,用一系列的動作描寫一種事物,注意加入一些動詞。本題中例如可以寫成:他用余光撇了一眼桌上色澤鮮美的菜,暗暗吞了一口口水,端起飯碗隨意扒拉一口白飯塞進嘴里,嘴巴一邊咀嚼著,一邊伸出拿著筷子的右手在碗邊抖了抖,隨即將筷子伸出去朝著瞅準的紅燒肉猛夾了一筷子,一箭雙雕,放回碗里,心滿意足地吃了起來。

(4)本題考查的是用恰當的關聯詞把這兩句話合并成一句話,本句話中前后句之間的關系是條件關系,可以用“無論……都……”連接。

課內閱讀

(一)(四川德陽·四年級統考期末)閱讀理解。

海上日出

①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時天還沒有大亮,周圍非常清靜,船上只有機器的響聲。

②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慢慢地在擴大它的范圍,加強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陽要從天邊升起來了,便不轉眼地望著那里。

③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紅,卻沒有亮光。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了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芒光彩)。

④有時太陽走進了云堆中,它的光線卻從云里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這時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為我就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⑤有時天邊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陽出來,人眼還看不見。然而太陽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光彩),透過黑云的重圍,替黑云鑲了一道發光的金邊。后來太陽才慢慢地沖出重圍,出現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這時候發亮的不僅是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⑥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

1.用“×"劃去括號里不恰當的詞語。

2.填空。

《海上日出》是按照_的順序來寫的,記敘了__________的情景,表達了對這一壯觀景象的____之情,作者是__________。

3.讀第③自然段,按照先后順序,給下列詞語排序。(填序號)

A.沖破云霞B.完全跳出海面C.出現小半邊臉D.努力上升

4.下面兩個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1)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

(2)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紅,卻沒有亮光。()

5.“這個深紅的圓東西”指的是______,“便不轉眼地望著那里"表達了作者___的心情。

6.判斷下面說法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1)第①自然段,點明了觀看日出的時間和位置。()

(2)第③自然段“紅是真紅”“紅得非常可愛"深紅”“奪目的亮光"有了光彩”等詞,表現了日出時太陽顏色由淺入深、光芒由強到弱的神奇和美麗。()

(3)第④⑤自然段依次描寫了天邊有黑云和多云時日出的情景,表達了作者的遺憾。()

(4)“這時候發亮的不僅是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這句話寫出了海上日出的壯觀和神奇。()

【答案】

1.光芒光彩

2.太陽(景物)變化作者坐船在海上看日出贊美(喜愛)巴金

3.CDAB

4.反問擬人

5.初升的太陽(太陽)專注、急切

6.√××√

【解析】

1.此題考查選擇正確的詞語,先理解所給出的詞語的正確意思,再根據文章中的語言環境選出正確詞語。

光芒:向四面八方放射的強烈光線

光彩:顏色和光澤,色彩光亮華麗

第一空寫的是云片,選擇光彩,因此劃掉光芒。

第二空寫的是太陽在黑云里放射的是光芒,因此劃掉光彩。

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仔細閱讀文章,結合文章內容第二自然段“天空還是一片淺藍”、第三自然段“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的紅,卻沒有亮光....."、第四自然段“有時太陽走進了云堆中”、第五自然段“有時天邊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陽出來,人眼還看不見"。通過以上語段可知,海上日出是按照太陽的變化順序來寫的。

文章中第一自然段“那時天還沒有大亮,周圍非常清靜,船上只有機器的響聲”表明作者觀看日出的地點是在船上。

第六自然段“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作者運用了反問的句式表達了對海上日出這一景觀的贊美之情。

本題屬于課內閱讀,文章作者在課文中有標注,學生仔細回憶即可,作者是巴金。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掌握

文章中第三自然段從“過了一會兒”、“到了最后"、“一剎那間”這些詞表明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的。第三自然段中,首先出現的是“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其次出現的是“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再次出現的是“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最后出現的是“完全跳出了海面”。從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表明,出現小半邊——努力上升——沖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

4.本題考查學生對修辭手法的理解

(1)第一句話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比肯定更加強烈的情感,運用這種修辭手法,可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文中作者運用反問的句式來增強自己對海上日出景觀的喜愛之情。

