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課發達的古代農業教學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課發達的古代農業教學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課發達的古代農業教學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課發達的古代農業教學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課發達的古代農業教學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一課發達的古代農業一、教學目標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農業生產的發展難點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本課教材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狀況: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產力的發展是上述全部內容產生、發展和演化的根本因素。建議在教學過程中以生產力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為核心,加強對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教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本課引言部分分別從上古傳聞和考古發覺兩個方面介紹中國早期農業的起源。建議老師利用引言中神農氏的傳聞和農作物的遺存,引發學生愛好,導入本課學習。第一目“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教材介紹了中國農業的起源和早期農業生產的狀況。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一,農業起源于距今一萬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時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耒耜的出現和普遍運用,使農業生產力提高;商周時期,人們已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漚制綠肥和治蟲滅害等技術;西周時期,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人們也由常常遷徙走向定居生活。教學建議:利用【歷史縱橫】中的材料以及我們今日的食物結構,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引導學生相識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一,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設計探究性問題,突誕生產力的發展是早期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其次目“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教材分別從鐵犁牛耕的發展、耕作技術的進步、水利澆灌三個方面介紹了自春秋戰國至明清時期精耕細作下中國傳統農業的發展狀況。鐵犁牛耕的發展,重點在農具即耕犁的改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是起先運用和漸漸推廣階段(鐵農具和牛耕);兩漢時期是改進和進一步推廣階段(耦犁和犁壁),隋唐時期是完善階段(曲轅犁和犁評)。耕作技術的進步,又可細分為三個方面:一、耕作方法(壟作法、代田法);二、耕作技術(耕耙耱技術、耕耙技術);三、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水利澆灌,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龍首渠);二、澆灌工具(翻車、筒車、高轉筒車、風力水車)。教學建議:老師以講解并描述為主,配以圖片加以說明。最好能夠運用模型教具或視頻資料進行直觀演示,產生感性相識,以加深學生印象。使學生進一步相識到中國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農具、技術和水利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還可以接受列表的方法來加深記憶。第三目“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教材講解并描述了小農經濟的形成和小農經濟下農夫生產、生活狀況。小農經濟的形成,即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從集體勞動到個體農耕的改變過程。這部分內容理論性較強,教材介紹又較為簡潔,一些關鍵性問題,如土地全部制的具體狀況又沒有具體交代,因而學生駕馭起來有肯定的困難。建議老師接受講解并描述法補充一些相關內容,把這一問題講清晰。再引導學生對相關的重要問題進行深化探究,但補充的內容要留意適度,而且要緊緊圍圍著相關的主題。(1)土地國有制和集體勞動商周時期,一切土地屬于國王全部。國王把干脆限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將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受田者只有運用權,沒有全部權,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轉讓與買賣,并要向國王擔當義務。西周時期,耕地阡陌縱橫,形同井字,稱為井田。諸侯、卿大夫強迫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并支配全部的勞動產品。在當時工具簡陋、生產力水平很低的狀況下,這種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這種耕作方式不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生產主動性。(2)小農經濟的形成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鐵犁牛耕技術也使大量的荒地得到開墾,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國君繳納賦稅。由于斗爭頻繁,井田上的勞動力削減,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魯國為代表的各諸侯國為增加收入,進行稅制改革,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畝納稅,促使了土地由國有向私有的轉化。新的封建土地全部制形成了。戰國時期,在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推動下,各諸侯國先后進行了變法活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較為徹底,規定“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全部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使勞動者有可能獲得肯定的土地,生產力的發展又使勞動者有實力獨立進行生產活動。這樣,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小農經濟的特點: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3)小農經濟下的農夫對比商周時期的勞動者,小農經濟下的農夫有了很大的改善:擁有肯定的土地、農具和牲畜等生產資料,勞動產品除繳納賦稅外可供自己支配。因此他們具有很高的生產主動性。小農經營規模很小。一方面,迫使他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有利于農業的精耕細作的發展。另一方面,又使他們在封建的賦稅、徭役以及自然界的災荒瘟疫之下,時刻面臨貧困、破產的威逼。三、教學設計與案例1.教學設計關于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利用對神話傳聞的分析,引發學生的學習愛好;再以考古發覺實證,說明歷史探討的嚴謹,培育學生探究歷史的精神。運用談話法,設計一些問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一,農業起源于距今一萬年左右,進而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再以“遷徙走向定居”為題進行問題探究,來學習我國先民是如何從刀耕火種起先走向精耕細作之路的。讓學生閱讀教材,分層次設置問題,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把相關學問梳理清晰。可分為這樣幾個層次: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土地的利用率;概括為農業生產的進步;具體表現在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種類的豐富;根本緣由是生產力的發展。突誕生產力發展這條線索,培育學生正確的發展觀。關于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先由老師將教材內容分為三大類:生產工具、耕作技術和水利澆灌,以直觀演示的方法,逐一加以介紹。再將上一目的學問引入,使學生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我國農業技術發展的概況,特殊留意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的和后世長期沿用的技術。課下讓學生再閱讀教材,接受列表的方法,從生產工具、耕作技術、農作物和水利澆灌等方面,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狀況。如下:

