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結締組織病-風濕性疾病-內科學_第1頁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風濕性疾病-內科學_第2頁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風濕性疾病-內科學_第3頁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風濕性疾病-內科學_第4頁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風濕性疾病-內科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病因和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和鑒別診斷】【治療】【預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ixedconnectivetissuedisease,MCTD)是Sharp等在1972年提出的一種彌漫性結締組織病。臨床上表現為皮膚、關節、肌肉的病損,以及臟器的損害。血清學能檢測到高滴度的抗核抗體(ANA)和抗核糖核蛋白(U1-RNP)抗體為其特征。由于其臨床表現部分具備系統性硬化癥(systemicsclerosis,SSc)、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或多發性肌炎(polymyositis,PM)、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等某些癥狀的混合,而又不能確定為其中的某一種結締組織病,故稱之為MCTD。【病因與發病機制】MCT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待進一步闡明。目前認為MCTD具有一定的遺傳素質,其遺傳表達基因是HLADRB1*04/*15。且HLA-B*08和DRB1*04:01是其發病風險基因,而DRB1*04:04、DRB1*13:01、DRB1*13:02則是保護性基因。SLE、系統性硬化、PM/DM的等位基因型分別是HLA-DR2和DR3、HLA-DR3或DR5、HLA-DR3,由此可見MCTD與SLE、DM、SSc的基因表達不盡相同,似乎提示MCTD是一相對獨立的結締組織病。在遺傳素質條件下,當外界因素如感染、環境干預時,對其免疫抗原或自身凋亡抗原吞噬、加工和處理,導致B淋巴細胞高度活化而產生抗U1-RNP抗體。組織病理學表現為皮膚、肌肉、關節滑膜、肺、心等組織均存在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以及組織血管炎的病理表現。高滴度的抗U1-RNP抗體是MCTD的特征性免疫學改變。U1-RNP包含A、C和70KD這3種抗原族,在SLE、SSc、DM均可檢測到。而C型即抗U1-RNPIgG型對MCTD的抗體檢測更具特異性。【臨床表現】女性發病較多,約占80%。以30歲左右多見,但兒童和老年也可患病。MCTD臨床癥狀復雜,不具備特征性改變。其典型的臨床表現是雷諾現象、臘腸指、關節炎/關節痛、肢端硬化、食管失遲緩、肌炎、肺動脈高壓。整個病程中可分散或集合表現出與SLE、SSc、DM/PM相似的皮損。和血管性疾病相關的雷諾現象見于75%~90%的患者,可在其他癥狀前幾個月或幾年出現。手背腫脹和臘腸樣手指占66%~88%,在本病具特征性。(一)皮膚表現甲周緣毛細血管擴張呈灌木叢型和甲小皮改變,見于50%以上患者,偶見嚴重的小血管性周圍性壞疽。也可為低補體蕁麻疹樣的血管炎或狼瘡樣顴部紅斑、盤狀紅斑,掌指、指間關節紫紅色丘疹及非瘢痕性禿發、光敏感、口腔和生殖器潰瘍、網狀青斑、結節紅斑等。肌肉病變約占80%~90%,一般癥狀較多發性肌炎輕;血清肌酶可升高,肌電圖可見肌炎樣異常。肌肉組織病理顯示局灶性炎癥性肌炎。幾乎所有患者都有多個關節痛,約3/4的患者有顯著關節炎,常累及手指、膝和足關節,但多數為一過性,很少引起骨破壞和指(趾)端硬化,偶見如類風濕關節炎畸形。(二)肌肉和關節心臟損害的發生率為11%~85%。10%~29%表現為心包炎;可有心肌炎、完全性傳導阻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少數可見瓣膜病變如二尖瓣關閉不全和狹窄等。肺部病變約占70%,較多見肺纖維化、胸膜炎。3/4的病例肺功能受損,最常見的為一氧化碳彌散功能障礙和肺活量減低,呼吸受限或出現運動性呼吸困難。約4%的患者由于肺小動脈內膜增生或繼發于肺纖維化而導致肺動脈高壓,提示預后較差,是本病重要死因之一。(三)心肺表現約70%的患者可累及,類似系統性硬化食管病變表現,食管蠕動減弱甚至消失,食管擴張、食管反流、吞咽困難等。尚可見十二指腸擴張和結腸腸壁囊樣積氣癥、蛋白丟失性腸病和胃腸道自主神經紊亂癥。約30%病例肝脾大及淺表淋巴結腫大。(四)消化道系統累及者約占15%。外周神經癥狀可能在未診斷MCTD之前即有表現。多數患者訴四肢末梢麻木,多與雷諾現象致末梢神經損害有關。