(2)第二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它們人的思想感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的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讓人覺得親切,有利于作者抒發感情,文中作者將太陽出現的部分比作人的臉,使文章更加生動,讓讀者覺得親切。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第一空從文中第三自然段中“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了奪目打的亮光"結合上文“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可知整個自然段都在描寫太陽,因此本空“這個深紅的圓東西"指的就是太陽。

第二空從第二自然段“我知道太陽要從天邊升起來了,便目不轉睛地望著那里”可知作者是對將要看到的海上日出抱有急切,期望的心情。“目不轉睛"表達了作者對日出的專注。

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掌握情況。

(1)第一自然段中“那時天還沒有大亮”闡明時間是在早上;“船上只有機器的聲音"闡明地點是在船上。因此第一句話是正確的。

(2)第三自然段中,“紅是真紅,卻沒有亮光”是在太陽剛出來一點的時候,“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是在太陽整個出來的時候,“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了奪目的光亮,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從描寫的語言環境可以看出,顏色是由淺到深,但是前面并沒有對光芒的描寫,因此光芒是由弱到強。第二句話是錯誤的。

(3)文中第四自然段“有時太陽走進了云堆"開始描寫多云時日出的情景,第五自然段“有時天邊有黑云”開始描寫天邊有黑云時日出的情景。兩個自然段都是描寫不景觀下的太陽,并沒有描寫作者遺憾的語句,因此第三句話是錯的。

(4)文中第五自然段“后來太陽才慢慢地沖出重圍,出現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描寫出了撥云見日的場景,太陽重新散發出光芒,太陽的光彩照在了云和海水上,同時也照在了作者的身上,所以作者說“發亮的不僅是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變成光亮的了”。因此第四句話是對的。

(二)(河南南陽·四年級統考期末)閱讀課文《記金華的雙龍洞》選段,然后按要求做題。

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拄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

7.仔細閱讀選文第一段,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①這段話描寫了___。

②作者在具體介紹外洞的特點時,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的說明方法。

③作者在介紹外洞的時候,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信息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來說明,你覺得這樣介紹有什么好處?

8.仔細閱讀選文第二段,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①用橫線畫出過孔隙的方法。

②用曲線畫出描寫作者過空隙時的感受的語句。

③通過寫過孔隙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感受,體現出孔隙的特點。

④“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對這句話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再沒法容第三個人”寫出了小船的小。

B.“這樣小的小船"作者連用兩個“小”突出了船小。

C.這兩句話的目的只是寫小船的小。

D.這兩句話用小船的小來襯托孔隙的特點。

⑤選文第二段的描寫順序是由到的順序。

【答案】

7.洞口和外洞打比方列數字采用列數字的方法介紹外洞,突出了外洞的寬敞。

8.①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拄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

②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③窄小

④C

⑤外洞內洞游覽

【分析】

7.本題考查段落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①這段話描寫了洞口和外洞的特點,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外洞: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②本題考查說明方法的運用。

“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這句話運用老人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將外洞比作大會堂,突出外洞寬敞的特點。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這句話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用人數多,在洞內也不會覺得擁擠,突出外洞很寬敞。

打比方:指的是通過比喻的修辭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征的一種方法。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形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

列數字:是說明文中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說明方法。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采用列數字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

③本題考查句子的理解與分析。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信息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這句話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用人數多,在洞內也不會覺得擁擠,突出外洞很寬敞。

8.本題考查段落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①本題考查查找關鍵句子,要抓住關鍵詞“過孔隙的方法”。

“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拄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這句話寫出了過孔隙的方法,小船是靠工人來回拉進出動的,這是一種特殊的進出洞的方法,說明了空隙的小。

②本題考查查找關鍵句子,要抓住關鍵詞“過空隙時的感受”。

“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這句話寫了作者由空隙的窄小而產生的“擠壓”的感覺。

③本題考查段落內容的理解。

本段通過寫過孔隙的方法以及作者受“擠壓"的感受,體現出孔隙窄小的特點。

④本題考查句子的理解與分析。

C項理解錯誤。“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突出空隙窄小的特點,不是為了突出小船的小。

⑤本題考查段落的描寫順序。

選文第二段按照瀏覽順序,描寫了外洞到內洞的景象,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碰到窄小的孔隙,穿過孔隙,到達內洞。

拓展提升

(一)(陜西渭南·四年級統考期末)閱讀

梅雨潭(節選)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巖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嘩嘩嘩嘩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急劇的撞擊使水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吸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逐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

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yì)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摸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9.請在第四自然段中的“()"里填入恰當的標點符號。

10.請結合選文第一自然段,說說“梅雨潭”這個名字因何而來?