關于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首先由老師介紹商周時期的土地國有制和集體勞動的狀況;再介紹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的狀況。然后由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小農經濟的狀況。對兩個時期的耕作方式加以分析比較,設計綻開探討的問題。問題圍繞學生須要了解的關于小農經濟的三方面內容提出:一是了解小農經濟的概況,二是了解與之相適應的土地制度,三是了解小農經濟的影響?通過解答問題,落實學問,同時培育學生分析概括的實力,另外也是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實際解決問題的一次訓練。閱讀【學思之窗】的資料,回答問題,引導學生關注小農經濟下的農夫個體,去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和思想愿望。然后提出開放性問題:“請大家發揮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去設想一下,在現實的世界里,董永和七仙女可能過上他們所希望的華蜜生活嗎?為什么?”假如有時間,再聯系現實引導學生去關注今日農夫的生產生活狀況。2.教學案例案例一學習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首先,由老師(或學生)講解并描述神農氏的傳聞,然后說明神話傳聞往往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實際生活,提問一:神農氏的傳聞反映了我國遠古人類的什么狀況?提問二:能不能以此就得出結論?提問三:用什么方法可以加以證明?(想一想:今日的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去了解過去的歷史?)這樣就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了: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一,農業起源于距今一萬年左右。利用【歷史縱橫】中的材料,提問:在世界上還有哪幾個地區是農業起源地呢?聯系一下我們今日的食物結構,想想中國與這些地區發展有何不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

請學生閱讀自刀耕火種至精耕細作前的教材,提出探究性問題“中國古代,人們是如何從頻繁遷徙起先走向定居的?”引導學生從“解決了什么問題?”“概括為什么緣由?”“具體有哪些表現?”“根本的緣由是什么?”幾個方面來回答。最終總結:至此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案例二學習小農經濟形成時,學生在閱讀教材后圍繞以下問題綻開探討:一、什么是小農經濟?它產生的緣由是什么?它又有什么特點?二、土地國有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是否說明白社會在倒退,為什么?三、耕作方式從集體勞作被個體農耕所取代對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利,為什么?四、問題解答【學思之窗】董永和七仙女所憧憬的生活是什么樣的?這段戲詞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什么特點?解題關鍵:理解“你耕田來我織布”的含義。思路引領:先歸納出戲詞中反映出來的現象,然后依據現象歸納出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答案提示:憧憬男耕女織的生活,反映出我國古代農業生產自給自足的特點。【探究學習總結】本課測評古代中國以農立國,試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解題關鍵:理解什么叫“基本特點”。思路引領:從農業的起源、農業技術、生產模式等方面加以總結概括。答案提示: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精耕細作;自給自足。學習延長請你談談開發這些“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今日應當吸取什么樣的閱歷教訓?解題關鍵:辯證分析開發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思路引領:分析墾荒的緣由,然后由墾荒的緣由和影響得出我們應當吸取的教訓。答案提示:開發邊際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低的狀況下,為了養活這么多人口,只能實行墾荒的方式。墾荒導致了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我們今日一是要限制人口的增長,二是要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張愛民北京八中五、資料與注釋1.原始資料

中國農業起源神農作樹五谷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管子·輕重戊》神農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管子·形勢解》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蛖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嘗百草之味道,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訓》早期農業生產工具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周易·系辭下》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韓非子·五蠹》原始農業的耕作方法荊、揚南有桂林之饒,內有江、湖之利,左陵陽之金,右蜀、漢之材,伐木而樹谷,燔萊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廣而饒財。

──《鹽鐵論·通有》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漢書·地理志》農作物種類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尚書·盤庚》

純其藝黍稷,奔跑事厥考厥長。

──《尚書·酒誥》

食先黍稷而飯稻粱。

──《史記·禮》西漢的耬車耬車,下種器也……耬種之制不一,有獨腳、兩腳、三腳之異。今燕、趙、齊、魯之間,多兩腳耬,關以西有四角耬,但添一牛,功又速也。夫耬,中土皆用之,他方或未經見,恐難成造。其制兩柄上彎,高可三尺,兩足中虛,闊合一垅,橫桄四匝,中置耬斗;其所盛種粒,各下通足竅。仍旁挾兩轅,可容一牛,用一人牽,旁一人執耬,且行且播,種乃自下。──〔元〕王禎《農書》卷十二隋唐江東地區曲轅犁的運用

