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省武漢市中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與解析)_第1頁
2024年湖北省武漢市中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與解析)_第2頁
2024年湖北省武漢市中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與解析)_第3頁
2024年湖北省武漢市中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與解析)_第4頁
2024年湖北省武漢市中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與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武漢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

歷史試卷

一、選擇題(共14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

1.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提出一個問題:有沒有一個觀念一個人一生都應該踐行?孔子說有,

這個觀念就是“恕”。孔子認為,“恕”就是人與人相處,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換位思

考。這表明孔子主張()

A.無為而治B.仁者愛人C.以法治國D.民貴君輕

2.下圖是小歷同學根據課堂學習內容繪制的思維導圖。依此判斷,他學習的是()

A.江南地區的開發B.北方各族的內遷

C.黃河流域的統一D.中外文化的交流

3.下圖是甘肅出土的唐朝三彩騎俑隊列,其中的女騎俑束著典型的漢式頭飾,身穿窄袖緊身

衣。我國其他多個地區也出土了同時期的類似三彩人物俑,印證了當時人口構成的多元性。

材料反映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A.動蕩與變革B.繁榮與開放C.封閉與危機D.侵略與反抗

4.明末清初,漢口鎮沿漢水至入長江口:一線發展,綿延十余里,是華中地區最大的棉花市場

和茶葉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鹽、油、木材、布匹、藥材等從全國各地集中于此。由此可

見,當時的漢口鎮()

A.人地矛盾突出B.工廠制度確立C.商品貿易興盛D.自然經濟解體

5.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天津機器局等兵工廠生產的武器,供應給駐守臺

灣以及廣西、云南等前線的各路清軍使用。煤礦、冶鐵、紡織等領域建立的民用企業也逐漸

改變著社會面貌。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因為()

A.太平天國分土地B.洋務運動求富強

C.維新變法啟民智D.扶清滅洋御外侮

6.下圖是1912年四川軍政府鑄造的銀幣,銀幣背面上方鑄“中華民國元年”,中間鑄刻的篆

書“漢”字取代了慣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權的蟠龍圖案。這一變化可以佐證辛亥革命()

A.追求民主共和B.掀起實業救國熱潮

C.廢除科舉制度D.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7.胡適認為,《新青年》創造了一個新時代;輝代英說,自從看了《新青年》,漸漸地醒悟過

來,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見了曙光一樣;《申報》提到,《新青年》是“新思想的源泉,可以

不窮究嗎?可以不讀嗎?”與之對應的歷史事件是()

A.義和團運動B.虎門銷煙C.新文化運動D.北伐戰爭

8.1927年,李大釗被捕入獄,面對各種酷刑,他嚴守黨的秘密,寫下自述表達了從事革命

的初心:“釗感于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這彰顯出

李大釗的優秀品質是()

A.艱苦奮斗、勤儉節約B.謙虛謹慎、不驕不躁

C.敢闖敢試、勇于創新D.堅持真理、堅守理想

9.“當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試車成功,當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

當新中國工業無數個‘第一'層出不窮的時候,中國人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

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主要得益于()

A.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B.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C.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0.在參觀展覽時,小朱同學看到了一段文字:1979年,深圳蛇口工業區率先實行全新的經

濟管理體制,并第一次按照國際慣例引進外商和外資。這里還誕生了許多突破舊思想束縛、

催人開拓奮進的新口號,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段文字反映了()

A.改革開放探索B.“一國兩制”實踐C.科教興國推進D.“一帶一路”建設

11.九(3)班開展歷史主題辯論會,正方辯手準備了下列論據材料。由此判斷,他們陳述的

觀點是阿拉伯帝國()

數學:將印度人創造的計數法改造成“阿拉伯數字”,并傳入歐洲“

文學:《天方夜譚》生動反映了帝國境內各族人民以及印度、中國等東

方各國人民的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

醫學:《醫學集成》總結了希臘、波斯和印度的醫學知識,長期被歐洲

醫學界奉為經典.