11.選文中畫“"的句子提到了哪幾處綠?有什么用意?

12.第四自然段,作者連用了九個“你”,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里的“你"都指梅雨潭的綠。

B.這樣的稱呼自然順暢,有親切感,體現了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喜愛。

C.作者用“你”來稱呼梅雨潭,更能突出梅雨潭的美麗。

D.用第二人稱來寫,抒情更直接強烈,更能抒發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喜愛之情。

13.作者為何稱梅雨潭的綠為“女兒綠"?

【答案】

9.,“”,?

10.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瀑布撞擊巖石激起的水花遠看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故名梅雨潭。

11.提到了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杭州虎跑寺旁的“綠壁"、西湖的波、秦淮河;其用意是將這些著名景點的綠與梅雨潭的綠進行比較,突出梅雨潭綠得恰到好處的特點。

12.C

13.與上文把梅雨潭比作“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照應,突出梅雨潭的綠柔嫩、鮮潤、令人陶醉;表現了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傾心、愛慕之情。

【解析】

9.本題考查標點符號。

句子或語段內部的一般性停頓用逗號;陳述句的末尾用句號;表示特定稱謂“女兒綠"用引號;句中表示疑問語氣“好嗎”后用問號。句子為: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10.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

由第①段“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可知,這是梅雨潭的由來。

11.本題考查句子含義的作用。

畫波浪線的句子提到了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寫它太淡了;提到了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寫它太濃了;提到了西湖的波,寫它太明了;提到了秦淮河的綠,寫它太暗了。用了對比的方法,將這些著名景點的綠和梅雨潭的綠進行比較,襯托了梅雨潭的綠濃淡相宜,明暗適中,綠得恰到好處。

1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

C.第④段作者連用九個“你”,用第二人稱來寫,是為了抒情更加強烈,稱呼自然順暢,有親切感,并不能突出梅雨潭的美麗。故該項表述錯誤。

1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

第④段寫“我用手拍著你,撫摸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將梅雨潭比作了“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梅雨潭的綠具有小女孩一樣的鮮潤、輕盈、清亮、純潔的特點,在這明快親切、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稱謂中,透露出作者對綠、對生活的熱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二)(陜西西安·四年級校考期末)閱讀

月下春江美

下班回家,已是暮色時分。顧不得一天的疲憊,孩子似的跟著家人乘船去河上玩。

暮色中,東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靜平滑暗藍的布。而船,又像是一只巨大的鏟,從中豁開,慢慢地細心地豁開、劃開,生怕由于不小心或者偏心分得不均勻而引起不必要的紛爭。而行船兩側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爭論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爭執著什么。船后的水流“汩汩"冒個不停,像是煮沸了一樣。

夕陽,只在西天留下一小塊隱隱約約暗褐蒼茫的暈。而這一小塊的暈,映照在蒼茫的河面上,隨著蕩起的水波呈現出圈圈美麗的倒影,竟有著雨后彩虹隱沒前的輪廓。越看越像,越看越美,朦朦朧朧的不可言喻的美,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果真是的。天上一小塊的光暈就讓滿河的水以船為界,西側是晃晃的泛白的河水,東側則陰陰暗暗、晦澀蒼蒼。

新月出來了,開始值班上崗。那如眉的新月是曾經照過白居易的九月的暮江月嗎?如鉤的新月之上只有一顆極亮的星,默默陪著他。不靠他太近,不離他太遠,給他距離,給他支撐和美感。星和月的影子映入河中,忽而清晰,忽而恍惚,別有一番情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那是蘇軾的疑惑;“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則是張若虛的困頓。其實,何必問“明月何時照古人"?月圓月缺,每時每刻的月都是不同的,照耀古人的月也只是古時的月,照耀我們的也只是我們同時代的月,日新月異,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