耒耜,農書之言也,民之習,通謂之犁。冶金而為之者曰犁镵,曰犁壁;斫木而為之者曰犁底,曰壓镵,曰策額,曰犁箭,曰犁轅,曰犁梢,曰犁評,曰犁建,曰犁槃。木與金凡十有一事。耕之土曰墢,墢猶塊也。起其墢者,镵也;覆其墢者,壁也。草之生必布于墢,不覆之則無以絕其本根。故镵引而居下,壁偃而居上。镵表上利,壁形下圓。負镵者曰底,底初實于镵中,工謂之鱉肉。底之次曰壓镵,背有二孔,系于壓镵之兩旁。镵之次曰策額,言其可以捍其壁也,皆貤然相載。自策額達于犁底,縱而貫之曰箭。前如桯而樛者曰轅;后如柄而喬者曰梢。轅有越,加箭,可弛張焉。轅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為級,前高而后卑,所以進退,曰評。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以其上下類激射,故曰箭;以其淺深類可否,故曰評。評之上曲而衡之者曰建。建,犍也,所以柅其轅與評。無是,則二物躍而出,箭不能止。橫于轅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轉也。左右系,以樫乎軛也。轅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執耕者也。轅取車之胸,梢取舟之尾,止于此乎。……犁之終始丈有二。……江東之田器盡于是。──〔唐〕陸龜蒙《耒耜經》

耕作技術的進步上田棄畝,下田棄畎。五耕五耨,必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今茲美禾,來茲美麥。──〔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任地》代田法以趙過為搜粟都尉。過能為代田,一畝三甽。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為耦,廣尺、深尺曰甽,長終畝。一畝三甽,一夫三百畎,而播種于甽中。苗生葉以上,稍耨隴草,因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詩》曰:“或蕓或芓,黍稷儗儗”蕓,除草也。芓,附根也。言苗稍壯,每耨輒附根。比盛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畝五頃,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過使教田太常、三輔,大農置工巧奴與從事,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民或苦少牛,亡以趨澤,故平都令光教過以人挽犁。過奏光以為丞,教民相與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畝,少者十三畝,以故田多墾辟。過試以離宮卒田其宮壖地,課得谷皆多旁田畝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輔公田,又教邊郡及居延城。是后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四《食貨志》正月之朔,是謂正旦……上辛日,掃除韭畦中枯葉。上除若十五日,合諸膏小草續命丸散法藥……命女工趣織布,典饋釀春酒。雨水中,地氣上騰,土長冒撅,陳根可拔,急災疆土黑壚之田。糞疇。可種瓜,可種瓠,可種葵,可種韭、芥、大小蔥、蒜、苜蓿及雜蒜,可種蓼,可菹芋,可作諸醬、肉醬、清醬。正月自朔暨晦,可移諸樹竹、漆、桐、梓、松、柏雜木。唯有果實者及望而止,過十五日則果少實……自正月以終季夏,不行伐木,必生蠹蟲。二月……陰凍畢澤,可災美田、緩土及河渚水處……可糶粟、黍、大小豆、麻、麥子等,收薪炭。榆莢成,及青,收乾以為旨蓄。色變白將落,可作醬。隨節早晚,勿失其適。榆莢落時可種藍,別小蔥,采術。昏參夕,杏華盛,桑椹赤,可種大豆,可種胡麻,謂之上時。可種稹禾,美田欲稠,薄田欲稀。可種苴麻,可種瓜。二月盡三月,可采土菰根,可掩樹枝。三月……清明節,令蠶妾治蠶室……清明節后十日,封生姜。至四月立夏后,蠶大食。芽生,可種之。是月也,杏華盛,可災白沙輕土之田,可種稹禾,可種苴麻,可種瓜,可種胡麻,可種黍稷。布谷鳴,收小蒜。桃華盛,農人候時而種。是月也,冬谷或盡,椹麥未熟,乃順陽布德,振贍窮乏,務施九族,自親者始……是月盡夏至……可采芻頭;可種梗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十月……五谷既登,家備儲蓄。……同宗有貧窶(jù,貧困)久喪不堪葬者,則糾合宗人共與舉之,以親疏貧富為差。……先冰凍作涼餳,煮暴飴。可析麻緝,績布縷,作帛履不惜。農語曰:“河射角,堪夜作;犁星沒,水生骨。”賣縑帛敝絮,傘粟、豆、麻子……十月,請召宗族婚姻賓旅,講好和禮,以篤恩紀。休農息役,惠必下浹,遂合耦田器,養耕牛,選任田者,以俊農事之起。──《四民月令》關于精耕細作治田勤謹,則畝益三斗,不勤,則損亦如之。──《漢書·食貨志》引李悝語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則畝益數盆,一歲而再獲之。──《荀子·富國》耕夫務多種,而耕暵不熟,徒喪功力而無收……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