常見的神經系統癥狀如三叉神經痛和無菌性腦膜炎,后者表現為發熱、頭暈、嘔吐或頸強直等癥狀;其他偶見癲癇發作、橫貫性脊髓炎、馬尾綜合征、發作性血管性頭痛或精神癥狀等。腦脊液中可檢測到高滴度的抗U1-RNP抗體、IL-6,并與病情的活動度成正相關。(五)神經系統臨床腎病發生率僅為5%,多無癥狀。兒童發生的腎損害較成人為重。有研究顯示抗U1-RNP抗體具有保護腎臟發生彌漫性病變的作用。但腎活檢異常者占20%,可見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局灶性腎小球腎炎,而彌漫增生型腎炎、膜性腎病少見。(六)腎臟白細胞減少、貧血、高球蛋白血癥、Coombs試驗陽性是常見的表現,且是疾病活動的表現。其他的表現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少見。(七)血液系統表現【實驗室檢查】常有輕至中度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降低,血沉增快。典型的免疫學特征為:①高滴度斑點型ANA;②高效價抗U1-RNP抗體;③抗Sm抗體陰性;④抗ds-DNA抗體罕見陽性;⑤補體水平正常或偏高。其他免疫學異常包括:約3/4病例有高球蛋白血癥,類風濕因子約半數陽性,Coombs試驗陽性,抗SS-A和抗SS-B抗體可陽性,90%病例可測出循環免疫復合物。15%的患者可檢測到抗磷脂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2)抗體和抗內皮細胞抗體(AECA)均可檢測到。【影像學及其他檢查】骨骼X線攝片,可兼或有RA、SSc樣關節損傷的表現,如骨皮質侵蝕、指骨侵蝕、關節周圍鈣化。食管檢查提示食管下段蠕動功能障礙;心臟超聲檢查可見瓣膜功能障礙、射血分數減低、肺動脈高壓;肺高分辨CT可見肺間質病變。肺功能顯示為二氧化碳彌散功能障礙。血管壁、皮膚、肌纖維內、腎小球基底膜可見IgG、IgM及補體沉積。腎活檢可見各型腎小球腎炎的病理改變。【診斷】MCTD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診斷標準。以Sharp、Alarcon-Segovia、Kasukawa等標準較具代表性。其中以Kasukawa的敏感性(75%)、特異性(99.8%)為突出。A.共有癥狀1.雷諾現象2.手或指腫脹3.抗U1-RNP抗體(+)Kasukawa的分類診斷標準:B.混合癥狀1.狼瘡樣癥狀a.多關節炎b.淋巴結病變c.局部紅斑d.心包炎或胸膜炎e.白細胞減少,<4×109/L或血小板減少<10×109/L2.SSc樣癥狀a.肢端硬化b.肺纖維化、限制性肺改變,肺活量(VC)<80%,彌散減少,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70%c.胃腸動力不足,膨脹,賁門失弛緩3.肌炎樣癥狀a.肌無力b.磷酸肌酸激酶(CPK)升高c.肌電圖示肌源性損害診斷的必要條件:2項共有癥狀中至少1項+抗U1-RNP抗體陽性+3項混合癥狀中至少2項中的任意1項。上述多種分類診斷標準,對MCTD的分類診斷各有優缺點,筆者認為分類診斷標準中應加入對ANA陽性的要求,以及要求排除能確診為SLE、SSc、PM、DM的病例。【鑒別診斷】本病需與SSc、SLE、DM、PM相鑒別,參見本篇相關診斷標準,若符合就應診斷為相關疾病。首先提出MCTD概念的Sharp學者,在其診斷標準中一直將“嚴重肌炎”放在首位,可見其不易鑒別。目前普遍認同MCTD是一獨立的結締組織病,其雖有皮肌炎/肌炎的類似表現,但尚沒達到可以確診為皮肌炎/肌炎的條件。一個病例,如能確診皮肌炎/肌炎,則應該直接確診為皮肌炎/肌炎,而沒必要再診為MCTD,盡管其可能檢測到抗U1-RNP抗體陽性。同樣,如診為MCTD,則皮肌炎/肌炎的診斷應不存在。皮肌炎/肌炎有其特征性的皮膚損害表現,以及可能檢測到抗Jo-1抗體或抗PM抗體,可與MCTD相鑒別。【治療】對于僅有發熱、關節炎、輕癥的皮損、系統損害不明顯的患者,一般非甾體抗炎藥大多可以控制癥狀;同時輔以硫酸羥基氯喹;對于關節炎癥狀嚴重、傾向RA者,可選用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生物制劑治療。對于臟器損害嚴重者,如伴肺間質病變者,血管炎、腎病、重癥肌炎者,重度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者,糖皮質激素有較好的療效。起始治療劑量0.5~1mg/(kg·d)的潑尼松治療,1個月后,以每周5mg逐漸緩慢減量。直至小劑量5~10mg/d維持。部分患者僅以激素治療無法達到療效,還需輔以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如環磷酰胺、硫唑嘌呤、嗎替麥考酚酯等。ACE抑制劑對腎病、高血壓有改善作用。對雷諾現象或輕度肺動脈高壓患者可選用鈣通道拮抗劑如硝苯地平,前列環素如口服制劑貝前列素鈉片。以SSc為主要表現者,可加用具有抗纖維化作用的藥物如D-青霉胺、秋水仙堿治療。【預后】MCTD重要臟器累及相對較少且損害較輕,故其預后相對良好。正確診治和隨訪能使多數患者病情長期穩定。其中SLE癥狀最易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