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27-戰后的經濟改革與挫折-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_第1頁
學案27-戰后的經濟改革與挫折-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_第2頁
學案27-戰后的經濟改革與挫折-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_第3頁
學案27-戰后的經濟改革與挫折-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_第4頁
學案27-戰后的經濟改革與挫折-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案27

戰后的經濟改革與挫折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學習·探究區反饋·訓練區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課標要求教材問題解答學習·探究區一、赫魯曉夫改革1.目標:改革“ ”,推動蘇聯 的發展。2.重點:農業。3.主要措施(1)農業方面①內容: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允許集體農莊莊員有一定數量的自留地和自留畜,鼓勵發展家庭副業;開墾荒地,推廣 ;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答案斯大林模式經濟歷史敘述收購制玉米種植②評價: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擴大了開墾面積,增加了糧食產量;但是,大規模墾荒,破壞了生態環境,再加上管理經營不善,墾荒區提供的糧食越來越少。(2)工業方面:把 由中央下放到地方,把許多企業交給加盟共和國和地方管轄。4.評價(1)揭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序幕,對“斯大林模式”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2)由于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急躁冒進,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因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 的經濟體制。答案管理權力高度集中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是什么?(1)理論上沒有打破社會主義傳統觀念的束縛,對于蘇聯所處的社會主義階段缺乏科學的認識,未能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赫魯曉夫本人喜歡浮夸冒進,缺乏深思熟慮,在改革開始后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跟進,最終導致改革失敗。重點精講怎樣評價赫魯曉夫的改革?(1)積極性:對蘇聯當時的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的不合理環節進行改革和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局限性:對“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學的認識,未能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經濟體制上的局部調整。歸納比較赫魯曉夫的改革是在當時教條主義盛行、思想僵化的時期進行的,雖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束縛,沖擊了斯大林體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經濟改革理論上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的局部改革。易混易錯材料一赫魯曉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內蘇聯的人均肉類、牛奶、黃油產量趕上美國的目標,為此不顧蘇聯的氣候條件,要求各地都擴種玉米,以增加飼料。結果很多地方因氣候條件惡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糧食作物也由于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1963年蘇聯糧食產量比1962年減少3270萬噸。1964年蘇聯被迫增加了糧食的進口。深化探究赫魯曉夫視察玉米種植區思考(1)根據上述材料,概括赫魯曉夫大力推廣種植玉米給蘇聯農業帶來的不良后果。答案玉米種植擠占了耕地,導致其他糧食作物減產;玉米歉收;蘇聯被迫增加了糧食的進口。答案思考(2)根據上述材料,分析造成上述不良后果的原因。答案憑主觀意志辦事,不顧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用行政命令強制推廣;急于實現不切實際的趕超目標。赫魯曉夫的墓碑材料二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對比,“其中包含著永恒的矛盾——光明的進步的因素同反動因素之間的斗爭……在彼此斗爭中相互咬合”。——墓碑的設計者涅伊茲維斯特內思考有人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說明理由。答案同意。掘墓人:(積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守墓人:(消極影響)對“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學的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其改革失敗。答案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業方面①恢復部門的集中管理體制,同時兼顧地方,把部分企業下放地方管理。②堅持集中的經濟計劃,同時擴大企業的某些 。③實行 ,刺激企業改進經營管理。(2)農業方面①鼓勵發展 。②提高農產品的 。自主權答案歷史敘述利潤提成家庭副業收購價格③推行 ,加大國家對農業的投資。2.評價(1)作用:取得一定成效,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軍事實力和 大為增強,成為與美國相匹敵的超級大國。(2)局限:未能從根本上變革舊體制,導致后期經濟發展速度下降,再加上其加緊與美國爭霸,導致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初全面滑坡。集約化經營綜合國力答案勃列日涅夫改革失敗的原因是什么?(1)改革仍沒有突破原有經濟體制的框架。(2)勃列日涅夫本人專斷、保守,不利于改革。(3)蘇聯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影響經濟發展。重點精講歸納比較比較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異同(1)同:①目的: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結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顯,后期停滯不前。③原因:兩者都沒有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是對原有體制的小修小補。(2)異:內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點在農業,后者的重點在工業。材料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幾乎每兩位科學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導彈,軍工生產差不多占國民生產的40%。由于軍備競賽和改革停滯,生產效率和經營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較大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蘇聯人均生活水平只相當于美國的1/3左右。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強烈,渴望改變現狀的呼聲日益高漲。深化探究思考請結合以上材料說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將重點放在哪一方面?這一做法有何后果?答案(1)重點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與軍事有關的工業部門。(2)后果:造成經濟負擔持續增長,農、輕、重比例繼續嚴重失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經濟停滯。答案三、戈爾巴喬夫改革1.指導思想:認為必須進行 的變革和改造。2.措施(1)用 代替行政命令的管理辦法。(2)企業實行自負、自籌資金、自主經營。(3)在商業和服務行業中允許集體和 。(4)在農村實行 和家庭承包制。根本性經濟手段盈虧答案歷史敘述個體經營租賃制3.結果各項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并最終導致 。4.原因(1)改革缺乏具體可行的 ,再加上 。(2)改革重心轉向 ,最終導致局勢失控。蘇聯解體配套措施答案阻力重重政治領域戈爾巴喬夫的經濟體制改革存在著哪些問題?(1)經濟結構問題,蘇聯原來存在的問題就是農、輕、重比例失調,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長期落后。但是,改革中“加速發展戰略”的重點仍然在重工業,結果使比例更加失調。(2)改革的宏觀決策缺乏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很大。(3)取消了指令性計劃,但嚴格的間接控制仍然使企業自主權無法實現。歸納總結與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具有什么特點?如何認識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整個歷程?(1)特點:①試圖打破“斯大林模式”。②背離社會主義方向。(2)認識①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蘇聯對傳統經濟和政治體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積重難返,進展緩慢,收效甚微,致使蘇聯的社會生產力得不到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優越性得不到充分發揮。②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斯大林模式”,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最終導致蘇聯解體。歸納比較歸納總結蘇聯改革的經驗教訓(1)改革需要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2)需要大膽突破傳統的束縛,要有探索創新和實事求是的精神。(3)要有全面一貫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進,也不能保守停滯,更不能改變改革的方向。(4)要妥善處理好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阻力和矛盾,保證改革的順利有序進行。材料一他擺弄這個國家,就像家庭主婦擺弄卷心菜一樣。他以為只要把外面的爛葉子剝掉,就會有里邊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剝下去,一直到剝光為止。思考上述材料是如何評價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答案(1)突破舊體制,進行根本性變革。(2)缺乏科學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套措施。(3)政治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導致蘇聯解體。答案深化探究掰菜葉的戈爾巴喬夫材料二這是師東先生創作的一幅漫畫,時間大約是在2007年4月23日以后,也就是俄羅斯前總統鮑里斯·葉利欽因心臟病突然去世之后。整個漫畫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左邊漫畫展現的是葉利欽“終止”蘇聯。一座簡單的紀念碑,上面的五角星是蘇聯的象征,下面的碑銘上寫著“蘇聯,1922~1991”,其中“1991”的字樣剛剛刻完,而完成這個雕刻的正是葉利欽,他的手中還拿著“作案”的工具——錘子和鑿子。右邊的漫畫也是一座小型的紀念碑,上面的頭像是葉利欽自己,下面是葉利欽的生卒年月字樣“葉利欽,1931~2007”。他把蘇聯變成了歷史