──《晉書·傅玄列傳》諺曰:頃不比畝善。謂多惡不如少善也。──《齊民要術·種谷第三》小農經濟的狀況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80章農功既畢,始牽牛車,載其全部,求易所無,遠行買賣,用其所得珍異,孝養其父母。──《易傳》古者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民不出田畝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斬伐而足乎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鹽鐵論·水旱》使民無得擅徙,則誅愚、亂農之民無所于食而必農。──《商君書·墾令》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毛詩·國風》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晁錯復說上曰:“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時常,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

──〔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四《食貨志》(龔)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益蓄果實菱芡。勞來循行,郡中皆有蓄積,吏民皆富實。──〔東漢〕班固《漢書》卷八九《龔遂傳2.課文注釋考古遺址中反映的早期農業狀況我國農業出現的時期,大約是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其中黃河流域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和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都屬于這個時期。這些地方的農業都有明顯的進步性。位于河南新鄭縣西北7.5千米的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鏟、石鐮、石刀、石磨盤和石磨棒等。石斧和石鏟可用于砍伐和挖掘,石鐮可用于收割農作物,石磨盤和石磨棒是進行谷物加工的工具。這些工具集中反映了當時的農業生產狀況。裴李崗遺址的年頭,經碳十四測定,其數據為公元前5495~公元前5195年。位于今河北省武安縣南20千米的磁山遺址,發覺的石器很多,共有三百多件,與農業有關的工具有石斧、石鏟、石磨盤和石磨棒等。這個遺址的文化積累中,值得留意的是,在第一文化層中發覺了157個長方形灰坑,其中有62個發覺有糧食積累。在其次個文化層中,發覺188個長方形灰坑,其中有18個發覺有糧食積累。這些糧食均已腐朽,積累的厚度,現存0.3~2米,共有10個窖穴的積累厚度在2米以上。這些糧食出土時部分顆粒清晰可見,不久風化成灰。依據標本灰象分析,發覺有粟的痕跡。估計這些儲存的糧食,很可能就是粟。這是我國目前發覺的最早的古代糧食作物。磁山遺址的年頭,經碳十四測定,其年頭大致在公元前5405~公元前5110年,距今七千多年。位于浙江省余姚縣河姆渡村的河姆渡遺址,文化遺存很豐富。經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骨器、木器、石器、陶器等,還出土了骨耜和木耜。尤其是骨耜,制作水平高,數量多,是當時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同時,還出土了很多稻稈,有的稻谷和谷殼、稻稈、稻葉形成的積累層,厚度有20~50厘米。稻谷經鑒定是人工栽培的秈稻,是我國目前發覺的最早的稻谷。河姆渡遺址的年頭,大約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左右。中國農業文明

由于中國是大陸國家,中華民族只有以農業為生,而商業和手工業都是農業的補充。中國古代文明就是在長江、黃河等適合發展農業的大河流域發展起來的。直到今日從事農業的人口仍舊占中國人口的多數。在農業國家,土地是財寶的根本基礎,所以貫穿在中國歷史中,社會、經濟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總是圍圍著土地的利用和安排。中國古代文明中的國家政治精神也體現著農業精神,表現為重農抑商,以農為本。中國古代農本經濟的根本特點,是在最大限度上實行自給自足,為謀生而非為牟利,為消費而非為交換。手工業和商業同在當時整個社會經濟中占肯定優勢的農業相比,是末,不是本。夏商農業生產工具夏商時期的農業生產工具以石器和骨器為主。反映夏文化的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和其他同類遺址中,都發覺了當時的實物。偃師二里頭遺址發覺的石器中,有石斧、石鐮、石刀、石鏟等;還發覺了骨器,有骨鏟和其他骨制工具。在東下馮遺址也有石斧、石鐮、石刀、石鏟等農業生產工具出土。其他同類遺址所發覺的器物,大體狀況也是如此。由于木器易于腐朽,在考古發掘中夏朝至今未發覺木質生產工具。不過在商朝遺址中,都發覺有木耒痕跡。據史書記載,夏朝應當是有木耒的。當時人們在從事農業生產時,砍伐就用石斧,啟土時用木耒、石鏟,收割時用石鐮和石刀等。從商朝的考古發掘狀況看,安陽殷墟1958—1959年發掘出土了二百三十多件石質生產工具,其中鐮、刀、斧的比例最大。關于青銅農具問題,長期以來,商代的青銅農具出土甚少,只有零星發覺。1976年殷墟婦好墓中發覺了大量青銅器,其中青銅鏟7件,屬于農業生產工具;還有銅錛共9件,但是否用于農業生產還是未知。1963年、1974年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商朝遺址中,也發覺了一批青銅農具,有臿2件,斧1件,錛5件,斨4件。在鄭州關外商朝煉銅遺址中,發掘出土了鑄造銅镢的陶范。據不完全統計,青銅農具的數量僅三十多件。這與當時農業生產的須要相比,與石器、骨器相比,數量明顯太少。所以,目前只能說明商朝已運用青銅制造的農具,但在農業生產中起不了主要作用。