今晚,這美麗春江上的月,因為我們游玩的心情愉悅,也是愉悅的。夜幕彌散,河面開始起風,不刺骨,卻也陡然覺得冷。我們的船,只得往回返。水中的月,貼近船邊的月和那顆越來越亮的星,碎成點點閃閃的錦鱗帛片跳躍著,一路跟隨我們。夜,越來越深。近岸的柳,黑乎乎的一片了,遠處的更是如霧如夢一樣混沌不清。

河面的一切都沉入夢境中了,那彎新月倒是越來越明朗,還有稀稀疏疏閃爍不定的星。

14.文章是按照()順序來寫的。

A.空間B.事物的幾個方面C.時間D.事情發展

15.賞析下列句子,體會景物的動靜之美。

(1)暮色中,東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靜平滑暗藍的布。

這句話運用了______(靜態動態)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

(2)而行船兩側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爭論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爭執著什么。

這句話運用了______(靜態動態)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

16.月下春江是一種怎樣的美呢?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迷離朦朧的美B.夢幻詩意的美C.動靜相宜的美D.豪放磅礴的美

17.欣賞著月下的春江美景,作者想到了古人的詩(詞)句。你還想到了哪兩句詩呢?

【答案】

14.C

15.靜態河水的平靜、藍、非常美麗動態水泡的多而密,表達了作者此時欣喜、愉悅的心情

16.D

17.示例: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解析】

14.考查學生對對文寫作順序的理解。

結合內容理解,從第②段“暮色中東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靜平滑暗藍的布。”第③段“夕陽,只在西天留下一小塊隱隱約約暗褐蒼茫的暈。"第④段“新月出來了,開始值班上崗”等詞句可知,本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故選C。

15.考查了對句子的賞析。

①閱讀句子“暮色中,東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靜平滑暗藍的布"可知,這句話是靜態描寫,把“河水”比作“一匹平靜平滑暗藍的布”,讓我們感受到河水的平靜和美麗。

②閱讀句子“而行船兩側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爭論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爭執著什么”可知,這是動態描寫,運用擬人手法,“七嘴八舌地爭執著什么"將小水泡擬人化,體現了水泡的多而密的特點,表達了作者此時欣喜、愉悅的心情。

16.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第②段描寫了暮色中,月下春江的動靜相宜的美,東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靜平滑暗藍的布。而船,又像是一只巨大的鏟,從中豁開,慢慢地細心地豁開、劃開,生怕由于不小心或者偏心分得不均勻而引起不必要的紛爭。而行船兩側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爭論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爭執著什么。

第③段中“越看越像,越看越美,朦朦朧朧的不可言喻的美”寫了月下春江的美是迷離朦朧的美。

第④⑤段中“那如眉的新月是曾經照過白居易的九月的暮江月嗎?如鉤的新月之上只有一顆極亮的星,默默陪著他。不靠他太近,不離他太遠,給他距離,給他支撐和美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寫了月下春江的美是夢幻詩意的美。

D.有誤,文章沒有體現月下春江豪放磅礴的美。故選D。

17.考查了古詩的積累。

寫出兩句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即可,

例: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三)(四年級統考期末)課外閱讀理解

故鄉,那片桃林

①春風吹過,柔嫩的桃樹枝頭在風中搖啊搖,隨風飄動。小鳥也飛上了枝頭,嘰嘰喳喳地叫,好像真在演奏一首春天的曲子。

②“青青綠草,鋪滿山下,路邊開野花;河水彎彎,圍繞著她,就是我的家……'”每當聽到這首熟悉的《家鄉》曲,心兒就會情不自禁地飛回我的故鄉,飛回故鄉那片令我魂縈夢繞大的桃林……

③我的故鄉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她本來沒有名字,只應為那里種著很多桃樹。

④春天一到,漫山遍野都是緋紅的桃花,所以大家都叫她“桃花溝"。雖然故鄉名不見經傳、鮮為人知,但我喜歡她;真的,打心眼里喜歡。

⑤在我的心中,故鄉有種與眾不同的風格——恬靜而美麗。

⑥且不說那淙淙流淌的、似乎凝聚著山的靈氣的清亮的小溪,光溜溜的、五彩斑斕的鵝卵石,活蹦亂跳的小魚小蝦;也不說那軟綿綿的、像鋪著一張綠毯似的桃花坡,紅尾巴的小蜻蜓,綠油油的大螞蚱,單是山腰里的那一片桃林,就有說不完的樂趣。