現在,他自己也成了歷史思考蘇聯解體給我們哪些啟示?答案(1)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實踐中探索、改革。(2)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3)從國情出發,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4)在社會主義改革中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答案返回課堂小結1.口號是歷史的濃縮,通過它們可以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下列口號出現在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的是()A.“開墾、開墾、再開墾”B.“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C.“廢除余糧收集制,擁護固定糧食稅”D.“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政權的敵人”解析赫魯曉夫把經濟改革的重點放在農業方面,大規模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產量,提倡種植玉米,故A項正確;B項出現在戈爾巴喬夫時期;C項出現在列寧時期;D項出現在斯大林時期。A解析答案反饋·訓練區1234561234562.某一歷史階段,蘇聯曾投資50億盧布在東部大規模墾荒。墾荒地的肥力迅速耗盡,幾百萬公頃土地遭風蝕,換來了沙化的土地和叢生的雜草。帶來這一結果的蘇聯領導人是()A.列寧 B.斯大林C.赫魯曉夫 D.戈爾巴喬夫解析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為發展農業開展大規模的開墾荒地運動,以擴大谷物種植面積。C解析答案1234563.有的史學家認為:“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有一半是失敗的,但也說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觀點表明赫魯曉夫的改革()A.徹底沖破了蘇聯原有模式的束縛B.拋棄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D.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解析赫魯曉夫的改革最終是失敗的,但是在教條主義盛行、思想僵化的時期,其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并取得一定成效。C解析答案1234564.周尚文在《蘇聯興亡史》中曾這樣描述蘇聯:“放慢改革步伐,經濟發展趨于停滯;國內政局穩定,保守氣息濃厚;國家實力加強。在國際社會中爭奪霸權,氣勢洶洶。”這種情況出現在()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解析提取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國家實力加強”“爭奪霸權”說明了軍事實力的加強,這與勃列日涅夫重視軍事改革有關。A項是斯大林時期;B項是赫魯曉夫時期;D項是戈爾巴喬夫時期。C解析答案1234565.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經濟體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魯曉夫改革更加深入,這表現在()A.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B.打破單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體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運用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體制的原則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故A.C兩項錯誤;B項屬于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內容;新經濟體制注意運用價值規律,相對赫魯曉夫改革是一種進步。D解析答案返回1234566.觀察以下兩幅漫畫,根據圖一反映的政治主題,判斷圖二走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頭的人是()A.赫魯曉夫 B.勃列日涅夫C.戈爾巴喬夫 D.斯大林解析圖一反映的政治主題是蘇聯的解體,而蘇聯就是葬送于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C解析答案圖一

圖二鏈接閱讀教材第99頁提示改革缺乏宏觀整體性,只是修補性的,未能從根本上變革舊體制;對外實行侵略擴張政策,加緊與美國爭霸,竭力擴軍備戰,導致經濟負擔不斷增加。探究思考教材第99頁1.對于赫魯曉夫的評價,國內學術界的觀點不一。赫魯曉夫執政時期是蘇聯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對赫魯曉夫的評價應采取一分為二的態度,既要看到他的改革在客觀上對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所形成的沖擊,又要看到他的改革在指導思想上的錯誤傾向和制定具體方針、政策上的主觀隨意性,以及這些錯誤傾向為蘇聯以后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要辯證看待。教材問題解答返回2.(1)從材料中可以看到,蘇聯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和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教訓:社會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