西周的主要農具西周的農具種類與商代大體相同。起土農具仍是木耒、木耜與石鏟。雖然木耜的刃部可以裝上石刃或骨刃,但出土農具中仍罕見套在木耜上的石刃或骨刃,說明西周時期的耒、耜基本上仍全是木制的。傳世文獻談到西周耒耜的很多,如《詩經·周頌·良耜》:“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詩經·小雅·大田》:“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以我覃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國語·周語》:“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國有郊牧,疆有寓望,藪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災也。其余無非谷土,民無懸耜,野無奧草。不奪民時,不蔑民功”。因為耒、耜是最主要的農具,所以耒、耜成為當時農具的統稱或代稱。中耕除草的農具主要是鏟(時稱“錢”)、鋤(時稱“镈”),收割農具主要是鐮與铚。铚是割穗的短鐮。鏟、鋤、鐮、铚,絕大多數都仍是石、骨、蚌器。石、骨、蚌的鏟、鐮、铚出土的數量都很多,如長安張家坡西周遺址出土石鏟23件,骨鏟82件,蚌鏟7件,石鐮2件,蚌鐮88件,石铚68件,蚌铚178件;長安客省莊西周遺址出土石鏟1件,骨鏟61件,蚌鏟2件,石鐮2件,蚌鐮2件,石铚66件,蚌铚13件;磁縣下潘汪西周遺址出土石鏟26件,骨鏟2件,蚌鏟30件,石鐮12件,蚌鐮76件,石铚6件,骨铚2件,蚌铚11件。青銅農具偶有所見,如洛陽下瑤村西周墓發覺一件青銅镈;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西周晚期或東周早期虢國墓也出土一件青銅鍤。鐵農具尚未見。