⑦故鄉的那片桃林,是我童年的樂園,那里留下我歡快的笑聲,灑下了我辛勤的汗水也烙下我難忘的回憶……

⑧當溫柔的春風剛剛吹過故鄉的桃林,桃樹枝頭就透出一點淺淺的綠,漸漸地,桃樹里又多了幾片精巧的翠葉,又探出幾片深紅的花蕾。一夜春雨,桃花溝就像換了一個世界,你瞧,桃林里,千萬朵緋紅的桃花在淺笑低語:“開了!開了!”那一片滿山遍野的緋紅,就像天上的一匹錦落到了桃花溝。

⑨天氣漸漸的暖了,枝上的桃子已經有麻雀蛋那么大了。摘一個嘗嘗,酸酸的,還帶點澀。

⑩五、六月間桃子成熟了,這時的桃林,果實累累。這時的我,會整天和伙伴們高興地拍著手,追追逐著,嬉鬧著,從桃林的這邊鉆到桃林的那邊,又從那邊鉆到這邊,偌大的桃林里到處都蕩漾著我們無憂無慮的笑聲;跑累了,順手摘下一個熟透了的大蜜桃,在衣服上蹭掉簿簿的絨毛,對著紅紅桃尖咬一口,桃汁便順著嘴角淌了下來,呀!好甜哪!吃飽了蜜桃,再找一個三杈樹枝躺著,在濃蔭匝地的桃林里美美地睡上一覺,該多麼愜意!

星轉斗移,時光如箭,眨眼間我里開故鄉已經七、八年了。雖然大城市里繁華、陸離,但那喧囂卻整天包圍著我,使我得不到片刻的寧靜,因此總時時想起故鄉:不知故鄉如今會變成什麼樣子?兒時的那片桃林還在不在?真想回去看一看。

哦,故鄉,那片難忘的桃林……

18.用“"畫出文章⑦—自然段中表示時間順序的句子。

19.讀一讀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的詞語,說說這些句子好在哪里。

(1)你瞧,桃林里,千萬朵緋紅的桃花在淺笑低語:“開了!開了!”。

(2)那一片漫山遍野的緋紅,就像天上的一匹彩錦落到了桃花溝。

20.下面是動態描寫的句子是()(填寫序號)。

A.春風吹過,柔嫩的桃樹枝頭在風中搖啊搖,隨風飄動。

B.春天一到,漫山遍野都是緋紅的桃花。

21.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并說說文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8.當溫柔的春風剛剛吹過故鄉的桃林五六月間桃子成熟了眨眼間我離開故鄉已經七八年了

19.“淺笑低語"是人才有的動作,這里用來寫桃花,把桃花寫活了。這里用比喻的方法,把桃花溝的桃花比作天上的彩錦,引發人無限的遐思。

20.A

21.描寫了故鄉桃林的春花以及夏果,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

【解析】

18.本題考查關鍵信息提取。

回答問題時需要將文章通讀一遍,重點是第七到十二自然段,在讀的過程中,將關于時間的句子劃出來即可。第八自然段中的“當溫柔的春風剛剛吹過故鄉的桃林,桃樹枝頭就透出一點淺淺的綠,漸漸地,桃樹里又多了幾片精巧的翠葉,又探出幾片深紅的花蕾。”與第十自然段中的“五、六月間桃子成熟了,這時的桃林,果實累累。"以及第十一自然段中的“星轉斗移,時光如箭,眨眼間我里開故鄉已經七、八年了。”都是表示時間的句子。

19.本題考查修辭手法賞析。

(1)“淺笑低語"的意思是微微笑低聲細語。該詞語一般用來描寫人物,這里用來描寫桃花,是將桃花給擬人化,寫出了桃花開放時的姿態。

(2)句子中將桃花溝的桃花比作天上的一匹彩錦,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桃花的顏色美,引發人無限的遐思。