A.注重法治建設B.壟斷亞非歐貿易C.建立國際秩序D.溝通東西方文化

12.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人來到亞洲,一方面讓東南亞的香料有了更多的銷路,另一方面

讓歐洲人的餐桌上增加了調味品。美洲大陸的發現,讓美洲的玉米和甘薯經過漫長的傳播道

路,跨越半個地球來到了中國。這反映出新航路開辟()

A.密切了世界聯系B.發展了近代自然科學

C.推動了教育普及D.引發了資產階級革命

13.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巴爾扎克的《高

老頭》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這兩部作品的共同之處是()

A.抨擊奴隸制度B.謳歌工人運動C.譴責殖民掠奪D.反映社會現實

14.學校談古論今社團圍繞“現代世界的基本特點”開展探究學習,搜集整理了如下資料,

他們探究的是()

領域。相關資料。

政策“網絡強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國家大數據戰略。

科技.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

生活V移動支付、共享出行、電子商務、智慧城市。

A.從國際組織看世界多極化B.從跨國公司看經濟全球化

C.從創新驅動看社會信息化D.從區域特色看文化多樣化

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共32分)

15.【絲綢與中華文明】(10分)

材料一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發現于古代西域精絕國遺址。精絕國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曾接受漢朝西域都護統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面積不大,但色彩極為豐富,代表了

當時絲織技術的高超水平,反映了以精絕國為代表的西域民眾對中央王朝的認同。

——摘編自鄭茜《何以中華》等

材料二

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現了桑、蠶、帛以及偏旁從絲的100多個與絲有關的字;造

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直接受到制絲過程中產生的絲茸沉淀物與凸版印花技術的啟發;漢代以

來,絲織物不斷西傳,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諸國進行經濟交流的主要產品。絲綢延綿數千年,

至今依舊光耀神州,已成為國家文化的名片,將中國貨通世界、與世交好的愿景傳遞。

——摘編自林梅村《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等

(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一考古發現蘊含的歷史信息。(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絲綢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4分)

(3)學校準備開展“建設一帶一路,講好中國故事”歷史研學活動,請你從絲綢的歷史意

義與現實價值的角度擬定一個活動主題。(2分)

16.【團結與革命實踐】(12分)

材料一

1928年4月井岡山1936年10月甘肅會寧

——摘編自林宏偉、高永中《中國共產黨歷史畫典》等

材料二

團結就是力立

匕國8或■力曹ttH

1-0

i-|?uli??II-SE*

H1力,就蜻一

I1!_?I<?J

1?|5#J

?a.?力ftttfl

JI?|?3|<-fh0h8

lt?flSA育,

UM|IBIcJLjhLJI

MB*1#丸U一口KRt?**

LJ」I7口I???

ei卜!_?1<OI*?!'??(?-||

,中mxin>t<Bi

《團結就是力量》是1943年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晉察冀邊區創作的歌曲。歌中“這

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向著法西斯蒂開火”表達了中國人民抗擊日

本侵略者的堅強意志。

——摘編自劉習良《歌聲中的20世紀》

材料三

1949年9月25日,在一次國旗設計工作座談會上,毛澤東拿著五星紅旗指著說:我們

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

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按動電鈕,升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一一

五星紅旗。

——摘編自楊冬權等《讓激情飛揚》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別指出兩幅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歌曲《團結就是力量》創作的歷史背景。(4分)

(3)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根據上述材料并

結合所學,運用史實說明“團結”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重要性。(4分)

17.【探索與世界發展】(10分)

學校歷史教師組織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以下是同學們對史料進行分析、整理后形

成的資料簡表:

時代需求,人力勿C實踐。

瓦特,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投入使用。

科技創新。奧托“1876年,奧托制造出煤氣內燃機”

本茨一19世紀80年代,本茨制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

玻利瓦爾。19世紀初,玻利瓦爾領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社會變革2列寧“1917年,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

甘地"1920年,甘地號召印度人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周恩來。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和平發展。

袁隆平。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粘型雜交水稻“

(1)根據資料簡表,從時代需求與世界發展的角度,請你提煉一個觀點。(2分)

(2)從資料簡表中選擇兩個史實,結合所學,論證上述觀點的合理性。(8分,要求:觀點

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

參考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

1.B

【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即人要有

愛心和同情心,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仁”作

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恕”符合孔子“仁”的思想,B項正確;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排除A項;