商周時農作物的種類商周時的農作物種類,有屬于谷類作物的黍麥等,也有屬于經濟作物的桑麻等。記載商朝谷物品種的資料,主要見于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所記的谷物名稱的字,至今也并沒有全部相識。中國科學院考古探討所編輯的《甲骨文編》所收的四千多字中,屬于谷物的有黍、麥、禾、粟等。在商代以前,稻谷的生產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稷是比較重要的一種谷物。在文獻記載中,稷常與黍字連稱。黍和稷這兩種谷物很相近,但黍有粘性,稷沒有粘性。所以,在商朝,主要糧食作物黍、稷、麥、稻等都有了。到了西周,農作物的種類就更加豐富,后世的主要農作物都已具備。黍,俗稱大黃米。《詩經》講谷物種類常以黍為首,可見其地位重要。《論語·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殺雞為黍食”,可見黍為待客細糧。稷,周人稱始祖為后稷,又以社稷為國家的代稱,可見稷在周人心目中有很高地位。稷是黍的一個變種,一般常指稈上無毛,散穗,子實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有時作為粟的別稱。麥,在周代已是主要糧食之一。周代糧食品種已有大麥、小麥之分,主要供蒸煮后粒食。麻,麻是古代庶民布衣的主要原料,麻稈可以為薪燭。除此以外,麻子也是糧食的一種,周人將麻與禾、麥并稱,說明麻很受重視。稻,周代時南方、北方都有大量種植。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運用和漸漸普及春秋時期已有鐵農具出土,如陜西雍城秦故都春秋中期貴族墓出土鐵镈(鐵鏟),湖南長沙楚墓出土鐵鏟、鐵口鋤等。但出土的鐵農具數量不多,器類也很簡潔,說明春秋時期還只是運用鐵農具的早期階段。戰國時期,石、骨、蚌器農具起先漸漸為鐵器農具所取代。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墓葬出土的179件鐵器中,包括:犁4件,镢()4件,鋤36件,鏟10件,鐮1件。河北易縣燕下都22號墓出土戰國時期鐵器65件,其中包括:镢()6件,鋤1件,鐮1件,鏟1件。河北易縣燕下都44號墓出土戰國時期鐵器65件,其中包括:鋤1件,4件。河北興隆縣壽王墳戰國冶鐵遺址出土各種鐵范87件,其中包括:鋤范3件,鐮范2件,镢()范47件。撫順蓮花堡燕國遺址出土鐵器近80件,其中包括有:镢()60件,鋤2件,鐮2件,鎬1件。河南洛陽戰國糧倉遺址出土鐵器126件,其中包括镈4件,鐮29件,15件,鏟13件。同期出土的石器農具、骨器農具、蚌器農具較少,說明戰國時期,鐵器農具已起先逐步取代石、骨、蚌器農具。鐵器手工工具和鐵器農具的廣泛應用,干脆導致田土的大量開墾。兩漢時期的鐵農具和牛耕秦漢時期已較廣泛運用鐵農具與牛耕,人們相識到運用鐵農具和牛耕是發展生產的重要環節。《鹽鐵論·水旱》說:“農,天下之大業也;鐵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農夫樂事勸功。”考古發覺西漢鐵農具的地區,黃河流域有甘肅、內蒙古、寧夏、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長江流域有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珠江流域有廣西、廣東、貴州。此外,還有遼寧、福建等邊遠地區。主要鐵農具因地而異。總的說來,主要有犁鏵、鏟、鎬、鍬、鋤、鐮、耙、刀等。犁有大、中、小多種類型,適用于不同的地質和耕作要求。在不少地方還發覺了鐵犁壁,這是在耕地時運用的一種幫助翻土、碎土的裝置。西漢鐵犁壁的發覺,證明白我國運用此種農具的時間比歐洲要早一千年左右。西漢初期,牲畜比較缺乏,牛耕尚不普遍。《淮南子·主術訓》說:“夫民之為生也,一人耜耒而耕,不過十畝。”大約在漢武帝以前,耕作方式仍舊以運用人力為主。為了促使牲畜繁殖,封建國家對盜馬與盜牛者賜予嚴厲懲罰。武帝初年,民間牛馬的數量有了很大增加,很多地區“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牛耕的主要方式是二牛抬杠,即《漢書·食貨志》所說的二牛三人的“耦耕”。但在一些“地勢溫濕,不宜牛馬”的地區,農夫仍舊用人力耕作,負擔而行,勞累而寡功。考古資料表明,東漢鐵制農具出土地區比西漢進一步擴大,新疆等地也發覺了犁鏵。從出土的畫像石和壁畫可以看到,東漢耕犁的結構比西漢也有了改進。江蘇睢寧雙溝東漢畫像石牛耕圖中的犁鏵,裝在犁床之上另一部件的前端與犁箭交叉,表明可以上下移動,用于限制深淺。從上述圖中可看出,當時已用牛環、牛轡導牛,因而圖中只繪刻一人扶犁驅牛。這種牛耕方式已超越二牛抬杠式階段。東漢末年,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說:“牛乃耕農之本,百姓所仰,為用最大,國家之為強弱也。”由此可見牛耕在當時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曲轅犁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回轉困難,耕田費勁。江東農夫在長期的水田生產實踐中創建了一種輕巧的短曲轅犁。它有重大改進:①長直轅改成短曲轅。犁架變小、重量變輕,便于回轉,操縱敏捷省力。②增加了犁箭、犁評,可以自由升降,調整深耕或淺耕,犁評“進之則箭下,入地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地也淺”,應用自如。犁箭,俗稱犁柱,貫穿犁底和犁轅(彎曲的木杠),犁箭從犁轅上的孔穿過,和犁轅協作在一起,調整犁鏵入土的深淺。這種犁出現后漸漸推廣,成為最先進的工具。這是唐代勞動人民對耕犁的重大改進。