20.本題考查描寫分析。

從句子“春風吹過,柔嫩的桃樹枝頭在風中搖啊搖,隨風飄動。”中的“搖啊搖"隨風飄動”可以看出是動態描寫,故選項A正確。

2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

寫景文章在概括文章內容時,可以抓住文章重點描寫的是什么,以及寫了這個事物的哪些方面,如:本文主要描寫了故選桃花溝的桃花及桃子。結合句子“哦,故鄉,那片難忘的桃林"可知,本文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四年級下冊語文第5單元同步輔導講義

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知識小結

一、易讀錯的字

剎那(chà)剎車(shā)荷花(hé)重荷(hè)

不僅(jǐn)努力(nǔ)稍微(shāo)系繩子(jì)

蜿蜒(wān)漆黑(qī)上源(yuán)盤曲(qū)而上

浙江(zhè)仿佛(fú)一簇(cù)呈(chéng)粉紅色

臀部(tún)狹窄(zhǎi)戈壁(gē)鑲邊(xiāng)

矯健(jiǎo)琉璃(liú)畫舫(fǎng)頤和園(yí)

橫檻(jiàn)遠眺(tiào)縈繞(yíng)佛香閣(fó)

二、易寫錯的字

范圍努力剎那臀部額頭石筍上源石鐘乳鑲嵌紫色杜鵑狹窄濃郁變化多端

努:注意上右是“又”不是“口"。

鑲:右邊偏旁的下面不要丟掉一撇。

紫:下面是“糸”,不是“關系"的“系”,不要多寫一撇。

筍:注意下面的橫要出頭。

三、形近字

努:努力爛:燦爛怒:憤怒打:打架

擴:擴充欄:圍欄杜:杜絕浙:浙江

紫:紫色社:社區臀:臀部鵑:杜鵑

漸:逐漸緊:緊張臂:雙臂捐:捐款

四、近義詞

重荷→重擔奪目→耀眼清靜→安靜仿佛→似乎蜿蜒→曲折昏暗→暗淡

變換→更換聚集→聚攏依據→根據明艷→明麗稍微→略微寬廣→寬敞

五、反義詞

擴大→縮小清靜→熱鬧常常→偶爾蜿蜒→筆直偉大→平凡加強→削弱

聚集→分散擁擠→寬松明艷→暗淡寬廣→狹小昏暗→明朗漆黑→明亮

六、詞語歸類

1.描寫時間很短的詞語:一剎那、霎時間、眨眼間、轉眼間

2.描寫自然風光的詞語:山清水秀、崇山峻嶺、水天一色

3.描寫旅行的詞語:游山玩水、跋山涉水、翻山越嶺

4.描寫建筑物的詞語: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古色古香、巧奪天工

5.表示“看"的詞語:

斜著眼看(瞟)快速地看(瞥)專注地看(盯)

偷偷地看(窺)向上方看(仰望)往低處看(俯視)

向四周看(環視)敬仰地看(瞻仰)向遠處看(眺望)

七、常考句型:

1.改為陳述句: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這是很偉大的奇觀。

2.用加點詞語造句: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示例:

月亮在云彩里穿行,時而明,時而暗,時而快,時而慢。

天上那純潔的云千變萬化,時而像活潑可愛的小鳥,時而像悠閑自在的綿羊,時而像美麗的孔雀,時而像小蛇。

孩子們總是喜怒無常,時而歡笑,時而大發雷霆,時而板著臉,時而哇哇大哭。

這首歌曲調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舒緩,時而急促,變化多端,深深地打動了人們的心。

單元課文知識梳理

第16課;《海上日出》

1.選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雜記》。《海上日出》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時間先后順序重點描繪了晴朗天氣和有云時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這一偉大奇觀。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熱愛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巴金,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代表作品:《家》《寒夜》《隨想錄》等。

3.重點句子

(1)那時天還沒有大亮,周圍非常清靜,船上只有機器的響聲。

【以動寫靜】“常常早起”寫出了作者想看日出的熱切心情。“天還沒有大亮"照應“早起”“只有機器的響聲"運用以動寫靜的手法突出了早上的“清靜”

(2)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紅,卻沒有亮光。

【擬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太陽剛露頭時的形狀和顏色。“小半邊臉"寫出太陽的形狀,“紅是真紅”寫出太陽的顏色。