以法治國是法家的思想,排除C項;

民貴君輕是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張,排除D項。

故選Bo

2.A

【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思維導圖中描述的是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西晉末年以

來,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禍南下,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

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再加上南方自然條件優越,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迅速發展,A項正確;

北方各族內遷的地域是黃河流域,與江南地區無關,排除B項;

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黃河流域,排除C項;

題干描述的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不是文化內容,更不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項。

故選Ao

3.B

【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前期政治開明,經濟發展,在民族關系、對外交流、

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樹,呈現出繁榮、富強、開放的盛唐景象,B項

正確;

動蕩與變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特征,排除A項;

封閉與危機是清朝前期的特征,排除C項;

被侵略與反抗是中國近代史的內容,排除D項。

故選Bo

4.C

【解析】根據題干“是華中地區最大的棉花市場和茶葉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鹽、油、木

材、布匹、藥材等從全國各地集中于此”和所學知識可知,當時的漢口鎮是華中地區最大的

棉花市場和茶葉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鹽、油、木材、布匹、藥材等從全國各地集中此地,

說明該地方商品貿易興盛,c項正確;

材料描述了漢口鎮商業貿易興盛,沒有體現人地矛盾突出,排除A項;

材料描述的是商業貿易,不是工廠生產,沒有涉及工廠制度,排除B項;

明末清初,中國農村的經濟依然是自然經濟,排除D項。

故選C。

5.B

【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經過30多

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

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B項正確;

太平天國分土地不涉及工業生產,排除A項;

維新變法發生在中日甲午戰爭后,不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排除C項;

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的口號,發生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后,不是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

后,排除D項。

故選Bo

6.A

【解析】根據題干“中間鑄刻的篆書‘漢'字取代了慣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權的蟠龍圖

案”和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反對封建帝制,追求民主共和,銀幣中間鑄刻的篆書“漢”

字取代了慣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權的蟠龍圖案,即體現了追求民主共和,A項正確;

甲午戰爭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此時愛國

民族企業家掀起了實業救國的熱潮,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

廢除科舉制度是在1905年,排除C項;

推翻北洋軍閥統治是在1927年北伐戰爭取得勝利之后,排除D項。

故選Ao

7.C

【解析】根據題干“《新青年》創造了一個新時代”和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

海創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開始改名《新青年》),并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

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熱情宣傳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思想,猛烈抨擊封建的舊道德和

舊文化,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B項正確;《新青年》與義和團運動、虎門銷煙、北伐戰爭

無關,排除ACD項。

故選B。

8.D

【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李大釗被捕入獄,面對各種酷刑,不改初心,嚴守黨的秘

密,彰顯了他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優秀品質,D項正確;

勤儉節約的意思是勤勞而節儉,形容工作勤勞,生活節儉,題干表現的是李大釗對真理和理

想的堅守,沒有涉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排除A項;

謙虛謹慎是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題干表現的是李大釗對真理和理想的堅守,沒有涉

及“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排除B項;

創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

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題干表現的是李大釗對

真理和理想的堅守,沒有涉及“敢闖敢試、勇于創新”,排除C項。

故選D。

9.C

【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

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制造等各個領域快速發展,

捷報頻傳。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

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C項正確;

土地改革是關于土地制度的改革,與工業生產無關,排除A項;

抗美援朝是一場立國之戰,屬于戰爭范疇,不是工業生產,排除B項;

三大改造是制度建設,不屬于生產領域,排除D項。

故選Co

10.A

【解析】根據題干“1979年,深圳蛇口工業區率先實行全新的經濟管理體制,并第一次按

照國際慣例引進外商和外資。這里還誕生了許多突破舊思想束縛、催人開拓奮進的新口號”

和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對外開放逐步展開,這是深圳蛇口工業

區對改革開放的有益探索,A項正確;

“一國兩制”是針對港澳臺地區,深圳沒有實行“一國兩制”,排除B項;

題干表述的是經濟方面的改革,沒有涉及科教興國,排除C項;