趙過推廣代田法的實行狀況

漢武帝時,趙過提倡推廣代田法。趙過的代田法由《呂氏春秋·任地》的“上田棄畝,下田棄圳”發展而來,兩者都是實行條播。代田法的優點是能防風抗旱,增加單產,代價是要投入更多的牛力、人力。趙過推廣代田法的艱難受程,反襯出代田法與當時一般的大田作物的耕作方法有很大的區分,也反襯出當時牛耕遠未普及。當時一般的大田作物的耕作方法不是“上田棄畝,下田棄圳”,而是不分壟圳的撒播。既然是撒播,就很難實行中耕除草,更不行能“五耕五耨”。代田法的特點是圳壟相間,歲代處,因而每年耕種的只是當年要種莊稼的部分,亦即農史學者所說的“半面耕”。既然是“半面耕”,就不大可能再耕再耨。當時犁耕的效率也不高,一張犁要二牛三人。趙過推廣代田法,組織工作做得很細致,既有試驗田的示范,又有對令長、三老、力田的培訓,還令工巧奴為作農器,更有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推廣的范圍仍僅限于邊郡一些屯田區、太常公田與河東、弘農、三輔地區。而且,推廣的時間也不長,武帝以后,即未再見實行代田法的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旱地的耕耙技術魏晉南北朝時期農具的種類明顯增多。《齊民要術》記載的農具計20多種,其中包括犁、鍬、鋤、鐵齒楱、陸軸、木斫、耬、鐵齒杷、、鐮等。其中鐵齒楱、陸軸、鐵齒杷等新出的農具,都與當時逐步成熟的犁、耙、耢(耱)旱作技術體系親密相關。《齊民要術》卷一《耕田》對耕耱技術有具體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細”,即要求所耕犁條不能太寬,寬了就耕不深,耕不細。其次,要求依據墑情確定耕作時間:“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必需燥濕得所為佳”。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時而定:“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淺”,“初耕欲深,轉地欲淺”。《齊民要術》強調耕之后,就要耙與耢。所謂“耙”就是用鐵齒楱、鐵齒杷等把土塊耙碎。鐵齒楱也是用牛牽引,甘肅嘉峪關出土的畫像磚和甘肅酒泉丁家閘出土的壁畫牛拉鐵齒楱耙地的圖像。耙地時,人站在或坐在鐵齒楱上駕牛,以增加重量。“耢”也就是“摩”、“耱”、“蓋”。先秦秦漢時期稱碎土與平整耕地這道工序作“耰”或“耨”。秦漢時期的“耰”,是手執的木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耢也是用牛牽引,耢一般沒有齒,用柳條或樹枝等編成,駕駛者通常也是站在或坐在耢上。強調耙、耱的目的,就是要把土塊弄碎,在地面形成一層松軟的土層,切斷土中的毛細管,盡可能地削減水分蒸發,起保墑防旱作用。這也就是《齊民要術·耕田篇》所說的“再勞地熟,旱亦保澤”。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干燥,降水少,8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春夏少雨,蒸發量大,簡潔因為干旱影響播種和作物生長。耕、耙、耱耕作技術體系較好地緩解了這一沖突,意義非常重大。魏晉南北朝以后,我國北方基本上也都是沿用這一精耕細作的耕作技術。漢朝的農田水利澆灌漢朝農田水利建設取得顯著成果。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接受大司農鄭當時建議,“數萬人穿漕渠”,“引渭穿渠起長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歷經三年,漕渠成,“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隨后,又接受其后河東守番系建議,發卒數萬人,“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坂下”,后因為黃河移徙,功虧一簣。其后,又接受莊熊羆建議,“發卒萬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顏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井渠之生自此始”。此渠稱龍首渠。龍首渠雖然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但由于獨創了“井渠”法(即后世之坎兒井),仍有重大意義。太始二年(前95年),漢武帝又接受趙中大夫白公建議“復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頃,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饒,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白渠修成后,白渠與鄭國渠成為鄭白灌區的南北兩條干渠,使涇水資源的安排與用水方式發生了改變。建白渠前,涇水自谷口入鄭國渠;建白渠后,涇水自谷口分入鄭國渠與白渠。建白渠前,主要是引洪淤灌(漫灌),以肥田壓堿為主要目的;建白渠后,主要是引水澆灌禾、黍等農作物。漢朝提水工具主要仍是桔槔。但已出現新的提水工具──轆轤。轆轤的出現未見于文獻記載,但漢代不少遺址已出土有轆轤的模型或畫像,說明漢代已起先運用轆轤。不過漢代轆轤的構造還很簡潔,還未見手搖的曲柄,干脆用手拉。東漢末,畢嵐“又作翻車、渴烏,施于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翻車為機械提水工具,渴烏以氣引水,當系虹吸管一類工具。時翻車、渴烏用于噴灑道路,還未見用于澆灌。筒車各種水車廣泛用于農田澆灌,是唐朝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寫的《春水》詩說:“連筒灌小園。”李實說明這句話說:“川中水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這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筒車。筒車用竹或木制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四周斜裝上很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這個轉輪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沖擊,自行旋轉不已。輪周斜掛的小筒,當沒入水中時滿盛溪水,隨輪旋轉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內水不流灑。當立輪旋轉180°時,小筒已平躺在立輪的最高處,進而筒口呈下傾位置,盛水即由高處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農田。這對解決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區的澆灌有著重大意義。這種自轉不息、終夜有聲的筒車,的確是人無澆灌之勞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晝夜可灌田百畝以上(唐代缺乏具體記載,此據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上)。特殊值得留意的是唐朝水車已傳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特地談及“應作水車事”,說:“傳聞唐國之風,渠堰不便之處,多構水車。無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間之民,素無此備,動若焦損。宜下仰(切望)民間,作備件器,以為農業之資。其以手轉、以足踏、服牛回等,備隨意宜。”這一記載不僅是中日兩國人民經濟文化溝通的絕好證明,也生動說明水車運用已成“唐國之風”,其種類有手轉、足踏、牛拉等。