(3)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

【擬人】“負著重荷"一步一步”賦予太陽人的動作,寫出了太陽緩慢升起的過程。“沖"跳”生動地寫出了太陽升起時的動態美。“可愛"寫出了作者對日出美景的喜愛。“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努力上升"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表現了太陽的位置變化。

(4)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

【反問】作者直抒胸臆,運用反問句,表達了對海上日出這一壯觀景象的贊美之情。

4.問題探究

(1)【信息篩選】閱讀課文第3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說海上日出的過程。(重點)

太陽先露出小半邊臉,雖然紅,但沒有亮光,然后慢慢向上升,最后沖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發出奪目的亮光,使它旁邊的云片也有了光彩。

(2)【寫法探究】作者是怎樣把天氣晴朗時海上日出的景象寫清楚的?(重點)

作者是按照太陽變化的順序,抓住其顏色、光亮、位置變化,刻畫了太陽在海面下、露出小半邊臉、跳出海面、發出光芒四個畫面,從而把天氣晴朗時海上日出的景象寫清楚的。

(3)【整體感知】作者描寫了哪幾種情況下海上日出的景象?

作者描寫了天氣晴朗時、多云時和天邊有黑云時海上日出的景象。

(4)【寫法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寫多云時和天邊有黑云時日出的景象的?

這兩種天氣情況下,都看不清楚太陽的具體變化,作者著力描寫陽光照在云朵上的景象,分別寫出了各自的特點。多云時,“光線卻從云里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一片燦爛的亮光";天邊有黑云時,“太陽……替黑云鑲了一道發光的金邊”“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這些描述準確、形象,表現了海上日出的壯觀、神奇。這兩個自然段相互對照,特點更加鮮明。

(5)【情感體悟】請把第6段這句話改成陳述句,并說說作者為什么說海上日出是“很偉大的奇觀"。

這真是很偉大的奇觀。

因為海上日出的景象非常壯觀,無論是天氣晴朗、多云,還是有黑云,海上日出都能給人帶來美

的感受,讓人感到十分震撼,體現了大自然的神奇,所以作者說海上日出是“很偉大的奇觀”。

第17課;《記金華的雙龍洞》

1.葉圣陶,名紹鈞,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主要作品:散文集《腳步集》,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等。

2.《記金華的雙龍洞》作者葉圣陶。按游覽的先后順序,先寫去雙龍洞途中的風光,接著寫雙龍洞洞口和外洞;再寫怎樣通過孔隙來到內洞;最后寫出洞。游覽路線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之情。

3.《記金華的雙龍洞》有兩條線索,一是作者的游覽順序,二是以水(溪流)為線索。

4.雙龍洞外洞特點:高、寬、大;孔隙特點:小、狹、矮;內洞特點:黑、奇、大。

5.重點句子

(1)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擬人】“有精神”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山上的映山紅生機勃勃,表達了作者對映山紅的贊美。“開滿"表明山上的映山紅多。

(2)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排比】【擬人】四個“時而”構成了一組排比句,形象地寫出了溪流隨著山勢變化的特點。“變換調子"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溪流聲音的美妙動聽,也表明作者游玩時心情愉悅。(重點)

(3)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

【線索】這句話點明了作者的游覽路線,同時也點明了溪流和雙龍洞的關系,這是第二次寫到“水”。游蹤和“水"的流向這兩條線索一“明”一“暗”,相互照應,彼此襯托。

6.問題探究

(1)【仿寫句子】第3自然段中“時而……時而……時而……時而……”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來說明溪流蜿蜒曲折的特點?請你用這組關聯詞寫一句話。

排比。示例:天上的云彩變化多端,它們時而像奔跑的駿馬,時而像乖巧的綿羊,時而像香甜的棉花糖,時而像搖著尾巴的小魚。

(2)【字詞鑒賞】“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中的“貼”字能換成“挨"或“靠”嗎?為什么?