“一帶一路”建設是在2013年提出的,排除D項。

故選Ao

11.D

【解析】根據題干“將印度人創造的計數法改造成“阿拉伯數字”,并傳入歐洲”“《天方夜

譚》生動反映了帝國境內各族人民以及印度、中國等東方各國人民的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

“《醫學集成》總結了希臘、波斯和印度的醫學知識,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等內容

可知,題干主要反映了阿拉伯帝國對東西方文化的傳遞,D項正確;

題干沒有提及注重法治建設、壟斷亞非歐貿易、建立國際秩序的內容,強調的是溝通東西方

文化,排除ABC項。

故選D。

12.A

【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

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

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A項正確;

新航路開辟密切了世界聯系,與發展了近代自然科學、推動了教育普及、引發了資產階級革

命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CD項。

故選Ao

13.D

【解析】依據材料可知,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時代風貌和社會本

質,巴爾扎克的《高老頭》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可見,這兩部作

品都反映了社會現實,D項正確;

《哈姆雷特》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國王的遺孀

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高老頭》講述主人公高老頭是法國大革

命時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喪妻,他把自己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兩個女兒身上,為了讓她們

擠進上流社會,從小給她們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時給了她們每人80萬法郎的陪嫁,可他的

兩個女兒生活放蕩,揮金如土他的愛輕而易舉就被金錢至上的原則戰勝了,二者都沒有抨擊

奴隸制度,排除A項;

據以上可知,二者都沒有謳歌工人運動,排除B項;

據以上可知,二者都沒有譴責殖民掠奪,排除C項。

故選D。

14.C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信息化是指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

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建立有組織的信息網絡體系,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

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向高效、優質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題干表格從政策、科技、生活方

面探究了信息技術的政策和創新發展,以及為人們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這些屬于社會信息

化的范疇,因此題干內容探究的是從創新驅動看社會信息化,c項正確;

材料沒有涉及國際組織,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A項;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為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資本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與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B項;

文化多樣性指的是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項。

故選C。

二、非選擇題

15.(1)當時絲織技術高超;西域民眾認同中央王朝。

(2)絲綢催生了大量甲骨文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直接受到制絲過程的啟發;絲綢將

中國貨通世界、與世交好的愿景傳遞。

(3)活動主題:絲綢:鏈接古代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名片

【解析】(1)根據材料一“織錦面積不大,但色彩極為豐富,代表了當時絲織技術的高超水

平”可知,當時絲織技術高超;根據材料一“反映了以精絕國為代表的西域民眾對中央王朝

的認同”可知,西域民眾認同中央王朝。

(2)根據材料二“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現了桑、蠶、帛以及偏旁從絲的100多個與

絲有關的字”可知,絲綢催生了大量甲骨文字;根據材料二“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直接受

到制絲過程中產生的絲茸沉淀物與凸版印花技術的啟發”可知,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直接

受到制絲過程的啟發;根據材料二“絲綢延綿數千年,至今依舊光耀神州,已成為國家文化

的名片,將中國貨通世界、與世交好的愿景傳遞”可知,絲綢將中國貨通世界、與世交好的

愿景傳遞。

(3)活動主題:從歷史意義來講,絲綢不但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也成為東西方物質文

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由于歷史積蘊的作用,絲綢已成為中國文化名片,

向世界傳遞了中國同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心愿。所以擬定活動主題為:絲綢:鏈接古代與現

代、中國與世界的名片。

16.(1)圖一:井岡山會師;圖二: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長征勝利。

(2)中國人民正在進行全民族抗戰;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3)只有團結才能取得革命勝利。如國共第一次合作,創辦了黃埔軍校,取得了北伐戰爭

的勝利;國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但不團結會極大地損害革命,甚至導致

革命的失敗。如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導致大革命失敗;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反

動派發動內戰,導致中國共產黨和平建國的努力付諸東流。

【解析】(1)圖一:根據材料一中圖一的畫面內容和文字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1928年4

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

井岡山會師。兩軍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

軍。全軍一萬多人,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會師后的紅軍在井岡山開展武裝斗爭,

井岡山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故答案為:井岡山會師。

圖二:根據材料一中圖二的畫面內容和文字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10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