隋唐時期的耕作制度隋唐五代土地休耕現象少了,復種的狀況漸漸增多,特殊是糧食作物的復種。氣候暖和的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地區)較早就是“谷麥歲再熟”之地。貞觀十四年(640年)秋,唐太宗欲往同州打獵,櫟陽丞劉仁軌勸諫說:“今年甘雨應時,秋稼極盛,玄黃亙野,非常才收一二,盡力刈護,月半猶未訖功,貧家無力,禾下始擬種麥。直據尋常科喚,田家已有所妨。今既供承獵事,兼之修理橋道,縱大簡略,動費一二萬工,百姓收斂,實為狼狽。”這說明當時北方旱田實行粟與冬小麥復種的兩年三熟制已經比較普遍。南方如云南、四川也有稻麥復種,但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否已出現稻麥連作制,目前尚無確證,不過,從中唐元稹、白居易的詩句推想,加上宋代地方志的明確記載,若說唐代長江中下游或已出現稻麥復種制,但尚不普遍,應當是比較合理的推論。我國經濟重心起先南移到“安史之亂”前,北方經濟總的說仍占肯定優勢。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此前,唐朝封建經濟高度旺盛;此后,均田制漸漸破壞,莊園經濟加速發展起來,農夫大批失地逃亡,北方經濟遭遇了嚴峻破壞。安史之亂時,北方人民大量遷往南方,造成北方勞動力削減,因而農業復原較慢。南方地區雖然也受到安史之亂影響,但社會秩序相對比較安定,社會經濟得以接著發展。我國經濟重心起先南移。

3.學術觀點關于犁耕、牛耕的探討狀況:依據考古學和民族學資料,我國的原始農業應當經驗了刀耕火種、耜耕和犁耕三個發展階段。其中耜耕農業大約起先于八千年前,是原始農業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直到夏商西周時期,仍在農業生產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關于我國犁耕農業的出現時間,從前的探討,主要認為是始于殷代或更晚,近年來有人對犁耕農業提出了新的見解,認為在龍山文化時期就已是犁耕農業階段。余扶危、葉萬松《試論我國農業的起源》一文認為:犁耕是指用犁耕作,探討犁耕農業的起源,只能以犁的出現為依據。依據考古資料,我國的犁耕農業應起源于中原的龍山文化早期和南方馬家浜文化崧澤期。牟永撫、宋兆麟認為石犁和木犁的運用是犁耕發展史上的必定階段。后來才出現青銅器犁鏵和鐵犁鏵。最早的犁可能以人力牽引,后來才改為畜力。──王朝中、李世愉等:《中國古代史學習入門九講》,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春秋以前農業耕作,惟恃木器、石器、蚌器、人力。《詩經》上雖有銳利農具的描寫,如“畟畟良耜”,“有略良耜”,“庤乃錢、镈,奄觀铚艾”,可能有青銅農具在運用,但出土文物中出現極少,幾乎未見,運用最多的是木、石、蚌器。在牛犁耕作未出現以前,此種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結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運用時間極長的一般耕作方式。《詩經·豳風·七月》說:“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舉趾即舉足而耕。《論語·微子》有“長沮、桀溺耦而耕”,耦者,二人并發合力而耕。這種耕法,至春秋時猶在實行。宋葉夢得說:“古耕而不犁,后世變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見《文獻通考·田賦考》引文)。至春秋戰國之世,耕用牛犁,運用鐵器,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劃時代的進步。牛犁起于何時?說法不一,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序說:“神農、倉頡,圣人者也,其于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趙過始為牛耕,實勝耒耜之利”。賈公彥《周禮注疏》亦說:“周時未有牛耦耕,至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