不能。因為“貼"是“靠近,緊挨”的意思,能更形象地表現出作者是緊緊地靠著船底的,更能襯托出孔隙的窄小。若換成“挨"或“靠”則不能達到這一效果。

(3)【歸納概括】請你分別概括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

洞口:寬、大。外洞:高、大。孔隙:狹小。內洞:黑、奇、大,里面有形狀變化多端的石鐘乳和石筍。

(4)【寫法探究】在文中找出介紹作者行蹤的語句,說說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介紹作者行蹤的語句:“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一路迎著溪流”“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在洞口抬頭望”“這是外洞"大約行了兩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在洞里走了一轉"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等。

這些介紹作者行蹤的語句,在文中起過渡作用,使游覽順序更加清晰,使文章銜接更自然。

習作例文

1.《頤和園》按照游覽的方位順序依次描寫了在長廊、萬壽山腳下、佛香閣、昆明湖所見的景色,一步一景,順序清晰。

2.《七月的天山》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由遠到近,依次描寫“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的美景。寫“進入天山”時的景色按從高到低的順序,很有條理;寫“走進天山深處"重點寫“野花”的特點,作者用比喻和排比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野花五顏六色、絢麗多姿的特點,讓人印象深刻。

單元高頻考點

1.《海上日出》:按照太陽變化的順序展現了海上日出這一偉大奇觀,表達了作者對這一自然奇觀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3.交流平臺與初試身手:按照游覽的順序寫游覽的地方;景物發生變化時,可以按照變化的順序來寫;吸引人的地方要重點寫,可以先寫看到的,再寫自己的感受。

(1)按一定順序的表達方法寫景。

《海上日出》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順序,描寫了日出這一偉大奇觀。《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游覽順序依次介紹了路上、洞口、外洞、內洞、孔隙和出洞的風光。

按一定順序的表達方法寫景是寫作中一個常考的知識點。寫景的文章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具體,這些順序一般有時間、空間順序等。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早→中→晚,前→中→后)描寫景物,使整篇文章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按照空間轉換順序描寫景物,即按照方位、處所或地點變換來安排景物的描寫,決定先寫后寫的次序。

(2)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單元這兩篇課文經常在填空、閱讀中出現對作者表達情感的考察。這兩篇課文都是景物的主題,一個是自然現象,一個是自然景觀,都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修辭的運用。

文中使用的反問、比喻和擬人等修辭,經常在填空、選擇題中出現。

(4)背誦與背寫。課文中出現了很多好詞好句,經常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課文的背寫情況。

4.習作例文、習作:按照游覽的順序寫一個地方,能重點描寫印象深刻的景物,寫清楚特點。

積累運用

1.看拼音,寫詞語。

dēnglùzhèjiāngyídòngmófànnǔlì

túnbùyuántóukuòdàzhúsǔnjùjí

2.[賞析語言]下列對《海上日出》的語言賞析不正確的是()

A.文章記敘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觀看日出的情景,語言質樸而準確,生動而形象。

B.很淺很淺的,“淺"字疊用,并且以“很”加以強調,更加突出天氣晴好。

C.“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描寫極其準確、生動,它使我們感受到黑云背后的太陽要沖破黑云的勢力。

D.一個“沖”字,一個“跳"字,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太陽頑強的生命力和勢不可當的威力。

3.下列哪一項是《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的游覽路線圖()

A.路上→外洞→洞口→孔隙→內洞→出洞

B.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C.路上→外洞→洞口→內洞→孔隙→出洞

D.路上→洞口→外洞→內洞→孔隙→出洞

4.課文回顧。

(1)《海上日出》的作者是________,記敘了作者坐船在_______觀看_____的情景,作者依次描寫_,_________情況下的日出,表達了對這一自然奇觀的_______之情。

(2)《記金華的雙龍洞》的作者是_______,作者按__來寫的,補充好作者的路線圖。路上→()→()→()→()→出洞

5.選擇適當的關聯詞語填空。

即使…也…雖說…可也…無論…都…

(1)這件事()不是你做的,你()脫不了干系。

(2)()是孔隙?()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

(3)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不比作什

么,()很值得觀賞。

(4)在地球上()是動物還是植物()離不開太陽。

6.將下面加點字正確的讀音用“√”標出。

(1)傍晚時分,太陽逐漸下落,紫(zǐzhǐ)色的霞光穿透云層,云層像是鑲上了一層金邊,天空之下,蜿(wānwǎn)蜒的小河在靜靜的流淌。

(2)這頭駱駝的身上駝了太多的行李,早已不堪重荷(hèhé)。

(3)雷雨就要來了,不遠處閃電已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